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室为什么会受英国人爱戴?他们对英国有什么贡献?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英国人每年因为王室的存在,拥有了更多的假期。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君主就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基本就是个摆设,而每年奉养英国王室,英国人至少需要花费四千多万英镑的预算。
虽然费钱,但按照英国的普遍调查,四分之三以上的英国人都希望维持王室的存在,理由除了王室意义非凡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王室给英国人带来了更多好处。
对传统的英国人来说,王室是一种象征尽管近现代的工业化文明起源于英国,但实际上,英国人相对还是比较保守的,这主要是针对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固守。
作为欧洲现存最古老的国家之一,英国人对其本身的文化感到无比骄傲。
原本的英国孤悬海外,并不算强悍,可大航海时代之后,英国后来居上,成为了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存在,也就是大英帝国时期。
对于英国人来说,英国王室是那段无上荣耀岁月的一种见证,也是一种存续,英国当年最巅峰的时代被称作“维多利亚时代”,这些是不能丢失的。
尽管按照惯例,英王实际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权柄,王室也成了花瓶,但王室平时可不是什么都不用做,而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守护传统文化。
英国的强盛,是从确立君主立宪制开始的,英国的巅峰,是维多利亚女王治下达到的。
王室与近现代英国的经历相伴相生,与此同时在现代化的今天,古老的王室保存着更多的传统文化,这对保护英国文化至关重要。
不仅仅是英国,世界其他保留王室的国家,几乎都有维护本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毕竟王室的身份特殊,他们所保留的传统文化更加丰富。
联结英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重要纽带众所周知,在大英帝国崩塌之后,松散的英联邦取而代之,而英国的君王不仅仅是英国象征性的王,还是很多其他国家的元首。
在英联邦之内,像是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他们名义上的元首都是英王。
英王派去的总督虽说只是意思意思,甚至于澳大利亚等地的总督都是他们自己选出来的,女王只要任命就可以,但这种仪式还是非常关键。
由于王室的存在,英国与诸多前英国殖民地国家之间,至今都还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是一种符号象征,对维持英国的地位很重要。
这就有点中原先秦时期的意思,虽然大家都不听周天子的命令,可周天子仍旧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挟天子可名正言顺令诸侯。
英联邦的国家确实可以另起炉灶不认女王,但那是要惹出麻烦的。
烂船还有三斤钉,英国现在实力尚可,要是其他尊奉女王的国家不认女王了,那么就等于割断与英国之间的关系。
要是英国自己不再支持王室,那么就是在变向撕裂英国与其他诸多英联邦成员的关系,这毫无疑问是在毁损英国仅存的那些国际地位。
英国女王的个人魅力,的确广受欢迎其实王室成员那么多,英国人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不一而足,比如人们对威廉、凯特一家子就非常赞赏,但对查尔斯、哈里还有梅根就不那么友善。
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因为王室之主伊丽莎白二世,她在英国人心里的分量很高。
女王出生于二战之前,在二战期间英国王室坚守伦敦拒绝撤离,当时年轻的女王还前往战场做了一名卡车司机,这让人们对王室的印象非常好。
女王登基数十年来,从来都不在任何场合乱说话,保持着绝对完美的君王形象,英国大多数人都是在女王治下出生,对女王的支持率极高。
当年女王加冕之时,议会曾拒绝媒体拍摄,结果被女王否决,而这样的举动从一开始就让女王得到了英国媒体的拥护支持,这是至关重要的。
对任何公众人物来说,舆论的力量其实都是不容忽视的。
女王在位这么多年,一直都做得很好,虽然她的孩子们经常弄出些幺蛾子,但她本人几乎任何方面都是挑不出错来的。
伊丽莎白二世的存在,也是英国人支持王室的重要理由,而对于继承者,人们倒是更喜欢威廉凯特夫妇,甚至希望女王直接传位孙子,越过查尔斯王子。
王室存续带来的好处,超乎想象英国每年花费几千万英镑供养王室,看上去好像不划算,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王室每年给英国人带来的经济利益,要远远大于王室的供养。
按照英国人的保守估计,王室每年间接带来的经济收益,超过两百亿英镑。
当年威廉王子大婚,直接带动相关的零售业增长就达到了2.5亿英镑,另外像是转播、酒店业等等,都因此收益匪浅。
英国王室成员每每有所行动,都会掀起不小的经济反应,尤其是王室大婚、添人口这样比较重要的事情,所带来的收益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不仅如此,英国王室存在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好处,那就是让英国人拥有了更多的假期可以来休息,因为英国有很多与王室相关的假日。
对于世界绝大多数地方的人来说,放假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诸如王室成员的婚礼、女王的纪念日等等,都会有不少的英国人因此不必工作可以休息,这些都是保留王室带来的意外之喜。
英国王室存续绵延到了今天,仍旧受到英国人的广泛支持维护,必然是因为王室给英国带来了实际上的各种好处,不然不会如此。
英国王室为什么会受英国人爱戴?他们对英国有什么贡献?
