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补给舰不用核动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就中国来说就是这样:

第一,技术门槛太高。

大家似乎认为核动力技术不复杂,其实恰恰相反。

想要生产一个安全且高效的核动力系统,是非常困难的。

补给舰是大型军舰,就排水量来说甚至可能达到轻型航母的水平。

而我国虽然早就制造了核潜艇,然而目前并没有制造任何大型核动力水面军舰,主要是技术方面还不成熟。

比如核技术已经很高明的法国,戴高乐航母从1999年使用开始,核动力装置便故障不断。2000年,两座核反应堆甚至出现了无法冷却的危险。

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航母都没用,怎么能用于补给舰呢?

第二,核动力非常昂贵。

且不谈建造费用,我们就看看使用费用。

以辽宁号为例,一次加满燃油可达8000吨,约需1600万元。

辽宁号在以18节速度巡航时,一天可航行780公里,一天耗费约为390燃料吨,也就是80万元左右。以每年战备值班3个月计算,那就是7200万元。

再看美国核动力航母,尼米兹级一次加装核燃料可用25年。

如果是辽宁号就需要18亿人民币,似乎很贵。

然而尼米兹级燃料高达10亿美元。

第三,用不上。

我国目前尚且不需要去全球作战,中国毕竟不是美国。

我国航母作战区域主要就是周边的海域,最远不过是南海和西太平洋。

这个距离,根本就不需要核动力补给舰,常规动力就足够了,顶多编队里面多放几艘。

退一步说,就算美国航母也用不上。

因为美国军港遍布全世界,到处都可以停靠补给船,不需要一艘船一直跟着几个月

为什么补给舰不用核动力?

补给舰属于后勤保障舰只,以装载补充燃油、弹药和生活保障物资为主,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电子、武器系统,也不需要执行直接作战任务。补给舰的设计主要关注有效载荷、远洋航行能力,部分需要伴随航母编队、两栖打击编队的大型综合补给舰也会考虑航速。因此,从设计和功能定位来说,简单的说补给舰就是军用的运输船,对于这样的后勤保障船只用核动力太奢侈,也没有必要。901型补给舰与航母编队效果图

核动力技术是当前最高端的技术之一,拥有完善核动力技术能力的也只“五常”,在水面检查核动力方面,更是只有美、俄、法三国拥有应用经验,其他国家即便是想在补给舰上安装核动力也没有那个能力。全球第一艘核动力水面战舰“长滩号”巡洋舰,造价比“小鹰号”航母还贵!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核动力技术爆发时期,也有些国家尝试过将核动力应用于商船、电力保障船等非作战舰船,如日本的“陆奥号”核动力运输船、美国的“萨凡纳号”核动力商船、苏联的“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等。但是由于经济性和安全性问题,目前除了俄罗斯仍装备有核动力破冰船外,其他核动力船舶均早已退役,而且核动力装置退役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1959年建成的“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1974年建成的“陆奥号”核动力商船

从技术上来说,包括补给舰在内的大中型水面舰艇都可以安装核动力装置,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建造了多行核动力巡洋舰,但是最终都是由于造价和安全性的问题,在90年代中期除核动力航母外的所有核动力水面战舰均退出了序列。连主战舰艇都用不起核动力装置,补给舰安装核动力就更没有必要了。“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目前除航母外唯一的一艘核动力战舰

目前各主要海军强国的大型补给舰一般都采用成熟、结构紧凑且经济性较好的燃气轮机动力,如美国4.8万吨的“供应级”补给舰装备4台LM2500燃气轮机、我国4.5万吨的901型补给舰装备4台QC280燃气轮机、而且英国最新的3.7万吨“潮汐级”补给舰才有柴油-柴电动力,上述三型大型补给舰的最大航速都可以达到25节以上,可满足伴随航母编队远洋作战需求。在核动力系统经济性和安全性问题解决之前,包括补给舰在内的其他水面舰艇采用核动力系统的可能性不大。燃气轮机技术足以满足补给舰及其他水面战舰需求

901型综合补给舰与美国“刘易斯克拉克级”干货补给舰

为什么补给舰不用核动力?

花钱多,浪费资源,风险高,所以没有必要!

为什么补给舰不用核动力?

军舰使用核动力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其航程和动力快慢的问题,因为补给舰自身带有充足的燃油,一般航程不是问题。而补给舰不直接参加海上作战,只用于给自家舰队补给燃油、弹药和给养,加之受造舰成本的制约,所以,补给舰通常不采用核动力。

为什么补给舰不用核动力?

