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光绪被慈禧囚禁后的生活环境还不如普通百姓家的牛棚,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文史十八拍来回答。

光绪皇帝被囚禁后,生活确实十分清苦,说悲惨确实并不为过。其与后妃们分居,生活无人过问,自己动手打扫房间,拿竹竿挑落大殿里的蜘蛛网,简陋的书房椅子上的垫子磨破了也不换,到天坛祭天穿着不合脚的破鞋,这都可以看出其一般官员的生活都不如。

与生活的悲惨相比,更悲惨的可能是他的内心孤立无援、寂寥抑郁了。他一生活了38岁,在位34年,自打记事起就君临天下,但那又怎么样,贵为天子,却始终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长期受着慈禧的迫害,不仅没有体验过君主的威严和权力,也没过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备受控制、摧残和折磨。尤其是被长期幽禁期间,生死难料,命运难测,内心的抑郁寡欢可想而知。死时无儿无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连家室也没有,命运的悲惨可说是超乎了人们的想象。而且,他的死亡,也极可能是被毒死的。这是最惨的。

光绪帝虽然比较惨,但要说不比北京百姓的牛棚,真是想多了。再怎么着,瘦死骆驼比马大,光绪帝在瀛台的生活可能比不了地方大员或廷内阿哥们,但北京百姓又怎能跟他比。

下面,我来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1。与后妃分居,祭天时穿破鞋不合脚,请求侍卫走慢点

(瀛台本是好地方,但却成了光绪皇帝的宫廷牢房。)

瀛台,在明代叫“超台陂”,到了清代顺治时改名为“瀛台”。康熙时大加营建,殿阁山石,均为这个时候修造布置。朱竹垞《腾笑集》中曾有句:“玉堂铃索动,宣唤入瀛台”、“蓬莱今始到,真在水中央”,都可以让人想象到文学侍臣们在这里值班时的光景。可惜的是,200多年后,这里却变成了囚禁光绪皇帝的宫廷牢房,前后约10年之久,直到光绪皇帝死去。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四周都是水,木桥一拉,便与外界隔绝了。他住在涵元殿,即所谓的“陵殿”;其后妃住在香扆殿,在涵元殿南,隔开两个大院子。没有慈禧太后的命令,光绪是不准与后妃们见面的。想想也觉得可怜,堂堂一个皇帝,想跟后妃们亲热亲热,还得跟慈禧打报告,等到报告批下来,恐怕也没那兴致了吧。所以,后来光绪老是遗精,恐怕跟他没有正常的性生活也不无关系吧。瀛台的太监,都是太后派的,也都是太后的耳目。一举一动,都要报告给太后,这种生活,确实有点恐怖。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四周都是水,木桥一拉,便与外界隔绝了。)

不能随便见后妃们,光绪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孤家寡人”也就罢了,关键是这“孤家寡人”还生活得十分不好。据给光绪看病的周景涛回忆,皇帝的书房不是一般的简陋,椅子上的坐垫已经磨破了也不换新的,跟他见过的江苏巡抚端方的书房相比,简直有天上地上之别。还有一次,要往天坛祭天,光绪帝穿的破鞋不合脚,走起路来“扭扭捏捏”,跟不上侍卫的步伐,因而不得不请求侍卫放慢脚步。

光绪帝在瀛台过着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寂寞清苦生活。没事干,他只好在那里读书,记日记,写大字,在岸边散散步。太监跟着,也没有谁能跟他说得上话的。逢年过节,瀛台冷冷清清的,连一点生活的气息都没有。光绪帝就自己动手打扫房间,手拿着竹竿挑落大殿里的蜘蛛网,然后再提笔写几幅春联,领着太监贴在门框上。再然后,就盯着春联看个不够,看完春联,实在没有啥事干,就呆呆地看落霞满天。民间市井的爆竹声传来,他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

2.在瀛台敲锣鼓发泄内心郁闷,把袁世凯画成乌龟

(像这样接见外宾的忙碌场景,在光绪的囚禁生涯里并不多见。)

西安逃难回来后,光绪帝曾经也很充实忙碌了几天,到各庙宇烧香行礼,答谢祖宗神灵的保佑;接见外国公使,为当初攻打使馆的行为致歉。但也就忙碌了那么几天,就闲下来了,虽然摆脱了被罢黜的命运,但还是摆脱不了做傀儡的角色。

