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也不复杂,明军主要敌人都是在北方。

明军的大敌主要是蒙古人,连续交战了200年。

当时明军步兵的火器,其实无非就是火铳和火枪。

火枪也就是火绳枪,同今天的大同小异,特点是有长长的枪管,发射圆形子弹,可以在百米内精确射击。如果不强调精确射击发射排枪,子弹射程可以达到200米。

火铳的身管很短,主要发射霰弹,射程在几十米内,近的也就二三十米。

经过无数次实战,明军逐步发现,火枪在南方使用比较有利。

这里气象情况相对较好,风沙小,对于射击影响不大。

所以,南方作战的明军,比如戚继光的部队,大量装备鸟枪。

但是,鸟枪在北方作战则不太适合。

北方的风沙很大,而当时鸟枪的点火巢是开放的。风沙一大,就很容易将点火巢内的火药吹飞,导致点火失败。

所以,北方必须使用火铳。因为火铳不需要点火巢,可以采用今天放鞭炮一样的药引点火,不受大风影响。

同时,鸟枪虽可以精确射击,但精度还是有限的。当时火枪没有膛线,都是滑膛结构,子弹出膛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精度不能保证。

而面对蒙古骑兵,对方速度非常快,鸟枪想要射中他们难度很大。其实直到先进的燧发枪发明以后,想要击中高速骑兵也不容易。

鸟枪只要一枪没打中,自己就性命难保。

相反,火铳发射霰弹,在近距离形成一个扇面,命中率当时要高得多。

自然,火铳射程太近,无法压制蒙古人的弓箭,但终究也是一种远距离的有效火力。

火铳还有缺点,相比弓箭来说射速太慢。

蒙古人射连珠箭,可以达到每分钟四五箭的速度,甚至更多。

而火铳要二三分钟才能发射一发。

为了弥补缺点,就出现了三眼铳。

三眼铳最大特点是可以连续发射3次,大大弥补了射速的不足。

同时,三眼铳是长柄结构,在紧急时候还可以用于搏斗。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鸟枪制造困难,价格非常规。三眼铳很容易制造,价格是鸟枪的三分之一,可以迅速又大量的制造。

所以,三眼铳是一款相当实用的武器,这才大面积流传看。其实,今天湖北等地农村还是有三眼铳的,主要作为祭祀或者农村赛会时候放烟火用。

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因为明朝的军工体制太过拉胯,更高端的火铳根本造不出来。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将三眼火铳描述为“大明神器”,可以连发三枪,在火药发射完后,三眼火铳还可以当做铁棍来近战。在当年明月的平行宇宙中,后金部队在三眼火铳面前吃了不少亏。当年明月显然是夸大了三眼火铳的威力。

三眼铳这玩意儿其实就是火门枪,工作原理是:在火铳口链接一根引线,使用时在枪口塞上火药,点燃引线放枪即可。欧洲在14世纪晚期就已经基本淘汰了这玩意儿,因为它的射程近,不易操作,破甲能力差。三眼铳相比普通火门枪唯一的变化在于,将三个头接在一块儿。这玩意儿根据记载,能造成有效杀伤的射程只有三十多米,对上蒙古的轻骑兵可能还有些效果,但遇上披着厚重装甲的满洲起兵,那杀伤力还要继续打折扣,可以说基本上没啥大用。至于说当棍子使,也仅有理论上的可能。

清朝坐天下后,不禁民间的火器,于是在大明朝被奉为“神器”的三眼铳在清朝彻底沦为老百姓办红白事的礼炮,直到上个世纪农村的某些礼仪还用三眼铳当礼炮用。

明朝制造火器的工匠具有匠籍,地位在普通人之下,每年要承担明朝官方繁重的手工业制造工作,而且工资特低,这都属于他们特定身份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可想而知这些人的工作积极性是非常低的。而明朝的军械制造部门又是油水极大的部门,是个管事儿的都想捞一笔。于是,所有制造军械所需要的原材料采购环节,他们都竭尽全力去捞钱,后果自然是所有的原料都是劣质的,造出的枪炮根本不能用。

