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为什么在一战中不堪一击,苏联在二战中却能逆天翻盘?
一战的时候,伟大领袖斯大林因为抢劫造反等罪名被沙俄政府判了刑,正在监狱里关着,没能发挥作用。当然,这个只是说笑啦(实际上是因为斯大林手掌的缺陷,不符合入伍条件,后因继续搞事情,在1916年被捕,流放到了阿钦斯克)。严肃地说,究其原因,主要可以看这么几个方面:农业国和工业国的战争潜力、国内团结稳定的政权、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和大量输血式的援助。
第一、农业国和工业国的战争潜力的不同。
战争潜力包括各种资源、工业生产能力、人力、财力和精神力量等等。
一战时期的沙俄算是各个列强中的“后进生”,经济结构单一,工业生产能力差,既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器装备,也没有过硬的工业生产力,导致前线的配备跟人家比,都差着档次。
虽然沙俄中上层贵族早就“与欧洲接轨”,雇佣法国家庭教师,法语说的比俄语溜,当官的都有在西方接受教育的经历;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老百姓基本都是一贫如洗的文盲、半文盲,大部分从事伺候贵族老爷、挖土豆或者养猪放羊等低端活动,非常缺乏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只有“铁匠”、“木匠”这样的手艺人。
再看二战时的苏联。苏联从诞生起就一直被世界各大国视为“异端”,恨不得灭之而后快。因此,苏联自身的危机感非常强,一直感觉“有刁民要害朕”,几十年如一日的勒紧裤腰带,不管不顾的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不断的扩充军备。
在资本主义世界被29-33年的经济危机折腾的精疲力尽之时,苏联的“五年计划”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到了三十年代中期,俨然建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丰富的战略资源,极大的提升了苏联的战争潜力。
比如,战争初期,苏联的军备量是大得很,但是品质不是很好。在巴巴罗萨开始阶段,较为低端的武器装备不太占优势。这点纳粹德国看得很清楚,此时,德军虽然在实力上强于苏军,但在增长速度上落后明显,所以选择先发制人。毕竟,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可是大大超过德国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到了相持阶段,苏联不但技术提升的快,而且效率更高,装备的量更大了.....
第二、国内形势不同。
一战是维多利亚的几个大孙子和外孙子、侄孙子、大外甥之间的互殴,即,所谓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老百姓只不过是是沙俄贵族老爷的棋子和炮灰。结果,逼急了的老百姓忍无可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仗打到半截国内闹革命,先是二月革命,后就是惊天动地的“十月革命”。一边对外战争,一边收拾国内革命残局,放谁谁也受不了。
到了二战,苏军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左手掐德国纳粹,右手干日本鬼子。这自然离不开苏联国内政权强大的号召力和控制力。
二战对于苏联军民来说,那是个险些“亡国灭种”的战争,国耻家仇互相交织。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西部地区有不少老百姓箪食壶浆的迎接德军,甚至还主动加入了党卫队外,苏联广袤的领土上的一百九十多个民族都自发的尽其所能,团结一致,坚壁清野,誓死抵抗。下图,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全列宁格勒的老百姓挖战壕,众志成城一致对外。最典型的是1941年11月莫斯科红场阅兵,莫斯科被围城,岌岌可危之际,斯大林毫不犹豫的选择留在莫斯科(尽管撤退用的飞机和火车都已经准备好了),之后成了苏联和俄罗斯几十年如一日cosplay的重要节目。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苏联政委在战争中的作用。
政委负责督战,执行《270号命令》(授权直接枪毙逃兵),专门拿手枪对准临阵脱逃者,一律杀无赦。督战的情节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被不断的过分演绎,甚至往往被妖魔化,成了“黑”苏联的一大卖点。
苏德战场上,德军的规矩是,被俘的红军政委不用审判,直接就地枪决。所以,在卫国战争中,政委的死亡率一直位居榜首。因此,政委上战场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总是带头冲锋,乌拉乌拉一通鼓动,身先士卒,真正玩命打,用血肉之躯保持着苏军旺盛的战斗力。
