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中的“后唐”与“唐朝”有怎样的关系?
熟稔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公元907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被权臣朱温篡夺建立梁朝,李唐王朝就此灭亡。可是,仅仅二十年后,中原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个政权,其国号一样叫“唐”,皇帝一样也姓“李”,只是历史学家为了将这个“唐”和之前的“李唐”相区别,就称其为“后唐”。
那这个“后唐”与大家所熟知的“李唐”王朝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先了解下这个“后唐”的发家史了。后唐立国于公元923年,也就是大唐亡国后的15年。后唐开国之君唐庄宗李存勗,攻破了后梁首都汴京,重新立国号“唐”。既然两朝前后相差不过20年,且国号均为“唐”,国姓也为“李”,这样看来,“后唐”和“唐”不就是明摆的一家人嘛。
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虽然李存勗姓李,建立的国家,国号也为唐,可是这个后唐”与“唐”根本没关系,而且李存勗也不是李唐皇室后裔,甚至连“汉人”都不是,而是一个苗正根红的“沙陀”人。既然,这是李存勗是沙陀人,为何他却偏偏要姓李,建立的国家又要叫“唐”呢?
这就得由李存勗的家族讲起了,李存勗本姓“朱耶”,祖先为内迁至并州(今山西)的沙陀族人,其父亲就是唐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又逢黄巢起义,李唐王朝早已呈大厦将倾之势。可当藩镇纷纷自立,无人再听大唐天子时。
李克用之父朱耶赤心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服从于大唐,还积极帮助大唐平定庞勋、黄巢乱军,又因其所统帅的沙陀铁骑战力彪炳,故使其深得唐僖宗的厚爱。皇上一高兴,给朱耶赤心赐了姓,别叫什么“朱耶”了,今后就跟着皇上一起姓“李”。自此,朱耶赤心摇身一变,成了李国昌,更由蛮夷之族的沙陀人变成了皇室宗亲。李国昌去世后,其子李克用也就跟着姓“李”,并因平定黄巢之功,受封“晋王”。
可惜好景不长,黄巢之乱后的唐朝,非但没有中兴,反而还受到权臣朱温的控制,皇帝不过是其手中的“提线木偶”。李克用见黄巢此时如此权势熏天,自然不愿居于其下,加之早先朱李二人又结过“梁子”(朱温曾试图设宴杀害李克用),故李克用就借着自己拥有“国姓”的身份,扛起了“复兴唐室”的大旗,屡屡起兵攻击朱温。朱温才不管李克用这套,既然你要复兴唐室,我就直接废了唐末帝,自己当皇帝,看你怎么办。
李克用见朱温废唐自立,不但不气反而还很是开心,因为这样不但朱温坐实了“篡位逆贼”的名号,自己也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唐捍卫者与复兴者”了。于是,大唐所封的晋王李克用就借着“复兴唐室”的旗号与朱温的后梁开始了十余年的“斗争”,直到李克用去世,他还念念不忘对其子李存勗交代,一定要攻灭后梁,复兴大唐。
李存勗也算争气,北破幽州刘守光,南并魏博杨师厚,西吞凤翔李茂贞,最终一战破后梁,逼得梁末帝举刀自盡,短短数年便一統北方。既然北方统一了,那李存勗顺理成章称帝了。可称帝了,国号叫什么呢?李存勗想想自己世受李唐皇恩,而自己和老爹打了十几年“复兴大唐的旗号,自己又姓“李”,那干脆就叫“唐”好了,“后唐”也就这样横跨出世了。
讲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就应该清楚了。这个“后唐”与“李唐”王朝虽然都叫“唐”,都姓李,可是两家人之间其实并无血缘关系。李克用、李存勗父子俩只不过是借着“大唐”这个“金子招牌”来为自己增加影响力罢了。这个“后唐”呢,当然也没达到大唐王朝的高度,立国不到20年,便被后晋“儿皇帝”石敬瑭攻灭,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短命王朝。
参考资料:
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
五代中的“后唐”与“唐朝”有怎样的关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756条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的。
后唐同大唐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联系,也可以说是大唐的继承者。
首先,后唐的创始人李克用,是代北节度使李国昌的儿子。
李国昌为本名叫做朱邪赤心,是沙陀人,并非汉人。
所谓沙陀人是有突厥血统的游牧民族,在唐代后期已经高度汉化。
而李国昌因为大唐作战有功,受到大唐皇帝的高度赞赏,赐名李国昌,编入唐朝宗籍,成为唐朝宗室。
即便如此,李国昌以及李克用,其实和大唐宗室并没有联系,甚至不是一个民族。
其次,后唐确实以大唐继承人自居。
朱温后来篡唐建立后梁,晋王李克用拒绝和朱温合作,仍然使用大唐年号,发誓兴复唐朝,事实上成为中国南北各地反梁势力的盟主。
李克用的朝廷中,一切维持大唐的礼仪和制度,并没有任何的改变。
到李存勖时代仍然如此!
