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清十二帝的组像,只有溥仪是照片,按时间推算同治光绪都应该有照片啊?

最直接的原因是清末时期的肖像画比照片显的更完美,肖像画是可以着色的而照片只能是黑白的,其他人用这种黑白且带有瑕疵的照片代替肖像画,但是皇帝是不能用这样不完美的照片的,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皇帝之像有特殊要求

清末的照片都是黑白的,不能把衣服的颜色拍出来,也就是说不能把皇帝身上穿着的代表皇权的黄色龙袍体现出来,所以这种照片不适合当做正式的皇帝相来用,封建时代的帝王很看重这些的。

那时候的照片尺寸肯定是很小的,而以往历代皇帝的画像都是真人画像,应当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画的而且是着色的,如果把小小张的带有瑕疵的黑白照片跟很大张的彩色肖像画并排在一起会显得很奇怪很不协调。

当时还没有修图技术,照片拍出来的只是人物真实的样貌,而皇帝的肖像是需要适当美化的,那时候的照片不具备美化功能,倒是肖像画可以做到适当的美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朝历代皇帝肖像画应该是很接近真人相貌的,但绝对也是有适当美化过的,比如脸上的皮肤斑点之类的瑕疵是不会画出来的。

溥仪的情况比较特殊

溥仪登基时才3岁,清朝灭亡时溥仪也才6岁,在溥仪登基到退位这几年间肯定有拍过照片,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这些照片是不能用作正式用途的。

而溥仪在登基到退位期间年龄都还小应该是没有穿龙袍的彩色肖像画,清代皇帝一般不会那么小就有彩色肖像画的。张勋复辟时溥仪已经12岁了,那时候溥仪其实是有穿龙袍拍照的,不过也是黑色的照片。

至于后来溥仪成为“伪满洲”政权的“皇帝”后,他是希望穿龙袍的,但是这时期日本人不允许溥仪穿龙袍,而是让他穿元帅的服装。

其实溥仪真要想像历代皇帝那样留下一张穿龙袍的着色画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样做是没意义的,因为这时候清朝都已经灭亡了,新时代的人并不会特意将溥仪的皇帝画像与清朝历代皇帝并排在一起,反而是用张勋复辟时溥仪的那张黑白照片作为满清十二帝组像之一更为合适,一方面这张照片中溥仪是身着龙袍的,这样能体现溥仪曾经是皇帝,另一方面这张照片是黑白的,这样又能与之前的历代皇帝区别开来。

以上正是满清十二帝组像中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为什么不用照片而用着色肖像画的原因,当然这也仅仅是本人的一些观点。

为什么满清十二帝的组像,只有溥仪是照片,按时间推算同治光绪都应该有照片啊?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题主的问题里其实包含了两个背景,一个背景是画像,一个背景是照片,这画像和照片使用的场合也不一样。

满清十二帝的画像,指的是挂在奉先殿里祭祖时用的画像,此画像非常之大,在满清时期,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生日)、册封及先帝、先后圣诞(生日)、忌辰、清明等,皇帝们都需要亲自到奉先殿给列祖列宗祭祀,以表达对先祖们的尊敬。这奉先殿里不仅挂着满清十二帝,还挂着皇太后、皇后等画像。

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都知道溥仪虽说是满清的最后一位皇帝,但其在位时间很短,退位时只有6岁,还是个孩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没法有此画像的,因为这些画像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身着朝服。未成年的皇帝是没有朝服的,所以,这也是为啥溥仪没有朝服画像的原因。

再加上,溥仪这位皇帝和满清其他皇帝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溥仪所处的环境,满清文化早已成为了腐朽的代表,当时西方列强的新思维正在逐渐闯入中华土地上,溥仪也当仁不让,在英文老师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像他的祖宗们,盲目自大,觉得大清是无所不能,当时的大清已经苟延残喘,溥仪在这种环境下,对满清的种种文化也产生了不满,终于,在1922年,溥仪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而且,不仅剪掉了辫子,溥仪的着装也开始逐渐西方化,改装了西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溥仪照片基本上都是身着西服,以及身着戎装了。

我看有人说之所以,溥仪有照片,是因为溥仪所处的那个年代已经普及了照相机,这只是表面原因,因为正如题主所述,同治和光绪年间,照相机也开始在满清出现,而造成如此悬殊结果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和当事人自身有关系。

