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诸葛亮提出北伐的目的是匡扶汉室,统一中原。
但不能仅仅就此理解北伐的意义。
01
扫除汉贼,匡扶汉室,统一中原。
这是诸葛亮提出的北伐口号,也是对外宣传北伐的目的。
是刘备一生追求的遗志,但不是遗嘱。
据《三国志·先主刘备传》记载,白帝城托孤,仅仅就是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以尚书令李严为副。其他并没有详细说明其他具体的事项,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能力比曹丕强十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并说刘禅能辅助就辅助,不能辅助你就自代。而且敕令刘禅以父事丞相。
这已经说得很清楚啦,何为能不能辅助哪?
就是你刘禅要听丞相的话,不要贪玩,否则丞相按照先主遗嘱就废了你。
刘备是没有说要不要北伐,行将就木的人还能考虑的那么多吗?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这个国是蜀汉,还是大汉?大事是扫除汉贼,匡扶汉室,还是固守蜀汉不要被魏吴吞掉?
所有一切,都让丞相自己看着办啦。
即便刘备没有明确说明,诸葛亮北伐也不能算违背了刘备的遗嘱,毕竟匡扶汉室是刘备一生的口号,这算是刘备的遗志。
但夷陵之战后,蜀汉大伤元气,尽管经过五年的恢复,仅仅也就是缓过气来了,远没有与曹魏叫板的实力。
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年年北伐哪?
而且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一意孤行。
这就是作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
02
北伐的真实意图
北伐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策略。这个诸葛亮实在是没法跟任何人说,这是我的一计啊。
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是静待天下之变,那为何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主动发起进攻哪?
有句话叫做“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诸葛亮把这个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汉末三国时期,有两大好玩的地方:
一个是,刘备一遇到情况就大哭,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还有一个就是,孙权一遇到情况就告饶投降。赤壁之战除外,正因为如此,老罗才大写特写。
总之,孙吴一直在示弱,一会儿跟蜀汉求和,一会儿对曹魏称臣,但看到利益下手也很快,也很狠。
但是,夷陵之战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面对孙吴时刻准备投降的架势,诸葛亮还真有些担心,万一东吴假戏真做咋办呢?
北伐的真正意图,诸葛亮没说,我就妄自揣测一下吧:
其一,北伐,在西北方向给曹魏始终保持压力,减轻曹魏给东吴的威胁,增加东吴对抗曹魏的信心,避免曹魏把东吴灭掉。唇亡齿寒,东吴没啦,蜀汉就不可能再存在啦。
这也是诸葛亮的嫡传弟子姜维一直主张北伐的目的所在。
诸葛亮尚且不能北伐成功,姜维就能行吗?
因为诸葛亮只告诉了姜维一人,北伐的目的不是要为了成功,是为了蜀汉的生存采取的进攻性防守策略。
庄稼不收年年种,不管结果如何,必须年年北伐。而且还要认认真真的准备,就像真的一样,这样才能起到作用。一旦露出了破绽,也就玩完啦。
诸葛亮也会哭,有时候哭得还很感人,鬼都不知道他哭啥。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出师表》已经从教科书中删除啦,有人说,这个把孩子都教坏啦。
其二,蜀汉内部政治斗争也很严峻,派系林立,山头众多。特别是当地士族豪强一直没有融入进来,外来政权也没有本土化。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一直用北伐这个借口,采用战时军事化管理。
用战争动员民众,实行军事管理。
如果各方面不予以配合,就军法从事。
同时,让蜀汉各界,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
抛开东吴不说,如果蜀汉与曹魏保持三年相安无事,蜀汉上下就可能松懈。
本来就出于弱势的局势,一旦放松警惕,这是很危险的。
或许说,屡屡北伐,耗费巨大。
但不北伐的话,养着这些兵士,也是很大的消耗。
以战养战,有时候,诸葛亮出动一下,就像流寇一样,扫荡一下,搞一些给养就撤兵啦。
这恐怕也是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北出祁山的意图恐怕还要有深意,但不是我们看三国娱乐的人所能够臆测的。
希望以此与好友们交流体会。
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464条回答。