后梁在后唐不断打击下,逐步衰亡。加上朱温品行恶劣,甚至奸淫儿媳,导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被亲生儿子刺杀。
后梁多次内乱,终于被后唐李存勖消灭。
李存勖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大唐宗室,有权继承大唐。
于是,李存勖定都洛阳,仍然以唐朝的名号自居,成为后唐庄宗。
后唐也是经历了多代,多次出现内乱,最终军阀石敬瑭联合契丹人,将后唐消灭。
可以说后唐同大唐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仍然以大唐继承者自居。
直到后唐灭亡,他仍然坚持大唐为正宗,可以看做是大唐的精神继承者。
有意思的是,在后唐时代,沙陀人已经完全汉化,到了比汉人还汉人的地步。
李存勖酷爱汉人的戏剧,如痴如醉,最终被伶人郭从谦所杀。
五代中的“后唐”与“唐朝”有怎样的关系?
后唐和大唐的关系大致属于那种相爱相杀的类型,总结一下就是:
没有后唐开国的那群人(李国昌、李克用),晚唐三个皇帝(僖宗、昭宗、末帝)挂不了那么早;
而没有大唐之前的作,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就不会被人给弄死得那么快。
具体,咱们还得先从晚唐时期说起:
赐姓李氏唐懿宗时期,庞勋叛乱,朝廷当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跟南诏掰腕子上面了,自己搞着觉得挺费劲,于是就引进了沙陀军前来助拳。
你还别说,这效果还挺不错,很快叛乱便被荡平。
因为沙陀军大首领朱邪赤心在平叛之时立了大功,朝廷一方面想给予表彰奖励,但又抠门不想花大钱。于是就说,我给你个荣誉吧,以后跟哥姓,倍儿有面子。
就这样,朱邪赤心变成了李国昌,而且还被纳入了郑王一房(这一点很重要,跟那些光赐姓的不一样),沙陀李氏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室成员。
本来李国昌一直挺认真地在朝廷内站班当公务员,但没奈何,谁让他有个坑爹儿子李克用。
不久,年轻气盛的官二代李克用,杀了同样背景深厚的代北水陆发运、云州防御使段文楚。这个段文楚人家爷爷是德宗年间,孤身痛殴乱贼朱泚的段秀实烈士。
你李克用再牛,杀了烈士后人,还拉大旗造反,这谁能忍?于是朝廷便拉开架子要干掉李克用。
李国昌在朝廷一听,头都大了,这明显要坏事,搞不好自己还要连坐,于是,李国昌就赶紧对朝廷说,孩子还小,我去劝劝。
朝廷脑一热,竟然也就同意了。结果李国昌一回北面,就跟儿子绑在了一起,爷俩一起造反了。
平叛沙陀这下可就坑了,河东之地,关乎朝廷生死,猛地跳出俩反贼,朝廷顿时就急眼了。
于是朝廷便开始认真地死磕李克用、李国昌父子,不断派兵围剿,死再多人也要把他俩搞定。那段时间,即便南面黄巢闹得再凶,唐僖宗还是一门心思加码打压李克用。
最终少年天子打赢了沙陀,把李克用父子赶到了塞北,结果一回头才发现,黄巢啥时候竟打过来了,而自己兵都在代北,一时半会还搞不定。
没办法,只能跑路了。
大哥一跑,队伍就散了,搞不定黄巢的大唐,最后只能又跟李克用谈和讲好,你帮哥锤他,咱们以后就还是好兄弟。
就这样李克用从塞北拉了一票小弟们,又帮唐僖宗赶走了黄巢,但忙肯定不能白帮,李克用生生要走了一块要害之地——河东。
肉疼不已的唐僖宗最终还是舍不得河东,便派人让朱温,在上原驿给李克用摆了一桌庆功宴。那一夜,老朱差点把河东军高层杀了个遍,李克用几人借着大雨才逃出生天。
自此,李克用算是跟朝廷亲热不起来了,我帮你,你阴我,给不起,你别请我来呀。
而朝廷方面也一直提防着李克用,你不是一直向外扩张吗,我惹不起你,但我可以培养另外一个听话的小弟,到时候让他来打你。
