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不向日本出售鸦片反而对中国实行鸦片战争?

罂粟花和“大烟桃”,需用竹片刀将“烟桃”割破会出现白色的浆汁冒出,当白浆蒸发和氧化之后会形成浅褐色的膏状物,就成为鸦片的前体,再用竹刀刮下来收集,然后通过比较复杂的熬煮才能成为鸦片烟。

其实,鸦片这东西不是清朝中后期传入我国,而是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由西班牙、葡萄牙传教士/商人带入我国,甚至《本草纲目》都记载过此物(叫做“阿芙蓉”),当时数量极少是当做药物的,它甚至被外国人带进了紫禁城,嘉靖皇帝就服用过它,由于产生了过度的快感使身心“大悦”,嘉靖皇帝赐名“福寿膏”,电影《东方不败》第一部里就有它。

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库,“印度大土”是鸦片当中的上品,重量通常在10磅一个鸦片烟球,外面用烟叶包裹,放在库里保存3年以上使其陈化,去除杂草味道,吸食时会产生一股妖艳的酸甜味儿,勾人魂魄,鸦片烟毒害是因为有其魅力所在,它要是一股臭味儿怎么会有人吸食它?

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开始了全世界的资本和商品输出,由于久闻东方两大国:中国和印度非常富有,随即英国在17世纪入侵印度...由于当时南亚次大陆土邦林立,英国通过利诱、镇压...等手段,在印度殖民的比较顺利,还成立了集:军政贸为一体的殖民地管理部门“东印度公司”,管辖南亚次大陆和东亚航线上所有的物流交易。

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会见英国特使马戈尔尼(当过殖民地总督,以行政治理的眼光审视当时的清王朝),跪下那个小孩是英国副使亚当东(情报专家,绘制了许多当时中国的社会/军事和风土人情...图画)的儿子,就是这个当年孩童几十年后在英国议会极力的要求英国派出舰队发动“鸦片战争”。

由于当时的中国早已经是统一的国家,有一套完善的文官行政管理体系,英国人没办法在对当时很强大的中国发动战争,只能是乖乖在广州做生意,通过“东印度公司”进口中国的茶叶、高级瓷器和丝绸...等,对英国来说的生活必须品和高档奢侈品。

英国人绘制的浙江、福建一带的茶场。

但从英国进入到“广州十三行”再到1830年前后,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存在着极大的逆差,原因是英国虽然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大生产,满以为布匹、铁器...等物在中国卖出好价钱,能大赚特赚一笔,可问题是中国当时是农耕自然经济,基本上是“男耕女织”,比如说:英国布虽好也便宜但是需要花钱买,当时中国富有阶层穿绸缎、普通老百姓穿土布,土布这东西有个织布机就能在家里纺出来,根本不需要去外面购买,再不行拿一袋米或者其它土特产品去会织布的人家交换...结果就是英国的机织布卖不出去,更甚的是英国人并不了解中国,认为中国人“拿两根木棍”吃饭不文明,然后就运来了大批的刀叉🍴...搞出了这样的笑话。

那么,英国货还有啥值得中国人购买的?就是钟表还行(在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到很多英国钟表,当时英国制表水平相当于现在的瑞士),可问题是钟表完全是高档奢侈品,除了贵族、有钱人外根本没有老百姓去买,就像现在的“百达翡丽”、“积家”...有几个人买得起?市场太小了!相反中国的茶叶...等制品反而是英国人当时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在英国人运鸦片到中国之前短短的十年时间贸易逆差达到了9000万两白银(以前有多少没有计算,但肯定超出更多),这么高昂的贸易逆差让英国人坐不住了,在深入的研究了中国社会之后开始将鸦片大量输往中国。

清· 象牙杆镶银乌木嘴烟枪,国家上层建筑每天不合计怎样治理国家,反到把烟枪做到这样的极致,能不亡国吗?

英国人运进鸦片开始是以“药品”的面目出现的,而鸦片这东西极少量使用确实是有:去热、阵痛、止腹泻...这样的疗效(《本草纲目》里也是这样记载的)开始价格极度的便宜,并且免费吸食...久而久之这玩意出现的“奇幻”就在中国上层社会开始流行起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嘉庆皇帝就抽鸦片)老百姓也开始吸食鸦片,由于它破坏中枢神经很快就形成了烟瘾,在不吸食后身体马上就会出现疼痛难忍、精神萎靡...等症状,只得再次复吸,然后英国人就开始提高批发/零售价,然后就是富人变穷人、穷人倾家荡产。

真是昏睡百年呀!麻痹其思想、萎靡其精神、破坏其体魄、掠夺其财富...就是英国人殖民主义者的目的,这是国家性质的集体犯罪行为!

