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在揭牌仪式中说“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品味,欣赏有文化有品位的相声”,你怎么看?
郭德纲在《论中国相声五十年现状》中说:
不是我抬杠,也不是我玩儿了命的胡说八道咬牙切齿,都不是,咱们就事说事,包括说相声必须要有教育意义,要用相声来宣传什么,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这是灭绝人性的说法,一百多年前有相声是为什么,演员是为了挣钱吃饭,他是剃头修脚的手艺,观众来说是哈哈大笑,尤其现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缺钱的,缺车的,缺房子,缺德的。
谁说的,相声必须要教育人,谁说的,教育意义,听这段相声要学会什么,听那段就得拦惊马去,不可能的事儿啊,中国京剧院唱一三岔口,看完了受什么教育了,受什么教育了,中国杂技团,耍狗熊的,你看完了受什么教育了,十五个人骑一自行车,你受教育,他违反交规你知道么?
非得让相声教育人,非得每段都有教育意义,我不服知道么,让人受教育的形式太多了,放了相声吧,饶了他吧,他也没害任何人,我觉得很好了已经,不用这么苛求。
所以我说:相声就是一门手艺,过去的艺人在路边,三言两语能把人给拢过来,再逗笑了,心甘情愿的给你钱。你能教育人们什么?教育人那是学校里老师们的职业。
至于听什么有品味的相声,要真要求什么品味,我就去买票听交响乐、看歌剧了,我还听什么相声?
想想那些相声前辈,马三立老爷子,以诙谐的方式道出:相声,就是逗你玩。侯宝林大师,在临别之际说:我要对得起我的衣食父母。
所以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能把人逗笑,大家愿意捧你才是硬道理。
姜昆在揭牌仪式中说“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品味,欣赏有文化有品位的相声”,你怎么看?
我觉得首先得弄清楚什么叫“有品位”,什么叫“相声”。相声的内容涉及面颇广,上至王侯将相国家大事,下至黎民百姓小生活,只要是有益的,积极的,针砭时弊的……能够在不违法的范围内逗笑人的,都可以,可谓雅俗共赏。“有品位”这个词在每个人看来都不同,在我看来,“有品位”就意味着听歌剧,看芭蕾舞表演,听演唱会……欣赏的过程中正襟危坐,笑不露齿。
在之前的报道中,看到了姜昆先生力挺公式相声,力斥郭德纲的相声。我就特别好奇,听公式相声的时候,姜老先生笑了几次,您笑的时机是否符合公式相声那本书中的理论(突然想到:有几个人会去看那本书?看他们的实况相声就能预想书中的内容了,浪费纸张啊😪)当年您和唐杰忠老先生的相声,都掉进了老虎🐯山了,就更没有品味了吧?另外您的那些相声符合人家的理论吗?总觉得您的这些话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啊!
好在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够甄别出真正的相声。也许同行是冤家,有旧恨,但就对相声的追求和认识上,不能任人唯亲,喷人唯恨啊!!!
姜昆在揭牌仪式中说“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品味,欣赏有文化有品位的相声”,你怎么看?
我特别喜欢听相声,早期听马三立大师的相声,后来郭德纲火起来以后,就一直听郭德纲及弟子的相声。
可能和自己的文化水平,知识面有关。姜昆老师的相声本人没有听出背后高深的“品味”。倒是一直觉得郭德纲的相声特别有吸引力,不论是他本人的还是他的弟子的作品,总有那么诙谐幽默,那么多的包袱逗大家开心。而且郭德纲的作品特别接地气,贴近生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符合大众的生活节奏。“说学逗唱”这四门功课,郭德纲是下了苦功夫的。
郭德纲曾被相声大师常宝华、马季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郭德纲为相声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记得郭德纲自己也说过,相声就是大家坐在一起,我一说,你一笑,非得要像作报告一样,听完受到什么启发,学到什么知识,那就不要听相声了,听报告去好了。
买一张门票,听一段相声,就是为了让自己乐呵乐呵,至于“品味”,那么品味又是怎么界定的呢?可能姜昆老师的相声更适合一部分有品位的人欣赏,而郭德纲的作品属于大众范畴,“乐呵乐呵得了”。
姜昆在揭牌仪式中说“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品味,欣赏有文化有品位的相声”,你怎么看?
希望姜老师不要老是用大道理教育人,用事实说话好吗?就像郭德纲用行动让相声重新火起来一样,您老能用相声作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有品味的相声吗?注意,是相声,不是报告。另外,请告诉大家相声当初出现,是老佛爷成立了大清曲艺团吗?相声艺人每天领工资?那怎么生存呢?一段相声别说几年,能管一个月花销吗?您是不操心生活了,可别人得活着,相声不可乐,谁给钱呢?饱汉子不知饿汉饥,您凭什么代表相声发言呢?
