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外戚专政与唐朝的外戚专政,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和不同?
相比较而言,汉朝的外戚专政更具有历史的传统前沿性,而唐朝的外戚专政在中途的时候就已经悬崖勒马,转而变成了宦官专政。
汉朝外戚专政的前沿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汉朝的外戚专政究竟是从哪里得到传承的呢?
如果我们把汉朝当作一条直线,一直往前走的话,能够走到秦朝的中期或者秦朝的初期。
大家会发现:秦始皇在最开始当皇帝的时候是没有实权的,而这个实权全都是在外戚手里。当秦始皇慢慢的长大成人,慢慢的对权力有了渴望,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吕不韦逼上绝境之后,才再一次掌握自己手中的权力。奇特的秦帝国
每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我总会疑惑万分:为什么秦朝的权力会掌握在太后的手里面,而不是掌握在皇帝的手里面。
如果我们把秦朝当作一条直线,继续往前延伸的话,就会发现秦朝很不简单,因为他们是养马的。这一个逻辑链有点问题,简单来讲:秦朝最开始的时候是给周天子养马并且抵御敌人的,而在抵御敌人的时候屡次建立大的功勋,最终被周天子分封了一小块土地,而这小块土地就是最为落魄、最为贫穷的秦国。
大家看到奋六世之余烈,大家看到秦国的列祖列宗那么的辛苦拼搏,并不是说他们不希望享受,而是没有时间享受。因为整个秦国是所有的诸侯、所有的王公贵族都不稀罕的地方,这个时候因为秦国来的晚了,排到了最后,只能分给它这么一小块破地方。
而所谓的奋六世之余烈,就是让秦国这一小块破地方慢慢变得富饶一些。从商鞅变法的时候,我们知道秦国还类似于一个大部落的状态,什么叫大部落呢?自己的整个家族、自己的整个族群不分家,自己的爷爷生下八个孩子,八个孩子生下五十个孙子,五十个孙子再生三百个曾孙子,这些人统统住在一起。
而不完全统计的话,在整个秦朝大家族一个家族两千人、一个家族五百人的有的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延伸到这里呢?因为我们只需要证明一点:秦国最开始的时候相对于落后一些,秦国最开始的时候更接近于一个奴隶部落,而不是一个封建部落。如果大家知道在奴隶部落的时候,讲究的是母系天下,讲究的是母氏家族的话,就不难理解:在秦国女性的地位还是很可观的。
而这一点我们可以拿汉朝对等的匈奴来看:匈奴如果一个女子嫁给了一个男子,而这个女子生下来的孩子都需要跟随母亲的姓氏,而不是跟随父亲的姓氏。这也是刘邦建立大一统汉朝之后,一个劲儿的给匈奴塞自己的女儿、塞自己的宫女的原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匈奴有一部分刘姓家人。在五胡乱华、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着很多刘氏家族建立起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势力。
针对于此,就不难理解,秦国其实有一部分母系的存在,而这一部分母系就决定了秦国的太后、秦国的太皇太后会掌握部分权力。汉朝的历史沿袭性
我们说元帝国占领了南北宋之后,它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大的变动;而明朝再把元帝国推翻的时候,规章制度也没有大范围的变动,而是等到国家稳定来之后才进行大变动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历史沿袭,我们不难发现:历朝历代去推翻前朝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的有前朝的影子,而前朝的影子根本没有办法全部抹除,我们称之为历史沿袭性。
汉朝皇帝因为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历史沿袭性,就已经决定了汉朝的皇帝绝大多数会把自己的权力让给一些女子,这些女子包括自己的老婆,包括自己的母亲。汉朝的特殊性
我们知道汉朝顶替了秦帝国,并且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可是汉朝最大的特殊性是实行的:郡国制度而不是郡县制度。
这就是要了亲命的事情,如果大家不知道什么叫做郡国制度的话,那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所有的权力并不是通通掌握在皇帝手里,而是掌握在地方的宗室、地方的大家族手里。
这几乎是历朝历代的忌讳,可是刘邦当时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刘邦有一个死对头,那个死对头叫:项羽。所以按照刘邦的想法,要先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先把项羽除掉,然后这些外戚的势力、这些宗族的势力在一步一步的铲除。
只不过刘邦失算了一点,那就是自己的寿命。自己活着的时候终究是没有把所有的事情解决,反而带来了诸多麻烦,在历朝历代的时候其他皇帝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权力没在自己手中,在地方的宗族手中,这可怎么了得?
