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期间,中国到底有没有闭关锁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92条回答。
闭关锁国的定义,不是同外国完全不来往,不做生意,也不是说老百姓和外国人接触就会杀头。
谁都知道,德川幕府是高度闭关锁国的,但仍然也开放对中国和西洋的贸易。
清代,中日的贸易还是很大的,同西洋各国也保持蓬勃的贸易。
满清有没有闭关锁国,答案当然是有啊。
首先我们看看海禁,也是封锁海上贸易。
清朝初期,严格执行海禁政策。
顺治三年(1646年)编制的《大清律》写到“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
顺治四年(1647年)又发布命令:“广东近海,凡系漂洋私船,照旧严禁”。
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浙闽总督屯泰奏请“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辑,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皆论死。”
上面说的很清楚,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才开始解除海禁,前后长达接近30年之久。
即便如此,对于贸易的限制也是非常多的。
比如康熙时代不允许进行南洋贸易,乾隆时代只允许西洋商人在广东贸易。
实际上,各国商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交易地点,不允许乱跑。俄罗斯人主要在张家口交易,朝鲜是东北,缅甸是云南,越南则是广西,日本是宁波。
然而无论怎么贸易,洋人均不允许随意在中国内地走动。他们只被允许停留在沿海城镇,贸易结束就必须离开。
而开放海禁,只是允许和洋人做生意,但不允许中国人和洋人有什么接触,以实现思想上的控制,防止人民思想有什么波动。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道光年间《重篹福建通志》所说的那样:“设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以窥中土。”
这番话说了没多久,康熙就严厉禁止和南洋贸易。
这是因为南洋的华人很多,很多是明代就去了。对于他们来说,大明才是祖国,满清不是。这些华人多有着反清复明的思想,对满清并不支持。
为此,康熙命令国内民众不允许和南洋华人接触:禁绝汉人和海外国家的直接交流。一切贸易必须在政府的严厉监督下进行,确保贸易双方只有财货交流而没有思想、文化、科技、武器、感情等其它交流。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清政府在颁布的《防范夷商规条》中严格对洋人商人进行限制,里面内容非常多,比如:洋人贸易有时间 限制,货一卖完必须立即离开;不允许洋人以任何理由在中国过冬;洋人只能住在固定的洋行内居住,不允许随便走动。
实际上,西洋人进入满清以后,必须去广州的黄浦地区进行检查,随后船只停靠在广州城外固定地区卖货,不允许随便进入广州城。对于洋人有时间限制,一般是卖完货立即离开,也不允许超市。
实际上,洋人同中国老百姓压根没有接触,接触的都是一些官员、商人而已。
甚至满清规定:洋人妇女不得进入商馆;洋人不得雇用华籍仆役;不能沿街行走。
这些都是防止洋人在中国长期居住,接触中国老百姓。
对于洋人贸易,其实满清也有很多限制。
比如,洋人不允许购买史书及一应违禁军器、硝黄、牛角、铜铁等等很多种东西。
如果中国商人私下卖给洋人,直接判处斩监候重罪。
中国人不得随便和洋人接触,更不能随便登上洋人船只离境,不然就是死罪,甚至海关官员也会倒霉。
《兵部处分则例》中规定:“西洋人如出口时夹带违禁货物,并将中国之人偷载出洋,守口官及该地方武职徇情疏纵者,革职。私罪。失于稽查者,降三级调用。公罪”
这些政策直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仍然没有什么变化。
可以这么说,在满清时代,洋人根本是无法和中国老百姓进行任何交流的,中国老百姓也无法接触到洋人。
所谓的中外交流,仅仅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贸易而已。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
清朝期间,中国到底有没有闭关锁国?
锁与不锁后来都由不得他了,被人家打怕了。前期也实行过闭关锁国、查辑洋货的政策手段,由此出现矛盾引起战争,导致失败丧失主权、割地赔款、开放口岸。
清朝期间,中国到底有没有闭关锁国?
