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吗?
当时的情况是亲政后的康熙帝已决意撤藩 。他这样做亦有苦衷:既有忌惮三藩手握重兵、尾大不掉方面的顾虑,又有统一政令、减轻朝廷财政负担方面的考量,而且他撤藩的决心是相当坚定的。即使吴三桂不铤而走险,发动“三藩之乱”,以康熙坚毅的个性,以及吴三桂桀骜不驯、生性反复的特点,他也是很难得以善终的。对拥兵自重、割据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来说,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不致沦为砧板一块上任人宰割的鱼肉,他是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可走。
由于吴三桂极其卖力地击灭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余部,还一路穷追不舍,率军进入缅甸追剿南明残渣余孽,最后诛杀南明永历帝,彻底消灭了南明最后残余势力,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亲王,除统率云南外,还兼管贵州。
彼时,云、贵两省的财赋兵马以及官员任免之大事,全由平西王吴三桂一人独断专行,吏部、兵部、户部都无权过问。
这时天下已经粗定,清廷派出四处征伐的军队已经纷纷奉命班师回京,只有福建、广东、云贵等地方除外。原来明降将耿仲明对大清立有大功,被封靖南王,镇守福建;尚可喜亦积功被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这三个藩王中,以平西王吴三桂实力最为雄厚,麾下兵多将广,财雄势大。
康熙登基后,在孝庄皇太后的鼎力支持下,虽然年纪小,但聪察英明,行事果决,因此极得人心。他亲政后,计除悍臣鳌拜,恢复内阁制度,并下令为那些被鳌拜杀害的诸王大臣平反昭雪, 还立即叫停了极不得人心的圈地恶政。同时他一改满清歧视汉人的积弊 ,实行满汉官员同一品级,以攫拔能力出众的汉官,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他也开始为政令畅通无阻、减轻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开始考虑撤藩。这时福建的耿仲明和广东的尚可喜加起来大约有十几万人马,而云贵的吴三桂麾下兵力则有二十万左右,三藩养军的费用由朝廷出,每年所需的军饷是一笔庞大的数字。仅从财政上看,朝廷已不堪重负。此时恰好平南王尚可喜因为儿子尚之信不孝,与儿子关系紧张,主动上书请求康熙撤销他的藩封,恩准他解甲归田,回辽东故里养老。
此举正中康熙下怀,他立即批准了尚可喜的奏请。尚可喜被撤除平南王藩封,给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其父耿仲明已死,由他袭爵)出了个大大的难题。两人迫不得已,只好上奏自请撤藩,其实两人内心万般不甘,主动请辞也属言不由衷。
吴三桂为清廷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他兵强马壮,权倾朝野,云贵两省犹如吴家禁脔,是不折不扣的独立王国。
原先南明永历帝在昆明五华山修筑的旧皇宫,已被修葺一新,成了平西王府,而且不断大兴土木,扩建增修。明国公沐天波的七万亩田庄,也被吴三桂霸占。吴三桂嗜色如命,生性风流,除大老婆张氏、宠妾陈圆圆外,还有四面观音、八面观音等妾室若干,他还派人在两省大张旗鼓的采买秀女,后宫佳丽不下千人,俨然已是一代帝王。
吴三桂手下有吴应麒、夏国相、胡国柱、马宝、吴国贵、王屏藩等百名悍将,精兵二十万,多年搜括、聚敛的财富堆积如山。他怎肯舍弃眼前这浴血打拼而博取的荣华富贵与烜赫权势呢,回辽东老家做个无职无权的退休老头呢?
因此,他上疏请辞只是做做样子,顺便试探下康熙帝的底线,他狂妄地认为,朝廷不敢真的撤除自己的藩封,小皇帝立足未稳且见识不多,当年跟随多尔衮入关横扫群雄的骁将基本已经凋零殆尽,环顾朝廷上下,还有谁可与我平西王的二十万铁血雄师对抗、较量?
