秦朝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秦朝老百姓生活是很不好的。

第一,法律太严酷。

秦朝法律严酷到夸张的地步,“弃灰于道者黥”。

啥意思,就是乱丢垃圾都要在脸上刺字,以示羞辱。

另外,就是无所不在的连坐制度。

比如丈夫犯罪了,妻子知道情况但没有举报,就是同罪,一同完蛋。

这个连坐是全家连坐,而不是某一个人连坐。

相反妻子如果举报了,她就没事。这种表面上似乎是大义灭亲,其实是为了国家违背基本人性。

因言获罪可能性极大。

秦代有一种“非所宜言”罪,类似于流氓罪或者寻衅滋事罪,是一种口袋罪。

也就是,皇帝可以用这个“非所宜言”罪,处决任何自己看不顺眼的人。

这是早期的文字狱,也是皇上要你命的法律借口而已。

第二,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代的赋税和徭役都很重。

由于秦代有着很多重要的大工程,还有随军出征的任务,老百姓几乎家家都要服徭役。

比如30万人筑长城,70万人给修建陵墓和阿房宫,修理公路、河道的更是不计其数。

当时一个五口之家,肯定要有1个青壮年男人出徭役,可能是远距离修筑长城、骊山王陵、阿房宫之类。

另外还有1个人,需要隔三差五服徭役,主要在当地做工。

而那个年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低,完全依靠壮劳力进行农业种植。

现在五口之家一般也就两个男性劳动力,其余是妇女孩子。现在少了1个劳动力的全部,又少了1个劳动力的一部分,农业生产的难度可想而知。

甚至可以说,基本的农业种植都无法维持了。

即便没有遇到荒年,老百姓也难以得到足够粮食。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者战争,老百姓必然大量死亡。

第三,持久的战争。

秦代仅仅攻打百越就有两次,使用高达50万人,死亡了一半左右。

对付匈奴,长期有30万人驻扎边境。

两者相加,这就是80万人。

而经过长期的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国人口锐减到1000多万人。

根据人口比例来说,即便是敌人全面入侵的举国之战,秦朝也只能拿出80万人。

而现在单单对付百越和匈奴,就有80万,再加上其他地方的战争和驻军。

可以说,秦朝几乎全国能够使用的军人,全部都用上了。

说来说去,秦朝老百姓非常苦。尤其是成年青壮年男性,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做工,留在家里的寥寥无几。而即便在家劳作的,因劳动力极度匮乏,也对如何维持全家生计一筹莫展,感觉活不下去。

秦朝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富国弱民,在商鞅看来,集中全国所有百姓的力量,来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至于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其实商鞅并不在乎。

他的目的是为了让秦国变得强大,而不是让老百姓过得舒服。因此战国时期的秦国百姓,在商鞅变法之后,除了给国家交税,就是给国家服劳役,这帮人是没有私生活可言的。

但是这指的只是最基层的老百姓,通过军功或者给国家做贡献,你可以获得爵位。有了爵位以后,你在国内的待遇就不一样了。因此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宁可去战场上搏杀,也不愿意在田地里受到剥削压迫。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不愿意在秦国生活。《大秦赋》里说六国百姓逃亡到秦国过好日子,那简直就是非常可怕的颠倒黑白。《史记》和出土的《秦简》中,都详细记载了秦国百姓不堪负重,逃亡到六国的情景。

为了针对秦国百姓的逃亡问题,秦国还专门制定了《亡律》,逃跑的犯人一般都会施加重刑,让你失去逃跑能力,比如说鞭挞100,或者砍掉一只腿。严重者还会被处死,甚至还要被车裂,以此断绝逃跑的情况。可就算是这样,依旧还是有人逃跑。

一、秦人逃亡到六国,几乎是普遍现象。

说到底普通人还是占大多数,真正能获得爵位的又有多少人呢?换句话说,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爵位,那这个爵位还吃香吗?

因此大多数秦人的日子都是不怎么好过的。因此这帮老百姓就想着逃跑,不过逃跑的下场的确令人瘆得慌。岳麓秦简中,就记载了很多秦人逃跑到六国的故事。

  1. 有个叫学的少年,他老爹因居赀服劳役期间,被秦吏鞭挞受了气。回到家以后,老爹把学胖揍了一顿,学心里就很窝火啊,于是他就打算逃到楚国去。因此学伪造将军冯毋择的私信,打算从胡阳少内官那儿借点钱跑路。
  2. 逃跑的秦人一般都是混得不好的,有个隶臣本来在官寺劳作,可是他不想再过这种没有远方的日子了。于是这哥们买了把大砍刀,打算抢点财货做路费,逃到魏国去。结果被抓住以后,判处了磔刑。
  3. 除了个人逃跑需要受到处罚,帮助逃跑的人也未能幸免于难。如果给逃跑的人传递小道消息的,那需要在脸上刺字服劳役。