每天清晨,慈禧会派人来瀛台接光绪帝到紫禁城,让光绪陪他召见大臣,然后再把他送回去。召见的时候就是摆摆样子,慈禧象征性地问他几句,他也不敢多说,尽量迎合。有人说他“容颜憔悴,若有重忧,从来未见片刻开朗或偶一强作欢笑,谨言慎行,唯恐大祸随时及身”,或是他那个时候的基本生存状态了。

(慈禧太后,是光绪帝一生生活的阴影。)

陪慈禧临朝听政,也算他一天之中的高光时刻了,好歹能瞧瞧那么多人,不管咋说还是

热闹的。但一回到瀛台,大把大把的时间没法打发,该咋弄?他就向掌管宫廷演出活动的升平署要去了锣鼓,在瀛台敲打,以此打发时光并发泄心中的郁闷。据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记载,说清宫档案中曾有这样的话:“以后皇上如若要响器家伙等,先请旨后传”,“万岁爷那不准言语”。可见,光绪帝活得有多憋屈。

慈禧不把光绪帝当回事儿,下人们也就大多不把他当回事儿。慈禧喜欢看戏,按例,开演的时候先让光绪身穿戏装上台,像演员那样出场环步一周,据说这是模仿“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给慈禧表达孝心的。当堂堂一个皇帝上台弄这个,再怎么说也拉不下脸,光绪不愿意,在台下嘟囔道:“这是何等时光,还唱得什么戏?”一边的小太监听了便大声喝道:“你说什么!”光绪便急忙解释:“我胡说,你千万莫声张!”

(瀛台幽禁岁月,光绪帝大把大把的时间,无法在这高楼亭台间打发掉。)

连个狗日的小太监就敢对他这么横,光绪帝内心是该有多郁闷。之所以落得今天的下场,估计在他内心里,还是那个戊戌变法中出卖了他的袁世凯所造成的吧。据传,他无聊时,天天随笔乱画,画鬼怪或乌龟,然后写上袁世凯的名字,贴在墙壁上,再用指头戳碎,然后再画再贴。这也可见其对袁世凯的痛恨。

1913年,也就是光绪帝死后六年,陈宝琛以宣统师傅的身份,邀请陈石遗、力香雨、林琴南到瀛台参观,还看见当年涵元殿中的“黄幔四垂”,各配殿陈设如旧,只是“凝尘径寸”,一派“凄寂无人”的冷落景象。

3.光绪帝在瀛台最悲惨的处境,莫过于他的死

(光绪帝四岁入宫,最终死在宫中。一生郁郁寡欢,又死得不明不白,令人伤感。)

与生活的清苦与内心的抑郁相比,光绪帝在瀛台的悲惨生活的峰值,应该是他在瀛台的死亡。上百年来,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意见倾向于光绪帝死于谋杀。人们普遍怀疑慈禧及其帮凶害怕光绪帝在慈禧死后掌握政权,重翻前案,为此痛下杀手。

光绪帝的身体,本来自小就不怎么壮实,多病,脾胃虚弱,是小时候的状态;成年之后,又添了遗精的毛病,由于得不到很好的调理,病情越来越重。年轻的时候尚能坚持坚持,但随后日见恶化,出现病入五脏、气血双亏的问题。到最后已是百病缠身,心悸、失眠、咳嗽、关节痛等,时常发生。

(最爱的珍妃被慈禧逼死,或是光绪帝精神崩溃的源泉。)

据清宫档案记载,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夏起,光绪帝的病情就迅速恶化,御医和从全国各地应招前来的名医均感束手无策,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敷衍着。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光绪帝身体机能便迅速衰竭,病入膏肓。从此再没离开过病榻;十九日起,便已经不能进食了,很快陷入昏迷。二十一日傍晚,在瀛台涵元殿逝世。

光绪帝的死,固然跟其精神状态有关。他一生感情失落,政治失意,心情因此一直很压抑;尤其是在瀛台被囚禁期间,备受凌辱和虐待,孤立无援、坐以待毙,担惊受怕的,珍妃之死的消息更足以让他精神崩溃,这样一来,就很难康复了。