吴三桂高估了自己,小瞧了少年天子康熙的能量。康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后做出决策:“藩镇久握重兵,犹如人体养痈,若不及早除去,何以善后”?于是他顺坡下驴,正式下诏撤藩。
吴三桂见弄假成真,怎肯失去既得利益,便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于闹市中将云南巡抚朱国治斩杀,自称大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蓄发易服,恢复明朝衣冠,军旗皆用白色,声称奉明思宗崇祯帝三太子于军中,竖起为明复仇的大旗,并发布檄文,号召天下,共举义旗,共击满清。
吴三桂率先举兵叛乱,尚之信、耿精忠等闻风相继起兵响应,这场规模浩大的战争共打了九年,史称“三藩之乱”。战事初起时,吴三桂抢得先机,他以云贵为其大后方,派麾下猛将王藩屏由贵州攻四川,吴军主力则倾巢而出,由贵州攻取湖南,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许多重镇。
吴军攻势凶猛,清军将领有的弃城而逃,有的畏惧不敢出战,有的干脆投降,短短半年间,云、贵、川、湘、桂五省全被三桂占据,加上福建也宣布叛清,眼看南方大部都要被叛军的铁蹄践踏了。康熙震惊之余,急忙调兵遣将南下镇压。吴、清双方大军对峙于荆州、襄阳、武昌、宜昌一线。清将畏惧吴军兵威,不敢渡长江发起主动进攻,只是据险自守。
此时,有幕僚向吴三桂建议,应该乘势挥军渡江,全力进击那些互不统属、互不联系、各自据城自守一地的清军,必能直捣帝都,大获全胜。还有明白人建议他率大军东下,取金陵(南京),掌控运河,截断漕运,断绝清军粮饷,进可攻,退可守,掌握战争主动权,再相机全取天下,恢复汉家江山。只可惜吴三桂枭雄本色,胸无大志,又顾虑在京城做人质的爱子吴应熊的性命安危,首鼠两端,患得患失,更幻想清廷会跟他议和,没有采纳这正确建议,他只是派兵攻取了江西、陕西等地而已 ,贻误了绝佳战机。
康熙十三年(1674),康熙帝听说吴三桂在取得节节胜利后将重兵布防在湖南岳州,既不乘胜北上,也不挥师东进,大有据守云、贵、川、湘、赣等地与朝廷讲和的意图。 为表示坚决平叛的决心,康熙下令将关押在狱中的三桂子吴应熊和孙吴世霖处死。吴三桂闻报,既悲恸又惊奇,连连哀叹道:“玄烨少年,竟敢这样做?事决矣”!
此时的他这才下决心彻底与清廷决裂并血战到底。而此时,清军已从最初的猝不及防、手忙脚乱中恢复过来,而且蒙古察哈尔部的叛乱已被迅速平定,北京已无后顾之忧。北方局势安定,战局开始悄然起了变化。吴三桂因自己的犹豫已失去了机会,最终再也没有获得饮马长江、窥视中原的绝好战机了 。康熙大量起用汉臣汉将,他运筹帷幄,调度有方,清军转守为攻,吴三桂的兵势却一天天走下坡路了。 十七年(1678),清军发起全线反攻,相继收复浏阳、平江等重镇,吴三桂的水师大将林兴珠见势不妙,在湘潭率水军集体投降了清廷。
此时的吴三桂,年纪已经六十七岁,又患了重病,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见兵事屡屡受挫,自己恐怕已来日无多,便在这年(1678)三月二十三日匆匆在衡州(今衡阳)登基称帝,宣布改衡州为定天府,国号为周,定年号昭武,并大封文武百官,也算好好地过了一把皇帝瘾。
吴三桂本为明朝叛将,他勾引清军入关,后来又亲手绞死了旧主永历帝,他被迫起兵反清后又宣称为明复仇,恢复汉家江山,如此背信弃义、随势摇摆依附之人,天下的汉族文人士子谁又信他?当病入膏肓的吴三桂身穿黄袍,接受百官的朝贺后,有些无趣的下诏取消了“恢复大明”的口号。
吴三桂建周称帝,终于暴露了他的勃勃野心和摇摆反复的本性,因而更失人心,许多将士都不愿听其号令,甚至公开反对他。不久,这位“周朝”“昭武皇帝”的国土只剩云、贵两省和川、湘、桂三省之一部分了,和他举兵反叛的第一年比,已经被清军复夺回福建、广东、陕西三省全部以及江西、湖南之大部,四川、广西的部分州县也被清军收复。这年八月,吴三桂在忧急中病死于衡州,他只做了五个月的皇帝。
