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二战时期,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伤亡大于日军,这是为什么?
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所谓“诺门坎战役苏军伤亡高于日军”的说法,现在流传的版本要么是按某度的数据,要么是按日本人自己公布的伤亡数字统计的,其实都是鬼扯。出现这种误判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东军为了粉饰“皇军之花”的战斗力和避免过分刺激军部高层,其关于诺门坎战役的战报是经过大大缩水的。
(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
以1938年8月23日的战斗为例,小松原第23师团第72联队发起攻击时,共有联队长以下官兵2295人投入战斗(满编2900余人),最终有2200人伤亡,战损率高达95%,剩下的的鬼子兵仅够编成两个小队。其第1大队长西川少佐重伤被送进野战医院时,发现联队长以下残余军官已经全部在医院因伤集合,当场嚎叫:“第72联队完了”!
就是这样一次几乎全军覆灭的战斗,在日本第六军的战报里却轻描淡写为:“联队遭到一定损失”。然而战后,左臂重伤未愈的联队长酒井美喜雄大佐立刻被逼自杀,无它,只有必须隐瞒真相,才会将战场负伤的军事主官灭口,毕竟这个鬼子大佐在作战中已经很卖力气了。
(朱可夫在战场上)
根据普遍认可的资料,苏军在战役中牺牲9703人,战伤和战病伤15952人,合计25655人,我们姑且认为它是基本准确的。而日本方面公布的数字是多少呢?战死和失踪(就是没找着尸体呗)8715人,战伤和战病伤10997人,合计19000余人,从表面看起来苏军伤亡好像略高于日军,其实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日军两个主力参战师团战损对不上数。诺门坎战役日军的主力是先期投入的第23师团和增援而来的关东军主力第7师团,前者是个有15000人的警备师团,在战役中伤亡达到12000人。而第7师团是下辖第13、第14两个旅团四联队的常备师团,战时兵力应该在25000人左右(到达战场三分之二),而该师团的伤亡率达到了70%,很容易计算出11700以上的伤亡,仅这两个师团就伤亡23700人,已经远超公布的伤亡总数。
苏军在诺门坎的草原战场上倾泻了31000吨的炮弹和炸弹(日军不足2000吨),在毫无遮掩的地域日军只能以血肉之躯和板载冲锋对抗,虽然也给苏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但在如此猛烈的火力杀伤下要说日军死了万把人不到,绝对是不可能的。诺门坎战役的弹药消耗量是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半,德军尚且伤亡数十万计,难不成日本鬼子是铁打的?
如果这两个师团伤亡没有过半,关东军完全没有必要一口气增调第2和第4两个常备师团,甚至准备调回第5师团。(日军的坦克和汽车)
日军配属的特种兵部队还有相当损失诺门坎战役期间,关东军出动了大批飞机、重炮和战车部队,试图跟苏军打一场现代化钢铁战争。其结果是损失数百架飞机(第2飞行集团)、100多辆坦克装甲车(第1战车团),三个额外加强的野战炮兵联队(大口径重炮82门)也被炸的七荤八素,其中一个炮兵联队的22门加农炮全部损失,这些技术兵器的损失过程中,难道不死人的嘛?
期间臭名昭著的关东军“731部队”也加入战团,结果由于配合失误和不敢公开通知前线部队,造成1300多名日军被细菌感染,出于保密的需要,究竟死了多少鬼子根本无从知晓。
日军故意将其他部分伤亡给忽略掉了比如小松原太郎中将的第23师团,在战役期间进行了多次补充,既有直接填进去的野战补充队,也有关东军从其他师团抽调的所谓精锐补充兵,而这些补充兵员的伤亡日军根本没有计入在内,参战的还有国境守备队等二线部队,也没有详细列明伤亡数字
另外在战场上担负辅助作战任务的伪蒙军、伪满军也有一定伤亡,比如3000多人的伪“兴安骑兵师”战后仅存300余人,战损率高达90%,而这些人员伤亡都被日军无耻的抹掉了,反正死的不是日本人。
(战死鬼子的钢盔等装备)
日军战后对关东军的整肃非常之彻底诺门坎战役后,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和参谋长矶谷廉介双双被撤职,第六军司令官荻州立兵和第23师团长小松原也被“下课”转入预备役。东京的参谋本部除老大载仁亲王因为是皇族例外,参谋次长中岛铁藏、作战部长桥本群也被转入预备役,如果真的如传说中那样日军损失反而低于苏军,日本人应该加官晋爵才是。
除了战后被逼自杀的高级军官外,第64联队长山县武光大佐、第13联队长伊势高秀大佐、第71联队长森田彻大佐均被击毙在战场上,连同后方死亡的搜索联队长井置荣一大佐、第8国境守备队谷部理睿大佐和那个倒霉的酒井,至少有六名联队长挂了,也就意味着六个联队失去了战斗力。1945年的湘西会战日军伤亡27000余人,却没有一个大佐联队长死在战场上,所以诺门坎的战报明显忒假了。
(苏军缴获的歪把子)
其实在现有的文献中(包括某度),也承认诺门坎战役双方伤亡在60000人以上,那么去掉苏军的25000人战损,日军官兵的伤亡也必然超过35000人。因此二战结束后,鬼子的什么狗屁神社统计的诺门坎有18000多名死鬼是比较准确的,按照1:1的战死与战伤比,大概折算出鬼子至少有36000人的伤亡,与前面的数字基本吻合。
所以有些事情不要人云亦云或者哗众取宠,认真研究和计算一下结论就清楚了,日军在诺门坎的伤亡必然接近40000人。
(日军飞行员)
有人说二战时期,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伤亡大于日军,这是为什么?
