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禅感慨“魏延不死蜀汉不灭”,他到底有多厉害?

(我没说,真的没说。我才没你傻呢。)

·

·

魏延有多厉害?豹眼认为没有人比魏延更厉害,谁也不行,除了刘备。

刘备有两个眼蛋子是他的命根子,一个是荆州,一个是汉中。

汉中是刘备用整个益州,举州之力换来的,比荆州下了更大的血本。刘备就把他交给了魏延,全军上下一片哗然,十分震惊。

如果有人比魏延更厉害,刘备咋没有任命他呢?

这是忠诚度、谋略、稳健、勇猛综合考虑的结果,魏延总评第一。

这好比是成都火锅,你很难说是哪一种佐料最好。但凑在一起,成都火锅就是不错。

诸葛亮很厉害,你让他扛着青龙偃月刀走两步试试?

由此可见,魏延很厉害,就不用多说了。

问题是刘禅感慨“魏延不死,蜀汉不灭”,这又是谁说的?出来走两步看看。

豹眼绝对不敢保证,没有人打不死他。

第一,如果诸葛亮认为如此,他为了蜀汉绝对不会杀他,而且会把大军交给他。

第二,魏延真的能有这么大的本事,他还会被马岱杀死?一个马岱都对付不了,还敢保证蜀汉不灭?魏延要上天哦。

第三,罗贯中老先生斗胆做了许多故事,但也没敢尝试着让魏延保证蜀汉不灭。

第四,刘禅根本就没指望着谁能保证蜀汉不灭。诸葛相父乐意去做,就做去吧。老子发狠说了,不听丞相的话,就直接废了他。刘禅敢说半句不许北伐的话吗?最多也就是怕丞相累着,劝他歇一歇再干,也不敢阻止哦。

丞相做不到的事,谁也做不到。魏延几斤几两,刘禅清楚得很。刘禅不说话,别以为他真的小时候吓傻了,心里有数。

姜维北伐、诸葛瞻抗拒邓艾,其结果刘禅心里早就清楚。既然你们要成名,就给你们机会,但结果不指望成功。

早晚就是这个结果,干嘛不听小黄门黄皓的,及时行乐呢?

刘禅咋会说出“魏延不死,蜀汉不灭”这种话呢?别侮辱刘禅的智商啦。

诸葛亮在,或许子午奇谋有一线希望;但诸葛亮一死,没有人做后勤保障,子午奇谋即便能成功,蜀汉也没戏。蜀汉反而是灭亡得更快。

无论咋说,诸葛亮选定蒋琬、费祎、姜维作为后事安排是正确的,起码会延续蜀汉的存在。

如果诸葛亮把大事交给魏延,早就玩完了。

魏延的确很厉害,但不足以改变蜀汉的命运,刘禅也绝不会指望他拯救蜀汉的命运。

为何刘禅感慨“魏延不死蜀汉不灭”,他到底有多厉害?

趣谈答案:诸葛亮死了之后,如果魏延依旧活着的话,那么他就是军队当中的一把手。换句话来说,一旦诸葛亮死后,马岱没有杀掉魏延,那么魏延将会处于暂时无敌的状态。

事件回顾

这件事情如果开始讲的话,可能得从魏延献出城池,主动归附刘备开始讲起。

但是中间有很多内容纯属是扯淡的,我们直接看最后就好了,诸葛亮临死之前通过自己的手下设计了一系列的谋略,最终将魏延给灭掉了。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政见不同。

简单来讲,诸葛亮所作的进攻也好,所做的防御也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可能地维护蜀汉的稳定,至于能否把曹魏占领完全是碰运气,如果运气好占领也就占了,运气不好也就这样。

但是魏延不同,魏延从最开始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的计划,率领5000精兵横冲直撞,直接把曹魏大本营拿下,这样的谋略及具有冒险精神。更要命的是诸葛亮根本拿不准魏延的心,不知道他究竟是归属于蜀汉这一边,还是归属于曹魏那一边。

所以诸葛亮也迟疑了,并且慢慢的对于魏延的疑心越来越大,最终也就导致魏延有了杀身之祸。

可以说诸葛亮杀掉魏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害怕自己死后,蜀汉的军权直接落到了魏延手里,而这个时候魏延极有可能把蜀汉带到无底深渊。

没错,这就是事实

当然在真实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魏延即便活着,也没有办法让蜀汉顺利地传承下去。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魏延太过于鲁莽,太过于孤傲,刘禅根本不可能驯服他。

第二点,魏延太过于偏激,我们知道诸葛亮死后姜维一直在出师北伐,但是如果把姜维换成魏延的话,恐怕出师北伐的频率和速度将会更快。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禅开城投降的时候,如果魏延还活着,除了拄着把拐杖之外,什么也不会做了。就是这么一个老头马上就要入土的老头来帮助蜀汉,奠定国家的根基,纯属虚妄之谈。

当然也可以从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极有可能挑大梁,能够窥探出另一点,那就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这个节点的时候,真正出现了人才匮乏。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为何刘禅感慨“魏延不死蜀汉不灭”,他到底有多厉害?