(光绪帝出殡队伍,百姓跪拜。他是否被谋杀,随着他的下葬,流传了上百年。)

此外,其虽然名为皇帝,但并不能享受很好的医疗条件。那时候,给他看病的医生不少,但中医跟西医不同,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治疗方案,有的强调“补”,有的强调“泄”,有的使用寒性药材,有的使用温性药材,医生几天一换,治疗时断时续,不成系统,再加上光绪皇帝警惕性很高,往往太监端来的汤药,他根本不吃,自然很难收到什么效果。

那时候,医官给光绪开药方时,会有多个笔帖式站在一旁执笔等待,用黄纸誊写,用真楷再写两份,装入黄匣子,送进去给太后和光绪看。让太后看,这就很有学问了。太后改不改药方?太后能有好意?这或是光绪时常怀疑的。有一次光绪病重时,一个医官写好的方子中,将“腿后”的“腿”误写为“退”字,光绪帝十分惊诧地叫道:“我这‘腿’上一点‘肉’都没有了,这不成其为腿了。”调阅原稿看后,见原稿中有“肉”旁,是笔帖式抄错了,但光绪还是心中生了怀疑,置之一旁不问。

(此为正在建造的光绪墓。慈禧得知光绪帝病危,曾哭着说:“他的后事多未准备,他还没有地呢!)

在光绪帝病重时,慈禧还特别传上谕:“皇上病重,不许以丸药私进,如有进者,设有变动,惟进药之人是问。”这里所谓的“私进”,就是指医官给光绪帝把脉时,遵光绪帝之嘱,拿一些确实有效的丸药给他吃,而不让慈禧知道,但妙在“变动”二字,不说“好”,也不说“坏”,而说“变动”,那就是私自进药。吃死固然要定罪,吃好也不行。因而有人就说慈禧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光绪胡乱吃药,让他慢慢死去,所以一定要开了药方,由她看过。吃了那种虫子蛀了的草药煮的汤剂,她可能还从中挑挑毛病,医官再改改,光绪的病自然不会好了。

(弄清光绪之死真相,或是后人对其瀛台幽禁岁月的憋屈给以最好的交代。)

长期以来,光绪帝是被谋杀的,成了诸多史学家的共识。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不少学者认为光绪帝是“正常死亡”,但近年来“正常死亡说”又被颠覆了,谋杀说又回来了。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等四单位的专家历时数年,运用高科技数段对光绪帝遗骨、头发、下葬的衣物做了检测,发现其中辅着有高含量的三氧化二坤(砒霜),由此确认,光绪死于急性中毒,应为他杀。那杀他的最大嫌疑人,无疑是慈禧太后了。

如果真是这样,光绪皇帝在瀛台最惨的时候是他一生的结局了。

有人说光绪被慈禧囚禁后的生活环境还不如普通百姓家的牛棚,是真的吗?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禁于瀛台后,不仅在政治上饱受迫害,在生活上也受到残酷虐待与摧残。说他被慈禧软禁后的生活环境之糟糕还不如百姓家的牛棚 ,倒也不是夸张之辞, 的确是历史事实。光绪虽不是亡国之君,然而却已体味到亡国之君才能感受的一切痛苦。

据记载,他睡觉的炕上,仅有一张破席。寒冬时节,朔风劲吹,窗户纸破损,竟无人裱糊,瀛台所在的岛上寒风凛冽,呼呼入窗,如刺人肌骨,总管内务府大臣立山得知皇上挨冻时,觉得于心不忍,就派人给裱糊了窗纸 。 慈禧知道后,大发雷霆,要严惩立山,多亏李莲英从中斡旋,才使立山免遭不测之祸。庚子年立山被害,这大约也是原因之一吧。责骂过立山后,慈禧仍未消气,又斥责光绪贪图安逸,忘了老祖宗创业的艰辛。光绪挨训斥,不敢多说一句,只能唯唯诺诺而已。