1966年10月12日,日本靖国神社举行了诺门罕战役战死者慰灵祭,当时《朝日新闻》报道的日本战死者为18000多人。
当时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20万,按照双方公布的战损来看,苏军阵亡加损失是9703人,伤15251人,日本阵亡加失踪是8440人,受伤8766人,而双方的仆从军队诸如外蒙军和伪满军因为投入兵力本来也很少,损失预计在数以千计的规模。
但鉴于苏军和日军的战报一向不准,双方实际损失到底谁多,经过了这么多年,其实是一个很难确定的事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双方的伤亡比大致相当。
不过看待这个诺门坎战役,可不能当做一般的战事来看待,毕竟这是一群日本“北上”派积极分子主动挑起的战事,也可以看做是日本大本营测试“北上”战略到底OK不OK的战略试水,顺水推舟默认了关东军不断扩大战事的规模,自然,关东军几乎把看家的坦克、飞机等重型武器也都用上了,不仅精心准备,并且企图一举击溃苏军。
而苏军由于开始的准备不足,有点猝不及防,但在朱可夫接手后,把这场战争定位到“一战定乾坤”的战略高度,万里迢迢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也几乎使上了运输能力的极限,昼夜不停地向前线运送人员、军火和装备,使得苏军在前线集结的兵力超过十万人,并拥有了近千辆坦克和装甲车,500多门大炮,500多架飞机,还有数万吨的炮弹和炸弹,以及7000吨燃料、3000辆汽车,几万吨的粮食等物资,这种富裕仗,关东军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先后消耗了8万吨的物资,其中炮弹就高达31000吨,而日军消耗的物资不到2000吨,炮弹更是少得可怜,日军拿得出手的坦克和装甲车也只有苏军的六分之一不到。
整场战役,苏军和日军拼的就是钢铁洪流的碾压优势,面对苏军的装备优势,即使关东军出动了最精锐的部队,使出了最勇敢的“板载”冲锋,但令他们绝望的是,不管他们战死了多少人,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似乎还是一眼望不到头,永远打不完。
自然,不可否认,这些日本士兵是非常勇敢的,战斗力也很强,甚至强于苏军,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的损失就远超日军的损失,但关键的问题是,苏军不在乎部分战役的得失,他们要的是最终迫使你知难而退。
面对苏军的“立体进攻”,天上飞机炸,地上坦克追,“皇军之花”的日本关东军虽然作战勇猛,但最终还是被苏军打的落花流水,硬生生打出了心理阴影。
苏军即使在战役中伤亡大于日军,但对于体量庞大的苏联来说真是毛毛雨,很快就能滴血复活,但这些毛毛雨对于日本来说可就是割肉了,割一块还少一块。
最终,苏联遏制了日本“北上”的冲动,从此为自己赢得了二战中相对安全的西伯利亚大后方,而关东军从此转入守势,在各地修建各种要塞和碉堡,投入重兵防守。
如同在苏德战场上,虽然苏军每场战役伤亡都大于德军,但最终德军还是败了。
与体量庞大的对手作战,尤其是在关系国运的“灭国战”级别,各方都极力发挥潜能和实力的时候,体量大小,基本上就决定战争胜负。
有人说二战时期,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伤亡大于日军,这是为什么?