讲真,闭关锁国只是个谎言,90年代以前陈旧的历史研究论调,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事实上大清自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闭关锁国一说。
这里必须要明白一个概念,就是海禁和锁国不是一个概念的。海禁在古代各个王朝都有实施过,包括最为开放的大宋,也是在真宗末期才放开了海关,对民间的商船减少了限制,但是对于盐铁一类,除非有官府的批文,不然还是禁运的。
清代也是一样,顺治朝的海禁是为了抵御在台湾割据的郑明集团,在1683年康熙收复台湾之后,海禁也就得到了解放,虽然政府对民间的商船有所限制,但是相比于明朝来说,真的要好得多,毕竟此时的清朝“江浙闽粤”四大海关,四大海关下有分别下属数十个小海港,一时间民间海贸往来频繁,这就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相比之下,明朝只开放了福建的月港,规模要小得多。
康熙晚年,由于出海居民十有五六都留居在了南洋,清政府因而担心“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并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于是禁止南洋贸易,即“南洋海禁”,但此时并未禁止东洋贸易和西洋贸易。
雍正五年,由于南洋海禁导致海盗增多,各地官员上书请求重开海关,于是清政府再开南洋海禁,但限令出洋贸易之人三年内回国,否则不许回籍。
之后一直到乾隆二十四年,因为当时大量的英国人为了逃避粤海关广州十三行的高额关税,于是纷纷绕道到浙海关的宁波港来贸易。正好乾隆皇帝南巡,担心宁波会变成第二个澳门,于是下令西洋商人只能在粤海关贸易,之后英国人洪仁辉企图和乾隆皇帝谈判,惹恼了乾隆皇帝,清廷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而制定专门《防范外夷规条》,共有五项,故又称之为《防夷五事》,主要包括:禁制外国人雇人传达信息;外国妇女被严禁来华;严禁在华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借外夷的资本及聘请汉人役使;及外商到广州后由寓居行商管来检查。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后,至于马嘎尔尼访华提出的要求,根本就不是什么友好的贸易条约,这其实是英国人试图像侵占印度一样侵占中国的开始第一步。一个租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给英国人使用就已经道明了一切。
清朝期间,中国到底有没有闭关锁国?
所谓清朝的“闭关锁国”是一个最大的历史谣言。
网上流传的“闭关锁国”指的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将原先的四口通商改为只由广州口岸一处。
但这个传言是完全错误的,乾隆根本就没有关闭其它口岸,四个口岸都始终在正常运行。哪怕把“闭关锁国”的帽子栽给顺治(战争)、栽给康熙(收台期间),甚至栽给雍正(防止海民愈期不归),都还能有点依据。但若是栽给乾隆,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实际上,乾隆与洋人一直在做生意,沿海的四大口岸也一直在对外开放,并没有关闭。
很多人说乾隆闭关锁国,主要依据是乾隆二十二年的一份谕旨。这些人认为,在这份谕旨中,乾隆降下令关闭了江、浙、闽三个海关,只留下广州一处进行对外贸易。
这就是所谓“闭关锁国”的由来。
那么,我们就把这份谕旨的原文摘录出来,大家一齐来看看: 相关大臣杨应琚覆奏:从乾隆的这道谕旨的内容中,有没有说要关闭其它三个口岸?
并没有。
乾隆只是要求西洋番商以后只允许在广州口岸一处进行贸易。而不许再到江、浙、闽三处了。
那么,这个“西洋番商”指的是谁们呢?乾隆针对的是英、法、荷、葡、西等欧洲海商。
那乾隆为什么要这么干呢?这是有原因的――洪任辉事件。
谕旨中的“洪任”,指的就是洪任辉。
洪任辉这人是个传教士,他精通中文,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做过翻译。 乾隆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大清国做生意,主要是在广州口岸。