这种低效的生产体制下,想要批量造出更高精度和复杂程度的火绳枪,明朝实在是无能为力。再者,明朝朝廷除了徐光启等少数人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火器之外,其余士大夫对西方火器都是嗤之以鼻的,就连红衣大炮这玩意儿,也是徐光启的人磨破嘴皮子才引进的,而且大多数都留在京城当做摆设。这种大环境下,能有研发更好武器的动力那才奇怪。

因此,明朝只能将后世的礼炮“三眼铳”当做“护国神器”。其结果,自然是可以预料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明朝中晚期的战争中,有一种武器名满天下,那就是“三眼火铳”。有人说这个武器很“废”,因为他射程短、精度差,再装填也耗时费力,所以不太实用;还有人说,他很“神”,堪称是大明“加特林”。这两种观点肯定都是极端的、错误的。实际上,“三眼火铳”可以看做是明军手中一种管用的、便宜的、可大规模装备的“冷热通用”兵器。

图为明军关宁铁骑的形象,虽然有夸张部分,但是当时的关宁铁骑装具、穿戴、武器,大致就是这样的,他们的武器就是三眼火铳。

说句实话,很多贬低三眼火铳作用的人,恐怕忽略了一个事实:如果这种武器是极端不堪的,他又怎会大量的装备、大量的使用呢?实战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作为一个现代军事作者,也是一个海军方面的作者,本身对于军事技术是很崇尚的,毕竟现代战争中技术就是关键。所以笔者深知一点:技术要和作战编成、战术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作用。否则,就像沙特那样,用着最先进的装备,打最难看的战争。

图为关宁铁骑的古时画作,这是明军关宁铁骑的最权威形象了。

诚然,三眼火铳有很多缺点,你说他装填慢也对,精度差也对,射程短也对,但是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如果拿着三眼火铳,面向正面冲击而来的敌人,在距离10-20米时,进行一轮齐射会如何呢?或者说,在混乱的接战线上,冷兵器对砍的时候,有人在近距离放冷枪,结果又会如何呢?

图为明朝的三眼火铳,这样的铁家伙,除了能开火射击,自然也能用来当战锤使用。

别说这些战术是胡思乱想,要知道,即便是现代战争,肉搏战、放冷枪,那也是常见的事情,俄罗斯军队在车臣战争中,就曾有伞兵在高地肉搏武装分子的壮举,何况冷兵器时代本就是肉搏战为多,交战距离本来就是“负距离”,射程10-20米的火铳,怎么就“射程短”了呢?另外,明军火铳也不是随便配备,在明朝的南军中,火铳不多见,但是北方的边军却很常见,这是因为南方气候宜人,风沙较少,可以用精度更高、射程更远的鸟铳,但是鸟铳有暴露式的火药池,如果是在北方作战,风沙一起火药池就无法使用,当然只能用火铳(也就是火门枪)。

明军也知道火铳再装填麻烦,所以搞了个三眼火铳,虽然不比加特林,但是较快的速度发射三铳还是能做到的。正所谓有人调侃的“临阵放三铳,也算对得起明朝了。”虽说是个玩笑话,但是临阵能放三铳,已经很不错了,即便是在燧发枪时代(也就是排枪战术时期),也很少说有机会开3枪的,当然,明朝三眼火铳也不一定有机会开三铳,但是作为冷兵器,三眼火铳也有使用价值。

有人说,这又是乱说,三眼火铳怎么能和刀枪剑戟进行比较呢?更不能和狼牙棒、棒槌这些东西比较。但是,这又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观点,现代战争尚且有反舰导弹对地攻击(见印巴战争、俄乌冲突)、防空导弹对地攻击(见俄乌冲突)、防空导弹对舰攻击(见美国击沉伊朗导弹艇),那怎么三眼火铳就不能拿来砸人了呢?即便是现代枪械,也还能用枪刺、枪托进行对战,直到现在都有刺杀训练,怎么明朝这个冷兵器时代,就不能用三眼火铳砸敌人了呢?

