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漠第一泉成历史,耗费巨资“人工续命”18年,结果如何呢?

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北麓有一长近100米,宽约25米,最深可达5米,形状如弯曲新月的泉,叫月牙泉。

月牙泉南岸有芦苇丛生,但放眼望去,整个泉水是被流沙所环绕的,虽然被流沙所围,但月牙泉从未被风沙所覆盖,即便是强风沙暴时期也未曾出现,“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因景色奇绝,所以月牙泉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汉渥洼池”即是月牙泉,此后月牙泉成为历朝历代文人骚客游玩观赏之处。

如此游览胜地处于沙漠之中且能历经两千多年而没有干涸,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奇迹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虽不可告人,但大家心里又都明白,如果没有人为的干涉,月牙泉或许早就消失了吧!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对月牙泉进行过一次测量,当时月牙泉水面长218米,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此后十余年,月牙泉的大小和水深均没有太大变化,直到七十年代,月牙泉水位开始急剧下降,其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

到了1985年,那一年,月牙泉迎来了史上最低的水位,平均水深仅为0.7~0.8米,泉水干涸见底,人都可以在泉底行走。

面对月牙泉即将干涸的这一严峻形势,敦煌市开始研究并陆续采取相应应急措施来保护这一世界级景观和遗产。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陆续开工,该工程主要通过人工补水,引水的方式来保证月牙泉的水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月牙泉周围修建四个渗水场向地下渗水,通过提高月牙泉周围的地下水位,保持并提高月牙泉的水位;二是,月牙泉与上游的党河水库通过地下水道相连,只要党河水库得水位不降或者上升,那么月牙泉的水位也会跟着不降或上升,所以只要保证党河水库得水位就能保证月牙泉的水位,而党河水库的水位是完全可以通过人工来得到有效维持的。

经过十多年的治理,月牙泉的水位已经有了明显上升,2004年,月牙泉的平均水位还在1米左右,面积也不过7亩左右,到了2010年月牙泉水位已经上升到1.7米,面积也扩大到了11米多。

如今月牙泉水位还是很稳定的,大家不必担心这一沙漠奇观会消失,相信国家也不会让它消失的,所以有机会的话,各位朋友们还是可以去欣赏一下人工创造的奇迹吧。

中国沙漠第一泉成历史,耗费巨资“人工续命”18年,结果如何呢?

月牙泉,被称为天上掉落在世间的一滴眼泪,它是天上的镜子,沙漠的眼,其实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水已经不多了,过去在汉朝时叫沙井,唐朝时叫药泉,这里产铁背鱼和七星草,据说可以益寿延年,到了清朝时因为它形状才叫月牙泉。

图为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肃州志》对月牙泉有详细描述“月牙泉,在卫南十里,其水澄澈,环以流沙,虽遇烈风,而泉不为沙掩盖,名迹也;其水广约数亩,深可数丈,四周沙山壁立,水面弯如新月”。

月牙泉旁的左公柳。

古人认为月牙泉形成是渥洼水,4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实地考证,证明此说法,汉渥洼池遗址就是今天的敦煌南湖乡黄水坝水库,当年沙丘移动,使其脱离洼池形成单独的水体,就是月牙泉,虽然水道改动,但未断,加之地势低,有源源不断的水补充,天旱不涸。

《敦煌县志》记载,昔年,月牙泉有大黑鱼一,长三四丈,土人呼为铁背鱼,图为月牙泉铁背鱼。

但这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只有40毫米,但它的年蒸发量是60倍,20世纪50年代对月牙泉有准确的测量资料,那时的长218米,宽54米,平均水深5米,但区域性水位下降,月牙泉的水越来越少,80年代以后长仅100米,宽25米,水深已降到不足1米,如果不抢救就会步入罗布泊后尘,所以现在的月牙泉是注入的水。

图为1908年伯希和考察队拍摄的月牙泉。

第一次给月牙泉补水是1986年,所以至今已经30多年了,2000年的时候直接给月牙泉修了条渗灌坑,每灌100万立方米,水位可上升30厘米,近年来又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这一带都禁止打井,有井的封井,花了大力气,到今天效果不错,月牙泉水位稳定在1米多,有人说注水太花钱了,这就是没眼光了,敦煌每年旅游人次都是上千万,这个花费毛毛雨。

