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军为什么没有攻击印度?

提问者触及到了军事地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理屏障对交战双方的影响有时候是等值的,有时候则是单向的。

缅甸就是一个对交战双方都同样起制约作用的屏障地带,不论是从中国经缅甸向南亚进军还是反过来,缅甸的地形地貌和气候都对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有利。

当年远征军出国作战失利撤往印度,损失极大,后来日军对印度的进攻,后勤保障无法克服缅甸山区的恶劣条件,打到印度就耗尽了力气。即使远征军战略反攻时期,凭借盟军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进展也并不顺利。

缅甸在古代成为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的交接地带,不是没有原因的。当然,并非所有的地理屏障都是双向阻隔作用,也有单向的,比如太行山,从太行以东攻击山西,自古以来成功的不多,而出山西下河北的成功案例,却史不绝书。

当然,地理条件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地理屏障的阻断作用必须和作战双方的技战术水平士气以及保障能力结合在一起判研。

二战中,日军为什么没有攻击印度?

在二战亚洲战场上,日军是最为张扬跋扈的,侵华战争日军大行其道,所到之处炮火连天,民不聊生,紧接着日军将目标瞄准东南亚地区,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大部分岛国皆被日军的铁蹄蹂躏过,而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是否可以幸免于难呢?

那是不可能的,日军日益膨胀的野心和作战环境的需要是绝对不会放过印度的,这场日军和印度的战役被称之为英帕尔战役。

1944年3月,日军为了切断中印公路,阻止盟军从印度给中国军队运输物资,向刚在缅甸打完胜仗的指挥官牟田口廉下达“大陆指第1776号指令”,率兵攻打印度英帕尔地区,打掉英军在印度的军事补充基地。

军方高层认为此举一来可以加速日军在侵华战场的胜利步伐,二来可削弱英军在南亚的势力,三来可拉拢印度,让印度阿三士兵们为日军天皇而战。这笔买卖很划算。

牟田口廉在发兵前扬言:日本陆军现在已经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也许日军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等待他们的将是极度悲惨的命运。

牟田口廉从缅甸驻军挑选出8.5万精锐部队,分批向印缅交接的英帕尔地区发动攻击,为何日军会先从英帕尔开始侵略印度的第一步呢?因为英帕尔是英军在印度非常重要的军事补充基地,基地内存放着大量的枪支弹药和各种能源物资,打下英帕尔,就意味着占据印度之路已经成功一大半。

英军与印度军方达成协议,一致将枪口对准日军,作为同盟国的美军也表态愿意提供运输机和轰炸机协助作战。日军一过钦敦江,英帕尔战役就此打响,英印联军在初期不跟日军干仗,诱敌深入,一路假装败退,牟田口廉以为胜券在握,集结人马挺进英帕尔。

这时英印联军开始率兵围剿日军,美军的轰炸机在同一时刻将无数火力强大的炮弹投放到日军部队中,没过多久牟田口廉的第15军就被打散了,大部分日军选择进入热带丛林地区跟英印联军打起游击战。

恶人有恶报,印度的雨季在这个时候悄然而至,丛林道路变得异常泥泞,有些路段还出现山体滑坡,日军的坦克深陷泥潭中动弹不得,俨然变成一堆废铁。除此之外,日军的口粮大部分早已食用殆尽,又无补给,牟田口廉下令士兵寻找“野味”充饥,比如野菜、野果、蛇、飞禽之类的,饥一顿饱一顿是再正常不多了。再加上丛林湿气严重,不少日军开始染上了风寒、痢疾等各种疾病,倒了一大片。

联军这时可是在大本营吃着热腾特的饭菜,喝着甜酒,吃饱喝足后驾着战机继续往日军藏匿的丛林地区投放炸弹,天灾人祸加上各种疾病,当时的八万多日军部队现在早已剩下2万人左右,1944年7月2日,日军高层下令停止作战,撤回缅甸。

按照日军武士道的作风,这次打输了下次继续干,可是日军大部分的兵力被牵制在中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又得与美军斡旋,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了分身乏术继续反击了。

牟田口廉真给自己打脸了,他的作战能力也被日本军界所取笑,据说回国后有英帕尔作战战死者家属前来质问,他总是以各种借口不见客,临死之际还让儿子在他的葬礼上发辩解单,真是可笑至极啊!