既然权力不在自己手中,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权力拿回来。怎样拿回来呢?也很简单,通过不间断的把自己的妻子、把自己的妾、把自己老婆的家人列成王侯将相,通过他们来抢夺地方宗族的权力,慢慢的自己手中就会有更多的权利。
但这个时候出了一个问题叫:外戚专权,正因为把权力给了自己的家人,把权力给了自己的宗族,就自然而然的剥夺了地方权力。但是这些权利给了他们,他们也不甘心交给自己,仅仅是这些权力在他们手中比在那些地方宗族手中更安全一点罢了。汉朝皇帝的寿命
整个汉朝非常的特殊,特殊就特殊在:汉朝是因为太过于强大而灭亡的。
但是如果一个王朝真的过于强大,一个王朝真的过于团结的话,那么这个王朝很难灭亡的,而这个王朝的消散只能说明:这个王朝的强大并不是绝对意义的强大,而是分散式的强大。
接下来我们需要讲一点,这个点叫做:皇帝的权力分析,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权利只会在皇帝的手中,然后上任皇帝传给下一代皇帝,下一个皇帝传给下下个皇帝,只要这样一直延续下去,整个天下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但是整个汉朝出现了问题,那就是皇帝的寿命太小了,皇帝根本没有时间去直接接触权力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皇帝的权力就会分散,分散的哪里呢?分散给臣子、分散给亲人、分散给太监、分散给老婆小妾。
换句话来说,这个时候皇权已经不在自己手中了,既然不在自己手中就会出现诸多争斗,而出现的诸多争斗就会容易造就外戚之乱,比如汉朝末年的时候外戚之乱。这个所谓的外戚之乱,单纯的是因为皇帝的年龄小吗?并不是这样的,除了皇帝年龄小之外,朝中的大臣也占据了绝大多数因素。因为朝中大臣不管事情,所以这个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把整个汉王朝推向另一个极端。
简单讲就是:皇权的传递出现了问题,在皇权传递出现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理和妥善的解决,反而是一而再的出现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出的越来越多,到最后甚至有一些外戚能够直接废立皇帝,成为了比皇帝还要皇帝的人物。唐朝的特殊性唐朝第一次外戚专权是什么时候呢?我们不晓得,事实上也没有办法晓得,因为这个第一次很有可能因为大或者小、因为多活的少,根本没有办法做出一个详细的判断。但是我们可以讲出整个唐朝最严重的一次外戚专权,没有看错这是最严重的一次外戚专政,就是著名的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称帝的隐性效果
大家都知道,一旦历史上出现一件皇权灾难的时候,后面的皇帝、后面的王朝都会尽一切可能去避免,比如在嘉靖皇帝执政的时候,曾经被后宫的宫女差点勒死,所以在清朝的时候,后宫的妃子在陪皇帝睡觉或者玩游戏的时候,通常都是脱光了衣服,然后拿被子包着,这样的话,她们手中就不会拿着任何凶器。
简单来讲,但凡是前一代皇帝出现的问题,在后一代都会进行更改,而武则天的出现及时的警醒了整个唐朝,所以唐朝的时候尽管所有的臣子们明面上没有说,但是对所有的外戚都是十分警惕的,并且不愿意让他们再一次夺权。
所以武则天的出现就会形成一个很大的隐性效果,而这个隐性效果直接惊醒了唐朝的皇帝。他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时刻注意外戚势力。而这个时候外戚不得干政、后宫不得干政,也再一次显现出来了它的威力,并且几乎成为了历朝历代的祖训。
