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生和葛朗台谁最吝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严监生和葛朗台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葛朗台是白手起家,利用革命成为了暴发户,他的财富是用命换来的,所以自然非常珍惜。随后,他是从事高利贷保持财产壮大到1400万法郎的巨资。
而法国是基督教国家,基督徒原则上不允许放高利贷,这是所谓的捞偏门。
就是因为捞偏门会被社会摒弃,所以葛朗台更加重视这些不义之财,到死也是如此。
书中写: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最后一下努力送了他的命。
葛朗台此人并不仅仅是吝啬,而是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他弟弟破产自杀了,侄子来投奔他,被他轻易的打发了。他对于妻子、女儿也没有太多的感情。
他的妻子其实就是被葛朗台气死的,女儿也受到他很多虐待。
发现女儿私下将6000法郎赠送给侄子,葛朗台恼羞成怒的惩罚女儿,将她软禁了很久,只需吃面包和清水。
虽然如此,葛朗台多少有些父女之情,最终将财富还是交给了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最终欧也妮还是享受了父亲的遗产,也算安逸的渡过一生。
所以葛朗台虽坏,但还不算是大奸大恶,普通的小人而已。
相反,严监生就不同了。
严监生没有葛朗台的能力和手腕,是个胆小懦弱的小财主。
他的财富也不是自己创造的,完全靠子承父业,随后省吃俭用才能维持的。
严监生也是到死都保持着吝啬: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但话说回来,这种吝啬也没错。因为他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不节省就很容易败家。
他的大哥严贡生,当年兄弟两人分家的财富相同。而严贡生一家吃喝玩乐,最终才20年家产就败光了,靠在乡里耍流氓、讹诈搞钱,最终被人告状,官府缉拿,还是严监生花钱解决。
而且,严监生吝啬是对自己吝啬,对于妻子和孩子,他还是挺舍得的,而且很重感情。
严监生的两位舅子来探望他时,他说起家里的情景:“……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里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看看,虽然小气吝啬,但对孩子多少还是愿意花钱,宁可自己不吃。
正妻王氏得病以后,严监生并没有节省,而是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
王氏也是个贤妻,生前和丈夫一样节省,这么有钱也主动做家务。
王氏去世后,严监生非常哀痛,“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
王氏的葬礼也是办的很风光,严监生“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他家产有十多万两),你能说他小气嘛?
严监生一生受哥哥严贡生的气,被他连累和反复敲诈,两家是有仇的。
但严贡生被官府缉拿逃走后,严监生还是主动出钱解决。
而且严监生死前,还是留个大哥几个儿子“礼物”,单独给哥哥送了“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
可见,严监生虽小气,但面子上的事情都不少做,对于自己的亲人都是比较照顾的,当然也从没害过人。
这样的人,在中国社会已经算是正人君子的楷模了。
看看他哥哥严贡生是他妈什么德性,还来争夺弟弟的遗产,要逼走弟媳,狼心狗肺,不是东西。
严监生和葛朗台谁最吝啬?
这两个人其实没什么可比性,如果硬要区分的话,在吝啬上我投葛朗台一票!
“虱子背上抽筋,鹭鸶腿上割肉,古佛脸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这是《喻世明言》中对张员外的形容,喻指极度贪婪,任何一点小利都不肯放过的人,也就是俗称的“吝啬鬼”。
这个称呼用来形容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和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再适合不过了。
这两位都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吝啬鬼,想要弄明白谁最吝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对比分析。
1、在生活习性上爱财如命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有钱人:一种是家财万贯,随意挥霍;另一种是越有钱越舍不得花钱,生活过得抠抠索索的。
很明显,严监生与葛朗台属于第二种,但两人在生活习性上又在表现出不同之处。
生活在法国的葛朗台是个暴发户,他的生活与梦想都是围绕着钱打转。每一个与葛朗台打过交道的人,都难逃被他剥削的命运。
他不仅搜刮别人的钱,对自己也很吝啬。夜晚如果点了两根蜡烛,那他一定会吹灭一根,节省资源;虽然他很有钱,但每天还是住在阴暗的老房子里……
他已经彻底沦为金钱的奴隶了!
