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到底是如何称雄中亚,为什么远征金国会失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西辽帝国确实很强。
西辽也是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的国家。
当时辽国在女真人攻击下崩溃,但势力没有涉及当时辽国在西北的地盘和军队。
当时耶律大石认为辽国必然要灭亡,而且天祚帝昏庸无能、刚愎自用,脱离天祚帝自己去了西域。天祚帝没多久就被女真人生擒。
耶律大石逃到西北,由于他是辽朝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又是天祚帝的左膀右臂,成为契丹人信任的领袖。
当时契丹在西北还有上万精兵以及数十万马匹,地盘的经济也足以维持部队。
耶律大石在今天新疆建立西辽帝国,向新疆、蒙古高原、中亚及西亚地区扩张,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兵力扩大到数万人。
当时新疆和蒙古国多是一些游牧民族,实力比较弱小,不是西辽的对手。
耶律大石是出色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的领导下,西辽地盘扩大了好几倍,在西北站住了脚。
1134年,耶律大石集中7万人向东远征金国。
之前,金国曾几次出兵攻打西辽,因路途遥远,补给线太长,都被西辽击败。
耶律大石由此认为金国军队战斗力并不强,坚定了东征的信心。
结果,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耶律大石的身上。
西辽大军想要和金国决战,必须长距离行军,这一路都没有补给。
结果西辽大军虽然连续击溃金军,但无法获得决定性胜利,时间一长补给无法支持,只能主动撤退。
其实不要说12世纪,就算是19世纪左宗棠远征新疆,差点也因为补给无法维持而全军崩溃。
由此,耶律大石放弃攻打进攻,决定在西域立足,开始远征中亚。
当时中亚有相当强悍的突厥国,非常难对付。
然而,耶律大石在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彻底成为中亚霸主。
西辽鼎盛时机,拥有十多万军队,地盘包括今天的新疆、蒙古一部,还有中亚大部,国家的面积并不亚于金国和南宋。
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到底是如何称雄中亚,为什么远征金国会失败?
金国灭掉辽国以后,辽国贵族耶律大石逃到西域去,在那里南征北战,打下了一片江山,建立了西辽。西辽威震西域的消息,肯定已经传回金国国内,肯定在金国国内产生了巨大的震动。那么,为什么金国对西辽却无动于衷,并没有派兵前往消灭,免除后患呢?或者,就算不派兵前往消灭,也应该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西辽卷土重来。但是金国似乎在这方面,都没有做更多的考虑。这是怎么回事呢?
咱们得谈一谈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壮大发展模式。北方少数民族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都有一个明确的模式,首先是在北方壮大,统一草原及沙漠。接着往南方打。
当然了,他们之所以要发展壮大,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开疆拓土。而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别的种族的欺负。他们必须要站出来,报仇雪恨。在报仇雪恨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或者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家族,那么这个家族就会带领大家不断壮大,最后实现北方统一,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当他们在北方形成一个强大国家的时候,他们就进行第二步行动,也就是南下攻打中原国家。同样的,所谓的南下攻打,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一定要把中原国家打下来,而是想来抄掠粮食、布匹和财物,以满足他们生存的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他满才会打进来,占有土地,入主中原,成为一个新的中原国家。
而且,只要他们第一步目标实现了,就会努力实现第二步目标,而且把第二步目标,当作他们唯一的目标。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把第二步目标,当作他们唯一的目标呢?