溥仪在庄士敦等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心底早已对满清文化开始抛弃,甚至鄙夷,这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自传中就可以看到,他多次提出质疑,逐渐开放迎接新事物的态度,则是让溥仪放弃身着朝服,改为西装的关键因素。

另外一个因素,我们在前文提到过,未成年的皇帝是无法穿朝服画画像的,溥仪在未成年就退位了,即使后来复辟,也只有12岁,远未到成年的年龄,在16岁时,溥仪更是与满清文化彻底划清界限:剪掉了辫子。可以说,无论是时代还是环境,都没有给过溥仪身着朝服,来一个画像的机会。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喜欢我的回答还请点赞及关注~

为什么满清十二帝的组像,只有溥仪是照片,按时间推算同治光绪都应该有照片啊?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具有很多特殊的地方,比如溥仪经历很特殊,还有当时他的造型也很特殊,从留下来的很多照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溥仪的造型是比较前卫的,与当时其余人的造型有很大区别。

除了造型独特之外,我们还发现一个更加独特的事情,就是在清朝的12个皇帝当中,其余的皇帝都有一副一米多长的严肃朝服像用来挂在奉先殿里祭祖用,只有溥仪的是一张黑白照片,有人就好奇了,为何只有溥仪的是照片,难道同治与光绪时期没有照相技术么?

为何只有溥仪是照片

事实上,之所以只有溥仪的是照片而不是朝服像,其中是有两个让人十分无奈的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溥仪年仅六岁就已经宣布退位了,根本就来不及去画朝服像。按照清朝的正常规矩和仪式来看,一般皇帝到达成年后,就要接受清朝皇家御用画家机构清宫造办处如意馆,进行为期接近半年的朝服像绘画。

这个朝服像要求很高,除了需要穿着朝服之外,表情还要十分严肃,画家需要花费半年左右时间方可搞定,因此很多皇帝对这个程序还是比较头疼的,但是考虑到以后自己在子孙后代面前的形象,也就只能忍了。

而溥仪呢,还没有等到成年,就已经被迫退位了,所以他当时没有机会画朝服像,后来挂在奉先殿的自然也就没有朝服像,只有黑白照片了。

第二个原因是溥仪自己的性格导致的,在溥仪后来成年后,其实是有机会穿着朝服去进行绘画的,可是前边也已经说过,这种朝服像,动不动就要穿着朝服画几个月,溥仪根本就无法忍受这种枯燥的生活。

再加上溥仪自己的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变化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更加喜欢的是把头发辫子剪断,穿上帅气西装,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溥仪的照片,几乎都是西装革履的造型,很少有溥仪穿着朝服的照片。

正是因为性格的特殊性以及时代的悲剧性,导致原本应该画朝服像的溥仪没有机会进行绘制朝服像,只能以不太严肃庄重的黑白照片代替朝服像,与其余皇帝显得格格不入,恰似在无形之中把溥仪一生的特殊性凸显了出来。

同治光绪时期没有照相技术么?

从现存的史料和照片来看,同治时期已经有照相技术了,只是同治19岁就去世,因为娶老婆受到慈禧限制与阻碍的原因,同治一直都是闷闷不乐的,要么就躲起来不见人,要么就去八大胡同玩耍去了,想要给同治拍照,还是有点难度的。

当然同治也是有照片留存下来的,只是这种照片的数量很少,并且也都是一些生活照,与朝服像相比,严肃性与庄严性都不行,再加上当时的技术也很难把一张黑白照片弄成一米多长挂起来,所以自然就算同治有照片,也不会用照片代替朝服像的。

这样干一方面违反祖制,另外一方面显得与祖上其余的皇帝格格不入,很明显是不可行的,除非像溥仪那种是没有办法,才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是但凡有点办法,谁又会愿意委屈自己呢。

光绪时期的照相技术就更加成熟了,慈禧有很多生活照,比如装扮成观音的照片以及各种摆造型的照片应有尽有,我们现在随便一翻就会找到很多,光绪虽然自己不喜欢拍照片,但是也不影响被人偷拍留下一些照片。

可是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些照片最终都仅仅是用来作为一种纪念保存下来的,根本不能拿去奉先殿挂着,也没有谁愿意把这些并不庄重雅观的生活照拿去给后人欣赏观看,试想一下慈禧的那些装X照片要是挂在奉先殿,后人看了会有何感想,关键那个年代照相机像素还不高,看起来那些黑白照片实在丑的不行。

