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古代真金白银比今天要少得多。之所以会觉得古人手中金银很多,是因为被电视剧误导了。

中国是一个黄金白银这两种矿产特别少的国家。从货币产生到明朝中后期,我国的主要货币是铜钱,而大多数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包括交税,战争赔款都主要用实物如粮食,珠宝和布匹。

人性就是,看到有光泽,很美的东西就产生很喜欢的感觉。在西方,更多是金银,在中国主要是玉石。

春秋战国的外交活动中,经常提到各种送礼物的情形,动辄就是金百斤,玉十双等等。这里的金,其实不是黄金,而是黄铜。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邓通,其实不过就是有一座铜山可以铸币而已。而时间差不多的七国之乱的老大吴王刘濞,也是靠几座铜山打天下的。

奇怪的是,让大唐盛极而衰的安禄山,也是挖掘铜山,制造假币从而支援自己的造反事业。

以上告诉你,中国的汉唐盛世,其实是黄铜和黄米堆成的。

后来的北宋,号称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在这个国家最富有的四川地区,居然用铁做货币,然后忍无可忍发明了纸币,交子。

明朝末年,美洲和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随着张居正改革实施,白银才真正成为国内通用货币,而铜钱变成了辅币。

说说现在吧!现在中国 黄金产量:355吨 中国不但是黄金的最大消费国,还是世界的最大产金国,中国在2007年取代南非成为世界第一产金大国。2011年,中国还是世界唯一的黄金产量超过300吨的国家。中国的黄金产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0吨。中国的黄金探明储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

不同的是,中国的黄金开采更难!中国的黄金开采一吨矿石产5克,南非等地一吨产20克。

黄金生产能力还有很高的提高空间,只是,现在的黄金主要的储备,而不是作为货币。

电视剧中,一人搬一箱子白银根本不可能。

电视剧中,拿着银票上街买东西根本不可能,因为明确普通家庭一年生活费就是5两而已。

你在电视剧中看到了那些奇葩的黄金白银的表现方式快来说说吧!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的第8398条回答。

其实中国古代不但缺少黄金,也缺少白银,铜矿资源也不丰富。

在中国的古代,国家其实对于金银的要求不大。

人民日常生活,压根不需要什么银两甚至黄金,用铜钱就足够了。

使用白银的主要是商人集团,因为他们交易需要大量的钱款,只能使用白银。

而古代一般不实用黄金,黄金不是流通的货币,顶多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就像今天贵重首饰一样可以用来直接换钱。

中国古代的黄金一直很少,所谓汉代动辄赏赐几万斤黄金,其实是黄铜。当然,汉代也有赏赐黄金的,但绝对不可能几万斤的数量。

在当年,黄铜也是贵重金属。

到了宋代以后,中国市面上可以流通的黄金已经较少了。

一来民间出现大量首饰和奢侈品用金,比如妇女的金首饰,比如家里黄金的一些器具。尤其是富豪家庭和中产阶级,家里一般都有一些金货。这些黄金消耗,导致市面上黄金越来越少。

二来中国古代黄金开采量不高。北宋时期创造了历史,达到单年开采黄金1万两的记录。

自然,区区1万两相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不值得一提的。

到了清代,全国现有金矿几乎开采完了,每年黄金产量只有2000两。

至于白银也是类似,而民间对于白银的需要量更大。因为白银数量相对要多,是作为大笔交易的货币。

然而,中国白银资源也非常匮乏。

两汉到南北朝时期,每年开采白银数量极少。

直到唐代发现了南方大型银矿,才有一定变化,但300年也不过开采出1500万两。

而有学者估算,唐代灭亡之前,中国白银总产量为3500万两。

所以,在宋代之前很少见到民间有什么白银使用。

中国白银产量在宋代达到顶峰。这主要是对于白银开采技术有很大提高,发现了更多银矿。

即便如此,到宋朝灭亡时候,中国市面上白银总量,应该在1.5亿两而已,大约6000吨。

这其实没什么了不起,毕竟国家这么大。

林冲买了那把宝刀也要700两白银,区区1亿多两哪里够用。

然而,中国白银在明代出现暴增,原因不是开采量增加,而是对外贸易。

明代的中国对西班牙人出口了大量的物资,却不需要洋人什么商品。

西班牙人无奈,只能将从美洲抢来的白银作为硬通货交给大明。

根据一些学者的估算,仅在1570~1644年之间,通过这种途径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大约在5000吨。