刚被囚瀛台时,太监们按慈禧吩咐,每日给光绪安排两席饭菜,一餐曰“列席”,也是光绪份内的一餐;另一餐是慈禧“赏赐”,有格外开恩之意。后来,慈禧有废黜光绪另立傀儡之意,于是她下令撤去她所“赏赐” 的一席。而所谓“列席”,都是些不新鲜或干冷变质的食物,太监们为迎合太后,往往任意敷衍,有时候干脆不送饭。光绪名义上是皇帝,其实待遇连狱中囚犯都不如,他常饿的两眼发绿,被迫采摘木槿花的花瓣充饥。

慈禧不仅在生活上虐待光绪,在精神上更是想尽法子折磨他。她利用一切机会凌辱光绪,光绪只得忍气吞声,根本不敢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

面对慈禧的迫害,光绪是软弱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他的人生悲剧,正是他的性格弱点和无力挣脱封建束缚所造成的。

其实,从光绪的内心看,他是不甘心于这种屈辱境遇的,他曾多次企图逃出瀛台,好比逃出虎口。一次,光绪在六个太监的引导下,想乘隙跑出瀛台。刚到大门口,就被一个负责监视的侍郎发现,光绪被送回岛上,六名太监被慈禧下令处死。慈禧下令将连通瀛台的板桥撤除。还有一次,恰逢隆冬时节,南海子结了冰,光绪想踏冰而出,又被发觉送回。慈禧命人每天凿冰,以防光绪踏冰逃跑。

慈禧对光绪的监控非常严格。他下令,光绪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向她汇报。

在瀛台这座孤岛上,没有任何人能接近皇帝。光绪最宠爱的珍妃早在“戊戌政变”时就已被囚禁,庚子之难时又被慈禧下令推到井里溺死。瑾妃也被禁止入瀛台。即便是隆裕皇后(慈禧侄女),也不能随便探望光绪,必须得到慈禧批准才行。但光绪十分厌恶自己的皇后,也不愿见她。在瀛台,光绪孤独凄凉地苦捱时光,自己一人打发难熬的岁月。

德龄格格在《瀛台泣血记》中说,从西安回京后, 光绪的处境表面有所改善,其实是更加不妙了。

《方家园杂咏及纪事》载:某日,内务府专管洗衣物的马姓者,到光绪住处领取应洗衣物,见他床边衣架上挂着一件又脏又破的褂子,已经不值得再洗,就问他:皇上您还留着这件烂衣裳作甚?光绪喟然长叹道:“自西安到北京的几个月中,我一直都穿它,从不曾浆洗过,它跟我患难相依,我不忍心丢弃,就留着做个纪念吧” !皇帝富有四海,可光绪帝竟寒酸若此,可见从那时起他就被慈禧抛诸一边了。

西狩回京后,光绪的衣着更是无人过问了。一次,他率群臣去天坛祭天,他拖拖沓沓走得很慢,某大臣请他快点,他说:“你们穿的好鞋,我穿的是破鞋,走不快,你们走得快就先走吧”。

这些琐事可以看出,光绪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处境是十分狼狈的,穿着龙袍的他可能连个太监都不如。

被囚的光绪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他曾吟诗一首:“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 ”。大清早已是风雨飘摇,他个人也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作为一个颇想振作、不甘沉沦的帝王,其绝望的心情是不难想象的。他曾经对人说:“我连汉献帝都不如啊”!

长期的折磨、摧残使光绪心情抑郁,身体也一日衰似一日。他自幼身体羸弱,患有多种疾病,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他的病情一天天恶化,结核症已经殃及肺、肾及多个器官,还患有严重的梦遗症。疾病缠身,使他的行动日益困难。清宫档案记载:光绪左腰疼痛异常,稍一动就牵动整个腰部,剧痛难忍,晚上睡得越多,则血脉越凝滞,导致筋骨僵硬异常,很不灵便,而且这些症状一日重似一日,太医亦束手无策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在瀛台涵元殿含恨而死,歿年38岁。次日,慈禧也一命呜呼。有人说,光绪之死与慈禧有关。慈禧预料自己来日无多,惧怕自己死后光绪会重掌朝政,会再推新政,于是授命太监下毒害死光绪。恰恰就在光绪死后第二天,慈禧也随他而去,于是这种说法就更为人所信了。这大概就是“无巧不成书”吧。

从根本上说,光绪是病死的还是被慈禧害死的,都已无关紧要。他死于变法运动,死于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迫害和摧残, 这是毫无疑问的。直接加害和间接折磨而死,原本就没有什么不同。

【插图源自网络】

有人说光绪被慈禧囚禁后的生活环境还不如普通百姓家的牛棚,是真的吗?