奇特的科举制度
紧随其后,我们需要讲一个制度,这个制度非常的奇特,叫做科举制度。什么叫科举制度呢?简单来讲,就是找出一份试题,然后把卷子全方位封锁,如果你能够回答的非常好,如果你能够回答得非常优秀,那么恭喜你可以上朝廷当官,如果你的回答不优秀的话,那么非常抱歉,你不能够在朝廷当官。
这是一套非常严谨的逻辑,并且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明朝末期、到清朝末期一直都在延续,而这样的一种延续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为了提炼人才,除了提炼人才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冲击朝廷当中原有的势力。
原先在朝廷之上可能有各方各面的势力,而这些势力绝大多数都是宗族的势力,绝大多数都是在一个地方有着很强大影响力的势力,这些势力有的是不变的,他们在朝廷上可能影响整个朝廷的发展动向,因为他们的宗族延续了数十年、数百年,有着这样的底蕴,也有着这样的能力。
但是武则天直接开放了科举制度,有大量的新鲜血液汇入朝廷中,而这些新鲜的血液在汇入朝廷的时候则会与之前的老人进行夺权。夺权力之后,整个朝廷就会出现一个权力的分界点。一旦权力出现势均力敌,那么后宫干政的可能性就少之又少。
臣子们的党派之争
之前的时候听过一位历史学家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非常的困难,他们的困难并不是说没有办法统领天下,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官员的不配合。
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党派之争非常的重要,很多人都不害怕皇帝,因为皇帝想了一个臣子非常的困难(封建王朝除了某些昏庸任性的皇帝,想杀掉臣子会有很多障碍),但是很多人害怕的是党派之争,一旦出现党派之争,可能比触犯皇帝的龙威还要严重。
于是这个时候,臣子们就不自觉的形成各种各样的党派,而各种各样的党派之间开始明争暗斗。皇帝也非常的头疼,因为他根本不晓得如何掌权,也不晓得该怎样争斗,而这个时候后宫当中的人也根本不晓得怎样帮助皇帝。更要命的是有武则天的前车之鉴,所以这个时候皇帝更多的权力下放给了另一伙人,这伙人叫:太监。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一群名叫宦官的人,抵消了臣子们的势力,抵消了后宫的势力,成为了一个崛起的无法忽视的存在。历史启示录简单讲:汉朝和唐朝从来都不是一个样子的,因为汉朝有着更多的历史前沿性,而唐朝有着更多的臣子之争、有着更多的科举之事,有着更多的后宫干政的先决条件。
所以整个唐朝执政的时候,尤其是武则天之后的唐朝皇帝,对于外戚掌权极其敏感,并且是百分百拒绝的。
而在绝对意义拒绝外戚干政的时候,唐朝皇帝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阶段叫做宦官干政。
但无论如何唐朝和汉朝的灭亡都会告诉我们:只有贤明的皇帝才能够统率贤明的臣子,只有贤明的皇帝才能够无畏各种危机。
无论是宦官干政也好,还是外戚干政也罢,终究是在朝代末期愈演愈烈,终究是在朝代末期走向了更加的不可控。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汉朝的外戚专政与唐朝的外戚专政,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和不同?
