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错误的转折点在哪场战役?

许多人认为希特勒失败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格勒战役,其实不然,真正的转折点西线的法国战役,德军虽然成功的打败了法国,但是却没能迫使英国也退出战争,而在敦刻尔克又没能抓住英军的30万主力,使德军在对英国本土的入侵上犹豫不决,而随着时间的延长,从敦刻尔克撤回的英军重新进行了武装,德军登陆英国本土的信心愈发不足。如果不能彻底的占领英国,那么西线就始终存在被再次开辟为战场的可能,英国本土将成为反攻欧洲的一个绝佳跳板,这让德军始终有所顾虑,消除这种顾虑寄托在依靠空军和海军对英国的封锁战上,但是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国很快发现,有限的资源无法同时满足陆海空三军的需求,战争的规模大大超出了德国的承受能力。

让我们再回到东线战场上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上的失败确实称得上是东线战场的转折点,不过东线德军在1942年获胜的机会本就不多,德军1942年突进距离并不比1941年近,甚至还要更远一些,作为关键目标之一的巴库油田距离德军战线达1200公里。而1942年的东线德军实力已经远不如1941年,在作战兵力、武器、弹药和燃料储备、坦克数量上都比去年要少,尤其是在机动性方面已经大不如前,装甲部队实力只有去年的一半,步兵师由于缺乏机动车辆其机动能力也下降了不少。德军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困境,因而严格的限制了进攻规模以节省兵力(只在南线发起进攻)。

但是仍要考虑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单路突进不可避免要出现的纵深侧翼掩护问题,尤其是当德军主力深入高加索远离主战场时,侧翼的掩护会牵制相当数量的德军,削弱德军的进攻兵力,德军寄希望于一场快速的突袭,迅速的占领高加索从而解放出其进攻力量,但是德军机动性方面的下降又令人怀疑能否做到进攻的快速性。战局的发展比德军预计的还要糟糕,由于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没能捕捉到苏军主力,加上苏军强大战略预备队的迅速支援,苏军在侧翼的反攻来的要更早,结果就是德军B集团军群无力完成推进到斯大林格勒的任务,不得不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增援,而反过来被削弱的A集团军群也无法完成对高加索的进攻任务,两个方向上的进攻都相继陷入停顿,这样的结果就是德军的战线被大大延长了,而且两大进攻集团还分的太开,无法相互支援,结果东线德军遭遇开战以来最大的一场失败!

德军在东线两次战略进攻(1941年和1942年)的失败并非偶然,这表明德军的进攻距离太远了,远超过了德军的能力范围,这主要是由于后勤补给能力的限制和缺乏战略预备队,德军的纵深进攻距离最大应该在600-700公里,而1941年和1942年的作战计划都需要德军挺进1000公里以上,遭遇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事实证明,德军没有彻底打败苏军的能力,那么德国进攻苏联也就是最大的错误,德国无法彻底消除东线的潜在威胁。那么从西线谋求决定性的胜利仍旧是德国唯一的选择,英国必须在1940年被德国打败,必须歼灭敦刻尔克的30万英军,进而迅速对英国本土发起登陆行动。

尽管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不过德国在空军和陆军上占有绝对优势,空降兵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德国空军没有能力夺取英国整个本土上空的制空权,但是保证海峡附近的制空权还是没有问题的,英国海军在没有空军的掩护下也难以在狭窄的海峡地带作战,而且还要面对德军的海岸炮兵阵地。如果德军能歼灭敦刻尔克的英军,那么德军登陆英国本土的胜算在一半左右,而德军打败苏联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样来看,希特勒错误的转折点就应该在西线而不是东线,应该在敦刻尔克战役而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希特勒错误的转折点在哪场战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应该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首先,德军其实并没有彻底打垮苏联的实力。

德国当时工业能力和苏联差不多,顶多略强。而苏联人口比德国多,资源也更为丰富,尤其是领土面积巨大,具备持久战的条件。

所以,德国独自打败苏联几乎没有可能,甚至今天北约想要独自消灭俄罗斯,难度也是极大,甚至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应该很清楚这点,所以只需要全力削弱苏联的国力和军力,迫使其对德国不构成大的威胁即可,就像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军队那样。

其次,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左摇右摆。

希特勒对于南方德军的战略,当时就是占领高加索巴库的大油田。

苏联最大的石油产地位于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巴库大油田。在整个战争期间,巴库油田生产了7500万吨石油,生产的汽油占到全苏汽油产量的80%,石脑油产量为全国总量的90%。