吴三桂死后,由他的另一个孙子吴世璠继位,他率残军继续负隅顽抗。
康熙二十年(1681),清军大举进攻,大败吴军,收复了贵州全省。十月,清军进入云南,并一举攻克吴军老巢昆明,吴世璠身穿帝王衣冠面向南方(意思是心向南明永历帝?)服毒自尽,清军将领将其首级装在盐匣子里呈送北京。接着,下令诛灭吴氏三族,并把吴三桂的坟扒开,开棺戮尸。一代枭雄吴三桂一生见风使舵,投机取巧,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的悲催下场。
在清朝靠武力建立对全中国的统治过程中,吴三桂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人物,他先以献关降清而声名狼藉,后又以叛清自立而兵败身亡。不过客观的说,以他反复无常的性格和康熙强势坚毅、咄咄逼人的秉性,假使他当初主动撤藩、不发动“三藩之乱”的话,恐怕也很难得以善终。对于不愿放弃兵权与既得利益的吴三桂来说,除了举兵反叛外,他没有别的选择。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吗?
1673年12月21日,吴三桂在云南昆明打响了武装反抗清朝的最后一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是吴三桂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抹辉煌,在人生的迟暮之年,吴三桂依然宝刀未老,为了自己的利益毅然炒掉了自己的老板,其精神可歌可泣,是值得所有军阀学习的好榜样。
那么半个身子都入土的吴三桂,为什么要选择武装叛乱呢?难道康熙和吴三桂就不能各退一步,吴三桂主动交权,康熙让其得到善终吗?
吴三桂对清朝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三桂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顺治皇帝封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让他镇守云南,云南、贵州都受吴三桂的节制,让人好奇的是年过花甲的吴三桂,为何在人生最后时刻起兵叛乱呢?
三藩影响清朝的统治,康熙决定撤藩
吴三桂占据云南,已经成了一股势力,首先吴三桂在经济上有很大的势力,吴三桂占据云南沐氏庄田700顷作为藩庄,吴三桂又和西藏的达赖喇嘛做生意,用茶换取蒙古的马匹,吴三桂还让手下的人贩卖辽东人参以及四川的黄连,谋取利润。吴三桂又大量地贷款给商人,还强征关市之税,开矿鼓铸。吴三桂从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势力,包括兵员、经商、私人买卖。
除了上述以外,康熙皇帝下令削藩,三藩割据一方,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王国,严重影响清朝的统治,在经济上也给清政府带来沉稳的负担,三藩每年都要消耗官兵2000余万两,每年消耗如此大的财力,康熙皇帝更加加大了撤藩的决心。
康熙皇帝毅然决定撤藩,吴三桂和朝廷的利益已经不可调和
康熙十二年(1673年),忠于大清的尚可喜,请求康熙皇帝回辽东,尚可喜想让尚之信留镇广东,康熙皇帝趁尚可喜请求的机会,下令让尚可喜父子带领家里的兵丁同时撤离广东。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耿精忠想试探康熙皇帝撤藩的态度,也请求撤藩。
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画像
让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康熙皇帝竟然下令撤藩,很显然撤藩已经严重损害了吴三桂集团利益,吴三桂认为我帮大清入关,现在江山稳定了,要撤藩属于不仁不义,只有起兵叛乱才是唯一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矛盾已经激化,只有武力才能平息、化解矛盾。