看到有人不信,先贴一下事实数据。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9703人,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15251名伤兵中,由子弹造成的44.2%,由弹片(炮弹、地雷、手雷)造成的48.4%,由航弹弹片造成的6.5%,由刺刀的造成0.9%。)——俄罗斯克里沃舍夫上将苏联解体后披露数据(英文版书名:《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日军死亡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其中62.7%损失于苏军的炮击和轰炸)——日本陆军省根据第6军军医部数字公布。
以下为苏军损失细目:
此战,日军的参战主力就是一个第23师团,配属了一部分技术兵器,该师团是一个新编成的3单位边境警备师团,3个步兵联队都是新组建的,武器比在关内进行全面侵华战争的二流师团还差,人数只有1.5万人。
在战役开始后,日本关东军为其加强了1个安岗战车支队(70辆坦克),4个步兵大队,3个工兵中队,1个高射炮联队和部分炮兵,凑够了2万人。
在战役第二阶段,除了原已在战场上的野炮兵第13联队、独立野炮兵第1联队外,又给23师团又增加了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150mm榴弹炮16门),独立野战重炮兵第7联队(100mm加农炮16门),穆棱重炮兵联队(150mm加农炮6门),不过并不满员,没有全部上前线。
关东军为以上的重炮部队,搜刮了不到5个基数的炮弹:包括4800发100mm加农炮炮弹,900发150mm加农炮炮弹,4000发150mm榴弹炮炮弹。
苏军在最后的进攻时,动用兵力为第一集团军,下辖步兵第57师、82师、152师,摩托化第36师,坦克第6、11旅,装甲第7、8、9旅,第5机械化旅,伞兵第212旅和炮兵第185团、反坦克炮第37、85营,第63、66、150防空营,共有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542门大炮和515架飞机。
此时,日军加强的安冈战车支队(以1个战车大队为主干,约40辆坦克、装甲车,1000人),在损失了18辆坦克、装甲车,基本耗尽弹药(每车剩5发炮弹)后撤退,死69人、伤67人,合计136人。
此战,苏军共囤积了18000吨炮弹、6500吨航空炸弹、7000吨燃料、4000吨粮食和4000吨其他物资,拥有3000辆载重汽车,而23师团编制仅有71辆卡车(不计其他炮兵部队的牵引车)。
好了,事实说完,而事实很让中国人提气,苏军以空前优势的兵力、兵器,对日军1个师团发动进攻,花费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反攻阶段近一半的弹药投放量,打出这样的胜利,而中国军队在关内面对的是远超23师团水准的多个常备师团的进攻,也用血肉之躯让他们伤亡惨重,中华英烈可谓不朽。
——————————————
而为什么苏军以绝对优势,打出了这样的伤亡交换比呢?
归根结底就是苏联的装甲洪流,并不是苏德战争时期的水平,而是以BT-3、BT-5、BT-7快速坦克为主的装甲部队,而这些轻型坦克在技术指标上与日本的八九式、九五式战车相比,不存在压倒性优势,也就是BT-7的增强型好些。
而这些轻型坦克普遍只有13mm的前装甲,让缺少正经反坦克炮的日军步兵的燃烧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炸药包就更不用说了,此时的苏军还不是T-34坦克海的时代。
更重要的是,日军23师团的步兵在苏军的装甲合围之下,士气并没有崩溃,甚至组织步兵群向坦克发动反攻,这就给苏军缺少步坦协同的薄皮装甲部队巨大的杀伤。
整场战役下来,两军的装甲战损比是18:397。
而最终摧毁日军在荒原上防御的,实际上是苏军的大炮,从上面的伤亡数字就可以看出来,62.7%的人死于苏军的大炮和炸弹的狂轰滥炸,这玩意儿,日军的血肉之躯可是挡不住的。
说到底,就是装甲合围战术的技术装备条件仍不成熟,两军实际上打得是用坦克替代了骑兵的“俄国内战”,相对而言,战斗意志强悍的步兵,仍有极大的杀伤力。
有人说二战时期,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伤亡大于日军,这是为什么?