隔着大洋相望的严监生也毫不客气,明明家里有10多万两银子,却连一斤猪肉都舍不得买。一家四口的伙食实在是太差了,各个都是骨瘦如柴的模样。
最奇葩的事情是,严监生都已经奄奄一息了,还固执地“伸着两个指头,总也不肯断气”,直到小妾挑掉灯盏里两茎灯草中的一茎,他才安心咽气。
原来他是觉得两茎灯草太浪费了,临终前都还不忘自己吝啬的本性,等到咽气之后真的成为了一只“吝啬鬼”。
2、在亲情中透露的情义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作为资产阶级的葛朗台,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这一点。他根本不爱自己的家人,他爱的只有钱。
他可以为了钱牺牲掉女儿的终身幸福,威逼她们不许谈恋爱;他还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折磨自己的妻子,全然不顾血脉亲情和夫妻情分。
相比较而言,吝啬的严监生对家人算得上是有情有义了。
当哥哥严贡生惹了官司逃跑了的时候,严监生为他找关系,请人吃酒,给人塞钱,想尽办法解决家人的难题。
当他的妻子王氏病重的时候,严监生足足请了4-5个医生来给她看病,药方中开出的人参、附子等名贵药材,他都按时按量地煎给妻子喝。
后来王氏还是去世了,严监生为她大哭了一场,还花掉了四五千两银子为她办丧葬事宜。
在这个层面来看葛朗台和严监生,就能看出很大的不同。葛朗台信奉金钱至上,而严监生可以为了亲情而舍弃钱财。
3、从本质上解析吝啬的形象中西方的吝啬鬼表现出一个共性:在物质上极度抠门,这也是人们称他们“吝啬”的源头所在。但两人又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生活中,葛朗台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很吝啬,甚至会为了金钱去害人。而严监生则是对自己抠门,对他人大方。
在亲情上,葛朗台不近人情,漠视亲情;严监生心心念念的都是手足情谊和夫妻情分。
这是因为葛朗台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崇尚金钱至上,吝啬守财也成为他一生的嗜好。而严监生生活在封建社会,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中,他是一个过分节俭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中吝啬鬼形象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们在本质上的不同。
如果单纯来看的话,在吝啬上葛朗台更胜一筹,但由于两人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严监生和葛朗台谁最吝啬?
在此之前正好写过严监生和葛朗台的文章,现在重新点评一遍,严监生和葛朗台是东西方两大吝啬鬼代表,他们惜钱如命,完全成为金钱的奴隶,为钱而生。为钱而死。严监生的吝啬是无奈,被迫,而葛朗台的吝啬是刻意,主动。从二人吝啬的行为也看出两个国家经济方式的不同。
巴尔扎克笔下葛朗台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吝啬鬼之一。吝啬鬼的代名词。葛朗台是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富豪,葛朗台对金钱的渴望贪婪与众不同。他具有最精明的头脑,是个精明强干的商人,是个很会赚钱的商人。葛朗台对金钱有着异于常人的渴望和贪婪。葛朗台与其他吝啬鬼最大不同在于,葛朗台是只进不出,别人吝啬是对他人吝啬,对自己很大方,但葛朗台只是喜爱金钱给他带来的快乐和安全。而不是事业上的成功。
吴敬梓书中的严监生是18世纪的人,最能体现严监生吝啬经典一幕就是,严监生在临终临终之前油灯里燃着两根灯芯而不肯咽气。伸出两根手指意思是要掐灭一根,这和葛朗台临终之前,把牧师胸前金十字架抓到手里,简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二人却有本质的不同,严监生的吝啬不是为了自己,他远比葛朗台“高尚”和有道德水准。就是说,严监生的吝啬的为了家人,还是有些“良知”。而葛朗台则不然,他完全是冷酷无情。弟弟破产他无动于衷,侄儿苦苦哀求他置之不理。为了钱简直就是六亲不认,由于女儿把金子给相恋的人、 出于惩戒只给女儿冷水和面包。严监生却还是有一定亲情,严监生哥哥因为欠人家银子而被告上官府,是严监生出钱摆平的。
在对待自己妻子的问题是,二人也是截然的不同,葛朗台每天给妻子的食物都是定量了,衣服都是妻子自己走的,虽然葛朗台的发家的第一桶金来自己的妻子。葛朗台之所以如此吝啬好和贪婪。就是穷怕了,幼年的贫穷和寒微的出身让让葛朗台对金钱充满了渴望,葛朗台四十岁才娶老婆,没钱让他饱受耻辱好他人的耻笑,他的灵魂留下了无奈和屈辱 ,这样的人永远都是金钱的奴仆而不会是 金钱的主人,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在行为上也是穷人。对于葛朗台来说只有金钱能给他带来安全。那是他唯一的保障,想想也是听心酸的。
严监生则不不同,他的吝啬更多是对外人,对自己的妻子很爱怜,严监生的媳妇重病,严监生每天都找四五个名医生给媳妇治病,用药都是最贵的最好的,后来媳妇王氏最终去世,媳妇留下几百两私房钱,严监生一点都没要,都给了两个大舅子。这样的姐夫现在也不多吧。应该说在严监生的身上有一丝温情的体现。
严监生之所以吝啬是因为受到大哥的欺压,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不像他一样受欺压。而葛朗台则是彻底的贪婪,无情。二的吝啬 一个是因为出身造成,一个是因为后代。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不同造成的差异。二人的吝啬也是个人性格决定的。二人不存在谁最吝啬的问题,只是性质不同。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严监生和葛朗台谁最吝啬?
