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场败仗会抹杀一个人一生的功绩”,于禁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关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于禁投降关羽,并不仅仅是贪生怕死,更多是为部下考虑。

当时于禁和庞德的3万大军,去救援樊城。然而,汉水暴涨,形成大洪水,将于禁、庞德大军全部淹没。

当时这3万人马被迫分散逃到地势较高的地方,被割裂成无数小股,无退路、无粮食、无救兵,必败无疑。

当时关羽派主力乘坐小船,挨个清剿。

在于禁看来,作战已经不可能了。关羽就算不进攻,围着你几天,这几万人马就要活活饿死。

如果不投降死撑,于禁的大军最终一个也别想活,而且死的还毫无意义。

于禁自己想要逃走,当然是不困难,随便坐小船跑掉就是了。

但是,他逃走以后,部下又怎么办?

没有人统一投降,说不定关羽就挨个将曹军全部杀光。

这种事,关羽做得出。

于禁投降,主要还是为了在已经无法战斗情况下,保存部下的性命,无奈之举。

所以,于禁的投降不同于普通的投敌,情有可原。

然而,庞德的死战,就属于蛮干而已。

而且,最终庞德还是乘坐小船逃走,只是没有成功被关羽军队打翻了船生擒。

表面上庞德很有骨气。但如果庞德是主帅,他先开始逞一时之勇,不顾部下死活,随后有自己逃走,这才是冷血无情的行为。

为什么庞德和于禁有差距?

主要于禁一直是曹军重臣,爱兵如子,这些部队中很多也是他的嫡系。

庞德则是半路出家的将领,到张鲁投降才归属曹操,在曹军没有根基,对曹军士兵也没感情。

其实,于禁才是真正的伟大。

有人说“一场败仗会抹杀一个人一生的功绩”,于禁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关羽?

“五子良将”之一的名将于禁征战一生,屡有战功。由于他公私分明、治军严整,被曹操称赞“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水淹七军前的于禁,被曹操赞为“虽古名将,何以加之”。良将风范,令人敬服。

可是,樊城外的这场战役,却彻底让这位“古之名将”名誉扫地,贻笑千年。

这是为何呢?让我们回顾一下于禁噩梦般的两年。

简要回顾“水淹七军”

关于关羽“水淹七军”的胜利,说法都很简单。八月时汉水猛涨,于禁军被淹,关羽以水军来攻,于禁等被迫投降。“羽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

只有庞德,在堤上引军力战,“箭无虚发”,从平旦打到日过中,箭射完了就短兵相接。一直到大水淹过堤,手下纷纷投降,庞德才决定坐船去曹仁营。在浪把船掀翻后,被关羽军擒获。

面对关羽的招降,庞德大骂刘备庸才,说自己“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被关羽杀。

此战中,庞德英勇忠心,令人感佩。也让于禁的投资,显得不可被接受。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于禁确实降敌了,这点没得洗。

于禁是阵上“穷迫”,率众而降。他有可能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在军队失去抵抗力的情况下,为保全部众,不做无谓牺牲而投降。但是,关于于禁投降这个事实,实在赖不过去。

若是于禁不降,只是被囚禁,曹操何必感叹“于禁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呢?”

2、于禁指挥上的责任未受苛责

关于于禁在此战中的指挥责任,历来都未多加苛责。

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久咎--《魏书》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司马懿

虽然我个人一直觉得行军扎营,主将的基本责任。八月份,汉水暴涨并不算“六月飞雪”,于禁有责任。但是,毕竟论起这些事来,司马懿还是专业多了,我不敢妄言。

也请各位朋友,对于禁在此战中指挥上的责任,指教一下。

因此,于禁在此战中,主要问题不是出在“败”上,而是出在“降”上。

苟活两年,充满屈辱

降敌后的于禁,被囚于江陵。

看来,俘虏实在太多了,关羽实在不放心,只能把于禁先控制起来。

在吕蒙袭取冮陵后,于禁又被孙权所获。

在江东期间,于禁遭到了虞翻的多次羞辱。

孙权想见于禁,看到孙权和于禁并排而行,虞翻大骂:你这个降俘,有什么脸和主公并排?”挥起鞭子就要抽他。

宴会上,于禁听到音乐伤感流泪。虞翻又大骂于禁:不要脸的人,装什么可怜?

