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松在张青处得了行者服装后就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武松化妆成行者后,认为这个身份对他很重要,可以保命。
在水浒众多人物中,除了李逵以外,可以说武松的罪最大。
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蒋门神、张团练和张都监一家,另外还有蒋门神2个徒弟和2个差役。
这次一共杀了19个人。
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武松当然是必死无疑了。
就算放在今天,也属于特大案件,绝对是公安部年度十大督办案件。
所以,当时对于武松追捕远远超过其他人:城里闭门三日,家至户到,逐一挨查,五家一连,十家一 保,那里不去搜寻。知府押了文书,委官下该管地面,各乡,各保,各都,各村, 尽要排家搜捉,缉捕凶首。写了武松乡贯、年甲、貌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 贯信赏钱。如有人知得武松下落,赴州告报,随文给赏;如有人藏匿犯人在家宿食 者,事发到官,与犯人同罪。遍行邻近州府,一同缉捕。
这种情况下,武松想要自保,就只能去二龙山入伙做土匪。
但从这里到二龙山,需要行走很远,沿途的关卡很多,武松脸上是有金印的,几乎不可能避过去。
所以,在张青帮助下,武松伪装成头陀。
其实,头陀不难伪装,关键在于那张度牒。
在宋代,正式僧人都必须有度牒,这是国家严格控制的。而那个被孙二娘他们害死的头陀就有度牒,而且他的年龄和相貌和武松比较接近。
这样一来,武松就很容易借此躲过去了。
后来上来二龙山以后,武松也不是就在山上不动了,还需要经常下山执行任务。
由于鲁智深是僧人,武松伪装成行者同他结伴,是最合适的,几乎不会被人怀疑。
所以,随后攻打大名府时,武松伪装成行者,到城内作内应。
攻打华州时,武松也是伪装成行者,同鲁智深一起先上了少华山。
而当时武松如此一个大汉,其实是很扎眼的,如果不伪装成行者根本是寸步难行。
所以,武松也就没有改装,一直伪装下去。
为什么武松在张青处得了行者服装后就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
有读者认为,施耐庵给梁山107人都起了个绰号,唯独到了武松这里就偷懒了,很潦草的把武松叫做“行者”。也就是说,梁山好汉中,只有武松没有绰号。
其实,这种说法不太靠谱。《水浒传》中的绰号,都是根据人物的出身、职业、状貌、经历、兵器等等得来的。关胜的绰号是“大刀”,是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武松绰号“行者”则是其身份的象征,武松就是个行者。若说武松没有绰号,关胜肯定也没有,“大刀”算什么绰号?
关胜以“大刀”为绰号,寓意为此人乃梁山“勇”的代表。关羽在梁山一分为三,宋江象征其“忠”,朱仝象征其“义”,关胜则以关公刀,象征了梁山的“勇”。
既然关胜以“大刀”为绰号,其中深有寓意,那么,武松“行者”的绰号又有什么含义呢?他是不是因为在张青哪里得了一身行者服装,才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呢?
武松原本就是个行者《水浒传》中梁山三十六天罡都是有蓝本原型的,武松在《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七类修稿》中都是三十六人之一。其中,《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武松的绰号都是“行者”。
至于武松“行者”这个绰号的来由是什么,是不是因为杀人之后为了逃命而改扮成行者的,《大宋宣和遗事》没说,也就无从得知了。不过,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却交代了武松绰号的来历:
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这是一首四言赞诗,是古代话本评书惯用的“致语”,专门描述人物、场景和故事的。这首关于武松的赞诗,就交代了武松绰号的来历。
这四句话的大意是,武松原本是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已经受了三皈五戒。但是,武松并没有安分修行,酒色财气样样都来,而且,还要行凶杀人。
“优婆塞”,就是“行者”,男子在家带发修行就叫“优婆塞”。
却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未发迹时,曾经得到襄阳寺僧的关照,一位深通先天神数的老和尚给赵匡胤看了相,便厚赠赵匡胤,指引他去北边发展。赵匡胤按照老僧的话,来到北边,投奔到郭威帐下,开始了发达之路。
赵匡胤建国后,改变柴世宗禁佛灭佛的做法,开创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宗教时代。于是,佛教得以迅速的发展。当时,寺院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出家人可以免除各种差役、徭役,不需耕作,不需从军,犯了罪还可以进寺院躲藏。
于是,佛教迅速扩充,田间少耕夫、军中缺壮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北宋朝廷开始采取限制佛教发展措施。在这些措施中,就对出家年龄不断进行调整,最高时规定男子二十岁才能正式剃度,进入寺院为僧。此前,一律在家带发修行。
据《大智度论》的说法,“自七岁至十五皆称童子”、“凡年十六岁以上应呼行者”。
按照《宋江三十六人画赞》的说法,武松自小便受戒修行,小时叫“童行”,过了十六岁就是“行者”。那么,《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不是完全照搬了龚开笔下的武松呢?