回到今天的题目,假如吴三桂不顾自身利益,选择接受康熙皇帝的撤藩,他也不会得到善终。
第一,清朝和吴三桂只存在利益关系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之前,他就开始考虑到底归顺谁,他看到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的以后,开始贪图享乐,荒淫腐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军纪涣散,吴三桂看李自成最终成不了气候,吴三桂从政治上的角度来考虑和多尔衮合作。吴三桂帮助清朝入关以后,清朝让吴三桂镇守云贵,这也使得吴三桂利益最大化。
然而康熙皇帝的撤藩,无疑对吴三桂的利益造成影响,当吴三桂和清朝没有合作关系,只有利益关系以后,吴三桂即使接受康熙皇帝的撤藩,吴三桂的日子也不好过,康熙会把吴三桂的军权给要回,康熙皇帝会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把吴三桂的势力给削弱。
第二,云、贵两地是吴三桂最后的根据地,他不可能失去根据地
从大局上来看,吴三桂先是反了明朝,顺从了清朝,云、贵两个地方,就是吴三桂最后的根据地,而且吴三桂在云、贵两地也是扎根多年,吴三桂失去根据地,接受撤藩的话,吴三桂和他的集团去哪里?没有地方可以呆的吴三桂,恐怕会任由康熙皇帝处置。
康熙二十年(1681),清军大举进攻,大败吴军,收复了贵州全省。十月,清军进入云南,并一举攻克吴军老巢昆明,吴世璠身穿帝王衣冠面向南方(意思是心向南明永历帝?)服毒自尽,清军将领将其首级装在盐匣子里呈送北京。接着,下令诛灭吴氏三族,并把吴三桂的坟扒开,开棺戮尸。一代枭雄吴三桂一生见风使舵,投机取巧,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的悲催下场。
在清朝靠武力建立对全中国的统治过程中,吴三桂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人物,他先以献关降清而声名狼藉,后又以叛清自立而兵败身亡。不过客观的说,以他反复无常的性格和康熙强势坚毅、咄咄逼人的秉性,假使他当初主动撤藩、不发动“三藩之乱”的话,恐怕也很难得以善终。对于不愿放弃兵权与既得利益的吴三桂来说,除了举兵反叛外,他没有别的选择。
总结:吴三桂不发动三藩之乱,老实接受削藩的话,吴三桂是不会得到善终的。吴三桂已经处在两难之间,一边是大势已去的感觉明朝,另一边是刚建立的清朝,康熙皇帝又不让吴三桂在他的“云南的小朝廷”里生活,两家矛盾激化以后,吴三桂最终还是败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病死,吴三桂一死其势力土崩瓦解,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南,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波及数十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了。
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吗?
如果吴三桂真能老老实实待着,那么康熙皇帝绝对会放他一条生路。
只不过在这条生路之下,他却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将会是他所不愿意接受的。
那么,这个代价是什么呢?
这个代价其实就是失去兵权和对地方的掌控大权。
如果换成其他东西,吴三桂可以轻松舍弃。
但是这两样东西就不同了,这两样东西对于他就如同鸦片之于烟鬼,他绝对不可能舍弃得了。
首先我们就来说一下兵权对于他的重要性。不同于朝廷任命的其他将领,吴三桂的部队完全是属于他自己所有的。
早在明朝末年的时候,那支部队就归由他掌控。
当他打开山海关门放清军入关后,他对这支部队的指挥权也没有发生改变。