补给舰虽然是军用舰艇,但是在海军定位中却不同于驱逐舰、护卫舰等一线作战舰艇,而是归类为后勤补给的二线甚至三线作战舰艇。所以补给舰虽然上至航母下至千吨的护卫舰都需要补给舰来完成包括燃油等几乎所有物资的定期或者不定期补给,但是由于自身定位的原因,补给舰在建造标准上往往也没有一线的驱逐舰这些主力战舰建造标准高和严格。

甚至从冷战结束后,随着各国军事发展放缓以后,很多二三线军舰包括补给舰、两栖攻击舰、两栖船坞补给舰在内的众多非一线作战舰艇都刻意的降低了建造标准来降低建造成本,比如很多补给舰咱一些非关键的部位大量采用民用标准和民用船舶建造材料来降低建造成本。

当然最早开始在军舰上采用民用标准的是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英国21型导弹护卫舰,该舰从一开始的设计上就在非关键部位采用了民用建造标准以降低建造成本和缩短建造时间。比如21型护卫舰满载排水量仅有3250吨,但是为了减轻上部重量以利于航行性能,上层建筑大量采用铝合金材料制造而非军舰常用的特种钢材建造,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该型护卫舰极大的控制了建造成本,但是却在首舰首航过程中,一场大火让该舰铝合金材料建造的上层建筑结构发生扭曲变形,也让英国和所有国家的海军深刻认识到主战舰艇大量采用民用标准节省成本后的巨大弊端。

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全县建造的新型主战舰艇在舰艇建造材料商依然还是延续了抗燃、刚性更强的钢材作为建造材料。不过对于非一线作战舰艇而言,比如两栖攻击舰这类二三线舰艇而言,由于不直接单独参与高等级的海战,同时因为舰艇结构庞大复杂,再加上全球军事等级的不断降低,所以对于很多军费越来越短缺的国家海军而言,适时的在一些非主战舰艇的非核心部位采用民用建造标准还是允许的,毕竟这样做可以大量节省建造成本的同时也缩短了建造时间。

同时对于两栖攻击舰、补给舰这些体积庞大的非主战舰艇而言,之所以率先采用民用建造标准也是因为其结构形式恰好和民用的集装箱船、大型油轮、滚装船等结构相似,比如补给舰需要设置更多的隔舱用来容纳燃油、淡水等大量物资,其结构设计恰好和大型油轮很是相似;再比如两栖攻击舰舰体内部需要设计有大空间无隔断的航空机库、坞舱、车辆舱等,而其结构形式恰好和民用的滚装船基本相似,所以对于这些二等军舰而言,在设计制造的时候大量参考这些建筑数量更多、建造技术更为成熟的民船更有利于提升其结构强度和降低其建造成本和缩短其建造时间。

特别是对于一些此前从未建造过几万吨大型军舰的国家而言,在设计建造过程中采用民用标准反而比套用老旧的军标更安全可靠一些,毕竟现在的大型集装箱船、油船吨位都超过10万吨了,和两栖攻击舰结构很是相似的民用滚装船都已经超过4万吨了。特别是对于满载数万吨、空载万吨出头的集装箱船、油船、滚装船而言,由于需要不间断的在空载和满载之间转换,所以为了保证其船体结构强度不会因此而疲劳衰减,所以相应的很多关键部位的结构强度反而要比军舰要求更高,所有对于这类非一线作战舰艇而言,采用民用标准反而更为合适。

那么对于补给舰、两栖攻击舰等这类非一线作战舰艇而言,为了降低建造成本都早已在舰艇结构和建造材料商省钱省时间,又怎么会耗费巨资用上“更高端的核反应堆”呢?毕竟现下一座5万吨级船舶舰用核反应堆的建造成本就已经能建造四艘2万吨出头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了。

为什么补给舰不用核动力?

核动力除了能够无限续航这一个优点之外,基本上全都是缺点。首先维护保养皆为天文数字,而且一次加注燃料的费用比传统燃料昂贵太多,接着就是危险性极大,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发生核泄漏事故,再加上补给船上的万吨燃油,估计这个爆炸不次于核爆炸,最后就是补给船在舰队中所担负的角色。

补给船属于是非战斗舰只,也就是说补给船的建造成本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便宜易于量产,可要是研发核动力补给船的话,那个技术门槛可不是一般的高,而且补给船本身的品质也要相对提高,这样无异于提高了建造成本,限制了建在规模。

另外就是补给船不需要参与作战,所以只要没有了燃料就可以回港,根本就不需要无限续航这种鸡肋功能。

法国就是非常好的例子,由于当年跟风自己也造了一艘核动力航母,结果使用后发现根本就是一个军事黑洞,所以法国未来的航空母舰只要开工建造,就肯定是常规动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