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卢象升、李定国、孙传庭谁才是明末的擎天柱?为什么?

凭心而论这四个栋梁之材在不同时期为大明王朝尽忠职守,可谓劳苦功高大气磅礴气壮山河,青史留名。但辽东总兵李成梁拥兵自重,养虎为患老哏昏花,实为不拆不扣的乌龟王八蛋,没有它力谏保全也就沒有建州指挥使这一肥差,李总兵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点也不为过。滋名落孙山排名最未,,,,,~~~孙传庭儒生入仕书生气重,但为人正直大公无私敢担当,无愧于忠臣良将,位列仙班第三位。而卢象升忠于职守肝胆相照,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不俱生死,天日可鉴,是忠君报国杀身成仁的一代良将伟才,血性十足天丧英雄。名列为二,,,,,在名未的南明小朝庭中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干正事为一个弱柿子病猫不值一提。唯有李定国百折不挠誓死如归,坚持不懈的奋斗了十六年,可谓劳苦功高,尽心竭心。唯忠心可表,缺失政治气度不能容人,但他的光辉形象永放光辉为第一良将。

李成梁、卢象升、李定国、孙传庭谁才是明末的擎天柱?为什么?

这四个军事能力都不错,所以比较四人谁对大明江山更为重要必须全面对比。

对比军事能力李成梁,李定国,罗象升,孙传庭这样排名合理,李成梁是与蒙古人,女真人人这些猛人砍出来的战绩很牛,李定国也很牛,屡败清军二灭清王这不是盖的,罗象升,孙传庭战绩主要是对农民军,所以要向后排点,但这四人都是统兵的良将。

对比政治眼光应该是卢象升,孙传庭这二人教强,李定国打仗可以政治能力较差,击败孙可望后不能有效团结孙可望残留下的班子,也不能组合好大明残余力量抗清的统一战线,李成梁就是一个短视的军阀,毫无政治眼光,只顾自己的利益,努尔哈赤就是在他手上发展起来的。

说对大明的忠心,卢象升第一,他不计个人得失,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李定国虽前边随张献忠造反,但降南明后一直对大明忠心耿耿,哪怕处于劣境也心系朝庭,至死不降清,孙传庭对大明是忠诚的,可惜崇祯并不信任他,并间接的害死了他,李成梁虽然表面上忠于大明,"但更忠于自己的利益,私心太重,养虎为患,至满清养大为患大明。

这四人综合排名我认为罗象升第一,李定国第二,孙传庭第三,李成梁最后。

李成梁、卢象升、李定国、孙传庭谁才是明末的擎天柱?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四个人中,还是李定国的作用最大。

李成梁

李成梁时代镇守辽东,然而当时女真人已经形成气候,有了二三百万的大族群,各部落军队总数也有20万以上。

这种情况下,李成梁的实力已经不足以阻挡女真的统一。当然,他也无法消灭女真这个从元代开始就盘踞东北的群体。

所以,有人说李成梁养寇为重,并不是这样,只是他无可奈何而已。

很多人认为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只动动嘴唇,可以让一个国家灭亡。

其实,这种事只是在小说中,一个民族和一个军队的领袖,尤其像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这种人,都是身经百战、百炼成钢的政治家、军事家。即便他们没有文化,想要忽悠他们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

所以,李成梁虽坐视女真壮大,其实也是无可奈何而已。

话虽如此,李成梁同女真壮大有一定的关系,必须承担连带责任,所以他不算什么名将。

孙传庭

孙传庭本来功劳非常大,连续剿灭大明内部的农民军,稳定大明国内局势,应该是4个人之首。

可是,孙传庭在最后同李自成的战略决战中,明知道自己的后勤补给无法维持深入敌境的持续作战。然而,他架不住不懂军事的皇帝崇祯催促,竟然还是率领大明关内几乎全部精锐10万大军出战。

结果还没有和李自成主力对决,在路上就出现严重的军粮问题,不战自溃,只能撤退。

李自成尾随追击,杀死明军4万多人,剩下的实力已经不足以和闯军对抗,最终崩盘。

孙传庭也战死。

这说明,孙传庭并不是真正优秀的将领,明知道要败为什么还要打呢?