包括当时的有钱人家的女眷都吸收鸦片,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国家是怎么垮掉的?就是因为这种麻木不仁!

至于说为何英国没有向日本贩卖鸦片这个事情还是因为没有消费群体的问题。英国人在16世纪大概相当于我国明朝嘉靖年间就到过日本,甚至有英国人担任过德川家康的外交顾问,帮助日本人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1800年代当时的日本比较贫穷,英国普通货品在哪也没啥销路,就是把鸦片运过去日本老百姓没钱消费,也甭指望赚钱,因为商品是需要有市场和大众消费群体才行。

明治维新后日本以英国为榜样,社会政治制度仿效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而且海军更是以皇家海军为榜样,编制、训练、条令条例,甚至舰上用餐也全面实行拿来主义,比如说:现在“海自”伙食当中有咖喱牛肉饭,就是明治时代学习英国皇家海军的遗风。

而在国际政治上英国当时视日本为“战略伙伴”,希望日本在远东抗衡“帝俄”,日俄战争期间英国就是支持日本的,所以英国从经济、外交...诸多方面考虑没必要往日本倾销鸦片,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的日本有识之士也见识到了鸦片的危害,明治维新时代更是重法重刑整治毒贩,所以日本没有出现鸦片泛滥的事情。

这张油画上的情景都很熟悉,但一个国家不仅仅是一次虎门硝烟就能进步和警醒的,而是从上层建筑开始到下层普通百姓,要经过多次的屈辱,才能主体性的觉醒,才能拿起武器反抗外敌入侵。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我们要牢记!

英国为什么不向日本出售鸦片反而对中国实行鸦片战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执行力的问题?

美国禁毒有100多年历史,为什么到今天使用禁毒不能成功?

因为美国有数量众多的瘾君子,他们需要毒品。有人买,自然有人卖。

对于中国来说,鸦片之所以搞到鸦片战争时候的猖獗地步,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禁毒不利,导致出现了数量巨大的瘾君子,连道光皇帝都吸。

到了1840年的时候,鸦片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问题。

究其根本来说,如果满清开始就严格控制,保持吸食鸦片者只是很少数量,那就没有鸦片问题。

实际上,满清早在雍正时期就开始禁烟,禁烟到咸丰时期反而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4000余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间猛增到40200箱。

可见,满清政治执行力基本是0。

相反,日本政府禁毒是非常厉害的。

德川幕府下令,吸食鸦片一律处斩,至少也是流放。这不是说着玩的,而是抓住就真的这么做。

大家注意,鸦片不是海洛因,还是相对容易戒掉的。吸鸦片的爽和砍头相比,恐怕大家还是选择保住脑袋。

于是,日本抽大烟的人群一直不多。

其实,台湾也是如此。

资料这么写:甲午战争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人发现这里的台湾人也喜欢抽大烟,吸食者数量高达14%。日本按照国内那套,对吸毒者严控。除了不允许老百姓接触毒品,导致吸毒新增人口以外,对旧有吸毒者进行帮助戒毒。

他们派警察给瘾君子发执照,以远远低于黑市的价格给他们提供鸦片,定量定期发放,严加管制,确保走私者与官方渠道无力竞争,确保没有人尝试吸食。

这样,老瘾君子死去,新瘾君子很少。40年后,台湾吸食者数量降低到了0.5%。

同时,日本在看到中国鸦片战争的惨状以后,也禁止鸦片输入。

日本人运气很好。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国内还是合法销售鸦片,卖鸦片不违法。

而到了“安政五国条约”(即《日米修好通商条约》、《日英修好通商条约》、《日仏修好通商条约》、《日露修好通商条约》和《日兰(荷兰)修好通商条约》签订的时候,已经是10多年后,英国国内已经认为鸦片是不道德的东西,开始抵制,默许了日本幕府抵制鸦片进口。

其实,鸦片为什么屡禁不绝,因为它就像今天的色情和赌博一样,是一种灰色生意。从这个灰色生意中得利最大的就是满清政府的官员和官吏。

你要是禁烟,等于断了这些人的巨大财路,又怎么可能呢。

所以林则徐到了广东,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

英国为什么不向日本出售鸦片反而对中国实行鸦片战争?

首先评论一下其他人回答的。萨沙所谓这是国家执行力不足,是缺乏说服力的。这种说法意思就是:如果满清的执行力也很足,禁烟也像德川幕府一样足够坚决的话,英国就不会向满清出口鸦片了。

这种说法当然是不成立的,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了:当满清打算要有执行力地坚决禁止鸦片,进行虎门销烟的时候,英国就选择了发动战争来迫使大清帝国接受鸦片走私。

换句话说,无论满清执行力是否充足,英国都要选择向中国卖鸦片——如果满清执行力太充足的话,就打到满清屈服。

所以可见:“执行力”根本不是一个考虑的因素。

那英国为什么向中国卖鸦片?