历史上汉朝的外戚专政第一人,就是吕雉吕后。而唐朝的外戚专政第一人,就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同样的后宫外戚专政,形成的结果和后续影响显然也大大不同。吕后吕雉她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正妻,作为开国皇帝的原配正妻,吕后天然的比武则天更有威信和权力,不用什么宫斗就压服了后宫,慑服了勋贵元老大臣。专政掌权理所当然。而武则天出身宫女,天然的竟争者更多,所以她的上位之路更艰难和困难。结果是残酷的宫斗经验,让武则天的政治权谋更老练更圆滑,同吋锻炼了武则天强大的意志和野心,所以,武则天敢登基称帝。而吕雉因为缺少拼搏斗争,反坐拥权力而知足常乐了。
汉朝吕后专政后,汉朝就再也没有逃脱外戚专政的桎梏了。这正因为吕后作为开始者,她的政治眼光不够,政治情商太欠缺的原故。她没有为后来人找出平衡制衡外戚专政的制度,反推波助澜让外戚专政成为汉朝四百年的执政原则。结果是汉朝自吕后外戚专政后,又有了霍光外戚专政,梁冀外戚专政,大将军一职成了外戚专政的世袭职位。汉朝的军权彻底掌握在了外戚手里。这成了以后外戚王莽专政后,谋朝篡位的最大凭仗。到了何进外戚专政后,汉朝终于土崩瓦解,彻底走向了灭亡。从西汉到东汉,除了少数几个皇帝掌握大权,汉朝历代皇帝成了外戚掌握的傀儡,再没有实质的权力了。
而唐朝的外戚专政因为武则天推行科举制,很多寒门子弟进入唐朝中央地方掌权,严重削弱了外戚专政的根基和基础。这样使唐朝自武则天外戚专政后,皇帝通过了士大夫文官集团制衡了外戚,可以把权力重新掌握在手里。比如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典型。李隆基通过三次政变,彻底击垮外戚势力,重新执政大唐。此后虽然因为唐玄宗的宠信,有杨氏外戚专政,但是危害远远没有汉朝外戚专政那么厉害,可以威胁皇权,改朝换代。
汉朝的外戚专政与唐朝的外戚专政,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和不同?
在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出现过外戚专政的现象,原因通常有两个,第一是皇帝年幼,对朝政完全没有掌控能力,第二个就是皇帝无能,或者是怠政,而让外戚有了专政的机会。
汉朝皇权衰落导致外戚专政汉初,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性格懦弱,吕后掌握了朝政,他开始不断铲除刘氏宗亲,又开始将吕台、吕产等人封王,吕氏的权势不断的壮大,刘盈死后,吕后立刘恭称帝,刘恭只是个傀儡皇帝,不久吕后又废了刘恭,立刘宏为帝,很多支持刘氏的大臣也遭到迫害,汉初因为皇帝懦弱,手中无实权和吕后对抗,导致了外戚专政。
吕后
吕后死后,吕氏最大的靠山倒了,所以想要发动政变,齐王刘襄得知此事后,和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密谋应对之策,周勃设计掌控了军队,开始捕杀吕氏族人,吕氏几乎被灭族,汉朝的统治权重新回到了刘氏手中。
汉元帝死后,皇后王政君接连辅佐了四位皇帝,在她辅政期间,外戚王氏的势力不断崛起,其中被封侯的就有九位,大司马五位,朝政逐渐被王氏把控,王莽也凭借着王政君的信任担任了大司马,汉平帝才十四岁就去世了,皇太子才两岁,所以在王政君和大臣们商议之后,王莽代天子临朝听政,这也导致了西汉的灭亡。
王莽
西汉末期,王氏外戚专政主要是因为天子年幼,太后王政君辅政,让王氏外戚势力逐渐崛起,最后导致了汉朝皇帝大权旁落,西汉的灭亡。
唐朝皇帝大权在握,但皇帝怠政促成外戚专政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达到了国力的顶峰,唐玄宗创建盛世之后,逐渐怠慢朝政,贪图享乐,沉迷女色。宰相张九龄被罢官之后,唐玄宗任用李林甫,这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在宰相位上干了17年,在这期间唐玄宗迷上了杨玉环,因为杨贵妃的原因,她的从兄杨国忠也得到了朝廷重用。
唐玄宗
李林甫下台后,杨国忠开始担任宰相,他一个人身兼四十多个职务,因为他和杨贵妃在唐玄宗面前十分受宠,朝中的大臣都想方设法来巴结他,朝廷出兵打仗,选拔官员他都有很大的决定权,杨国忠拉拢了很多朝中的官员,大家对他评价都很好,唐玄宗也非常的信任他,大小政务都交给杨国忠处理。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杨国忠在马嵬坡兵变时被乱刀砍死。
总结杨国忠专政过程中,权力始终是握在皇帝手中的,唐玄宗怠慢朝政,加上对杨国忠的信任,才让杨国忠有机会专政。这和汉朝时期外戚专政是完全不同的,汉朝皇帝因为年幼,性格懦弱手中并无实权,很难和外戚对抗,而唐朝时期外戚专政,但是权力始终在皇帝的掌控之中。
杨国忠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汉朝的外戚专政与唐朝的外戚专政,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和不同?
