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时的小口径高炮用弹匣和弹夹而不用弹链呢?

高射炮本来是用来对付空中目标的,是战机、轰炸机和运输机的克星。

高炮诞生于一战时期,到了二战的时候已经在各国军队中非常普及。

高炮分为多种,40毫米到80毫米左右的叫中口径高炮,100毫米左右口径的叫大口径或者重型高炮,40毫米来下的叫小口径高炮。

小口径高炮的特点就是反应快,角度刁,无死角,射速高,杀伤面积大。

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触发引信,遇到目标就爆炸, 明显区别中口径高炮和大口径高炮的延时引信和定时引信。

细心的军迷会发现,二战时期的小口径高炮不是采用弹夹供弹,就是采用弹匣供弹,没有看到它们采用弹链供弹的。

大家都知道弹链供弹效率高,杀伤力更大,当代先进的小口径高炮都是采用弹链供弹,它们为什么不采用弹链供弹,难道他们不想吗?

二战时战斗同样激烈,而且比现代战争的强度高,都是大兵团作战,号称是绞肉机式的战争,小口径火炮的优势更能发挥到极致,所以二战时更需要弹链供弹。而之所以没有采用弹链供弹,原因有以下两个。

首先是弹链强度达不到。

小口径高炮的射速非常高,这是它的优势。

以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二战时期赫赫有名的88毫米高炮为例,它的射速是每分钟16发。

而前苏联生产的高炮,射速为每分钟14发。

德国高射炮的巅峰之作FLAK40型128MM双联高射炮,绰号“双立人”,射速已经非常高,每分钟才20发。

而小口径高炮的射速最低是每分钟60发,最高可达100发,被称为万国防空屏障著名的40毫米博福斯L/60高射炮。每分钟射速可以高达140发,

这样高的射速,普通的链条是难以承受的,一旦在作战中断裂变形,就会出现掉弹现象,射击就会中断,给对方的飞机以喘息之机,就有可能改变战场均衡。

其次是弹链的韧性达不到。

二战时的冶炼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跟现在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受冶炼技术局限,难以生产出高韧性的材料,应用到弹链上。

我们知道小口径高射炮的最大特点是射速高,这就对链条的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弹链必须始终保持高速运动,才能供应炮弹。

其次二战时的高炮很少有20毫米口径的,大多在40毫米左右,炮弹本身的重量都比较大,对弹链的要求也非常高。

而且那么一排炮弹在战前就开始放在弹链上,战时连续作战对弹链形成持续的压力,机会让弹链不堪重负,产生变形,或者断裂。

而在高速运动中,弹链发生的任何变化都是难以察觉的,一旦出现故障就是大故障,不得不停止射击进行维修,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在二战时期,一个高炮要10几个人伺候,德国人甚至发明了“手拉机”来为SK-C/30型高炮进行人工供弹。

二战结束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军事装备也飞速发展,导弹逐渐取代了高射炮,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高射炮家族,光芒逐渐暗淡,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家族中的小口径高射炮不但没有退役,而且继续吃香,大放异彩。

究其原因,就是它们采用了弹链供弹,将射速提高了好多倍,威力更大。

比如前苏联ZU-23-2双管高炮,由于采用弹链供弹,每秒初速970米,每分钟射速5000发以上,曾经在一分钟之内干掉了阿富汗一栋六层大楼。

而叙利亚战场上,政府军用这样的高炮在瞬间消灭了一支600多人的反政府武装。

如果不是弹链供弹,小口径高炮也和它的家族一员,难逃被退役的厄运了。

综上所述,二战时的小口径高炮之所以没有采用弹链供弹,实在是因为技术和材料限制。

为什么二战时的小口径高炮用弹匣和弹夹而不用弹链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基本这几个:

第一,弹链强度问题。

小口径高炮的特点是射速非常快,一秒钟1发已经算是慢的。

这种高射速下,即便是金属弹链,它的强度不够,很容易出现断裂或者变形,导致供弹出现严重问题。

相反,弹夹的强度很高,可以规避这个方面。

这其实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弹链承受的问题。

二战小口径高炮中后期都是以40毫米左右为主。

这种炮弹单发是很重的,一串这种炮弹的重量很大。

弹链在备战时长期摆放,由于重力作用很容易导致变形。

一旦弹链变形,实战期间是难以察觉的,很容易造成卡弹之类严重故障。

所以,原则上弹链比较适合机枪和20毫米这种小口径高炮。

第三,随着科技进步,已经不需要弹链保证供弹量。

时代不同了,现在军事技术有很多提高供弹水平。

以我军PG99式双管35毫米高炮,外能源无弹链供弹(7发弹夹)的采用不仅提高了射速,并且比弹链供弹明显提高了可靠性。为了克服无弹链供弹容弹量小的缺点,该炮使用大容量自动供弹箱,左右两炮分别设置独立的56发容量左右供弹箱,并且还配有两个(左右各一)63发容量的副弹箱。

美军著名的M230链炮,也是无弹链供弹式。

类似的技术有很多。

为什么二战时的小口径高炮用弹匣和弹夹而不用弹链呢?

二战时的小口径高炮之所以不用弹链条,第一不是因为不想、第二不是因为不需要,主要还是技术限制,材料不过关。这等于问二战时的空军为什么不用隐身机作战一样可爱。

什么是小口径高射炮?

高射炮按照它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移动式或者说是牵引式高炮,一种是固定式或者自行式高炮。

按口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使用炮弹超过100毫米口径的重炮或者叫大口径高射炮;炮弹口径在60和100毫米之间的,叫中口径高射炮;炮弹口径小于60毫米的我们把它叫做小口径高射炮。

小口径高射炮的特点是什么?