姜昆在揭牌仪式中说“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品味,欣赏有文化有品位的相声”,你怎么看?
郭德纲的就很有品位。我喜欢,雅俗共赏。相声本来就是一个俗物,你如果要把一个俗物做的很雅,就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后结果就是什么都不是。昆曲就雅,你把相声说成昆曲这种雅,我看谁还看你相声。姜昆老师,你还是就在家修养天年吧,一大把年纪了,还到处蹦哒,我们尊敬你,是你年轻的时候一年出来一次给大家讲一个相声。你就不要老是以自己是相声老前辈的身份自居。倚老卖老说的就是你这种人。相声就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节目,雅不能雅过头,俗也不能俗不可耐。所以你就养养花🌸逗逗鸟,让社会去评判什么是好相声,什么是不好相声。
姜昆在揭牌仪式中说“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品味,欣赏有文化有品位的相声”,你怎么看?
大家好,我是只说真话、实话的豆叔,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那将是我的荣幸。
开篇亮观点:1.姜昆的忠告非常有必要,也很及时。没有品位,那是媚俗。
2.姜昆一代的相声演员,做的并不比现在这一批相声人好,甚至可以说,姜昆一代,几乎就是相声艺术的“罪人”。这一代人将相声这一曾经风靡一时的表演形式,经营成了“鸡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声没有人欣赏,几乎消失。
文化启示:每一种表演形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将会是悲哀
长江后浪推前浪,不管老一辈看得惯看不惯,后辈确实比你们强,而且强很多很多
年纪大了喜欢说教,但说教得达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没做好,说的话也没什么权威性
实例展示:让我们看看老一辈的相声人,他们的代表人物当时都说了些什么相声。然后我们再看看现在的相声新势力的相声是什么样子。高下立判,不服来辩。只举一个例子,这事就明白了。
老一辈代表 牛群冯巩VS相声新势力(卢鑫、玉浩)1990年,牛群和冯巩划时代的作品《小偷公司》上演了。这段相声,集幽默性、故事性于一体,述说了一个加入小偷公司的人的各种离奇遭遇,短短十几分钟,包袱不断。牛群和冯巩默契的配合,也让听众回味无穷。牛群的抖包袱功力,在冯巩幽默的声调和傻傻的样子的衬托下,得意充分发挥。其实,这段相声确实精彩,但也是他们两个的巅峰。从此之后,再没有什么能够超越自我的相声。
公平的说,这段相声其实并非是演员演得好,而确实是相声剧本写的好。一句“妥否,请批示!”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语。但大家细想,相声是说学逗唱。这里面有学、唱么?最起码并不多,也不是重点。
再来看看《欢乐喜剧人》中走入大家视野的卢鑫、玉浩。两个小伙子年轻、帅气,带着朝气。卢鑫的唱功,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成长的烦恼》这部作品里,卢鑫扮演星矢,在相声结束时的那一段以圣斗士被背景音乐的改编歌曲,可以说唱功直逼专业歌手。想问问,这等唱功,是老一辈姜昆、牛群、冯巩等能比的么?
在这里,我想强调几点:
品位,每一代人因成长环境、受教育环境不同,确实大家的品位不同。但不能盲目判断现在年轻人的品位就差。老一辈喜欢戏曲,现在人喜欢嘻哈。请问,哪个品位更好?老一辈喜欢邓丽君靡靡之音,年轻人喜欢南征北战的铿锵摇滚,请问,谁的品位更佳?
老一辈相声演员最大的失败,是喜欢在台上炫耀他们的贯口,而忘记了相声的本质是让观众有所思有所悟。哭也好,笑也好,都可以。但如果只是炫耀嘴皮子利索,或者能够把老腔唱的声如洪钟,这都属于在观众面前炫技,这是一种对相声本质的遗忘。老一辈正是这种执念,外加对青年人的喜好不主动了解,导致了将相声引入了歧途。
所以,被淘汰的其实并不是相声本身,而是不与时俱进的相声演员。在已有认知的世界里故步自封,是永远无法取得未来的胜利的。
总结1.把老旧的文化等同于“传统的”“优质的”,是一种偷换概念,是一种无根据的偏见,
2.把新的文化等同于“肤浅”“没品位”,同样是一种不理性的偏见,经不住推敲。
3.文化有时代性,每个时代的文化由当时的主流人群决定,而不由上一代决定。
喜欢我的解答,欢迎转发、收藏或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