外戚是指太后或者皇后嫔妃娘家的亲戚,他们利用与后宫嫔妃的关系,不仅享受荣华富贵、飞黄腾达,而且还可以借着嫔妃之势对朝廷大事进行干预,所以才有了“外戚专政”一说。外戚专政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力量,是从汉朝开始变得越发严重,而后来的唐朝也免不了外戚专政的丑剧,但是表面看都是外戚专政,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有区别的,汉朝的外戚专政与唐朝的外戚专政,在起因和时间持续性上及影响还是不同的。
一,起因不同(一)汉朝
汉朝在一开始就有外戚专政的例子,吕后一族是汉朝外戚专政的第一例,然而那时汉朝刚刚建立,根基还不稳,而新继位的惠帝又相对软弱,这时强势的吕后在巩固汉朝内外部势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大臣也没多少异议,然而到了汉武帝之时,外戚专政已经慢慢变了味,变得更加严重了。
汉武帝之时,汉朝已经基本稳固,而且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这样趋于稳定的国势下,汉武帝开始了加强皇权之举。汉武帝在举行推恩令削弱各个诸侯国国力的同时,又进一步削减丞相的权力,建立了可以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内朝官制度,这样国家大权就都掌握在汉武帝手里,丞相无法干预。
然而汉武帝削弱了那些外官的权力,总要有自己信任的人帮忙处理国事,他就想到了与自己有着亲密关系的外戚,汉武帝想利用外戚来代替那些位高权重的外官,以便皇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外戚专政进一步发展的开端。
而外戚专政真正登上舞台是在年仅八岁汉昭帝登位之时,外戚霍光受汉武帝之命辅佐汉昭帝,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总览尚书职权,而尚书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此时国家大权大多掌握在外戚霍光手上。
汉朝自此之后,外戚专政就一直存在,而且越发严重,甚至汉质帝不满外戚梁冀的所作所为最后被梁冀毒死,可见外戚有多猖狂!而到了东汉,皇帝经常为了笼络那些豪族,与这些豪族的女子联姻,像光武帝为了巩固与真定王的关系,取了真定王的外甥女为皇后,这也为外戚专政提供了一个条件,外戚靠着后宫嫔妃之势,势力不断地崛起。
另一方面,皇帝如果自己强势足以控制外戚还不会导致外戚专政过于严重,然而汉朝的皇帝继位时大多比较年幼懦弱,像上面说的汉昭帝继位只有八岁,质帝继位只有八岁,甚至还有两岁的冲帝继位,所以就需要与他关系密切的母族辅佐帮助,这就大大增长了外戚专政之风。
总的来说,汉朝外戚专政的起因有三个,一是皇帝想要利用外戚来平衡那些功高盖主的权臣,二是皇帝年幼无知,需要外戚来辅佐,三是皇帝为了笼络强族不得不与之联姻,更是增加了外戚的势力。
(二)唐朝
唐朝也跟汉朝一样,一开始就有了外戚专政的问题,因为唐朝初期李渊需要在他们的帮助下稳固大唐局面,所以李渊一开始就与窦氏和长孙氏联姻,这些外戚也大力地辅佐着李渊,这时候的外戚专政,对唐朝只有益处而没有实际害处,所以并不能算真正的外戚专政。
而到了高宗以后的外戚,就开始玩弄起权术来,擅断朝政,特别大家都熟悉的武则天一族,可谓是外戚专权的重要代表,这些外戚为了自己家族能够专政,都用手段排除异己,使得朝纲混乱。那么唐朝外戚专政的起因又是什么呢?