由于秦法过于严苛,因此齐国人鲁仲连曾经感叹,如果自己是秦国的老百姓,那么他宁可选择跳海自尽。现在我们大概就能明白,那个时候的秦国普通民众,过着怎样的生活了。

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让能者充满希望,安贫乐道者充满绝望。

秦国那个时候就是个战争机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以德能服人能统一六国的话,那么复国后的齐国,完全可以统一天下了,因为这哥们就是个以德服人的典型例子。

齐国之所以无法一统天下,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那个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战争机器,为一统天下服务,这就是秦国。

秦国的老百姓,你想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对不起,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活着,就是要给统治者和贵族阶层所组成的国家执政体系服务。

只有在榨干你的所有作用以后,他们才会告诉你,你可以养老去了。可是基本上那个时候你也走不动路了。

不会打仗的普通百姓,年轻的时候需要在田里努力干活,农闲的时候,需要给国家服劳役,每年除了吃喝以外所有的成果都要上缴。

反正你的所有时间都被剥夺了,那么你想要改变命运,除了逃跑以外,就只有参军了!只有参了军,才有很大机会立功获得爵位。一旦你有了爵位,那就算是咸鱼翻身了。

商鞅变法的时候,建立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从公士一直到彻侯,一共有20个等级的爵位,按照你在战场上立下的功勋,给予你相应的爵位。

简单说一下公士这个最低爵位的待遇吧,这种爵位含金量其实并不高,只比普通人高了那么一丁点,但是他可以享受每年50石的俸禄,还有1顷良田,另外国家还给你配一座房子(不用还房贷的那种),以及一个仆人。

贵族可能对此不屑一顾,但是对普通人来说,无疑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毕竟从一个没有生活的奴隶,变成了还有奴隶服侍自己的主人。当然了,你需要承担的,就是在战场上捡人头的风险。

如果你是秦国人,是选择逃跑还是选择当兵呢?很显然,当然是去当兵更加划算。万一去了战场捡了几个人头,万一你还活着回来了,那你就能得到爵位,从而与普通人区分开。不过这种机会,只留给年轻力壮的男子,普通老人小孩和女人,只能是为奴为婢的命。

三、秦国法令之严格,连制定者都叫苦连天。

我们比较熟悉的故事,就是秦孝公的儿子嬴驷犯了杀人罪,结果商鞅居然把身为太傅的嬴虔鼻子给割了。

此外还有就是商鞅逃难的时候,想要找家店住宿,结果人老板说,没带身份证是绝对不给住旅店的!商鞅只能苦叹一声,为啥自己要制定这么严格的法令呢?

连坐法是秦国法令中,最可怕的一种法令。因为一家犯罪,周围邻居都要受到处罚。这就比较难办了啊,平时你要管着自己,还要观察着邻居的一举一动。

你以为就针对老百姓的法令严苛吗?其实对公务员的法令,秦国照样非常严格。在秦国做公务员,你出了家门,就必须到办公室,出了办公室,就必须要回家。完全没有个人生活,要想出去串个门,那就打申请呗,等领导批下来,估计已经到第二天上班了。

别以为公务员日子就那么好过,秦国对公务员的伙食,都有严格的限制。要是你体格健壮,吃不饱,那么对不起,朝廷食堂是不会给你加碗饭的,自己想办法好了。

由此可见,秦国的法令,从上到下,那都是非常严格的,在这种高压之下,使得秦国百姓的私生活,基本不存在幸福可言。你幸福吗?这种问题要放到秦国,估计你能被打残废了。

总结:正是由于这种严格的法令制度,才使得秦国强大。

秦国的法令制度较为严格,也因此造成了秦国百姓的幸福感急剧下降。不过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他的法令是战国七雄中最严格的一个,所以才由秦国完成一统六国的使命。

因为法令严格,所以国家机器强大。这是其他六国都无法做到的,其他六国的百姓小日子虽然过得舒服,可是不利于国家实力的增强。

这么说吧,秦国几百万人,全部都为战争机器服务,而六国的百姓们,没事儿还在家养养花,逗逗鸟,溜溜弯,这综合实力的差距一日千里,六国自然会被秦国吞并。

参考资料:《史记》、《秦简》

秦朝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毛泽东曾言:秦始皇是个薄古厚今的专家,通过这一句话,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秦朝老百姓的生活,过的并不好!