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英国要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要向中国进口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同时中国却没有向英国进口多少东西,那英国用什么来支付这个贸易逆差呢?就是通过向南美洲出口工业制成品,换来南美洲出产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然后再用这些贵金属支付向中国进口产品的费用。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南美开始独立战争。因为战乱南美向世界输送黄金白银的通道受阻,英国难以取得足够的贵金属向中国进口中国的产品,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导致英国的白银流向中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才想办法向中国出口鸦片,来平衡贸易逆差。

这样一想就非常明白了。英国和日本有什么贸易?没有。事实上直到中国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德川幕府实施的还是锁国政策,禁绝一切除荷兰和中国以外的外国人与日本贸易。而且对外贸易的港口也仅限于长崎等少量地方。因此当时的英国和日本贸易额非常低(如果有的话),也就不存在英国对日本贸易的逆差,英国也就没有必要向日本出口鸦片来平衡贸易逆差。

这才是英国拼命向中国走私鸦片,而不那么卖力向日本出口鸦片的真正原因。

英国为什么不向日本出售鸦片反而对中国实行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中,英国的鸦片的流入对中国来说伤害是非常大的,将中国带进了多灾多难的历史。

对于中国的鸦片战争,日本也是有目共睹的,日本亲眼看着庞大的中国, 在鸦片的侵蚀下,变成了毫无战斗力的“东亚病夫”,对英国的军舰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规模如此的大清军,却被一支英军小队给打得溃不成军,日本看到的一幕,就知道了鸦片的危害,自然要下大决心禁止鸦片。

日本对鸦片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态度,鉴于清朝,所有对进入日本的鸦片进行了严格的打击,有人悄悄的将鸦片走私进入日本,当时的执政党是德川幕府在统治,眼里禁止鸦片进入日本,对已经进入的鸦片进行集中处理,吸食鸦片的人判处流放甚至是死刑,在日本政府的高压政策下,日本国内的民众很少有人吸食鸦片,据不完全统计,当时1.7万的日本人才有1个人吸食鸦片。

日本的德川幕府也想到了这一点,面对英国的使臣,清朝跟日本的表现可是截然相反的,清朝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一直在主战还是主和之间徘徊,但是日本却没有丝毫抵抗的想法,对英国的要求全盘答应,但有一点他们是明令禁止的,就是拒绝鸦片贸易。所以,英国从那以后不敢再做鸦片生意了。

英国为什么不向日本出售鸦片反而对中国实行鸦片战争?

直接点说:当时的日本穷的跟鬼一样的,人还少,岛又小,还没矿产。

英国人当年看待日本,和你今天看待非洲穷国没什么区别。

当时英国搞工业革命,有钱了,产生了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需要所谓的“消费提高”的,中产阶级当时需要的是什么呢?

茶,瓷器,丝绸。

尤其是茶,茶当年有多暴利?美国打了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

波士顿倾茶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倒掉的茶是哪来的?

就是中国的,茶的暴利程度甚至能催生一个国家,你可想而知了。

所以当时英国非常需要中国茶,需要中国茶就得拿银子来换。因为当年中国是银本位国家。

所以英国的白银就大量流入到中国,由于数额越来越多,英国自己都受不了,白银快空了,白银越少,价格就越高,英国被迫只能向欧洲大陆买白银。

结果欧洲大陆趁机,利用汇率差,赚了英国一笔。

白银又不像美元一样,中美贸易顺差的问题,美国人还能印刷美元来解决,当时英国就没得解决办法,所以英国人向中国人兜售当年英国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英国布料。

你别笑,工业革命最早催生的就是纺织业。

问题是当年中国,穷人没钱买,富人,看不上英国布料,富人更喜欢的是丝绸。

英国就 更窘了,一方面非常想要茶,只要把中国茶叶贩卖到英国,能大笔的赚,一方面就是没有白银啊。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于是,贩卖鸦片的生意,就这么诞生了。

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

英国为什么不向日本出售鸦片反而对中国实行鸦片战争?

