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醉后给贾雨村50两资助后,贾雨村为什么连夜就走?
红楼梦开篇并未直接写贾府,而是先从两个小人物入手,甄士隐和贾雨村,说是小人物,其实却贯通了整部书的线索,时隐时现,有着不同寻常的寓意。
彼时,甄士隐是姑苏阊门外一个乡宦,小有家资,禀性恬淡,不求功名,却乐善好施,人品一流。在其附近的葫芦庙里住着一位穷儒,以卖字作文为生,常与甄士隐来往,此人便是贾雨村。
贾雨村并不是一般的穷儒,其祖上也是诗书仕宦的旺族,因是到了他这一辈,祖业已消亡殆尽,只剩他一人,本想进京求取功名,只是因路途境遇困顿在此耽搁住了,只得等待机会再出发。
恰适中秋节,甄士隐特备了酒席邀雨村来家,在席间贾雨村直言因行囊路费无着落而耽误了上京求取功名,甄士隐速封了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送给他,并嘱咐:“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但是雨村却并未听从甄士隐的建议,而是留下一句让和尚转告士隐,第二天早起便进京去了。
从人情事故上来讲似乎不大妥当,恩人救济银两,自当感激不尽,哪有不辞而别的道理。但是我们从某些细节分析,贾雨村的这种行为却正是符合了他的特点。
甄士隐与贾雨村的交往一向比较随性看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日常交往,两人已经十分熟识,因此免去了许多的客套。
一次,甄士隐与雨村正在家中闲谈,有家人来报“严老爷来拜”,士隐慌的忙起身谢罪道:“恕诳驾之罪,略坐,弟即来陪。”雨村亦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首,士隐已出前厅去了。
看来这个严老爷是个极为重要人物,士隐忙忙的丢下雨村便快步的走了。而雨村并不因主人离去就告辞,而是自己在房里翻弄书籍解闷。而等到最后,雨村才从小童口里打听前面已经留饭,便自己从夹道中出门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
士隐留客吃饭却并没有通知雨村,而是由他自便。是忘了吗?这个可能性不太大。而贾雨村受到如此慢待却也没有任何怨言,只是自己去了。只能说甄士隐与贾雨村之间的少了礼数与客套,比较随性,两人并不因此而生疏计较起来。
这也就不难理解,后来贾雨村为何会不告而别而不顾及甄士隐的感受了。
贾雨村虽落魄,但面对甄士隐这样的乡宦却十分自负与孤傲自古尊崇读书人,因此,不论是否状元及弟,凡是读书人便有几分清高。而贾雨村更是如此,他自认为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家道中落致使他的抱负不得施展,因此才有了“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感叹。
甄士隐邀他中秋佳节共饮,他并不推辞,欣然前往。并没有穷书生的自卑感,在席间更是高谈阔论,那首有名的诗便道出了他并不甘于人下,并且对于自己将来定能飞黄腾达的肯定。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睛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对于这样的自我肯定,甄士隐是认可的,他其实是一直想资助贾雨村,又怕太唐突了,伤了贾雨村的自尊心。因此及待贾雨村自言需要路费上京时,甄士隐仿佛是早就盼望这一天似的,赶紧封了五十两银子并两套冬衣,并且期待一年之后待贾雨村高中之时再相聚。
而贾雨村急急盼望的路费到手之后,他的态度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样喜形于色,感恩戴德。而是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直到三更方散。这又是为什么呢?