第四、苏联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
先看对手德国人的国防动员。二战德国还深受着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希特勒也不例外,他对妇女的定义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甚至不提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建议妇女就应该美美哒呆在家里,生孩子、带孩子,伺候丈夫,美其名曰“以理家和生育的形式支持国家发展”。
因此,“二战”时期的德军建制中,是不存在女性的。身穿军装制服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叫做国防军女助手,多是话务员或者随军护士,并没有上前线的机会。甚至在战后的西德军队,直到1970年代才有了正式有军衔的女军人。在42-43年德国的大规模国防动员中,也是只抓男的,大量宝贵的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当炮灰,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到明显影响。
而对比苏联的国防动员,苏联意识到了高技能人才的宝贵价值。毕竟,培养一名技术工人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而培训一个女战士几个月就可以了。所以,苏联在保障军工生产的同时,动员了大量少数民族牧民,妇女上战场。这样,既不影响后方的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前线兵源的补给。
比如,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乌克兰大学生柳德米拉(下图),在战争开始后成为苏军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为了柳德米拉少将。
而且,早在开战最初的几个月,苏联已经花大力气,把西部各大城市的工厂迁入了乌拉尔山以东的大后方,一刻不停的高速运转着。留在城区的部分,在城市巷战中都还坚持着生产,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甚至出现了工人饿着肚子,活活累死在生产线上的“光荣事迹”。
第五、美国大量输血式的援助。
“乌克兰粮仓”被德军占领之后,苏联几乎到了“命悬一发”的危急关头。而恰好是此时西方盟国的大量援助,才使得苏联度过了难关。 举个例子,下图,描述这段美国援助历史的俄罗斯电影《歼灭任务》。电影讲的是,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大批武器装备和物资,一个运输线就是通过阿拉斯加用飞机到苏联远东地区,转运了大量的装备和物资。时间长了,苏联战斗机飞行员和美国运输机女飞行员还发生了跨国恋。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执行转场任务的女飞行员并非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正式军人,只是妇女空勤飞行队WASP(Women Airforce Service Pilots)的志愿者,直到1977年,她们的贡献才获得美议会的正式认可。二战期间,美国妇女空勤飞行队一共飞行了6,000万英里,转场12,650架各型飞机(包括非常难以驾驭的B-25,B-17这样的4发轰炸机),牺牲38人。所以,美国对苏联付出的,可不单单是肉罐头。
此外,美国还援助了大量的铝材和优质航空油料,各种复合金属,特种钢,锡板,镍,镍铬丝;英国也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紧缺的高级原材料,保证了苏联发动机产量和质量;
还有95万公里电话线,5899部先进无线电系统和348部雷达,50万辆卡车和吉普等等。这些无线电设备,汽车和电话线,让苏联有了重建大型装甲集团的基础。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对手德军战线拉的实在太长,后勤补给非常困难。尤其是进入战争相持阶段,德国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广大的东欧、苏联占领地,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都需要分配兵力,这样导致战争动能分散各地;而苏联是大部分时间是本土作战,有主场优势。再加上前面提及的几点,苏军自然是所向披靡,一口气打到了柏林,最终把红旗插上了德国议会大厦。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沙俄为什么在一战中不堪一击,苏联在二战中却能逆天翻盘?