凭借着这支部队,他帮助清军一路南征北战,为清军立下了很多功劳。
比如清朝之所以能拿下云南、斩杀南明的永历皇帝,就是借助了吴三桂这支部队的力量。
要不是有着吴三桂指挥的这支部队,以清朝骑兵部队的局限性,他们还真的很难拿下云南。
因为对清朝帮助巨大,所以吴三桂最终就被封为了亲王、被清朝安排镇守在了云南。
对吴三桂来说,这支部队是保障他荣华富贵的根本,没有这支部队就没有他那么崇高的地位,要让他放弃对这支部队的掌控,他很难办得到。
对地方的掌控权力也是。在吴三桂被安排镇守于云南之后,云南就成为了他的大本营。
其在云南拥有着非常巨大的权力,云南所有地方官员的任免都得听从他的意思来。
因为他的权力过于巨大,所以云南的地方官们就被称之为了“西选官”。
西,就是平西王的西,意思是说那些官员都是吴三桂选出来的。
从这,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当时的权力有多么巨大。
而在到了康熙初年时,吴三桂对地方的掌控权力就更大了。
除了云南之外,他又掌控了贵州的地方大权,贵州的地方大权全盘按照云南的状况来。
什么官职该由什么人掌管,都得听从他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就相当于西南地区的无冕之王、真正的土皇帝。
让他放弃如此巨大的地方权力,也是他很难接受得了的。
因此,为了保住这些权力,他在朝廷没有对他实行削藩之前就做出了一个很大胆的试探。这个试探就是以自己眼睛有毛病为理由,请求朝廷收回自己手中所握有的云贵掌控大权。
在上书之前,他本来还心存有一些侥幸,觉得朝廷不会夺他的权力。
但是康熙皇帝当时并没有按照他所想象中那样做,面对他假模假样的请求,康熙直接就同意了,让他尽快把权力交还给朝廷。
正是看到了朝廷有意削藩的想法,不想失去权力的吴三桂这才起兵造了反。
他起兵所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在他起兵之后,他除了原本的云南、贵州之外,还迅速掌控了湖南和四川等省份,地盘一下子扩大了很多。
另外在他的影响下,当时身在广东和福建的另外两大汉人藩王也参与到了反叛中,让清朝一下子失去了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掌控。
不过吴三桂终究还是太过于高估他那些盟友们的决心了。
那些盟友们还没跟他造反多久,就很快又归顺在了朝廷手下,让他只能独自面对朝廷的军队。
如果是齐心协力还好,但是只有他一个人,又哪里是朝廷的对手?
因此在他病死之后,他的势力就彻彻底底被朝廷给铲除了。
这一切的发生都源于他对于自己权力的贪恋。
如果在历史中他并没有贪恋这些权力,他其实还是可以有好结果的。只要他乖乖放弃对云南和贵州的掌控、主动把自己的部队交给朝廷掌管,那么康熙就不会对他赶尽杀绝。
毕竟他手底下的部队实力太强悍了,不给他留活路的话风险太大。
还不如在解除他的兵权后,给他好吃好喝的供着。
不过,如果他解除兵权后还继续待在云南,康熙肯定不会放心。
别的不说,凭借他在云贵地区经营多年积攒下来的威望以及人脉,就足以让康熙胆战心惊、夜不能寐。
要想让康熙真正放心,他只有携带自己整个家族前往北京、时刻处在康熙的监视底下,这才能解除康熙的警惕。
关于这点,我们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身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一斑。
在郑克塽归顺清朝朝廷后,他就被迁到了北京城居住。
当他彻底没有了起兵的能力之后,康熙并没有对他做什么,让他很舒心地在北京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吴三桂如果愿意听话,情况应该比郑克塽差不到那里去。
到时候在去了京城之后,他的荣华富贵一点都不会少。
凭借着他自己亲王的名号以及他儿子驸马的地位,也肯定没什么人敢得罪他。
只是,当他攀登了权力的高峰之后,他又哪里接受得了在山脚下仰望山峰?