综上所述,在同治以及光绪时期,并不是没有照相技术,而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同治与光绪留存下来的照片比较少,一方面是两人都被慈禧控制着,活动范围有限制,另外一方面是两人其实都不太喜欢拍照。

当然,就算是像慈禧一样拍了很多照片,按照祖制来看,一样也是不允许拿照片去当做朝服像挂在奉先殿给后人祭拜的,毕竟那样显得实在有些不雅观,也不尊重先祖。

结语

人们甚至以为溥仪挂在奉先殿的照片是因为当时技术先进,而觉得溥仪比较幸运,赶上了时代的进步,可惜这一切背后却不是幸运,反而是一种悲伤,因为溥仪被迫退位了,所以他没有办法绘制朝服像,才把自己的照片挂上去。

事实上照相技术在同治以及光绪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因为祖制的要求,同治和光绪在有办法绘制朝服像的情况下,当然不会退而求其次去用黑白照片代替自己光辉的形象了,毕竟当年的拍照技术与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为什么满清十二帝的组像,只有溥仪是照片,按时间推算同治光绪都应该有照片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这样。

慈禧太后是晚年才开始照相,当然照相进入中国要早得多。

早在1860年,恭亲王奕䜣签订《北京条约》时,就曾经拍过照。

照片上,记录了恭亲王签约以后的沮丧表情。

到了1880年前后,社会上已经有一些洋人摄影师,专门为贵族服务。

但慈禧太后不允许洋人随便进入紫禁城,这些摄影师也不能进入。

更重要的是,当时流传照片是洋人的一种妖术,可能会做法困住被拍照者灵魂,导致后者遇到横祸。

所以,慈溪正经的拍照,还是1903年德龄公主姐妹进入紫禁城服役开始。

这两个姐妹跟随担任大使的父亲,在国外生活了8年,懂得所有西方流行的东西。

由于见慈禧对相片很有兴趣,德龄公主就推荐了一个摄影师。

他就是也是她们的兄弟勋龄,是德龄公主的哥哥。

勋龄和她们姐妹一样,也在法国生活多年,学会了摄影。

由于是自己人,慈禧太后对他很信任,就让他进攻照相。于是勋龄就成为慈禧太后的御用摄影师,前后拍了数百张之多。

不过对不起,同治皇帝病死前,宫廷里面没有摄影师,不能拍照。

而光绪当时早已失宠,也没有人敢给他拍照。

光绪唯一的照片,还是儿童时期的骑马照。

但德龄公主和光绪接触很多,认为光绪是个美男子,只是忧心忡忡。

至于溥仪,他自己就很喜欢拍照,留下大量照片。

为什么满清十二帝的组像,只有溥仪是照片,按时间推算同治光绪都应该有照片啊?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意思,我去查了一下资料,然后才敢回答。相机可以拍照片并且可以冲洗出来,差不多是在19世纪30年代左右,那个时候鸦片战争都还没开始,按理来说同治光绪都应该有照片,但是为什么没留下照片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心理上不能接受

说实话,在最初的时候我们怎么看外国人的科学技术?我们不认为这是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外国的科学技术不过是一些“奇技淫巧”,登不上大雅之堂。因此皇帝怎么可能去垂青这些“奇技淫巧”呢?

另外就是,在很多传统观念之中,外国人都是带着神秘的巫术的,例如说照相技术在当时看来就是一种巫术,人们认为通过照相机会摄去魂魄,既然有这样的观念作怪,又怎么能让皇帝去铤而走险去接受洋人的“巫术”呢?