二战中,日军为什么没有攻击印度?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你快拉倒吧!整个二战就没有日本人不敢惹的,别的不说他不仅撩过苏联人,还调戏过美国人,所以一个小小的印度,哪怕是地盘在大,能搁在日本人的眼睛里吗?不能够啊!

那么题主为嘛会有日本不敢惹印度的想法呢?

因为在历史上日本有两次机会进攻印度,第一次日本放弃了这个机会,第二次硬着头皮打了一把,这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结果大家伙都知道,日本撞的鼻青脸肿,哭惨了。

那么第一次是啥时候呢?

这事还得从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说起。

咋说呢?二战在1942年算是一个转折点,因为这一年,上半年在中国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咱和日本进入了对峙的局面,日本被咱拖住了大部分兵力,有多少呢?60%!其实在整个二战日本搁到咱战场上的兵力一直是占大头的。

而在上半年日本将差不多整个东南亚都吞到了肚子里,当然缅甸也不例外。到了下半年中途岛战役爆发,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优势被彻底打破。

在欧洲战场上的希特勒也不好受,年底的时候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进入了苏军反攻间断。

这就是1942年的一个大背景。

那么在这个背景下,日军入侵缅甸,将咱的远征军包括英国人的军队逼出了缅甸。

在这个过程中,日军有个方案可以选择,一个是选择进攻印度,另一个选择追击咱的远征军。

作为马后炮的咱,都知道日本选择了咱。

说道这里小伙伴们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日本为嘛会选择咱,而不去进攻印度,要知道印度是一个很大的补给仓库。

请记住日本人需要的不是一个巨大的补给仓库,他们需要的是石油,能让他们把战争继续下去的石油,而印度没这玩意。

而且印度地盘很大,搁到地图上,你都不能轻视他的面积。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必须拿出更多的兵力来跳进这个泥潭,显然日本人的兵力已经不足以支撑他这么干了。

因为60%的兵力他要丢在中国的战场上和咱耗着,一旦把这里的兵力抽调出去,您感觉咱不会弄死他吗?掐死他都有可能。

要知道在华北战场上,每平方公里的日本人不到一个,如果在掉走的话,很多炮楼就要丢了!

在太平洋上他的精锐部队要和美国人死磕。

足够的兵力,开玩笑吗?入侵缅甸的日本人只有十万人,他们一旦回头去打印度,您感觉咱家的远征军不会抄他的后路,弄死他!

所以要打印度,日本要面临一个两线作战的地步,一部分顶着咱,另一部分进攻缅甸。

也就是说入侵缅甸之后,日本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咱的远征军,至于英国人的部队,那也叫部队,喊一声板载,就吓哭了,只懂的把自己洗吧赶紧,接受很绅士的投降。

一支很外行的部队而已。

而且进攻咱家的远征军,还有一个天大的好处,他要是能撵着远征军的屁股,从而攻入到咱的国界线,就有可能打通和中国战场上的日本道路。

您感觉这条道路一旦打通,后果是什么?60%的日本兵力就这么一下盘活了,回头入侵印度,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所以日本人放弃了印度,挺着刺刀逼了过来,当然想法很可爱,但执行起来就扯淡了,咱也不是泥捏的,你说咋样就咋样的。

他还说过三个月灭亡中国人,灭了吗?扯淡!

第二次

那么等到日本有了觉悟,回头在想去撩印度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944年,在这个时间点上英国人的主力部队已经结束了北非战役,他们可以抽出空顶到印度了。

而日本人要面对的已经不是那支打不过就跑,跑不过就很绅士一样投降的二大爷部队。

其实在1944年日本人已经被全世界打懵了,太平洋上要面对美国人的吐沫和子弹。

而日本国内,别说吃大米了,糙米都没多少,老早就开始实行配给制。

所以日本能提供给进攻英帕尔日军的东西并不多,要人没人,要吃的没吃的。

这也就出现了指挥英帕尔战役的时候,日本的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喊出的,日本是吃草的民族,在哪里,在哪里不仅有草还有树。

结果可以预见的是,日军得不到足够的粮食,饿死的也不少,死的时候还真就是握着一把青草。

是牟田口廉也疯了吗?不,一个能做到指挥官位置上的家伙,不是傻瓜。

他仅仅是想用这些进攻英帕尔的家伙们,给自己捞一笔资本,成功了?他就有了资历。不成功?无所谓,本来他就是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家伙,想要上位基本上不可能了,而且之前他就这么豪赌过,不然也不会坐上指挥官的位置。