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吗?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一说,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探讨一下,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的各种可能性,就这个问题,吴三桂不发动叛乱,能不能得到善终,我们就要先来了解下康熙皇帝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撤藩。
明朝晚期,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摇身一变从抗击清军的大明将领,变成了为满清打下江山的大功臣,在清军入关后,吴三桂开始帮助清军去扫荡李自成的残部,又率军打到云南,追杀大明最后的残余势力,吴三桂因为给清朝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亲王,统管云贵地区,并且在两省官员任免,军政之事完全由吴三桂自己说了算,可以留着自己的部队,朝廷还发钱帮他养着,同时和吴三桂一同被封为了异姓王的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人可以算是中国最后的诸侯了,都坐拥一方,实力都不容小觑。
后来在孝庄太后的扶持下康熙站稳了脚跟,康熙先拿下了鳌拜,又禁止了圈地,任用汉官,但是国家财政却一直处于一个极度贫困状态,很快康熙皇帝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就在三藩的开支上面,三藩只占据了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省,而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有一半要花在了三藩头上,这样长久耗下去,不用三藩自己造反,建立不久的满清王朝早晚自己就得破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康熙必须削藩。
看过《康熙王朝》的读者应该记得,孝庄太后是不同意削藩的,她认为三藩行将就木,过个几十年,老的这一批藩王死了,三藩的问题也就会水到渠成的解决,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麒在平三藩时,和吴三桂一起反了,耿仲明的儿子耿精忠也才三十多岁,反清时也是毫不犹豫,而清朝能和三藩耗多久呢,在过30年吴三桂死了还有吴应熊,耿精忠死了,康熙也差不多老了,清朝会变成什么样还未可知,所以康熙皇帝等不起三藩问题自然而然的解决。
那么吴三桂接受和平撤番,不造反,能不能善终呢?康熙撤番,除了养三藩给清朝财政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三藩在三十年养精蓄锐之后,单独吴三桂就用朝廷每年给他的赡养费,扩充了十五万精兵,在吴三桂和李自成大战时,吴三桂手上的正规军才三万,之后又经过大小数十场战役,让他到云南时,吴三桂手上兵力可能就两万多,八旗最初入关的骑兵就有八万人,吴三桂的这点兵,朝廷就算拨款给他养着,也不怕他翻天,但是到了康熙时期,才过了不到三十年,三藩兵力加一块最少也有25-30万了,不得不引起康熙的警惕。
吴三桂也不是傻子,好好地为什么突然就要撤番,表面上是说清朝没钱了,实际上就是康熙开始惦记吴三桂等人了,吴三桂在最初肯定是没有下定决心的,但是在云南当了几十年的土皇帝,多么逍遥自在,如果接受撤番,肯定和关外的铁帽子王没法比,也不会像蒙古王爷们有自己的地盘,多半应该会是像京城那些个皇亲国戚的王爷一样,空有虚衔,实际上处处受制,所以即便接受撤藩吴三桂等人还是想要在捞点好处费,也就是所谓的三藩部队安置费。
(以下内容为个人推测)如果康熙给吴三桂开出的条件,符合吴三桂的预期,吴三桂很可能就不会反,虽然他是汉人,但是最初背叛汉人的也是吴三桂,导致了满清入关,这个时候反清,毫无疑问是把自己两面三刀的嘴脸暴露了出来,之前还有冲冠一怒为红颜来做解释,现在喊个反清复明,谁不知道吴三桂追杀大明残党都追到了缅甸?谁还会信吴三桂的鬼话,所以吴三桂不反叛,在满清一方还不至于身败名裂。那么有一种可能是同意撤三藩,吴三桂就此退隐,善终走完一生。
但是,三藩之一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就投降了康熙,最后三藩平定被赐死,虽然这和他虽然投降康熙,但是却在平三藩中始终处于旁观有关,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了,三藩就算真的全撤了,清朝政府一样不放心他们,吴三桂如果接受撤番,康熙一样要想办法安置吴三桂手上的十五万大军,很可能在之后收复台湾,或者其他地方用得上,但是康熙最担心的事情应该还是撤番之后,吴三桂继续和自己这些昔日的部下来往,这样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放在哪都会成为一个国家的隐患,康熙又是个很有本事的帝王,如果吴三桂处处小心留意可能还能躲过一劫,如果被康熙抓住把柄,被圈禁,被赐死可能都算是运气好的了。
所以吴三桂不管反不反清,最后很可能都会以悲剧收场,反清生机还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除了有另外两路藩王助阵,民间和台湾反清复明的势力也很活跃,三藩经过数十年修养生息,财力雄厚,兵力强壮,是有实力和满清一战的,如果他不造反,岁数也一大把了,康熙可以顺利接管吴三桂手下的部队,那么吴三桂安度晚年问题不大,但是吴三桂如果摆不正自己的位置,那么很可能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吗?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吗?
