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日本为什么敢挑战强大的苏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1938年日苏就爆发过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事件中,日军参战总人数近7000人、火炮37门。
而苏军兵力更为强大,参战1.5万余人、237门火炮、285辆坦克。另有250架飞机支援苏军部队行动。
无论是张鼓峰还是诺门罕,均是关东军对苏军的军事试探。
就关东军来说,他们的唯一敌人就是苏军。
而关东军认为,他们的实力可以打败远东的苏军,进而占领远东、外蒙古甚至西伯利亚。
如果试探出日军能够明显占据上风,至少关东军发动局部作战是非常可能的。
但斯大林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无论张鼓峰还是诺门罕,均不惜代价,集中数倍兵力务必击退日军。
这两次作战,苏军虽使用兵力火力都是日军至少一倍以上,然而伤亡却更大。
以张鼓峰为例,日军阵亡526人,近900人受伤。
苏军当时公布阵亡236人 ,解体后解密的实际阵亡人数是792人,大于日本。
有意思的是,每次冲突的后期,日苏双方都会达成默契一样的减少冲突规模,最终停战。
比如张鼓峰战役,日方一直未使用空军,而苏方使用空军数量从250架到逐步减少,最后几天仅出现几架次。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日军百万部队,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关东军不可能忽视正在进行的战争。
至于苏联,他的最大敌人是西线的德国,没心情在东线同日本纠缠。
诺门罕战役日本为什么敢挑战强大的苏联?
日军在诺门罕一战前夕,确实对打败苏联军队颇有把握。因为就在34年前,当时作为后起之秀崛起中的日本,就是打败了苏联的前身俄罗斯帝国,才得以跻身强国之列的。所以,显而易见,日本的心理,很容易把俄国视为自己的手下败将,哪怕这个俄国,已经摇身一变成了苏联。
在日本人看来,34年前的东北,俄国拥有远东梦寐以求的不冻港抚顺港,调集了五十万大军,而作为他们对手的日本军队,却只出动了40万,却能成功攻克抚顺,之后又在奉天打败俄军,最大的成功,则是一举歼灭千里迢迢赶来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正是因为这几场胜利,日本人一度对俄国形成了一种鄙视心理——但如果仔细看战争伤亡数据的话,其实你会发现,抚顺之战,俄军损失4.4万余人,日军损失约6万人。奉天会战,俄军损失近4万人,日军损失约7万余人。虽然俄军无法否认自己的败局,但日军的这种胜利,其实只能说是惨胜。
明白了这一些,我们再来看34年后的诺门罕战役,此战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死亡6万余人。而且正式作为对手的,其实不是日本和苏联,而是伪满洲国和外蒙古(中国都不承认,视为两个傀儡政权)。
我们首先来看大众认知下的诺门罕战役:日军出动了16000人的部队,在轰炸机的掩护下发起进攻。苏联军队在炮兵坦克的协同作战下,战斗力极强,全歼日军骑兵联队。日军被迫撤退。随后调来自己的坦克师团,由此爆发了亚洲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战,结果是日军的坦克师团被苏军彻底打残。
随后,日军又调来3个重炮联队参战,发起了第三次战役。但依旧被苏军压制得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苏联和蒙古军队展开反攻,日本军队被完全赶出了蒙古方面主张的国境线。
所以从这一番论述来看,日军完全不是苏联人的对手。
但其实,这并不是完全的事实。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1的火炮数量优势,3:1的兵力优势,但伤亡比日军更大。苏军坦克被击毁280多辆,装甲车损失90辆,日军只损失了30多辆战车与装甲车。苏军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而日军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不到。日军的损失是19000人,当中62.7%都是苏军的炮击造成的。37%的日军是子弹造成的伤亡。而苏军的损失是多少?25600人。此外,苏军还损失207架战机,苏军投入的500架战机几乎一战就损失了一半。
看数据,你就会得出结论:苏军投入更多、损失更大。一个拥有近千辆坦克装甲车的苏军装甲集团军在战神朱可夫的指挥下,消耗掉几乎半个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弹药量(另一种说法是苏军一个诺门坎战役的弹药消耗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才勉强击败日军一支三流边境守备师团,最后人员损失还比日军大。
以这个真实的结果而言,当时的日军战斗力,确实有挑战苏军的水准。只不过最终日军的判断失误(显然日军并不知晓对手的伤亡比自己还大),以至于此后对苏联一直采取避战措施,最终错误地招惹远比苏联强大的美国,由此日本真正走上败亡之路。
诺门罕战役日本为什么敢挑战强大的苏联?
关于偌门坎战役起因,首先有希特勒唆使的因素。在战役开始前,两国军事部门已经达成协议,从东西两头进攻苏联,灭亡苏联。其次,日本军部讨论的结果。海军想南下,陆军要北上,结果陆军占了上风。第三,当时日本还不知道苏联军队的战斗力,认为苏联在西线作战,无暇顾及东方,心理上不怕苏联。第四,就是日本人自己的问题了。日本人一旦作战取得上风,就会不遗余力的宣传成功的一方面,说难听点,就是连自己也骗!打中国军队,东南亚军队,实力差距明摆着,骗就骗了。和苏联打仗,就没有再骗的资本了,他要不输,天理难容。
诺门罕战役日本为什么敢挑战强大的苏联?
这是因为日军还“陶醉”在日俄战争日本胜利的“余欢”中,其军事“思维”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
当然,日本也深刻认识到以下形势:
一,前苏联当时的战略重点在欧洲部分,亚洲远东地区军事部署相对薄弱,这里距日本本土很近,兵力和运输方面日本占优势。
二,经过“大清洗”后的苏军军力削弱,一些高级和中级将领被撤换处决,一时人心惶惶,新上任的将领还未完全熟悉部队情况。
三,前苏联苏共中央委员,远东内务人民委员柳斯科夫于1938年6月叛逃到满洲国,使日军获得了苏联方面的大量情报。
四,张鼓峰战斗后,日军虽然失利,但苏军的伤亡远高于日军,这让日军既看到了某种“希望”,又不甘心失败,蠢蠢欲动。准备找准时机再“干它一场”。教训一下苏军。
五,诺门罕地区位于中苏蒙三方交界处,毗邻西伯利亚铁路,占领此地,便于以后在日苏战争爆发时“切断苏联远东大动脉”。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日本从1939年5月开始在诺门罕地区向苏联发起了“挑战”。战役的结局是日败苏胜。
诺门罕战役日本为什么敢挑战强大的苏联?
源于日本人的军事冒险心理,又对对手完全估计不足,还不了解。其实,苏联的军事已经成熟,尤其是大纵深理论刚刚研究,威力极大。
诺门罕战役日本为什么敢挑战强大的苏联?
军国主义日本很弱吗,不要忘了它曾经在旅顺给俄国人上了一课,俄国将它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拱手让给日本。诺门罕战役时日方作战单位是关东军(具有一定的独立军事行动权,可以调遣驻朝鲜部队),苏方军队除了远东边防军外还包括从内地调遣的当时最精锐的机械化军。由于没有占到大的便宜,1939年日本东京总部准备出面扩大对苏冲突,后由于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计划戛然而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