不愧是生活在天子脚下的老百姓,一些想法和看法就是清新脱俗,与众不同啊!

当其他地方的平头老百姓还在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的时候,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已经跳脱了世俗的干扰,开始关心起皇帝的饮食起居了,不得不说思想觉悟就是高啊!也不愧是皇恩浩荡笼罩下的臣民,懂得感恩涕德。其他地方的老百姓,那是远远的不如,只能甘拜下风了吧!

光绪皇帝作为清政府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生活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不说山珍海味,海翅鲍鱼这等美味,就说那满汉全席,吃的那叫一个“此物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感叹连连,皇帝的奢侈不是一介平民所能想象的。想想慈禧老佛爷的寿诞,就可以预见光绪的待遇了。

做回升斗小民,关心皇帝生活那也是不务正业啊!生长在京师,与皇帝与有荣焉,可以理解,毕竟是天子治下嘛。不过,这个地方的老百姓,还应该再觉悟高点,应该多关心关心国家大事。说实话,皇帝的饮食起居可是有专人予以料理的,无须京城老百姓操心了,操的也是操心,估计光绪皇帝本人也不知道,其他大臣仆人更不去理会的。

当然,说光绪皇帝生活不如老百姓的,恐怕是戏言或谣言居多吧!清末,政治局势诡谲多变,改革派和革命派你来我往,打的不亦说乎,保皇党伺机放出这种讯息也说不定,或许有别的意义存在吧!老百姓就不要当真了。时至今日,此事还被拿出来谈论,也就一个饭后谈资吧!乐呵乐呵也就完了。

最后,当时的老百姓也是没事干了,尽是瞎操心,还有就是想太多了。一句话说的好,还是洗洗睡吧!现在还关心那个真没用!除了为光绪皇帝打抱不平,还真想不出来可以干什么?

有人说光绪被慈禧囚禁后的生活环境还不如普通百姓家的牛棚,是真的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看看这句话:据丁汝芹的《清代内廷演戏史话》中的相关内容可知,清宫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太后吩咐“以后皇上如若要响器家伙等,先请旨后传”,“万岁爷那不准言语”。

要知道,这是庚子事变以后的事情,当时光绪帝已经被囚禁了很久,慈禧开始有所放松。

即便如此,光绪连听个戏都要慈禧批准,混的连个小财主也不如了。

据给光绪看病的周景涛回忆,皇帝的书房十分简陋,椅子上的坐垫已经磨破了也不换新的,跟他见过的江苏巡抚端方的书房相比,简直有天上地下之别。

一次前往天坛祭天,光绪穿着不合脚的破鞋,走起路来“扭扭捏捏”,跟不上侍卫的步伐,为此不得不请求侍卫放慢脚步。

自然,光绪的基本生活还是能维持的,也大大强于普通老百姓。

但作为从小生活极度优越的光绪来说,这种生活也是折磨。

生活上的恶劣条件还是其次,关键在于当时宫里没人将他当回事,连太监也不太在乎光绪。

当时,慈禧喜欢看戏,按例,开演的时候先让光绪身穿戏装上台,像演员那样出场环步一周,这是模仿“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向慈禧表达孝心。光绪拉不下脸不愿上场,在台下嘟囔说:“这是何等时光,还唱得什么戏?”慈禧的亲信小太监在一旁质问:“您在说什么!”光绪急忙解释:“我胡说,你千万莫声张了。”

慈禧当时最恨的就是光绪,定期就想方设法羞辱光绪一通,还试图让扶持新的皇帝,然而在列强反对下暂时没有实现。

在庚子事变中,慈禧在跑路逃走之前,将光绪的爱妃珍妃丢入水井活活淹死。此举除了出一口恶气以外,也是告诉光绪,即便慈禧治不了洋人,总治得了你。

珍妃的死以及长期的恶劣生活,让光绪出现一定的精神问题。据裕德龄的日记中曾写道,光绪经常自言自语,一会自己笑,一会偷偷抹眼泪,还不时双眼直勾勾的看着天一动不动。

有人说光绪被慈禧囚禁后的生活环境还不如普通百姓家的牛棚,是真的吗?