投降换来的,只是屈辱地多活两年

221年,孙权让人送于禁回魏。虞翻建议:这种人回到魏国也不会被重用了,我们干脆杀了他算了,让人看看对主公不忠的人,是什么下场!

离开魏国仅仅两年,回到时,于禁已经胡子、头发“悉白如雪”了。这是多么屈辱的两年呀!

屈辱中死去

回到魏,只是屈辱的开始。

曹丕听说东吴虞翻羞辱于禁,连说要虚位以待,重用此人。

随后,又要派刚回来的于禁“出使东吴”。一个武将,出使个鸟,无非是羞辱他。

随后,让于禁出使前,拜一下曹操墓。于禁到时,看到壁画:关羽得意洋洋,庞德威武而立,于禁跪地求饶。

于禁羞愧而死。

于禁,刀光剑影几十年,死人堆里出来的人物。贪生怕死的人,恐怕做不到这些。

我愿意相信,一个能在沙场奋战一生的人,不会是个贪生怕死之徒。

当他面临部队已被淹,无力战守时,没有像庞德一样奋战到底,而是选择投降。

也许,那一刻,他来不及想太多,只是不想让失去战力的部队无谓牺牲吧!

这一点,或许与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的方先觉将军类似吧。

这样的人,青史未必愿轻饶,但总让人为之感到一丝可怜。

有人说“一场败仗会抹杀一个人一生的功绩”,于禁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关羽?

于禁投降成了一生的污点,最终被曹丕羞辱而死。而相比下的关羽,投降曹操却成了忠义的代表,世代传颂。

怎么搞得?

因为于禁投降关羽和关羽投降曹操不太一样。

从地位来看

关羽是主下之臣,曹操是臣上之主,于禁的投降明显比关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从局势来看

曹操当时并没有那么极大的野心,曹刘之间还有的商量,毕竟曹操北面还有个袁绍。而襄樊之战中,曹、刘处于全面对立的局面,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所以看出来于禁比关羽要不坚决的多。

从情感上看

关羽和于禁分别为双方的元老。关羽投降时,应该推测刘备生死不明,“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三国志》)。此时不知道曹操是如何游说的,关羽就降了。而曹操在襄樊之战中还健在,派于禁当救火队员,没想到于禁却引火烧身。

于禁在五子良将列传中和其他将领做了比较,他最为老成持重,我想这是关键。性格决定命运。老成持重的人往往劣于变化,复杂局面无法得心应手,如果用张郃来代替于禁,情况应该会好一些。

曹操用人犯了错误,既使自己几乎陷入绝境,也间接的曝光元老将军的底线。于禁不缺乏忠诚,但是他更珍惜性命。

有人说“一场败仗会抹杀一个人一生的功绩”,于禁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关羽?

到了生死关头,就可以看到一个人是不是怕死,视死如归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于禁投降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大举出兵,进攻樊城。

荆州大战拉开序幕。当时天下三大势力都汇集于荆州,荆州的北部在曹操的控制下,南部六郡分属刘备与孙权(各三郡),这决定了荆州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镇守樊城的是曹军中的征南将军曹仁,由于北荆州归顺朝廷晚,曹操的统治基础并不牢靠。可以说,樊城是曹军守备上的一个软肋。关羽利用北荆州动荡不安之机,果断发动攻势。

消息传到曹操耳中,他知道关羽厉害,光凭曹仁恐怕不是对手。夏侯渊已经被杀了,要是曹仁也被杀,他曹操的老脸往哪搁呢?他赶紧派两员大将前往增援,一个是左将军于禁,一个是立义将军庞德。

于禁是曹操麾下名将,他治军严谨,大公无私,故而深得曹操信任,拜为左将军。庞德则是关西名将,曾是马腾、马超的部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马超败后,他投降了曹操。这两名大将的到来,令曹仁信心大增,他命两人率领各自兵马,屯驻于樊城之北。

此时已是八月,时值秋中,暴雨连绵,给于禁、庞德造成极大的困难。由于汉水水位暴涨,脆弱的河堤多处决口,洪水汹涌澎湃,淹没了樊城四周的平地,有的地方水深达数丈。于禁与庞德的援兵都没有驻扎在平地,只得率众将士迁往高地以躲避洪水。

关羽利用水师的优势,溯汉江而上。于禁与庞德都是步骑兵,躲在高岗之上,想冲杀连机会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着一处处高岗被关羽水师分割包围,一口一口地吃掉。于禁、庞德麾下有七个军,在关羽凶悍的进攻下,全军覆没。于禁走投无路,这位曾经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几十年的名将,最后一刻晚节不保,在绝望之中,向关羽举旗投降。