魏延其实是个实力派武将,只是他的光芒被关羽、张飞、赵云等这些最早追随刘备的元老派遮挡了。刘备军事集团和曹操军事集团在汉中决战的时候,曹操差点命丧魏延手中。曹操一生有三次最危险的时刻,但是都有惊无险,只有汉中之战,差点被魏延射死。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1)宛城兵败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亲率十几万大军征宛城张绣。张绣是再三思量,觉得力量相差太悬殊,识实务者为俊杰,于是张绣率领守城的官兵出门迎接曹操投降了。曹操兵不血刃就能占领了宛城,于是杀猪宰羊犒赏三军庆祝胜利,并邀请张绣率领部将和家属们参加。宴席是在歌舞升平下进行的,气份很活跃,曹操喝大了,眼睛直勾勾的看着张绣家属中的一个风姿绰约女人,顿时感觉她魔力无限,于是接着酒劲色胆包天的给直接掠走了。

这个女人虽然年轻,但是按辈分是张绣的婶娘,张绣感觉受到了很大的羞辱,于是在谋士贾诩的策划下,半夜里突然率领大军袭击曹营。曹军都喝多了放松了警惕,被张绣的军队打得是溃不成军、四散逃去,曹操是吓的光着脚跑出大帐。典韦的双戟被张绣的部将胡车儿偷走了,他是挡在曹操的大帐前用腰刀砍死了十几个冲进来的敌兵,腰刀砍弯了,他双手抓起敌兵的两具尸体抡了起来,又打死几十个敌兵。这时张绣命令士兵们放箭,典韦身中十几箭后,又被敌兵的十几支长矛刺中。这时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赶到,把曹操扶上马让曹操快走,然后两个人拼命低挡敌军。最后,典韦、曹昂、曹安民都战死,保得曹操安然无恙。

(2)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杀了马超的父亲马腾后,马超联合韩遂起兵二十万杀向长安,长安不几日就丢失了。曹操闻讯后,亲自率领大军杀向长安。两军在童关相遇,马超亲率中军,庞德、马岱分列两边。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马超跃马挺枪直取曹操,曹操身后大将于禁迎战,打了没有超过十个回合,于禁败走,张郃迎战马超,打了二十个回合也不敌逃跑了。这时不知天高地厚的李通迎战马超,几个回合被马超一枪刺与马下。马超举起大枪晃了几下,西凉兵马一起杀了过来,曹操的兵马低挡不住大败。马超、庞德、马岱带领一百多骑兵直奔曹操而来。曹操在乱军中听到西凉兵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马上脱下莽袍扔了,又听到:“长髯者是曹操!”曹操吓得抽出佩刀把胡子割了。西凉兵看到禀告给马超,马超传令拿:“短髯者!”曹操听到西凉兵大喊:“抓短髯者!”于是用刀割旗角把勃子包住。

马超追曹操到了一个小树林,保护曹操的将校看马超杀来,吓得都各自逃命去了。马超大喊:“曹贼休走!”曹操吓得马鞭子都掉到了地下。这时马超的马头已经追到了曹操的马尾,马超用枪扎向曹操,曹操是绕着大树躲避,马超一枪扎到了树上,等马超拔出枪来,曹操已经被赶来的曹洪、夏侯渊等几十人救走。

(3),曹操兵败汉中

曹操退兵到斜谷,诸葛亮派马超、魏延等将领,分兵十几路,采取“车轮战”,围攻曹军。曹操只好全力指挥迎战,这时马超率领大军把曹操的大营给劫了,还放了一把大火,曹操立马站在高岗处一边指挥迎战马超,一边指挥救火。这时魏延突然率领一支人马赶到,大叫:“魏延在此!”是拉开弓放了一支冷箭,曹操嚎叫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这时庞德及时赶到截住魏延撕杀,才算保住小命。曹操被救回大营,发现被魏延射中了人中,折断两颗门牙,让医生上药医治。曹操心恢意冷,差点把小命搭上,于是丢下汉中连夜撤退了。