结果日本人输的稀里哗啦,他们可以看到英军乘坐着运输机,拉着降落伞,一波接着一波落到对方阵营当中的支援士兵,而他们什么都没有。

那么这一次失败的进攻,让日本人也明白,印度已经成为了一个堡垒,他们啃不动了。

而在五月份的时候,咱的远征军足足二十万又一次横渡怒江,踏上了进攻日军的道路,旨在打通印度和中国的补给线。

“弄死他们!”这是中国人的想法,这将是一场不死不休的战役。

所以日本人已经没有机会去打印度的主意了。

而整个东南亚就成为了唯一一个没有被日本人祸祸的国家,于是在二战结束之后,印度人就蹲在国际法庭上大放厥词,要放了日本战犯,用教义去感化这帮子畜生。

没经过他人的苦,就劝他人的善。阿三真可爱!这是一个历史上总被入侵的国家,而且还总是让对手成功的国家。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二战中,日军为什么没有攻击印度?

首先告诉大家的是:日本人二战的时候是攻打过印度, 1944年日本大本营发起了英帕尔作战计划,准备一举占领东印度。可最终的结果是:10万日军在印度打一仗就跑了,往后提都没有提再次进攻印度的事情了。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跟我们死磕了14年之久,却在印度只打了一仗就跑了呢?我们一起翻开历史书去看一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吧!

其实从历史上看:日本人在亚洲一直想占领的地盘就是我们这里了。从明朝开始,日本开始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不过在万历朝的时候失败了而已。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大清朝算是彻底的没落了;可是日本却借着《黑船事件》被砸开大门的契机,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明治维新开启了。稍微强大了一点的日本就开始对我们采取进攻的态势了。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彻底打败了大清朝,从此以后——日本成为了侵华的主力军了。日俄战争中,日本人又打败了俄国人,虽然后来迫于压力没有完全侵占东北,可是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就此形成了。

随着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完全占领了东北。日本人当时的对外侵略扩张是有一个路线图的:

第一步占据琉球、台湾;第二步占据朝鲜半岛;第三步占据中国东北;第四步侵吞中国;第五步征服东南亚及印度。

日本人自己对此总结道: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东亚,欲征服东亚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这也就是说:日本人侵占印度是放到了最后一环去实现的,日本人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后来的日本在对外扩张上出现了两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深深地陷入到了中国战场无法自拔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由于中日两国的巨大国力差距,一开始的时候,日军确实是一路高歌、势如破竹般的存在的。

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占领;30日,天津被日军攻陷;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的话,日本人在战前宣扬的“三个月灭亡我们”,真的是有可能发生的。

不过我们也不是吃素的,既然实力上有差距,那么我们就转变了思路,确定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这个方针其实很直接,那就是论持久战,拖也能把日本拖死。

后面我们为了改变战场态势,直接主动发起了淞沪会战,把日本从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

淞沪一战,中日双方投入了一百多万的兵力,在上海地区鏖战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虽然最后我们失败了,上海也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可是就此打破了日本人“三个月就能灭亡我们的狂言”。不好意思了,日本说三个月就能完全搞定我们,可是一个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时间。

其实从1938年的武汉会战开始,日军已经无法快速的战胜我们了,数百万的日军就被我们牢牢的定死在了中国的战场上了。

我们以拖待变的战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日本人内部也开始承认:根本无法快速地占领整个中国了,但是撤军肯定是不可能的。往后抗日战争变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持久战了。

第二个问题:日本人最终选择了扩大战争的规模

这边日本陷入到中国战场不能自拔了,可是日本说到底还是一个小国、一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随着陷入战争泥潭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久——国内的物资储备和消耗都到了极限了。

当时日本国内的一些小官员,甚至是大学教授每天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吃饭问题了,可见物资匮乏到什么程度了。

1940年的时候,美国人又给日本放了一个大招,美国人宣布《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废止,6个月后生效。

日本人当时国内的原油储备已经严重不足了,如果再打下去的话,估计不等我们反击,自己就要选择撤军了。

于是乎,日本大本营最后做出了偷袭美军珍珠港的决定——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基地,从而导致美国人全面对日宣战了。

以上就是日本人在进攻印度之前所面临的战场局势了——两线作战。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一直到1944年才去进攻印度呢?早干嘛去了呢?

