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那其他的儿子们是怎么安排的?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历经数十年的与各地义军的争斗,最终笑到了最后,朱元璋于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此时登基不足数月的朱元璋就决定了一件影响大明后世存亡的事件,他说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这件事就是效仿商周分封诸侯,当然明朝的诸侯叫藩王,而且也有别于商周的诸侯王。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就是说明朝的藩王虽有封地和亲王的爵位,但是其封地的所有权还是皇帝的,而虽有亲王的爵位但却管不了封地的百姓,同时虽有俸禄但却不参与朝政。但是不管如何明朝前期的藩王实力却也是极大的,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和臣属,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朱允炆登基的时候,他才会急着去削藩,在那个时候再不削藩,那些藩王的权力足以影响到皇帝本身。不过最终朱允炆还是失败了,他也成为第一个被地方的藩王兵变打下皇位的大一统王朝的帝王,从这点我们就可以想象当时地方藩王的权势是多么的强大。

不过当曾经的燕王朱棣登基后,他也发觉藩王对于皇权的影响。所以他虽未再削藩,却对藩王做出了种种的限制,最终形成了“藩禁”,自朱棣后诸如藩王不得军队,亦不得干预朝政、所有宗室均不得入朝为官,亦不得从事工商业、两藩王之间非经奏准不得见面、宗室非诏不得踏出封地半步,亦不得私自还京,甚至到后期藩王跟谁结婚都得由皇帝决定。可以说自朱棣之后的藩王虽地位还在,但实际上就是一头头被圈养的猪,他们不能干任何事情就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混吃等死。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在解答明朝藩王对于明朝的危害的啦。而是来回答题主所问的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其他的儿子是怎么安排的。

首先明朝皇帝的儿子不管他的能力如何,只要是皇子一律封亲王,岁禄万石。后亲王的嫡长子到十岁就会被封为王世子,视为一品,同时如果后有嫡长孙出生则会被立为王世孙,同样视为一品,之后亲王去世则嫡长子继亲王位,若亲王还没去世嫡长子去世,则之后有嫡长孙继亲王位。

亲王除了王世子外,其余诸子皆封郡王,岁禄二千石。后郡王嫡长子封郡王世子,嫡长孙则封郡王世孙,都视为二品。其继承同亲王一样,若郡王死嫡长子继承郡王,若郡王在嫡长子死,后郡王死则嫡长孙继承郡王。

郡王除了郡王世子外,其余诸子皆封镇国将军,岁禄千石。镇国将军之下的爵位嫡长子和嫡长孙皆不予封号。镇国将军死则长子继承,若长子死则有长孙继承。

镇国将军除长子外,其余诸子皆封辅国将军,岁禄八百石。辅国将军死则长子继,长子死则长孙继。辅国将军除长子外,其余皆封奉国将军,岁禄六百石。奉国将军死则长子继,长子死则长孙继。奉国将军除长子外,其余诸子皆封镇国中尉,岁禄四百石。镇国中尉死则长子继,长子死则长孙继。

镇国中尉除长子外,其余诸子皆封辅国中尉,岁禄三百石。辅国中尉死则长子继,长子死则长孙继。辅国中尉除长子外,其余诸子皆封奉国中尉,岁禄二百石。之后不管是长子还是其余诸子皆为奉国中尉,永不再降,皆可世袭罔替。

当然不管明朝宗室的爵位如何的降,他们的生活可比那些明朝官员和百姓好的多了,虽然自由被限制,但是好歹是吃穿无忧。而且很对人都知道明朝之所以会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明朝的宗室到后期太过于庞大了,在朱棣之后,明朝的藩王什么都不能干,连出门都不允许,这样的话这些藩王没事就只能在家拼命造娃,久而久之明朝的宗室就越来越多了。再加上明朝对于宗室都会分爵位,并给予俸禄,而且他们又不干活只能等待百姓的供养,并老是站着茅坑不拉屎,在当时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这些宗室占据着,你说百姓能不造反吗?

