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国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如果蜀国不北伐魏国,而是全力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才出兵,可否得天下?

事实上,若蜀汉不坚持北伐,而是全力开发西南,不仅无法统一天下,而且很可能会快速陷入内耗,提前灭亡!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乱局就是例子!

由于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实在太大了,让人几乎看不到获胜的希望,且诸葛亮五次北伐,仍然未能击败曹魏,蜀汉最后倒是被曹魏给灭了,所以不少人都质疑诸葛亮的北伐,认为诸葛亮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若诸葛亮不北伐,蜀汉国力至少还比较强,能够多扛一阵,要是蜀汉再去全力开发西南,增强实力,到时候蜀汉将会更加强大!等到中原生变时,蜀汉再挥军北伐,大可以一举击败曹魏,统一天下!

不得不说,上述的幻想确实非常诱人,但幻想终归是幻想,是无法成功实现的!如果蜀汉不北伐,而是全力开发西南,将会出现以下三个恶果,导致蜀汉快速灭亡!

一、蜀汉众人失去斗志

蜀汉这个国家的存在基础,其实就是为了匡扶汉室!这是一群有信念,有理想的人建立起来的国度,蜀汉的统治者及上层官吏,基本都是外来之人,他们毕生的梦想就是壮大蜀汉,北伐曹魏,匡扶汉室,若没有了这个信念的支持,这群人很快就会丧失斗志,彻底沉沦!

蜀汉只有一州之地,而且经历了夷陵之战后,蜀汉损兵折将,流失了大量的人才,使得蜀汉实力进一步削弱,国家陷入混乱之中。按照正常人的角度来看,当时的蜀汉,几乎已经有了亡国之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诸葛亮竟然成功地稳住了局势,而且没过几年就恢复了蜀汉的国力,并拉起了一支军队,开始北伐,把曹魏打得一愣一愣的。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很多人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完成如此丰功伟绩,是因为他的能力非常强!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除此之外,诸葛亮之所以能重新将蜀汉拉回正轨,还在于蜀汉的大部分精英官吏,都非常支持他,因为他们都想尽快把蜀汉稳定下来,强大起来,开始北伐曹魏,匡扶汉室!正是因为有这么一大批人的支持,所以诸葛亮才能迅速地稳定局势,才能数次发动北伐之战,若无这些人的支持,诸葛亮根本不可能稳定蜀汉,北伐曹魏!

说白了,“匡扶汉室,北伐曹魏”乃是蜀汉的立国根基,存在价值,若没有了这份价值理念,那么蜀汉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蜀汉将会人心离散,逐渐沉沦下去,最终被曹魏迅速灭亡!蜀汉的最终覆灭,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诸葛亮活着时,团结人心,大家一致北伐,使得蜀汉政权高效运转,大有欣欣向荣之势。等到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等人开始逐渐妥协,并不将北伐曹魏、匡扶汉室作为首要目标了,于是蜀汉内部开始陷入混乱。发展到后面,大家安逸日子过惯了,都不想再打仗了,以至于《仇国论》这种书籍,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蜀汉内部!

《仇国论》是谯周写的文章,其中心思想就是曹魏比蜀汉更加强大,蜀汉完全没有获胜的可能,所以蜀汉没必要再执意北伐了,还不如放弃打仗,还老百姓一个安宁,大家开开心心的过日子,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仇国论》这种文章,简直就是在动摇蜀汉的基础,完全是在蛊惑人心,若蜀汉不北伐,安心和曹魏拼发展,它怎么可能发展得过曹魏?最终两国的国力差距越来越大,蜀汉岂不是在坐等灭亡?这种简单的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但自从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已经逐渐地抛弃了“北伐曹魏、匡扶汉室”的理念,以至于不少人都非常认同谯周的观点,甚至蜀汉内部的不少官员,都赞同这种看法,发展到后面,连名将廖化都反对北伐了,可见谯周这种观点,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也正是因为《仇国论》的出现,正是因为谯周这个观点的大行其道,直接导致蜀汉后期,人心沦丧,大家都失去了抵抗之心,都不愿意再继续打下去了,以至于当邓艾杀入蜀汉腹地后,基本没怎么遇到激烈的抵抗,而刘禅见人心不在,也选择了投降,就这样,蜀汉最终轻易易主!要知道,当年刘备打益州,那可是耗费了三年时间,动用了诸多天才人物,哪知道邓艾打益州,仅用了区区数月,可见蜀汉后期的人心,崩坏成什么样了!