这岂不是毁掉国家的未来吗?

卢象升

卢象升的功劳主要是镇压农民军,曾经击溃高迎祥几十万大军。

然而最后卢象升同满清在河北决战时,手下竟然只有5000人。

虽然卢象升忠诚于大明,率部死战到全军覆没,但对于战局不会有什么改变,起到的作用很微小。

当然,卢象升宁死不屈,作战到最后一刻,是军人的模范。

李定国

李定国才是真正的最后希望,明末的擎天柱。

李定国延长了南明10多年的阳寿。

从李定国平定云南开始,势如破竹。

永历六年,迎永历帝入贵州,李定国率东路军东出湖南北伐,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取得桂林大捷,俘虏叛臣原庆国公陈邦傅、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张星光,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1],大西军收复广西;然后北上大战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取得衡阳大捷,尽复湖南。一时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

虽然稍后孙可望叛变以及作战连续不利,然而李定国在主力损失殆尽情况下,仍然苦苦坚持作战到1662年,当时永历皇帝已经殉国。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定国,南明哪里还能够坚持十多年,早在永历六年就灭亡了。

李成梁、卢象升、李定国、孙传庭谁才是明末的擎天柱?为什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卢象升和李成梁肯定不是。尤其是李成梁,多少都要对努尔哈赤的崛起付有很大的责任。

而卢象升也是早在1639年清军第五次入关时便战死了。虽是一代将才但其功绩和实力还是难挑大梁。

那么明朝的擎天柱究竟是孙传庭还是李定国呢?

《明史》云:“传庭死,则明亡矣。”可见清代的文人对孙传庭的重视程度(当然,清政府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并不承认南明的合法性),也的确,孙传庭是当时为数不多可以同李自成较量的明军。

可以说如果不是崇祯催促孙传庭出兵,历史会有怎样的结局还真是不好说。不过当时的明政府已经濒临破产,虽然孙传庭在陕西可以一定程度上靠当地养军,不过还是需要朝廷提供不少粮款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又是个闭塞的圈子,让人跳不出去。

相比之下,李定国的自由性则要高出不少。虽然名义上是大明的臣子,但很明显,李定国可以自己决定很多事情,反倒是永历皇帝要依附于他。

便看明清战争史,如果不是李定国在西南多次大破清军,南明怕是在1652年就要被大清给灭了。

在大西余部归顺南明之后,李定国先后发动靖州大捷和桂林大捷,成功收复广西全境和湖南大部,还杀掉了大清亲王孔有德。

可以说如果不是后来孙可望嫉妒李定国还想当皇帝,李定国还真有希望光复大明。毕竟在最后南明即将倾覆之际,李定国仍能惨胜吴三桂带领的八旗军,而在其鼎盛之际,曾一度吓得顺治想离开北京。

可以说李定国是有希望挽救大明江山的那个男人,但是明末错综复杂的内部斗争,却一次次的送走了这些机会。

李成梁、卢象升、李定国、孙传庭谁才是明末的擎天柱?为什么?

这四位名将中,毫无疑问是南明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李定国的实力与功绩一枝独秀,其他三位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明朝末年能与李定国相提并论的只有对努尔哈赤皇太极带领的后金军主力保持全胜的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以及坚持抗清并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李成梁虽然在万历时代威震辽东30年,对蒙古女真诸部等取得辉煌战绩,但其养虎为患,收留努尔哈赤兄弟,无疑是为明朝灭亡埋下隐患,其罪大于功。

卢象升虽然号称抗清名将,但名不副实,卢象升的辉煌战绩都是在镇压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等国内战场上取得的,对清军作战卢象升却没有取得过胜利,最后巨鹿大战,卢象升有勇无谋,陷入清军主力的包围,大太监高起潜手握重兵见死不救,卢象升在可以撤退的情况下浴血奋战英勇战死,其忠君爱国的民族气节可谓流传千古。