月牙泉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珍贵遗产,清朝时还有人在里划船,由于自然生态变化水位下降,便采取了人工注水补救办法,月牙泉刚好在鸣沙山的背后,离心力的关系,能随时保持清澈,月牙泉既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景点,也是文明的传承,至今仍在有计划的“输液”。

中国沙漠第一泉成历史,耗费巨资“人工续命”18年,结果如何呢?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世纪初还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相传泉中生长着铁背鱼和七星草,人吃了可以消灾灭病、延年益寿、返老还童,因而民间又称此泉为“药泉”。

在1960年以前,泉水基本没什么变化,最深处达9米,湖水面积23亩。如今的月牙泉今非昔比,它已经没有昔日的那种自然美,需要注入水才能维持现状。清淤淘沙,将党河水引入一个沉淀池内,再用管道直接输入月牙泉。

中国沙漠第一泉成历史,耗费巨资“人工续命”18年,结果如何呢?

在沙漠里最珍贵的就是水了!而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的鸣沙山腹地恰恰有一处泉水,名为月牙泉,古时又称沙井,俗名药泉。

中国沙漠第一泉

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水库,全程长40公里,宽20多公里,最高处海拔1700多米。月牙泉正是位于鸣沙山的环抱之中,这可是上天赐予人间的宝贝。月牙泉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之处可达5米。月牙泉顾名思义,从高空俯瞰其形状像一轮弯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从汉朝时就被誉为“敦煌八景”。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般在每年的5~10月适合游玩,门票只需要120元。

然而,正当我们为神奇的月牙泉感慨的时候,渐渐的,发生了一个残酷的现象:眼前的月牙泉,已经不再是之前的月牙泉了,从20世纪末,月牙泉就开始有危险了。因为月牙泉的泉水,由地下泉水自然形成,可是因为现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了,地下泉水越来越少,说不定哪一天,月牙泉真的会彻底消失。

据说,敦煌市政府为了防止月牙泉消失,每年耗资4100万元为月牙泉续命。其中包括多种措施,比如给月牙泉“输液”;给党河水库回灌补水。因为政府的及时挽救,一度面临干枯,将近消失的月牙泉暂时告别“消亡危机”但是这些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应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几年,敦煌市的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淡水资源越来越缺乏,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科学家觉得月牙桥有可能会像新疆的罗布泊一样,消失在人们的眼中。这并非危言耸听,如果现在不重视这些问题,到时候月牙泉必定会消失得更快,那么敦煌有可能会像繁华的楼兰一样消失。

总结:社会是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要看到由此而引起的生态环保问题,我们一定要留住月牙泉的美丽景色。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中国沙漠第一泉成历史,耗费巨资“人工续命”18年,结果如何呢?

月牙泉号称中国沙漠第一泉,位于今天的敦煌西南方向,历史上这是一块奇迹之地,周围都是沙漠,唯独这里有一片湖水,而且从来不会枯竭。

不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里的水位一直下降,一度因为缺水形成了两个很小的湖泊,水位最低的时候,还不到1米,甚至人们都能在上面行走。

为了保护这道奇景,我国拨下了巨款,专门责令敦煌相关部门处理这一问题,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快19个年头,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最起码还是保住了这一道风景,没有让这个历史奇观在我们这里彻底消失掉。

历史上的月牙泉

月牙泉在汉代的时候就很有名气,汉代人推崇道教,又引入了佛教,而这里的佛教文化恰好极为繁荣。又因为汉代注重对西域的控制,所以这里经常有大批汉人前来。

虽然这里地处沙漠,但是却有这么大一片泉水,确实堪称奇景,于是从那时起,这里就已经是很有名的景点了。

为何沙漠里会出现泉水?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这里其实是党河的一个支流,因为清朝挖开诸多河道,而且上世纪又在这里兴建了水库,所以导致下面水流减少,形成了小湖泊。

水位下降

在很长的历史里,这里的水域面积其实很大,即使是到了清朝,这里也有20多亩。当时这里的百姓还能在湖里捕到大鱼,周围还生长着不少药用价值较高的药草。

但是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因为全国性的大生产,当地百姓积极拓荒,不但破坏了周围的植被,将其开辟出来种田,还大量取用湖里的水来灌溉,于是经过二十多年之后,这里的水位明显下降,甚至一度不足一米深。