另外,当时的照片拍出来都是黑白照片,皇帝的画像是要留给后人看,表现出皇家气魄,一张黑白照片自然比不上彩色的肖像画那么好看壮观,因此心理上无法接受。

二、皇帝需要表现出皇室气魄

我们都知道,照相往往是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样子,可能有一些人不上相,在照相机中比现实中还有丑一些。在那个时候没有ps技术,给皇帝拍照自然是完完全全的反映出个人的长相如何了。不得不说,清朝的各位皇帝,我感觉是不太上相的。

如果照片流传出去,让老百姓们看见皇帝的样子,那自然是会议论纷纷了。

因此只好采用手动ps的方式,即直接采用画像的方式,不得不说,在画像之中,只要画师稍微动动手,就可以把皇帝的样子美化的好看一些,矮小的可以变得高大威猛,脸上有麻子的可以少加修饰,因此我们现在看清代皇室的画像,或多或少还有有几分皇家气息的。反观溥仪,没有ps技术就完全是一个普通人的样子,毫无皇家气魄。

三、溥仪个人因素

说实话,溥仪本人因为深受西洋教师的印象,因此他本人对于西方文化、西方科技很感兴趣。例如说溥仪安装了紫禁城第一部电话,然后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胡适,还戏称他为“胡博士”。

因此溥仪本人对西方文化感兴趣而且愿意接触它,自然就能爱好照相技术,留下了如此多的照片也就可以理解了。

另外有个小问题,光绪这张图是照片还是画像啊?我有点分不清楚。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为什么满清十二帝的组像,只有溥仪是照片,按时间推算同治光绪都应该有照片啊?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请听我慢慢解说:

要知道照相机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发明了,如果说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在位时,照相技术还没有传入大清,尚且可以理解。

为什么到了光绪帝即位的时候,除了有一张八国联军入侵后他逃往西安,然后回京时,有人偷拍了一张照片外,他却没有留下哪怕一张正面照片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71期:晚清已有照相机,为何慈禧留下很多照片,光绪却仅存一张偷拍照?

一、

历史书上原先是有一张光绪帝“照片”的,但是后来历史书改版后,这张仅存的“照片”也删除了。

究其原因,则是现在的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这张所谓的光绪帝“照片”实际上是一幅画像,并非是真实照片。正常照片是有光影和纹理的,显然这张照片并没有,为了不误导学生,于是将其删除了。

实际上现在流传的所谓光绪帝小时候的照片啊,比如有一张比较著名的骑马照,是这样的:

这张图片来自于英国的杂志《黑与白》,1900年6月23日,讲述的是庚子之变后大清政局的文章配图。

其中站在马屁股那里持马鞭的,配图说是李鸿章(Li Hung Chang),骑在马背上的小孩说是光绪帝(Kwang-Su)。

后来查实,这张照片其实也是假的,是英国来大清的工程师查尔德在1880年左右拍的,但拍的小孩子并不是光绪帝,旁边站着的更不是李鸿章。

毕竟李鸿章的照片还是大量存世的,一对比就能看出来这是假的。

还有一张留世的照片,说是光绪帝亲政后跟醇亲王奕譞的合影,如下图:

二、

这张照片那个胖胖的中年人确实是光绪帝的生父,也就是醇亲王奕譞,但是旁边站着的小伙子并不是光绪帝。

因为这不符合大清的礼法,自从光绪帝小时候被抱进宫之后,醇亲王再想见儿子,简直是难上加难。毕竟光绪帝继承皇位是过继给咸丰帝为子嗣的,也就表明跟醇亲王奕譞断绝父子关系了。

当初因为慈禧执意要让载湉(光绪帝)当皇帝时,醇亲王得到这个命令时,当时就瘫在地上,痛哭不止,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儿子没了。

对于这张照片来讲,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臣子,醇亲王本身胆子就小,后来去世也是被慈禧太后吓死的。

所以,皇上站着,他坐着,这于礼法不符,在大清当时的环境下基本不可能存在,而且光绪帝是不可能出宫到醇亲王府跟老爹拍照的。

而这张照片,最早的注释是醇亲王跟幼子,但醇亲王1891年去世时其剩下的三个儿子中,最年长的载沣也不过八岁,显然这张照片或许是拼接的或者注释是错误的。

这个少年是不是跟这个很像呢?

三、

更多的疑似照片就不举例了,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光绪帝几乎没有照片存世呢?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酷爱照相,辛亥革命之后没几年,冯玉祥派兵包围了皇宫,并赶走了最后一任皇帝溥仪。随后对皇宫遗留的物品进行整理,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慈禧太后的照片。

虽说慈禧太后的照片五花八门,有坐船的,有坐轿的,有扮演观音菩萨的,还有梳妆打扮的,但基本都是晚年拍的照片。

实际上慈禧太后真正接受照相的时间是在1903年之后了,而且还是她身边一个公主的功劳。这位公主就是德龄公主,曾经跟随父亲游历过西方,后来成了慈禧太后身边的女官。

也是她告诉了慈禧太后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这就包括了照相,也让慈禧太后转变了观念,不再认为照相是摄取人的灵魂了。

举慈禧太后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之前,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都不怎么照相,所以也就没有照片留存。

而早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帝就被软禁了,连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也就赶不上慈禧太后爱照相的这段时光了。

四、

也就是说,在这之前,作为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是不爱照相的,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第一就是礼法问题,皇上的容颜叫龙颜,是不能轻易被目睹的,实际上就是为了增加神秘感,何叫神秘感呢?