总的来说,若蜀汉不北伐曹魏,而是全力开发西南,那么蜀汉的结局,必将是快速灭亡!蜀汉的立国基础便是北伐曹魏,匡扶汉室,也正是靠着这个信念,蜀汉才能团聚一大批的人才,大家都是靠着这个信念吊着一口气,若没有了这个信念,蜀汉的人心将会快速沦丧!享受生活谁不会,等到蜀汉精英都不想打了,开始享受了,那么蜀汉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蜀汉后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魏军一到,蜀军都不会多做抵抗,直接就会选择投降!

二、西南地区不好开发

自古以来,西南地区都是山高林密,缺乏平原,不利于耕种,所以当地的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中原地区,这也导致当地民众都比较穷。而穷苦地区,要想维持生存,必须得有彪悍的作风,所以自古以来,西南地区的民风都非常彪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不然任何人都会来欺负你!

西南地区贫穷、道路不便、民风彪悍,这三大特点,足以使得中原王朝对此望而却步!蜀汉若想不开,准备拿西南地区开刀,去大力发展西南地区,那么它必定会被快速地拖死!当地贫穷,蜀汉想去开发,必定需要耗费自己内部的物资,而当地又是山路,必定要损耗大量的粮草,这一点可以参考诸葛亮北伐时期的粮食损耗。另外,当地民风彪悍,可不一定会和蜀汉好好合作,虽然蜀军装备精良,可架不住人家跟你打游击啊,所以蜀军完全有可能被拖死在西南地区!

事实上,开发西南这个选项,诸葛亮也是考虑过的,当年诸葛亮南征南中,就是在变相的开发西南!只不过诸葛亮的开发,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我们想象中的开发,是要在西南地区搞建设,而诸葛亮的开发,是在西南地区搞掠夺!

诸葛亮的南中之战,击败了所有敢于反抗蜀汉的势力,然后又团结了一批愿意和蜀汉合作的势力,让他们当自己在南中地区的代言人。这样的话,诸葛亮只需要向这些势力收税,而不需要在当地屯住大量的士兵,减轻了自己的损耗。而当地势力也乐于和诸葛亮合作,一方面他们可以随意压榨当地百姓,另一方面他们还有蜀汉的背书,不用担心蜀军的进攻!

可以说,这种模式远比在当地搞建设更高效!据史书记载,诸葛亮通过这种模式,从南中地区得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甚至还得到了不少的兵员,王平所率领的无当飞军,就是南中夷人组建的!

总的说来,蜀汉若全力去开发西南,很可能把自己给拖死在当地,根本无法使蜀汉变得更强!相反,像诸葛亮采取的那种收税模式,直接通过代言人从南中获取矿产和人口,这其实更加高效,更加有利于蜀汉的发展!

三、益州本土势力做大做强

蜀汉属于外来政权,他们的统治阶级是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在这种统治模式下,益州本土势力其实是被打压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益州本土势力其实并不想北伐,因为那需要他们出人出力!若蜀汉不北伐,那正好符合益州本土势力的意愿!

益州本土势力虽然短时间内遭到打压,但他们并不甘于现状,原本还可以通过北伐转移益州本土势力的目光,削弱他们的实力,现在不北伐了,益州本土势力将会愈发强大。而蜀汉的那些精英,本来就是外来人员,既然蜀汉不北伐了,他们无法对外扩张,那就只能待在蜀汉,这势必会激发他们与本土势力的结合,最终形成利益结合体。到时候益州本土势力将会越来越强,蜀汉根基会被逐渐渗透,刘禅也会迫于形势选择妥协,整个蜀汉进入享乐的状态,最终被曹魏一击即灭!

结语

总的来说,若蜀汉不北伐,而是全力开发西南,静待中原生变,不仅无法统一天下,而且有极大可能提前灭亡!其一、若蜀汉不北伐,那么蜀汉的人心将会彻底沦丧,再也没人愿意为蜀汉而战了;其二、若蜀汉全力开发西南,不仅无法壮大蜀汉,反而有可能把自己拖死在西南;其三、蜀汉不北伐,便给了益州本土势力做大做强的机会,到时候他们完全可以架空刘禅,带领蜀汉投降,毕竟对益州本土势力来说,曹魏统治其实更好,因为曹魏远离益州,需要大力倚重本土势力,以达到和平统治的目的!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如果蜀国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蜀汉是开发过益州南部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可是南中的孟获归降后,诸葛亮穷极一生都没在南中用过兵,更别说越南、老挝这些地方了。