体制和国策决定了这一切,不堪一击不是一战前线官兵作战的责任,也不是二战官兵作战能力的逆天翻盘,这种因素从二战时期苏军装备兵员,可以源源不断的投入战场的现象就可见一斑,而战斗民族的战斗精神,也是在二战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在二战中苏军的兵员和装备损耗率应该是所有参战国最高的,但是贯穿战争始终的,仍然是苏军兵力装备规模一直碾压对手,而苏军部队的战斗精神和作战意志,在那种血腥的摧残下仍可力压对手,这种现象在任何西方国家军队中,都无法体现。
一个在一战中不堪一击的国家——俄罗斯,一支在一战中不堪一击的军队——沙俄军队,经过短短20多年后,就能在二战中逆天翻盘,是因为他们在换了名字的背后,换了国家体制,换了国家政策。苏联,实行了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体制,在苏共领导下的这个国家属于全民的,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同时也是为了自己。这种体制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国政策的执行力,和全体国民的最大行动力。
苏联当年的人口基数比德高了不到1倍,国家的经济基础与德国也不相上下,但在战争中的损失却超过德国的十几倍几十倍,可以说到苏军大反攻时,双方的人力国力资源已经相差无几,德军的兵源装备供应以近枯竭,而苏军的兵员装备火力却可以越打越充足,苏联的这种体制政策决定了,所有轻壮年都可以作为兵源,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可以作为后方的劳动力,由此保障了前线的兵员装备火力的源源不断,这在当年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也是无法做到。
而支撑苏军那种逆天作战实力的,战斗民族战斗精神和意志,也是来源于苏联体制下军队为国荣誉而战,也是为自己荣誉而战,这在三大城市保卫战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到了柏林战役中,就体现的更加完美更加淋漓尽致。胜利就在眼前清晰可见,活着享受胜利的欢乐、荣誉、幸福的那种向往人人都可以想像憧憬,但却仍有30多万官兵,为了让胜利更早一刻到来,他们还是可以付出自己的伤亡,这种战斗精神意志只有在苏联那种体制下,人人都把自己和国家融为一体才能做到。
沙俄为什么在一战中不堪一击,苏联在二战中却能逆天翻盘?
关于这个问题,事发地距离我们遥远,通过网络和相关查询:
第一,一战沙俄不是不堪一击。
实际上沙俄总体作战还是不错的。除了明显打不过德军以外,俄军对奥匈帝国并不落下风。
俄军一度杀入东普鲁士,距离柏林不到200公里。
而且一战沙俄的任务不是击溃德军,因为他没有这种实力。他的任务只是拖住德军,使得德军陷入两线作战,最终崩溃。
事实上,直到沙俄政府垮台,俄军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虽然损失惨重了一些。
第二,苏军也不是所向披靡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被德军打的一塌糊涂,溃不成军。
一个基辅会战,苏军被歼灭70多万大军,这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惨败,创造了世界记录。
苏军之所以能够顶住,完全是依靠人力和物力的优势。
苏德战争中,苏军死亡男性士兵高达900多万,德军死亡人数还不到苏军的一半,可见苏军损失多么惨重,换成别的国家恐怕都亡国灭种了。
即便如此,直到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德军和苏军基本是均势,苏军没有获得什么大的优势,甚至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被德军打的狼狈不堪。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90万人,德军也不过才50万。
德军真正的崩溃,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军根本不是这个庞大联盟的对手,顾此失彼,对付苏军就对付不了美军,对付美军就打不过苏军,最终迅速垮台。
所以沙俄军队没那么弱,苏军也没那么强。
沙俄在一战时,被称为世界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其工业生产水平低,社会组织动员效率也不高。法国和俄国结盟,规定两国一旦收到攻击,另一方需要即时发起攻势,并对投入军队数量作了规定,法国是130万,俄国是70万到80万。
俄国的主要战场方向在欧洲,且人口达到1.7亿,但是考虑到俄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经济实力,也没有太指望指望俄国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法国的想法是,俄国在东线尽力拖住德军就好,等待英法联军在西线的胜利。