日本其实早在1940年9月就开始进攻东南亚了,第一个进攻的目标就是:越南地区。当时的越南包含了如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是法国人的殖民地。

日本之所以在当时敢于进攻越南,那是因为1940年6月22日的时候,法国在欧洲战场对德国投降了。这样一来,日本人进攻起来也就毫无压力了。

可当时的印度那是属于英国人的殖民地,这个时候日本与英国还没有宣战,美国人也还没有加入二战。这样一来,此时的日本并不急着去进攻印度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也就是1942年,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制定了一个会师中东的计划:日本在占领东南亚后向西进军——自海路席卷印度洋、同时在陆上攻击英属印度;德军则在全力争夺乌克兰油田的同时强化在北非的兵力。

最终的目的是:德、日两国通过在中东会师,从而彻底地与苏、美、英、中展开战略决战。这样一来,印度也就成为了日本必须要拿下的一个目标了。

可是此时的日本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在中国战场陷入到了巨大的消耗之中;太平洋上又在和美军进行生死大决战。往后日军在进攻缅甸的时候,还遭到了中国远征军的重创。

等到日军基本控制缅甸之后实际上已错过了进攻印度的最佳时机了,一直到1944年3月,日本才发起了对印度的进攻。

那么为什么日本十万军队在印度打了一仗就跑了呢?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时日本进攻印度的作战计划叫做:英帕尔作战计划,主要是准备从缅甸地区直接对印度发起进攻的。

其实日本人这么做的大部分原因是迫于无奈,因为到了1944年的时候,盟军已经开始u在反攻日本了。

1944年3月8日驻缅甸日军第15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带领着10万人的部队跨过了缅甸与印度的边界——开启了对印度的进攻。

缅甸跟印度的交界处本来地形就非常复杂,后勤补给就存在严重的问题了。

由于日本在印度没有任何补给点,因此所有的补给必须全部来自不可靠的丛林补给线,而盟军飞机时不时的轰炸导致日军的补给一直是断断续续。

牟田口廉

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针对这点提出了他著名的“成吉思汗作战”计划:10万日军是赶着一大批水牛和羊进入印度的。

这样牛羊不仅可以用来驮运粮食、弹药、药品等军需物资,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作为全军官兵的口粮伙食。

一开始的时候,牟田口廉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的作战计划,也没有考虑到英国人的反击。按照这哥们当时的讲法就是:没有计划才是最好的计划,他只准备了20天左右的物资储备。

日军在进攻印度的过程中又遭遇到了两个重大的问题:

一是,印度的雨季到来了,这给日军的进攻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后勤补给就更加困难了;

二是,当时的美军那是疯狂的轰炸日军的补给线,本来为后勤补给准备的30000头牛羊成为了盟军空中力量的最佳轰炸目标;

到后来日军士兵不仅手上的枪弹不够,而且口粮也是越来越少。随着雨季到来,日军内部又爆发了疟疾、霍乱、流感等多种疾病。日军陷入到了绝境之中,大量的士兵饿死、病死,作战意志力全无。

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之后日军在英帕尔的进攻以失败告终。

后来侥幸存活的日军全都有了心理阴影,他们对印度这个地区充满了排斥。日本大本营意识到短时间不可能拿下印度,并且还会损失更多的兵力,这也就打了一仗就完全放弃了侵占印度的这个念头了。

最后总结一下:日本人为啥不去直接攻占印度呢?一是,前期被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给拖住了,导致自己根本没有精力去占领印度;二是,日本人攻打印度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实力完全不行了,士气和后勤补给都有严重的问题;三是,印度糟糕的地形、漫长的雨季让日军根本就不可能拿下印度的;当然了,如果一开始日本就不遗余力地攻打印度的话,估计印度也是扛不住的。

二战中,日军为什么没有攻击印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实际上日本进攻了印度,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

1944年3月到7月,日军大举进攻印度英帕尔地区。

日军进攻英帕尔的目的是先下手为强,以动摇中国驻印军对缅北的大举反攻,同时遏制英军可能对缅甸中部的攻势。

参战日军为第15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

对手是盟军参战部队主力为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W.J.斯利姆中将)的第4、第33军,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大约15万人。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日军惨败,退回缅甸惊人,伤亡高达6.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

为什么日本到1944年才去进攻印度,之前只是打到缅甸就停下?