因为中原国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向往和文化向往。打到中原来,就可以吃穿不愁,不害怕受欺凌。同时还会变成文明人,上层人。
北方少数民族的这个发展模式,在金国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金国最早就受到了辽国的欺负,所以才起来反抗。等到他们灭掉辽国以后,就再也没有把重心用在北方,而是全身心地用在宋朝。完颜家族的那些王子们,各自统率着一支军队,轮番向宋朝作战。所有的计划,都是打击宋朝。而最后金国大获成功,俘获了宋朝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以及三千多皇室成员。同时,他们还占领了宋朝中原地区的大片土地。
后来,听说赵构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权以后,他们率军南下,继续攻打宋朝南迁的皇室。尤其是金兀术,一直跟着赵构追赶,从南京追到临安,接着又追到海上,再从海上追回陆地。金国把这个称作“搜山捡海”。甚至于他们的行动太过度,造成国力消耗太大,再无力消灭南宋。
金国除了在军事上针对宋朝以外,还在文化上还积极向宋朝学习。北方南下的少数民族,都有汉化的倾向。但如果说到汉化最深刻的朝代,可能没有比得上金国的。到了后来,金国几乎成了一个正常的中原国家。
对于金国来说,只要能够占领中原的土地,西边的那些土地,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只要能够入主中原,西边再强大,也是无所畏惧的。
虽然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金国根本就不怕。因为他们占领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所建立的国家更加强大。为什么说更加强大呢?
一是有了有利的地势,二是有充分的物资储备,三是有开阔的战略纵深,四是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总之,有了中原,就有了天堂,这就是他们的感觉。
当然了,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西辽根本就打不回来。
事实上,耶律大石还真的试图打回来过。当时他组建了七万大军,打回来准备灭掉金国。而且,为了有足够的物质保障,他还把牛羊一并赶着往东走。但是,最终他们只走了一半的路程,就返回去了。因为路途实在太过于艰辛,太过于遥远。士兵沿途减员,不是生病就是逃跑。因此,最终耶律大石评估根本打不赢,因此带着人马返回去了。
耶律大石还没有打,连赶路都没有实现,就算他打回来,又能把金国怎么样呢?所以,金国根本就不用设防。
(参考资料:《金史》《宋史》等)
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到底是如何称雄中亚,为什么远征金国会失败?
在西方绘制的早期亚洲地图中,卡拉奇丹一词将出现在亚洲内陆地区,即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西辽王朝。在中国的史料中,西辽王朝一直是模棱两可的。这种中亚霸权,被中亚称为卡拉奇丹,在很短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传奇。
很难理解为什么一群像丧家之犬一般的契丹人能迅速占领中亚东部地区。有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东亚军事水平同时带动世界水平的反映。但他们也忽略了为什么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会很容易被一个蒙古王子取代,他也是一条丧家之犬。
1124年,辽国契丹王耶律大石在蒙古高原南部的克敦市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成为动荡时期的新王。不过这对他和他的下属来说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果不是东北亚山区的女真部落在过去几年里发起了一场毁灭性的战役,贵族出身的皇室将继续在辽国南京中过着优雅的生活。如果不是北宋在危急关头在南方的奸诈,这个献身于军队的军事暴发户,应该能够继续在幽州、居庸关一带抵抗侵略性的金兵。经过与北宋、金军的几次交锋,耶律大石不仅经历了胜利的胜利,也经历了战败俘虏的辛酸。
他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当双方都面临战略威胁时,我们可以奋战。一旦与辽皇失去联系,他迅速建立新的领袖,稳定局势。即使他被打败和俘虏,他也不吝啬自己的性格。他愿意为西晋军带路,再找一次逃跑的机会。如此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在当时的东亚大陆上卓尔不群。他除了因军事资源无法与国王军队作战外,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与不同的文化和行政区域打交道。
耶律大石年轻时接受过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一是传统契丹人的骑射和军事训练,二是S宋人的文化影响。与大石一样,整个辽国以南北两院制来平衡手中的汉胡资源,而地方贵族在聚集一定力量后,可以建立自己的小领地。这一制度设计和文化遗产深刻影响了耶律大石的政治思想,也直接影响了契丹在中亚地区霸权的确立。
耶律大石知道自己在辽南和蒙古高原东部无法继续抵抗,便主动离开皇室,只带着300名骑兵前往几乎飞地的克敦市。凭借他的皇室地位、政治威望和官职,他成了这块小土地的主人。它不仅是辽国控制的西部贸易通道和草原地区的中心,而且是毗邻西夏盟国、受草原和沙漠地区保护的优秀要塞。
蒙古草原骑兵较多的是传统的契丹军事体系。但仅靠这样一个一夜之间的边塞,是不可能长期抵御金国人民的威胁的。耶律大石别无选择,只能向西方发展。当耶律大石终于发展完成建立西辽以后本来打算讨伐金国,但是没来得及就去世了。
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到底是如何称雄中亚,为什么远征金国会失败?