其实,说光绪被囚禁生活环境不如百姓家的牛棚,有点夸张了,但确实很清苦,很悲惨。毕竟之前衣食无忧,吃饭睡觉有人伺候,住着豪华宫殿,睡着龙榻。结果被囚禁后,生活环境天壤之别,生活清苦,屋内陈设十分简陋,仅有一张硬板床,连被褥都没有,饮食粗糙,自己打扫卫生,清除蜘蛛网。而与生活相比更悲惨的是,饱受精神折磨,内心忧郁寂寥,身体还受到多方折磨。每日还要随同慈禧早朝,充当完木偶角色后,又被押送回来这地方,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十年之久,简直是苦不堪言。

光绪因何被幽禁

随着变法的开展,帝后矛盾的加剧,“秋季阅兵”一事成了套在维新派头上的紧箍咒。

自宣布变法图强以来,光绪帝在维新势力的协助下,制订了一揽子计划,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发出了近200道革旧布新的谕旨。

光绪帝主持的维新变法,所欲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在当时出乎慈禧的意料,引起慈禧反感的是,光绪在改革中竟然任用新人,撇开她的亲信,这无疑挑战了她的权威。

光绪帝因礼部堂官阻挠主事新政,决定对阻挠新政的官僚予以严惩。他第一次动用了亲政以来的官吏罢免权,罢免了礼部六堂。一下子罢黜这么多大员,又任命了一些小臣掌握军国大事,事前既不请示太后。

使得一开始冷观变法的慈禧再也无法容忍,严厉斥责了光绪帝:那些都是朝中重臣,没有什么大变故,不能说罢免就罢免。你任意妄为把旧换新,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

对于慈禧的训斥,要强的光绪不肯屈服。第一次鼓着勇气违抗,说自己也是为国为民考虑,如果不采取措施,失祖宗之地,岂不是让天下后世诟病?

当日,慈禧立即派人赶赴天津,同荣禄商讨如何对付光绪的策略。其实,以慈禧的势力,废掉光绪在宫中即可,大可不必派人赴天津多费周折,而她所需要的是师出有名的有利时机和借口。

这时候反对变法的部分守旧势力,乘机在其中挑拨离间,关于谣言在京城秘密流传:“九月天津阅兵,太后即行废立”。

而手无寸兵的光绪帝和维新派,却为谣言所扰夙夜不安。阅兵之日马上来临,维新派感到事情紧迫,思谋急速笼络有兵权之人,以应不测。

这时,正在天津编练新军的袁世凯闯进维新派的视野。认为袁世凯曾驻扎外国,对外国情形了解,而且又是维新派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建议光绪对袁世凯提拔,为己所用。

袁世凯是慈禧亲信荣禄的手下,平日与其关系密切,维新派将如此重大使命托付于袁世凯,无疑是一次大冒险,然而,光绪帝和他所依靠的维新派在朝中本无根基,不掌握实权,除此之外又有何良策?

之后光绪帝命令袁世凯到京城陛见。袁世凯来京后,光绪帝破格提拔袁为候补侍郎,并暗示袁世凯以后与荣禄可各办各事。

在这敏感时刻,袁世凯的入京,打草惊蛇,引起了慈禧和荣禄等人的高度警觉。荣禄即刻调兵遣将,调聂士成军守天津,截断袁军入京之路,调董福祥军密入京城,以备大事。以当时情形和双方势力对比,即使袁世凯真心拥护光绪帝和维新派,也难逃慈禧和荣禄布置下的天罗地网。

此后光绪帝再赴颐和园请安,慈禧冷脸相对,光绪帝自知有变,回宫后急召杨锐发出密诏,让康有为、谭嗣同等人设法救局。

谁知杨锐接读密诏,竟乱了方寸,迷迷糊糊把十万火急的密诏压了5天。光绪帝焦急异常,又冒险发出让康有为到上海办报的明诏,并请林旭带出另一密诏敦促康有为迅速离京。

接到三个诏令的康有为等人跪地痛哭,决意派谭嗣同当夜游说袁世凯兴兵勤王,诛荣禄。

此时袁世权衡后帝势力的对比后,决意偷生自保,投靠慈禧一派。假意应承谭嗣同后,赶赴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如获至宝,感到发动戊戌政变时机成熟,立即将内情转告慈禧。在袁世凯抵达天津的第二日天,慈禧自颐和园还宫,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戊戌政变。