英国王室是英国辉煌历史的象征和代表,所以民众都爱戴国王并非常喜欢王室成员。
英国王室是现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每代君主的 加冕仪式都严格奉行完全一样的传统,这使得英国王室的加冕典礼成为现存的、依然举行的最古老的仪式。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王室只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并不具备实质性权力。英国国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和三军总司令,政府的实际领导人是 首相,通过民选产生。首相可就重大事项与国王磋商,决定权由议会和首相做出,最终在国王的认可下生效。
虽然国王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力,但由于王室在历史上的威望,已经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从众心理”效应,加之历任国王的神秘感、历史上的权威性和其自律意识,使得王室能有效的凝聚民心,并在关键时刻有效化解社会各方矛盾。
英国王室为什么会受英国人爱戴?他们对英国有什么贡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89条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
只要搞懂这个问题,就将英国这个国家搞懂了一半。
我们一点点来看。
第一,英国人很重视传统,而王室是英国文化的重要基石。
英国国王有着上千年历史,可以说有了英国就有国王。
历史上,国王就是英国的象征。
甚至可以这么说,英国古代历史,就是王室的历史。
相比起来,英国平民在古代似乎无足轻重,只是归属国王或者贵族的小角色。
第二,英国现行的国家制度。
英国不但是历史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今天仍然保留这个制度。
根据英国法律,虽英国王室不能干政,但仍然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
每一届议会开幕都要由英女王主持,各公职人员的就职都要向女王宣誓,一切勋位由女王授予,女王还以国教领袖的身份出席盛大的宗教庆典。
这种英国国家根本制度,除非修改宪法才能终止。
但废除王室,在英国没有民意基础!
英国《卫报》随机调查了1003名英国成年公民,结果显示,近七成英国人(67%)认为实行君主立宪使得英国在全世界受到尊重。
90%的受访者相信,未来十年英国仍然需要君主,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君主这一角色将会延续50年。
第三,王室对于外交和慈善的贡献。
大家看过《罗马假日》吗?
主角就是英国王室公主。
她之所以在罗马一度崩溃,想要逃出去放假,就是因为每年必须马不停蹄的做外交活动。
王室就是英国的外交大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例,她每年需要安排和出席2200次正式活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交访问活动。要在茶会、国宴和酒会等场合招待大约七万名人士,举行22次授勋仪式,向大约两千六百人颁授爵位、勋章,处理近五万份函件。
所以,王室成员不好当,比大使还要辛苦的多。
另外,王室也在慈善方面贡献很大。
以戴安娜王妃为例,曾经做过200多个慈善机构的负责人,大大推动了英国慈善事业,也提高了王室的声誉。
第四,茶余饭后的消遣。
在英国,永远不会停止的娱乐新闻之一,就是王室的各种花边新闻。
比如戴安娜王妃从加入王室开始,就成为娱乐新闻的焦点,直到离奇的死去。
由于王室成员身份特殊,地位崇高,远比普通明星和政客更引人关注。
而王室的一场场庆典和红白大事,就像安徒生童话的现实版一样。
戴安娜王妃一度成为现实版的灰姑娘,成为无数英国女孩向往的榜样。
第五,英国其实还是有新老贵族把持。
英国媒体认为,英国的经济由2500个新旧贵族家庭把持。
他们中既有数百年历史的旧贵族,也有暴发户一样的新贵族。
但无论新旧贵族,都有浓重的英国传统等级制度遗风。
所有的贵族都要向国王效忠,国王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和名誉上中间人。
2500个家族很多都是极为保守传统的,他们是不可能同意废除王室的。
英国王室为什么会受英国人爱戴?他们对英国有什么贡献?