- 与甄士隐交往已久,他已经深知甄士隐的意思,借着酒意说出囊中羞涩,既不失面子,又能促成这桩美事。这是贾雨村意料之中的。
- 贾雨村虽潦倒,但是比起商贾乡宦仍然有一种优越感,如若表现过于急切,便失了他的面子,虽内心狂喜,也不能流露半分。
甄仕隐只是一名乡宦,无权无势,只是手中有些银钱,他爱惜贾雨村的才华,愿意解囊相助,是他的乐善好施,至于回报或许并没有想太多。
贾雨村对于甄士隐的帮助固然是感激的,虽未面辞,也留了话,说得入情入理,也无可厚非。只是这淡淡的态度让人们感觉不舒服。
五十两银子对于贾雨村是及时雨,但是也仅是银钱上的帮助,今后怎样还要靠他自己筹谋,甄士隐的最大价值便是送贾雨村上京,至于之后的事,甄士隐再也帮不上什么忙了。
贾雨村也是看中了这一点,类似于平时做生意时讲的“一锤子买卖”,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贾雨村后来对贾府的态度便知。
贾雨村后来因林如海举荐拜到了贾政门下,贾政又帮他谋到了金陵应天府的职位,真是青云直上了。
同样是帮助贾雨村的恩人,一个给了银钱,一个谋了官职。最终的结果如何呢?其实是一样的。
贾府不仅能帮得了贾雨村一时,而且能帮他一路扶摇直上,对于权势这东西,贾雨村是深知其厉害的,因此,频繁出入贾府是在寻求更多更有价值的机会。
而一旦贾府势败,贾雨村又寻了更强有力的依靠,同样也是一脚将贾府踢到了一边,甚至还落井下石,毫不顾念昔日恩情。
读完全书再回头来看,连贾府这样对贾雨村恩情深厚的世家旺族,一朝失势,也会被他弃如敝履,何况甄士隐这区区五十两银子的资助呢?
贾雨村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善于钻营,冷酷无情,忘恩负义,这些词都不足以形容他骨子里的那种贪婪势利,但同时他又手段颇高,善于运用一切资源为己所用,凡有利的必趋之,凡无用的必弃之。甄士隐醉后给贾雨村50两资助后,贾雨村为什么连夜就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贾雨村是无德之人,且非常精明和势利。
为什么他拿了钱就走,原因几点:
第一,贾雨村不是感恩之人。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贾雨村不是这种人。
此人无德无良,甄士隐赠送他50两银子和冬衣。
这里不谈冬衣,仅仅50两银子就很多了。
刘姥姥曾经说,20多两银子,就够庄户人过一年了。
如果没有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就没有资格去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说甄士隐是他的伯乐。
然而,贾雨村却根本不记住这些恩情,这也是后来门子冷笑说“提起来,英莲家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
门子为什么冷笑?他知道贾雨村是无道德的人,根本不会因为甄士隐的恩情,而去得罪四大家族,甚至连帮助甄英莲的举手之劳也不会做,自惹麻烦。
就是因为贾雨村不会记恩,所以他拿钱就走人,也不向恩人礼节性的告别。
后来贾雨村发达做官以后,无意中看到了甄士隐的丫鬟娇杏。当时他不知道甄士隐已经出家,本应该上门拜见。然而,贾雨村竟然派差役上门领人,态度还颇为恶劣,显然根本就没把甄士隐当做恩人,甚至朋友。
第二,贾雨村是自私、势利之人。
如果甄士隐还有其他的利用价值,贾雨村一定不会这么没有礼貌。
即便不按照甄士隐所说的吉日离开,也应该出发前再当面谢一下。
然而,从甄士隐家被烧掉以后,他跑去投靠无良下流的岳父封肃,可见他并没有什么势力。
贾雨村知道甄士隐没什么利用价值了,才敢这么无礼。
说通俗点,就是利用完了就闪人。
第三,贾雨村是小气之人。
贾雨村心胸很狭窄,而且为人颇为骄狂,并不将甄士隐这些小财主放在眼里。
同时,甄士隐一些无意中的举动,可能也得罪了贾雨村。
比如,
一次,甄士隐与雨村正在家中闲谈,有家人来报“严老爷来拜”,士隐慌的忙起身谢罪道:“恕诳驾之罪,略坐,弟即来陪。”雨村亦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首,士隐已出前厅去了。雨村才从小童口里打听前面已经留饭,便自己从夹道中出门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
以贾雨村的骄傲,恐怕连严老爷也不放在眼里。
然而,甄士隐为了接待严老爷,将贾雨村晾在一边,甚至一起吃饭也没有通知他。
这显然表示,在甄士隐心中贾雨村地位不高。
贾雨村心胸狭窄,可能因此记仇,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此次既然已经拿到钱,就没必要装模作样在和甄士隐搞好关系。
其实说来说去,一句话:贾雨村就是个人渣。
甄士隐醉后给贾雨村50两资助后,贾雨村为什么连夜就走?
