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和明朝打,失败数次都能崛起,为何最后兵败如山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军事上的问题。

之前李自成对明军的作战,明军能够多次将李自成大军击溃。

然而,由于明朝财政制度崩溃,导致无力对付北方严重的饥荒问题。同时,军费匮乏,连维持较大规模的军队也不可能。

所以,明军就算杀死了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

农民军是内部各种问题的直接表现,类似于蝗灾或者鼠灾。

为什么会有鼠灾?同自然条件变化有重大关系。

农民军出现是必然,自然灾害导致大量灾民出现,政府无力救灾导致灾民只能饿死。一些灾民不愿意这样死去,横竖是死就干脆做匪。

所以,李自成被打成10几骑,仍然能够东山再起。大家之所以跟着李自成,不是说喜欢李自成,而是他打仗还是比较厉害。

在战乱年代,土匪跟对大哥很重要。如果跟错了人,分秒就会被其他人杀死。跟着李自成,就能获得更久一些,也能得到更多的战利品。

所以,李自成在后期对明军没打过大的败仗。其实打败孙承宗以后,李自成实际必胜。

李自成的部下才越来越多,最终主力军队大概20万,归属他的其他各股力量也有几十万人。

李自成自称百万大军,可能有些吹牛, 但总兵力四五十万还是没问题的。

然而,一片石大战中,李自成根本没有全盘计划,带着6万精锐部队同2倍数量的清军和吴三桂明军决战,结果大败。

此时,清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对付李自成,就是派出精锐部队连续追击,不给他修整的时间。

这就击中了李自成的要害。

李自成是流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需要靠四处抢劫地方财物,以聚拢灾民形成部队。

所以,李自成的部队只能打顺风战,一旦被击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复员,因为没有根据地可以不断提供补充兵和补给。

这还是李自成能够重整旗鼓,反败为胜的情况下。

现在清军连续尾追李自成,后者就夹不住了。李自成在一片石大败后,残兵士气低落,不敢驻守北京,6月3日登基后就迅速逃向老巢陕西。

但几天后清军就追到,在河北重创李自成残兵败将,大将谷可成被打死。清军顺势占领北京,李自成仓皇逃亡陕西。

然而,清军阿济格和吴三桂部几十万精兵狂追不止,李自成根本站不住脚。

李自成只剩几万嫡系,无法补充,官兵很多逃散。在陕西又连续战败,退出陕西到河南又被击败,只能狼狈逃亡湖北。

此时李自成已经是穷途末路,地盘没有了,部队越打越少。

他的部队本来就是流寇土匪,李自成牛逼的时候大家跟着他占便宜。现在李自成自身难保,官兵自然纷纷离开,跟别的大哥,甚至投靠清军了。

另外,为了包装李自成是什么农民领袖的形象,对李自成手下烧杀奸淫的事情很少提及。

其实李自成手下是一群流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流窜的土匪,做过很多坏事。

老百姓对他们是没有好感的,谁会对土匪有好感?

另外,当事人的传统观念很强。李自成逼死了皇帝,在老百姓看来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在李自成溃败逃亡期间,经常出现当地管理或者老百姓闭城不开,甚至攻击李自成部队的情况。

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流寇一旦战败就像丧家之犬一样。

到了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部下更是树倒猢狲散。

其实,李自成被杀时,他名义上的部下还有三四十万,其中郝永忠、刘体纯还有十余万人。

李自成死后,他们继续流窜多年才完蛋。

李自成和明朝打,失败数次都能崛起,为何最后兵败如山倒?

李自成和明朝打,明朝大臣那是玩猫捉耗子游戏,李自成和清军打,清军痛打落水狗,欲灭之而后快。

崇祯十年,杨嗣昌会兵十万,増饷280万,来个十面张网。洪承畴和孙传庭在潼关设下埋伏,伏击李自成。伏击地点,北面是河,南边是山,东边是潼关,李自成进入伏击圈,基本上是插翅难飞。但是,李自成还是带着十八骑残兵逃到商洛山。

按理李自成不可能逃走。孙传庭人比较实在,被派到部队时间不长,对平叛形势不了解,平叛积极性很高,刚到不久就擒获闯王高迎祥。崇祯给孙传庭一顿飘扬。可是他的直接领导洪承畴不高兴了,教育孙传庭说,仗不能这么打,你把起义军头领全杀了,没仗打了,朝廷就不用拨款了,弟兄们吃啥喝啥,你这不是断了弟兄们活路吗?孙传庭当然要听领导的,而且领导说的也有一定道理。

于是,按照洪帅指示,天黑以后,伏击圈的西南角悄悄出现一个裂缝。四周灯笼火把通明,就西南角黑暗无光。李自成和官军打交道多了,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趁着天黑,带着十八个骑兵,往黑暗处奔去,没有任何阻拦,他轻易就逃出包围圈。

农民起义军经常是被官军打败了,就投降官军。然后被放回,又反水给官军打,打败了再投降。反反复复,实际上官军根本不想把起义军彻底灭掉。

崇祯死了,李自成的对手变成了清军。多尔衮可不惯着李自成,他为了问鼎中原,对付李自成那是要往死里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多尔衮就痛打落水狗,绝不给李自成喘息机会。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没有基地,靠抢劫来保证军粮供给,因此被称为流寇,军队没粮饷,清军又不给他机会抢,李自成的农民军就失去了战斗力,作鸟兽散,最终只能是兵败如山倒,落花流水。

李自成和明朝打,失败数次都能崛起,为何最后兵败如山倒?