维新人士康广仁、谭嗣同、杨锐等人被捕杀,其他受牵连者,或被流放、或被监禁、或被免职,除康有为、梁启超等少数流亡海外,维新派基本被慈禧一网打尽。

就在光绪帝还强打精神在中和殿批阅奏折,忽然,闯入一群侍卫太监,声称奉太后懿旨,说太后召光绪去问话。面对突如其来的慈禧还宫,光绪帝感觉到了威胁即刻降临。

果不其然,慈禧召集了庆王奕劻、端王载漪和御前军机大臣,设竹杖于殿前,公审光绪帝。

慈禧叱责光绪: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你竟敢肆意妄为,诸臣跟我多年,留以辅助你,你却任意不用,任用康有为,康有为能胜于我选用之人?你太昏聩,太不肖了!

接着训斥其他的臣子,为何不加阻拦,任由皇帝亡国败家。说完又把犀利的目光移向光绪,质问道:“变乱祖法,臣下之过,你可知是什么罪?我问你祖宗重,还是康有为重,为什么要背叛祖宗实行康法?”

光绪战栗不已,自称自己纯属是为了保存国脉,情急之下通用西法,才听信康有为之法。

慈禧见光绪竟敢申辩,更加恼怒:难道祖宗之法还不如西法,康有为想加害于我,你不知道?

何谓“祖宗之法”,到底该如何界定?祖宗之法原先并没有总理衙门,那么慈禧不撤去这一机构算不算破坏祖宗之法?所以,这一底线其实是很模糊,尺度完全凭她的感觉而定。

在慈禧眼中,有一点是清晰的,变法不能挑战她的权威和权力,如果危及她的皇太后地位,不管新法有多少合理性,多么有补时局,她都会统统打翻在地。

皇帝吓得只顾颤抖,不知如何应答。慈禧穷追不舍,你这样做是同谋,你不知道吗?

光绪低声说:“知道。”

慈禧:你知道,还和其同谋,还放走了他?

慈禧疾声厉色地逼问下,懦弱的光绪彻底崩溃了,违心地说了要下旨捉拿康有为。

但是对于光绪的不老实,慈禧再也没有耐心了。随即,下令将光绪幽禁在瀛台,没有丝毫实权的光绪只好束手就擒,被剥夺了权力,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孤独苦闷的傀儡生活。

光绪被囚禁后,不但生活环境苦不堪言,而且精神和身心也备受煎熬和折磨

瀛台原来是皇室避暑和游览的胜地的,四面环水,唯一有直通岸边的板桥,也被慈禧命人撤掉了,她担心光绪走出瀛台岛。

光绪帝被幽禁在瀛台,不仅失去了自由,还受到多方折磨。慈禧派出亲信太监负责监视光绪,每天的情状都要向慈禧汇报。而且每日随同慈禧早朝,充当傀儡角色后,又被押送到涵元殿。

涵元殿屋内陈设十分简陋,仅有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张破旧硬板床,连张被褥都没有,屋内都处都是蜘蛛网,冬天阴冷无比;饮食粗糙不说,还是一些剩菜,剩馍馍,简直比普通百姓过得还清苦。

令光绪帝饱受精神折磨的,还有失去消息的珍妃。一向被他爱着的珍妃,也遭到了慈禧的折磨。戊戌变法不久,慈禧就对珍妃施以杖刑,关进偏僻钟粹宫的小黑屋里,不许晋见光绪帝。每日饭菜从门口的小洞里塞进,衣服穿得破烂不堪。她经常倚门而立,向外张望,盼望有朝一日能与皇帝相见。

据传,光绪在小太监的帮助下,终于打听出珍妃的下落,曾搞过几次“偷渡”,与珍妃相见,两人隔窗相望,欲哭无泪,情景凄凉。这个传说是否可靠并不重要,它反映了一对恩爱夫妻在戊戌政变之后,渴望相见互诉衷肠的哀怨之情。

慈禧对于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皇帝,几乎不当一回事,那些狗奴才也是有样学样,平日里不少对光绪耍横,光绪心情十分忧郁,经常一个人坐在露台发呆,双手抱膝,满是哀伤,曾哀叹道:“朕并不如汉献帝也!”

