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老师是谁?
孔子的老师非常多一、老子
份量最重的当属老子了,这是两位圣人的对话。
《史记老子韩非》记载孔子跑到周朝向老子询问礼。因为孔子重礼, 认为社会稳定的关键是人人守礼。天下纷乱的主要原因是礼不见了。
孔子见完老子,对老子的评价很高: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送了孔子一句话: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以下是文章的部分内容截图。
二、周易对孔子启发最大的当属《周易》
孔子晚年开始学周易,当时他说了一句: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他学易的程度留下一句“韦编三绝”的成语。那种学习状态和劲头令今天的人佩服不已。
三、学技能向齐太师学习韶乐,三个月不知肉之味。他向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师襄学习弹琴,最后孔子学习成绩是让师襄也很佩服。
四、孔子的本师是谁?孔子的师承是谁呢?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从孔子的主张不难得出结论,孔子是在实践周公的理论。本来周公的理论主要是针对管理天下,诸侯百家等贵族这一级别。孔子将其庶民化,将其变成主要适合老百姓的学说,不再是贵族的学说。
这也是为什么儒家为什么独一份,二千年来独大。因为真正讲给老百姓听,哪怕是古代地位很低的百姓听的,也就只有儒家独一份。
后来的皇帝将儒家的核心去掉,将面对百姓的东西留下,这样就构成统治天下的手段。孔子估计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学说最终会被人如此折腾,改变甚至有违自己的初衷。
五、孔子值得我们学习什么?孔子成名之后还不断向别人请教,学习,这一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很多人是做不到这样的。他们总怕自己向别人请教会有损自己的名声,让百姓认为自己学问浅。孔子不是这样的,他不会向别人学,根本不在意什么名声。哪怕他已经很有声望了,依旧要向别人学习。
这些才们真正要学习的。至于孔子的老师是谁反而不重要了。正如老子的老师是谁同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圣人尚可以做到不耻下问,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所以天下人皆是孔子的老师,也皆是我们的老师。
孔子的老师是谁?
孔子的老师很多,基本都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牛人!孔子之所以学问渊博,与他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好学有关。正如他所说的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大孝子郯子老师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鲁国附属小国郯国的国君郯子,来朝见鲁昭公。他给鲁国的君臣们搞了一次培训,重点讲解了郯国的官职用鸟来命名的原因。孔子是普通老百姓,自然没有资格参加培训,但孔子不想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连夜赶到郯子下榻的宾馆,向郯子请教。郯子被这个勤奋好学的青年所感动,与他彻夜长谈,将自己的知识全部教给了孔子。
2.拜在顶级音乐大师门下——苌(cháng)弘和师襄子。
公元前518年,孔子拜访了周朝著名音乐理论家和天文学家苌(cháng)弘。苌弘是当时最博学多才的人之一,知识丰富而庞杂,号称“智多星”,特别在天文学和音乐理论方面造诣深厚,可以称得上是周朝的“最强大脑”。
孔子虚心地向苌弘请教了经典音乐歌舞剧《武乐》和《韶乐》的优劣问题。这次学习对孔子的音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又拜访了鲁国著名的乐师师襄子(也有人说是卫国的乐师),学习古琴演奏艺术。作为“骨灰级”的“发烧友”,孔子的演奏技术已经非常高明,师襄子一听,就知道孔子是个行家。但孔子在听了师襄子的演奏之后,才发现自己简直不是弹琴,而是弹棉花。于是就跟着师襄子学习演奏技术。半个多月过去了,孔子还在练习同一首曲子。师襄子觉得孔子的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孔子说自己的技巧还不娴熟。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觉得孔子的水平可以在“鸟巢”国家大剧院办独奏音乐会了,而孔子却说还没有领会曲子的神韵。又过了几天,师襄子听孔子的演奏已经颇有原曲的神韵,可以去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了,而孔子却说还没有体会出作者作曲的心情。直到有一天,孔子说,“我已领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这样的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此语一出,师襄子惊为天人。他说:“是呀是呀,我的老师向我传授此曲的时候,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
3.和小朋友玩一场“脑筋急转弯”。
求学就是一个“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过程。后来,已经成为大学者的孔子,还曾经向一个七岁的小朋友请教过问题。这个小朋友叫项橐(tuó),是春秋时期有名的神童。
传说孔子与弟子们在齐国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出行,有个叫项橐的小朋友挡路不让过去,说要和孔子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这符合儿童的天性。条件是孔子赢了他,才能让路,孔子欣然同意。项橐问,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种植物,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一下子蒙了,摇头说不知道。项橐得意地说,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项橐再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说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谁都知道水中都有鱼,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井水无鱼,萤火无烟,枯树无叶,雪花无枝。虽然答案有点牵强,但也显示了项橐小朋友的机智与灵活。项橐又问了一系列高难度的问题,孔子满头大汗无言以对。孔子输了,心甘情愿向这个七岁的孩子行礼,向他学习。《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4.老子的教诲。孔子的前几个老师,除了七岁的小朋友外,都是著名学者,但还算不上大师级的人物。他还有一位老师,堪称武林至尊宗师级的人物,老子。孔子对老子仰慕已久,很早就计划去拜见,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向孔子传授了很多关于周礼的知识,据说他还带孔子一起主持过一个很重要的葬礼。在孔子要离开的时候,老子对孔子说,“有钱的人送钱,有德的人送言,我是个穷人,就冒充仁人送你几句话吧。(以下几句话,用香港的“TVB体”念出来,更能体现老子的心情)做人呢不能太聪明,聪明人呢往往死得快;与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议论别人,也别老是揭别人的短,因为这样就会很危险。做人呢千万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个普通人还是公务员,都得低调行事”。也不知道孔子听进去了没有,反正孔子感觉和老子不是一路人。但孔子的思想中还是有老子的影子。孔子曾经对弟子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3]意思是“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言外之意是实在不行的话,干脆和徒弟子路一起移民海外好了。老子的名人效应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老子那里学成归来之后,孔子的影响力更大了。他创办的学校,生源急剧扩张,除了鲁国的学生外,还有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孔子的学校一跃成为春秋时期各私人学校中的龙头老大,其地位相当于当今培养白领的新东方,培养蓝领的大蓝翔。
孔子的老师是谁?