(秦始皇)

秦法过于严苛

秦朝之所以,能从西垂边远之地崛起,靠的是法家的思想,然,秦法过于过于严苛,百姓那怕是随地吐痰,都会被脸上刺字,街上砍棵树,都会被判鼻刑,而这种处罚,对于受刑者而言,不仅是体现在身体上的痛苦,而对于精神上的折磨尤为严重。

这且不言,秦朝还有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家遭殃,邻居都要受到牵连,所以百姓畏秦法如虎,有暴秦一说。

(古代被执行鼻刑者)

赋税沉重,徭役无尽

秦灭六国后,百姓历经战乱,生活已然困苦不堪,秦始皇本应就此积蓄国力,与民休养,以弥补战乱,给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创伤,然而,秦始皇却好大喜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连年征战,不仅如此,他还大兴土木,修建万里长城,修建阿房宫,把国家税收多半,都用以此上,而百姓除了服兵役徭役外,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可以说,百姓的生活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古代修建万里长城图)

结语: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秦朝普通人的生活并不好,而且法制严苛残忍,没有自由,所以如果有穿越意向者,还是另去它处吧!

秦朝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一贫如洗,苦不堪言。先是数百年的战乱争霸,导致人们流离失所,民生凋敝,不知生活是何滋味。后是秦王朝高压统治,严刑峻法盛行,使得老百姓猪狗不如,有家不能回,全都为统治者驱使去了。正所谓“天下苦秦久矣”,无外乎如此,接着斩木为兵,揭竿为起,吹响了推翻暴秦的伟大序幕,可谓大快人心,都不足道哉!!!

其中,有两人最具发言权,感受也最为深刻,完全深恶痛绝,罄竹难书。那他们是谁呢?答案不言而喻,便是陈胜和孟姜女这二位了,大概都生活于秦代,更遭罪于秦代,妥妥地一时代缩影,不应为后世所忽略,甚至遗忘了。陈胜者,率先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戳穿了秦始皇的骗人把戏,真以为能“大秦万万世”吗?纯粹一笑话耳,自我安慰罢了。又孟姜女,一哭长城倒,威力十足,揭开了秦朝必然灭亡的命运。从此,大泽乡起义,浩浩荡荡,一往而无前,彻底拉开了秦之灭亡的步伐,实乃自作孽不可活,人力岂能回天,更恍惚都何年何月了,还是洗洗睡吧!至于吃瓜群众,更不必受人蛊惑,极尽吹嘘之能,妄图翻天不成?

当然了,不乏混淆视听之人,在某些地方大放厥词,一本正经说教呢?譬如,认为陈胜不是农民,起义有私心,甚至倘若秦始皇不死,陈胜有可能怂了等等。又孟姜女哭长城,压根就没有,即使有,也哭不倒云云,进而推出了那都是用来黑秦朝的,也是没谁了。对此,只想反问一句,秦朝有没有修长城?难道都是自愿的吗?

总之,秦之暴政,众所周知,想洗怎能不掂量掂量?而老百姓又何其无辜呀,天天在那遭罪呢,数不清的保甲连坐,数不清的徭役赋税,通通成了人民身上最大的枷锁,不亡焉有道理,可有希望?

秦朝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讲个很早以前看过的关于有人穿越到秦国时的笑话:

有天某人穿越到秦国,在饿得半死的时候找到一家店,这时一个店小二接待了他。

“客官里面请,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我快饿死了,先来碗西红柿鸡蛋面。”

“客官,实在抱歉,面条是在宋朝时才有,而西红柿现在还在南美洲大陆,到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现在店里面只有鸡蛋,要来个鸡蛋?”

“你这什么破店,连面都没有,那什么馒头包子总有吧?给我来一笼。”

“客官,这个真没有,馒头包子在三国时诸葛亮讨伐孟获时才发明的。”

“混蛋,你们这么大的店不会只有白米饭吧?”

“客官,瞧您说的,咱这是在关中,水稻原产地在亚热带,想种水稻还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这边想种都种不了。”

“这也没那也没,大侠套餐总有吧?半斤女儿红,二斤牛肉......你捂我嘴做什么?”

“嘘,客官您小声点,私宰耕牛,被人告发是犯大罪的,要充军流放,谁敢杀牛卖啊?再说女儿红在吴越才,咱真是关中,是关中,不可能有的。”

“得,算我倒霉,酒肉就不要了,茶水来一碗吧,润润喉。”

“茶?汉朝时才有那玩意儿,就算到唐朝也是士大夫才喝的,平常百姓谁喝得起?”

“哎!那没得吃了,来根玉米吧!电视里面大秦帝国不是有玉米地吗?”