这其实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
曹魏其实并不知道蜀汉的虚实,不知道该国人口只有90万。
而曹魏当时控制长安一带,可以在这里集结重兵,可以防御,也可以迅速南下攻打汉中。
而汉中是蜀汉防御的门户,一旦汉中丢失,四川也就很难防住。
但汉中虽有地形优势,绝对不是牢不可破的,距离长安等曹魏核心地区不远。
如果蜀汉直接防御,曹魏必然会不断进攻。
面对曹魏兵力优势的一次次攻势,汉中地区主要是平原,面积有限,缺乏回旋的余地。
如果不能扼守汉中以北的几个碍口,汉中一丢,四川等于丢了一半。
实际上,曹魏还是多次对汉中发起过攻势的。
从诸葛亮死后,到姜维开始北伐,蜀汉有一个13年的空档期,姜维受到费祎限制不能北伐。
期间,曹魏则多次南下攻击。
比如244年,曹爽率领10多万大军,突然猛攻汉中,主力已经进入骆谷。
当时蜀汉驻守汉中的大将是王平,只有3万人。
当时王平部将都非常惊慌,要求立即收缩部队固守汉中2个要地,连侧后的阳平关都要放弃,等待四川的援军赶到。
但王平力排众议,认为阳平关如果放弃,四川援军即便长距离行军1000多里赶到,也会被堵在关外的峡谷中,难以支援汉中平原。
那么,汉中的3万蜀军就必败无疑。
所以,但是手下将领没有人同意,认为数千兵力根本守不住阳平关。
然而,在极度危险下,王平坚持自己的主张。
曹魏大军进入汉中以后久攻不克,而蜀汉军队在大将军费祎亲自率领下,辗转很久赶来支援。
因阳平关被蜀汉控制,大军北上后很快击败补给困难的曹魏军队,保住了汉中。
但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王平这点部队,守不住这几个城市,汉中就全完了。
汉中一完,四川也难保,看看后来钟会邓艾怎么摧枯拉朽击败蜀汉的。
所以,诸葛亮很明白,如果蜀汉一味只是死守汉中了,等于是光挨打无法还手,是极为危险的,略有闪失就会丢掉汉中,进而丢掉四川。
而曹魏的兵力是蜀汉二三倍,战斗力又很强,蜀汉单纯防御是极为危险的。
而蜀汉对长安做战略上的进攻,那么无论胜负,曹魏就只能招架,难以进攻了。
所以,到诸葛亮死前,蜀汉大体是很安全的,没有亡国的可能。
但诸葛亮战略的代价也很大,就是常年征战导致蜀汉经济不堪重负,农民几乎破产,怨声载道。
如果没有诸葛亮死后长达10多年的休养生息,蜀汉当时就完了。
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答案就在这几张地图中。
一般人眼中的三国版图:一般人的思维:哇塞,吴国和蜀汉地盘好大,很强盛啊。
二.然而,这才是真实的三国版图1.这是主要城市分布图:中原曹魏星罗密布,偏居蜀汉形单影只2.三国地形图:曹魏尽占中原膏腴平原之地,而蜀汉只有可怜的一点点成都平原。平原有利于更广泛的种植粮食作物,适合经济发展。
3.三国人口密度图:曹魏几乎没有多余之地,所有土地都有人口居住。而蜀汉有大片无用国土,空有领土,但没有人口。
三.总结可见,汉末十三州,曹魏占了九州半,吴国占了两州半,而蜀汉只有可怜的一州。在三国时代,北方才是经济生产中心,因为北方多平原,适合种植粮食,这也导致了北方城市较为密集,人口众多。而益州仅有成都平原,虽号“天府之国”,但那是相对战乱时期的中原而言。所以,益州属于地广人稀,无效土地众多。一旦中原无战乱,益州的经济生产能力根本无法同中原相比。
据记载,蜀汉军队常年维持在十万左右,而人口仅有九十万。如此少的人口却维持这么多的常备军,经济压力之大可以想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并非虚言。在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代,除了辽东外,曹魏已经基本整合了北方所有的资源,战争潜力巨大。而蜀汉以益州一州之力想挑战魏国,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双方闭门发展的话,无疑,魏国发展的速度是蜀汉的数倍甚至十倍。越拖延时间,两国国力差距越大。所以,诸葛亮是被迫北伐,期望和吴国相互配合达到“天下有变”的目的,否则蜀汉很容易“安乐死”。事实也如此,魏明帝时期,魏国已经完全有了从容以一对二,同时应对吴蜀进攻的能力。这就是诸葛亮明知蜀汉贫弱还积极进攻的原因。
《蜀记》:炎兴元年(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晋书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通典》:“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曹操剧照)
(诸葛亮剧照)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魏当然厉害。毕竟曹操是继承了东汉的政治遗产的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中后期形同傀儡。天下十二州,曹操占有六个州,刘备占据一个州—益州。孙权大概占据三四个州。
(三国区域图)
可见,刘备实力过于弱,后期荆州失去,更加弱。比东吴都弱。
那么,问答的题目是既然曹操拥兵自重,有四十万大军,蜀汉只有九万兵,兵力上绝对不是曹操的对手。那么诸葛亮为何不停的征讨曹魏呢?
