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之变,慈禧如何夺取政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辛酉政变的夺权难度其实不大,原因如下:
第一,君臣有区别。
八大臣不过是辅政大臣,说通俗点就是臣。
而慈禧、慈安太后还有那个傀儡小皇帝,是主子。
双方身份不同,八大臣处于很不利的地位。
电影《垂帘听政》中,八大臣都是跪着和太后们说话。结果慈禧太后出言骂人,直接点名了要利用皇帝夺过大权。
肃顺大怒,直接说“我受先皇重托,一心为国,绝对不允许有人乱政害国”,随后直接站起来,把小皇帝都吓哭了。
为什么?
因为满清自古以来,君臣有别,没有见过臣这样撒野的,把皇帝吓着了。
第二,八大臣的权力有限。
八大臣充其量只是大臣,实际上是并不掌握实权的。
咸丰皇帝大草包,规定了八大臣的决定,需要经过两个太后批准才能执行。
这就等于赋予了两个太后最后的决定权。
如果太后们不批准,八大臣说话就同放屁一样。
这还怎么斗呢。
第三,八大臣的敌人很多。
就肃顺来说,他重用汉人官员掌握军权,因此满族权贵对他极为不满,认为他将权力让了出去。
而肃顺认为,太平军、捻军、西北回孽四处叛乱,洋人又不断入侵,如果只靠草包满族官员去对付,国家就得亡国。
即便如此,肃顺也树敌太多,成为众矢之的。
另外,还有一些在野的实权派,也颇有野心。
比如宗族中近亲的恭亲王奕䜣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极为不满。
这里面,尤其重要的是在京畿握有重兵的钦差大臣、兵部侍郎胜保和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他们一旦支持,干掉肃顺他们就不困难。
这些人很容易支持慈禧。
第四,推翻八大臣以后国家政局会稳定。
肃顺认为慈禧是个无知妇人,根本不可能治理国家。
在这种国家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慈禧绝对不会敢于自毁长城,将肃顺杀掉或者废掉。
然而,这就是肃顺大意的地方。
确实,当时慈禧没有能力治理国家,但能力超群的恭亲王奕䜣还是可以的。
事实证明,恭亲王奕䜣掌权以后国家大体稳定。
自然,慈禧也只是利用奕䜣,随后就设法将他搞掉。
其实干掉肃顺他们难度并不大。因为咸丰刚死,八大臣其实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军政大权,双方还在激烈斗争初期。
此时慈禧果断动手,八大臣其实没有抵抗的能力,完全是被宰割的羔羊。
说起来,慈禧也算是留有余地。八大臣中,诏载垣、端华赐死,肃顺斩首;其余五人撤职,穆荫发配军台,景寿则保留公爵及额驸品级。
只杀了3个,没有赶尽杀绝。
至于八大臣的党羽,也没有被追杀。
辛酉之变,慈禧如何夺取政权?
我是条哥,我来回答。
辛酉之变,慈禧能够夺取政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在我看来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简单来说可以用“韬光养晦,多方联盟”八个字形容。为什么呢,且听我慢慢说。
什么是辛酉之变辛酉之变是清朝统治者内部斗争尖锐化的表现。1861年8月咸丰皇帝病逝于成的热河行宫,六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咸丰帝遗诏,命以肃顺、载垣为首的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激化了与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太后党联盟之间矛盾。同年11月,慈禧太后联合奕訢发动政变,免除八大王的职务,并任命奕訢为议政王,改年号为“同治”,这就是辛酉之变,又叫“北京政变”。经过这次政变,慈禧成为中国实际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对于近代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辛酉之变的背景直接原因:咸丰帝死前做的权力结构安排,可以说是刺激辛酉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1.任命年仅6岁的皇太子载淳为新君,皇帝年幼,为防止母强子弱,慈禧专政的现象出现,于是分别授予两宫太后两个印章,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2.任命以肃顺、载垣为首的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幼帝,总摄朝政。但是也恰恰是这个做法,使新政权的核心陷入了1个足以影响朝局的冲突诱因中。那就是御前大臣肃顺与在京的恭亲王奕訢两派势力长期对立紧张。