光绪为了打发时候,就偷偷地记日记,据说,有个姓黄的小太监十分同情光绪,经常关照光绪,在汇报前和光绪通气,光绪觉得不妥的地方,就不汇报。而且黄太监默许光绪写日记,并代为保管,以防被其他人发现。

他落如此下场,内心可能认为是在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出卖所造成的,让慈禧师出有名,顺理成章囚禁他。据说,光绪对袁世凯恨之入骨,无聊之时,画个乌龟写下袁世凯的名字,贴在墙上见一次戳一次,戳坏了又重新画重新戳。

身陷瀛台的光绪帝,比起生活环境的清苦,让他更悲惨的是,让他在痛苦中煎熬着,当时他还年轻,刚刚28岁,被折磨长达十年,实在太悲惨了!

结语

尽管光绪是帝后斗争的失败者,但他在维新期间坚定变法,发出了一道道旨在图强的诏令,不仅深得民心,而且开启了民智,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甚为开明。光绪被囚禁后,历史的车轮带着光绪帝的幽怨和维新人士的血泪,又一次进入慈禧太后独断乾纲的第三次听政时期。

—End—

有人说光绪被慈禧囚禁后的生活环境还不如普通百姓家的牛棚,是真的吗?

光绪被慈禧软禁的生活有多惨?如果单从生活质量来说,其实和从前并没有太多差别,这一点北京老百姓是瞎操心了,就算是人身自由方面来说,也没有很多资料里渲染的那么悲惨。

光绪皇帝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到人生终结的这段时间里,与其说是被软禁,不如说是被慈禧太后全面监视起来了。

因为光绪皇帝的生活状态,并非像某些资料里说的那样,连基本自由都没有,只能在瀛台虚度时光。在维新变法后的起居记录里,我们可以看到,光绪皇帝外出参加了很多活动。虽然大部分时间在活动完毕后马上会回到涵元殿,但也并没每次都回去,比如他就曾经在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初一,在向慈禧太后请安完毕后还去乾清宫见了日本使臣,然后去了龙王庙烧香,而后当天住在了玉澜堂。

可以看出,此时光绪皇帝依旧可以进行日常的政务,典礼等活动,只不过去向慈禧太后请安的次数要比从前多了很多,大部分时间都是早晚一次,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光绪没有被明着囚禁,但仍然没有获得完全的自由,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很可能被慈禧派人严密监视了起来。

接下来就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饮食方面了,很多老百姓口口相传说皇帝在瀛台吃不饱,还不如他们家牛棚呢?怎么着?草料管够?

事实上呢,光绪皇帝最后的岁月里的饮食标准根本就没有任何降低,比如清朝的《膳底档》里就有过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08年的大年初一晚上的夜宵就挺奢华:

“大碗菜四品:燕窝“江”字海参烂鸭子、燕窝“山”字锅烧鸭子、燕窝“万”字口蘑肥鸡、燕窝“代”字什锦鸡丝。怀碗菜四品:燕窝金银鸭块、大炒肉炖榆蘑、熘鱼腐、三鲜鸽。碟菜六品:燕窝炒锅烧鸭丝盖韭炒肉、煎鲜虾饼、黄瓜干清炒鸡丝、青笋晾肉胚、熏肘花。”

可见当时光绪的胃口还是不错的,他的身体向来比较弱,尤其是有严重的肾病,但从这份年初的饮食上看,还不至于十个月后就病故,毕竟此时他还不到40岁,就算身体某些地方不舒服,也不至于要命。

所以很多人认为光绪皇帝的死很可能是因为慈禧太后看到了他有意等到自己去世后有清算自己的危险,所以临终前将其毒杀。虽然没有明确证据,但慈禧太后想要毒死被她完全监视下的光绪皇帝还是相当容易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