我不知道题主的这个结论是从哪里来的,事实上,诺门坎战役,日军的死伤要远远高于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之前,日本还有窥窃苏联西伯利亚的想法,诺门坎之后,日本直接被苏联打出心里阴影了,不敢再北上一步。诺门坎战役可以看做是日本对苏联的一次试探,而面对日本不切实际的妄想,毛熊也是毫不手软,用飞机大炮狠狠的教训了这群武士道。那么,诺门坎战役的来龙去脉,战斗经过,以及最后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
一 诺门坎战役起因:日本内部的南进与北进之争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中,原来有两个战略选择:日本陆军主张北进,将苏联作为主要假想敌,巩固和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向北进攻苏联的西伯利亚;而日本海军主张南进,以美国、英国为主要假想敌,以中国为根据地,向南进攻南洋群岛。战略的选择关系到日本军事力量重点的投置方向问题,所以,双方为这个争得不可开交。1936
年8月7日,日本最高决策层为了兼顾陆军和海军的利益,决定采取“南北并进”战略。而要想北进,就必须要和苏联开战,诺门坎战役就是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二 诺门坎战役经过诺门坎战役其实分两个阶段,可以称为第一次诺门坎之战和第二次诺门坎之战,只是这两场战役之间相隔时间很短,一般统称为诺门坎战役。
第一次诺门坎战役
诺门坎位于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交界地区,隔哈拉欣河与蒙古国相望,因此苏联又将“诺门坎事件”称为“哈拉欣河事件”。1939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第23师师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率部向驻守在诺门坎一带的苏军第57特别军发起攻击,“诺门坎事件”爆发。后来,日本关东军第6集团军也投入了作战。
为什么日军敢进攻苏军呢?这其实源于他们错误的判断和不切实际的妄想。
开战之前,日本认为经过“大肃反”后,苏军的战斗力已不足为虑,狂妄地宣称日军1个师团可以对付苏军3个师。在军官的鼓吹下,关东军各部队的好战情绪被激发起来,战后日军心理机构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参战的日本士兵都热切盼望与苏军交手,90%以上的军官对苏军情况一无所知,却毫无理由地轻视对手。”当时,日军处在一种病态的“亢奋”中,蠢蠢欲动。此外,日军认为苏军在诺门坎地区的兵站线长达750千米,按照日军用平板车运输的标准,大兵团作战时的兵站线长度不能超过250千米。由此,日军认为,苏军在这一地区不可能使用大兵团,日军在兵力上将占有压倒优势。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
1939年5月27日,日军向苏蒙军队发起攻击,第23师团骑兵联队和装甲车部队深入外蒙军队阵地后方,奇袭蒙军指挥部得手,但由于日军指挥官没有指挥部队及时撤离,反而被前来增援的苏军坦克部队包围。一交手,关东军便尝到了苏军的厉害,日军的装甲车比铁皮罐头厚不了多少,根本不是苏军坦克的对手,很快便被打成零件状态。苏蒙军队的1个喷火坦克连和装甲车营轻而易举地全歼了日军这股快速部队,只有部分日军骑兵突出重围落荒而逃。
这次战役其实算是日本的一次试探性进攻,虽然马上被苏军打的溃不成军,但是这次小规模的失败并没让日军清醒,反而不甘心,还想着继续增兵同苏军一较高下。
(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BT-7坦克对日军坦克有压倒性优势)
第二次诺门坎之战
第一次诺门坎之战后,斯大林敏锐地觉察到,日本的意图是试探苏军实力,为日后进攻苏联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坚决粉碎诺门战役作战略图,彻底打消日军不切实际的妄想。考虑到朱可夫在中国战场考察过日军作战,对日军有所了解,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对日作战总指挥。
1939年6月5日,在日军试探性攻击后不到10天,朱可夫就到达战场。根据最新情报,他认为必须向这一地区增派部队,并决定使用航空兵配合下的装甲作战。
斯大林满足了朱可夫的要求,连续向前线增派了5.7万名士兵、542门火炮、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和515架飞机。斯大林对朱可夫只有一句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击溃入侵的日军,但行动不得越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
不过,此时苏联的大部队还没有开进诺门坎,苏军加上蒙军在诺门坎附近只有1.2万人,而日军已经集结了3.8万人,日军占有绝对优势。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
7月2日,日军趁苏军增援部队还没有到达战场,向苏蒙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面对日军的进攻,朱可夫沉着组织防御。虽然苏军人少,但是坦克和装甲车却多于日军。朱可夫指挥坦克和装甲部队连续实施反击,不断折腾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日军伤亡惨重。在兵力优于苏军的情况下,日军被打得狼狈不堪。
于是,日本开始向诺门坎地区大规模增兵,还专门组建了第6集团军实施诺门坎作战,司令官名叫荻州立兵。这时,日军兵力已达7.5万多人,准备在8月24日向苏军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日军没有料到,苏军大规模的增援部队已经到了战场,并且先日军一步发起了反攻。他们的恶梦来了!