为什么诸葛亮不集中力量控制南方呢?最主要的还是南方敌对势力太多,尤其是他们背后的老板

南中自汉武帝开始就安排官员、设立州郡来控制,到东汉末年,南中一带一共有四个郡:越巂、牂牁、益州、永昌。刘备入蜀后,以强权手段控制南中(蜀汉的庲降都督是四都督中最早设立,就是专门用来控制南中的),刘备死后,四郡就反了三个:越巂高定、牂牁朱褒、益州雍闿,至于演义里戏份最重的孟获,其实只是南中当地的彝族首领,跟着雍闿谋反而已,真正的硬手是上述三位。

诸葛亮自公元225年南征三郡,近一年的时间才平叛成功,以竭泽而渔的方法,把四郡的青壮年搬到汉中,组成蜀汉的特种兵——无当飞军,还把四郡分为七郡,分置太守控制,削弱了南中的力量。可是诸葛亮这种方式不但没遏制住南中,反而让当地愈加怨恨蜀汉政府。

事实上自诸葛亮把战略目光放到曹魏后,南中一带一直都不平稳,蜀汉不得不把很多将领和军队放置在南中,孟获所说的“南人不复反”也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而且南中之外还有交州,这个地方由于地理原因很少人知道,可它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管辖着今天的两广和越南中北部,土皇帝是以士燮为首的士氏一族,司马光称其“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仪卫甚盛,震服百蛮”。士燮是交州之首,当年撺掇南中朱褒造反的就是他,蜀汉如果要进攻越南、老挝的话,那就等于和士家开战,当年刘表“南接五领,北据汉川,带甲十余万”的时候尚且拿士家没办法,何况是根据地和交州隔着千山万水的蜀汉。而且士燮的政治目标十分稳定,东汉还在的时候就听命于朝廷,曹丕篡汉后就投靠了江东,孙权任命外戚步骘为交州刺史,在政治上控制了交州。

所以南中地方偏远,人口稀疏,瘴气害人,山地又多,蜀汉要彻底平叛就得花很大的代价,更不用说地理位置还要更远的交州,实力强大的盛世王朝都不敢轻易做劳师远征的事,何况是实力在三国中最弱的蜀汉了。再说了,交州名义上是孙权的地盘,甚至连南中一带也有江东活动的影子(三郡皆反时,孙权就任命了朱褒为永昌太守,封侯拜将),诸葛亮要动这些地方就是明摆着和孙权开战。

刘备夷陵战败、关羽、张飞被杀被害,这一桩桩、一件件辱国的事,诸葛亮都只能忍了下来,无非就是为了保证江东能和自己一致抗曹,别老在背后下黑手。关羽当年被孙权捅后脊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擅过边界,强取了桂阳的军粮,现在诸葛亮要联孙抗曹,又怎么可能为了几块“食之无肉,不食也不可惜”的地盘和孙权翻脸呢?在我看来,南中和交州对于蜀汉来说就像《碧血剑》里的五行八卦阵一样,五行阵是反派石梁派祖传的看家绝学,八卦阵则是温家五老苦心自创的累赘阵法,袁承志都说了:“敌人破不了五行阵的话,那要八卦阵来干嘛?敌人要是破了五行阵的话,那八卦阵也挡不住,只是画蛇添足罢了”。

同样的南中和交州也是一样,三国时期这两个地方基本就是蛮夷汇聚的地方,蜀汉就算得到了这两个地方,国力也不可能增强多少,自然也提不上什么夺取天下了。如果曹魏不能进入益州,这两个地方无非也就是在版图上看得大而已,不但要费心去经营,还得派兵驻守,但如果曹魏能攻破益州和汉中的话,这两个地方也守不住,当年项羽为什么选择乌江自刎?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之时,为什么不选择逃亡南中建立政权,其原因都在于此。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如果蜀国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蜀汉对南方地区(包括今天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开拓,已经不可能做得更多了。

蜀汉的疆域,包含了南部边远地区及今天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而诸葛亮等人对这些地区的治理,成了千古佳话。

刘备、刘禅,也都考虑过去“向南发展”,依托南部地区坚持抗曹。

不过,蜀汉君臣始终清楚:想靠经营边远地区来获取北伐曹魏的实力,是不可能的。

刘备、刘禅都考虑过“向南发展”