答|艾栗斯
骂归骂,但英国人确实很爱他们的国王,这个“民族情感”由来已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法国大革命时候路易十六的脑袋落地,法国民众热烈欢呼,又一口气砍了好多贵族的头才歇手,从此法国再无国王。
而英国的断头国王查理一世被砍头时,断头台周围的民众发出了抑制不住的哀怨和抽泣。并且没了国王浑身不自在的英格兰人,等到护国君克伦威尔一死,就迫不及待地把查理一世的儿子找回来了,赶紧得给他戴上王冠,高呼“查理二世万岁!”——英格兰人可总算又有个国王了。
为什么对国王的喜憎差别这么大?为什么法国国王砍头之后就再无国王,英国国王被砍头以后又赶紧请了一个?
时间先后的历史进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原因在于英国国王比法国国王要“怂”一些。相比法国国王“朕即国家”、“太阳王”之类的君主集权制,英国国王早就经过了《大宪章》的“去势”、以及包括议会制等一系列“把国王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过程。
就说收税的问题,法国大革命前期税务繁重,国王想怎么收就怎么收,自然民不聊生。英国国王则没那么好命,税收什么的,每次收取前要先征得议会同意。这个当时而言是怂了点,然而对英国王室也是“福音”,所谓“刚则易断,柔而得生”,所以统治阶级和民众的矛盾不容易激化,不会走到极端的地步,这也是英国王室为什么得以留存至今的根本原因。
民众也不是傻子,就像他们迎接查理二世进行“君主复辟”,不是因为对国王多有忠心,而是相对于高度集权的克伦威尔,英国“怂”国王的统治下他们的日子反而好过一点。
至于英国王室对英国的贡献,一语难尽。从伊丽莎白、维多利亚、汉诺威王朝…….英国历史上出过很多“明君”,大航海时代的霸权、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进程中王室的位置拿捏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王室功不可没。一战和二战时期,王室也积极和民众一起抗战,还为了避嫌把自己祖上的德国名字都改成了英国的“温莎”,民众怎能不爱?
当然,目前英国王室对英国的主要贡献在民族精神和文化象征上,给英国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客流。
英国王室为什么会受英国人爱戴?他们对英国有什么贡献?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英国的怀特岛去世,她当了64年女皇。在她弥留之际,守护在床边的有她的儿子,也是继承人威尔士亲王。
当时,他已决定以爱德华七世之名继承王位。
同时,守候在女王床边的,还有包括她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在内。
这样的英国王室,对英国有什么贡献呢?事实上,这个维多利亚女皇是国王,即女王而不是总统,英国女王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解散议会、批准法律。
英国女王的职责有些是礼仪性的!
在英国,由于其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后保留了国王,成为现代英国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王在今日仍是有一定职能的。
英国王室的重要贡献就在于,它经常承担礼仪性的职责,进而长期维持了英联邦国家的团结与联系。
英国王室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公元9世纪埃塞克斯王国建立起。
英国的王朝历经了埃塞克斯工朝、丹麦工朝、诺曼王朝、金雀花王朝。
据说,英国王室官方网站曾经公布的王位顺位继承人名单中,有40名王室成员榜上有名。
一些热心的系谱专家通过研究,把王位继承人名单扩大到1385人。
虽然增加的这些人,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们与王室有着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
目前,明确地按顺序继承人选排列如下: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储殿下,他是伊丽莎白二世的长子。
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殿下,他是查尔斯王储的长子,剑桥王子,他是威廉王子的长子,这个排列,后面还有一长串名字呢!