刘备在诸葛亮等大臣的撺掇下,自称汉中王。封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在镇守汉中的几年里,曹操的大军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可是大名鼎鼎的关二将军却把战略要地荆州给弄丢了。如果诸葛亮死后,让魏延带兵低挡曹魏是最好的选择,魏延会死心塌地效忠蜀汉,可是诸葛亮却把魏延给设计死了!真是应了:智者千虑也有一失。诸葛亮设计死魏延是这句话最好的验证。

刘禅能在蜀汉生死存亡关建时刻,能说出这样的话,是对魏延的认可,可是蜀汉的军政大权掌握在权臣诸葛亮手中,他这个木偶皇帝也无能为力。

为何刘禅感慨“魏延不死蜀汉不灭”,他到底有多厉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不知道,诸葛亮去世以后,竟然是名不见经传的王平驻守汉中10多年。

王平本来只是诸葛亮的副将,是个识字不到10个将军,在蜀汉军队中名气有限。

而驻守汉中防御北方曹魏入侵的重要责任,就交给了王平负责。

而王平虽也比较善战,曾经击退曹爽10多万入侵军队。但王平能力相比魏延,就差了太远。

在王平还在曹操麾下时,刘备没有任命张飞,而是任命魏延担任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可以说,刘备将北方防御曹魏的重任,交给了魏延负责。

这可以知道刘备对于魏延能力的信任,认为他是大将之才。

魏延也不含糊,这么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也就是说,即便曹操率领天下全部军马赶来,我这几万人可以挡住他。如果大王给我十万援军,我可以将曹操大军全部歼灭。

事实证明,魏延在汉中防御的很高。他在汉中所有要隘修建了防御工事,大大增强了防御能力。工事内都是强弓硬弩,还有不少骑兵可以互相接应。

曹魏几次攻打国内,果然都被魏延击败。由于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魏延提出军事冒险的子午谷奇谋,可以彻底扭转蜀汉被动局面,甚至可以依据占领地盘和人口都不亚于蜀汉的西北地区。

诸葛亮认为太过于冒险,没有采纳。

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后,魏延和杨仪争夺权力被杀。

有意思的是,魏延死后,王平继续延续了他的防御政策,使用他的防御工事。

结果244年曹爽率领10多万大军攻来,王平利用魏延的工事和战术打持久战,以区区2万多人将曹军消耗的半死不活,军粮断绝,被迫撤退。

而蜀汉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是钟会进军以后一举占领汉中。

汉中丢失以后,蜀汉就陷入极度被动,最终被超了阴平小道的后路,导致亡国。

如果魏延还在,汉中不丢,邓艾哪里敢包抄后路自寻毁灭?

为何刘禅感慨“魏延不死蜀汉不灭”,他到底有多厉害?

魏延这个人,看你怎么用。

如果只讨论能力的话,我认为魏延可以说是比较强的。就实际的军事才能的话,魏延是在姜维之上的,但是如果诸葛亮之后的军事大权掌握在魏延手中,蜀汉的情况并不会更好,甚至很可能更差。具体原因且听我慢慢分析。

魏延是三国时期比较少有的在个人武艺、领兵作战、军事谋略等方面都展现出较高水平的武将之一,成功扼守汉中,大破费瑶和郭淮,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击退张郃等重要战役中,魏延的表现都可以说是相当可圈可点。

魏延在三国中后期出场比较多,曾经战平过庞德、文聘,击败过马岱、杨柏,生擒泠苞,杀过王双、曹遵。从魏延的单挑具体单挑情况上看,和文聘单挑几个小时未分胜负;长沙救黄忠,砍死刀斧手韩玄;与张任舞剑未分胜负;和冷苞交战30回合未分胜负,遭邓贤夹击,得到黄忠相救逃脱后又生擒冷苞;和庞德大战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和张郃交战大致平手。

从武艺上看,魏延肯定不及蜀汉五虎,大致和庞德、张郃等人一个档次,可以进入三国中的一流行列,虽然排名可能相对靠后一些。

诸葛亮虽然对魏延持保留意见,但对于魏延的能力,诸葛亮还是认可的,从诸葛亮北伐过程的几次布置来看,在诸葛亮眼中魏延是蜀汉少有的可以与张郃周旋的将领,即使是诸葛亮本人用心栽培的马谡、姜维,诸葛亮对其实际能力也心知肚明,很多情况下仍然不如魏延好用。对马谡委以重任后失街亭就是最好的例证。