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那其他的儿子们是怎么安排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明朝的皇族分封制度,大体如下。

亲王

除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封为亲王。

亲王的头衔和俸禄只有由长子世袭,其余儿子没有资格。

这样一来,亲王的数量不可能很多,俸禄高一些也没什么。

整个明朝共有65位实封亲王,其中还有15位因没有儿子而绝嗣,导致亲王被废除。

另外还有16为亲王因为各种原因被废除,亲王头衔被免除。

所以,知道明朝灭亡的崇祯时期,全国亲王只有34位。

这个数量并不多。

有些人经常拿明朝亲王来说事,其实满清的光绪时期,清朝的亲王数量有54位,比明代高的多。

郡王

亲王除了长子以外的儿子,都是郡王。

明朝各王府先后封624位郡王,这个数字其实也不算大。

郡王也是只能由长子世袭,其余儿子都是辅国将军,待遇较低。

后面还有诸如

  奉国将军 (辅国将军之子封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之子封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之子封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之子封奉国中尉)

以上这些都有国家养活,但待遇不同,只是比同时代的官员要高,毕竟是龙子龙孙。

明代的皇族数量并不算夸张,到永乐时代不过127人,嘉靖时代增加到约2万,到万历时代为8万多人。按照人口推算,明朝灭亡时皇族人口最多16万。而不是满遗团体说的上百万。

而且这个数字并非是男丁,也包括女性。

而清代溥仪留下的宗室档案,仅仅皇族血统男丁就有10多万人,女性没有列出,预计男女总数至少20多万,远远高于明代。

满清除了供养这20多万宗室以外,还需要承担庞大的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有所谓铁杆庄稼,也就是国家每月发给的俸禄,是铁饭碗。而八旗军在清初就有10多万人,可以想象清末会有多少人。

仅在北京一地,乾隆时期旗人的供养就超过了宫廷。

清末每年军饷中给八旗的就有1000万两白银。

大明的灭亡因素很多,皇族人口占据国家财政确实是一个原因,但并不是重要原因。

实际上,明朝人口已经高达2亿左右,负担区区16万皇族还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只是国内末年内忧外患,自然灾害瘟疫横行,盗贼四处,导致国家经济彻底破产罢了。

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那其他的儿子们是怎么安排的?

明朝一向有被宗室吃穷之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朱元璋对宗室子弟的优厚和之后明朝历任皇帝对此祖制的坚持。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之一,再加上元末天灾人祸,当他建立明朝之时,他的兄弟姐妹已经全部离世,只留下一个侄子朱文正和一个外甥李文忠,所以明朝初年宗室人员就只有朱元璋自己的儿子外加朱文正,人少的一双手都能数过来。

宗室人少让朱元璋忽略了滥封可能对国家财政造成的影响,再加上猜忌功臣,他也打算分封诸子,外可以抵御外敌,内可以拱卫皇室,即“以藩屏帝室”防止外戚、权臣掌权,让天下真正成为朱家的天下。

随着儿子们的相继长大,朱元璋陆续对儿子们进行分封,并追封自己的兄弟。

对于分封制,朱元璋也知其危害,所以做了严加防范,他特制了《天潢玉牒》,凡有皇室子弟出生,就要记录在册,封赏赐爵乃至皇位传承排序,都是按照玉牒来。此外朱元璋还编写了《永鉴录》和《御制纪非录》,两本书中记录了历代藩王的作恶教训,发给各地藩王学习,告诫他们要忠心为国,免倒覆辙。

同时各地藩王虽然待遇优厚,但规矩也多,平时穿衣服不注意,盖房子盖出格,出门仪式招摇点,都很可能给扣上“违制”的帽子,按谋反来处理。

但朱元璋的藩王设定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藩王手里有兵,尤其是镇守边疆的九大塞王,手中更是与外地久战的精锐,而且朱元璋规定如果中央有奸臣弄权,藩王有权起兵巩卫皇室,清除奸臣。这也是必然,毕竟他分封藩王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外敌、清除内忧。

这个弱点导致了后来的靖难之役,朱棣夺权后,照样展开了削藩,并取得成功,从此,藩王们没了政治前途,但经济上却不发愁,因为朱棣没削这部分。

按朱元璋的规定,明朝的分封除世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是代代递减的,但跟其他朝代不同的是,递减有一个底线,只要不犯事,再低也不会低到平民。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考二百余年之间,宗姓实繁,贤愚杂出。今据所纪载,自太祖时追封祔庙十五王以及列朝所封者,著于篇。而郡王以下有行义事实可采者,世系亦得附见焉。”——《明史.列传第四.诸王》

随着宗室的繁衍,到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宗室已经破万,这些寄生虫的俸禄已经成为财政的负担,嘉靖帝虽然是藩王出身,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他采纳了御史林润的奏折,制定了严格的《宗藩条例》,对宗室进行限制。

《宗藩条例》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严格限制藩王们的妻妾人数,娶老婆都要礼部审核。这样一来,藩王的子嗣也就少了。二是对藩王的开支进行财政核算,削减大笔无用开支。

但这种方法只能短期解决问题,藩王工资是降了,数量增速也放缓了,但也只是放缓,随着时间流逝,宗室人口仍在增长,国家财政负担依然在加重,到明末,已经积重难返。

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那其他的儿子们是怎么安排的?