那么,英国王室为什么会受爱戴呢?
英国女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多少实质性武力和权力,他们往往比较超脱,不会有太多的责任,简单说就是很多责任都有内阁承担,英国女王仅仅是象征英国的团结和国际形象英国王室,在政治生活中只起象征性作用,而不行使实际权力。
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就国体而言,可以是君主制,其国家元首如英国的女王,日本的天皇;也可以是共和制,其国家元首如德国和意大利的总统。
无论称谓如何,国家元首在政治生活中不掌握实质性权力,这一点是相同的。
英国女王的职责大多是礼仪性的,如签署法律,主持集会和公众仪式,发表新年致辞,代表国家出访等。
议会民主制的君主只是一位临朝不理政,权力极其有限的虚位元首。
英国国王签署的决议、命令,必须由首相和有关的内阁成员副署方能生效。
- 女王没有实际权力,还很累,还要为国家做事情,所以他们的行为就表现出民众的“公益性”,能够博得民众的好感和爱戴!
据说,维多利亚女皇非常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罗伯茨勋爵从南非得胜归来后,女王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询问战争的所有细节。她终于坚持支撑着完成了这次接见。
但是,接见结束后,她的身体垮了。
第二天,她的侍从医生意识到她已经没有希望了,但她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仍然坚持斗争了两天时间,在这两天中她仍继续履行英国女王的职责。
两天以后,她永远不能再工作了。
直到那时,那些对她抱乐观态度的人才认识到希望已经彻底破灭。
她逐渐丧失神志,她的生命慢慢消逝。
她的一家人聚集在她周围。
她弥留了一小会儿,不再说话,知觉显然已经丧失。
可见,英国女王就是英国团结的一个象征,她知道很多事情,俗话说得好,就是和稀泥的角色,当然会受英国民众的爱戴!
英国王室,特别是女王是英联邦形式上的最高领导,英联邦存在一个“虚位元首体系”据说,按照新西兰宪法的规定,国家机构中的总督代行英国女王的职责,这种构成更多地表明新西兰和英国历史上所具有的联系,而不是表明英国女王在新西兰真正拥有多少实际的权力。
1967年被任命总督的阿瑟·埃斯皮·坡瑞特,他是新西兰历史上首位新西兰出生的人,但还持有英国国籍,他任总督。
1972年被任命为总督的丹尼斯·布伦德尔,则是首位既是在新西兰出生,也是新西兰居民任总督。
此后的各任总督均为新西兰人,由英国女王根据新西兰总理的建议任命。
这新西兰的总督,地位比较特殊,可以说是英国“虚位元首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说女王是英联邦的虚位元首,那么新西兰总督就是新西兰的虚位元首!
英国王室会出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比如戴安娜王妃,她非常善于获得民众的支持和爱戴戴安娜不幸去世,据说3000万英国人聆听了女王的讲话。人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两鬓斑白的女王,看见她站在窗子旁边向外张望。
白金汉宫外面的维多利亚纪念碑旁,人头攒动,哀声一片。
134小时之前,戴安娜被确认车祸身亡。在这134个小时里,英国王室一直处在震惊之中。
在那个星期五的晚上,历史瞬间就此定格:戴安娜,这个威尔士王妃的不幸遇难,成为英国王室家族的灾难,深深刺痛了这个不幸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
作为王位第二和第三继承人的两位小王子威廉和哈里来说,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就足够残酷的了。
据说,戴安娜浪漫的天性曾经受到压抑,一度十分抑郁。但在媒体面前,她总是打起精神,保持光彩照人的形象,受到公众的欢迎。
渐渐地,她以出色的能力把握了大局,变成一个得体的王妃和慈爱的母亲。
戴安娜,以英国王储“威尔士王妃”的资格成为现代英国王室的成员。但是她远没有想到,为此她必须牺牲个人的自由,无条件地服从王室的规则。
每年8月下旬到10月下旬,按照王室的规定,英王室成员必须集中到巴尔莫勒尔堡去,在那里集体休假10个星期。
这条规矩是100多年前的维多利亚女王定下的,一直延续至今。
王储夫妇蜜月回来恰逢其时,查尔斯和戴安娜来不及喘息,又登上专机,飞赴苏格兰高地,与其他王室成员会合。
但是,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喜欢这里的宁静,喜欢远离官场政治的平和,便把它命名为巴尔莫勒尔堡,成为英国王室家族正式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成为世界著名媒体新闻的焦点之一。
王室成员例行休假:或者到野外射猎、用假饵钓鱼。
或者在室内活动,读书,研讨、欣赏艺术作品。
狩猎常常集体进行,个人也可以。一般是骑马带领猎犬,追击高原的狐狸!