长坂坡之战后,走投无路的刘备,计划投奔老朋友吴巨。

当时,吴巨是苍梧太守,正在与朝廷委派的土燮争夺交州。

交州,是东汉13刺史部之一,辖今天的广东、海南、广西大部及越南中北部。

当初,大汉的交州刺史被杀后,刘表、曹操控制的朝廷对交州展开竞争。

刘表委派的苍梧太守吴巨驱逐赖恭后,与土燮竞争交州(但处劣势)。

刘备要投奔吴巨,自然就是要加入交州争夺战。

以刘备在徐州、荆州一贯“反噬”的本事看,他击败土燮,控制交州的可能还是不小的。

无独有偶,55年后,邓艾的魏军直逼成都。

后主君臣商议对策时,也曾讨论过转移到南中地区“坚持抗魏”的可能性。

看来,蜀汉君臣没有所谓“优越感”,他们对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态度,是开明的。

刘备放弃交州的机会

刘备第一次经营交州的想法,在鲁肃提议孙刘联盟,合力抗曹后,暂时放弃。

赤壁之战后,刘备获取了南三郡,与交州相邻,其辖地零陵更是与老朋友吴巨的苍梧相连。

不过,交州却被孙权拿走了。孙权派步鹭进入交州,杀死吴巨,降服土燮,控制了交州。

值得注意是:1、步鹭进入交州后,吴巨心怀异志(可能倾向刘备),被步鹭所杀。2、步鹭正是从刘备控制的零陵进入交州的,3、几乎与此同时,东吴将南郡交给了刘备。

看来:孙权经营交州、刘备经营南郡,正是彼此协商的结果。

刘备与吴巨眉来眼去,有经营之意,但为了经营南郡,刘备还是主动放弃了联络吴巨,经营交州的机会。

看来:尽管刘备对经营交州有兴趣,但当时的他实在无力同时攻略荆州、交州。

南郡、交州之间。刘备选择了南郡。

因为刘备深知:角逐天下的雄心,仅靠经营“极南”地区是不可能实现的。

蜀汉地盘,包含今天的东南亚部分地区

此后,刘备又进入了益州。

当时的益州,包含了南中地区。南中地区,包含了今天缅甸、老挝的部分地区。

比如:永昌郡,就包含了今天缅甸的克钦邦、掸邦的部分地区。

不过,刘备时期的南中,立场仍然摇摆不定。

正如雍闿所说:以前我们跟着大汉混。现在大汉亡了,天下有三个号称正朔的政权,兄弟我迷茫呀!

孙刘闹翻后,雍闿等人在孙权的勾引下造反,被诸葛亮平定,南中这才算基本归属蜀汉。

诸葛亮对南中的治理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采取了“羁绊政策”。

诸葛亮承认当地渠帅的权力,任命他们原地就任,实行自治。

同时,又把孟获等最有号召力的人物调到蜀中做官,以加强对南中的控制。

此外,诸葛亮劝令大姓富豪重金收买“恶夷”为部曲,以“就业”来加强对精壮的控制。

而对于南中最精锐的劲卒青羌则纳入蜀军,迁徙其家族到蜀地。

诸葛亮对南中的治理,收效颇佳。

一方面,南中地区“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即便后续有叛乱,其影响也大为减弱。

另一方面,蜀汉从南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力、人力。

蜀汉从南中征发了大量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而五部青羌更是成为蜀军精锐,被称为“无当飞军”。

南中地区“夷汉粗安”就能使蜀汉获得如此多的利益,那么,蜀汉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深挖”南中潜力,充实国力,甚至继续向南发展呢?

不能。

进一步开拓边远地区不现实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有人建议诸葛亮留人加强治理、开拓。

诸葛亮说出了他的想法。

1、大家刚刚打完仗,当地人许多父兄死于战乱,如果留人在这里开发,就要留下足够的兵来保护。

2、“留兵则无食”,补给压力大,不现实。

3、当地还处于部落、部落联盟时期,常有冲突,不断有人触犯蜀汉法律,这些忧心自己犯罪的人终究不可能与留下的蜀人彼此信任。所以,留人在此,只会加剧冲突。

因此,大力开拓南中,并不现实。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忧是正确的。

即便蜀汉在南中采取的政策相对开明,但南中仍然时有动乱。

如果蜀汉采取激进政策,无论是留人开发,还是企图移风易俗,直接改变当地人生活方式,都可能引发更大的动乱。

有时候,并不是你越努力,效果越好。

进一步开拓边远地区不划算

古代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与中原地区差异很大。

因此,古代政权,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只能采取与诸葛亮类似的“羁绊政策”。

在“羁绊政策”下,少数民族聚居区由当地头人、土司治理,政府不委派官员治理。

直到明清时期,随着人口急剧增加,民族融合加强,政府才“改土归流”,直接治理相关地区。

即便如此,“改土归流”依然引发许多起义,令明清政府焦头烂额。

当时的蜀中地区,在汉末动乱中确实受到的破坏相对较少,但人也远远没有多到“地不够用”的程度。

优先利用蜀中富庶、开发程度高的土地发展生产,显然比劈荆斩棘,“深入不毛”,去开发南部边远地区效率高得多!