其实鸦片早就在清朝初年已经偷偷的进入中国,但偷运的量并不是很大,处于慢慢培养秦朝人抽大烟的习惯,积累消费人群。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平均每年流入中国的鸦片也就200多箱,规模不算大,但对吸食的人和家庭影响巨大,于是雍正皇帝得到具体的报告后,清朝开始禁止鸦片贩卖。(青年雍正像)

1729年,雍正皇帝下达《兴贩鸦片及开设烟馆之条例》,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毒法令,法令中规定:

兴贩鸦片者,枷号一月,充军;私开烟馆,视同邪教组织,引诱人吸毒,判死缓,为从杖一百,流放三千里,袒护的人一律杖一百,判刑三年;

不过清朝越禁止,商人甘愿冒风险的利润就越大,到嘉庆皇帝时期,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每年达到5000多箱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疯狂增长了25倍,清朝民众吸食鸦片的人群已经慢慢培养起来了。道光帝时期,居然有几个王爷吸食鸦片上瘾了,可以想见鸦片在清朝已经传播的上层社会了。(光绪年间的禁烟告示图)

为何英国不向日本输出鸦片?

鸦片的危害日本人也是知道的,德川幕府(1603-1868)时期,对待鸦片实行严格禁止政策,不但是贩卖人会受到严惩,就是吸食者被抓到后轻者流放,重者直接处死。吸食鸦片的恶果那是一人吸食全家遭殃,日本土地少,人口多,鸦片的影响太厉害,德川幕府对待鸦片的严格政策也能够执行到位,全国上下几乎对鸦片“零容忍”。

1853年,美国海军司令佩里用大炮轰开了日本的国门,要求开国通商。德川幕府的军队打不过美国人舰队,只好乖乖的签署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都翻译成这样,中国翻译成《神奈川条约》)。佩里友好的提醒日本幕府的官员,要小心英国的鸦片贸易。(打开日本国门的美军海军将领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

英国人同清朝打了两次鸦片战争,彻底轰开了清朝的国门,鸦片贸易得以顺利进行。此时英国人的目光转向日本和朝鲜,英国人寻机也想打开日本人、朝鲜人的大门。按照先强后弱、先大后小的原则,英国人找茬也要和日本进行通商。1854年,日本和英国签订了《日英亲善条约》(Anglo-Japanese Friendship Treaty),德川幕府拒绝鸦片输入贸易。

1862年9月,四个英国商人在日本横滨郊外的生麦村遇到日本武士没有按照礼仪躲避到路边致敬,享有特权的日本武士动手砍死了一个英国商人,英国同日本的战争由此爆发,历史上称之为“萨英战争”,是萨摩藩同英国舰队之间的战争。此战双方打了个旗鼓相当,日本赔偿英国25000英镑了事,而英国人也知道日本没有多大的鸦片市场,没有多少油水可捞,从此作罢。(萨英战争图,英国军舰攻击日本鹿儿岛)

朝鲜王朝政府也已经看到了鸦片的危害,可以开放国门通商,但鸦片贸易是禁止的。英国人在日本和朝鲜尝到了闭门羹。

据统计,18世纪末期,美国人吸食鸦片的比例是3000:1,而日本则是17000-18000:1,也就是说1.7-1.8万个日本人才有一个吸食鸦片的人,数量少的可怜。

英国的鸦片战争为何只针对清朝?

自明末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和英国的贸易是不对称的,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获得巨额的贸易顺差,而英国的则是逆差,英国及其殖民地是白银的净输出国,白银大部分都流入清王朝。英国商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开始下三流的手段,向中国输入毒品鸦片。

清王朝的禁烟运动触动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悍然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目的是彻底打开中国的大门,倾销工业产品和毒品鸦片。当时的清王朝在世界上是一个大国,国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英国人觊觎中国人的财富,打开国门用军事和经济手段获得巨额利益。(日本邮政发行《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签订100周年图,双方正式批准时间为1860年)

至于日本、朝鲜国土狭小,市场前景不是特别看好,只好放在清王朝开关之后了。

二十世纪初年日本人种植鸦片研究

日本学者对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的鸦片种植有过深入研究。日本在甲午战争后侵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它也需要弥补战争的伤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取代了英国在远东地区的鸦片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麻药(鸦片)生产国。

日本在1905年开始在三个地方实验种植罂粟:中国的厦门、台湾、日本的大阪三岛,1905年的产量是4096斤,1906年产量为4024斤。1905年、1906年日本鸦片种植的均价在9.5日元、8.8日元,而产于波斯的鸦片价格却在7.45日元,日本种植鸦片明显是赔本的买卖,因此日本的鸦片种植无疾而终。

1913年,鸦片价格每斤到达13日元,于是日本开始拓展鸦片的种植,在国内和台湾都进行种植,很快成为世界第一。(虎门销烟图)

日本人虽然种植鸦片,但严禁日本人吸食,就连台湾内的人也严格禁止吸食,全部用来做贸易,赚取外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