俄国最大的优势是国土纵深,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在遇到俄国的广袤土地时,其在欧洲进行的战场规则就会完全失效。欧洲社会发展水平高,路网发达,而俄国境内都是乡下土路,一到下雨,连机动兵力都无法派出,进攻速度被迟滞,紧接而来的就是脆弱补给辎重线。
俄国最大的劣势是国内政局不稳,革命党收到了德国的资金支持,蠢蠢欲动,而且国内民族众多,沙俄还没有时间去把新占领的土地都给消化掉。一旦大军倾巢而出,社会控制力度减弱,极容易造成内乱。
一战时俄国面临的德国是其综合军事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德国隐忍发奋图强20年,称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陆军和海军实力都很可观。在西线,英法联军拼尽全力,仍不能占到一点便宜。自1917年后,法国已经差点亡国,组织不起任何一场大型的攻势了,完全是靠着英国在撑。在东线,德国仅用百分之十的兵力,就将俄军逐出了东普鲁士,后期德军腾出空来,更是把俄军赶出了乌克兰。到1918年德国投降前半年,英法都已筋疲力尽,认为德军也将如此时,德军又发起了春季攻势,这给了英法美联军极大的震撼。
所以,俄国在一战,是用俄国最弱时对抗德国最强时,表现就是不堪一击。
到了二战时,已经变身为苏联的俄国,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亿人口,世界第二的工业产值,500多万常备军,独裁体制,实力早已与一战时不可同日而语。苏联在西方没有闲着,北上打芬兰,南边打罗马尼亚,中间打波兰,几年时间,将国土纵深往西方推进了200公里。
沙俄为什么在一战中不堪一击,苏联在二战中却能逆天翻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战的沙俄军队不是不堪一击,甚至是打垮德奥最重要的力量。
如果没有沙俄军队的战功,二战可能以协约国惨败而告终。
当时德军执行施里芬计划,全力攻打西线的英法荷比。
而沙俄在西线英法压力极大的时候,主动出兵猛攻东线德军。
这里德军兵力较少,主要固守防线。
然而,沙俄军队装备低廉,训练不足,但因为战略正确,仍然在8月攻入东普鲁士,直逼德国首都柏林。
当时德军正在攻打法国北部,由于本国领土受到威胁,被迫从西线抽调大军支援东线。
虽然德军迅速扭转东线危局,在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又在9月11日击溃沙俄第1集团军,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
但是,沙俄仍然在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
德军无奈,调动兵力支持奥匈帝国军队,血战到12月僵持。
沙俄在短时间内损失几十万大军,算是惨败。
然而,在这种关键时候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德军无法全力向西线进攻,最终导致施里芬计划破灭。
其实这个时候开始,德军就必败了,一战已经结束。
到了1915年,德军经受不了两线持久战的消耗,试图给俄军猛击,迫使俄军投降。
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
双方连续大涨,沙俄军队损失高达170多万人。
然而沙俄军队仍然保存大部分实力,可以继续作战。而德军也损失很多有生力量,更陷入颓势。
最终,德军崩溃投降。
所以,沙俄在一战中的作用是极大的。没有沙俄,一战可能就是英法惨败,美国不敢介入。
沙俄为什么在一战中不堪一击,苏联在二战中却能逆天翻盘?
一战时期的俄国军队作战素质还是不错的,虽然比不上德军,但是比奥匈帝国军队还是要强许多的,而德军是一战中公认的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所以俄军的战斗力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不堪。在战术层面上俄军的战斗力其实和德军不相上下,甚至作战意志更加顽强,但是俄军缺乏战役层面的灵活性,机动作战能力远不如德军,俄军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被德军的运动战所击败的,俄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很差,机动性也不高,难以应付德军迅捷有力的运动战。事实上这一缺点直到苏联时期仍在军队中存在,苏军直到战争的后期才在机动作战能力上赶上德军。
一战的俄军可以说是被内部瓦解的,国内的革命活动以波及到军队中来,许多俄军部队开始整建制的拒绝接受上级的命令,拒绝投入前线作战,军队的凝聚力在此刻已经瓦解。而这便和战争的根本意义产生了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帝国主义战争,俄军是为了利益而战,而不是为国家和人民。而二战中苏联进行的是卫国战争,苏军是为了抵抗德军的侵略而战,是正义的战争。再加上苏军是一支由执政党直接控制的军队,长期的政治思想教育赋予这支军队很强的政治觉悟,上至将军下至士兵都会接受系统的政治教育,再加上爱国主义的宣传,苏军的凝聚力远超过沙俄时期的军队,即便在遭遇严重的失败后,苏军仍能迅速恢复过来,这支军队即便在最黑暗的时期也没有发生崩溃。