可以说,基本上照搬了,列位看官不妨细读武松的故事,大脉络是不是与龚开所言高度契合呢?尤其是武松杀嫂时所请的四位高邻,就分别暗喻了武松的“酒色财气”。武松喝酒之后便要搞事情,就是龚开笔下的“优婆塞”。
所以,武松的绰号就是“行者”,并不是因为在张青那里得了一套头陀装束便感觉良好,把自己当行者了。
武松与神秘头陀的前世今生从以上的解读中,可知施耐庵基本上按照龚开的蓝本,写了一个《水浒传》中的武松。这个武松在江湖上的故事里并不是行者,但却也是按照龚开的线索,以“酒色财气,便要杀人”而将武松“打扮”成了行者。
但是,在武松被扮成行者这个情节里,施耐庵写得非常的精细,也非常的古怪。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武松血溅都监府,二度来到十字坡,然后被张青、孙二娘装扮成行者的细节,领略一番施耐庵笔下的“行者武松”。
书中写道,武松在十字坡将息了三五日,因为官府追查得紧,张青、孙二娘便与他商议去哪里投奔逃命。武松举目无亲,无处投奔,张青便想到了二龙山。
菜园子张青之所以想到二龙山这个去处,其中大有缘故。原来,孙二娘曾经麻翻了花和尚鲁智深。幸亏张青及时赶到,鲁智才避免了被肢解的危险。张青救下了鲁智深,花和尚便去往二龙山,占据了宝珠寺。
此处要特别提一笔,张青之所以能够救下鲁智深,施耐庵是设有伏线的。张青的绰号是“菜园子”,鲁智深则是东京大相国寺管菜园子的,岂不是“下级”救了“上级”吗?这其中,还有一条暗线,说的是张青做了花和尚的指路人,鲁智深的正果里有张青的一份功劳。
梁山好汉的绰号具有如此功效,武松的“行者”绰号自然有其深刻的含义了。
张青建议武松去二龙山,是个好主意,但如何能够躲过官军盘查呢?孙二娘便想到了那个被麻杀的头陀。母夜叉说,这个头陀被杀之后,留下了一套完整的装束,尤其是一对镔铁雪花戒刀:这刀时常半夜里鸣啸的响,叔叔前番也曾看见。
武松即将来到十字坡,戒刀便夜里啸鸣,说明了什么呢?那个神秘头陀的遗物中,还有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合乎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对应着梁山一百单八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武松穿上头陀的装束,感叹道:“却一似与我身上做的”。张青、孙二娘也不住的喝彩:“却不是前生注定!”武松一身行者打扮,大摇大摆的告别了十字坡,张青、孙二娘却在背后夸赞道:“果然好个行者!”
武松原本就是行者,与神秘头陀本是一体。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把武松的蓝本原型一分为二,“优婆塞”的故事便交由神秘头陀隐藏,武松杀人到极致,俗缘将尽,便回归本真。果然如张青、孙二娘说的那样,是“前生注定”。
施耐庵以武松的话,悄然隐藏着神秘头陀与武松之间的关系,那身衣服就是为武松定制的。《水浒传》中没有交代武松的身高,而凭这身“却一似与我身上做的”直裰,就可判断武松也是“长七八尺一条大汉”。
武松原本就是头陀,不是因为在张青处得了行者服装后就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
行者武松回归本真十字坡武松穿上原本属于他的头陀装束,一路直奔二龙山。来到孔家庄时,又遇到了宋江。
宋江因为厚爱武松,便劝他一起去投奔花荣。此时,武松显得十分低调,语气中充满了出家人对世俗的厌倦,以及人生的顿悟。武松说:
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
没做行者的武松,何尝有如此觉悟?酒色财气,快意恩仇,杀人如麻,哪曾有过悔过之心?想当初,为了报复张都监栽赃陷害,手持钢刀连杀一十五人,更多的无辜死在了武松的刀下。此时,因为回归本真,才自知罪孽深重,难以得到宽恕了。因而,一心要去二龙山落草。
武松为何要去二龙山,而不愿继续追随宋江了呢?“阴谋论”认为,武松此时便看透了宋江。这就奇葩了,武松刚刚回归本真,难道就修得了智真长老的功果,能够一眼看到未来?