从外形来看,三眼火铳确实具备成为“没有刺的狼牙棒”的特质,他的前端可以看做是一个大的铁棒槌,后面有长杆,挥舞起来活脱脱就是“锤”一类的冷兵器。所以,特殊的武器,搭配有效的战术,就能发挥威力了。比如明朝的关宁铁骑,虽然和欧洲“龙骑兵”还是不同,但是在骑兵对冲或者冲击步兵时,确实可以在接敌之前先放铳射击,打开缺口后冲进去,然后把三眼火铳作为战锤挥舞起来,加上骑兵的冲击力,足以产生巨大效果。

图为手持三眼火铳集群冲锋的关宁铁骑。

而且在混战中,也完全可以在后排悄悄放冷枪,对前排厮杀的战友进行掩护。所以关宁铁骑才能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有人还是觉得这种说法有些抬高火铳,但是请记住,火铳射程短、精度差、装填长,这是他的缺点,但是如果把这些缺点,放在缺乏近代化热兵器的明朝战场上,他就不再是缺点,射程短又如何,总比刀枪剑戟射程长吧?射程比弓箭短又如何,弓箭的杀伤力不如火铳,操作难度还更大。进战时能放几铳,打起来能敲断敌人筋骨,这就可以了,还要如何呢?非要放个突击步枪才算是“火器”吗?所以,笔者倾向于认为,三眼火铳是管用的、好用的、廉价的兵器。

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对于一件装备的评价并不能片面看待,且不能以固定的单向思维去看待。三眼铳确实算不上一款优秀的火器,但在南北差异下,它所获得的评价也趋于两个极端,在南方只是预警性质的存在,而在北方战场却饱受实战欢迎。话说回来,狼筅都能被戚继光用来作为鸳鸯阵的核心武器,三眼铳为何不能成为北方战场的杀手锏呢?当大类目兵种趋向精细化的战斗阵型发展时,每一种武器配备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三眼铳的推崇正是具有针对性的装备,在北方军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它就有普遍存在的道理!

南北差异造成“性能很差”的评价
  • 戚继光的“嫌弃”

明朝的战争形态其实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相对于宋朝火器的萌芽状态,明朝时火器的应用对战争走向起到了核心作用。不得不说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发家致富”尝到了甜头,朱元璋的队伍算是江南起义军中唯一一个装备火器的,这在对抗元朝的骑兵、陈友谅的水师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朱元璋更加注重火器的发展,为新兵种、新装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明成祖神机营建制)

到了永乐时期,神机营建制就产生了古代第一个独立的炮兵兵种,他与五军营、三千营装备火枪、火铳不同,是以炮兵为核心的大型战斗编队,标志着火器第一次由辅助走到核心的位置。明成祖能够五次纵深漠北,神机营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到明英宗土木堡之役时,挥霍了祖辈们打下的基础,三大营几乎全军覆没,直到嘉靖皇帝时才重组三大营。但明朝的火器在国防事业的发展中并未中断,也随着嘉靖时期的边患迎来了发展高峰。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俞大猷创立的车营,以火器结合战车的形式对抗蒙古骑兵,并以一百辆战车、三千步骑兵战胜了蒙古十余万骑兵。

俞大猷的这种战阵模式也被另一位抗倭英雄戚继光参考并改善。当戚继光调任北方后,认为车营“行则为阵、止则为营”的优势明显,于是建立了七个车营。他以重、轻车结合的方式建制,重车每辆装火炮两门,配备二十名士兵,其中正兵十名,两名管马,六名管炮,一名车长,一名舵手。另十名为骑兵,其中鸟铣手兼长刀手四名,两名为藤牌手,两名为镋把手,队长、火兵各一名。轻车配备十名士兵。每营兵车一百二十八辆,官兵三千一百零九名。

在这个军阵中,除去1061位军官、杂役、车夫等,战斗人员为2048人。其中768人负责256挺佛朗机、8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512人各持一枝鸟铳。也就是说60%以上的兵员是以火器为战斗装备的,其余的长枪手、藤牌手仍旧是以冷兵器作战。

与车营配合的作战单位是步兵营,满编2699人,除去军官、杂役等539人,实际战斗人员为2160人。其中1080人各持一枝鸟铳,另外的1080人持冷兵器作战(216名党耙手,以火箭为装备),火器装备率为50%。由此可见,戚继光在北方也并不愿意使用三眼铳,而是普遍以鸟铳作为单兵火器装备,为何如此呢?