贾雨村在酒桌上哭穷,甄士隐慷慨解囊50两银子,他拿到钱后却当夜离开。贾雨村的做作和虚伪,在这细节里暴露殆尽。
在《红楼梦》中,贾雨村的出场是非常有限的。除了前四回的正面描写,自第四回到第八十回,凡写到贾雨村,作者便多是用侧面的方式来描写了,譬如通过某些人的谈话或者活动间接提及到此人,而在这些细节中,贾雨村越来越不堪起来。
如早期贾宝玉对他的厌恶,某次贾宝玉和史湘云、花袭人在怡红院,来人报“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贾宝玉一听,登时索然无味,出言嘲讽起来,甚至骂其“国贼禄鬼”。
贾雨村“次次来都要”见贾宝玉,当然不是觉得贾宝玉有多值得交往,原本他俩就是两条道上的人,只是因为贾宝玉是荣国府最受宠的凤凰,贾政的心肝宝贝,奉承贾宝玉,比当年奉承贾政效果要好得多,重要还不显得刻意和恶心。
而为了攀附贾家,贾雨村可不仅是走贾政这边的门,贾赦也是他的谄媚对象。
一心一意专注和小老婆喝酒的贾赦,某日突然瞧中了石呆子的古扇,您甭管石呆子是谁,横竖是个无权无势的呆子。贾赦出多少钱他都不肯卖,最后贾雨村出马,给他编造一个罪名,从此吃上了公家饭。那些古扇最后用充公的名义,送到了贾赦的手里。
这件事中,贾琏因为办事不力,被贾赦打到生活不能自理,平儿哼哧哼哧跑来跟薛宝钗借药时,气得直骂贾雨村“饿不死的狗杂种,认识不到十年,生出多少事来……”平儿姑娘从不轻易骂人,贾雨村先生需要感到荣幸。
到了第七十二回,贾琏和林之孝在讨论贾雨村“降了”的事,贾琏对此一点不意外,直言“他那官儿未必保得长……”
贾琏绝对不是给贾雨村唱衰,按前八十回给出的线索,贾雨村后来真的“因嫌弃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了。
这就是贾雨村的大致生平,一个功利主义、奸滑且狠毒的坏官。
需要说的是,在作者的正面描写中,贾雨村还是虚伪且忘恩负义的。这就主要体现在他和甄士隐的交往之中。
贾雨村和甄士隐,是书中最早出场的凡人。在第一回,身无分文的贾雨村淹蹇于破庙之中,他的隔壁就住着地方望族甄士隐。
小有钱财的甄士隐,生性恬淡,一生只爱观花修竹,饮酒吟诗,不慕名利,礼贤下士。所以谈吐雅致、才华过人的书生贾雨村很快为他所欣赏,两人往来甚密。密到什么程度呢?某次甄士隐刚接贾雨村进屋说话,有人来报有客求见,甄士隐就丢下贾雨村先出去接待客人去了,留下贾雨村自己在他的书房随意翻些书籍解闷。
两人熟络多时,但落魄困窘的贾雨村一直没有跟有钱的好哥们甄士隐求资助,他是清高吗?才不是,他只是没等到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而已。
这一年的中秋节,他等到了。
这一夜甄士隐设下酒席,邀来贾雨村赏月饮酒,飞觥献斝之间,随着月亮升起,两人也都有了七八分醉意。讲真,这时候是最适合说真心话的时候了,因为对方在意了,你就达到了目的,对方当做耳旁风,两人都可以当作酒后胡言乱语,都不尴尬。
贾雨村当然不会直截了当跟甄士隐说“老哥施舍我点钱呗”,人家读书人就是读书人,他得让甄士隐自己提出来要送他银子,怎么做?先抛出话题。
贾雨村做了一首诗,借诗明志,豪情万丈,自信满满。搞得旁边的甄士隐听后仿佛面前就站着一位未来的政治明星,不由得鼓掌叫好,说我早观老哥你气象不凡,不是久困之人,这诗就是你很快飞黄腾达的征兆了。
贾雨村一听就叹气,丝毫没有不好意思地说:“不是小弟我吹牛,按现在考试的套路,我要去了绝对可以钓个官做,可惜俺没钱进京”
得,甄士隐本来就是慷慨之人,一直以来他都想资助这位穷酸书生,但对方又总是搞得很清高的样子,白眉赤脸给钱怕伤了人家自尊,现在话说到这份上,正好双手奉上了。