李自成和明朝打,能多次重启原地复活的原因是大明确实风雨飘摇满目疮痍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旱涝天灾,饥荒连年,到处民变,内忧外患,两头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可谓一呼百应。

上一秒刚被打的十八人突围潼关,下一秒就可以冲进河南振臂一呼聚集十万流民接着和大明朝庭干。

可是他打下北京灭亡明朝是比较错误的一步棋。想起《让子弹飞》里师爷那句经典台词: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蛋……

因为局势很清楚,灭了大明接替它的政权,必然第一时间硬刚或者说是对上满清精锐八旗。

李自成的弱点在于,他的嫡系人马真的不强。智囊团队太差,见事不明且根本无备用计划方案,对满清的野心,动向一点预判都没有。

大顺部队长年流动作战,完全没有真正可以依托的根据地。

假如说满清可以给李自成几年时间缓冲的话,他可能可以逐步解决问题,消化胜利果实,转化为自身能量。

可惜,他沒机会向天再借三五年……

一片石战败,李自成明显是惊慌失措了。

他又犯了第二个错误,弃守北京。

他真的是习惯了流动作战。

可今时不同往日,如果能以民族大义为号召,诏告天下接替大明之正统,打北京保卫战,未必就会一败涂地。

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李自成和明朝打,失败数次都能崛起,为何最后兵败如山倒?

李自成造反的原因是因为明朝末期的苛捐杂税以及贪污腐败、民不聊生。

李自成和明朝打,失败数次都能崛起,为何最后兵败如山倒?

崇祯皇帝一纸诏书撤消驿站,清退八万多名驿卒,也因此惹出了颠覆大明的最重要的人物-银川驿站的李自成,虽说日后李闯王攻入北京,崇祯自缢,但是在崇祯执政的17年当中,不止一次的有大好良机可以彻底消灭天下的义军,包括李自成。崇祯皇帝执政的大明内忧外患,奸臣当道,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几次剿灭农民义军的良机也就在飘摇的政权中流失了。

一、狼烟四起、官员不作为崇祯元年,陕西大旱,老百姓只能扯旗造反,陕西等地的起义军纷纷涌现,大有燎原之势,李自成就是在崇祯二年加入了陕西王左贵起义军,开启了他对抗明朝的生涯。

最开始起义军都是散兵游勇,大明只要采取果断措施,必能灭掉这燎原之势,当时就是李自成,换个王自成也是徒劳。然而大明的官员已经腐败至极,无所作为,欺上瞒下,等到崇祯知道后,农民军已经大势已成。

崇祯犹豫不决,派个无能庸人前去招安,可想而知,农民军在这种软弱的官员面前耀武扬威,肯定不会接受招安。

如果大明上来就采取铁血手段,也许李自成就被埋没在这乱世里了。

二、崇祯多疑、义军起势

公元1630年,洪承畴上任第一仗就在韩城击溃了李自成所在的王左贵军,斩杀了已经归降的王左贵,还是一个小角色的李自成侥幸逃脱。这也是李自成第一次从明军手下逃脱。之后,洪承畴联合曹文诏大举追杀农民军,王喜胤、神一魁等部尽被剿灭。李自成此时已是闯将高迎祥的得力干将,被明军追至河南境内,还有数万众农民军主力也被困在其中,大明平定叛乱的机会近在咫尺。

一个御史状告曹文诏“养寇自重”,崇祯帝的多疑症让他把曹文诏调到大同,农民军趁机贿赂总兵王扑,十万多农民军突围而出,化整为零,散步各地,至此中原大乱,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三、大清犯境、助力义军

公元1636年,高迎祥部兵走子午谷,被陕西巡抚孙传庭设伏全歼,高迎祥被俘虏,随后被处死。于是李自成继承高迎祥的遗产,称为新的闯王。

大明兵部尚书杨嗣昌实施十面合围的战略部署,让李自成处处受制,屡屡战败。公元1637年,张献忠兵败投降,李自成在陕西遭到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全军溃败,李自成只带了17人逃进商洛山中。