主要还是实力问题。

当时缅甸人口1600多万人,其中英缅军队大概10万人,中国远征军也有10万,总兵力20万。

然而第一次缅甸战役,日军反复拼凑,才集中了10万军队。

如果不是英缅军队无战斗力,一触即溃。中国远征军又是在缅甸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才进入该国,战局还很难说。

以日军在缅甸的10万军队,想要控制60多万平方公里,地形极为复杂的缅甸,已经是勉为其难,兵力严重不足。

实际上,日军并没有能够攻击印度。

印度人口有几亿,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军队(主要是印度人)就有百万规模,后来二战中阵亡的印度士兵就有8.7万。

虽说印度人反感英国人,要求独立,但也未必会支持日本人。

钱德拉·鲍斯的伪印度自由政府,印度人也不支持!印度伪军也指望不上!

二战中,日军为什么没有攻击印度?

二战期间,日本还真是攻击过印度东北部(英帕尔战役)。日本能打遍整个东南亚,连苏联和美国这样的实力雄厚的大国,日本人都敢与其抗衡,对于印度,日本也没有道理惧怕。

之所以在太平洋战争前期,日本忽视印度,是因为这么几个原因。

一,要是日本早早进攻印度,就与日本的《大陆政策》相冲突。所谓的“大陆政策”,就是日本想要称霸亚太地区而制定出来的侵略步骤,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就炮制出来,是以对外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大陆政策。

第一步是占领朝鲜,第二步占领台湾,第三步占领东北内蒙地区,第四步侵略中国其他地区,第五步侵略东南亚地区。

因此在占领东南亚后,并没有进攻印度,就是因为在日本侵略者看来,他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已经基本构建完毕,接下来是如何从这些地区压榨人民,掠夺财富,无心顾及南亚的印度。

二,为什么连压榨,掠夺,都不选印度这个坑呢?

日本人打泰国,打菲律宾,打马拉西亚,打印尼,都是为了得到其资源,例如橡胶,石油,粮食,矿产。就连打美国,也是为了保护其海上运输线,保证国内生产。

但要是打印度,日本能得到什么?

它得不到太多好处。二战期间,最缺少的战略物资如石油橡胶等,印度产量都很一般。去攻打印度,得不偿失,根本没有必要。

即便是有好处,但攻打印度,战线会过长,存在兵力不足的可能性,后勤补给困难,对日本来说,谈不上任何性价比。

印度地广人稠,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资源,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已经双线作战,腾不出人手。

三,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日本和美国打,无疑是以卵击石,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日本输得一塌糊涂,兵力受损极其严重。

1943年之后,日本就进入了防御状态,然后中国这边大部分日军又不能抽离,无力大规模攻打印度。

四,文化的冲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东南亚地区和东亚一样,很多地方属于儒家文化圈,与日本有着近似的文化渊源,便于洗脑和统治。

日本当时进攻占领东南亚地区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就是要解放处于西洋人压迫中的东南亚人民,以解放者的姿态进入东南亚,意图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为什么同样是受到日本侵略的中国和韩国,对日本有强烈显著的抵触心理,而却很少听到东南亚地区的人民对日本有很大的反应。

相对于东南亚,印度与日本有着绝不融合的文化对立,很难洗脑,所以没有必要去攻打印度。

日本最后为什么还是执意发起了对印作战?

1943年底库尔斯克会战后,人力物力已经耗尽,德军再也没有办法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和日本人一样进入防守状态,所以希特勒要求日本尽快对印度发动攻势,缓解欧洲战场盟军对德国人的压力,以扰乱盟军的战略部署。

另外,印度在英国人手里,始终能够以空运形式通过驼峰航线源源不断向中国抗日战场输送物资,日本想切断这条物资输送之路,逼迫英国人和中国抗战力量早日就范。

日本经过详细的部署后,于1944年初下达了英帕尔战争的计划,与其他战役不同的是,印度的英国军队实力并不弱,在英印联军的顽强抵抗和详细部署下,被人家以逸待劳打败了。

这场战争日军损失惨重,日军与印度“伪军”十来万人战死或失踪,然后孙立人、廖耀湘等人率领的远征军也趁机在缅甸发起了大反攻,扫除了中印缅边界日军障碍,日军从此再也无法进攻印度本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