可以说,如果德军占领巴库,苏军就会失去石油来源。自然,苏军也可以通过盟友美国搞到石油,但终究需要越洋运输,大大影响军事作战。

最初,1942年4月,希特勒下令南方集团军群分为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其中前者负责攻打高加索地区,后者负责攻打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

其中,A集团军群是主攻,B集团军群占领斯大林格勒的目的,主要是保护攻打高加索德军的侧翼。

然而,实际作战期间,希特勒却在这个战略上发生犹豫,逐步认为占领斯大林格勒,在这里摧毁苏军南方军主力更有意义。

所以,他不但将配属A集团军群的主力第4装甲集团军调走,还违背原则的不惜代价强攻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

而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先例在前,德军攻坚战会大大削弱己方优势,被苏军利用防御一点点消耗。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碰的焦头烂额,损失很多宝贵的兵力。

结果,在德军主攻的高加索防线的A集团军群兵力严重不足,还不断抽调部队去增援斯大林格勒方向。

最终,德军一度占领了高加索的车臣,深入了高加索腹地,但9月就在车臣被苏军挡住,无法继续推进。

其实,此时德军距离巴库已经不远了,却无法占领这个大油田。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巴库油田的石油通过里海,源源不断的运输到苏联后方。

这边斯大林格勒久攻不克情况下,完全可以放弃攻击,退守保住高加索防线侧翼即可。

但希特勒不顾一切猛攻,将军队北翼交给缺乏训练、装备及士气的意大利、匈牙利及罗马尼亚军负责守卫。

苏军就是选择这点突破,一举将占领斯大林格勒九成市区的德军包围。

而德国第6集团军被合围,是早就可以预计到的,应该其实撤退。

希特勒拒绝撤退,不愿意放弃斯大林格勒,结果就是第6集团军崩溃,斯大林格勒也没有保住。

而如果当时冷静一下,始终以高加索地区作为主攻目标,占领巴库油田后,就会削弱苏军大部分战斗力。

德军在稳步推进,攻占斯大林格勒,还是完全有希望的。

而当时苏联的库存石油有限,下面越大就越弱,持久战反而对苏联不利。

这恐怕是德军唯一胜利的机会。

希特勒错误的转折点在哪场战役?

在一九四二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有两场战役决定了轴心国家和同盟国家的命运。

一场是发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海战,另一场是发生在欧洲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两场大战的结果使得原先的有轴心国家发动的进攻势头,从此转变为开始进行防守作战。

而原先有由同盟国家所采取的防守态势转变为开始进行战略进攻。

但是对于德国来说,在一九四二年有两场战役对它来说是致命性的灾难。

一场是苏联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而另一场则是埃及境内的阿拉曼战役。

这两场战役的结果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德国的前途命运。

一般情况之下,作为德国的最高统帅部统帅、陆军总司令,希特勒不可能不过问战争的状况和军队的战略部署问题。

应该说,基本上从1938年开始吞并奥地利开始,直至后来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事件,以及以后的进攻波兰,敦刻尔克、巴巴罗萨计划等,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他不可能不参与插手,而各个集团军群司令和各级参谋干事不可能不把作战计划报告给希特勒。

而希特勒也不可能不对这些作战计划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希特勒有时候也会力排众议,大胆采用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作战计划,比如说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的采用了曼施坦因的绕道阿登森林从背后进攻法国的计划。

在希特勒干涉的作战行动中,有成功的,但也有失败的。

不能说但凡是成功的,就一定是博克、龙德施泰特、隆美尔、克鲁格等人的功劳。

也不能说但凡是失败的,就完全是希特勒一人的过错。

但有两件事情,希特勒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第一个就是埃及的阿拉曼战役,另一个就是苏联境内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客观而言,德国的战场并不在非洲,那应该是意大利人做的事情。

但是无能的意大利军队在非洲地区不敌英国军队连吃败仗,而作为定有军事同盟关系的德国却不得不腾出一部分军队来去帮助无能的墨索里尼。

本来德国的强项是陆军,为此却不得不越过地中海到非州沙漠进行作战,后勤补给又跟不上,最后不得不为英国的优势兵力所败。

而在苏德战场上,虽说在一九四一年的进攻莫斯科战斗行动中遭到失败,但是在一九四二年的德国军队却依然强劲。

先是攻占了苏联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尔,继而又越过顿河兵峰直指外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