武松接着说:
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假如说武松能够一眼看穿宋江,那就得反看“阴谋论”了。武松要招安,宋江则肯定是要造反的,所以,“阴谋论”说武松与宋江志不同道不合,不愿随宋江去清风寨,而要去二龙山落草避难,等待招安了。
其实,武松一心要去二龙山,并不是与宋江分道扬镳,而是真心实意的去做行者。因为,二龙山上有一座宝珠寺,不正是“优婆塞”期满之后,正式出家了吗?
做行者之前的武松,本来就是个行者,是神秘头陀的一个江湖分身,按照龚开所说的“酒色财气,便要杀人”来演绎蓝本故事。因而,行者服装只是唤醒了武松的本真而已,并不是因为这套服装给了武松装逼的模样。
行者武松行者无疆武松一心要去二龙山,宋江也不再相劝,临别之时,宋江告诫道:
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 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 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
不得已引用这么一大段原文,因为宋江的话实在有点感人。我绝不赞同“水浒阴谋论”,而十分感动宋江对武松的劝诫。宋江的这番话,与智真长老对鲁智深正果的“预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就是武松日后的“正果”。
智真长老是佛家高僧,引导了梁山的一大佛家弟子。但这件事不能光佛门一家干了,梁山另一大佛门弟子就得由道家的“天魁星”来劝诫了。因为,鲁智深、武松虽然入了佛门,但他们却上应道家星煞,是道家的“妖魔”。武松还将与一百单八将一起“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那串数珠便是凭据。
这串数珠,原本也是暗示就是武松的,神秘头陀怎么能上应北斗星煞呢?武松才是一百单八将之一呢。所以,神秘头陀就是《水浒传》中暗藏的武松的分身,武松做行者,就是张青、孙二娘说的“前生注定”。
宋江一见武松,犹如智真一见鲁达那样,都断定他们必定有英雄的“正果”。我曾经多次解读过智真长老赠予鲁智深的四句偈子,花和尚的正果就是在抗金保境中为佛门立下不世之功。
《水浒传》中有除了武松有“日后但去边上,一刀一枪”搏取功名的伏笔外,还有杨志发过这样的誓愿。因而,武松上二龙山落草大有深意。一方面是入宝珠寺正式修行,另一方面与杨志会合,这两人必定是要去边上杀敌报国的。历史真实中,“招安巨寇”就是一个抗金英雄。
《水浒传》后来的故事,确实写到了武松、杨志联手打击金兵的英雄事迹。这段故事就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荡平曾头市。
上了二龙山的武松,牢记宋江的劝诫,再也没有狂饮烂醉,酒后搞事情了。也没有再枉杀一人,真正做了行者。但是,在打击金兵的战斗中,武松却没有放下屠刀,而是与鲁智深一道攻打曾头市的正东大寨。
史文恭何等将才,听说正东大寨是鲁智深、武松攻打,立即调兵遣将强化防守。
梁山总攻开始后,鲁智深、武松紧紧追击曾头市的另一个汉奸苏定,在正北大寨与杨志会师。这就是武松将成为抗击英雄的预写伏笔,而且,施耐庵没有让苏定死在武松的戒刀下,以乱箭射死了一个金国的汉奸。
这就是《水浒传》中的行者武松,行者无疆,杀敌报国,是真正的大英雄。
无论续书怎么污蔑武松,都不能抹杀好汉武二郎的英雄形象。而这个英雄并非一出场就是英雄,他就是一个“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行者,行者修行,替天行道,才是真正的大英雄。武松绝不是因为得了张青的一套行者服装,才提升“逼格”的。
最后,解释一下为何有人说武松没有绰号容与堂本《水浒传》中在武松装扮成行者之后,有一首赞诗,是这样说的:
打虎从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幸有“夜叉”能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
原本,打虎的人是武松,若以“打虎将”做武松的绰号是最合适的。但是,这个绰号却先给了李忠,所以,武松的绰号就一直没有落实。“悬空”并不是没有,而是暂时没有。大概,有的读者误读了这首赞诗,才得出了武松没有绰号的结论。
武松的故事重在“行者”,打虎不过是其江湖上的好汉行为,以“打虎将”为绰号,就不会有英雄的行者。而李忠没有打过老虎,却以“打虎将”为绰号,其中的寓意比武松的绰号还要深刻。甚至,还要“吓人”。
至于李忠的绰号有何深意,是如何“吓人”的,得另做文章来解读了。
为什么武松在张青处得了行者服装后就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
大叔很久没用宇宙万物共性研究高级观察者的身份来回答问题了,虽然友友们会觉得这个身份不靠谱,但谁也无法否认万物确实存在共性,而大叔说出以下研究时,相信有部分友友会点头认同!
