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为什么毁誉参半?

毛子航电技术太差,米格-23全毁在三档手调可变后掠翼模式上

首先米格-23其实并没有说的不堪,他是前苏联空军由守势空军向攻势空军转变的标志。该飞机也是米高扬一生最后一个项目,于1967年首飞,1970年服役。该机(取米格-23ML型)长16.7米,翼展7.78米(最小)至13.9米(最大),空重10.5吨,最大起飞重量20.1吨。最高飞行速度2.35马赫,最大过载8.5G。

前苏联空军之前战斗机都是走轻巧灵活线路,米格-17(歼-5)、米格-19(歼-6)、米格-21(歼-7)都是此类。这些战斗机主要是解决空军的基本需求—防空任务,灵活性很强而且易于操作,非常适合弱势空军进行打了就跑的掠袭战术。但是这些飞机是以牺牲航程、作战半径、对地武器挂载等性能为代价来实现轻巧的体型和高推重比。

米格-23则是前苏联第一款注重航程的战斗机,其空重10.5吨,内部油箱容量为4300升。对比米格-21的5.9吨空重,内部油箱容量2750升有了较大提升。并且挂点多可以挂3个800升副油箱,而米格-21一般只挂一个800升的中线副油箱,所以米格-23航程可以达到2360公里,作战半径可以达到1160公里,而米格-21只有1470公里航程。

但对于其他国家已经习惯米格机轻巧思路的飞行员来说,这种风格上陡然变化让其难以适应。而最大的坑点则是,米格-23设计较早,毛子自身航电自动化水平较差。其可变后掠翼的后掠角度并非自动调节,其设置了三个不同档位(起降和低速状态用的72°;亚音速空战用45°;超音速状态用16°),需要飞行员在不同速度、高度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手动调整。而不同后掠角下,飞机操控性能截然不同,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才能做好,飞行员需要适应三个后掠角不同飞行模式才能熟练操控。米格-23三个档位示意

这就导致米格-23对新手来说极不友好,跟米格-21的傻逼也可以开好完全不同。特别是主要实战使用者,一票中东阿拉伯飞行员,本身水平差、智商不足、接近战五渣水平,又碰上这玩意自然头大。

但在优秀王牌飞行员手里,米格-23是非常危险的武器,包括苏联驻东欧部队、东德空军、巴基斯坦(给中东国家当教官和雇佣兵)都给予相当高评价。不过前提是这些优秀飞行员能活到最后,因为米格-23属于单发战斗机,本身碰到发动机故障就要坠机,复杂可变后掠翼系统机械故障率居高不下,更坑的是45度后掠角情况下,升力重心后移,配平力不足,低空低速极容易陷入危险的失速尾旋,所以平时训练坠机率一直相当高。米格-23玩的好是可以很可怕,比如最大后掠角模式超低空性能可以非常突出,可以这么玩……

相比较下在60-70年代可变后掠翼流行潮中,大部分机型是作为对地攻击机使用,例如美国的FB-111、欧洲狂风、苏联的苏-7等。这些飞机对于机动性能要求低,固定档位调节没有太多问题。唯一以战斗机姿态为主且取得巨大成功的则是F-14 雄猫,不过雄猫的成功则是归功于美国优秀的航电水平。

F-14的航电水平在70年代完全是领先一个时代水平,其使用了早期飞控技术,机翼后掠角由机载计算机自动控制,飞行员只需要想怎么飞,计算机自动进行调整,从而拥有当时可以说是为所欲为的超强机动性能。再加上当时牛逼的一塌糊涂的AN/AWG-9雷达系统和AIM-54不死鸟超远程空空导弹,F-14属于远战肉搏都很强力水平。F-14雄猫飞控系统,甚至可以让其做出两边机翼不同后掠角进行飞行。

而苏联一直到80年代初,才在米格-23MLD上实现机翼后掠角交由计算机自动控制,不再需要让飞行员进行头大的手动调节。但时间太晚了,前苏联自己的米格-29,苏-27都马上要服役了。如果米格-23MLD早十年登场,那么可以有较好表现机会,但是走电子管死胡同路线的前苏联航电水平,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米格-23MLD性能不错,但生不逢时,迟到太久了。

米格-23为什么毁誉参半?