清朝搞的是国家外贸垄断,与欧洲商人做生意,是朝廷委派专门人员,负责外商与清朝境内的商业沟通,而不许境内商人直接与外商直接进行交易。
这就牵扯到个手续和成本问题。大家一猜就能想到,朝廷委派的这些外贸人员能够控制外商采购商品的价格,还能在手续上加以限制。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贸易份额越来越大,但东印度公司的负责人对广州的这种行商制度的限制很不满意,觉得他们的利益被削薄了。
乾隆二十年,东印度公司就派洪任辉率领着商船队伍跑到了宁波的定海港,却采购茶叶和丝绸等产品,并在当地出售欧洲的商品。
由于这些地方毗邻茶叶和丝绸的产地,价格比较低,这次就搞得挺成功,采购成本降下来了,获利也很丰厚。
这样一来,东印度公司随后的两年再派往广州的商船数量就减少了,而是大多数都跑到宁波去了。
广州海关少了个这么大的客户,关税收入自然就下降了很多。
清朝海关制度比较特殊,为了方便计算和考量,清朝海关是根据三年中最多的征收额来进行考量的,“嬴余”上缴不足,这些钱是要由海关人员自己来补足的。
但东印度公司的船队这两年来的少了,“赢余”下降了这么多,海关人员能补得起这么巨大的差额吗?当然不可能。
最初,清朝是采用经济手段来处理。
广州海关就必须要想办法让这些商船再回来。于是,两广总督杨应琚就奏请乾隆旁,最初的办法是想提高浙江海关的关税,用经济手段来迫使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重新回到广州口岸。
乾隆认为,提高浙江海关的关税这个办法可行,就谕令闽浙总督喀尔吉善与浙江海关重新更定税则,提高对欧洲海商的征税额度。
但后来情况又变了。
杨应琚调任闽浙总督后,经过考察,发现宁波口岸这地方离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原产地很近,欧洲商人收购的成本降低了很多,即使朝廷提高了宁波口岸的税率,也很难阻止西洋商人继续前往浙江沿海,经济手段控制不住他们。
经济手段行不通,那就干脆采取行政手段吧。
杨应琚就奏请朝廷,希望乾隆直接下令让这些“西洋番商”只允许在广州进行贸易。乾隆皇帝看了杨应琚的奏本,觉得很有道理,“所见甚是。”
这就有了上面提到的这道谕旨。
从上面的谕旨和杨应琚的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浙江海关加税,还是把海商限制只允许在广州口岸进行贸易,针对的都有“外洋红毛等国番船”。 所谓“番商”,其实就是指英、法、荷、葡、西等国的欧洲海商。
谕旨中从来就没有提到要关闭江、浙、闽另外三个海关。那么,除了广州之外,其它几个口岸还在正常运行吗?
当然在正常运行。
当时中国搞的江、浙、闽、粤的四大海关,除了地理位置不同,这几个口岸的分工也有所不同。
江、浙、闽三处主要针对的是日本、朝鲜、琉球等东洋日家商人的贸易往来,而粤海关主要负责与欧洲的西洋商人和东南亚的南洋商人进行贸易。
假如真的关闭了其它三个口岸,那么东洋的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国的贸易就必须跑到广州去进行,那可就太荒唐可笑了,清朝的君臣能蠢到这种地步?
事实上,江、浙、闽这三个海关也一直在正常运行中。
海关的运行主要体现就是关税的征收上。清朝时候的关税上缴分为两个部分:正额、嬴余。通常情况下,“正额”数字是固定的,“赢余”数额则是经常变动的。 清朝的海关管理制度,“嬴余”的上缴数额,是“比较上三届最多年分”,不足额数,由经办的海关人员赔补。
在乾隆五十三年时,闽海关征税一年期满,征收的“嬴余”,比较起上两届来短少了白银53720两。户部议覆,认为海关关员们应该按照规定照数赔补。而乾隆皇帝却认为,这一年闽海关的“嬴余”下降是因为朝廷在台湾用兵,影响了税收,所以,乾隆就下旨加恩宽免。
如果闽海关真的被关闭了,这些“嬴余”是怎么收上来的?
嘉庆四年的时候,清廷曾经整顿关税,谕令废止“三年比较之例”,而采取“嬴余”固定的办法。 钦定各关“嬴余”数额:
嘉庆九年的时候,再次将浙江海关的嬴余额数,调整为“四万四千两”, 而“其余各关,仍照嘉庆四年嬴余定额征收” ,还是按照嘉庆四年的定额办理。
如果江、浙、闽三处外贸海关真的关闭了,嘉庆还规定这些“嬴余”数额吗?
乾隆四十一年,在一份谕旨中的内容:其中“沿边沿海等省分夷商贸易之事”,“各该将军督抚等”,如果只有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口岸,那乾隆这道谕令纯粹就是搞笑了。
把乾隆二十二年以后的海关税收情况列出来:如果闽、浙、江三个海关真的关闭了, 这些税收又是从哪里来的?