总体而言我认为魏延的能力大致和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张郃伯仲之间。魏延有一定的有军事谋略头脑,有统帅能力,有治军养兵的心得,虽然他不是关羽、张飞、典韦、马超那种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武将,但是他的综合能力,绝对是可以与张辽、张郃这个档次的魏国大将相抗衡。

如果说能发挥魏延才能的,大概刘备为魏延提供的汉中太守是非常恰当,说明刘备相信魏延的统帅能力、军事才能和战略头脑,当姜维改变了魏延的汉中防守策略,也为汉中的失守制造了风险。

三国后期的局势实际上是适合魏延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如果魏延到了曹魏,大概也会和张辽、张郃一样成为镇守一方的军事总指挥官,在蜀汉,“征西大将军”也大概对应于魏国张辽、张郃的角色。

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刘备和诸葛亮可以镇住魏延,但是姜维、蒋琬等人就不行了。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后,魏延认为自己可以独揽蜀汉大权,却在与长史杨仪的争斗中落败,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才华,便被马岱追杀。

如果蜀汉末期刘禅有得力的臣子辅佐内政,魏延继续镇守汉中,或者魏延在蜀汉外线抵御魏国的进攻的话,我认为蜀汉的情况会好很多,在这方面,魏延说实话是要强于姜维的。

但蜀汉此时偏偏缺乏能够在能力和威信上压制魏延的人,魏延想进入权力中枢,这问题就更大了。事实上魏延也根本不适合这个位置,也许他个人的抱负会得到施展,但对于蜀汉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魏延最后的结局也许是一种必然,它避免了蜀汉陷入更大程度的混乱。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数次北伐过程中的用人和布置,特别是对于“子午谷奇谋”的弃之不理值得商榷,但是在魏延这件事上,诸葛亮看得没错,尽管魏延的确是个人才,但是诸葛亮从蜀汉政权利益的角度出发,做了正确的决定,毕竟两全之策太难找到。

所谓“魏延不死,蜀汉不灭”,如果蜀国能保持其他架构不变,那么这一说法某种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这一切设想在诸葛亮去世后已经是不成立的,所以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魏延的重要性。魏延是出色的一方大将和统帅,但是并不是适合做军政总指挥的那个人。

对于末期的蜀汉来说,或许姜维就是最合适的那个人,起码委任姜维作为蜀汉的主要统帅,能在一定时期内保证蜀汉秩序的稳定。至于魏延,在权力的中枢一定要有能绝对压制住他的人,否则副作用会比正面效益更大。

为何刘禅感慨“魏延不死蜀汉不灭”,他到底有多厉害?

事实上,“魏延不死,蜀汉不灭”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魏延这个人,是蜀汉为数不多的能独当一面的统帅之才,能够挡住魏国的进攻。而且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出身,乃是刘禅的铁杆支持者,若是有魏延的支持,刘禅必能真正地掌握蜀汉,蜀汉也不至于快速灭亡!

魏延不死,蜀汉不灭

关于“魏延不死,蜀汉不灭”是谁说的,其实历来都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刘禅,也有人说是黄皓,在本文看来,这根本无从查起,大概率是后人杜撰的,不过这句话本身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为何说这句话有道理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魏延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魏延和刘家的关系!

魏延的能力

一说起魏延,很多人就会想到三国演义中,那个被诸葛亮钦定有反骨之人,实际上这种说法乃是小说之言,不可相信!反骨这玩意,根本就没有具体标准,完全是别人拿来攻击对手的武器,魏延若是真有反骨,刘备、庞统、法正这些大才怎么可能看不出,怎么可能就诸葛亮一个人看出?而且刘备后面还如此重用魏延,这其实就说明了,反骨的说法乃是虚的,不足为信!而且在正史中,也确实没有反骨的说法,魏延从一开始就是刘备的部曲!

《三国志》: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魏延跟随刘备入川作战,屡立战功,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在之后的汉中之战,魏延更是大放异彩(这一点乃是本文推测的),被刘备升为镇远将军,并让魏延镇守汉中,令众人震惊!