咸丰帝的这些做法本是为了政权能够平稳过渡、交接,但实际上正是这些做法为日后的不稳定的局面埋下了隐患。
主要原因:对最高权力的渴望是促使辛酉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
1.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两宫太后及皇帝组成联盟与肃顺集团之间的权力矛盾。咸丰五年,恭亲王奕訢被逐出军机处,肃顺趁势崛起。拉开了二人斗争的序幕。
2.慈溪太后本人对权力的追求。慈禧太后本人就是一个热衷于权力追逐的人,这一点从咸丰帝分别授予她与慈安太后两枚互相制衡的印章就可以看出。即使如此,由于慈安太后本身的原因,慈禧逐渐掌握了在后宫中主动权,而八大臣的存在就成为她成功的拦路虎。
慈禧辛酉之变成功的有利因素1.以肃顺为首的权臣派临阵脱逃,大失民心
1860年9月,即咸丰十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面对满朝臣几乎一致反对的情况下,咸丰帝仍在肃顺、载垣等人的拥簇下,以“西狩”为名,逃往热河,这一举动,虽然使肃顺、载垣推掉了办洋务的麻烦担子,但是却加深了官民对于权臣派不顾民族、国家危亡只顾自己逃亡行为的不满,大失民心。而留守京城,办理抚局的恭亲王极其派别却因此获得了民心,从而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2.肃顺与慈禧交恶,间接促成两宫太后与恭亲王的合作
慈禧本人热衷政务,并曾多次对政务进行干预,引起肃顺不满,肃顺亦曾建议咸丰帝效法前朝杀母留子,防止慈禧专政,咸丰帝虽然没有采纳,但是肃顺与慈禧也因此交恶。
而在留守期间,恭亲王通过组建总理衙门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形成了以北京留守政府为核心的权力中心,可是在咸丰帝的身后布局中,恭亲王却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也因此恭亲王奕訢沦为权力的失意者。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将两个希冀权力而不可得的人推到一处,而慈禧与恭亲王的合作也为辛酉之变的成功埋下伏笔。
3.肃顺树敌过多
肃顺这个人其实是很有能力的,他勇于任事,极力鼓舞咸丰帝振衰起弊,这一点还是值得称赞的。清史稿说:
其赞画军事,所见实出在朝廷诸臣之上,削平大乱,于此肇甚。他重用汉人,表现了其超出了满汉的眼界与果断地决策力。但是他为人刚愎自负,排除异己,处事手段过于激烈,他通过改革削减旗人的俸禄,引起旗人不满,致使他树敌过多,以至政变发生后竟无人支援。这也是辛酉之变能够成功的因素之一。
4.天公作美
这个可以说是一个天时因素了,咸丰帝去世后,各位朝臣都需要回京奔丧,为了抢占先机,先发制人,两宫太后以与恭亲王皇帝尚小,需要提早回京为借口,故意没有随皇帝灵柩同行,摆脱了肃顺派的控制监控,提前返回北京,利用从咸丰帝逝世,到其灵柩运到皇宫中的74天时间,充分准备政变。由于天降雨,大部队晚于太后的行程四天,9月29日,两宫太后到京,30日发动政变,时间整整差了三天。这为她们准备政变提供了时间与空间,打了一个时间差与空间差。
辛酉之变最终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的胜利告终,肃顺、载垣、端华被处死,其余五大臣被革职,而慈禧太后也开始了她对于中国长达47年的统治生涯。
辛酉之变,慈禧如何夺取政权?
促成慈禧太后借助“辛酉政变”夺权的,有这么几个因素。
一、慈禧太后争取到了皇后的支持,并有同治皇帝之母的尊贵身份
在慈禧太后还是懿贵妃的时候,就已经暴露出勃勃地政治野心。1860年英法联军扩大侵略战争兵锋直指京城,清军抵抗不力逼得咸丰皇帝,被迫抛弃京城远遁避暑山庄,并在内忧外患的压迫下一病不起。而懿贵妃则趁机内外勾连上窜下跳,试图趁机染指朝政!