米格-23是米格设计局的第一款可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机,在1967年7月的航空节中首次露面,还收放了几次后掠翼。

对于米格设计局来说,变后掠翼对于设计和制造带来很大挑战,在尺寸、重量和复杂性上大大超过以往,并不符合以往米格飞机简单、轻巧的传统。

当然为了降低技术风险,米格-23后掠翼角只有3个固定位置:16、45度和72度,而且这个不是按照速度、高度和机动性由计算机飞行控制系统自动设定,而是飞行员手动设定。

在不同的飞行条件需要不同的后掠角,起飞着陆和低速飞行需要小后掠角,高速巡航和空战需要中等后掠角,全速冲刺或者低空突防需要最大后掠角。同一时期的美军F-111飞机采用自动控制系统,不过系统可靠性较低、开发成本高、技术风险大。手动控制虽然可以达到自动控制大部分效果,不过增加了飞行员操作负担,这使得米格-23 的飞行极具挑战性。

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飞机在大迎角侧滑容易进入尾旋,而且很难改出,这使得最初的米格-23过载极限只有4,毫无机动性可言,极大限制了空中格斗能力,直到米格-23MLD的出现。

1974年1月,米格-23开始服役,最初型号米格-23S,之后为米格-23SM。米格-23SM可以发射P-25(北约代号AA-7)空空导弹,成为了第一架具有超视距空战能力的米格战机。1982年,米格-23MLD服役。

冷战时代,米格-23击落敌机和被敌机击落的声称很多,不过相对图片证据很少。证实的有1989年1月4日美国海军锡德拉湾击落2架米格-23,1982年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击落2架米格-23,,80年代安哥拉战争中1架古巴米格-23击落1架南非幻影F1。相对而言,未经证实的太多,最突出的就是1982年贝卡谷地以色列声称击落30架以上米格-23,不过大多数是米格-23BN战斗轰炸机;同样,叙利亚也声称此次空战击落6架F-16/1架E-2C、4架F-4E和1架F-15。

总体而言,这款飞机成本较高、系统复杂,可靠性和操纵性不如米格-21,再加上在冷战中总体表现不尽如人意,因此出口并不多,受欢迎程度远不如米格-21。

米格-23为什么毁誉参半?

米格-23“鞭笞者”算差吗?走轻型战斗机路线的米高扬公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终于推出出此款中型机,最大起重达到了20吨,在“冷战”时代里,使用F-4和幻影飞机为主的北约,面对它,心里还是蛮忌惮的。贝卡谷地遇袭后,苏联人痛定思痛,在电子技术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精心对其改造后,发布了长达几百页的使用说明,只是用者自好,不善使用者,犹在为它头痛的变掠翼发愁。弄不好就要摔呀,直摔得肝疼心颤,不得已退回到米格-21时代,以为至少有简单皮实耐用的特点,作战半径和雷达性能也差,好在一学就会。国际市场遇冷后,甚至影响对苏联飞机的技术信心,外销开始下滑,为此,米高扬人经过数年辛苦努力,终得把米格-23重大升级,记作:米格-23MLD,只是时间已来到八十年代,大多都没有兴趣再玩下去,升过级的印度米格-23,威风一时,在九十年代再也无法忍受,只得退役了事,剩下不多的米格-23升级版米格-27,到今天一直说退役,退了没有用的,正在连连摔机。知道米格-23好的朝鲜,今天正在国际上四处淘换。如此一说,该怎样评价米格-23呢?

一款性能不错的飞机

米格-23在今天,技术上当然嫌得沉旧落伍。在彼时自有截击和对地攻击双重作战效能,不过,同样做为截击和攻击之能的美国F-14,自奉为三代,很快便认知到变后掠翼技术的过时。不少人犹自念念不忘,特别是那些使用此型号的舰载机飞行员们。他们觉得性能非常之棒,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定义为三代机,还是觉得过份了,再者使用刚刚驾轻就熟就退役,不舍不忍也不觉得技术过时。美国海军是对的,因为凭着技术先进性,他们尽早入手,研制出F/A-18这般优秀的舰载机,才是三代舰载机真正王者,正可以以自家电子优势,走得更远,它是信息的,也是未来的。