事实是这样的,刘备打的旗号是匡扶汉室,重振汉邦,这就是刘备得人心的地方。他毕竟是刘邦子孙,汉朝的皇叔。那么凭这个名义就要讨伐曹魏,因为他们一直声称曹操是汉贼,窃国者。
只有北伐消灭曹魏政权,才能匡扶汉室。否则的话,偏安蜀地,与曹唯长期消耗,对于蜀汉而言不是良策,因为诸葛亮在的时候五虎上将都已经有人去世,比如关羽,张飞,赵云和马超。
蜀汉名将凋零,青黄不接,以至后期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谚语传世,虽然是笑谈,但是也客观反映了蜀汉部队将军缺少的现状。然后和东吴进行的夷陵大战,将军谋士死于此战的不少,如吴兰,马良等。虽然,战后诸葛亮用五年时间恢复,但是毕竟这场大的战役对蜀汉的伤害十分巨大,这也是蜀汉国力转衰的一个客观原因 。
所以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不去讨伐曹魏,那么曹魏必然引大军前来征讨蜀汉,与其被曹操大军征讨,不如主动攻击曹魏,北伐中原。
至于能否打的过曹魏,另当别论,诸葛亮屡出祁山,屡出奇谋,与曹魏抗衡,互有胜负。
杜甫称颂诸葛亮诗:两朝开济老臣心。忠心一片,天地可鉴。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就病死军中,这常常使得历代英雄为之落泪揭襟。
诸葛亮对于蜀国之忠诚,有目可鉴。在诸葛亮死后,他的学生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亦屡次兴兵讨伐曹魏,可惜都不能成功。
其实,以物资资源而论,曹操消灭了袁绍的力量,统一了北方,所以兵力充足,粮草充足,蜀汉仅仅只有益州这一个州,实在兵力疲惫,民力为艰,蜀汉后期出现妇女运输粮草的现象,可见,兵力物资都很匮乏。
数次北伐战果局限,诸葛亮却只能坚持,不止是因为自己匡扶汉室的愿望,还因刘备的期望,这份期望一直伴随他到最后一次北伐,最后病逝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
北伐保卫了蜀汉政权的稳固,并在兵种和兵力劣势较大的状况下使曹魏西北边境遭受巨大的军事压力。吴人张俨《默记》中亦称诸葛亮北伐令“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以中立第三方的地位肯定了诸葛亮对曹魏的疲敝作用。
这里要提一下,刘备死前托孤,让诸葛亮没有办法不去北伐。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史事。
刘备死了,五虎上将等原先一起帮刘备一起打天下的将军谋士去世好多,蜀汉只有益州一个州的力量以及荆州小部分,从军事实力,物资实力无法长期与曹魏抗衡。久而久之,必然落败。所以诸葛亮改守为攻,主动出击魏国,在军事上争取主动权,另一方面魏蜀交界州郡以压力。
刘备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既然答应了刘备,那必定会为阿斗铺平道路,只有去把对手打败,才能保证阿斗以后不在会受到威胁。诸葛亮赤胆忠心,为蜀汉做到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做了千古贤臣之榜样,为后代所纪念,在成都有武侯祠,是历代祭奠怀念诸葛亮的祠堂。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图来自网络,侵删)。
谢谢大家阅读。
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曹魏军队虽多,奈何身处中原,关隘众多,需要分兵把守,当时不但有蜀吴之忧,还要东西要防御少数民族的入侵;蜀汉虽然军队不多,却偏安一隅,本来巴蜀地区兼有山川之险,本就易守难攻,汉高祖刘邦因此而成帝业,诸葛亮在川中平原大力发展生产,并以法家治蜀,真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无内乱之虞,平定孟获之后更是无后顾之忧,因此这为数不多的军队就可以攻其一点。
但最重要的是,诸葛亮发现,虽然治蜀颇有成效,然而相对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毕竟是山川险恶之地,中原广大,历史文化悠久,既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又从来不愁粮草和兵源,且曹魏代有明君良将,实在是越往后蜀汉这边越没有希望;当时吴国的江南虽然贫瘠,但海外贸易发达,又有江海险阻,也是一大天险。
