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老头是不是聪明过头了,秦始皇杀过功臣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王翦是个非常聪明的军人。
自古以来,像白起、李牧这种掌握国家军权的军人,通常不会有好下场。
打输了战争,当然是死路一条;但即便打赢了,往往功高盖主,也会被国王除掉。
而王翦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是善终。
公元前228年,王翦攻破赵国,赵王投降。一直对抗秦国多年的赵国,彻底灭亡。
公元前224年,秦王决定消灭楚国,王翦说需要60万军队,李信认为只要20万。
秦王认为王翦年老胆小,交给李信20万大军,让他南征。
王翦借口有病而退休,回到老家。
结果20万秦军杀入出国后,被楚军诱敌深入伏击,全军崩崩溃,李信带着亲兵只身逃往。
秦王直到自己犯错,亲自敢去邀请王翦出山。
王翦率领60万大军出征。秦国当时虽大,60万大军已经是绝大部分作战部队,等于秦军几乎都在王翦手中。
有意思的是,王翦出征期间,前后6次向秦王要封赏,秦王每次都答应。
王翦部下认为,这岂不是挟兵自重,怕会被秦王猜疑。
谁知道王翦却说:秦王嬴政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结果,王翦击败楚军,斩杀大将项燕,俘虏楚王。
随后,他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最终善终。
王翦老头是不是聪明过头了,秦始皇杀过功臣吗?
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之前多次向秦王赢政要田要钱,目的就是在打消秦王赢政对他的顾虑,因为他认为“秦王怚而不信人”。
王翦最终当然是不但保住了性命,还保住了富贵。有的人认为。秦始皇从来都没有杀过功臣,王翦是不是聪明过头了。那我倒是要问了,聪明过头对王翦有一点坏处吗?没有!如果不耍这个“小聪明”,秦始皇会杀了他吗?可能会,也可能不会。那么,王翦谨慎一点不是挺好的吗?
秦始皇的确没有杀过功臣,但是王翦必然是被杀几率最高的一个,王翦“聪明过头”看是在以身家性命当赌注啊。
王翦老头是不是聪明过头了,秦始皇杀过功臣吗?
一、秦始皇的胸怀与气度,无人可比
秦始皇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暴君,但是,就是这样所谓的暴君,竟然没有杀过一个功臣。即便是他手下的大将打了败仗,他也没有追究过责任,这份胸怀与气度,哪位大帝可比。秦始皇一统山河的气魄,统一文字的远见,统一度量衡的手段,都堪称大手笔。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大的胸怀、大的气度、大的才情,根本不可能做出。正是因为他有这份自信,他才放任手下的文臣武将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干,因为他知道,只有信任自己的下属,他们才会奉献自己的价值。他们的一切,都是他这个皇帝赐予的。他掌握生死大权,可以操控他们的生死,但是,他没有必要要他们的命。他要他们好好活着,替大秦守好这万里河山。
二、给秦始皇按上“暴君”罪名的,是儒家秦国以法家立国,以法治国,但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由于秦法比较严酷,致使庶民犯了小错,也可能受到重的责罚。尤其是秦始皇的眼光太过于超前,他修建了万里长城,驱使了数百万劳工,每天累死无数。这导致秦始皇渐渐不得人心。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更是大大得罪了儒家。秦始皇活着时,无人敢造反,就连刘邦与项羽见到他,也是佩服不已。只是到了汉武帝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的名声才开始越发臭了起来。在儒家的文笔之下,秦始皇几乎成了十恶不赦的人。
三、王剪老二只是自作聪明,以小人之以度君王气度王剪是秦国的老将,立功无数。他自认自己十分了解秦始皇,认为他不会容人。但是,秦始皇对待他,犹如刘备对待诸葛亮,亲自拜访他,请他出山。一个帝王向臣下曲节,本身已经非常了不起。只是王剪毕竟老了,眼光有走眼的时候。他每每向秦王赢政要求更多的封赏,是想表达自己只是想当一个富家翁。其实,他这心思,秦始皇岂能不知。他也是心下一寒,自己的臣子竟然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那样的人。他也是非常无语。
王翦老头是不是聪明过头了,秦始皇杀过功臣吗?
自古以来帝王喜欢利用“兔死狗亨”的借口来除掉那些曾经替他打江山的有功人士!原因就是怕他们功高震主!而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的政治手段和残暴也是必然的。因为嬴政有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他在历史上的事迹往往都是被夸大。但是这样的一位暴君却没有杀害过一位功臣。
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嬴政身上事很不合理的,毕竟他可不是一个仁慈的人。就像大功臣王翦替他攻灭了赵国和燕国。而后的两年又把魏国也消灭了。而楚国时期的王翦也已经老了。
本来想借此退休的王翦,在李信失败后又再次出战而大胜。这样一位功高盖主并且骁勇善战的人,按理来说嬴政在战胜后就应该及时的处理他,可以他却并没有这么做。
就算是已经统一天下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时候,秦始皇还是放过了他们。说他是一个胸襟宽广的帝王,他实至名归。他对这些有功之人敬之,而六国的贵族他也是善待。
这样的帝王,能够统一天下,并且给我们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是必然的。
所以不是王翦聪明,是秦始皇没有要除掉功臣的心!
王翦老头是不是聪明过头了,秦始皇杀过功臣吗?