戴安澜比较喜欢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这些贵族的生活,对她来说就是比较无聊透顶的事情!
后来,因为戴安娜的一些平民化的生活方式,与英国王室格格不入,但是却成为英国的时尚,这个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戴安澜这个比较特殊的王室成员,无意中却增加了英国王室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总而言之,现在在位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头衔,全称是“天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护教者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出生于1926年,于1952年继承英国王位,她可能会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王室的象征:白金汉宫
英国王室的象征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室的府邸,集办公与居住为一体。
白金汉宫西侧二楼,这里主要用来举行大型授勋仪式。厅东面靠墙摆放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女王授勋时使用的宝剑,和为受勋者佩戴的各种徽章。
自19世纪以来,白金汉宫成为英国王室的主要活动场所,是王室的象征,是英国王室的政治舞台,也是游人心目中的圣地。
事实上,英国王室和白金汉宫一样,他们的象征意义更加浓厚一点,英国女王是虚位元首,没有多少实质性武力和权力,他们往往比较超脱。
英国王室,特别是女王是英联邦形式上的最高领导,英联邦存在一个“虚位元首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女王是团结的象征。
最后,英国王室还会出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比如戴安娜王妃,她非常善于获得民众的支持和爱戴!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英国王室为什么会受英国人爱戴?他们对英国有什么贡献?
英国是现代宪政制度的发源国:1215年6月15日金雀花王朝的国王约翰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明确了未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的原则,以此作为对王权的限制。126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次由贵族、僧侣、骑士和市民等不同阶层参加的会议,这被视为是英国议会制度起源的标志。1689年10月《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正式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作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英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国王(包括女王),然而国家实际的政务运作却并不由国王处置,而是由经议会选举产生的内阁负责处理。尽管名义上英国国王(包括女王)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拥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但实际上这些权力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室在英国更多是扮演礼仪性质的象征角色,以致于有人戏称:”上下两院就算是把英国国王的死刑判决书递到他面前,他也只有签字的权力“。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爱戴王室——和亚洲的日本、泰国这样的君主立宪国有所不同:在英国是有人敢于公开批评王室的。尽管如此绝大多数英国人还是对王室抱有好感,也正因为如此才使英国王室得以延续传承至今。
其实英国历史上是曾一度废除过王室的: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死后无嗣,王位由她的侄孙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在此之前詹姆士·斯图亚特已是苏格兰国王,此后苏格兰和英格兰就处于斯图亚特家族的统治之下。1639年苏格兰爆发了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人民起义并攻入英格兰境内,这时同时担当苏格兰和英格兰国王的是查理一世,他为筹措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的军费而召开了已解散11年的议会,这是因为英国一直有一条约定俗成的政治规则”无议会授权不得加征新税“。然而出乎查理一世预料之外的是:新召开的议会不仅拒绝通过国王关于征收新税的法案,还提出了限制王权的主张。对此无法接受的查理一世于1642年8月22日挑起了与议会的内战。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议会军抓获后处决,英国宣布成为共和国。事实上英国这个共和国其实是有名无实:原议会军将领克伦威尔成为了英国这一时期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尽管克伦威尔是靠推翻查理一世的统治而上位的,但当他上位之后人们才发现他是一个权力欲极其强烈的独裁者——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了国会,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公。