也就是说,洋人运来的白银,差不多相当于中国2000年开采的总量。

中国目前黄金白银其实并不缺少,自己去金店看看,要买什么黄金白银没有吗?

不过建国后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民间没有黄金白银。

这主要是新中国历史上多次收缴民间的黄金白银。

以广东省为例,1950年就收缴黄金高达7452万两,银元102万枚,纯银高达5323万两。

收缴的价格是比较低廉的,资料是这样:1950年8月起,贵金属收兑价格全国统一,黄金每克3.04元,白银每克0.04元,银元每枚1元,白金每克9.12元。

建国后,民间是不允许使用黄金白银进行交易的,这属于违法行为。

这样到了五六十年代,民间就很难见到黄金白银了。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不是现在缺,而是古代真金白银的“量”本就没有那么多,之所以有“多”的感觉,很可能是受了电视剧动不动就“黄金万两”的影响,而且似乎大家过生活全然不管不顾经济层面的生产,只管消费、作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毕竟是电视剧,真是的情况是由于受到生产水平的影响,古代的真金白银绝不比现在人类开采出来的多。

至于说古代开采出来的真金白银去哪里了,一些比较集中的地方还是能显见一些蛛丝马迹,一是历朝历代的皇宫内院,一向都是这些真金白银最为富集的地方。

再一个就是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墓,这些也是古代真金白银比较集中存放的地点,比如说被孙殿英扒坟的慈禧太后东陵,据说里面的财物就不计其数,真金白银更是无法估量。

再一个明末清初的大西王张献忠“江口沉银”,里面都是正儿八经的“真金白银”,除了黄金和白银,其他物品都很少见,这为我们直观的感受古代的财富是一个什么概念,以及古代金银的具体形态。

其实每一个时代的金银规模都和当时的经济生产规模有关,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社会需求的金银数量较多,自然开采的需求就大,但是多数时候金银的开采量并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

只能辅之以铜这种开采规模较大的金属物品。至于说皇帝赏赐,在重要的战功和较大的政治事件中,的确有赏赐金银的情况,但绝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频繁,数量那么多。

现代真金白银的稀缺,只是因为生产大发展下对金银需求量的急剧上升,但总体数量绝对在古代之上,而且是要多的多,金银作为稀缺物品,“缺”本就是常态,即使时代的发展,开采技术发掘能力的提高,也不能满足现实经济生活的需求。

因此,不是古代的金银比现代多,而是古代的需求量本就没有现代多!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若看古书记载,好像古代有很多金子似的。当时的帝王赐给臣子金,数目动辄几百斤。实际上,这里所说的金,不一定就是黄金,很可能是铜,青铜之类的吧。如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尽收六国之兵,铸金人十二。兵器不可能是用黄金制造的,当时流行青铜兵器。

我国的金矿说少也不少,说多也不多,比起南非等一些非洲国家、澳大利亚,可以说不算太丰富。

古代黄金肯定是有不少,但是,当时不许黄金在民间流通,而是皇家专用之物,老百姓私藏黄金是要治罪的。若全国的黄金都集中在皇室,那数目当然可观。而现在,除了国家要大量储存黄金作为稳定货币的贵金属储备以及要在很多科研、国防、工业、民用等方面消耗黄金外,还制做首饰供社会消费,黄金本来就是稀缺品,古时候稀缺,现在也稀缺。何况全民都想拥有黄金饰品。