“(鸟铳)此与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尤可中金钱眼,不独穿杨而已……号炮必用三眼铳。一则一可兼三,二则轻于行李,三则装放速。”——《纪效新书》

戚继光认为鸟铳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按照他的原话是“马上、步上惟鸟铳为利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利能洞甲”的破甲能力强,二是“尤可中金钱眼”的精准程度高。

破甲能力强,主要是因为鸟铳的枪管比早期短粗型的火门枪长,更能发挥火药的推力,即“腹长则火气不泄”。

精准度高,主要是鸟铳在南方已经的到了很好的优化,枪管下面有木托,发射时用手扶住枪管,既不会烫伤或者炸伤手,又能保持枪管的稳定性。

戚继光的这种实战理论不仅仅夸奖了鸟铳,同时也指出了北方人不用鸟铳的原因,即“粗笨急躁”,所以不耐烦使用鸟铳,而他们所执迷的快枪(火门枪)精准度不及鸟铳的十分之一。但戚继光也指出了三眼铳的“优点”,即适合当做预警、下达指挥口令的信号枪!

  • 孙承宗的偏爱

到了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受命蓟辽督师,主理辽东战事,他同样筹备起了车营。在其建制中,满编6627人,除去军官、随侍、传令、杂役和车夫后勤等1027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共计5600人的战斗人员。

其火器配备是:单兵火器1984枝,其中鸟铳只有256枝、三眼铳1728枝;大小佛郎机256挺;红夷、神飞、灭虏等重型火炮88门;偏厢车(战车)128辆。由此可见,孙承宗更偏向于三眼铳装备军队,那这又是为何呢?

“北方地寒风冷,鸟嘴必用手击,常易为劳。一开火门,其风甚猛,药信已先吹去;用辗信则火门易坏。一放之后,虏骑如风而至,又不便执此为拒敌之具。”——《兵录》

首先是北方气候问题,明朝军事学家何汝宾在著作《兵录》里谈到:北方风大,鸟铳火门敞开,容易被风吹散引火药,这就造成鸟铳在北方的“水土不服”。而自闭火门的鸟铳又颇为费事,所以也就没能成为孙承宗的首选。

那么戚继光调任北方为何没有体现出鸟铳的“水土不服”呢?实际上戚继光编练的车营是用于蓟门(今蓟县)的防御,明朝廷调派戚继光到北方的目的也是看重了他在南方抗倭的经验,以练兵为主。隆庆元年(1567年)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向朝廷请求派戚继光对新兵进行训练。戚继光本身于南方偏爱鸟铳,所以到了北方将此装备推广普及,这在情理之中。(明军鸟铳手伏击)

值得注意的是,何汝宾提出风沙问题是在万历三十四(1606年),说明前者并没有在北方使用火器的经验,大力推广鸟铳是惯性思维与自身专长主导的。而俞大猷的车营蓝本中,并没有配备太多鸟铳,所以也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可供借鉴。那么不妨大胆猜测,何汝宾所提有没有可能是以戚继光的这次尝试为依据呢?气候问题确实对火器的使用影响较大,明成祖征漠北时,就有风雪天气导致神机营“哑火”的记载。

其次是作战需求不同,鸟铳在南方盛行是基于抗击倭寇,倭寇以步兵为主,而且也是以冷兵器与火铳混合编配。戚继光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以虎蹲炮造成倭寇阵营混乱,再凭借鸟铳的射程与破甲能力进行精准收割。而且由于南方的地形影响,战场往往“不在山谷,则在蹊田之内,鸟铳照定施放,中敌极准”,所以戚继光在南方打伏击能够屡屡得手。

“有狼筅挨牌之类在前,纵冲来此足拒之。若三眼铳,其杆甚短,其去不远,对真不如鸟铳之准;执之以御倭刀,利钝相悬,人易生畏。”——《神器谱》

而当发生遭遇战时,戚继光的鸳鸯阵能够很好的压制倭寇冲杀,鸟铳手便可以精准的找到射杀目标。而三眼铳是一种短管火器,其射击精度不足,就不适合与此类射击,若操作不精还会伤及队友,故而难以于南方立足。且倭寇的近战武器东洋刀堪比我国古代唐刀,轻便且锋利,一旦陷入肉搏,战士持笨重的三眼铳基本上达不到钝击武器的功效。(持三眼铳的骑兵)