于是朝廷开始培养朱温,希望这位以后真的能够成为大唐忠臣——朱全忠。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唐昭宗时期。
自己作死了自己唐昭宗这个人比较刚,和明末崇祯比较像,属于那种志大才疏,又不愿隐忍的人。
唐昭宗登基之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唐太宗,就这一个梦想,生生干垮了大唐。
本来皇室和宦官们属于一个绳上的蚂蚱,互相帮衬着,操纵着晚唐这艘破船,说宦官都是垃圾的,绝对都是无脑之辈,晚唐宦官们其实挺卖力,只是因为是残疾人,总是被文臣看不起,再加上之前宦官太高调,有时候把皇帝风头都压住了,因此唐朝后面几个皇帝多少对宦官们都有意见。
结果到了唐昭宗这里,人家直接觉得自己丢不起那个人,就跟宦官们闹翻了,但他就没考虑下,附近关中那些军阀、节度使们可都是跟宦官穿一条裤子的。
于是宦官受欺负就喊外人来帮忙,刚开始唐昭宗还想一振雄风,派兵抵挡关中悍将李茂贞,结果被人家一顿猛揍,被打得稀里哗啦不说,还被对方逼着杀了自己三个大臣赔罪了事。
一般来讲,大哥不能丢份儿,一丢份儿,谁还服你?唐昭宗自己把自己的里子面子都给弄没了,大唐自此开始危险起来了。
自己的家臣都搞不定,还被家奴给欺负到了被废的地步,你让谁能看得起你?此刻,已经被扶持成巨无霸的朱温,这个时候也感到,跟着这个大哥,真是有些丢人。
既然大哥不给力,那我自己当得了。朱温篡唐之后,各地大佬们的态度大多很暧昧,要么表示祝贺,要么冷淡中窃喜,都是不被朝廷喜欢的仔,你朱温把大哥捅了,正好我自己单干,也能过过皇帝瘾。
于是称王的称王,割据的割据,唯独河东李克用不行。论公,自己是皇室成员,谁都能低头,自己不行,投降也得被杀,亡国皇族,身上背着光复大唐的使命。
论私,这个朱三当年杀了我那么多人,自己跟他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哪怕战死,也绝不能投降,也不能和平相处。
就这样李克用跟朱温鏖战多年,最后挂了,临死前,把灭梁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李存勖。
李存勖自此接手了灭梁之任,与后梁开始了不死不休之战。
建立后唐天祐十八年,魏州开元寺内一个叫传真的和尚,对外宣称,自己寺院之内有一方宝玺要献给晋王,很快这块玺印便被送到了晋王李存勖的行台大营之内。
李存勖让人一用印,八个大字赫然现在纸上“受命于天,子孙宝之。”一看着几个字,就是高端大气,不同凡响。
李存勖赶紧问传真和尚,你这玺印是从哪里得来的?传真和尚告诉李存勖这是俺师父,当年在黄巢占长安之时,从京师那边带过来了,如今已经私藏了四十余年了。
众人一研究,一对比时间,就推断出,这肯定是宫廷当年皇家传国玉玺,传国玉玺都出来了,接下来该怎么呢?底下这帮臣子们自然也都秒懂。
于是,一波波将领劝进的书文呈来,连四川的王衍、淮南的杨溥都派人表示,赶紧滴吧,老大就是你了。
李存勖没答应,又矜持了两年,同光元年春,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是为后唐庄宗。
是以为后唐。
李代桃僵当年朱温在白马驿干掉了唐朝不少门阀世家,让传承多年的高门大族,顿时烟消云散。
然而还有不少唐末遗老臣子们幸存了下来,他们等到了李存勖率领大军,光复唐朝。
而李存勖本人因为自己这个沙陀身份,自信心也不强,因此,便跟这些人抱着自己大腿哭喊皇帝你可来了的人,很快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你们承认我这个正统老大,那我就罩着你们 。
自此,后唐领导班子里,除了河东元老,河北新贵,还多了一些晚唐旧臣,这些人后来还成为了李存勖制衡河东势力的力量。
有这些人们的加入,后唐和先前的大唐基本就神似了。但这样一来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李存勖全面恢复唐朝的制度,宦官之类的统统来一套,结果越玩越乱,最终把后唐玩得崩了。