与卢象升一样,孙传庭同样是内战名将,孙传庭取得的辉煌战绩也是镇压农民起义,比如活捉农民起义领袖高迎祥,潼关大战把李自成打得只剩下18骑逃进商洛山。但孙传庭虽然去北京勤王,却与清军基本没有交锋就被刻薄寡恩的崇祯帝逮捕下狱,导致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东山再起。最后孙传庭又被崇祯帝逼迫率领明军十万主力与李自成进行汝州大战,结果明军一败涂地,四万明军战死,李自成乘胜攻占潼关,杀进关中,孙传庭英勇战死。

只有李定国的辉煌战绩都是在抗击强大清军的战场上取得的,在清军横扫天下不可一世即将吞并全国的情况下,李定国横空出世,在桂林大战大破大汉奸孔有德率领的清军主力,一举攻克桂林,穷途末路的孔有德被迫全家自杀。

李定国又一鼓作气在衡阳大战大破十万清军主力,亲手斩杀努尔哈赤的孙子清军主将尼堪,威震天下,李定国两破满清名王收复五省让清朝小皇帝顺治胆寒,吓得顺治一度企图放弃江南半壁江山。

李定国虽然是张献忠的爱将,却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南明永历帝忠心耿耿,虽然因为孙可望吴三桂等汉奸的助纣为虐,李定国的抗清大业功败垂成,但不愧是铁骨铮铮浩气长存的民族英雄。

李成梁、卢象升、李定国、孙传庭谁才是明末的擎天柱?为什么?

明朝末年,能称得上是“擎天一柱”者,孙承宗勉强算一个。至于李定国,孙传庭,卢象升,李成梁之流,和这个评价压根沾不着边儿。

李成梁,实质上是辽东一方军阀。李氏一系的将领自万历朝开始,便垄断了辽东地区的大部分力量,李成梁和他的儿子,以及他的家奴祖承训,祖承训的后代祖大寿。李成梁驻守辽东之时,麾下的部队已经不是明朝的国家军队。因为卫所制与军户制度,到了明朝末期,正规军 的战斗力已经惨不忍睹,但凡有点战斗力的军队,都是将领自己招募组建,包括大名鼎鼎的“戚家军”,本质上来说属于戚继光的私人军队。

李成梁独霸一方,朝廷基本上拿他没办法,因为私人军队打仗的确猛,朝廷需要李成梁镇守在辽东。李成梁利用辽东族群复杂的情况,不断挑拨各个民族部落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仇杀,以达到制衡的目的。但最终李成梁还是玩脱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受李成梁委托,去劝降阿台,结果被李成梁阴了,遭到屠戮。努尔哈赤和明朝的梁子,彻底结下了。在一定程度上,李成梁造就了明朝的掘墓人努尔哈赤。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成梁才是明朝真正的掘墓人。

至于孙传庭和卢象升,虽然是一时豪杰,但终究无法起到擎天柱 的作用。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只是大局的参与者而非决定者。很简单的一点,他们的咖位不够大。

李定国,确切而言根本算不上是明朝人。因为当时的所谓明朝,已经没有稳固的的地盘作为根基,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政权(李定国保永历政权,而郑成功则与朱以海结成联盟),按照一般标准而言,当时已经处于清朝时期,永历政权不过是残余力量而已。既然大明都已经亡国,何谈“明朝的南天一柱”?李定国不过是依托南方的地形,与清军相持一段时间而已,等到清军集中力量对付他之时,李定国便开始吃瘪。更为讽刺的是李定国号称抗清,保卫明朝,然而当南明的永历皇帝逃到缅甸之时,李定国居然无力去营救,可见其“战功”的水分之大。

最后是孙承宗。孙承宗虽然最终没有能阻止明朝灭亡,但他构筑的关宁锦防线,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后金(清)的扩张态势,即使此举加重了国内的矛盾和财政危机。但若没有孙承宗构筑词条防线,清军估计提前三四年便能杀入关内(虽然围攻过北京城不少次,但都没有能实际威胁明朝统治),统一中原。从这个角度而言,孙承宗可谓是明朝能苟延残喘到1644年的绝对功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