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对于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来说,进一步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铲除元朝的威胁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巩固皇权,让新生的大明王朝千秋万代才是老朱心中的重中之重。

朱元璋本人农民出身,不像隋朝的杨家、唐朝的李家、宋朝的赵家那样家族势力雄厚。老朱把历史书翻烂,发现自己能够学习的就是汉太祖刘邦,把皇族都封王,给他们兵权。于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建诸王,将自己的儿子都封为世袭亲王。让他们戍守边疆,起到“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作用。老朱当然不是不知道分封制的弊端,但是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让他必须两害相较取其轻。

上曰:“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亲王是世袭的,但显然幸运儿只有一个,亲王其他的儿子要怎么安排呢?这些儿子们的子孙又该怎么安排呢?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这个话题。

明代亲王九缝皮弁

亲王嫡长子袭封,其余诸子封郡王

亲王在世之时,其嫡长子封世子。比如朱元璋本人还是吴王的时候,吴王世子就是他的嫡长子朱标。而大明王朝的第一位世子,应该是老朱第三子晋王朱棡的嫡长子朱济熺。

朱济熺生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比朱元璋嫡长孙朱雄英只小了半岁。随着朱雄英的早夭,朱济熺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太祖长孙。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九月下旨确定了亲王世子的冠服以及冕服的标准。而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对于朱济熺的称呼就已经是晋世子。当年七月,为了朱济熺的婚事,又下诏铸晋王世子妃印。

辛巳,降翰林院学士刘三吾为国子监博士,侍讲学士葛钧为国子监助教。时三吾等受命授晋王世子经。吏部侍郎侯庸劾奏三吾等在职怠惰,宜黜降别用。上曰:“儒者不任剧事,俱令教国子。”—《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重新更定了皇太子和亲王的封爵、册宝之制。对于亲王嫡长子及其余诸子的待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如下: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

亲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涂金银册、银印。

明代世子金宝

皇帝的大印称为“玺”,亲王的称为“宝”,郡王的只能称为“印”,名称的不同,反映了森严的阶级鸿沟。此外对于嫡长子有着执念的朱元璋,还特意强调:

凡王世子,必以嫡长。如或以庶夺嫡,轻则降为庶人,重则流窜远方。—《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换句话说,如果亲王没有嫡子,那么所有的庶子都只能被封为郡王。除非亲王和王妃已经年过50而没有嫡子,庶长子才可以被封为王世子。正因为有这样一条规定,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辽藩长阳王朱贵烚袭封辽王,是明朝第一次有宗室由郡王袭封亲王。

朱贵烚是辽王朱植次子,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封长阳王。朱植是朱元璋第十五子,在永乐二十二年五月去世的时候只有48岁。虽然其嫡长子辽世子朱贵煐早夭,但由于没有到50岁,朱贵烚迟迟不能进封辽世子,最终以长阳王的身份袭封辽王。

郡王嫡长子袭封,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

和亲王相仿,理论上只有郡王的嫡长子才能袭封,其余诸子则降封镇国将军。而从镇国将军开始,其子孙后代就要逐级降封,直到金字塔最底层的奉国中尉。

郡王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朱元璋剧照

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朱元璋再次更定亲王、郡王及宗室将军、中尉的岁赐禄米。其中亲王岁禄一万石,郡王岁禄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对于郡王的岁禄老朱还打了个补丁,即只有首封郡王才有两千石的岁禄,嗣封郡王岁禄只有一千石。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嗣封郡王的待遇岂不是和镇国将军相同?这当然是有区别的,虽说岁禄都是一千石(其中本色米和大明宝钞的比例也基本一致),但郡王的爵位可以世袭,镇国将军爵位却要递降,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一个是子孙后代至少能有一个郡王,另一个是从自己开始,几代以后就归为底层宗室。

到了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让行在礼部尚书胡濙、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以及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人又捣鼓出一个宗室品级:

镇国将军从一品,辅国将军从二品,奉国将军从三品,镇国中尉从四品,辅国中尉从五品,奉国中尉从六品。

确定品级只是手段,目的是要求各王国今后自镇国将军以下的婚礼,朝廷只赐给诰命和冠服,所有的仪仗、妆奁诸物,都由王府自行承担。这一把甩出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引发了以宁王朱权为首的大明宗室集体不满。然而铁血镇压了汉王之乱的宣宗毫不在意,在他的威胁之下,宁王也只能具奏悔过。

今故毕陈本末,惟叔祖虚心听察。庶几君臣之分定,尊卑之序明。而所议品级又何系于轻重?何乖于礼法哉?若以谓族属之长,必诬执为朝廷之过,天理人心不可罔也!惟叔祖亮之。—《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三》