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公元12世纪的国际形势。
1,在中国
金国兴起,并于公元1125年灭辽,辽国西迁,是为西辽。
公元1127年,金国灭宋,宋室南迁,是为南宋。
同时,在辽金朝代更迭之时,蒙古诸部在今蒙古高原逐渐自立,西辽与金国均无法完全掌控。
此外,在河西和西域还存在一个高昌回鹘的政权,是唐朝后期回鹘西迁所建。
2,在中西亚
这一时期的中西亚最强大的势力是突厥人的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另一支回鹘人所建的喀喇汗汗国(后分为东西两部)均臣服于塞尔柱帝国。
耶律大石在公元1124年称王,于辽国灭亡后正式称帝,史称天祚帝,菊儿汗。西辽的制度与辽国相同,也是农牧合一。
3,西辽与金国
西辽在建立之初曾经派使者联宋抗金,但最终没能成功。
后来在1134年3月,耶律大石曾以七万骑兵东征金国。可是东征的结果却是“行程万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
但西辽的这次东征还是引起了金朝的注意,次年,即1135年,金国远征西辽。此战与西辽征金差不多,金军在沙漠中被西辽军伏击,最终粮草断绝,人马冻死很多,无功而返。
西辽与金国的战争,犹如隔空对掌,两国中间隔着沙漠,同时还有叛服不定的蒙古人,无论谁先出击基本上都是劳师无功。
后来,耶律大石放弃了东征,开始西征中亚。而金国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与南宋的战争上。
4,击败塞尔柱帝国
西辽进入中亚,势必与塞尔柱帝国发生冲突。
公元1141年,西辽与塞尔柱帝国决战于撒马尔罕城外,史称卡特万之战。此战,耶律大石大胜,斩杀塞尔柱人10万大军,塞尔柱人伏尸数十里。
卡特万之战,标志着塞尔柱帝国在中亚的衰落和西辽称霸中亚。
从此,西喀喇汗汗国、东喀喇汗汗国、花剌子模全部臣服于西辽,西辽疆域远至咸海之滨,成为中亚霸主。
西辽击败塞尔柱帝国后声名远播,耶律大石曾震撼了整个伊斯兰世界。
西辽最终在1218年被蒙古人所灭,在中亚立国近百年,西辽国灭之后又迁至波斯,于1224年建立了起尔曼王朝,也就是“后西辽”,这是后话。
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到底是如何称雄中亚,为什么远征金国会失败?