放在现在的职场中,你的领导就是在刻意塑造神秘感,比如进办公室要敲门,不然不让进,就是在刻意营造神秘感,不然也就失去了威严。实际上领导就是掌握准确信息的途径比你多,做决策自然就更加准确一些,自然也就让你信服了。

那时候的照相技术又不咋地,往往需要固定一个姿势很久,这对皇上来说是大不敬,所以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也就没有照片。

第二就是安全问题,刚才也提到了,那时候的大清子民还比较愚昧,包括皇上,他们也会认为照相机这玩意会摄取灵魂,所以轻易不照相。而且这么大一台相机,谁知道里面会不会飞出来飞刀,而且那时候照相都是镁光灯,一拉线跟放炮似的,还冒烟,这太吓人了。

第三就是形象问题了,那时候的画师画皇上的时候,往往会美化一下。当然如果那时候的相机自带美化功能的话,估计皇上也会爱照相,怎么照都是美男子。

毕竟相机不骗人,你脸上有麻子也能给你照出来,不像画师,比如康熙帝其实就是个麻子,但是看他的画像,还是那么英俊。

五、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那就是慈禧太后把所有留存的光绪帝的照片,都给毁掉了,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大家去翻慈禧太后的照片时,会发现她的身边站着的往往有皇后和瑾妃,却没有珍妃。当然,刚才也提到了,在慈禧太后喜欢上拍照时,珍妃已经被扔进井里了。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慈禧太后不喜欢珍妃,所以,除了光绪帝没有照片留世以外,珍妃也没有照片留存。

现在档案中经常出现的所谓珍妃的照片,其实也是存疑的,原因就在于发型上,看下图:

大家仔细看“珍妃”的发型,她的额前有极短一行刘海,这种发型叫做“满天星”,是1900年之后在青楼中流行开来的发型。

而对比慈禧太后、隆裕皇后和瑾妃等人的照片,会发现她们的发型都是代表上流社会满族妇女的发型,也叫半月头。

还是刚才提到的时间,珍妃在1900年就死了,在死之前一直被圈禁在钟粹宫北三所,所以,那时候慈禧太后还没有喜欢上照相,自然她也就没有照片留世。

所以,这张所谓珍妃的照片,极有可能是假的,是找了一个汉族姑娘的照片冒充珍妃的照片。

大家也不要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后来溥仪参观皇宫的时候,说来也挺好笑的,自己看自己的家还得掏张门票钱。

但随后的事让他哭笑不得,原来宫里悬挂的所谓的光绪帝相片其实是溥仪的生父:

“这照片里的人绝对不是光绪,他是和硕醇亲王载沣,也就是我的亲生父亲,难道我连自己父亲也不认识了吗?”

所以,现在的历史专家们也是没有见过光绪帝的,也从侧面表明光绪帝确实没有照片存世。

光绪帝没有照片,一方面是他确实没有照,另一方面则有可能被慈禧太后毁了:

毕竟后来这“母子俩”确实闹掰了嘛,毕竟戊戌变法后期所谓的“围园杀后”的策划并没有消除光绪帝的嫌疑。慈禧太后之所以对戊戌六君子审都不审就杀了,说到底有很大的原因就是怕他们真的供出主谋。

假如真的供出来幕后主使是光绪帝,那么皇家的脸面往哪里搁,慈禧太后又该怎么办?

正是出于这种怀疑,慈禧太后才不让光绪帝的照片存世,省得以后有人挂念,反而对自己不利。

因为外国人同情光绪帝,慈禧太后自然不会让他们给光绪帝拍照,而国人又没有机会拍光绪帝,自然也就没有照片存世。

不过有一种报纸叫《万国公报》,曾经刊登了一张说是光绪帝的照片:

至于是不是呢,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