孙传庭主张斩草除根,想要搜捕李自成,皇太极率兵进犯救了李自成一命,时期得以喘息,另一位煞神张献忠也被人力保留的性命。表面上看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已被平息,但是等到这侥幸活命的两大煞神再出世时,就是大明帝国的覆灭之时。

以上可见,大明朝廷毫不作为,官员贪污腐败,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多疑猜忌,大清大兵压境,李自成就在这种种因素下数次逃命,最终攻破北京,颠覆大明帝国。

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号称百万雄兵,可是就在山海关一战中被大清打败后,百万之众消亡殆尽,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随之迅速瓦解。

一、李自成军队战力不强

且看这百万雄兵的组成,大部分都是通过“均田免赋”的口号加入进来的穷困百姓,短时间内军队数量迅速增长,没有经过有效的训练,也没有上过战场的经验,可以说是乌合之众。

清兵与吴三桂的部队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可以说以一当十,李自成的这百万雄兵就好比绵羊,一百只绵羊也不是一只老虎的对手。

二、李自成军队凝聚力已失

正是一句“均田免赋”把天下的穷困百姓凝聚在一起,农民们都幻想着跟着李闯王去实现这一口号。李自成占领紫禁城后,农民阶级思想显露无遗,只顾享乐,全然没有去想如何治理国家,去安抚天下黎民,这也给天下百姓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李自成纵容部下将领拷打明朝官员,以聚敛财富,尤其刘宗敏更为暴戾,但是普通士兵是得不到好处的,也让士兵们心生怨言。

三、李自成内部分裂

李自成集团中最具统帅才能的李岩,跟大将牛金星不合,牛金星蛊惑李自成,于是李自成渐生疑心,杀了李岩。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诛杀功臣都是在政权稳定后,相反李自成是在溃败之时,更加让军心涣散,正是杀人诛心。

四、李自成逼反吴三桂

吴三桂已经明明归降了李自成,可是李自成在明明知道山海关对北京的重要性的情形下,还把吴三桂的父亲囚禁拷打,霸占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逼的吴三桂冲冠一怒,降了大清,在山海关会同清军一举击破李自成的军队。

以上可见李自成天时、地利、人和尽失,焉有一丝机会。李自成本身也不具备一个开国皇帝的素质,人心丧失,兵败之后,树倒猢狲散,百万雄兵一下也就全没了,再想东山再起是不可能的了。

泱泱文脉承古今,不复繁华五千年!

李自成和明朝打,失败数次都能崛起,为何最后兵败如山倒?

非诚感谢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一下当时的大环境,明末时期,四处战乱,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外有皇太极的大兵压境,正是明王朝的生死存亡之秋。

李自成之所以前期能屡败屡战,一是自己的政策做得好,深得民心,“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的老百姓被各种苛捐杂税压榨的苦不堪言,李自成正是看重这点,所以一呼百应。二则是“创业初期”李自成本来就一无所有,从群众中来,失败了又变为了群众,还可以再来。这是来自基层的力量。

后来,夺下京城,为什么反而一败涂地?这还是与他自身有很大关系

进京之初的李自成还是比较守规矩的。队伍纪律严明,不准欺负老百姓。他对大明的皇室采取宽大政策也是很得人心的。尤其是他抓的三皇子,不仅不杀还封为宋王。

因此,在李自成进城之初,不管是明朝的一众官员,还是京城里的百姓,内心对于这位外来者,都是充满好感的。

但是,穷苦出身的李自成对财富还是很留恋的。他进京以后首先就检查了大明的国库。检查的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偌大一个明朝,国库竟然只有几十万两银子。可这才刚刚进城,总不能立马就管百姓要吧?可不去要的话,这百万军队吃什么呀?

于是,李自成最终把目光放到了明朝的官员身上。

他特地委派了大将刘宗敏,全权负责收缴明朝官员贪污军饷的工作。刘宗敏对于这件事非常上心,对于老实上缴军饷的官员,他一律不予追究。而对于那些交不出钱的人,刘宗敏则为他们准备了无数的酷刑。

在整个催款过程中,刘宗敏纵容手下的士兵,对明朝官员进行了抢劫、掠夺、奸淫妇女等行为。虽然最后闯军收获了几千万两白银,但他们在入城之初树立的良好形象,已经在明朝官员和京城百姓心中完全崩塌。

对于这些事,李自成则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他毕竟是穷惯了的人,在荣华富贵已经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享受当皇帝的滋味还来不及呢,谁管你这些小事?

仅仅进京不到一个月,整个京城已经如人间炼狱一般,李自成也由一个为人民出头的反抗者变为了人民的压榨者。人民不再信任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去了最基层的力量,李自成自知京城呆不久,就草草登基,然后带着自己搜刮来的钱财跑路了。

并且由于取得胜利后,李自成军内部矛盾突出,李自成本身也多疑,导致起义军四分五裂,这也是他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得民心者得天下,爱天下子民,子民才回拥戴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