我国的银矿,若与世界上银矿丰富的地区相比,可以说并不多。所以说,很长时间我国古时候不用银作主要货币。明清时期,我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物品出口,赚回来不少白银,以银子作货币才流行起来。后来,英国对我国倾销鸦片,又把白银赚走不少,加上后来的不平等条约,赔款给外国那么多,白银怎么能不稀缺?现在,白银的工业用途那么多,当然也是稀缺品。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金银的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因为其质地贵重,并且光泽柔和明亮等特性,人们曾经赋予它们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自古以来,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在古时不但作为货币流通,而且用于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戴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古代随便一个富人就可能拥有金银几十万两,好像在古代金银很多的样子。

那么中国金银在古代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呢

一,中国是一个缺少金银的国家。

在春秋战国时,中国金银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开采金银的过程中也总结了很多经验,比如在《管子·地数》篇中说:“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金”,这是利用矿物共生的关系来寻找金银。随着开采时间的流逝及开采难度的增加,中国的金银矿产量在萎缩,在唐朝有金银开采地点35处,分布在28个州府中,以南方居多。

一般金银矿开采很难维持在百年以上。在经历唐、宋、元、明这些朝代的开采,到明初,国内的金银一年产量仅30万两以上。主要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落后,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矿物开采以及生产再加工,提炼方法又十分低下,仅凭国内开采,已经满足不了金银的供需矛盾。

从史料来看,中国的金银矿产应该是个贫国。而且中国古代又是一个重墓葬的国家,事死如事生,每一个朝代的帝王或者贵族他们都把大量金银又带回来了地下,除了少部分被人盗出流通外,剩下的大部分的已经深埋地下,不知何时能重见天日。

二,真正在市场流通的是铜钱。

虽然以金银作为各朝各代计量货币,但实际在市场流通的是主要货币是铜或者实物货币绢。像中国最有钱的邓通,其实家里只有座铜矿而已,可以铸币罢了。让大唐盛极而衰的安禄山,也就是找铜矿,制造铜钱,来支持自己的造反事业。这用铜钱做货币维持到清朝灭亡。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古代铜制钱,就很说明问题。

贵金属(金银)没有全面取代贱金属(铜铸币),就是说明中国国内的金银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周转。因为铜钱有着不可克服的缺点,那就是价贱体重。比如在宋代买一匹马,要用50贯钱,重达250斤,两个人也未必能背着走上几里路,一匹马都是如此,更不要说大宗商品交易了。在影视剧中如用铜钱做为货币,没有视觉冲击力,只有金银让人感到古人富贵的样子。

金银轻便于流通,但是一直未能真实的在中国古代流通,真的很缺少啊。

三,贸易外国输入的金银。

随着16世纪西班牙人雇佣殖民地上的原住民为廉价劳动力,在美洲大量开采黄金和白银。根据保守官方数据,在1521年——1600年,仅秘鲁和墨西哥的矿山出产了1.8万吨白银和200吨黄金涌入到欧洲。

而中国商品价格低廉质量上乘,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在欧洲有广泛的市场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支付巨额的金银来购买中国商品,因此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到欧洲工业革命之后,鸦片战争前夕。

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的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其中超过80%的金银运到了欧洲,而欧洲又其中40%运到了中国,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曾评价此时的中国是巨大的金银“吸泵”,明清时中国吸纳当时全球巨量金银。

从此中国市场开始大量流通金银,这仅限于明清两朝。特别张居正改革实施,把白银当成主要流通货币,而铜钱成了辅币,这样金银才真正走入老百姓的手里。

现在我们中国2019年产黄金达到420吨,白银达到3600吨,已经跃居世界第一金生产国,第三银生产大国。

为什么我们现仍然感觉缺少呢?