8月20日5时45分,凌晨时分,此时日军还在阵地上沉睡,朱可夫指挥苏蒙军队向当面日军发起猛烈的反攻。150架轰炸机、几百门火炮向日军前沿阵地、纵深炮兵阵地及部队集结地域实施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睡梦中的日军非死即伤,侥幸活命者也被眼前这一切惊呆了。一个名叫小谷的日军上士如此记录当时的情景:
“炮弹遮天盖地般地落在我们的前前后后,真可怕!观察哨想尽一切办法找寻敌人的炮兵阵地,但都失败了。因为敌人的轰炸机在轰炸,歼击机在扫射。敌人全线获胜!”
(苏军大炮)
随后,朱可夫下令全线实施进攻,日军狼狈溃逃。作战中,朱可夫展露了他严厉果断的指挥风格。他曾在半天的时间里,在一个师撤换了2位师长。当苏军向纵深进攻时,朱可夫命令步兵第36师攻打日军的一个阵地。这个阵地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日军抵抗得十分顽强,36师伤亡很大,师长发现再次进攻有困难,于是向朱可夫请求暂缓进攻。朱可夫命令他再次进攻。过了一会儿,朱可夫打电话确认36师是否已继续进攻,师长说,部队伤亡大,一时还无法向前推进。朱可夫对师长说:“现在,我,朱可夫元帅,只问你一句话,你还能不能发起攻击?”师长回答:“有困难!”朱可夫立即说:“好,我现在解除你的师长职务,让参谋长接电话!”参谋长接过电话后,朱可夫问:“你能否继续进攻,完成任务?”参谋长说:“没有问题,司令员!”朱可夫说:“那好,从现在起,你就是师长了!”可是,这位新师长还是没有组织起进攻。朱可夫还没有听完对方诉说困难的电话,就打断道:“从现在起,你不再是师长,等候新师长的到来!”他转过身,在自己的司令部里找到一名上校军官,向他明确了任务。第三位师长坚决按照朱可夫的意图发起了进攻,最后终于攻占了要地。
(朱可夫元帅)
战役结果朱可夫上将运筹帷幄,沉着应战。在这次大战中,苏军加蒙军仅伤亡 6000余人。损失飞机 78 架、坦克113辆。而日军伤亡逾 5万人。光是战死的就有2万余人,伤亡极为惨重。装备损失是苏军的5倍。打到后来,日军几无招架之力,被迫向苏联求和。
(苏军缴获的日军武器)
在诺门坎战役中,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日本为了获胜,卑鄙地动用了石井部队,即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秘密向河中投放鼠疫、鼻疽等烈性传染病菌。不过,由于苏军的饮用水来自后方铺设的输水管,所幸没有大的伤亡。而日军就比较惨了,后勤设施远没有苏军完善,后来又被苏军切断补给线,不仅弹药缺失,还饥渴难耐。虽然日军方面三令五申不准士兵饮用河水,但还是有不少士兵在极度干渴下偷偷喝了河水,成了细菌战的牺牲品。据战后日本关东军军医部统计,整个作战期间,前线共有1173人因病因不明死亡,这可以说是关东军的报应。
(日军卑鄙的动用了细菌部队)
战役影响日军在诺门坎战役惨败后,才明白自己不是苏联的对手,进攻苏联无异于以卵击石,北进战略发生了动摇。不久,日本放弃“南北并进”战略,开始南进— 偷袭美国珍珠港,引爆了太平洋战争。但是结果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又被美国按着暴打了一通。
有人说二战时期,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伤亡大于日军,这是为什么?
诺门坎战役,苏军伤亡25000人,日军则伤亡19000人。在这场战役,苏军和日军,都发挥出了自己的所长。
苏军利用完善的铁路系统,快速集结兵力,形成一个拥有800辆坦克装甲车的装甲集团军。准备了18000吨炮弹,6500吨炸弹,7000吨燃料,4000吨粮食和4000吨物资、3000辆载重汽车。
64%的日军是苏军炮火和航空炸弹造成。战后,参加过诺门罕作战尚存的日军,对苏蒙军猛烈的炮火和坦克群摩托化步兵,从两翼以惊人的快速迂回包围,仍记忆犹新,惊骇不已。
日军也在这次战役发挥出了自己的特点,打的非常疯狂,比如,一位参加过诺门坎战役的伪兴安军蒙古族军官在回忆录中说:在一次战斗当中,当苏军大炮开始猛烈轰击时,苏军装甲部队开始发动冲击。兴安军全部溃退,这时,他看到一大队日本步兵举着刺刀向着苏军装甲部队推进,硬是打退了苏军。
朱可夫评价日军为:与我们在哈勒哈河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
苏军的装甲部队两翼突破,大炮兵轰击,轰炸机纵深轰炸。日军的作战顽强,射击精度高,执行命令坚决等等特点,都在这场战役当中,得到了体现。
有人说二战时期,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伤亡大于日军,这是为什么?