当年歼-9

米格-23飞得欢实日,我们也没少琢磨了这事,于是上马一款歼-9,参照第三方得来的米格-23,深度做了研究分析,把变后掠技术掌握得十分彻底,就在印度奉为神器大为得意的时候,我们的思考相当明白。如果战斗机只沿续平台本身优秀的思路一路飞奔,信息技术下的前沿空战,又将体现在何处?战斗机飞行再出色,只不过做为一个小小的节点平台在使用,无助于取得空战优势,何况制空有问题,对地攻击也大有毛病。因而在洞悉了前沿科技发展后,果断将即将研制成功的歼-9下马了,这是对的。不知魂舞大漠这样说,是不是能带给网友们有益的思考?期待大家批评。

米格-23为什么毁誉参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米格-23战斗机是一种变后掠翼单座单发超音速战斗机,是70年代前苏联空军用以取代米格-21的主要制空战斗机。该机兼有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西方称之为"鞭挞者"。其于1967年完成首飞,并在三年后开始装备前苏联空军。该机的生产工作总共持续了近20年。到1986 年停产时,其总产量已逾 4000 架。除前苏联外,使用该型飞机的国家还有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及利亚、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越南、古巴、波兰和印度等。不过,俄空军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已停止使用该型战机。

该机是前苏联第一种重型战斗机, 其外形脱离了米格战斗机机头进气的传统样式,改为两侧进气,得以在机头装大直径天线的火控雷达,具备了超视距攻击能力。

上面都是废话。

米格-23战斗机在研究的70年代还是比较先进的,尤其具有相当优秀的性能:米格-23的最大起飞重量20400公斤,装1台P-29-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最大/加力) 8265/12550 公斤,最大速度 2.35倍音速,实用升限17800米,作战半径1160公里。

不过,它有着很多重大的问题。

当时专门从事测试俄制军机的4477测试/评估中队的飞行员评价:

米格23被很多该中队的飞行员极力避免驾驶——因为它体现了苏联的工艺和安全性到底有多差。飞过米格17/21/23、F4/5/15/16的斯科特评价:“在这所有的飞机中,米格-23的性能是垫底的。”驾驶米格-23冲击过2.5倍声速性能极限的马西尼则评价到:“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多造这种飞机,然后送给我们的敌人,这样他们在飞行的时候就死光光了。”

这种恶劣的评价,来自于米格-23的性能不均衡(盘旋机动性极差)、粗制滥造的设计、特别是高度的危险性(极易失控)。以F111和F14的基准来评价的话,米格23就是一台会飞的航空工业垃圾。

其一,是该机的起降有一定难度。

资料中这么写:

美军试飞员把操纵米格-23着陆形容为酷似操纵二战潜艇。马切利回忆称:“米格-23的降落姿态十分关键,需要盯紧所有的仪表和开关,每一步都要操作到位。当你(米格-23)的机轮最终接触到地面时时,还会发生弹跳现象,这之后才能再推手柄把减速伞放出来。视野并不重要,因为在减速段只需要控制好发动机推力就行。”他最后总结称每次驾驶米格-23降落都像冒险一样,十分惊险。

可见,米格-23对于飞行员要求很高,不是什么人都能胜任的。

其二,后掠调节操作极度危险。

它和F14的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具备F14的电子化自动控制能力。

资料中写道:米格-23需要飞行员手动设定,只有最简单的挡位可以选择。而且在不同的后掠翼调节状态下,飞机的操作特性相差巨大,就像精神分裂症患者切换了人格一样。最为要命的是——在几乎所有的状态下,米格-23都非常容易失控。

其三,航电系统差劲

这是苏制战机的特点,米格-23的航电系统具有典型的苏式风格,在制造中使用了大量的电子管和晶体管,导致雷达体积庞大重量超标耗电量大而功能与精度不足,但是有较好抗干扰能力。米格-23使用Saphir-23D-Sh“高空云雀”雷达,部分低级型号使用“木鸟”雷达及“蓝宝石”雷达。另一方面,因为体积庞大占据了过多空间,因此起落架放置有困难,这个问题传开后由一位女工程学生提书,该机便决定采用特别的蟹型设计折叠起来。

即便如此,米格-23还是有着一定意义,它是一种脱离原有苏制模式的重型战斗机,具有理论上的超视距作战能力。

然而,米格-23性能不足以同八九十年代的先进战机对抗。

1982年6月6日到11日间,叙利亚空军的米格-23参加了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方面宣称共击落85架叙利亚战机,其中大部分为米格-21与米格-23。叙利亚与苏联资料声称叙利亚的米格-23至少击落了以色列空军6架F-16与4架F-4,但没有任何证据。

米格-23为什么毁誉参半?