同光四年,后唐庄宗于兴教门政变时被射杀,同年李嗣源即位,是为唐明宗,但此时的后唐已经跟先前的大唐更加疏远,不能同日而语了。
五代中的“后唐”与“唐朝”有怎样的关系?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失败以后,封建割据势力便横行一时,纷纷佔领土地,进行混战。八八三年朱晃(朱全忠改名)用禅让的形式即皇帝位(梁太祖),国号梁,建都汴州城,改称为开封府(东都),改唐东都洛阳为西都。
唐(923年——936年)唐庄宗李存勗。902年以后,父李克用被压制在河东一隅,不敢出兵与梁争锋。908年李克用死,子李存勗继晋王位。李存昮是个十分好战的武人,喜欢亲身冲锋陷阵,像个勇猛的先锋将。李克用治军宽弛,不讲纪律。李存昮训练士卒,令骑兵见敌无得骑马,部署既定,谁也不许违背;分路行军,不许过期迟到。凡违军令,一定斩首。以沙陀人为骨干的一大群劫贼,经李存昮整顿,组织成精整的军队。
901年,梁太祖要消灭成德镇,成德续节度使王镕向李存昮告急,李存勗率大军来救。911年,梁、晋两军在高邑(河北高邑)决战,李存昮对大将周德威说,我国兴亡,在此一战,我先冲锋,你率大军接应。梁军大败。晋杀梁兵二万人。
913年,李存昮攻破幽州,入魏州自兼天雄节度使。916年,河北州县都为晋国所有。
李存昮取得河北,声势大振,以魏州为大据点,准备进攻河南。917年,李存昮率步骑渡河攻佔渡口杨刘镇(山东东阿县北)。918年,李存勗调动全部兵力在魏州中,号称十万,自麻家渡西行到胡柳陂(在濮州西)与梁决战,梁大败。
自908年唐庄宗即晋王位时起,与梁连年战斗,特别是913年以后,双方都出动全部兵力,在杨刘、德胜一带反覆拉锯,先后十七年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
923年,李存昮在魏州自立为皇帝(唐庄宗),国号唐。
五代中的“后唐”与“唐朝”有怎样的关系?
五代时期的后唐与唐朝在传承过程中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创立后唐的庄宗皇帝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因为平息黄巢起义有功,曾经被唐昭宗授予“忠贞平难功臣”称号封为晋王,从此李氏父子对大唐十分感恩,矢志不渝不改初心。而此时的大唐己经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断肠人伤口上补刀的却是李克用一生的劲敌一一终结大唐的后梁创建者朱温。而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灭掉了朱温儿子朱友珪的后梁政权后,因为李氏父子始终奉大唐为正朔,所以政权的名字为“后唐”。
后唐的奠基者一一李克用唐朝末年的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非常遗憾的是大唐帝国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四分五裂的困境,因为战争而避祸入蜀的唐僖宗在一个年份数字十分吉利的光启四年(公元888)二月返回了长安,此时的皇室只能控制周围的十几个州,久病不愈的唐僖宗半死不活的在皇宫苟延残喘。
与此鲜明对比的是靠和黄巢作战而发家致強的各路节度使,以及反戈一击从黄巢义军中叛变出来的野心家,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彼此之间又争战不休。真是:“唐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么,哪个笑到最后呢?