就这样,甄士隐拿出了50两白银和两套冬衣送了贾雨村。那个时候50两是啥概念呢?刘姥姥一家五口一年花销才20两,这足够刘姥姥一家用两年半。
甄士隐出手非常大方,可贾雨村的表现却很平淡,“不过略谢一语”,就继续吃酒说笑了。
次日,甄士隐睡到日晒三竿起来,当他要找贾雨村时,已不见人影,庙里的和尚转告:
“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按普通人的理解,收到资助后不辞而别,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作为一位书生,贾雨村一向懂礼,可这一次怎么就这样了呢?
其实说到底,是贾雨村的谦谦有礼和爽快豪放,完全是装出来罢了。而这一次失礼,才是真实的贾雨村干出来的事儿。
一,贾雨村的虚伪和狡诈甄士隐命人拿出银子和冬衣后,面对如此巨资,穷酸多时的贾雨村竟然没有半点动容,而是非常平淡地说了句感谢,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位书生必有的清高和恬淡,这会更令甄士隐欣赏。
可甄士隐不知道,彼时的贾雨村不知调动多少力气按耐住他内心的狂喜。
他对名利异常地热衷,早在之前,甄家的丫头娇杏不过回头看了他两眼,他便自作多情认为人家是“慧眼识英雄”
其实真相是娇杏不过是往常听主人提到这位穷酸书生而产生一点好奇而已,而刚吟完“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他正处在非常期待他人赏识自己的状态,所以看到娇杏回头看了他一眼,就想到这头上去了。
这件小事说明了什么呢?贾雨村对功名的渴求已经深深渗入他的行为之中。
正因此,拿到50两银子后的贾雨村,内心已经在心急火燎。我们看看。这场酒席是吃到三更才散。“那天已交了三更,二人方散”。
可一回到破庙,贾雨村便行云流水般打包好行李,五更就走人了,也就是说,刚才还喝得“八九分醉”的他,连歇都没歇就远行去了。
牛人吧?三更时还从容不迫,五更就迫在眉睫了。这种巨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贾雨村非常的虚伪,非常的狡诈。
二,贾雨村的忘恩负义贾雨村的狂妄之诗,并非真的“七八分酒意”下催使的,如果真喝成那样,他必须得像甄士隐一样睡到次日的日晒三竿。所以他是骗了甄士隐。可相对于后来的忘恩负义,这些根本不值一提。
甄士隐为人真的仗义贴心,醒来后他想起京中有些好友,遂特别写了两封荐书让其带到京都,届时可以落脚,谁知贾雨村早走了。
毫无征兆,没有告别,就走了。
这种行为,真的就是一白眼狼,不懂感恩,毫无情义,这就为将来他的忘恩负作了注脚。
贾雨村做了应天府尹后,接到薛蟠杀人案,在知道被拐的女孩就是当年资助他的恩人甄士隐之女后,竟然没有要救她出虎狼之地的想法,而是安慰自己人各有命,跟知情的门子发表了一通“孽障遭遇,并非偶然”的谬论。
他是权衡利弊过的,薛蟠是四大家族之人,他是靠贾家才得以起复做官,日后还需要仰仗四大家族平步青云,他怎么可能为了回报当年50两银子的恩情而让自己的仕途受阻呢?别说是不救香菱,就算让他牺牲香菱的性命,他也能做到毫不犹豫的。
这就是忘恩负义的贾雨村,而这种忘恩负义,在当年的不辞而别,就已经埋伏下了。
一直以来,因为脂砚斋的批语,许多人真以为早期的贾雨村是“英雄”,是“爽快之人”,真真是被误导了,在作者笔下的一些细节里,贾雨村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奸诈狡猾、虚荣势利之人,如果按他名字谐音“假语存”理解,这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假面人。
甄士隐醉后给贾雨村50两资助后,贾雨村为什么连夜就走?