很多小朋友戴了个变身器,一按,就一直以为自己是奥特曼!
大叔家的猪儿买了魔法棒之后,天天夜里把扫帚拿到房里,老说自己的名字是哈利波特。
隔壁老王穿上白色练功服后立马成了宗师,在公园里轻一挥手,就震倒了十几个打太极的老头老太!
路边修车档穿制服的年青小伙子怒斥车主:你懂还是我懂?
多少警察,就算脱了制服,一样除暴安良!
都说人生如戏,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影帝影后,只不过没有银幕上的明星可以演那么多角色而已!不知道友友们有没有发现,很多道具或制服都有一种魔力,一旦穿上了,马上就能长期代入角色!
如果武松拿的是张青的锄头,他一样可以认为自己就是菜园子,不过行者服可以站C位,他当然就欢欣接受,卖力出演了!
为什么武松在张青处得了行者服装后就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
一个人若将一件物件喜爱到极致,大致会随身佩戴。武松将张青夫妇赠送的一身行者装束居然穿了一生,到死也未曾脱下。那武松是不是真的把自己当行者了?
武松本来属于问题青年,年少时一拳打昏了本地枢纽,未曾细察之下以为出了人命,遂仓惶亡命于江湖。多年以后,打听到枢纽未死,又打起了回乡探兄的念头,这才有了景阳冈打虎,狮子楼斗杀西门庆的精神故事。
从行者装束穿了一生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武松对法律与因果报应,很有些敬畏之心。打死枢密使,这个是要偿命的,因此外逃。杀死潘金莲与西门庆奸夫淫妇,这种行为在古代属于惩恶扬善、合情合理之举,决不会判决死刑。因此武松选择不再出逃而昂然向官方自首,也是缘于身在公门,对法律法规了然于胸之故。
按照武松的人生规划,大致也是兄弟俩亲密无间、相依为命,自己也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己。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哥哥武大郎惨遭奸夫淫妇残害而魂归地府,这对武松的心灵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尽管手刃了仇人替兄报了仇,正常的人大多也会心灰意懒,产生遁入空门的念头也丝毫不奇怪。但这需要一个契机,而张青夫妇之举无疑是恰逢其时。当武松穿上这身行者行头,张青、孙二娘不禁由衷赞叹:“却不是前生注定"。这句话击中了武松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想想自己自小由哥哥养大,如今自己唯一的亲人却惨遭毒手,这个世上对自己而言已了无牵挂。何况自己在飞云浦、鸳鸯楼又杀人无数,犯下了弥天大罪,世界虽大却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而遁入空门,青灯古佛,洗涤自己浴血的灵魂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看着自己这一身出家人、行者的打扮,武松不禁哑然失笑:罢罢罢,尽管未曾剃度、又何曾念佛颂经,如今因缘际会也算是与佛有缘,索性做个出家人,再择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此刻,换上一身行者行头的武松,无论内心与外表皆成了带发修行的行者。征方腊后,武松毅然决然的选择在六和寺正式剃度为僧,才成了一个真正的佛门弟子。为什么武松在张青处得了行者服装后就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
如果你打到一件极品装备,但你的职业又不适合佩戴,你咋弄?换职业呗——如果服务器同意——道士换武士,武士换法师。
这是本能反应,武松也一样啊。
戒刀和子顶骨数珠是整部《水浒传》中数一数二、极其难得的极品装备,并且只有行者这个职业最合适佩戴。你要是吴用的秀才职业,三阮的渔民职业,呼延灼的军官职业,带串数珠就戴出了上面穿西服打领带,下面穿大裤衩子蹋拖鞋的感觉。
至于两件装备多极品,你可以想想,所有梁山好汉,除了鲁智深的禅杖,李逵的板斧,关胜的大刀等,有几人的兵刃还有露脸的机会?并且板斧让谁说也是件普通兵刃,大刀还是沾了他祖宗青龙偃月刀的光才会被提到。禅杖的来历还描述详细些,但也不过是山下一铁匠用他的好铁打的;戒刀却是来自于一名神秘莫测的头陀,用难得的〖雪花镔铁〗打造。更神奇的是,这刀还经常〖半夜里鸣啸的响〗,带魔力属性。除了砍断武松手臂包道乙的混元剑,也就这把刀神奇了,公孙胜的法器都望尘莫及。
拿极品戒刀的武松被拿更极品混元剑的包道乙造成伤害,施老爷子挺前卫的。
子顶骨数珠就更极品了。11版电视剧把子顶骨拍成了骷髅头模样,似乎杀108个人,取头骨串起来就可以了。
其实哪有那么简单。子顶骨是取人眉心那一小块骨,这人必须生于子时,死于子时,还得是善终。这样的骨和极品和田美玉一个价位,带在身上能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弄一块就很困难,何况凑一百零八块?