个人觉得葛朗台吧。严监生虽然对自己吝啬,但对妻子和孩子还是很舍得花钱的,而葛朗台是完全掉进钱眼里了,对外人,对自己都是抠门至极,是名副其实的守财奴。
葛朗台:赚钱的唯一目的,就是存钱葛朗台是《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里的人物,一般称作老葛朗台。他是法国当时最有钱的暴发户,通过投机革命发了财,当过行政委员、市长,任职时期,利用职务,大捞油水,仅十几年就成为索漠城首富。
然而,这位首富并没有成为金钱的主人,而是成了金钱的奴隶。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他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
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人的基本情感,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在他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查理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没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当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只是在听说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享遗产时,他才立即转变态度,与母女讲和。
记得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在老葛朗台临终的时候,神父来给他做祷告,当神父把银色的烛台、圣杯、圣壶一样样的拿出来的时候。虚弱的葛朗台警探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些亮闪闪的东西,恨不得把它们看到自己的心里。而当神父把金色的十字架拿到葛朗台的嘴边,让他亲吻的时候,他竟然激动的想要一把抓住十字架,最终他也没能碰到十字架。
这些镜头简直太骇人了。一个已经都要死去的人,竟然还在惦记这些身外之物,把他这个吝啬的守财奴展现的淋漓尽致。
严监生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严大育,字致和, 广东高要县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 却舍不得吃用。他心疼钱,怕花钱,一生都在吝啬中度过。
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可对于自己的妻儿,严监生却又显得格外的大方。
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眼见王氏治愈无望,为了给赵妾扶正不得不成百两成百两地收买大舅子王德、王仁,为了妻子丧事又花了四五千两。
在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娘家舅舅是,他说道: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里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由此可见,严监生虽然对自己吝啬,可对家人却十分舍得。
两厢一比较,严监生比葛朗台要更有人情味。所以我觉得葛朗台是最吝啬的。
严监生和葛朗台谁最吝啬?
严监生和葛朗台有本质的区别。
严监生是文人,充其量是个小地主,他对钱财的贪婪源于钱财的匮乏。他只是个监生,没有考取功名,于是捐了一个。明朝初期的监生需要考,其实明英宗以后的监生就已经一文钱不值了,花钱就能买。大多数家里有点闲钱又考不上功名的读书人为了一点念想或者体面,纷纷捐监生自慰。因为举人和进士不能买,所以只能买监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面杜十娘的情郎李甲就是因为考不上功名,所以他爸给他捐了个监生。捐监生的起因是因为万历皇帝抗日援朝需要钱,因此增加了监生的数量。严监生没有功名,来钱不容易,所以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临死还得让老伴捏熄一根灯芯。
葛朗台是个商人,还是个高利贷的商人,他家财万贯,不差钱,但是他舍不得花钱,他对钱的贪婪就是把钱放在那里一遍一遍的数,一遍一遍的看,从中得到满足。中国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个人,就是不吃苦李子的王戎,每天晚上跟老婆在灯下数钱,从中获取快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一开始的那个处长,就把钱码在家里,隔三差五去看一看,从中获取满足感。平常吃的就是杂酱面就大蒜。
所以严监生是没钱吝啬,葛朗台是有钱吝啬,不是一回事。豆腐西施说,越有钱,越是一刻不肯放松,越是一刻不肯放松,就越有钱,说的就是葛朗台。
严监生和葛朗台谁最吝啬?
严是《儒林外史》中刻画的一个形象,家颇有银两却吝于为家人购肉,病至骨瘦如柴,却舍命不舍银子,至死也要小妾挑去灯盏中一茎灯草才咽气。其实,严的吝啬其实是克己不克人,是勤俭是节约。
而葛之吝啬,在于痴迷聚敛金銭。葛即克己又克人,为了金钱牺牲女儿幸福和恋爱;为了金銭,从精神与物质上折腾妻子;与友及商交,葛也出爪刮骨,从不放过……葛不仅是物质的吝啬鬼,还是精神、思想和爱的各啬鬼。
由此看来,巴尔扎克笔下的葛,远超乎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