王翦是聪明过头了吗?我看未必,毕竟在王翦当时的视角看来,他并不知道秦始皇会不会去诛杀功臣,他指挥根据自己目前所得到的情报来判断自己能否全身而退。
先说嬴政的性格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确实没有诛杀过功臣,但是之前呢?没有吕不韦,嬴政是绝对登不上王位的。光是这一点,吕不韦就是嬴政的功臣。
尽管嫪毐造反事件,吕不韦有着一定的责任。事实也证明了,吕不韦确实罪不致死,所以嬴政仅仅是将其迁回了封地。
但是在吕不韦被遣回封地以后,嬴政就后悔了,他害怕吕不韦造反。这才有了那一封著名的书信,吕不韦看完那封书信后,也无奈自杀了。这就反映出了嬴政的一个特点,多疑。
在嬴政统一了天下以后,他自认为千古一帝,容不得他人半点的指责。而李斯之流亦只会溜须拍马。博士淳于越仅仅只是指责了郡县制的不当之处,就引出了著名的焚书事件。更不用说后来的坑儒了。这又体现出嬴政的另一个性格特点,残暴。
作为一个功高震主的臣子,每天面对一个多疑、残暴的君王,这已经不是伴君如伴虎了,而是在死亡的边缘疯狂试探。
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以后没有诛杀过功臣仅仅只能作为结果,而不是作为理由。
再来说说秦国的传统秦孝公时期,作为使秦国变强最大功臣的商鞅,在秦孝公死后不得不起兵造反,就连尸首也要惨遭五马分尸之刑。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变法者,下场必定凄惨,和将军是不一样的。
那么再来看看秦昭襄王时期的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就连王翦都略有不及。另外,白起是唯一一个从底层平民一路靠着军功擢升到大良造(秦国凭着军功能够到达的最高位置)的人。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白起的功劳了。结果,秦昭襄王一把剑,就了结了白起的性命。白起有罪吗?白起没罪,就连秦国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可是最后还不是死了。
最后再来看看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秦惠文王倒是很器重张仪,可是后来的秦武王呢?结果就是张仪老死异乡,对于他这种人来说,这个结局也许比被赐死还难受。
结束语王翦是不是有点聪明过头了呢?我想并不是,伴君如伴虎,自古如此。秦始皇没杀过功臣不代表不会杀,也许只是需要一个契机而已。
与此同时,从结果来说,王翦确实有先见之明。就说秦二世时期吧,有几个功臣没被赐死的?假如此时王翦还活着,也许就是第一个被赵高拿来开刀的。
王翦老头是不是聪明过头了,秦始皇杀过功臣吗?
秦始皇并没有杀过功臣,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将军方面王翦父子二人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六国基本上都是他们两个灭掉的。
在他们灭了六国之后,秦始皇就放他们回家养老去了。
秦始皇不但没有杀这些有功的老将,而且他连犯过错误的将领都没有杀,我们都知道的名将李广,他的祖上有一个叫李信将军,就是秦始皇手下的将领。
当时秦始皇想要灭楚国,他打算让王翦去。
但是,王翦告诉秦始皇,若是想要灭楚国的话,没有六十万大军,是不可能灭掉的,而且秦始皇若是不给他六十万大军,他也不会去灭楚国。
秦始皇想了想,自己手里总共就有六十万大军,若是把所有的军队,都给了王翦,谁来保护秦国。
还有万一王翦有不二之心,自己是不是就会被王翦给灭了呢?
总之,秦始皇是不愿意给王翦这么多士兵,让他去灭楚国的。毕竟这样做对话,风险真的是太大了。
这时候李信就站出来了,他告诉秦始皇说王翦还是老了,灭一个楚国哪里需要六十万人马。
秦始皇一听李信这样说,就问他若是让你去灭楚国,你觉得给你多少人你能灭楚呢。
李信拍着胸脯说,二十万足够了。
秦始皇相信了李信,给了李信二十万大军,然后让他灭楚去了。结果我们都知道,李信吃了败仗,他被项燕打了一个大败后就落荒而逃了。
到了李信逃了回来,秦始皇也没有处罚他而是让他戴罪立功去了。
这时候秦始皇又想到了王翦,他亲自去找到王翦,给王翦道歉,说自己没有听他的话,导致了今日的失败。
所以,他愿意给王翦六十万大军,让王翦去灭楚过。
王翦又给秦始皇提了很多条件,又是给他们王家的多分一点地,又是给他的子孙后代安排几个好的工作。
总之,这种安排都是为了让秦始皇放心,我把所有的军队,都给领走了。我是要为秦国打胜仗的,你不要怀疑我。
我也不是白白的替你去卖命,你要让我的子孙吃穿不愁,封官加爵。我们这算交易,总之王翦要的东西越多,秦始皇对他的猜疑就越小。
王翦的这一番要求,让秦始皇打消了对他的怀疑,最后,正是王翦打败了项燕直接灭掉楚国的。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一个很残暴的君王,但是,他对自己的手下尤其是武将,确实是没得说,他没有杀过一个开国功臣。
若是他又杀开国功臣的毛病,也不至于把李斯、赵高留在世上。
这可能和秦始皇的自信有关,他相信无论是谁,功劳有多大,都对自己造不成威胁。若是自己不满意了,想要杀谁就可以杀谁。
因此,他也没有必要杀开国功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