有句话叫做:功高震主,鸟尽弓藏。可以说吴三桂不论发动不发动叛乱,满清统治者都不会给他好果子吃。
一、清朝建立后,对待以前投诚的人,都是边利用边监督,并且很难有好下场。
就算是洪承畴这样级别的人物,最后也归入了《贰臣传》里了。
二、三藩形成国中之国,尾大不掉,满清已经无法再提供嘉赏;
既然无法满足三藩,那么在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后,必然会找茬收拾掉他们。
三、吴三桂出身是辽东将佐世家,在辽东有非常深厚的根基,而辽东也是满清的兴起之地,不可能让吴三桂回辽东养老;
四、吴三桂在北京也有深厚的背景和人脉,所以即使放在北京养老,满清也不会让其安稳,可以参照台湾郑氏;
五、如果三藩认怂同意撤藩,满清可能暂时不收拾吴三桂等人,给其他割据势力做个榜样,一旦其他问题解决后,依然是要收拾他们的;
六、满清入主中原,好比开了一个公司,满清贵族有大部分股份,蒙古贵族有部分股份,但是其他人是没有股份的,而吴三桂等人事实上有名有实了,占有一定的股份,所以清政府就是在做一个稀释吴三桂等人股份或者收没他们股份的事情;
七、满清政府事实上无法满足吴三桂等人部属的全部安置费用,双方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都想做“狼”搜刮民脂民膏,可是老百姓只能养活一定数量的“狼”,所以满清不能容下吴三桂等人;
八、满清对前朝的宗室都非常严厉,何况吴三桂等人,任何威胁到统治的因素都尽力消灭在萌芽状态下,何况像吴三桂这种级别的威胁。
总之满清灭吴三桂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皇太极不会杀他,因为他想自保或者入关,连祖大寿都重用,何况是吴三桂(此时吴三桂没投清);多尔衮不杀他,是因为吴三桂是满清需要依靠的主要力量之一,满清刚刚入关,进入北京,剿灭李自成等农民军是当务之急;顺治不杀他,是因为清朝刚立国,需要对付的事情太多,有农民军,有南明各个政权,而清朝这时的胃口大了,要做整个中国的皇帝,再不是帮着明朝为“君父报仇”了,所以需要吴三桂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打击敌对势力和拉拢投降派;康熙非杀吴三桂等人不可:猪养肥了,不杀就是浪费粮食,到了年关就得杀,是吴三桂等人生生把自己送上了案板,剿灭农民军,击破各个南明政权,数天下,已经没有什么对抗满清的势力了,再仔细一看,偏于海岛上的郑家不算,就剩他们三个比较大的汉族武装力量了,不打你打谁?谁让他们打汉家那么卖命呢?这叫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是非自有公论,一片丹心照汗青!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一家之谈多有偏颇,希望大家在评论区里交流和分享观点。
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吗?
吴三桂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汉奸,他为大清入主中原,平定天下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毫不夸张的说,大清之所以可以那么顺利夺取全国政权,吴三桂当记首功。先是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又在四川攻打了张献忠,还率军平定了云、贵地区,甚至进入缅甸,最终将南明最后一任皇帝永历帝绞杀。这些实实在在的功绩为吴三桂博得了平西王的爵位并受封镇守云南,可谓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
平西王吴三桂在云、贵地区拥有着极高的权威,称之为“土皇帝”也毫不为过。那么,年过花甲的吴三桂为何还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起兵叛乱呢?