“客官,电视您也信呀?导演给弄一地原子弹都可以,玉米原产国是墨西哥,传入中国时都已经明朝末年了。”

“自产的都没有,那水果总有吧。这天这么热,给弄个西瓜来解解渴。”

“客官,别闹,西瓜在非洲,北宋末年才从契丹传到中土。”

“西瓜没有,苹果也行。”

“客官,您还是别点水果了,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到中国。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您,什么葡萄、芒果、石榴、草莓、菠萝这些通通都没有。”

“你他娘这是什么破店,要啥啥没有。”

“也不是啥都没啦,粟米做的窝窝饼,蘸着肉酱吃,再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合着你这是麻辣烫店啊?”

“瞧您说的,辣椒在明朝才被引进,没有辣椒我也开不了麻辣烫啊!”

“没有辣椒就用大蒜凑合吧!”

“实在不好意思,大蒜要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带回来。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们就不能炒菜吗?非要用开水烫?”

“客官,您有所不知啊,铁锅在宋朝后才生产,再说炒菜要用菜油,菜油要到明朝种植油菜花后才有。”

“呃!你们也可以用花生代替,我没意见......”

“花生现在还在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知道这玩意儿。就算到乾隆年间,花生都还是个稀罕物。”

“哎,算了,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放点香菜。”

“香菜在地中海,张骞出使西域后.......”

“我去你大爷,老子真很不得一黄瓜拍死你!”

“黄瓜?它还在印度,也是张骞带回来的。”

“没有黄瓜,老子用茄子捅你!”

“嘻嘻,东南亚才有茄子,晋朝时传入中国,听说隋炀帝特别喜欢吃....”

“客官,您看,吃点什么?”

“客官,客官,您别晕过去啊.......”

所以,没事还是不要穿越吧,古代人的生活条件我们是受不了的,特别是吃货,穿越过去简直遭罪。中国那么多的外来洋玩意,还得感谢张骞啊!话说,张骞是不是也是个“吃货”?

秦朝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秦朝老百姓最恐惧的就是“穷”,秦朝老百姓可以死,但是一定不能“穷”。

因为秦朝法律是歧视“穷人”的,根据秦朝法律,秦朝老百姓如果穷了,会被官府贬为“奴隶”,因为商鞅变法后,秦国不允许不能为秦国做贡献的平民存在。

而在秦朝官府看来,穷就代表不能为秦国纳税交粮,就是罪过。

商鞅主张的是每一个秦国人都必须对秦国有用,如果一个人不愿意老实种地,一定要从事商业,那也可以,但是千万别经商失败变成穷人;在商鞅看来,一个破产的商人对秦国是没有用的,为了“增加”他对国家的价值,那么他最好全家贬为官府奴隶,无偿为官府服务。

事实上,秦律中明确有对“贫民收孥”的条款,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可(何)谓人貉?谓人貉者,其子入养主之谓也。不入养主,当收;虽不养主而入量(粮)者,不收,畀其主。

人貉,其实就是贫穷的“非人”,他的儿子没有资格继续做自由民,必须去给人做奴隶奉养主人,否则会被没为官奴隶;不去奉养主人而能给国家纳粮,可以不没为官奴隶,只将其交给主人。

正因为商鞅变法后要求每一个秦国人都必须对国家有用,在有用没用重要评价标准就是“穷不穷”,如果穷了,那么证明这个秦国人当农民偷懒,当商人蠢笨,当工匠不合格,当军人怕死……对国家完全没有用,所以为了让“穷人”变得有用,就要穷人去给有钱人做奴隶,或者去做官奴隶。

所以,商鞅变法后对于秦国民众来说,贫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非常恐怖的从自由民变成奴隶的问题。

在睡虎地秦墓竹简和放马滩秦简中,保存了一种特殊的文书,名为《日书》,成书于战国晚期,流行于当时社会中下层的一种用于推择时日、预测吉凶的日常生产、生活手册,其功用,通俗地说,类似于今天的“黄历”。

通过考察《日书》,我们可以发现秦国人对于“吉利”非常看重,原因就在于对于秦国人来说,“贫穷”比死亡更可怕,所以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好运气,人人都想发财。

《日书》还有以下记载:

金钱良日。

凡人有恶梦,觉而择(释)之,西北乡(向),择(释)发而驷(呬,音xi),祝曰:`纟皋(皋),敢告(尔)宛奇,某有恶梦,老来之,宛奇强饮食,赐某大(富),不钱则布,不(茧)则絮。

以上的记载,很清晰地展示了秦人是对金钱、财富无比渴求的“趋利之民”,甚至于做了噩梦后,祝祷的“吉利话”都是给我“财富”,要么就是钱,要么就是布,要么就是蚕茧,要么就是绵絮。

为什么?就是因为商鞅主张的“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在秦国人看来,穷,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死亡不会降低个人的身份,但是穷了就会从自由民变成别人的奴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