乾隆皇帝把欧洲海商限制在广州口岸一处,除了考虑到清朝海关制度的缘故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海防。
那个时候,欧洲各国所谓的“海商”其实还有个重要职能――海盗。欧洲的商船实际上是配备有强大的武装的,这个其实从明朝时候就应该领教过。
这些武装商船平时是做生意,但有时候也经常干些打劫海上其它商船的事情,这在当时的欧洲是个正常现象。
到了清国,按照大清的律令,在中国沿海行动,必须受到大清军队的监督和控制。而在广州,清朝是设有重兵的,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在宁波港口,清朝相关的驻军很少,负担不起这项管理任务来。
结论:
所谓乾隆“闭关锁国”这个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广州是惟一的对外贸易口岸”的论调也是毫无历史依据的胡扯淡。
乾隆皇帝从来就没有下令关闭江、浙、闽三个海关。实际上,这三个海关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仍然继续正常履行其管理对外贸易的职能。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言呢?抛开忌讳,咱们实话实说,这是因为史书曾经为政治服务过。
实际上是在改开时代,为了宣传政策,有些“史家”寻章摘句,搞了个反面典型,以证明“闭关锁国”的危害。这种不严谨的、不负责任的考证让乾隆皇帝背了黑锅。
清朝期间,中国到底有没有闭关锁国?
清朝期间中国没有能力封锁航路谈不上闭关锁国。
清朝期间,中国到底有没有闭关锁国?
这个要看你怎么理解“闭关锁国”这四个字了。
政治上的“闭关锁国”所谓政治上的“闭关锁国”,就是无论你外面的世界如何发展,我的地盘就是要按照我的游戏规则来玩,哪怕你把别人家的玩法说得天花乱坠,我也听不见!
大清的政治,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一贯延续,所谓“闭关锁国”,事实上一开始只是一种大陆保护主义,比如一战到二战全面爆发之间美国奉行的孤立主义一样,你世界打个稀烂,只要不来打我,关我屁事。
清代的海禁政策,或者迁界令也好,本质上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最大限度打击“刁民”勾结海外“复国势力”搞秘密颠覆活动,这种政策,如果站在统治阶级而言,手段虽然粗暴,但效果却是很好。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其原因是满清是异族统治,且大力推行全方位的“首崇满洲”不平等政策,而这种不平等需要建立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社会环境之中,在缺乏与外界交流刺激的情形下,暴力与压迫才会让人的思想意识形态趋于麻木和习惯。人生来本没有高下尊卑之分别,可人类花了几千年才弄清楚这个问题,可见聪明的人类,其实有时候又真的很愚蠢。
就清代政治而言,“闭关锁国”,是一个政治意识,而并非真正的“闭关锁国”,或者更具体点来说,海路上确实只有广州还开放,但其实陆路上的贸易却并没有被彻底禁止,比如与沙俄长达100多年的贸易,不知道养肥了多少奸商。
经济上的“闭关锁国”大抵我们提到“闭关锁国”,一般也只会倾向于海上的禁绝,没有通商口岸。可大清其实还保留着广州这个对外开放城市,并非完全不跟外国人做生意,毕竟外贸生意到如今都是红利生意,更何况是交通不发达的清代。
满清对与洋人做生意这件事情,显然很有一手,国家并不插手,但却只发放十三张牌照,即广东十三行,专门和洋人做生意。但同时又有海禁政策,这就意味着,这些商人们只能做中间商,而不能自己绕过洋人,直接去西洋或者南洋贩卖。如此一来,商人的流动性就降低了,容易把控,不至于大批财货流落海外。
同时这种制度,十分好把握,可以极大地增加收入,却又不必担心白银外流,毕竟白银是大清的主要结算货币,但对于西方诸国来说,白银都不是主要结算体系,只要保证贸易顺差,白银就不会出现问题。
这种经济上的“闭关锁国”,其实一定程度上而言,有助于保护脆弱的自然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的毁灭,只是自由市场经济必定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不投入这个行列,只会死得更难看而已。
思想上的“闭关锁国”清代统治者们对国民的改造是不遗余力的,一手屠刀,一本经典。屠刀即文字狱,剃发易服等对恐怖文化手段,以人性命相胁迫的高压统治;经典即对儒家的换血大改造,屠刀之下,孔老二没节操的后代们都低头了,何况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汉族士人们,他们为了获取官位,可以肆无忌惮地解读经典来迎合统治者们的统治需要,如此经过一代一代的教育,使得整个社会的思想状态,停留在一种麻木不仁,万马齐喑的状态。
当一个人的思想趋于麻木,缺乏思辨之后,他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也会逐渐固化,或以为世道本就如此的无语,或悲叹世道不该如此的无奈。这时候,无论西方的思想如何先进,人本主义如何令人向往,大部分人都是选择不信的,即便信的一小拨人,也无力去抗争什么,拯救一个世道,那必定不是朝夕之功,一人之力,是需要更多的刺激来颠覆大家的固有认知,才会逐渐从昏暗之中苏醒过来的。
思想停止了交流,社会的进步思维被扼杀,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闭关锁国”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