在富庶、开发程度高的蜀中地区尚未“地尽其用”的情况下,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没有农业基础、传统的边远地区去,真的符合蜀汉的利益吗?

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话说:谁人献此策?此人当斩!

无论是刘备兄弟、刘禅君臣转移到南方坚持斗争的想法,还是诸葛亮治理南中的政策,都显示出:蜀汉政权,对传统意义上的南方少数民族聚集区是持开明态度的。

这种开明态度,使蜀汉对南部的治理、开拓,已经接近了极限,很难再作更多了。

想靠开拓南方,获取反攻曹魏的力量,一举翻盘,是不现实、不明智的。

但是,蜀汉对南中的开发、治理,为南方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千秋万代之功,远比“光复汉室”更为深远。

如果蜀国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开拓越南、老挝,经略南方,能不能得到天下,并不好说,因为难度很大。

史料记载,刘备还真有这个想法。如果刘备真这么干,未必不是好事。

不过,历史的偶然性就在于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01

刘备最初就有经营交州的打算。

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中说道:

孔明曰:“使君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将往投之。”

在这里说的这个苍梧太守吴臣,在正史中应该就是吴巨。东汉末年,刘表置苍梧郡,以吴巨为太守。

《鲁肃传》详细记载了鲁肃去见刘备的过程,鲁肃是在当阳长坂坡遇到了刘备,力劝刘备联吴抗曹,刘备同意后就一起来到了夏口。

据《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

(鲁肃)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臣)〔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演义提到,诸葛亮对鲁肃说:“刘使君与苍梧太守有旧,准备前往投奔。”

这个说法,演义与江表传是一致的,只是分别由刘备或诸葛亮口中说出而已。

豹眼认为,刘备、诸葛亮如此说,可能有两个原因考虑:

一是刘备真有去苍梧的打算,因为刘表病逝、刘琮投降,曹操已经占据了荆州。正如演义所说,荆州刘表集团与孙权向来是死敌,唯有能与刘备合作的刘琦不太可能与孙权联合,刘备也与孙权没有交情。这是刘备不能主动投靠孙权的原因所在。

刘备先后投奔袁绍、刘表,都没有好结果,如果主动投奔没有交情的孙权,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二是刘备、诸葛亮心眼多,故意这么说,以此抬高刘备的身价,以便让鲁肃主动提出与刘备联合。

且不管刘备是否真心投奔吴巨,就以此结合题主的问题,说一下刘备如果直接去了交州投奔苍梧太守吴巨的话,将会发生什么。

02

刘备失去经营交州的最佳时机

据有关史料介绍,苍梧地区大体包括广西恭城、平乐、广东清远、广宁等地,东汉时期隶属交州。而交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包括今天越南北部、中部以及中国广西、广东地区,当时治所在番禺。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南四郡,但没有继续南下进攻交州。

据《诸葛亮传》记载:

“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刘备只是把诸葛亮安排在南三郡,督办赋税,以充军实,没有进一步南下经营交州的意图。

这或许是因为既念及与吴巨的旧情,与之结盟,又重兵驻守荆南,保持对交州的影响。当时,赵云被任命为裨将军、桂阳太守,驻军桂阳。

同时,刘备以此还可以加强对孙吴的防备。

因此,在争夺、经营交州方面,刘备是具备很大优势的。

刘备停步不前,却给了孙权以机会。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称臣,当地豪族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步骘节度。

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最后被步骘所斩。

孙权控制了交州,刘备失去了占据交州的最佳时机。

其原因可能有几方面:

第一,顾及与吴巨的旧情,素以仁德之君自居的刘备不想留下鸠占鹊巢的恶名。

第二,不符合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占据荆、益,静待天下之变,从荆州、汉中两路进攻中原以取天下”的战略主张。