唐朝初期属于兄弟为了皇位骨肉相残的多发期,像太宗就是靠骨肉相残得来的皇位,所以唐朝皇帝觉得这些同姓亲族太过危险,不能给他们太多权力,否则有一天他们会造反,而对于外戚唐朝皇帝就放心多了,他们是外姓,如果造反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比较放心,而且外戚由于妻子或者母亲的关系,大多会真心辅佐自己,这是助长了外戚专政的一大因素。
另一方面,自从唐高宗后,皇帝越发懦弱无为,外戚专政更加严重,有了武则天的例子后,后来的韦后也效仿武则天,这归根结底还是这些皇帝太过懦弱,自己无法独立处理朝政,需要外戚的帮助。到了唐玄宗时,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后,朝政荒废,国事由外戚杨国忠把政,才造就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外戚专政最混乱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外戚专政,之后外戚就一直备受打压,再也没有专政的资格。
除此,还有另外一点,李唐起源于北朝,一直对女性的尊崇比较高,女子地位不像中原这么低,所以唐朝女子专政的现象才会频发。
总的来说,唐朝外戚专政的起因跟汉朝不同,也同样有三个原因,一是唐朝皇帝用外戚势力来压制同姓亲王的发展,二是少部分皇帝昏庸无为需要外戚帮助,三是唐朝女子地位比较高,导致频繁专政的发生。
二,时间持续性不同,影响不同汉朝时期的外戚专政可以说从西汉一直延续到东汉,虽然断断续续有着皇帝与外戚之间的拉锯战,但是一直都没法真正断绝。外戚本质上权力全部来自于有着亲戚关系的皇帝,而一旦新帝继位,旧外戚也将失去权力,但是随之而起的是新皇帝的外戚,原因上面也说过了,汉朝皇帝一直离不开外戚的帮助,所以汉朝自从开始外戚专政后,就一直停不下来,外戚渐渐地成为了朝廷中的重要势力,甚至最后在外戚专政下,皇帝权力被架空,导致朝廷混乱,东汉也走向了灭亡。
而唐朝外戚专政持续的时间就短了很多,只发生在唐朝初期,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外戚势力就开始逐渐衰弱,再也没有能够专政的资本。其实在唐玄宗继位后就对外戚有所打压,他任用姚崇为宰相,开始了一系列限制外戚专政的措施,然而后期唐玄宗由于迷恋杨贵妃,所以又让外戚杨国忠有了专政的机会。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皇帝开始意识到外戚专政的严重性,于是就采取了用宦官的势力压制外戚的势力,因为唐朝皇帝觉得宦官比较值得信任,又没子嗣不会有夺权的危险。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抑制外戚的发展,唐朝后期的皇帝几乎都不立皇后,就算再宠爱也是贵妃,这样就制止了外戚依靠皇后之势进一步干扰朝政的事情发生。
另一方面,唐朝一直对豪门贵族打压,加上科举制度招纳了更多的平民官员,大大分散了豪门贵族的权力,所以这些豪门贵族也渐渐衰弱,这样随之后妃与外戚的力量也减弱很多,外戚专政也得到瓦解,因为此时的外戚已经不具备有专政的资本跟势力了。
所以,汉朝的外戚专政一直持续到东汉结束,而唐朝的外戚专政只持续了一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区别,主要原因还是唐朝皇帝比东汉皇帝更加强势,东汉皇帝大多是年幼无知被外戚控制,而唐朝后期皇帝都有自己的主意,有足够的力量打压外戚专政。
汉朝的外戚专政与唐朝的外戚专政,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和不同?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朝代自然不少,长则数百年,断则几十年。而这些朝代也因为各自不同的环境背景而存在各自的问题。比如说宋朝因为建国之初就是强敌环绕,没有完全统一全国,最后灭亡与蒙古入侵,而宋朝的冗兵冗官问题也是自建国之始就一直存在了。而汉朝则是外戚专权十分严重,而且让人纳闷的是,在汉朝初年,因为吕后专政之事,就差点导致汉朝刘姓江山的覆灭,而且汉武帝怕外戚专权,甚至杀了继位皇帝的母亲。但是汉朝外戚专权的问题却是愈演愈烈,甚至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居然篡夺了西汉江山,建立了新朝。而东汉光武帝建立东汉之后,外戚专权甚至比西汉更严重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皇帝本人,以及太子和他妈,也就是皇后或太后都有关系。