于禁虽然是名将,但名将并不都是不怕死。就比如汉代的李陵,在战场上是何等勇猛,在被围之际,他还喊着“我不死,非壮士也”,但在生死那刻,他还是妥协了。恋生是人的本能,人格伟大与否,有时就看在死亡面前,敢不敢依然坚守信念不动摇。于禁与李陵一样,最后都动摇了,这也注定他与李陵一样,要终生蒙羞。

与于禁相比,庞德却选择宁死不屈。

面对关羽部队潮水般的进攻,庞德拼死力战,最终被生擒。他被押到关羽跟前,见到关羽时,依然傲气凛然,挺直腰板,不肯下跪。比起左将军于禁,庞德显然更有骨气。

关羽打心底佩服庞德的骨气,有意招降。正好庞德有个堂哥,名唤庞柔,效力于刘备,关羽便说道:“庞德,你老哥现在汉中,若你肯投降,我就拜你为将军,你看如何?”

庞德大骂道:“竖子!什么投降!曹公拥有甲兵百万,威震天下。你们刘备不过是庸才罢了,岂是曹公的对手!我宁可死为国家鬼,不生作贼人将。”竖子是古代骂人的话,意思就是“你小子”。庞德不仅骂关羽为竖子,还讽刺刘备庸才,把蜀汉称为贼,一向要面子的关羽听罢勃然大怒,当即喝令左右,推出斩首。

其实庞德本是凉州将领,他曾投降曹操,为何不肯投降关羽呢?因为曹操对他有知遇之恩,没有因为他是降将而区别对待,反而敬重有加,用人不疑。关羽虽有意招降庞德,言语之中不免还是带着胜利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庞德本就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当然宁死不从了。庞德的死讯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叹道:“于禁跟了我三十年了,没想到在危难面前,还不如投降过来的庞德啊。”显然,曹操对于禁是失望到了极点。

后来,孙权夺取荆州、杀了关羽,有意与魏国和解,便把于禁遣返回国。当时曹操已死,曹丕对于禁的归来,不仅没欢迎慰问,反而故意让人画了“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伏”等像,羞辱于禁。于禁见状不禁大为羞惭,不久后竟一命呜呼了。

人固畏死,然而当死不死,活着也不容易的。

有人说“一场败仗会抹杀一个人一生的功绩”,于禁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关羽?

唉,于禁真的是晚节不保的将领。

在讨伐张绣的战争,曹操宛城遇难,全军慌作一团,唯独于禁引军缓缓稳住阵脚,凝聚了败兵,使得曹操称之为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

于禁在曹操军中虽然不及曹洪、曹仁、夏侯兄弟,甚者许诸那么出类拔萃,但也算得是曹军的中流砥柱之辈,前锋行军和断后将军都非他莫属,可见曹操对其器重。

要晓得,前锋和断后是啥玩意,一是立威,二是依靠。

足以证明于禁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如果说其比张辽的分量还重,也是应当。

奈何啊,所有的信赖就失去在那一场水淹七军。

胜败乃兵家常事。

没关系,输赢真的不重要,重点是赢要赢得漂亮,输也需要输得轰轰烈烈。

可惜,水淹七军的忠义之名,曹军的败绩成就的名将是庞德,毁掉的是于禁。

庞德抬棺上阵,舆论大好,输了的时候大骂关羽不止,被关羽给砍了,结果舍弃肉身成就名声。

一将功成万骨枯啊,曹军的尸骨成就了庞德名气。

只能说代价不菲。

于禁却一开始就是败仗的始作俑者,这还不算,至少也学习一下庞德,豁出命来挽救名声。

没有,他乞饶了。

顿时与曹操心目中的于禁完全不一样,与世人所知的于禁不一样。

开始是英雄名将的故事,后来却成了千古笑话,这可是比打败仗还惨的事。

曹操大军的万千尸骨加码了于禁的名气更是衬托了庞德的忠义。

也许吧,于禁不甘心死去,但他即便如此活着却比死了还难受,因为一生打造的名将故事全毁了。

人们或许不太了解他的过去,但会永远记住和传颂水淹七军中的那个可笑的丑角,于禁。

应该是活糊涂了,为了苟延残喘而毁掉自已的一生努力成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