咸丰皇帝对此看得一清二楚,为了避免懿贵妃祸乱朝纲,他曾经想过寻找罪名处死懿贵妃。不料懿贵妃早已和皇后结成了攻守联盟,在皇后的求情劝说下,咸丰皇帝放过了懿贵妃。当然这也是因为懿贵妃为咸丰皇帝生下了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否则咸丰皇帝绝不可能饶恕她。皇后的助力兼有皇子之母的身份,为懿贵妃提供了操纵政权的便利条件。
二、咸丰皇帝临终前的政治安排,看似稳妥实则漏洞百出
咸丰皇帝临终前既担心懿贵妃母凭子贵,依仗着儿子成为新君的有利条件,肆意妄为干涉朝政。同时又担心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成为权臣,从而重现当年康熙皇帝时代,权臣鳌拜因重权在手而上欺皇帝下压群臣的历史。
咸丰皇帝想出了居中制衡的“妙计”,他先将辅佐幼主治国理政的权力,交给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同时却又把两枚御宝分别授予皇后和未来的同治皇帝,但却因为同治皇帝还不能治国,所以这枚御宝暂由懿贵妃执掌。
咸丰皇帝对未来的政治设计是:朝廷的大政方针尽可由八大臣制订或裁决,但是若想形成法律文件,则必须要加盖两枚御宝才算具有合法效力,否则八大臣制订的任何决策都是无效的。
咸丰皇帝试图凭借这个方法,使皇后和懿贵妃同顾命八大臣,形成某种既互相依赖而又互相牵制的局面,从而使朝廷政局能够保持平衡!然而这种权力一分为二的方式,既无法使皇后,和权力欲旺盛的懿贵妃满意,也不能令顾命八大臣满意!双方为了争夺权力,肯定会产生矛盾并埋下爆发冲突的危险!于是为了从八大臣手中夺权,在懿贵妃成为慈禧太后之后,便开始加紧施展一系列夺权手段!
三、八大臣过于自信,忽视了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忻结盟的可能性如果说没有恭亲王奕忻的协助,慈禧太后也没有办法击败大权在手的顾命八大臣。这是因为顾命八大臣不仅曾深受先帝咸丰的宠信,而且在朝廷中还拥有极强的势力,因而其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然而在有了奕忻的加盟后,慈安太后(皇后)和慈禧太后,便拥有了击败八大臣的有利条件。奕忻不仅活动能力很强,而且在朝廷中也很有影响力。于是奕忻便借口哭灵赶到了避暑山庄,与两宫太后制订了政变夺权的密谋,然后奕忻便返回京城加紧布署政变事宜,而两宫太后则继续麻痹八大臣!
结果当英法联军退出京城,咸丰皇帝的灵柩运返京城时,两国太后、同治皇帝连同群臣(包括部分顾命八大臣)先行起程,将顾命八大臣中的核心人物——肃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而肃顺却偏偏过于自信,他认为自己手握先帝遗诏,大权尽落八大臣之手,朝廷大局已定。因此即便是两宫太后对自己不满,也不可能再生出什么变故。正是这分自信使肃顺忽视了即将到来的危险,于是便出现了当奕忻率兵包围肃顺之时,肃顺方才如梦初醒的结果!
在将肃顺拿下之后,慈禧太后又迅速收拾了其他几个顾命大臣,将政治权力掌控到了自己手中。至此在大约20余年的时间里,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忻为中心的政治力量,成为操纵清朝政治走向的中枢。这种局面直到恭亲王奕忻被免职、慈安太后去世,最高权力完全落入慈禧太后之手才结束。
辛酉之变,慈禧如何夺取政权?