一,用于工业产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工业、航空工业、电力工业的大发展,金银的需要快速增长,其金属多功能性使得它们在大多数行业中应用有不可替代,特别中需要高可靠性、更高精度和安全性的高科技行业中,这促使金银货币价值之后出现的第二次价值革命。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电子、电脑、军工、航天航空、通信、影视、太阳能、电池、超导体等行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我们没有穿金戴银,但是我们的汽车、电池、智能手机、电脑里面都含有金银贵重金属,这也就是金银不做货币之后,仍然在世界缺少的原因之一。

二,金银的价值仍然稳定经济。

我们虽然现在使用的货币与国家信用产生着必然联系,不再与金银贵重金属直接联系,脱离纸币的金银本位。但是这国家信用必须依靠这一种实物决定纸币价值,或者用一种贵重金属来平衡纸币使用的权限,否则真会是变成一张纸的。

这样金银的价值又体现出来。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的价值最终还是回归到金银上,因为,金银储备已经上升到国家经济战略方面,一个国家的购买力,在关键时刻就需要看你有多少金银储备。所以很多金银是不在市场流通的,那是支撑本国货币最有力的贵重金属。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金银已经退出市场流通,但是却走进了工业与国家战略储备中,所以在市场中金银仍然是贵重金属,仍然是最稀缺的商品。

相信中国古代仍然是很缺少金银贵重金属的,不要被影视剧中夸张手法给迷惑了。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家里祖传的金银器有多少。而现在呢,我们家里的首饰中有多少是金银器物,其实相比过去,我们都是很富有的人了。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我国虽是“金银”大国,但自古以来“黄金白银”都是稀缺之物。不能说古代就很多,现代少。其实讲到白银和黄金的储量,我国现代的储备才是历史上的最高峰值,之所以觉得“现代稀缺”,那是因为对照的社会阶层不一样。

先说一组数据。

我国古代的黄金储量,在汉代达到了一次高峰期,到了王莽末年,长安城中被王莽以新的货币政策收拢的黄金大概达到了170吨,而此后每年社会中的黄金总量都在增长,一直到公元1850年,也就是清朝时期,我国的黄金储量达到了800吨,这应该属于封建时代的最高峰。

可是我国现代的黄金储备却是直接破万。

在2019年的统计中,我国的黄金储量已经达到了1.4万吨,这个数据要比清朝的800吨翻了近二十倍,所以我们现在的黄金是更多了,而不是少了。

说完黄金,再说白银。

其实在汉代,黄金是最为常见的通货,但随着白银的不断开采,黄金地位开始“超然”,我国从汉代起,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是从“金本位”走向“银本位”的发展历程。

唐代时,因为跨国商贸的繁荣,白银被大量利用,到了唐朝末期,唐朝的白银总量大概保持在3500万两左右,而这个数据就是等同于1400吨。

到了清朝,乾隆中期是我国白银储备最稳定最巅峰的时候,那时候的白银储量一度达到了七千多万两,折合公制3500吨。

那么我国现代的白银储量呢?

还是2019年的数据,我国的白银储量在4.1万吨,是世界上第四的白银储量大国,占据世界白银比例的7.3%。这个数据也是远超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的白银储量。

但即便黄金白银都超出了古代的储量那么多?为什么还是会给人一种“稀缺感”?

其实这里有三点原因。

一是因为“人均”的拥有量的确是在减少。

二是因为“金银”已经不作为常用通货进行流通使用,生活中已经没有了花金子银子买菜吃饭的观念。

三是因为“历史错觉”,这个历史错觉与近代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勒索”有关

我国现代黄金白银储备的确更多,但有一种更加现实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的人口也比较以往有了质一般的飞跃。

因此,在“人均”拥有量上,我国现代会相比较古代更少。而且“人均”这个概念,还要通过时代的不同政策来分析。例如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推行大明官方货币,曾经下令平民百姓不允许流通白银,这就形成了白银的“阶级性”,贵族阶级拥有了大量白银,而平时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他们,他们每每都是“豪掷万金”,给人一种“金银遍地都是”的错觉。