先分析一下历史上吴三桂为何没有考虑接受撤藩的客观原因。
一、形势严峻,康熙撤藩决心已定康熙十二年,年仅二十岁的康熙便决定撤藩。可能会有人觉得康熙太过年轻不够稳重,撤藩有点操之过急。但不要忘了,康熙自幼是在孝庄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孝庄的引领下,康熙对于政局的把控和敏锐性有着与之年龄不符的成熟和独到见解。三藩势力在地方上的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剧增,又重兵在手,渐渐已经对大清形成了不小的威胁。况且,三藩的存在对于大清来说是一笔极大的财力负担。既给朝廷带来了威胁的同时,每年还要消耗大量的财力,这使得康熙对于撤藩的决心坚定无比。养虎为患不如主动出击,撤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二、撤藩迎来契机,吴三桂与朝廷利益矛盾不可调节康熙做出撤藩的决定后,自然不会直接动用武力解决。正在此时,康熙迎来了一个最佳的撤藩契机。正值平南王尚可喜因为与子尚之信发生矛盾,便再度提出将藩地归还朝廷,准备回归辽东养老(尚可喜是忠于大清的,三藩之乱中是尚之信附和吴三桂叛乱)。康熙很快便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同时也想要趁机试探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态度。
显然,撤藩对于吴三桂来说是严重损害了他的自身利益。对于已经当惯了“土皇帝”的吴三桂来说,与其交出兵权做一个闲人王爷,还不如打出“反清复明”的大旗殊死一搏。况且吴三桂并不是一个人,许多依附于他的利益集团也不可能任由自己的荣华富贵就这么白白断送,起兵叛乱是唯一的路。而且可能在吴三桂心中,他始终认为自己对于大清的功劳是史无前例的,大清撤藩属于过河拆桥的行为。既然你先不仁那他不义也就无可厚非了。
在这种局势下,双方可谓势同水火。唯有武力一决高下才会平息、化解矛盾。因此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是不得不反,这触及到了核心利益,战争无法避免。
回归题主所问。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吴三桂不顾自身利益,选择妥协接受撤藩,那么他是否会得到善终呢?萌月关认为也不会。
第一,吴三桂对大清只有利益没有忠心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前,他最早是打算归附李自成的。只不过最终在李自成和大清之间选择了利益更高的大清。而那个时候的大清急需吴三桂手中的兵权,故而两者达成了默契。一直到后来镇守云贵,这都是利益驱使。抛开利益,吴三桂与大清并不是“朋友”。这一点康熙帝也是看得很透彻,对于这样的吴三桂,康熙即便为了营造所谓的“满汉一家”、“厚待功臣”的景象而不杀吴三桂,也绝不会让吴三桂的日子太好过。
第二,吴三桂反复无常不容于大清吴三桂原本是明朝将领,结果不但不知保家卫国反而投降大清引清兵入关。吴三桂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背叛大明,他这一次为了利益背叛大明,下一次就有可能为了利益背叛大清。即便吴三桂老老实实的接受了撤藩,但他在云贵盘踞那么多年,势力根深蒂固,他的存在始终对于大清是一个威胁。接受撤藩后,大清明着不能对他做什么,但暗地里恐怕少不了小动作,绝对不会让吴三桂有太平日子过。
第三,吴三桂接受撤藩无力自保虽然大清入主中原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仍有不少“反清复明”的组织想要恢复汉人统治。而吴三桂则被视为最大的汉奸,即便是手握重兵的平西王时期都遭遇了多番刺杀。一旦被撤藩兵权被夺,失去了自保能力的吴三桂恐怕性命很难长久。
第四,平西王利益集团不会放过吴三桂千万不要以为平西王吴三桂是一个人在战斗。作为盘踞云贵那么多年的他,自然有着自己的关系网和利益集团。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手握重兵实力雄厚的前提之下。一旦吴三桂接受撤藩,那么除了吴三桂自身,跟随依附于他的利益集团也将受到毁灭性打击。在利益面前,昔日的主子也好,平西王也罢都是浮云,更何况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从猛虎变成了小猫,那些损失了巨大利益的“昔日盟友”怎会放过他?
综上所述,吴三桂在康熙发布撤藩命令后唯有起兵叛乱这一条路可走!反抗尚存一线生机,接受撤藩的话整个大清都没有一个他可以安全容身之地。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阅读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