孔子的老师是谁?老施来回答。先秦时期,贵族教育,有国学和乡学,都属于官学,公办教育。孔子办教育,是另搞一套,他办的是私学,私人教学。大家都说他是私学教育第一人。后世称他为“至圣先师”,也是拿他当教师这一行的祖师爷。可是,孔子又是跟谁学呢?他的老师又是谁呢?大家会问这个问题。在论语《子张》一篇中,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是跟谁学的?子贡的回答是:孔子传“文武之道”,是跟很多人学,他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说的“师”不是教他识文断句,背乘法九九表的闾里塾师,而是在精神上、思想上真正启发和影响过他的所有人,不一定是正式的老师。
司马迁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他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这十个人,蘧伯玉、晏平仲(晏婴)、子产、孟公绰、减文仲、柳下惠,是《论语》中的人物,单就《论语》看,不全是他的崇拜对象。比如减文仲,就是批评对象,他欣赏的只是蘧伯玉、晏平仲、子产、孟公绰和柳下惠;老子、老莱子、铜鞮伯华、介山子然,都不见于《论语》,是其他书中的人物。
有一个流传至广的故事,孔子曾师事老子。《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听闻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 今将往矣。”孔子因此东游洛阳,问礼于老子,留下孔子问礼处的遗迹。对于问道的过程却没作记载。对此司马迁在《史记》里做了补充: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太史公笔走游龙,说得活灵活现的,描写了孔子对老子的无限膜拜,把老子视为游龙一般的人物。可惜,这是一段著名的公案。据近现代诸多史学大师的考证,此事恐怕子虚乌有,史学家钱穆就是持此论者。真实情况什么样,我们已不得而知。
春秋时代,贵族必须要学习的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术。这也是孔子推崇的。孔子肯定都学习过,后来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艺。意味着,六艺的每个门类都有老师教过孔子,但因史无记载,孔子的这些老师们都籍籍无名。所以说,孔子学无常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孔子有音乐老师。古代的师,本来是教贵族子弟学军事的长官,音乐和军事密不可分。但孔子喜欢文乐胜过武乐。乐师之师是本来意义上的师。孔子时代,齐、鲁的音乐很发达。35岁时,他在齐国听过《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大发感慨,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但他的音乐知识,可能更多还是来自鲁国的乐师。孔子年青的时候,曾跟鲁国的师襄子学过鼓瑟(见于《孔子家语·辨乐》)。孔子也跟鲁国的很多乐师都有来往,对乐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例如,《论语.八价》中记载: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意思是:孔子和鲁国太师聊音乐,说:“音乐的原理大概是这样的。演奏刚开始时,声音细不可闻,随着音乐渐渐响起,不断有新的乐器加入进来,当各种乐器合奏达到高潮之后,乐音又像抽丝一样慢慢地淡下去,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完成编曲。”
《论语.泰伯》中,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这是他在听到鲁国乐师挚演奏完音乐后的评价。在乐师挚演奏的过程中,孔子一直都听得很认真,甚至还有些如痴如醉。听完之后,还发出“洋洋乎盈耳哉”的赞美。不难想象,孔子当时听到这首内涵丰富、演奏手法多样,音色美妙的乐曲时,陶醉的样子。古代的乐师往往是瞎子,孔子对他们很尊重。《论语.卫灵公》: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孔子的老师是谁?
孔子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也可以说没有长期传授他学问的老师,孔子的老师有郯子,苌弘,老聃,师襄。
孔子周游列国时到郯国,曾以郯子为师。 当时二十六岁的孔子,其博学早已闻名鲁国,郯子见这样一个知名学者却能够如此虚心求教,十分感动,便倾其所有,全部奉告。离开郯子依然兴奋的孔子,还忍不住向人惋惜着感叹着:像郯子这样有学问的人,已经散落于四方了。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国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洛邑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
师襄,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师文曾从他学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孔子的老师是谁?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的老师是谁?
圣人无常师。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