如果只从贾雨村得50两银子以后就走,这一件事来看,他确实重视自己的学业,而更加重视学业考试,即科举考试,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没有什么不好的。
然而联系贾雨村的前后表现,他如此举动确实让人觉得不妥,甚至觉出他就是无礼。
先看他对恩人之女英莲。甄士隐显然是贾雨村在科举考试道路上的恩人,可是面对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一案时,他却徇私枉法,知恩不报。其原因很简单,案件的一方薛蟠,家里有钱有势,而且四大家族联络有亲,这正是他贾雨村要投靠的一方。为此,他只有把英莲一脚踢开了。
再看他对为自已服务的门子。门子把案情实底交给了贾雨村,护官符也讲明给他,贾雨村对门子表现了异常的亲热,而待断完案子,他又一脚把门子踢开了,而且是越远越好。
可以说贾雨村的人生观那就是一个字“利”,有利,则亲近之;无利,则一脚踢开。尽管你曾经对我有恩,但雨村不讲这些。
第三看他如何对待贾赦。贾赦喜欢扇子,而石呆子就有好扇子,贾雨村怎么办呢?因为他要依靠贾家,所以他就不择手段,宁可逼出人命来,也要把扇子拿到手。贾雨村达到目的地了。
我们反观贾雨村,他得到50辆银子以后,不辞而别离开了甄士隐,应该说这是贾雨村之前早就要达到的目的。为此他曾在甄世隐面前表现雄心壮志,而他的吟诗作赋又无外乎为了引起甄士隐的注意,引起甄士隐的同情心,从而来帮助他。
既然我达到了目的,你甄士隐的价值也就到头了。我还需要你干什么呢?其实这里也是一脚踢开了甄士隐。
总之,贾雨村就是一个从骨子里坏的人。甄士隐醉后给贾雨村50两资助后,贾雨村为什么连夜就走?
《红楼梦》中贾雨村第一回即出场。他名化,表字时飞,雨村是他的号。原系胡州人氏,出身诗书士宦之族,因家道中落,流寓苏州,寄居葫芦庙中卖字作文为生。乡绅甄士隐见他抱负不凡,常与他交接,并慷慨解囊相助,送他进京赶考,贾雨村会试考中进土。此时甄府女儿失落,家道衰落,甄士隐看透世情,弃俗出家。雨村以银两布帛贈谢甄家,并娶甄家丫头娇杏为二房。不出一年,因贪酷之弊,又恃才侮上,官员皆侧目而视,终被上司参了一本,革职为民。后游至维扬地方,充巡盐御史林如海的西宾。不久朝延就有起复旧员之举,雨村便随黛玉一起到京,与贾政连了宗,经贾政推荐,谋补了金陵应天府知府。上任遇到第一件事就是杀人命案。一方是抢女杀人的薛蟠,一方是无辜惨死的小乡绅之子冯渊,所抢之女即雨村恩人甄士隐之女英莲。雨村从门子处得知,若触犯了护官符上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不仅会断送前程,连性命也不能自保。便徇情枉法,胡乱判了此案,并致书贾、王二家,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第四回)雨村自此官运享通,从知县升转了御史、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飞黄腾达,青云直上。贾雨村的发迹,有赖贾府,后来他竟恩将仇报,反狠狠地踢了一脚,终于导致贾府被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名利熏心的无耻文人的典型。续补的四十回,还写到他与甄士隐的两次见面。一次是雨村出都查勘开垦地亩之地,到了急流津,见庐中有一道士合眼打坐,这就是甄士隐。此时雨村高官厚禄,处名利场中,未释甄士隐玄妙禅机,甄士隐亦不肯把前身说破。第二次,是贾雨村犯了勒索的案件,禠籍为民,第二次来到急流津,甄士隐从渡头执手相迎,并详说太虚幻境前因后果。一部《红楼梦》从甄士隐、贾雨村开始,也以甄士隐、贾雨村终结,暗寓“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意思。
甄士隐醉后给贾雨村50两资助后,贾雨村为什么连夜就走?