一、小口径高射炮的弹丸一般来说多采用触发引信或者近发引信,不使用延时引信和远炸引信,基本上是直来直去,直接杀伤目标,具有打击迅猛及时的特点。

二、小口径高炮射击小巧灵活,打击角度很刁,既可以高射,还可以平射,覆盖范围大。

三、它具有战斗转化快,不超过1.5分钟,系统反应时间仅仅需要几秒;初速高(每秒970米)、穿透力强;射速高(每分钟最高射速可以达到4000发),攻击效率高,覆盖面积大,无死角;杀伤效果超好。

上世纪60年前后,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地空导弹逐渐走到前台,大口径和中口径高炮在很多国家逐渐成了配角,或者干脆退出历史舞台,但小口径高射炮依旧在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不断推陈出新,风采不减当年。我国陆军就是以35mm口径高炮为主建立的近防体系,以730近防炮和35mm高射炮作为近程防空火力。

现在的叙利亚战场,叙利亚政府军就经常用小口径高炮来对付反政府武装,曾经几分钟内击溃了上千人的伊斯兰国武装,收效很好。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苏军用高射炮在一分钟内摧毁了一个六层高的大楼,几乎完全粉碎。

小口径高射炮可不可以采用弹链供弹?

我们刚才介绍过,现代小口径高射炮初速和射速很高的,分分钟打出数千发炮弹,这就决定了,采用其它供弹方式是根本不可行的,只能采用弹链供弹。

如果还采用二战时的供弹方式,射速根本就上不去,恐怕早就寿终正寝,不会迎来它的第二个春天。

比如上世纪60年代小口径高射炮的代表作,苏联ZU-23-2双管高炮和80年代我国小口径高射炮的王者,87式25毫米双管高射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小口径高射炮,都是采用单链供弹。

具体流程是螺旋导引将由弹箱出来的炮弹导引到下装弹口箱(33),经由(33)左侧的软导引上扬至自动机的受弹口。

这种弹链供弹方式,减小了供弹系统的接口,提高了射速,可靠性也随之提高。

说到这里,那些小口径高射炮没有必要使用弹链供弹的鬼话应该揭穿了。

鬼话说,因为小口径高炮射速太快,一秒钟一发,多牛啊,弹链怎么受得了啊,强度达不到,分分钟就断裂了。

可是甭说一秒钟一发,就是一秒钟两发、三发,又怎么样?博福斯公司的 M34射速高射炮每分钟140发,在二战已经是极限了。

数学还及格的朋友不妨算一下,一秒钟无法,一分钟射出多少炮弹?跟现在的一秒钟四千发比,哪个射速高?

现在的高炮分分钟数千发,弹链都可以承受,过去的每分钟几十发,都无法承受,什么逻辑?

这就跟大英雄项羽可以举起半吨重的鼎,却拿不动一只鸡蛋,说我胳膊受不了,一样荒唐可笑。

说实话,二战时候的技术、材料的强度达不到那个水平,真要采用弹链供弹,会断裂、会变形、会卡弹,这很正常。

也许有的军迷会说,二战时的小口径高炮炮弹直径大,但是直径大初速低,射速低,现代的弹链完全可以承受。

还有人说,我军PG99式双管35毫米高炮,就是采用外能源无弹链供弹啊,但是它的射速非常低,只有每分钟400发,跟弹链供弹的射速差了十倍。

而且被军迷举例的我军PG99式双管35毫米高炮诞生于1978年,而我军采用单链供弹的小口径高炮诞生在1993年服役,代差呀,朋友们。

比如我军的95式自行高炮,同样采用的是弹链供弹,每个弹箱容量为40发炮弹;炮架采用大耳轴结构,上架两侧的弹箱及弹箱支架随摇架同时俯仰,推式平衡机装在上架正后方,高低机和方向机均为齿轮传动结构,分别装在托架左右两侧;击发机构可分别实施电击发、脚踏击发、手动击发和单炮击发。

看懂了没有,可以连发,可以单发点射,爽不爽?

现在的材料和技术,能设计出射速达到四千发的弹链,也一定能设计出每分钟120发的弹链,哪怕炮弹直径大了6毫米。

或者说他们可以因地制宜,制造出小口径炮弹啊,干嘛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换言之,如果二战时,我们的先辈拥有了现在的技术,或者说把现在弹链供弹的高炮让他们使用,他们一定眉开眼笑,双手拥抱,不用才是傻子呢。

总之,二战的时候,小口径高炮之所以用弹夹而不用弹链,不是不想用,也不是不需要,实在是过不了技术这个门坎。

为什么二战时的小口径高炮用弹匣和弹夹而不用弹链呢?

二战时的小口径炮印象中没有带自动装弹机的,甲板下还有提弹机,甲板上全靠人力。30~40mm的炮弹说重不重,说轻也不轻,连成弹链人力在狭小的甲板上移动,磕磕绊绊了不得。

弹链需要承受拉动炮弹运动的力量,别说炮弹,美军轻机枪的200发机枪弹链都容易断裂。现代小口径防空炮也少见弹链,取而代之的是全动的输弹机构,每发弹药都受到驱动力,而不是用弹链拉动。

附图有密集阵的装弹过程,弹链只用于将20mm炮弹装入圆形弹鼓,内部有类似链条的机构给每发弹药驱动力,才能保证高射速。开炮爽几秒,装弹十分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