而到了北方,明军应对的是鞑靼、后金的铁骑兵种,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机动力。倘若鸟铳一发不中,敌军可能在其填充弹药之际就冲至本阵。所以鸟铳面对骑兵时,火力单一,瞄准目标难度大(移动靶难以命中)的缺陷就暴露出来。

三眼铳则具备三连发,或者三弹齐发的功能,甚至到了实战,明军在每一个铳管里填充两到三颗铅蛋,虽然精准度不高,但是打击面成片状,将敌军放近至四十步时,能够确保敌人中弹。由于骑兵冲锋的加速度,加剧了铅弹的穿透性,所以破甲能力也并不弱,虽然对于板甲难以穿透,但对锁子甲目标的杀伤还是很可观的。而往往对战马的杀伤会导致敌军落马,三眼铳则又成为对付板甲骑兵的武器,它以笨重的铳头形成钝击类兵器,这是对付板甲的最佳武器。所以三眼铳更符合北方战场的需求。

最后是工艺要求与战争规模的关系。在那个时期,可以将鸟铳理解成狙击步枪,将三眼铳理解成散弹枪,二者在工艺上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嘉靖间日本犯浙,倭奴被擒,得其器,遂使传造焉”,说明倭寇的这种神器传入明朝时,就是在东南沿海一带。

“往年京师亦尝造数百管,其炼铸既苦恶,而又无能用之者,是以遂为虚器。”——《唐顺之六编.武编》

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在宋元时期基本形成定局,其中对手工业影响较大的就是精干匠人的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尤其喜好抓匠人北迁)。到了明朝,手工业技术水平的地域差异已非常明显,“百工技艺之人,多出于东南”,所以鸟铳传入后,南方匠人经仿制和改良,能够生产出精品鸟铳,而北方工艺和技术较为落后,制作的鸟铳多“粗恶不堪”,爆铳、弹道不稳等问题都大大降低了作战效率。(制作工艺精细)

“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臣请鸟铳五千杆,又臣新造三眼枪五千杆。”——《崇祯长编》

除了工艺水平的不同以外,战争规模也对装备的生产周期提出了要求。明朝末期的后金军队时常发兵数万乃至十万,这对明朝的战备要求造成很大压力。从张宗的备战请求中不难看出,明朝有能力调配南方制作的精品鸟铳,但由于军备需求迫切,赶制工艺较为复杂的鸟铳显然更为困难,所以新制火器以工艺较为简单的三眼铳为主。也就是说战争规模的扩大,就对军备生产的转化率提高了要求,三眼铳的生产制造周期短,战场上的实用性强,所以就成为辽东战场上的主战单兵武器。(迅雷铳)

三眼铳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三眼铳是一种短管火铳,管长约一尺,大多由熟铁制作。三管攒而为一,以铁箍固定,铳后再以木柄捆扎固定。一般装填三钱铅弹,没有鸟铳那样三点一线的瞄准,有效射程也不如鸟铳远。据《神器谱》载,三眼铳在三十步(50米左右)内可破重铠;五十步(80米左右)内可重创裸甲目标。而《天工开物》记载的三眼铳铳管达一尺三寸长,使用一钱五分的铅弹,二三十步内可杀伤披甲目标,在三十步到五十步之间,则不具备破甲能力,主要设计目标就成了不披甲的战马,至敌人落马后,后续部队进行收割。

结合三眼铳的有效射程和性能特点,辽东军阵的步兵、骑兵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以孙承宗的车营骑兵分队为例,一小队25人,管队、背招、传督各1人,再分左右两什,每什11人,什下分两伍。除了背招、传督以外,23人可使用装备,其中有大炮手2人,三眼铳手10人,弓箭手13人。此阵营可根据战场情形由直阵变横阵、或三角、圆周型阵式。