天祚帝被女真人俘获标志着辽国灭亡,在漠北,耶律大石在鄂尔浑河畔的可敦城 (镇州)建立了他的大本营,获得了可敦城要塞2000名戍军的支持,还得到了当地诸部落的效忠。
耶律大石随后自立为帝,并且采用了葛儿罕的称号,在分析整个局势后,他并没有转而向东与金作战,大约在 1130年,耶律大石率领他的游牧部族向西开拓新的领土。在一年之内,回鹘承认了他的宗主权,而且,他还在河中地区东部建立了一个根据地。之后,他逐步征服了从帕米尔到咸海之间的所有地区。1134年,耶律大石迁都到八剌沙衮,改元康国。
统治巩固后,为了扩展了它的领域。以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萧查剌阿不为副,率骑兵七万东征。至喀什喀尔时,曾分出一支军队,进至阿姆河彼岸,与撒马尔干的算端展开激战,获得胜利。乘胜向西北进攻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投降。
西辽的领域,在1143年大石病死时已基本上确立:北至巴尔喀什湖,东自今新疆西部,领有别失八里,东南抵和阗,西南界阿姆河,西达咸海,统治花剌子模。
1131年发动的一次对金朝的远征以惨败而告终,据《辽史》记载,是由于沙漠的阻隔,牛马多死,难以前进,不得已而还师。但真实的原因应该是与鼎盛时期的金国实力相差太远,导致战败而归,这使耶律大石清楚的看到,恢复辽朝对以前领土统治的企图是无望的。
西辽称雄中亚后,渐渐融入到中亚的历史文化中,与中原文明渐行渐远。
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到底是如何称雄中亚,为什么远征金国会失败?
西辽又称黑契丹、哈喇契丹,为大辽皇族耶律大石于中亚建立的契丹帝国。
耶律大石(1085—1143)为辽太祖八世孙,契丹皇族,通晓辽、汉文化,擅长骑射,颇具胆识与武略,堪称文武兼资。大石进士出身,历任辽泰州(今吉林白城市东南)刺史、辽兴军节度使等职。
1121年底,金军渡过辽河西进,大举攻辽,势如破竹。辽天祚帝吓得远逃夹山(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阴山)避难。到了1124年,辽国的主要土地基本被金军占领。七月,天祚帝集结部队打算东出攻金收复失地。耶律大石审时度势,力谏不可轻举妄动,应养精蓄锐待时而动。天祚帝拒不察纳雅言。大石见圣上一意孤行,遂自立为王,率领所部二百精骑脱离天祚帝,连夜飞马西去。
天祚帝贸然率军东征,先胜后败,1125年二月被金军俘获,辽亡。
耶律大石率部快马加鞭向西北疾驰,来到辽西北重镇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喀鲁哈河下游南侧青托罗盖古城,为辽西北边防城,是辽镇州与西北路招讨司治所),屯驻下来,以便休整与扩充实力。大石以大辽亲王的身份召集辽属七州将帅与十八部落酋长集会,请求帮助;得到精兵万余人与军马场牧养的数十万匹良马。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生聚教训、养精蓄锐有四、五年光景,实力大增,并建立稳固了根据地。
1130年(一说1125)二月,大石命林牙(翰林)耶律佛顶镇守可敦城;复依照大辽出师仪式,刑青牛白马祭拜天地祖宗,率军西行,开始其名垂千古的辉煌西征。
大石率领西征军进入古黠戛斯之谦河地区(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的吉利吉思境内,复南下翻越阿尔泰山进入今额尔齐斯河与额敏河一带的叶密立(在今新疆额敏县东北额敏河南岸),在河边筑城屯驻。休整一段时间,大石率军南下,欲从西域正中心直插进去。兵临回鹘国(国都哈喇和卓,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大石遣使致书回鹘国王毕勒哥,恳请借道西行。国王热情款待大石,赠送其良马、骆驼、羊,并愿以子孙为质当其附庸,还一直将大石礼送至境外。
大石率军一路西进,跋山涉水,横穿沙漠,遇到为敌阻挡的就将其征服,遇到归降的便大加安抚。大军远行万里,扬威域外,数个王国归附,获得军需不计其数。大石的军力倍增,士气高涨。