论实力,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举足轻重,论韬略,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阴险凶残。
他们彼此之间其实最早都是朋友关系,李克用的王炸就是天下无敌的沙陀族骑兵,当朱温在汴州几次被黄巢痛扁的时候,是李克用十分仗义的出手相救,可以说是朱温的救命恩人。
(李克用)
而此时的李克用年仅二十八岁,朱温己经是四十七岁了。倆人的结仇缘于李克用对朱温施以援手后在庆祝的酒席上喝多了,借酒说了几句对朱温不恭敬的话,心里早就忌惮李克用的朱温当夜就喊人在李克用的住处堆积柴薪,一把火烧了驿馆,李克用的几百随从都死于非命,他在几员大将的护卫下侥幸脱逃。从此以后,宣武与河东势不两立,互相攻伐。在这个过程中,李克用始终没有抛弃大唐,坚持奉大唐为唯一,直到自己去世。灭掉朱温儿子继位的后梁王朝的,就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历经十五年血战的结果。
后唐庄宗一一李存勖公元923年军事强者李存勖在父亲李克用原来雄厚实力基础上,代梁而立,建立了后唐政权。
(李存勖)
李存勖作为沙陀部落而言,的确可以称为一个“精英人才”,虽然是沙陀族,却是生于中原,长于中原,更多的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较多的脱离了慓悍旧习的人。而且是一个不错的音乐发烧友。
但是,这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纨袴子弟,不可避免地嗜酒好色,耽于安乐,追求享受,玩物丧志(主要是音乐娼优),滥杀无辜,穷兵黩武,双重人格此消彼涨,终于酿成兴盛与败亡。
923年他建立后唐,却根本没有大唐的治世能力,不顾战争后民生的凋敝,一意孤行建筑避暑楼台,尽管部下希望他不要忘记昔日创业的艰难,李存勖却无李世民虚怀纳谏之德,虽然都是姓李。
这位后唐庄宗皇帝令人拍案惊奇的是重用一帮音乐倡伶、俳优、乐人或者为刺史,或为京官,当然,我们不是说音乐人的操守才干不能胜任工作,一般来说因受自身素质、阅历的局限,往往难负重托,加上又有贪酷不法,见利忘义之辈混迹其中,因此伶官中揽权营私,趋炎附势者屡见不鲜。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出色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未必对社会治理有出色发挥。唐庄宗李存勖不是不明白这一点,而是不願正视现实。
当然,封建王朝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能超越时代赋予的活动天地,李存勖生活的时代一一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一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这个时期的统治者不可能对社会赖以生存的农业予以重视,所以社会经济陷入困境。
结束语
时间是一个巨大的磨盘,多少人事物非都消失其中,后唐庄宗只在位四年即急速的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十五年血战尽成枉然,一生功业毁于一旦,一切的痴爱情仇、奋起隐忍、忠诚与背叛都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数风流人物,只在当时,不在今朝,谈及后唐,我只记住了晋王李克用,而对嗣晋王、后唐庄宗李存勖仅存一缕轻烟的记忆!
五代中的“后唐”与“唐朝”有怎样的关系?
后唐奠基人为沙陀人晋王李克用。其父朱邪赤心因在平定庞勋之乱时有功,不仅被赐名李国昌,而且被列为唐高祖李渊子郑王李元懿的后人(后来得到类似待遇的还有本名宋文通的李茂贞),也就是获得了皇族身份,比单纯赐姓名逼格高多了。