所以,武松醉打孔亮之后,对别的不怎么关心,唯独嘱咐〖不可失落了那两口戒刀,这串数珠〗。
那你说当了行者也有坏处啊,出了家就不能有女人了,多憋屈啊。
梁山好汉最忌的就是好女色,一个个都以不近女色为荣,杀人放火,抢劫投毒都可以,但好色是种耻辱。宋江烧杀无数百姓,李逵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唯独听说他抢了民女就要砍了他。
所以,作不作行者武松都不能碰女人,当了行者也不影响他喝酒吃肉。
因此,没什么能阻挡武松行者打扮了
为什么武松在张青处得了行者服装后就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
晚上会鸣啸的刀是顶级利器、108颗人顶骨数珠是佛家至宝,度牒是难得的官方证明,对于背着十九条人命的逃犯,行者身份无疑是最好的护身符,这个身份就是武松的宿命,和他的结局是对应的。
都是命中注定,武松在到十字坡之前,有个和武松长得差不多的头陀被孙二娘做了人肉馒头,按张青的介绍,那个头陀如果活着也是一条好汉,“归来的迟了些,已把他卸下四足。”这个头陀就是给武松送货的,武松需要遮挡脸上的金印,这头陀有铁箍;武松需要通行证,这头陀送来了度牒;武松需要武器,这吃斋念佛的头陀偏偏带关两把杀人无数的好刀;特别是那串人头顶骨佛珠,是人间难得的挡灾避祸的护身符,武松在恶战中,用胳膊换了一条命,就是这串佛珠保佑;巧得狠,头陀的身高、年龄,就连相貌都和武松差不多,衣服好像量身定制的,因此这些物件都是冥冥中安排好的,
武松和女人犯冲,和他亲近的第一个女人是嫂嫂潘金莲,也是个苦命的女人,因告发男主人猥亵,被逼着嫁给又矮、又丑、又穷的武大郎。见到武松后真情流露,用半杯酒撩逗武松,结果被严辞拒绝;和西门庆勾搭成奸,害死武大郎,武松杀死了这个多情的女人。
后来张督监又给他介绍了个玉兰,没想到是给他设的美人计,武松放松警惕,差点被害死。回到张府,武松“握着朴刀,向玉兰心窝里搠着”,将她杀死。其实玉兰很无辜,是张督监的道具而已,死的太冤枉。
十字坡遇到了孙二娘,虽然野性十足,却非常对武松的口味,于是动了心,于是一会说肉馒头里有人小便处的毛,一会又问:“你家丈夫却怎地不见?”又说:“你独自一个人不冷落?”就像一条发情的公狗。当孙二娘脱了绿纱衫,解了红娟裙子抱假装被蒙倒的武松时,武松更是调皮,“把两只手一拘拘将拢来,当胸前搂住,却把两只腿望那妇人下半截只一挟,压在妇人身上。”关键时刻,孙二娘的丈夫出现了,结果武松好事没成。
因此武松没有女人缘,心灰意冷,当行者也算是心里解脱。
开始只是把自己当作行者,在征讨方腊后,武松看到兄弟们死的死,残的残,特别是自己也丢了一条胳膊,厌烦了世间争斗,领悟到那身行者衣钵就是上天对他的暗示,于是顿悟,留在六合寺中出家,过清净淡然的生活,被封清忠祖师,活到了八十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