刘备、诸葛亮死守隆中对的战略,对于交州没有多少兴趣。

第三,庞统、廖立等人都没有提出经营交州的设想,刘备君臣心比天高,不想偏居一隅,而是想争夺天下。除不知,刘备不具备那个格局和境界哦。

这就是说,赤壁之战后,刘备完全可以趁机夺取交州,但由于这些原因,最终没有控制交州。

03

刘备控制交州,将会出现何种局势?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留曹仁、徐晃驻守南郡(治所江陵),以文聘守江夏,以乐进守襄阳,以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兵当阳。

刘备上表刘琦为荆州刺史,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张飞为宜城太守、赵云为桂阳太守、廖立为长沙太守、郝普为零陵太守。以诸葛亮驻临烝,督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赋税。

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全柔为桂阳太守。

史料介绍,周瑜击败曹仁之后才被任命为南郡太守的。当时南郡在曹仁手中,江夏江北在文聘手中,江南在刘琦手中,孙权却以程普为太守;刘备任命了赵云为桂阳太守,孙权任命全柔为桂阳太守。

对于刘备借荆州一事,有说法是周瑜做主,把公安借给刘备,有说法是鲁肃建议孙权借荆州给刘备。

豹眼在别的问题中,探讨过这事,认为是鲁肃的主意更靠谱些,这里就不多说啦。

从曹操、刘备、孙权对荆州各郡郡守的任命上,就可以看出,其中复杂的利益关系。

当时,孙刘联盟处在蜜月期,还陶醉在战胜曹操的喜悦中,没有出现因利益而导致龌龊的情形。

但从刘备与孙权对于荆州官员的任命上,就看出彼此之间已经有了矛盾,闹翻脸是迟早的事。就说桂阳太守吧,刘备任命了赵云,而孙权任命了全柔,这明显是在抢地盘。

赤壁之战,孙权是出了大力的,但几乎啥也没捞到,岂能心甘情愿?

因为诸葛亮的主意,刘备是借荆州,孙权也就暂时容忍。依照周瑜的意思,直接就把刘备、诸葛亮给杀掉了。

如果此时刘备占据了交州,也算是有了立足之地,也就不好再继续赖在荆州不走。如此一来,刘备想图谋益州的困难就很大啦。

从战略意义而言,交州比益州差得太远。从交州取益州,困难更大,刘璋不邀请刘备的话,几乎没有可能入蜀。

一旦孙权把刘备挤到交州,孙刘联盟就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利益,彼此就是死敌。因为刘备没有曹操的威胁存在,孙权独自面对曹操,也不可能得到刘备的协助。

但从最终蜀汉的结局来看,如果刘备改变隆中对的战略,牢牢控制交州,进而谋取西川,不失一步好棋。

刘备占据益州后,与孙权湘水划界失去了长沙、桂阳二郡;关羽襄樊之战全部丢掉荆州;刘备夷陵之战精锐尽失。

如果刘备占据交州,经营广东、广西以及越南中北部,进而攻占云贵,虽然该地区相对偏僻,经济落后,人口稀少,但也可以称王称霸,自立为帝也是完全可以的。

北面孙权面对强大的曹操,不可能与刘备太过不去,否则就会腹背受敌;西北的益州刘璋,没多少作为,有南中作为屏障,对刘备毫无威胁。

运气好的话,刘璋也可能邀请刘备入川。

但是,刘备、诸葛亮死死咬定隆中对的战略,而且是如愿得到了益州。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有心思惦记交州那档子事了。

更何况刘备得到益州以后,曹操就在西北的凉州、雍州大动干戈,几乎没有给刘备喘息的机会。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主政,尽管已经丢掉了荆州,但其一直还在坚持隆中对的战略,没有决心向南发展的意图。

从以上这些情况分析,如果蜀汉决意南征发展南方,与孙权争夺交州,不管是在任何时期,孙权都不会全力与之争夺,蜀汉占据交州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这也将会彻底失去争夺天下的机会。

不过,蜀汉却有了很大的战略后方。

在邓艾兵临成都城下的时候,刘禅完全可以撤退到交州去,继续做他的小皇帝。

其实,豹眼倒是很渴望刘备、诸葛亮时期能够南征,经营好交州。如此一来,就没有今天越南那些烂事了哈。

根本原因在于隆中对的战略存在缺陷,刘备心比天高,胃口太大。如果刘备稍微低调些,承认自己斗不过曹操、孙权,而是主动收缩地盘,经营好交州,真是一步好棋。远比在益州费心巴力强许多。