辛酉辛酉之年,也就是1861年。咸丰帝病死承德,慈禧太后和恭斳王亦忻发动宫廷政变,铲除顾八大臣的势力,立载淳为皇上,这就是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标志着以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辛酉之变,慈禧如何夺取政权?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而执掌清朝之舵几近半个世纪之久,论政治谋略和手段,咸丰确实不如慈禧。
不过,慈禧夺权并非一蹴而就,辛酉政变自然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筹划、组织和发动这一整个过程。
咸丰临死之前,一则为了防止慈禧行“武则天故事”,二则为了防备以奕訢为首的“帝胤集团”,三则是为了制衡自己所任命的“辅臣集团”,所以留了一个后手。
他一边“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赞襄政务”,这八个人组成了辅臣集团;一边则将皇帝所拥有的最终决策权一分为二,让慈安掌管“御赏”印章,让慈禧替小皇帝载淳掌管“同道堂”印章,辅臣集团所做出的决定须由慈安和慈禧同时盖章方能生效。
这个后手看上去很妙,实则不堪一击,因为慈禧可以和辅臣集团相互制衡,辅臣集团也可以和帝胤集团相互牵制。
可是,咸丰却不能够保证慈禧也会和帝胤集团相互敌对。
辅臣集团当时颇为得意,或者说他们实在太狂了,咸丰这边才让他们赞襄政务,然后咸丰才驾崩,他们就狂得不知所以。
对于慈安和慈禧,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处于深宫之中没什么见识的妇道人家,虽然先帝让她们掌管“御赏”和“同道堂”二印,但也不过是走个流程罢了。
所以,不论他们做出了怎样的决策,慈安和慈禧只要做好“盖章机器”这个角色,好好地盖好印章便可以了。
对于以奕訢为首的帝胤集团,他们同样不放在眼里,咸丰生前一直没能将帝胤集团彻底打垮,现在咸丰不在了,为了巩固载淳的皇位,他们当然有必要出手打压帝胤集团。
打压帝胤集团当然没问题,压制慈禧的野心也没问题,可是咸丰皇帝才刚刚驾崩,他们便同时出手打压慈安和慈禧、帝胤集团,那么便会出问题。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所以敌人的敌人就可以成为盟友!
所以,为了摆脱辅臣集团的打压,慈禧和慈安当然可以选择和帝胤集团联手一起打垮辅臣集团。
这就是慈禧在受到辅臣集团的压制之后,所作出的筹划,和奕訢联手打击辅臣集团。
既然已经有了筹划,那便得想办法和奕訢达成共识,应该给奕訢什么好处,发动政变之后应该怎么迅速稳定局面。
慈禧想让奕訢和她联手,她能给奕訢什么呢?奕訢说到底想要的无非是权力,这是慈禧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为了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奕訢,慈禧将自己身边所能够用的人全给派出去了,她当时能够用的人说白了只有两个,一个是安德海,一个是李莲英。
慈禧之所以能够联合奕訢、奕譞等人,之所以能够将荣禄拉过来陪自己冒险,实际上便是通过安德海和李莲英为她奔走。
该给奕訢、奕譞等人的好处,是通过安、李二人传达。
该让奕訢什么时候来热河,是通过安、李二人传达。
该让奕譞什么时候对辅臣集团出手,是通过安、李二人传达。
所以,慈禧之所以能够在咸丰死后没多久便迅速组织好发动辛酉政变的人手,安、李二人可谓是功不可没。
组织好了人手之后,便等待最好的时机发动政变了。
慈禧确实是个聪明人,也确实有手段,她在回京之前便已经让奕譞掌控了戍卫京师的军队,然后又先一步赶回京师。
掌控了京师的军队,才能顺利地发动政变,几十年后光绪之所以会在戊戌政变中为慈禧所擒,原因便在于没有掌控军队。
端华原本是掌握着京城军队的步军统领,可是慈禧才抱怨了一句,他便主动将步军统领让给了奕譞。
没了兵权,岂不成了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为了能够顺利发动政变,慈禧还刻意留肃顺一人护送咸丰梓宫,她自己则带着同治皇帝和载垣、端华等七人走小路回京。
肃顺可是辅臣集团的核心人物,没了肃顺,辅臣集团便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慈禧在1861年11月1日一回到京师便迫不及待地召见奕訢、文祥,然后趁着肃顺还没带着人回京的空当,在第二天便直接下旨免除肃顺、载垣等八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和端华,同时派人去半路劫杀肃顺。
如此一来,咸丰皇帝临死之前所做的后手,经过辛酉政变这么一闹,便成为了废棋,慈禧也顺利地接掌了清朝。
慈禧自从发动了辛酉政变之后,深知兵权的重要性,所以一直紧紧地抓着兵权不放,她之所以能够打垮奕訢,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发动戊戌政变而软禁光绪皇帝,也是因为她手里掌控着兵权。
倘若当时端华没有将步军统领让给奕譞,慈禧没有掌控戍卫京师的军队的话,她在回京之后未必敢发动政变,发动了政变也未必会成功。
不过,她所选的盟友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奕訢这样的实力派联手,她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辛酉之变,慈禧如何夺取政权?
