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间有些人会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人的知识水平高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小时候都用洗墨水的钢笔,每人都要带墨水瓶。
我听说隔壁班有两个傻鸟同学打赌,看谁敢喝半瓶墨水。
结果有个愣头青真的喝了,当天还好,第二天直接送到医院抢救了。
医院说已经迟了,对身体的毒性消不掉的,如果当场喝了来洗胃还好一些。
看看这些熊孩子,把爹妈吓死得了。
现代的墨水都是工业化学制造的,有毒性的,主要是提炼石油后的重油烧成的工业用油烟,还有其他很多有毒物质,比如稳定剂、渗透剂、湿润剂、防腐剂、防霉剂、化学芳香剂、合成香料等。
你喝半瓶肯定得进医院。
而古代的墨水不同。
大家都知道,古代都是毛笔字,用药砚台慢慢磨出墨来。
墨水都是用天然物质,如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制造。
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
这种都是纯天然的东西,基本没有毒性,服用量不大对身体没有损害。
所以,古代学子被老师惩罚,很多时候就是喝一些墨水。
喝墨水就是被老师惩罚的意思。
但只有读书人才会喝墨水,农民家里年砚台都没有,想喝也喝不到。
老师惩罚你喝墨水,说明孺子可教,是可造之材。
所以,喝墨水也就是形容艰苦求学的过程。喝墨水越多,说明你学习时间就越长了,文化应该越高。
为什么民间有些人会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人的知识水平高低?
谢谢你的邀请!
你说的没错,人们常用“喝墨水”这个俗语来比喻文化水平的高低。这里先说个故事,就是鲜为人知的古时候真的有人喝过墨水。说的是古时候秀才们凡是有份参加有皇帝监考的考场,若发现有人在考卷上字书写得太潦草的话就会当场当众被罚饮一升墨水以示惩罚,所以从此以后各地的秀才们都会认认直真的练好一手好字才有资格参加考试,不然的话就会被罚饮一到两升的墨水。
但到了唐朝李世民登基当了皇帝后则立马废除了这一荒唐的规定,可“喝墨水”的这句话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也就成为了人们今天常常用这句话来衡量读书人学问的深浅标准了。
为什么民间有些人会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人的知识水平高低?
「喝墨水」这个词
常跟文化水平的高低联系在一起
「喝」的「墨水」越多
就表示越有学问
「胸无点墨」则是没文化真可怕
但自从学了化学之后
理科生却再也不能直视这个词了
要知道现在的墨水一般是用工业炭黑制成
喝下去搞不好是要中毒的啊!
为什么古人会用“喝墨水”这么细思恐极的词语
来比喻长知识呢?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朝廷就有这样的规定:
成绩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
隋朝科举制度建立之后
要求就更严格了
据《隋书·礼仪四》记载:
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
无论是书写不工整
还是在皇帝面前写错别字
都要受到“喝墨水”的惩罚!
不过时代在变,人也在变
因为古代的墨水
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方法
从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烟尘制得
一般无毒
所以到唐宋时期
有些读书人
竟然觉得“喝墨水”好像很有格调的样子
于是不罚自饮
连不少大文豪也跟着赶时髦
像是苏轼就曾在诗中感叹
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
民间就有了
“肚中有墨水,文章才能成”
的说法
“喝墨水”一词也渐渐地
从惩罚变成提高知识文化修养的意思了
为什么民间有些人会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人的知识水平高低?
谢邀!
我认为首先得从墨水的作用说起,我们都知道,墨水是用来写字或者画画的,不管是写字还是画画,都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其次,一肚子墨水,我们都大概知道的典故最近的就是陈毅用墨水蘸饼吃,最后还戏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远一点的就是王羲之了,用墨水蘸馒头吃。当然,应该还有类似的典故。而这些典故的背后,莫非都是文化名人的典故,自然“肚子里有墨水”就成了文化人的代称了。
还有一点我认为,这也是前期农民阶级对文化人的一种说法,毕竟,墨水是文化人才能接触和使用的东西,他们“肚子”(脑子)的文化就是“墨水”
为什么民间有些人会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人的知识水平高低?
天生智慧,
为什么民间有些人会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人的知识水平高低?
对呀,这是老辈手里传下来的一句佳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