如果按照目前苏军和日军公开的数字看,苏军伤亡确实大于日军。不过日军的伤亡统计数字存在很大问题。当然,苏军的伤亡数字从绝对数来说,也有些偏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苏军的总体素质还有所不足所致。
诺门罕战役中按照双方公开的战报看,苏军伤亡确实大于日军。按照目前公开的数字,在诺门罕战役中苏军共死亡和失踪的9703人,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伤亡25655人。
而日军的数字按照第6军军医部的统计,在第二次诺门罕事件中日军参战部队共有7720人战死,1021人失踪,8663人受伤,2333人生病。
这两个数字比较起来,确实苏军的损失大一些。
苏军缴获的日军坦克
但是日军的伤亡统计其实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要说的是,第6军军医部的统计其实没有包括第一次诺门罕事件日军的损失,也不包括安岗支队(第1战车团及其配属的独立第1野炮联队、工兵第24、64联队、第12高射炮联队的1各中队等)、第3重野炮旅团、关东军参战的重炮部队等参战部队的伤亡数字。当然,更加不不会包括参战的伪满军。
因此第6军军医部这份统计其实并不全面,不能真实体现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的损失。而更重要的是,在二战中日军在一些打的不怎么好看的战役中经常会修改伤亡数字,以掩饰其失败,因此即使是第6军军医部公布的那些作战部队损失数字,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苏军缴获的日军重炮
日军减少伤亡数字常见的手法有把没有在战场上咽气的士兵统计在阵亡数之外,算成伤病死,或者干脆把一些被击毙士兵死亡情况隐瞒下来,陆续以病死上报。这么一来战斗中死亡的数字就下来了。
有些人会问那这些士兵的抚恤金怎么办,家属不会闹吗。其实二战时期日军死亡士兵的抚恤金是由师团统计了直接上报陆军省,不通过上级单位,因此在给上级单位的战报上动些手脚根本不会影响死者的抚恤金,而且病死和战死的抚恤金金额也一样。
所以不会有家属来反映这个问题,而上级也不希望看到太大的战死数字,对这种事往往不怎么细究,自然也不会露馅。
日军另一种减少伤亡数字的办法就是不把轻伤和轻微伤的伤员送到后方医院,而是就地医治,然后在上报时加以隐瞒,这么一来伤员数字也就大幅度减少。
第三种方法就是在统计时间和统计范围上做手脚,把部分战斗和那些后来参加战斗的或者是中途参战的部队统统不算,这样战报就会好看不少。比如第6军的统计报告就玩了这一手。
所以上面那个日军诺门罕战役的伤亡数字统计,到底是不是可信很成问题。至少在日本国内就有在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共死亡11124人的说法,这个死亡数字就比苏军大得多了。
日本自己出版的《诺门罕全战史》
当然,苏军的损失数字是有些大,不过这并不奇怪网上有些人说诺门罕战役时,苏军既然是朱可夫指挥的,那一定是精锐部队。不过实际上苏军参战部队主要来自于远东的第57特别军,朱可夫是在第一次诺门罕战役以后,才临时被派来指挥该部作战。
而在德国崛起以后,苏联最大的威胁是德国,因此当时苏军精锐部队大多部署在欧洲地区,远东地区的部队素质较差。第57特别军下属很多部队是很多地方部队,缺乏训练,战斗力更是堪忧。
比如朱可夫就曾经在回忆录里吐槽,第82师很多士兵是临时征召的新兵,没有任何训练,在听到几声炮响以后就到处乱跑,他整顿了一个月以后才形成了战斗力。
相比之下,日军参战的主力第23师团虽然也是一支1938年才组建的新部队,但是军官大多是从几个老牌师团中抽调而来,不少还参加过侵华战争,士兵也已经经过一到两年训练,战斗力较强。而配合作战的第7师团、第1战车团等部队更是日军的精锐。
以第57特别军的素质,面对这样的对手伤亡数字比较大,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