这事怎么说呢,你可以说贾雨村大恩不言谢,容后再报,也可以说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天性凉薄。我们不能因为最后结果就认定贾雨村不是个东西。人毕竟都是随着社会地位的转化而变化的。
作为书中第一开篇主要人物,贾雨村给人第一的印象就是枭雄之辈,曹阿瞒转世。这样的人接受他人的馈赠都会坦然自若,并不会因为接受了你的馈赠而低三下四。贾雨村会觉得他的地位和你一样。不会有任何的改变,甄士隐眼光不错,看出贾雨村不是池中之物,给了他五十两银子(小户人家两年的收益)作为他入京的盘缠。还替贾雨村安排了启程日期:“十九日乃黄道之期”。而贾雨村第二天就急着上路,在潜意识里,贾雨村并不愿接受甄士隐的安排。
第二天,甄士隐还想着再写两封推荐信,去找才知道人家早就走了!贾雨村的不辞而别,只能用性情寡淡来形容。 因为贾雨村知道,甄家对他的帮助也就到这里了,多留无意。再就是功名利禄之心太重,侧面也写出贾雨村虽然自视甚高,书里写,这才急急忙忙地走了。实际上也刻画一个利欲熏心之辈,满怀贪欲的贾雨村,日后必然为大贪巨恶。这里要指出一点的是,甄士隐给贾雨村的银子更像是“投资“,而不是出于对贾雨村怜悯的馈赠,这和后来贾府给刘姥姥银子绝对是两个概念,甄士隐这次投资是期待回报的(他家附近大概不会就一个贾雨村这样的穷书生)。为何单单馈赠贾雨村?说是政治投资也不为过。
贾雨村更是聪明人,他也明白甄士隐意思。既然你是“投资“,期待我的回报,我拿你的银子自然就是理所应当,不存在感激涕零之说。如果对此感恩不禁戴德,自己太丟人,也有失分寸,贾雨村当时的表现很耐人寻味:“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说明贾雨村不太在乎小节。不像有些人那样假客气 当面辞谢不已。银子当然纳入怀中。后来贾雨村没有回报,一是个人失德,他需要更大的投资和回报,再就是原先投资主体死亡,他也乐得翻脸不认人。贾雨村这一系列做法,才显示出贾雨村的豺狼本性。
贾雨村是什么人?他叫贾化,字时飞。是个说假话不干人事的主,指望这样的人施恩图报未免有些过于天真。荣宁二府又如何,对贾雨村可谓再造之恩,但为了自己的前程还是落井下石,贾雨村这类人最擅长的就是钻营谋取官位,为了个人的利益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但对于落魄时候情景却讳莫如深。
贾雨村得银之后第二天就走,脂砚斋的批语是:写雨村真令人爽快! 就是说贾雨村的行为是得到认可的,部像别的穷书生一样墨迹。是个成大事的主。这时候的贾雨村还是一个人,一个清高自诩、胸怀大志的优秀青年。谈不上高尚,但是个有为青年。但由于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肮脏彻底地教育了贾雨村。一个大有可为的青年开始堕落,走向了黑化之路。
五十两银子折射出贾雨村最初的高傲,也印证了他最后的无耻。曹雪芹也就此刻画出官场对一个人内心和灵魂深处的腐蚀。实在是春秋笔法。直入人心。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