三杨内阁剧照

  • 郡王长子

对于亲王来说,王世子就是接班人,那么郡王的接班人叫什么呢?同样还是在宣德元年,晋藩庆成王朱济炫(晋恭王第四子、朱元璋第十九孙)提出自己正妃唐氏已经去世且无子,庶长子朱美埥已经19岁,能否授予其长子名称。经廷议之后,虽然没有同意庆成王的请求,但却给了朱美埥一品冠服,以示从一品镇国将军之间的区别。

上以《祖训》未有定例,命行在礼部集大臣议。于是少师、吏部尚书蹇义等议郡王之子稽之《祖训》,无长子之文。今庆成王既无嫡子,将来庶长当嗣。宜先与一品冠服,俟袭爵之日行册命之礼。从之。—《明宣宗实录卷之二十一》

但是此后似乎郡王嫡长子就被默认为与其他诸子地位不同的“长子”,但是庶长子在“郡王年老、正妃已没无出”的情况下是否能被认可“长子”的身份,一般需要皇帝陛下亲自确认。不过说实话,朝廷之所以愿意如此与时俱进,恐怕是看准了“郡王长子”不用给岁禄的诱惑。

明宪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宁藩宜春王朱磐烑(宁献王朱权第四子、朱元璋之孙)请朝廷出手解决一下实际困难。当时的宜春王自身年过花甲,嫡长子朱奠坫也已经40不惑,却因为长子的身份没有岁禄,只能多年啃老,啃得朱磐烑叫苦不迭。

丙子,宜春王磐烑奏:“王府嫡长子孙例无禄食。今臣子孙俱长,禄不足给。乞于岁禄折色米内,量拨实米以分给之。”命增给本色米百石。—《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七》

朱元璋明孝陵

结语:通过本文的梳理,对于明代的宗室体系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其实朱元璋封建诸子的本意,是让他们为国戍边。亲王作为皇子,本身地位尊贵,再加以节制本省军事的大权,无论是主政文官还是领兵大将,谁敢不遵亲王令旨?事实证明,尽管朱元璋在洪武末期清洗了大批开国武勋,北元残余依然在边境翻不起浪花,靠的就是戍边亲王。

但是等到朱允炆、朱棣把这本经给念歪了之后,明朝宗室也就迅速从国之柱石堕落为国之蛀虫。在更定宗室封爵、册宝之制的时候,朱元璋并没有禁止子孙出仕,但是后世帝王严于宗室之禁,却彻底堵死了这条路。

其有文武才能堪任用者,宗人府具以名闻,考验升转如常选法。—《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早在明代中叶的时候,宗室问题已十分突出。当时南京光禄寺卿杨俊提出让将军、中尉之子参加科举考试,自谋出路。可惜最终被礼部和吏部以“非圣祖立法初意”的理由予以拒绝。以致于到了明朝末年,老百姓对坐食俸禄的宗室心怀愤怒,这在李自成、张献忠义军每到一处便大肆屠戮朱元璋子孙后裔可见一斑。但实际上大批底层宗室却是有苦难言。一方面朝廷财政困难,岁禄发放既不足额,又不及时。另一方面大批的底层宗室不能出仕,不能经商,不能种地,结果有的偷偷跑去做雇工,有的铤而走险,只为了去宗室监狱混口饭吃。而各方面都抹不开面子的,只能活活饿死。恐怕朱元璋在立法之初,也想不到会有如此的弊端吧。

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那其他的儿子们是怎么安排的?

朱元璋建国以后,对异姓功臣疑忌心理很重,同时又吸取历史上女后、宦官乱政的教训,企图依靠他的儿孙来吏撑大明王朝的天下。洪武二年(1369年),他就定下了“封建诸王之制”。洪武十一年(1378年)以后,朱元璋陆续把他的儿子都封到全国重要的城市。封皇子二十三人为王,义封叔父、侄子十五人为王,共三十八王。诸王在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护卫士少者三千,多至一万九千人,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下拜。

明代制度,凡皇子都封为亲王,有明一代,共封亲王六十二人。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世代承袭,诸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承袭,诸子封镇国公。其下依次还有辅国公、奉同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封号,都按长子承袭,次子以下低一等分封的办法沿续下去。凡皇族出生,由礼部命名,成人后由皇家主婚,一生的生活到死后的丧葬全由朝廷负担。他们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依赖朝廷的禄饷过活。洪武九年定诸王年俸: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纶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茶千斤,马料草月支五十匹。以下按比例递减。

但因皇族人口增加太快,朝廷财政负担不了,洪武二十八年改定亲王年俸为万石。尽管如此,明开国一百多年后,皇族人口已达五万多人,嘉靖二十九年增至近十万人。

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那其他的儿子们是怎么安排的?