另外一点就是综合国力,沙俄时代仍旧是以农业为主,工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如西方强国,而像一战那种大规模的持久战是需要坚实的工业基础的,沙俄时期工业能力显然是做不到的,为了满足前线的战争需求,必然会严重削减国内的经济需求,即便如此前线的俄军还是得不到充足的物资,这削弱了俄军的作战能力,食物和弹药的缺乏问题几乎在每一场战线中都有出现,即便是预有准备的进攻作战,俄军也积蓄不起足够的物资。这就是国家的工业基础太弱所带来的问题,苏联军队在国内战争期间也饱受武器装备的缺乏,所以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迅速开始发展重工业,一连数个五年计划让苏联成为了一个工业强国,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仅次于美国。强大的重工业奠定了苏联国防的坚实基础,正是在这样的重工业支持下,苏联才能生产出数量远超德国的坦克、飞机和大炮,并最终取得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
正是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苏联才能不断的重建那些被德军歼灭的重兵集团军,还组建了更加强大、数量更多的坦克集团军和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等战略突击部队,发起规模宏大的战略反攻,将德军赶出了苏联国土,并推进到德国本土,占领德国首都柏林,粉碎了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到了战争后期,苏联陆军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强的陆军,达到了俄国(苏联)军事史上的巅峰。苏联军队的崛起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建立其一支强大的军队。
沙俄为什么在一战中不堪一击,苏联在二战中却能逆天翻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苏联一种代号为“斯大林之锤”的“怪兽级”武器中窥探一二。
1945年4月28日,苏德柏林巷战已到最后关头,坚守兰德维尔桥头堡的德国掷弹兵在希特勒的号召下誓死保卫元首,而苏军方面则投入了200个师团,250万人的巨大兵力分两个方向对隐藏在柏林巷道内负隅顽抗的纳粹德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战争初期苏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进站到了柏林郊区,然而,随着苏军向内纵深的推进,德军士兵凭借着手中先进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并借助巷道掩体优势给苏军的坦克机械化部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恼羞成怒的苏联军事委员会统帅斯大林命令军部调集几十台异常恐怖的攻城利器驰援前线,当德国士兵无数次以铁拳反坦克火箭筒打退兰德维尔桥头堡疯狂进攻的苏军坦克集群后,一名德国老兵在炮队镜中发现对岸的苏军坦克群开始仓皇撤退,几十个庞然大物在拖拉机和坦克抢救车前拉后推下一字排开。
“大家赶快离开!快!我们跑不掉了!”见识过这种“怪物”的德军老兵绝望中发出了阵阵疾呼,此时的军中早已乱作一团纳粹德军四散溃逃,就连党卫军督战官连杀数名逃兵后也无法阻挡住洪水般的溃逃大军。
而正当德军士兵四散逃跑之际,一阵山崩地裂的呼啸声像撕裂空气般向德军阵地袭来,霎时整个阵地上泛起万丈火光,巨大的爆炸让兰德维尔桥头堡转瞬从地球上抹平,烈火的烧灼声和爆炸的冲击波响彻方圆几十里,德军阵地宛如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
“钢铁在燃烧,大地在颤抖”,这是劫后余生的纳粹士兵心有余悸的描述,从德军士兵后来的讲述情况来看,貌似德军阵地遭遇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袭击。然而,在苏军内部除了拥有喀秋莎火箭炮这样惨绝人寰的魔鬼级武器,其实,苏军还有着一种被敌手纳粹德军称之为“斯大林之锤”的恐怖性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B4榴弹炮”。而德军在此次阵地攻防战中所遭遇的致命性打击就是B4榴弹炮的杰作。
B4榴弹炮,苏联红军使用过的最为怪异的大口径重型火炮。这种火炮于1930年11月由列宁格勒的波尔舍维克兵工厂制造,该炮口径203毫米,总重15.8吨,炮管长度5087毫米,最大射程17500米,炮口初速度更是达到惊人的607米/秒。