历史没有假如,刘备也不会听咱们的。庞统、诸葛亮的建议,尚且不听,还能听谁的呢?权且做个娱乐吧。

如果蜀国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答:中国古代史上一场让多少军事迷扼腕长叹的战争,正是“蜀汉北伐魏国”。

在魏蜀吴“三分天下”,蜀汉人口兵力只有曹魏六分之一,国土面积只有八分之一的严重劣势下,蜀汉丞相诸葛亮却满怀“兴复汉室”的雄心,毅然发动了五次“伐魏战役”。这五次艰难的战斗里,蜀汉大军一次次翻山越岭,翻过地势险恶的祁山,横挑数倍于己的曹魏精锐,虽然打得此时的曹魏名将,未来的“晋高祖”司马懿龟缩不出,战斗过程可圈可点,却到底没能冲过祁山防线。随着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兴复汉室”终于成梦。

如此结局,既让多少军事迷叹息不已,也让坚持北伐的诸葛亮遭了不少责备:你诸葛亮明知蜀汉经济军事能力有限,却依然要去挑战曹魏这个“庞然大物”,结果不是虚耗国力?如果你蜀汉老老实实关起门来休养生息,别去主动“招惹”魏国,没准还能“活”长点。

还有一些“聪明人”做出大胆猜想:这诸葛亮还是“格局”小了点啊,要是你诸葛亮眼光放远一点,集中力量开发西南,甚至把蜀汉的势力扩展到缅甸、老挝、越南等地。那蜀汉的版图人口,必然会滚雪球增加,到时候国力远远强于曹魏,还用得着在祁山上千方百计“逼”司马懿出战?

那这类对诸葛亮的“责怪”,到底靠不靠谱?首先“不招惹曹魏”这条,肯定是不靠谱。曹魏与蜀汉一样,同样以“正统”自居,也把一统天下当做目标。而从人口土地等条件来说,处于严重劣势的蜀汉,战争潜力其实极小,一直到蜀汉亡国时,其境内的户口百姓,也只有九十四万多人。如果蜀汉选择了偏安,那么随着曹魏在中原的统治站稳脚跟,军力国力的陆续扩充,其亡国只能是时间问题。

也正是因为这重要的差距,所以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看上去很疯狂,目标其实很务实。其首个战略目标,并非直捣长安,而是占领五丈原以西的陇右地区。只有占领了经济发达的陇右,蜀汉才可以获得战马粮食等宝贵战略物资,为未来进取中原积攒本钱。同时,只要陇右在手,蜀汉就能继续步步为营,把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凉州地区纳入版图。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才是真正切断曹魏的一只臂膀。

而所有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蜀汉人口生产能力有限,战争潜力不足的前提上。为了内部挖潜,诸葛亮也努力发展蜀地的农业、煮盐、铸铁等产业。除了维护蜀地原有的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外,诸葛亮还把水利工程修到了云南保山地区,成都周边也有大量水利工程,丝织业也高速发展起来,仅成都一地的“官户”就超过七万人,成都还因此有了绰号“锦官城”。正是这些经济建设,才支撑起了诸葛亮五次大规模北伐行为。

那么,如果满怀北伐理想的诸葛亮,像一些票友们想的那样,再有大一点的“格局”,把开发方向转向西南方,那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毕竟诸葛亮也曾有过南征的胜利,而从地图上的距离看,他把势力扩展到东南亚一带,似乎“距离”也不远。

但地图上是一回事,实际上是另一回事儿了。

其实,比起轰轰烈烈的北伐来,诸葛亮更鲜为人知的一件人生大事,就是对西南大地的开发,特别是在平定南方叛乱后,诸葛亮随即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他命人手把手教授当地部落牛耕等生产技术,甚至引导他们走出大山,建起一座座村落。蜀汉境内“南中地区”的经济开始突飞猛进,成了蜀汉王朝重要的大后方,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依然对南中“国赖其资”。而今天留在云南等地的水利工程遗址,也见证了诸葛亮的特殊贡献。

但是,即使对南中,蜀汉的开发成果,依然是有限的。而对于更远的西南甚至东南亚地区,一个困难更是实打实:交通问题。

虽然两汉年间时,以成都为起点,就形成了通向印度的“蜀身毒道”,中原的物产可以凭借这条道路输往东南亚甚至印度半岛,作为“蜀身毒道”起点的成都,也成了赫赫有名的国际大都市。但贸易是一回事,大规模的交通,却是另一回事了。