现代人都喜欢说“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这是已经颠覆了一些传统的观念,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在明朝朱元璋时期,朱元璋认为儿子也要富养,并且最好的富养就是给他们封王,让国家养着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这样的操作方式,不得不说是十分有趣,以至于后来明朝皇室成员多如牛毛,在朱元璋给子孙封王的时候,朱元璋规定了藩王的世子继承藩王爵位,那其余的儿子又要怎么处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老朱给子孙封王的那些事。

朱元璋为何要给子孙封王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创业成功者,他家原本是十分贫困的,在朱元璋小时候,家里总共八口人,经常过着吃完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后来更是因为灾难无情带走了朱元璋父母以及哥哥的性命。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朱元璋为了能够把父母以及大哥下葬,求爷爷告奶奶,有人对朱元璋冷嘲热讽,也有人偶尔伸出援手,就是在那样悲惨的日子中,朱元璋越来越明白人情冷暖与世间沧桑。

一个人只有明白了生活的痛苦与艰难,才能更加勇敢地直面生活的挫折,朱元璋就是如此,在经历了人间百态后,他终于可以勇敢去闯一闯了,在好哥们汤和的邀请下,朱元璋从黄觉寺离开,去到红巾军中,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朱元璋一路走来,经历的坎坷与挑战,是我们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而人一旦遇到挫折,首先想到的就会是自己的家人,因为家才是一个人最温柔的港湾,可惜朱元璋的家人死的死,不知下落的不知下落,朱元璋每每想起,总是泪流满面。

终于,经过不断奋斗与努力之后,朱元璋终于从一个落魄的农村孩子,成为建立大明朝的开国皇帝,这个时候,朱元璋再看看身边自己的亲人,除了自己的6个儿子之外,就只剩下大哥家儿子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以及二姐家的儿子李文忠了,全部加起来不足10人。

朱元璋向来都有家情怀,曾经穷困条件不允许,没有办法给家人过上幸福生活,如今自己已经成为皇帝,完全有这样的条件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了,并且这种幸福生活需要足够简单,足够长远,最好是千秋万世。

有了这些想法之后,朱元璋才对自己的子孙进行封王,并且每人都给一个封地,让他们成为封地的实际领导者,有朝廷的供奉,还有封地子民的供养,这样一来,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就可以保证荣华富贵了。

朱元璋是怎么封王的

朱元璋对子孙后代封王的标准制定得十分详细,具体分别如下:

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自己的儿子封为亲王,俸禄每年一万石,在封地可以建立一个类似于朝廷一样的府邸,配备护卫与士兵至少3000人,最多19000人,所有大臣见到亲王,都需要拜谒,不能无礼,要不然就要遭受处罚。

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亲王的嫡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在年龄达到十岁的时候,就可以立为世子,亲王的嫡长孙立为世孙,以此类推。亲王的世子,最后继承亲王爵位,其余儿子封为郡王,郡王的世子继承郡王爵位,其余封为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的世子继承镇国将军爵位,其余的封为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世子继承辅国将军爵位,其余的封为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世子继承奉国将军爵位,其余的封为镇国中尉,镇国中尉的世子继承镇国中尉爵位,其余的封为辅国中尉,辅国中尉的世子继承辅国中尉爵位,其余的封为奉国中尉,从奉国中尉以下后代,皆封为奉国中尉。

按照这样的分封制度来操作,朱元璋还对不同级别的子孙后代的俸禄进行了一定的规定,比如奉国将军是600石,相当于从二品官员的俸禄(576石),镇国中尉是400石,相当于正三品官员的俸禄(420石),辅国中尉是300石,相当于从三品官员的俸禄(321石),就连最低的奉国中尉都是200石,相当于正五品官员的俸禄。

所以说明朝时期官员的俸禄比较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的钱财都被朱元璋的这些子孙后代给占有了,正是因为朱元璋为子孙后代考虑太过于周全,以至于子孙后代无忧无虑,成天也不需要担心什么,只需要放心玩乐和生孩子就行。

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子孙十个不到,到了万历年间,在玉蝶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5万,等到明朝末年,想必人数在20万以上,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让后人望尘莫及,也让朱家的江山迅速崩塌。

结语

朱元璋要是对子孙后代没有那么溺爱,也许很多事情还会有所不一样,可是作为一个家情怀十分严重的皇帝来说,他所有的努力,不就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能够富裕生活下去么?从这一点来看,老朱似乎做得还是很不错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