尽管克伦威尔自称护国公而不是国王,他也颁布了一个相当于宪法的《统治文件》,然而根据《统治文件》的规定:护国公终身任职且可世袭,与此同时护国公掌握军事、行政、立法等大权,实际上是没任何制约与监督的无冕之王。在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之下英国人逐渐意识到:即使推翻了一个国王,可如果换来的是一个虽无国王之名,却行独裁政治之实的无冕君主也并不一定就是好事。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他的儿子继任护国公,然而克伦威尔设计的这套护国公体制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崩溃的种子:一方面护国公的大权独揽已使其成为民众心中的独夫民贼形象,另一方面护国公又不具备国王那样名正言顺的政治号召力,靠着克伦威尔本人的强势还能勉强维持,然而他儿子却没那么强的能力,于是各路将领纷纷开始自行其是,谁也不再买克伦威尔儿子的面子,终于在1659年克伦威尔的儿子辞去了护国公的职位,随后英国人迎回了流亡在法国的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复辟之后开始以反攻倒算的姿态清算当初反对查理一世的人并大力强化君主专制制度、1685年查理二世死后他的弟弟詹姆斯继位,詹姆斯延续了查理二世的专制统治。1688年英国议会迎接荷兰执政威廉亲王为国王,詹姆斯被迫出逃,于是英国实现了一次不流血的革命,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之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由此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英国的国民性格是倾向于传统保守的——在国家和社会变革方面他们有一种渐进式的改良主义倾向。这点我们可以将其与欧洲大陆的法国进行对比:法国大革命中每当一个新的政治派别上台几乎就意味着将之前的掌权者送上断头台,由此在法国造成了数十年的混乱状态,甚至迄今为止法国人这种热衷于街头政治的个性都不能说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去年的“黄背心”运动就是最佳的证明。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人头落地时围观的民众热烈欢呼,然而相比之下当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砍头时围观的民众发出了抑制不住的哀怨和抽泣,甚至有几名围观群众因受惊吓而晕倒。克伦威尔时代的高压独裁统治使英国人认为:一个虽无国王之名却行高压独裁政治之实的无冕之王也许并不一定就比戴着王冠的国王要好。英国人对激进革命总体上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他们才以不流血的”光荣革命“这一手段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而当他们见识到欧洲大陆的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力后更强化了这一观念。既然王室的权力已受到宪法的制约,不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重大阻碍,英国人民也就乐得保留这一传统。久而久之王室文化成为英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英国人仍会怀念历史上曾为英国带来荣耀的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征服者威廉、狮心王理查、伊丽莎白一世、维多利亚女王等等。这种王室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英国本土,事实上也成为了英国国际影响力的一部分——英联邦是由52个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这52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加起来达到了31462574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3.28亿,而这52个成员国中相当一部分是以英国国王作为本国国家元首的。有鉴于此英国也刻意将王室打造成为对外树立国家形象的一个品牌——你看人家威廉王子结个婚都能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轰动效应,不仅为英国创造了实况转播、纪念品出售、旅游观光等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成为英国对外弘扬文化软实力的一大途径。对赴英旅游的外国游客而言:白金汉宫、温莎城堡都是必去之处,甚至如果没造访过这些地方几乎可以被视为白去了一趟英国。曾有咨询公司统计:2017年王室品牌为英国经济增长贡献了17.6亿英镑,英国王室的品牌价值在445亿英镑左右。王室人物往往也会通过各种社交礼仪活动树立王室乃至整个英国的国际形象: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通过接待外国领导人、向优秀公民授予荣誉称号、任命教会职务等方式树立自己在民众中的存在感,同时她还是600个慈善机构的赞助人。曾几何时美丽时尚的戴安娜王妃曾被视为英国王室的形象代言人,而如今则换成了凯特王妃,迄今为止英国王室的品牌效应并未丧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