说这种火炮的“怪异”在于该火炮是在斯大林的亲自督导下由苏联国防委员会批准而开始着手研制。当时的斯大林极度偏爱大口径火炮,并强调“大火炮”作战思想指导意图,因此,在他的亲自授意下,布尔什维克工厂开足马力组织科研人员立即进行火炮的设计和生产。
从1928年1月火炮设计图纸完工到1930年11月完成组装B4榴弹炮的出产历经波折,然而,此时的B4榴弹炮尚处于试验阶段,苏联炮兵设计局也对此作出了多达146处的修改仍存在不少缺陷。但在斯大林的严厉督促下,布尔什维克工厂开始了成批量的生产,而在1931年至1941年间,B4榴弹炮由于体积过于笨重且未经实战检验,因此更多是在例如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和哈尔科夫等诸多阅兵式中充当“门面”。
正是由于斯大林对B4榴弹炮的狂热和偏爱,B4榴弹炮自出产后立马被编入由中央直辖的直属预备队炮兵营,可见斯大林对该火炮的喜爱。
B4榴弹炮虽然体积笨重在战场上难以及时有效躲避敌军的炮击,但后来设计师根据B4榴弹炮机动性能缺陷严重的情况给B4榴弹炮加装了履式炮架。该炮架重11吨,采用的是“共产国际”重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地盘,炮架尾部装有辅助轮用于牵引,牵引时速大约为15千米/小时,这对于总重15.8吨的庞然大物来说机动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种火炮虽然存在着体积笨重的致命缺陷,但在其它方面堪称火炮中的经典大口径杰作。比如B4榴弹炮采用特殊的双重驻退复进系统。所谓“双重驻退复进系统”就是第一部分采取与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后坐装置,第二部分则在于B4榴弹炮的炮床可沿炮架的滑轨手动自由滑行,这样就便于火炮在作战射击的过程中能根据敌军阵地的转移作出相应的角度调整。
正是因为有这样独特的射击B4榴弹炮的高低射界可达-2至+60度,而左右方向射界可延伸至30度。开炮时其底盘后段会向下调低姿态,同时将车尾驻锄插入地面,形成稳固的射击平台。
为了使B4榴弹炮发挥出最佳恐怖威力,B4榴弹炮在射击之初就采用5087毫米长的炮管,而其中刻有膛线的炮管就长达3981毫米,内壁膛线多达64条,光炮管重量就高达5.2吨,说这样的火炮配备是“怪兽级”的显然丝毫不为过。
除了本体发射装置的“高配”,苏联人同时也为B4榴弹炮设计了两种著名型号的高爆弹,一种是以铬钒合金制造,长度达1米左右的尾翼稳定炮弹,这种炮弹的材料密度非常高炮弹弹体装有厚重的弹壳,弹体末端有4片弹簧收缩精钢弹翼,并以外筒包裹。当炮弹自炮口发射出来后,外筒自动脱落,4片弹翼靠弹簧机构的作用自动展开,从而使弹道能维持稳定,弹头依照惯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贯穿4米厚的强化混凝土工事。而另一种炮弹就是混凝土穿透弹,这种炮弹的最大作用就是专门对付厚实的高标号水泥修建的碉堡,只要炮弹命中水泥建筑瞬间化为灰烬。德军对B4榴弹炮因此还有一个“来自死亡的咆哮”的惊悚称呼。
由于炮弹长度在1米左右且非常笨重,显然依靠人力输弹根本无法完成一次炮击过程,因此布尔什维克厂还给B4榴弹炮量身定制了以T-18坦克地盘为原型的装弹车,这种装弹车的出现就很好解决了B4榴弹炮的装弹问题。
正是由于苏联装备了B4榴弹炮这样恐怖级的大杀器,使得苏军在此后的哈尔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和但泽等苏德攻坚战中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将纳粹德军杀的尸横遍野、残肢断臂。而也是因为苏军依仗着手中的“斯大林之锤”才彻底轰碎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狂妄,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提前结束。
然而,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维持了4年之久的B4榴弹炮生产线全面宣告停产,取而代之的2B1自行榴弹炮登上了军事舞台。但B4榴弹炮却以其独有的方式完成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为人类迎来了一个祥和、美好的明天,在这一点上B4榴弹炮的历史功绩永远无法抹杀。现今陈列于圣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馆的B4榴弹炮似乎在诉说着人类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让人类明白了只有珍爱、携手共进方能拥有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
参考资料:《来自死亡的咆哮》、《苏德战争史》
欢迎关注本头条号,也热烈欢迎关注百家号:历史研究社、微信公众号:历史研究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