《三国志》: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史书中对于魏延在汉中之战中立下了何种大功,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后面刘备对魏延的器重与提拔来看,魏延肯定是在此战中大放异彩了,不然刘备不可能一下子把魏延拔高到如此程度!当时刘备打下汉中后,众人都以为刘备会把镇守汉中的职责交给张飞,毕竟关羽张飞乃是刘备手下数一数二的名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他们从刘备年轻的时候就一直跟随,是刘备信得过的人。然而刘备却并没有选择张飞守卫汉中,而是让魏延前去,令众人震惊,所谓“一军尽惊”,足见众人对刘备如此器重魏延是多么的诧异!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会心一笑,认为刘备不让张飞去守卫汉中,乃是因为当年张飞醉酒丢了徐州,实际上压根儿不是这个原因,当年张飞丢徐州,并非是因为醉酒,而是因为徐州内部的背叛!徐州的丢失并不能完全归罪于张飞,这也是为何徐州丢失后刘备还对张飞委以重任,因为此战并非张飞全责!

事实上,刘备之所以让魏延去守卫汉中,并非是对张飞不信任,而是刘备发现了魏延的才能,他需要一个更年轻的统帅!一说起统帅,立马就有人说五虎上将了,但在正史中,其实刘备手下真正可用的统帅只有三人,一个是关羽,一个是张飞,还有一个便是魏延了!那么众人关注的赵云呢?事实上,正史中的赵云虽然表现也不错,但基本很少有独立领兵的机会,你可以说他是猛将,但不能说是统帅!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其实用了这么一句话,非常好地解释了赵云和黄忠在刘备集团的定位。

原文: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灌婴)、滕(夏侯婴)之徒欤。

赵云黄忠并非统帅之才,而马超原本就是西凉的军头,虽有才但刘备也不敢用啊,所以说,刘备手下真正可用的统帅只有关羽、张飞、魏延三人。也就是说,其实刘备是将魏延提拔到了仅次于关羽张飞的地步,认为魏延可以独领一军,独当一面!当时的刘备,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占领了荆州、益州,拿下了汉中,接下来就只需要等着天下生变,从汉中、荆州一同北伐了。可见汉中是多么的重要,而同荆州一样重要的汉中,刘备却交给了魏延,足见刘备对魏延是多么的信任!这不仅仅是能力问题了,还是关系问题!可以说,从此处便可以看出,魏延是属于刘备元老集团的自家人,是留给刘禅的重臣!

魏延这个人,凭借战场的良好表现,受到了刘备的赏识,而就在任命颁布下来后,刘备直接问了魏延一个问题,问魏延有何感想。按照正常人的思路来说,这个时候应该感谢领导的栽培,表明自己以后要唯领导马首是瞻。但是魏延却非常豪气地说了这么一段话!

《三国志》: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此话一出,感觉非常狂妄,但这其实是魏延的真实想法!很多人认为魏延吹牛了,但是魏延创建的汉中防御体系,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守卫汉中数年,几乎没有曹军敢于前来进攻。魏延死后,王平守卫汉中,曹爽率十万军队前来进攻,众人都想撤退,以避魏军锋芒,但是王平坚持了魏延的防御战略,成功的将魏军阻挡在汉中之外。数十年后,姜维指挥汉中,他改变了魏延的防御体系,结果直接被钟会打穿了汉中,由此可见魏延的汉中防御体系是多么的厉害!魏延绝非吹牛,他是有真材实料之人!

若是魏延不死,由他驻防汉中,他的防御体系不被改变,钟会根本就打不进汉中,蜀汉不至于快速灭亡!有人说了,魏延能挡住钟会,但不一定能够挡住邓艾啊,这就要说到第二个理由了。

魏延和刘禅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单从魏延的用兵,就可以推断,若是魏延不死,邓艾是进不了蜀汉腹地的,因为魏延肯定会提前在阴平小道防守!魏延这个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谋略,那就是子午谷奇谋,能提出子午谷奇谋的这种人,绝非那种死板用兵之人,他会挑人家的软肋打,自然也会防守自己的软肋!而且即便他守不住自己的软肋,邓艾也是攻不破绵竹的。

邓艾带来的军队,其实并没有多少,只要蜀汉好好防守,不要去和邓艾打阵地战,完全可以将邓艾军队拖死。当时蜀汉尚书郎黄崇就曾多次劝谏诸葛瞻,立即抢占险要关隘,不要放魏军进入平原,结果诸葛瞻毫无实战经验,不听手下劝阻,将魏军放进了平原,而且还去和魏军打阵地战,最终被打得大败,葬送了成都平原的最后一支精锐!

在原本的历史记载中,是由诸葛瞻领兵阻挡邓艾,最终被打败,而若是魏延活着,则领兵之人很可能并非诸葛瞻这个蠢材!大家都知道,刘禅和诸葛亮,表面感情好,但实际上双方私下还是有争夺的,原因很简单,蜀汉大权都被诸葛亮把控了,刘禅要想有作为,必须会拿回大权,而魏延,其实就是刘禅夺回权力的一个关键人物!