但在进攻斯大林格勒问题上,希特勒最大的一个致命决定是分兵直取两地。

如果一开始就由德国的第七装甲集团军和保卢斯的第六军团,集中力量专门进攻斯大林格勒或者外高加索任意一处的话,是很容易得手的。

这时候的斯大林格勒防守兵力薄弱,如果德军集中兵力攻打斯大林格勒,基本就是轻取。

而等到希特勒明白过来分兵两处这个错误的时候,苏军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加强了防御。

战争越往后打越是艰难,而且此时即便是拿下斯大林格勒这片破砖烂瓦也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

但是希特勒却丢不下这个脸面,仍坚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斯大林格勒。

在11月份到来的时候,尽管苏军已经开始了天王星行动计划,但此时如果德军见势不妙赶紧撤退仍然还来得及。

但希特勒给予第六军团的命令是“不允许突围,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为止。”

应该说,正是希特勒的坚持和固执,最终葬送了德国精锐的第六军团。

希特勒错误的转折点在哪场战役?

关于希特勒在二战最大的失误,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出现法国战役中,由于他的优柔寡断,导致了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措施了歼灭联军的机会。

有人则说是出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因为他下令死守,让第六集团军被全歼,改变了苏德战场双方力量对比。

其实敦刻尔克联军能够撤退,是因为当时德军装甲部队跟步兵没有同步前进,而且当地沼泽遍地,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

这就是说,装甲部队孤军深入并不能取胜,停止前进是必要的。

换谁去指挥,都会那样选择,并不是希特勒的指挥失误。

至于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失误,跟他之前犯下的错误相比,不能同日而语,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希特勒最大的失误,在于他不该先进行基辅战役。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势如破竹,在北部和中部进展顺利。

这时候两块蛋糕摆在面前,即基辅和莫斯科。

先吃哪一块?德军统帅部面临艰难选择。

德军将领大多数主张长驱直入,攻占莫斯科,他们认为基辅是芝麻,莫斯科是西瓜。

因为莫斯科是苏联首都,占领它就可以摧毁苏联人的抵抗意志。

而希特勒则认为当务之急是拿下基辅,因为那里乌克兰是大粮仓,拿下它就拥有了那里丰富的农产品,还能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掌握在手中。

而且攻占乌克兰还有一个重大意义,那就是能控制克里米亚的空军基地,接触苏联空军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

德军初期的顺利,让希特勒失去理智,低估了苏军的战斗力。

他错误地以为,德军战斗力爆棚,即使进行了基辅战役,在冬季刚开始占领莫斯科也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希特勒没有采纳下属的意见,独断专行决定先消灭基辅的苏军。

于是,1941年7月7日,基辅战役打响了。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向南挺近,迅速包围基辅。

1941年9月26日,战役结束。

战役中,20万苏军战死,50万苏军被俘,苏联西南方面军灰飞烟灭。

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以德军胜利而告终,希特勒欣喜若狂,但是他高兴得太早了。

因为基辅战役,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向后推迟了两个月;德军已经错过了最佳机会。

莫斯科冬季的严寒气候,对德军来说是是灾难性的。

希特勒过于乐观,没有做好冬季作战的装备,德军没有御寒的棉衣,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很多德军被冻伤,丧失战斗力。

德军坦克、装甲车没有白色伪装衣,成为苏军的活靶子,随处受到攻击。

德军枪炮没有低温润滑油,就不能正常使用,成为一堆堆废铁。

因为没有了润滑油,大炮就会炸膛,不仅不能杀敌,还会自杀,伤及自己人。

而且严寒天气也让德军的运输线接近瘫痪,让前线的德军缺乏武器弹药和食品。

更要命的是,由于低温严寒,德军装甲车寸步难行,德军引以为荣的机械化部队失去了战斗力。

冬季到来后,莫斯科的积雪厚度达到两米深,德军运输车队也寸步难行。

德军再能打,没有了武器弹药和食品,也只能束手待毙。

而苏军不但装备了低温润滑油、白色伪装衣,还装备了大量铲雪和压路机,作战条件得天独厚。

苏军战士本来就习惯严寒气候,还穿着厚厚的防寒服,不打胜仗就怪了。

基辅战役进行的两个月的时间里,苏联人并没有在睡大觉。

朱可夫除了抽调周围的部队向莫斯科进军,还开始大张旗鼓修筑工事。

斯大林在莫斯科进行全民总动员,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内的60万大军,积极行动起来,参与修筑工事。

在战役开始之前,他们在莫斯科外围修筑了四道弧形工事,包括700公里反坦克堑壕,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表面上看,苏军损失比德军大,德军伤亡50万,苏军伤亡多了两倍,达到100万。