金银贵金属在不平等的古代社会,拥有者是有着很大的阶级性的。

但现代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金银拥有权是平等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购置金银,如此一来,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金银的市场消费量就会更大也更平均,以此造成现代比古代金银少的错觉,但事实上,咱们的金银总量的的确确都在增加。

接着再说到货币的流通衰弱。

在汉代时,黄金作为常见的通货,随着时代的发展,银又成为了主流,黄金逐渐被抬高价值,成为“收藏品”、“饰品”。

而在唐宋时期,因为商业高度开放,而且还和大量的外来民族商人通商,那么作为“共同”的货币,金银自然是最好的渠道。这个世界有一个很有趣的巧合,那就是因为金银的稀缺性,让大多数文明和国家都默认“金银”为珍贵的货币,金银本位的货币观念的统一,也是唐宋时期国际贸易商业无需太多磨合,直接就能迅速开展的原因。

直到明代末期,还有清代的中后期,金银都还是经常以“货币”的形式出现在消费场景中。例如咱们在清代影视剧里能看到的“一两”银子,“一锭”银子,正是银这种永恒的货币的广泛性。

可随着社会发展,银子的交易方式方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现代货币制度的完善,让金银逐渐退出主流的消费市场。现在咱们去消费,总不能拿出一块碎银来支付,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商家,对这种落后的“消费方式”大致都是不能接受的。因为金银本身的“高误差性”,金银还有“纯度”的区分,作为货币并不现实。

但金银也不能说彻底无效。

起码在“饰品”的领域中,金银作为了“装饰金属”成为了咱们生活中的奢侈品。这种“属性”的转移,是造成金银在生活中少见的根本因素。在古时候,流传下来的“穿金戴银”的思想传统,到了现在也是一样盛行。如男女新婚,那么就必然是穿金戴银,而这些曾经的货币,已然成为了一些人的耳环、戒指,不再是随意拿出来消费的货币。

最后。咱们再说说历史错觉感。

在清朝中后期,我国以大量的特色产品出口国外,赚取了大量的西方强国的白银。例如英国,一度被清政府的出口造成“白银逆流”,清朝集聚了世界的大量白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白银储备国,而且这还是通过贸易得来的。

于是面对贸易强大,但是实力弱小的清朝,西方列强开启了侵略的历程,他们以各种手段来掠夺曾经失去的白银。

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清政府赔偿给英国大约1470万两白银,将近1500万两的白银让清政府疼痛不已。

但这种局面并没有消失,在1858年,又在《天津条约》中赔给英国400万两。

1860年追加至800万两。

在1881年以及1895年,面对法国和俄国的赔款中,清政府又继续赔偿了将近3700万两白银。最严重的还是在1901年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列强四万万两白银,实际数额为4.5亿两,并且还是分期,加上利息高达9.82亿两白银。

不说别的,自1840年起,一直到清朝灭亡,这庞大的赔款都能让清政府把曾经的白银储备全被搭出去。

在历史发展事实上,我国在近代历程中,白银和黄金的确有着巨大的外流损失。但同样的,我国的贸易其实一直又在维持着这种“流失”的平衡。

清朝虽然被列强勒索,但是清朝的贸易能力还是很强,赔款的损失在数十年的岁月中,又通过各种各样的贸易渠道重新输回我国。而庚子赔款,实际上在执行到一半的时候,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战败倒霉或者各种倒霉,他们先后放弃了赔款的需求,还退回了大量的赔款回我国。

流失必然存在,但没有当年发生赔款之时那么庞大。

这种“流失”因为耻辱而导致“一成不变”的印象深入人心,但实际上,世界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流失的金银其实在数十年的发展中,被逐渐强大的中国以各种方式取回,所以这种“稀缺”,其实是过去屈辱历史造成的一种“错觉”。

但不管怎么说,金银在古代的属性和现代的属性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让人猝不及防,产生错觉,但细细查看,其实咱们是“金银”的拥有更加自由了,最起码以往贵族才能拥有的东西,平民百姓也能光明正大的收藏,这才是时代进步的最大福音。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