李国昌、李克用父子曾反唐,杀死朝廷命官段文楚(烈士段秀实之孙),被朝廷驱逐到鞑靼。后来黄巢作乱,朝廷接受宦官杨复光建议招安李克用共平黄巢,后来李克用因功被任为河东节度使,封陇西郡王(正是按正经陇西李的郡望,李茂贞也曾封陇西郡王,二王并存)。有一次当权宦官田令孜要对付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李克用为老王出头打败了田令孜一伙,田令孜挟持僖宗出奔,其前盟友静难节度使朱玫耻于与他为伍,占领京城长安,另立新君。田令孜觉察到自己人心尽失后黯然下台,杨复光(当时已故)的堂兄(准确说是养祖父的另一个养孙,宦官家族嘛)杨复恭上台,利用杨复光和李克用的老交情说服李克用勤王灭朱玫,李克用也需要洗刷驱逐皇帝的恶名,答应了,最后朱玫败亡。
唐僖宗死后杨复恭拥立唐昭宗登基,昭宗意图摆平宦官和藩镇,宰相张濬被李克用看不起,又收了李克用主要敌人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钱,与另一宰相孔纬力劝昭宗趁李克用新败讨伐李克用。一些和李克用有仇的节度使也煽风点火。昭宗下诏削李克用官爵,开除宗籍。杨复恭是李克用的盟友自不必说,此举也有针对杨复恭的意思,所以他阻挠此战,统军的张濬也是绣花枕头,参战的藩镇军打着打着也跑路了,认真打的藩镇也被李克用打败了,结果朝廷不但没趁机消灭李克用,还把禁军折完了,副帅孙揆被俘,不屈,大骂李克用,被锯死。李克用因与朝廷作战也同时遭遇名声和实力的损失,唯有朱全忠笑呵呵。李克用上表说自己是罪人blabla,朝廷为了下台阶只能恢复他的官爵宗籍,贬张濬孔纬。后来昭宗想复用张濬,李克用说白天张濬拜相他晚上就率军入朝讲道理,于是张濬直到死了也没再拜相。
后来昭宗被静难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镇国节度使韩建(都曾参与出兵讨伐李克用,韩建甚至亲自参战九死一生)逼宫,李克用出兵勤王杀了王行瑜,另两人服软,昭宗不希望李克用独大也就放过他们。封李克用为晋王。所以李克用的政权又叫晋国,或前晋(区别于后晋,当然生前不这么叫)。李克用没有挟天子,甚至没入朝就返回了。后来他女婿河中节度使王珂(王重荣嗣子,河中归属之争也是三帅逼宫的起因)被朱全忠逼降,李克用再无机会摸长安大门了。
朱全忠曾经为了对付李茂贞,做出和李克用和解的姿态,篡唐建梁后,很快以中央政府名义下令削夺李克用官爵。李克用始终不称帝,死后,儿子李存勖继位。后来建立后唐,即庄宗,消灭后梁,自居汉光武。
后唐自称唐朝延续,皇帝也的确有唐朝皇族身份,但是没有血统,而且除了李克用所谓忠唐的人设如上所述并不那么干净以外(他也要自保,相对于其他人还是干净一些),一些事情做得并不彻底,如在继续尊奉唐朝先帝的同时,尊李克用为太祖,与正宗的唐太祖撞庙号;朱全忠的干孙子孔循参与谋杀唐昭宗、何皇后夫妇,在后唐却没有受到清算,继续为官。唐朝所任的河东监军宦官张承业身在晋国,又是省吃俭用又是领兵作战的一心只求复唐,得知李存勖打算自己称帝而不是拥立正宗皇族后,绝食自杀。庄宗本身也不是很明白礼法,生母为太后嫡母为太妃,原配不做皇后爱妾做皇后。闽、楚、吴越、荆南、岐都承认后唐为主,但还有两国例外。吴国本来以唐朝淮南节度使自居,早就料到李存勖要复唐,不想对他称臣,就称国王建年号割裂了和唐朝的臣属关系;早就称帝的南汉更是自大到称庄宗为“洛州刺史”。
而当和李克用毫无血缘的李嗣源即明宗通过兵变取代李克用的亲子孙做了皇帝,跟唐朝的关系就更远了,虽然李嗣源为了自己合法仍然尊奉李克用为父,但也尊奉了自己的所谓本生先祖。后来皇位更是落入他的拖油瓶养子本姓王的李从珂手里,越来越远了。
但在对唐朝遗留礼法问题的处理上,至少在面子上,血统疏远的明宗却比庄宗有长进。之前朱全忠篡唐时听信孔循等诬告,以为心腹枢密使蒋玄晖(参与谋杀昭宗)私通何太后(哀帝母,即昭宗何皇后)图谋复振唐朝,于是处死蒋玄晖并秘密派孔循等去何太后住所积善宫缢死了何太后,而且以哀帝名义诏告天下说何太后是因为秽乱宫闱私通弑君元凶蒋玄晖的丑闻事发而自杀以谢万民,追废何太后为庶人,使得何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亲儿子追废的皇太后。庄宗对此毫无表示,明宗却表示了,追复何太后为宣穆皇后(张春华你坐下),祔庙,废朝,算是恢复了何太后至少名份上应有的身后待遇。
但他也没清算弑君弑后的凶手孔循,孔循在他手下一度做到枢密使,女儿嫁给皇子宋王李从厚,在李从厚登基后还做了皇后。明宗追复何后在孔循死后两年,不知道是不是顾及他面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