刘备去世前,任命了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负责朝政,一个是李严,负责军队。可以看到刘备虽然对诸葛亮委以重任,但是他也并不是完全信任诸葛亮的,只是把朝政交给了诸葛亮,而不敢把军权交给他。不过诸葛亮的手段非常高明,在稳定蜀汉的局势以后,他以平定南中、北伐曹魏为契机,成功的拿到了军队指挥权,并最终通过一系列手段击败李严,成为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人物,可以说,此时的诸葛亮,完全可以称之为蜀汉的太上皇了。

如果你是刘禅,你看到诸葛亮如此恐怖的实力,你会怎么想?自然是想拿回权力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命啊,汉献帝的例子就在前面啊!可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刘禅如何反抗呢?这里面的重要人物便是魏延了!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出身,被刘备委以重任,而且镇守汉中这么多年,在军中比较有资历,再加上刘禅周边都是诸葛亮的人,这样的话就只有魏延能够帮到他了。

而魏延这边,其实也很悲催,他原本是镇守汉中的独立统帅,结果诸葛亮一来北伐,他便成为了最高统帅,魏延手上连一万士兵都没了,每次他想要领兵独立作战,诸葛亮都不允许,这其实非常可疑!魏延的军事才能,那可是受到刘备认同的,堪比关羽张飞,诸葛亮之前不过是个搞后勤的,你凭啥认为魏延的军事谋略不行?况且魏延在北伐时期还击败过魏国名将郭淮,其才能足以独领一军了,但事实上魏延一直被压制着,直到诸葛亮去世的前夕。

诸葛亮去世前,并没有找魏延前来商议军队大事,而是让杨仪统兵撤退,不要管魏延。结果诸葛亮死后,杨仪并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命令直接撤退,而是去找魏延商议,得到魏延不愿意退兵的情况后,杨仪便自己带兵回去了。之后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魏延竟然带着军队去进攻了杨仪的军队,而且双方互相指责对方作乱,最终的结果是魏延战败被杀,同时被夷三族。而杨仪回到成都后也没有任何升官的嘉奖,令人匪夷所思!试想一下,若是杨仪斩杀魏延,真的是正确行为,刘禅为何不给杨仪升官呢?

杨仪没有升官,非常郁闷,找费祎抱怨,说了这么一句话,顿时解开了整个事件的谜底!

《三国志》: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注意杨仪说的这句话“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很多人将这个魏氏理解为魏国,意思就是如果当初投降魏国,待遇会更好。但是本文认为这里的魏氏可以理解为魏延,意思是如果当初率军从了魏延,现在绝对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为何从了魏延就不会这么惨呢?因为魏延的背后就是刘禅啊!

所以说,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的争斗,其实就是刘禅和丞相府的争斗,大家都在争夺军权,当初诸葛亮死后,杨仪没有马上撤军,而是派人去联络魏延,试探魏延的口风,估计就是在讨价还价,看看自己到底是跟丞相府的这帮人划算还是跟魏延这帮人划算,最终杨仪选择了丞相府这帮人,所以丞相府的人继续把控大权,刘禅继续被架空。而若是杨仪投靠了魏延,那么刘禅就掌握了军权,他就可以拿回属于自己的大权,丞相府一派的人,必定不会再像原来那么受重用了。也就是说,诸葛瞻也不可能像原来那么受重用,不可能再领兵去对抗邓艾!

所以说,若是魏延活下来了,这就意味着刘禅掌权成功了,不再是笼中鸟,诸葛亮一派的人将会大受打压,诸葛瞻也不会太受重用,抵抗邓艾时,但凡有个正常点的,聪明点的,愿意听属下建议的人,那么邓艾就将被彻底困死在蜀汉腹地!蜀汉端不至于灭亡得这么快!

结语

综合来看,“魏延不死,蜀汉不灭”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魏延这个人本身就是蜀汉难得的统帅之下,有他在汉中守卫,钟会绝对打不进去!阴平小道也将有人守卫,邓艾将无计可施。除此之外,魏延还是刘禅的人,如果魏延活着,意味着刘禅掌权成功,那么蜀汉将会迎来全新的局面,诸葛瞻不可能再领兵去阻挡邓艾了,换个聪明人上,邓艾必败!这样的话,蜀汉确实不会轻易灭亡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