大军西行来到中亚一带。抵达寻思干(西域古国名,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时,西域诸国联手举兵十万前来阻拒,试图阻挡大石西进步伐。大石将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左右两军各二千五百士兵,分攻敌军左右两翼,自统主力攻敌中路。两军相距二里许列阵对峙,大石军三路齐发猛攻敌阵,竟将十万西域联军杀得大败而逃,死尸遍布数十里。大石一战破敌,震慑了西域。大石在寻思干歇兵九十天,回回国王闻风归降。
休整三个月,大石拔营继续西进,抵达起儿漫城(在撒马尔罕与布哈拉之间)。大石此次西行目标原本是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可到达起儿漫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再西行,遂就比屯驻下来。
1132年(一说1125)二月五日,耶律大石称帝,号“葛儿汗”(亦作菊儿汗,意为大汗、众汗之汗),汉尊号为天祐皇帝,改元延庆,在中亚重建契丹政权,史称西辽。
在起儿漫城居住了二年,1134年初,大石率众东归。东行二十天,来到了喀喇汗国(亦称黑汗王朝;十世纪中西迁的回鹘联合葛逻禄等部建立的政权,辖地包括今中亚和新疆南部部分地区)。喀喇汗向大石纳土称臣,并迎请葛儿汗进入国都八喇沙衮。大石遂据八喇沙衮并定为都城,号“虎思斡耳朵”(契丹语,意为强有力的宫帐;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改元康国。
东征复国是大石的夙愿。三月,大石组建了一支七万精骑的东征军,任命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统军东征。大石对这次东征极为重视,先是对主帅萧斡里剌面授机宜,叮嘱殷殷;然后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邢青牛白马祭天告祖,并树起大旗与众将士共誓,志在复辽。都元帅萧斡里剌率军东进万余里,先后征服了喀什喀尔(今新疆喀什市)、和阗(今新疆和田市)。继续东进时,为茫茫沙漠所阻,牛马大多困乏饥渴而死。若坚持东进,有全军覆灭于浩瀚大漠的危险,萧斡里剌无奈,只得勒兵西还。大石喟叹道:“皇天弗顺,这是天数啊!”
东归复国无望,大石便将拓展的目光瞄向西方。西辽西面为塞尔柱帝国(塞尔柱突厥人在西亚建立的国家,原居中亚,信奉伊斯兰教,后征服伊朗和两河流域,1055年进占巴格达,建立帝国;后继续向西扩张,占领叙利亚、巴勒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小亚细亚大部;1151年帝国告终),与从塞尔柱帝国新分裂出来的花剌子模国(在中亚细亚阿姆河下游,中心城市为乌尔坚奇;原为塞尔柱帝国的一个行省,帝国衰落后独立)。
1141年九月,大石兴师西征,进抵阿姆河彼岸,大败塞尔柱帝国附庸西喀喇汗国。随后西辽在迪尔干姆河(科克沁河)附近同塞尔柱展开卡特万会战,大败塞尔柱帝国的军队,斩杀近十万。萧斡里剌乘胜兵向西北,复大破花剌子模国军队,并生擒其国王阿提西兹。国王向“葛儿汗”发誓世代臣服西辽,岁岁进贡。大石遂将其释放,花剌子模国自此成为西辽藩属国。
大石结束了中亚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疆域广阔的西辽帝国。其疆域西南至阿姆河,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包今新疆地区,绝对的中亚强大帝国。
西辽康国十年(1143),延续契丹国脉、创建西辽帝国的天祐皇帝耶律大石驾崩,享年五十九岁(一说大石生于1187年),庙号德宗。
1211年秋,西辽末帝耶律直鲁古被其女婿、乃蛮王屈出律篡位,成了太上皇(1213年去世),契丹西辽灭亡。契丹西辽传五主,历八十七年;若算至末帝直鲁古辞世,则为八十九年。
屈出律称帝,仍号西辽,然此西辽已非彼西辽。
由于史载耶律大石西行之事过于简略、模糊,且多歧异,导致时间线索不清,事件脉络不清。如大石出师西征有1125年和1130年两说;称帝时间有1125年、1126年、1131年、1132年等数说;称帝地点有起儿漫与叶密立两说;大破西域联军前后相差十几年等等。由于水平能力有限,实难捋清头绪,错误肯定难免,请诸君理解并谅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