这个完全是从俄罗斯米格31的战绩的角度说话吧,其实呢,米格三23岁真正的问题就在于生不逢时,出生的时候太晚。

一个23为米格设计局,在米格21之后研发了一款前线歼击机,虽然它的设计风格比米格20有很大的区别,采用了上世纪60年代非常流行的可变后掠翼设计,这确实给他带来了性能上的很多提高。

但是这款型号的研发并不是很快,上世纪60年代末才首飞,地上在上世纪70年代才真正大量服役,这就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以西方的三代机相比,没有提前多少。当时美国现在你已经在60年代末完成首飞,上世纪70年代几首录音,所以这实际上,仅仅别看相差几年,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代差,这对米格23非常不利的。

米格23入役之后,实际上他面对的是西方三代以内的挑战,这个有点不利,而且,他在早期输出的指示一些经过简化的信号,实际性能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早期的空战表现并不好,而且,他在服役没多久,更先进的第4代战机就已经开始入役,米格29, 苏27等也开始出现,这就造成了米格23处于一种生不逢时的状态。

米格-23为什么毁誉参半?

米格-23是苏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土防空部队的主要装备,华约组织各成员国曾经列装过,是苏联著名射击时米高扬最后一个亲自设计的项目,所以还是很厉害的。

每一代战机的标准都不一样,同代战机还包括英国的闪电,美国的F-8,F-404等,二代战机能力要比一代战机更加优质,米格-23采用了变后掠翼设计,他的外翼是可以活动的,飞行员可以使外翼通过转轴带动内翼的方法来调节后掠翼的角度,解决了战机低速和高速飞行之间的矛盾。

一般战机在高速飞行时为了让飞机的阻力更小,通常会使用大后掠角,而在低速飞行时,因为飞机的机翼展弦很大,因此要使用小后掠角来保证飞机在起落时的安全,当然,变后掠翼也不是完美的,这种结构会让战机的结构更加复杂,而且因为苏联对这方面了解不是太多,没有达到西方无级后掠角调节的能力,所以造出来的东西不利于飞机的安全,不过航程倒是增加了不少,作战半径增大。

除了结构上的变化,战机的战斗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开始使用Aim7麻雀等制导导弹进行视距外的攻击,拥有五个外挂架,可以携带空对空导弹,火箭等武器,导弹可以单发发射,也可以进行连发。

不过在操作的时候太复杂,当西方国家在战斗机武器技术中有了下视下射之后,米格-23系统就有点落伍了。

不管怎么说米格的性能,还是需要实战才能说明问题,在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战争中,从1974年4月到十月,叙利亚使用米格-23击落了17架以色列战机,而以色列从六月到十月击落了叙利亚12架战机,咋安哥拉战役中,米格-23更是击落了多架幻影,取得了制空权,看起来米格-23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打起仗来好像很有能力。不过这些都是个案,大部分时候米格23在中东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是血泪和辉煌并存。

米格-23的销量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多数时候都是打折促销卖出去的,在向叙利亚出售时,苏联把米格-23夸的天花乱坠,结果到货后发现苏联有点吹过头了,可是也没办法,只能接受,不过在使用初期就出现了很多问题,米格-23也坠毁了不少,比被击落的还多。

由于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不断,叙利亚决定对以色列进行最后的“超级攻势”,双方之间的冲突更加严重,双方损失了大量的战斗机。上面谈到叙利亚击落的以色列战机,其中有部分是靠飞行员的机智和能力,所以米格虽然也有战绩,但也让人流了不少血,所以米格23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本文由琅琊利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