但是苏军准备充分,兵力充足,德军还是咽下失败苦果。

莫斯科战役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是苏德战争开始后,苏军打的第一场大胜仗。

它治好了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患下的恐德症,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战役之后,苏军上下蔓延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残败,让德军引以为荣的闪电战走进坟墓,对德军士气来说也是沉重打击。

如果让希特勒重新选择,他一定选择先打莫斯科。

因为乌克兰的冬季最低气温,只有零下7度,冬天作战也没有大碍,无论什么时候进攻都行。

如果把基辅放在一边,先攻打莫斯科,苏德战争的走向也许会有所不同。

可是没有如果,希特勒只能咽下失败苦果,德军只能一步步走向衰亡。

希特勒错误的转折点在哪场战役?

虽说希特勒是一个战争贩子,一个被后人所憎恨与厌恶的人,但,我们所有人都不可以否认希特勒的才华,他是一个超级天才,一个狂热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我相信希特勒一定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一名受人民爱戴的领导人,更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伟人!

但,希特勒终究是人,也会犯错,也正是因为这个错误,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得以为二战的最终胜利保存实力。

1940年5月10日,纳粹实施“黄色方案”,对荷兰、比利时、法国发起了闪电进攻。因为“黄色方案”经过前期的策划、配合卓越的指挥以及集中的火力优势加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成功。

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快速攻占了布伦、加莱两答港口,并向格腊夫林挺进。此时比利时、法国以及英国远征军在内的40多军队,被希特勒围困在格腊夫林和敦刻尔克之间的一个三角地带。

联军好像已经被判了死刑,全军覆没的命运已经无法避免,但,就在此时希特勒命令部队停在运河一线停止推进。给了崩溃的联军一个喘气机会,紧急动员了800多艘各类船只,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以后反攻德国保存了实力,因此这次撤退,也被称为“20世纪的历史转折点”。

那么为何在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希特勒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呢?

虽说此时的联军失败已成定局。但反过来一想,40万军队的覆灭,必将引发恒大的反抗情绪。

这40万人,上天无路、入过无门,必将与德国人背水一战,那么战况必定十分惨烈,彼时的德国装甲部队更是缺乏步兵支援,最终作战伤亡小不了。

故,希特勒此时应该是希望能够保留更多的精锐装甲部队,留待以后使用。毕竟巨大的伤亡是希特勒所不愿看到的。但这道却直接对战争的最终结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无疑是希特勒犯下的第一个重大错误,联军得以保存有生力量,直到四年后他们杀回战场,希特勒这才醒悟,不过纳粹德国却就此败了。

希特勒错误的转折点在哪场战役?

其实希特勒的错误转折并不在那场战役,而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正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希特勒就严重低估了苏联,才导致德国在苏德战争中的最终战败。

我这样说或许你不太好理解,在此我可以举一个我们中国史上的例子。比如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最难打的是楚国,刚开始的时候他派了李信率20万军队去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国打败了。后来他又找了王翦,王翦非要60万大军,少一个他都不去,最后秦始皇咬牙给了王翦60万大军,才最终拿下了楚国。

其实60万大军就是当时秦国的全部家底,之所以要价这么高,按照王翦自己的说法,战争打到当时那种程度,完全就是大兵团吃小兵团的打法,你人去的少了根本就打不赢。而楚国人口众多,国土广袤,有广大的战略纵深,如果秦国不砸锅卖铁地把家底拿出来,不摆出拼命的架势,根本就不可能拿下楚国。

德国在面对苏联的时候,也是类似的情况。

在苏德战争之前,德国的对手是波兰和法国,这两个国家土地面积都不大,德国发动一个闪电战就基本可以贯穿整个国家。就拿法国来说,虽是欧洲陆军第一强国,但人口只有4000多万,是德国的一半,德国即便不进行全国总动员,也能依靠先进的闪电战术将其拿下。

但是在面对苏联的时候情况就完全变了,就人口来说,德国有8000多万,而苏联则多达1.6亿,是德国人的两倍,这就决定了苏联能动员的军队数量至少是德国人的两倍。同时,当时的苏联还是世界第二工业大国,虽然苏军在战争初期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但苏联在开战后不久很快就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将资源全部投入到了战争当中,工业马达也随之高速运转了起来。