步兵分队也是25人制,什伍与骑兵一致,于队内设奇役1人(勤务兵),火兵1人。每队配属运载火炮的偏厢车一辆,队长执旗任车正、什长为车副,持刀牌。一伍用炮,一伍用枪。配属朗机2架,每架3人操作;鸟枪2支各一人操作;三眼枪6支,各1人操作;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长枪手2人;炮弩手兼用短兵。

由上可见,一个战斗序列里,包含着诸多武器装备。在火器配置上,步兵方队里是以鸟铳和佛郎机在前列,三眼铳、火箭分列于后,更出迭入以达到火力的延续性。同时以佛郎机的续航火力造成杀伤和扰乱敌军阵型,以鸟铳的精准火力造成有效收割。此轮过后,敌阵骑兵冲锋距离拉近,后排三眼铳轮番至前排射击。前排压制无效时,三眼铳可将三条引线合并,打出齐发,扩大“弹雨”打击面;前排压制有效时则选择三连发,提高火力的持续性。(神机箭同样支撑火力网)

“近者三眼枪制亦如此以代銕枪之,用远击近剌,其用博矣。”——《皇明经世文编》

骑兵则重在冲阵,所配三眼铳常于每根铳管填装两到三发铅弹。冲至敌阵三十四步内若有下马结阵的机会,则选择连发模式,对敌形成火力压制;若无下马机会,则三管齐发。后续骑兵依照次序轮番冲阵,且战且行,有近无退。三眼铳后置木柄可长可短,骑兵一波铅弹发射完成后,若发生近身战,则以三眼铳为钝击型兵器,也有配备腰刀的说法。另一种形式是在铳尾链接刺刀、刺枪,三发弹打万,则将铳反过来,握着铳头,以铳尾的刺枪为近身武器。

作为一个战斗体系,不论是步兵还是骑兵,在作战时,不仅骑与骑、步与步自相更迭,而且骑之与步,步之与骑也互相更迭。即“一营之马、步、炮、矢,无一人一器不更番叠阵”,长短兵器,冷热兵器连环叠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火器威力的发挥。

“虏马未必即能蹂踏而来,倭儇未必即能跳跃而进。求战不得,其气必深,俟其气惰,我乃开壁。用长枪翼火铲、三眼枪而出,此平原必胜之法也。”——《防虏车铳议》

由此也能看出,三眼铳的作用是在一个战斗体系里得到升华的。明万历年间的军事家赵士桢就指出,以连铳为主力的牌车连铳、噜密铳与三眼枪配合作战,组成远、中、近距离三重火力网,是对骑兵形成压制的有效方式。三眼铳的连发、齐发、钝击、刺击功能,其简单概括为“遇众喷击,缘冲齐发,摧锋殿后”。(牌车模式的战斗体系)

在牌车体系中,车上两门鹰扬炮、数门连珠炮,若敌军结阵推进,则于二三百步进行炮击,“势必星散”;然后以噜密鸟铳捉准零打于一百步之外;再近以三眼铳连发车内。这个体系的效果就是“数里之中敌锋已挫其半,我之杀手全然不劳”。

综上所述,明朝于万历之后普遍推广三眼铳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其一为北方风雪天气下的点火原理要求;其二为工艺水平和战争需求极速扩大的备战要求;其三为符合特定战争对象的打击要求;其四为符合战斗编阵的诉求特点。一件装备的优劣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固有特征,而是由战争的客观条件、主观需求所决定。正如二战时的虎式坦克,横行于西欧战场没有对手,但到了苏德战场的复杂地形上暴露出越野性能差的弱点,沦为鸡肋。

参考史料:《皇明经世文编》、《兵录》、《神器谱》

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三眼铳是明朝早期研制出的火器,由三根金属管成品字形组合而成,类别属于火门枪。金属管后端有小孔,小孔中插入引线,点燃引线便可发射,如果将三根引线连到一起,便能做到三管齐射,射程大概是三十步,也就是五十米左右。

在《明朝那些事中》极力推崇的三眼铳,被戚继光称为信号枪

号炮必用三眼铳。一则一可兼三,二则轻于行李,三则装放速。

三眼铳在点火时,需要一手扶着钢管,一只手拿着香或者烧红的铁丝,这样让瞄准动作完全做不好,精度也大打折扣,再骑着马发射,精度就更低了,所以三眼铳被戚继光大为嫌弃。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晚期,鸟铳枪的技术已经成熟,鸟铳属于火绳枪类别,枪械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所以超过火门枪一个时代。鸟铳可以做到先瞄准再击发,穿透力强,其精度是火门枪的十倍。而三眼铳的优势是便于携带,连发三炮有很好的声光效果,作为信号炮很适合

三眼铳如此不济,为何明朝军队还会大量装备呢?