反观蜀汉这边,刘禅暗弱,其儿孙无一成才之人,宦官专权,朝政腐败,三股势力各自纠缠不休,已有朋党之祸,人才奇缺,特别是武将,断层明显,后继无人,五虎大将之后竟然沦落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同时由于地少人多,大量百姓外迁至中原地区,兵源也难以为继。诸葛亮虽贵为丞相,却因专权而被猜疑,时刻便有萧墙之祸。
一句话,比起曹魏,诸葛亮遇到了和司马懿对峙时候最痛苦的问题:拖不起。
拖得时间越长,曹魏愈强,蜀汉越弱,到时不待曹魏来攻,蜀汉自破。
诸葛亮只能兵行险着,趁自己还在,六出祁山,以战养战。要的就是转移国内矛盾,锻炼战将和兵士,占领更多土地,获得更多兵员。
其实他何尝不知这样可能是找死,只是若不如此,如何复兴大汉,如何对得起刘皇叔三顾茅庐。
诸葛孔明也许并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近妖而无所不能的谋臣,但是谁也不能抹煞他崇高的道德品格,正如他出师表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真正全了群臣之间三顾茅庐之意,白帝城托孤之情。
比起赵匡胤黄袍加身,杨坚篡外孙之位,以诸葛亮之能,当时之位,取代刘禅只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才是千古道德之楷模。
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魏强蜀弱的确是实情,诸葛亮仍执意北伐,对其中的原因过去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为保住自身权力而刻意为之的,刘备托孤时后主刘禅尚未成年,但几年后刘禅就年满20岁了,诸葛亮为了不还政于后主,所以故意发动北伐,但这种看法是狭隘的,它不符合诸葛亮一生所展示出的高尚政治品格。
那么,诸葛亮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为何还要执意北伐呢?分析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完成先帝“遗愿”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诸葛亮都对刘备十分敬重,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第一次北伐前所上的《出师表》只有600多字,却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这种真挚感情不是能伪装的。
配合孙吴的军事行动刘备死后孙刘联盟重新得到修复,达到一个新高度,双方的联盟不是一种形式,而有具体协定和联动机制,双方签订的《绝盟好议》规定:“汉国和吴国将戮力同心,同讨魏贼,救危恤难,共同分担灾祸,共同分享胜利,绝对没有二心。如果有人危害汉国,吴国讨伐它;如果有人危害吴国,汉国讨伐它。”当孙权出兵曹魏时诸葛亮也从西线予以配合,最典型的就是陈仓之战,其实就是为了配合孙权的合肥之战。
抢占曹魏地盘以缩小双方差距诸葛亮北伐,其实每一次都不是举全国之力要与曹魏进行大决战,否则就不会多次出偏远的祁山了,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基本都是抢占曹魏的地盘,以达到此长彼消的目标,抢占武都郡、阴平郡就是这种战略思想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与曹魏的差距,站在这个角度看北伐并无不妥。
蜀汉虽弱小但也有取胜的可能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成效均不大,这是后世一些人质疑他北伐决策的重要原因,但详细地分析每一次北伐行动,其实都有获胜的契机,也并非完全无法战胜敌人,但蜀汉国运似乎不佳,出现了马谡失街亭、李严误事等事件,而曹魏方面出了个司马懿,稳扎稳打,没有留下破绽,蜀汉这才没有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