即使我们重新回看蜀身毒道的遗址,就能感知到当年的交通条件,究竟有多艰难:比如在“蜀身毒道”里的“永昌道”这一段,它既要穿过澜沧江,也要翻过高黎贡山,一路上崇山峻岭,还有瘟疫的威胁。且不说蜀汉时代,它交通如何,即使到了明末年间,旅行家徐霞客经过此地时,依然被这里险恶的地势吓得连呼“水声石色,冷人心骨”。可见险恶。

甚至在这条道路上,明清年间还修起了三座古桥,总算可以缩短路线,而放在三国年间,造桥的技术还很不成熟,道路必然更加崎岖难行。日常通商都是考验,至于千军万马远征?至于开发东南亚?仅这一段永昌道,就是阻挡千军万马的天堑。

而且这“永昌道”,也绝非西南交通道路里的唯一险地,可以再看看永昌道北面的博山南道,海拔两千七百米以上,全程山高林密,比永昌道更加难行。另外还有“五尺道”,顾名思义就知何等难行。“五尺道”在唐朝年间才得到整修,道路得到拓宽,放在三国年间,那更是无比难走的一段路。相比之下,诸葛亮北伐时那艰难的祁山路线,比起西南的交通来,基本都不算个事儿。

如果诸葛亮真有“大格局”,把目标对准西南,这些道路就是更大的难题。再参考蜀汉有限的国力和人口,如果诸葛亮真的一心一意,往西南移民开发,恐怕不用曹魏南征,蜀汉就会不战自乱。

以这个意义说,满怀兴复汉室理想的诸葛亮,真的为他这远大理想,做了最务实的努力。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得到更多的时间。

参考资料:《三国时期蜀汉农业研考及对后世的影响》《汉通:蜀身毒道》《中国对外贸易史》《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与后勤》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如果蜀国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既然有人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果蜀国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国力对比,蜀国先不伐魏国,是最适合的。‌‌至于开发南方。‌‌其实蜀国南方也没有多大空间,南方都是荒蛮之地,都是少数民族,人口稀少,毒虫猛兽挺多,不宜居住和生产粮食。看看三国地图,再向南就是吴国的地盘,得先和东吴开战。暂时没有这个必要。‌‌

诸葛丞相‌‌应该‌‌好好的休养生息‌‌,先强大蜀国。把蜀国变成一个小强国。毕竟蜀国只是一个小国。‌蜀国的优势就是有天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很多山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派兵把守。魏国想偷袭没那么容易。

相对于魏国来说,蜀国的人口只等于魏国的十分之一。蜀国在三国里只是个小国,连东吴都比蜀国大很多。如果蜀国能做好这几点,应该有好处。

一。诸葛丞相要做的应该是自强不息,搞好国家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反正诸葛丞相对农业也在行,加强蜀锦的生产,增加国民的收入。训练军队。如果刘禅太昏庸无道,就把他给废了,控制朝廷,扶植姓刘的一个儿子,出师表刘禅都不看的也看不懂。丞相不要太愚忠了。一切都是为蜀国好。

二,要写下国家政策规矩。以后无论谁继任,都必须遵守国策。否则就是误国贼人人得以杀之。

三,丞相要知道辅助的国君必须是明白人,否则一切只会白忙活。

四,诸葛大人先开办学校,培养更多的西川英才,既要学文也要学武,学习丞相亲自编写的兵法教材,培养军队的合格将领。姜维赵云担任培训都督。培养其他学员有姜维一半的水平就算合格。多政治洗脑培养更多忠心不二的忠臣良将,一切以振兴国家为中心,才是长久之计。

五,派出一定数量的间谍,渗透到东吴和曹魏。飞鸽传书把情报发回来。及时知道,东吴或者曹魏有大变动。政局不稳定的时候,就是出动军队的好时机。

六,既然已经被关羽搞得和东吴结仇了。就要改变战略,有机会还是先吞并东吴。再打曹魏,前提是自己的军队战斗力,要足够强大。

七,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要改一下。靠穷兵黩武来消耗强大的魏国。实在不应该。要利用蜀国有力的地形利于防守的优点,把西蜀变成培养军事力量最好的培训基地培养出强大的军队才是上策,不要一味六出祁山讨伐强大的魏国,去打没有大胜算的赌博仗。

八,加强国家建设,鼓励人口增长,奖励多出产士兵的家庭,向汉中移民更多的军人,平时耕种训练,时机成熟就是康复汉室的生力军。

经过十年或者20年的努力,培养出90万的精锐部队,能打才是硬道理。不见兔子不撒鹰,时机未到。就不轻举妄动。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才可以统一大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