更让人担心的是,周围的沙山还在不断地靠近这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各个方向都有十米左右的移动距离,沙山的靠近,当然会加快湖泊的消失。

应对措施

泉水面积的明显减少,引起了敦煌市政府的注意,他们从2000年开始,就制定了许多措施来扼制这个趋势。

但是受到财力的制约,一直效果不佳,直到2006年,2000万巨款拨下,这才使得对月牙泉的治理工作得以展开。而到了这个时候,这里泉水的面积已经缩水到7亩,即使是汛期来临,水深也不过一米。

经过多年的筹措,敦煌市总共筹集超过4000万元,在2007年正式启动了转向工程,在周围修建了4处设施,专门用来向地下渗水。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首要的工作已经在2008年完成。

结果

一期完工后,不久就开始投入了运行,处理效果很不错,以后的几年里,这里再也没有出一期完工后,不久就开始投入了运行,处理效果很不错,以后的几年里,这里再也没有出现水位下降的现象,反而有了不少的提升。

到了2010年的时候,这里的湖水面积已经超过10亩,水位稳定超过1.5米。同时为了从根本上避免湖水面见减缩的发生,当地政府还出台了一些政策,不准在周围开垦、不准从这里引水等,通过综合的治理,现在月牙泉已经恢复了许多。

中国沙漠第一泉成历史,耗费巨资“人工续命”18年,结果如何呢?

早在2千多年前的汉代,“沙漠第一泉”就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直至今天来观看它的人仍旧络绎不绝,沙漠中的泉水滴滴宝贵,更何况这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小湖还有许多特别之处,“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这汪神奇的泉水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北麓,外形酷似月牙,清澈如镜,水质甘甜,古人称之为:“沙井”、“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

月牙泉四周是鸣沙山,流沙与泉水之间相依相偎,但千年来无论周边有多大的沙尘暴、龙卷风但月牙泉从未被流沙掩埋过,因为每到刮风时这里的沙子很奇怪,由于地势的原因,沙子不往山下流,而是从山下往山上跑,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这里的泉水也从未干涸过。“山泉共处,沙水共生”造就了沙漠中的奇观。

除此之外,月牙泉里还有三样宝贝:铁背鱼 、五色沙(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七星草。传说铁背鱼和七星草一起吃可以长生不老,单吃七星草还能治许多疑难杂症。

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月牙泉水深面积大,曾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游玩,写了游记:

“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

1960年前,月牙泉的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

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地人并不知道保护这个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而是肆无忌惮地破坏,他们日夜不停地抽水灌溉开垦的荒地,一些植被毁坏、树木被砍伐、沙漠每年吞噬绿洲边缘2至3米,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罗布泊干涸,西湖、北湖、东湖干涸,造成敦煌小盆地水位整体下降,月牙泉水位更是下降的厉害。到了1985年,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0.8米,慢慢缩小成两个小泉,月牙形不见了。可怕的是,月牙泉周边沙鸣山的沙子也像愤怒了似的往月牙泉方向流淌,沙子上移的奇观不见了!估计不会太久,月牙泉可能会被沙鸣山覆盖。

很多人也都在担心不久的一天月牙泉会消失不见,这将成为沙漠中的一大憾事。敦煌市紧锣密鼓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人工补水,建立水库。2007年,省政府下发《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近期工作方案》。计划到2010年3年间,将投资19.33亿元、建设20个分项目,其中,治理月牙泉的投资7081万元。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不断地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来救月牙泉的命。另外对当地的人民推行“禁止打井、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的政策,为了保护地下水关闭机井,为了救月牙泉进行“节水”、“补水”、“引水”。

现在通过人力注水月牙泉南北长100米左右,泉水东西宽大概25米,深5米,基本恢复月牙形原貌,每天都有很多的游客在此逗留,为之惋惜。

但是注水的方法治标不治本,并且花的钱不断增多,据说目前为止每年花在这上面的钱都已经几十个亿了,现在还在改造中,目前敦煌盆地地下水开采基本处于采补平衡状态,月牙泉水还会进一步加深,周边进一步绿化。

月牙泉这只沙漠之眼再次向我们敲响警钟,保护环境,救救所有因人的破坏而即将消失的美丽风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