第一,汉朝的外戚专权是有原因的,因为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制度,这就导致了国家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都掌握在地方的宗室手中,汉景帝时期为了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结果导致了七王之乱。而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再次开始了削弱地方权力的举动,实行推恩令。为了制衡地方势力,所以汉朝的皇帝往往就会重用妻子家的人,来对抗宗室的力量,这就是外戚受到重视的一开始原因。
第二,汉朝的皇帝往往身体都不太好,英年早逝,这就导致了继承皇位的太子年纪都很小,甚至没有太子,而这时候皇后都正当壮年,这就会造成自幼母壮,太后临朝称制的情况。尤其在东汉时期,这种情况极为常见。幼年的皇帝往往不能够,也没有办法执政,即使执政了也会受到不愿意放权的太后的反对。而临朝称制的太后往往也会重用自己的亲戚,以此来掌控朝政。这也是后来外戚越来越严重的原因。
第三,因为外戚专权,也就导致了外戚和皇室频繁联姻,使得外戚的势力盘综复杂,即使一时被打倒了,也会有机会东山再起。为了吸取这方面的教训,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甚至立下祖制,即不允许皇室和世勋大族联姻,因防止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因此我们会发现明朝的皇后十之八九都是出身平凡的。但这也有诟病,比如明朝万历年间的李太后就宠信自己的儿子潞王,为了给潞王办婚礼和安家费,既然花费了数百万两白银,甚至万历皇帝不得不挪用边境守军的军饷,甚至黄河两岸发大水,户部都拿不出银子来。而当时明朝的一年的国库收入也才只有两三百万两白银。而李太后仅仅是想给没有继承皇位的潞王的补偿,由此可见李太后的小家子气。而汉朝外戚专权的原因主要还是皇帝重
再来看看唐朝的外戚专政特点
皇帝昏庸,分权给太监,太监治国,太监得小势,经大臣阿谀奉承后,野心膨胀,专断独权,得大势。
第一宦官得势有他的只身优势,宦官是皇帝身边最近的人,皇帝一年和宦官在一起的时间要多过皇帝和他老婆们在一起的时间.用句话说:别管干的怎么样,先和皇帝混个脸熟.所以,你是皇帝的话,你是信任天天和你在一起的人,还是信任你一年都见不了几回的人呢?
第二.唐代宦官得势有他的历史原因.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大家都知道吧,那是唐代宦官的杰出人物,自打他开始,宦官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就很有地位.
第三.文人集团的自身的弊端.中国读书人走上仕途,那都是分帮分派的.谁是谁的人,那都是很清楚的,得罪了皇帝死不了,要是得罪了自己帮派的人那可是要命的啊.这就是唐代的朋党之争.可是皇帝就是老哥一个啊.他是和别人解不了帮派,充其量是用一个压一个,可是一派独大又要威胁皇权,所以就要平衡各个派系.在皇帝眼里文官集团太可怕,还离不了.怎么办?只有信任身边的宦官吧.
第四.外戚的压力.自有汉以来,外戚的压力对皇帝都是很大的.汉朝的吕后,窦皇后,王皇后,还有亡了西汉的王莽一家都是外戚.武则天代唐的事实还在眼前.可是在抵抗外戚威胁皇权的斗争中,文人集团是墙头草,没有卖命的支持皇帝,所以唐的皇帝吸取了教训,不信任文官.可在皇帝和外戚争夺权利的时候,宦官却是坚定的站在了皇帝的一边!东汉的十常侍帮助皇帝夺回皇权.
第五.文官集团的软弱性和分散性也是助长了唐宦官的嚣张气焰.
可以说,宦官掌权在我国有几个厉害的朝代是汉,唐和明.可是最厉害就是唐朝.皇帝的废立都是宦官说的算.明代最厉害的就是魏忠贤了,可是皇帝的一个圣旨就要了他的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