首先我要说,古人并不傻,一个现象级事情的出现,必然有存在的原因。

大量列装军队,要考虑资金成本。鸟铳是很好,但成本太高。

《纪效新书》中记载:鸟铳所贵在与造时练铁熟,两个相包,用钢钻钻之,一日钻寸许,至底而止,一月钻光者为上。

鸟铳这种高精度枪械,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难度非常大,需要用两块铁板卷曲结合,还要在上边钻孔,一个月钻一根的速度。可想而知,装备整个军队似乎很难。三眼铳就没这个顾虑了,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以大批生产,列装军队。

当然,仅仅成本原因而大量使用三眼铳是不可能的,三眼铳还有其独到的优势

三眼铳一般应用在明朝骑兵部队中,骑兵机动能力强,可以快速接近目标。既然三眼铳精度低,那么便接近射击,因此,三眼铳最佳的射击距离大概在八米左右。这个距离下,精度已经不重要了,火力密度成为关键,三管齐射或者连续发射都可以较好的实现火力压制。明朝军队为了弥补精度的不足,还使用散弹弹丸,每铳著铅子二、三个,这让三眼铳近距离杀伤力又提高不少。

一轮齐射,场面气势惊人,然后呢?三眼铳就没用了吗?

虽然战场上绝不会给三眼铳装药的时间,但也不会沦为烧火棍。聪明的古代人将三眼铳改装成为了冷兵器。

三眼枪后用剑刃、铁箍,更可作枪刀,作锤棒。两头相称,落有力而起又便,入巢极妙。

三根铁管的三眼铳犹如一个大铁锤,可以用来贴身肉搏,还有的将三眼铳尾部装上枪头剑刃,便成为大刀长枪,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三眼铳便有了冷兵器近身格斗的属性。

在明朝后期崇祯时,选择三眼铳作为主力火器,也是权衡利弊下的无奈选择,倘若明朝的财力、物力、人力足够,谁不想用鸟铳打敌人一个前仰马翻呢,再说,三眼铳也并非传说的那么不堪,也有一定的可用之处,所以就这么装备啦。

欢迎点赞、关注,感谢你的阅读!

明朝军队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哲学上有一句话叫存在即合理,明军大规模使用三眼铳,自然是有他的道理。

要知道,这个三眼铳,在明末的时候更多是被骑兵使用。在戚继光军改之后,基本上九边的边军步兵都已经普及了鸟铳,而骑兵之所以还坚持使用三眼铳,是因为这东西说是火枪,倒不如说这东西是个锤子。

还别不信,三眼铳听着三个枪管挺霸气,但是奈何铳身长度也就是35CM,口径还比较小,射程不过是30米的较精准杀伤,叫他火枪还不够丢人的。

但是虽然三眼铳属于火枪中的弟弟,可是三个铳管一叠加,就是个大号的钝器,那家伙砸起人来也是虎虎生风。

考虑到明军中后期的敌人多数时间还是轻甲的蒙古人为主,拿着三眼铳,远了放一枪搞不好还能打死个鞑子,再不济也能吓着敌人的马。近了当锤子一顿乱砸,砸不死也是骨折残废。

就是再后来对付清军是,锤子一般的三眼铳也比刀更适合对付清军的重甲。

当然,明军还大规模使用三眼铳的根本原因是没钱,而这东西经济又实惠,好做,没啥特别工艺要求,还挺有威力。鸟铳、鲁密铳好用是好用,但是太贵了,就明末那几经破产的财政,实在是不好大规模普及,所以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的用个三眼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