辛酉政变是慈禧走向个人专权的开始,也改变了整个清朝晚期的政治命运,由一个女人统治达47年之久。辛酉政变展示了慈禧高明的心机和手段!
1861年咸丰病死在承德避暑山庄,当时的咸丰的儿子载淳只有六岁,咸丰死前作出了比较稳妥的后事政治安排!载淳为皇太子,以萧顺为代表的八个顾命大臣总摄朝政,同时赐“同道堂”和“御赏”印给慈禧和慈安皇太后,朝廷的命令需要两个皇太后同时用印才能执行。本来以顾命大臣和皇太后互相牵制达成权力平衡的格局,这个安排还是挺稳妥的,也是咸丰想到最好的办法了!只不过萧顺和慈禧都野心过大,双方都容不得对方存在干扰自己的摄政。以前萧顺就劝说咸丰要把慈禧干掉,因为主幼母强,会重蹈后宫干政的覆辙,出现一个武则天,那该怎么办?可咸丰也不是被忽悠的主,你怕慈禧是武则天,我还怕你萧顺是曹操呢,两个都不是什么好人,都想控制幼主达到大权独揽的目的,因此咸丰才做出那样的安排!
可是事情出现了变化,咸丰死后,萧顺这八个人打着顾命大臣的名义处处压着慈禧母子三人,甚至不让她们履行咸丰要求的参于政务的遗命,说白了,就是边缘化慈禧和慈安两人人,最后就是杀掉慈禧,控制幼主!慈禧知道和萧顺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谁也不能放过谁!因此慈禧劝说慈安合作,一起搞垮萧顺他们,这样一来她们才能保证富贵和性命。慈安同意了,只是她们被困在承德,那里都是萧顺的人,和萧顺斗争必须找外援,而这个外援就是恭亲王奕欣。奕欣也是个不安分的主,在争位上输给自己的哥哥咸丰,咸丰跑到承德,让奕欣留守北京和英法联军议和,说白了就是个临时工,皇帝回到北京后,就没有奕欣什么事了,会被赶回家做贤王!
慈禧首先找到妹夫醇郡王奕譞,让他去北京联系奕欣。然后奕欣乔装打扮成太监避开萧顺的耳目,去到承德和慈禧密谋。慈禧和奕欣达成交易,合谋策划一起干掉萧顺这八个人。内容就是奕欣回到北京集合亲信和兵力,等皇太子回北京时,就是发动政变的时候。因为咸丰的尸体要回到北京安葬,新皇帝也要回北京登基,而什么时候回去,都是奕欣做主,因为是奕欣和英法联军谈判。当奕欣和慈禧密谋完成后,慈禧答应事成之后,奕欣作为议政王参与朝政!回京那天,慈禧让萧顺等人和咸丰的棺材一起走,而慈禧三母子坐马车走,刚好那天下雨,马车走的快提前回到了北京城。慈禧马上和奕欣发动政变,慈禧慈安把英法联军入侵国家,让国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灾难都扣在萧顺八大顾命大臣头上,说他们是罪魁祸首,必须严惩!奕欣的士兵带着圣旨前去还在路上的萧顺等人,直接抓捕扣押,宣布圣旨,萧顺等人终于明白,大势已去,政治斗争失败了!
辛酉政变的结果就是萧顺三人被杀,其余五人革职流放,胜利的就是慈禧慈安同治皇帝和恭亲王奕欣,他们是最大的赢家,也平分了权力,奕欣成了议政王,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大权在握,同治是傀儡皇帝。随着慈禧权力日益稳固,慈禧首先罢了恭亲王奕欣议政王的职务,赶他回家,然后阴险毒死了慈安,最后慈禧大权独揽,成了清朝实质的统治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