二战期间,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明显强于德国,比如坦克,苏联总共生产了93257辆,而德国仅生产了27314辆,苏军坦克数量是德军的3.5倍。再如火炮,苏联总共生产了516648门,而德国仅有159147门,苏军火炮数量是德军的3.24倍。二战期间,苏联总共动员了3440万人参战,德国也动员了1700多万人,苏联动员人数是德国的2倍。而德国直到1943年才开始全国总动员,此时也为时已晚,因为苏联已经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而后来德国最终的战败,主要就败在了苏联的手上。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就一路势如破竹地攻入了苏联境内,按照德军在战前的估计,当他们消灭了苏联的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后,苏联的军队应该就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但此时的苏联已经全国动员了起来,刚训练好的部队源源不断地赶往了战场,给德国人的感觉就是,刚消灭了几十万的苏军,又来了几十万苏军,苏军似乎总是消灭不完。

开战仅1个星期,在古德里安和霍特的两个装甲集群的攻击下,德军就全歼了苏联的西方面军。到7月底的时候,就拿下了斯摩棱斯克,这个时候莫斯科已经门户洞开,德军可以随时向莫斯科发动进攻。但此时基辅方向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却严重威胁到了德军的侧翼,为此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暂时放弃对莫斯科的进攻,转而南下参与基辅会战,到9月份的时候虽然德军在基辅全歼了苏联的西南方面军,但也丧失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由于后来德军攻到莫斯科的时候苏联已经入冬,严寒天气使德军几乎所有重装备都丧失了作战能力,这才导致了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

很多人认为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南下参与基辅会战,没有直接进攻莫斯科是个败笔,其实当时如果让古德里安率领他的装甲集团军直接进攻莫斯科的话,那么德军拿下莫斯科的概率确实很大,毕竟当时距离冬季还有至少2个多月的时间,而且当时莫斯科方面的防御也十分薄弱。而拿下莫斯科的话,苏联很可能就直接战败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多场战役了。但希特勒集中兵力进攻基辅本身也没多少错,毕竟基辅方面有苏联几十万的精锐,而且当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也确实太过于突前,一旦苏军在侧翼发动进攻,那么中央集团军群就有可能被苏军包抄后路,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

但希特勒之所以会命令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团南下参与基辅会战,还是缘于德军军力不足,南方集团军群不能单独应付基辅方面的苏军,如果德国能在一开始就进行战争总动员,那么在拿下斯摩棱斯克的时候就不会存在让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团南下的问题了,因为充足的军力足以支持德国在莫斯科和基辅两个方向同时开战大规模会战,苏德战争就很可能在1941年就结束了。

1942年,德军将进攻重点放在了南部,如果德国此时进行全国总动员的话,获胜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当年德军主攻苏联的高加索方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攻下高加索是为了获取当地的油田,而攻下斯大林格勒,是为了能从侧翼包抄莫斯科。如果希特勒全力进攻斯大林格勒,不分兵高加索的话,或许德军不会在斯大林格勒遭遇惨败,但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德军的军力不足。如果有充足的军力,实际上在两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也不是问题。

在战争的头两年,德国总共损失了285万人,而苏联则损失了1194万人,其实按照希特勒的估计,苏军也应该被消灭的差不多了,但实际上到了1943年的时候,苏军的军力却已明显强于德军。

比如说库尔斯克战役,希特勒是将当时能调集的部队全都调集到了库尔斯克地区,也只集中了大约90万人,而苏联在这一地区则集结了190多万人,双方军力差距非常明显,这样的差距也就注定了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必然会战败。在库尔斯克战役失败后,德军就彻底丧失了战争主动权,此后苏军便对德军发动了持续不断的进攻,直到1945年5月攻克柏林,德国战败投降。

其实,苏德战争无论对于苏联来说还是德国来说,就是一场生死之战,既然是生死之战,既然面对的是一个比以前的对手都要强大得多的对手,那么希特勒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竭尽全力,而不是有所保留。

如果德国能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就进行战争总动员,将德国能动员的1700多万人全部动员起来,同时将所有的资源全部投入战争,那么德国就不会出现战争过程中军力不足的情况,虽然这样做德国老百姓的日子会不好过,虽然希特勒在政治上会遭遇很大的压力,但咬咬牙坚持一下,总比战败的结果要好很多。

就战前来说,希特勒是明显低估了苏联,也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希特勒所看到的,是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在苏芬战争中苏军表现确实很烂,所以希特勒才会认为苏联是一栋破败不堪的房子,只要自己踢上一脚这栋房子就会轰然倒塌,结果当他真的踢上去的时候,却发现这栋房子怎么踢也没有倒。

因此希特勒错误的转折,其实就发生在刚开始的时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