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不得不全面撤军?

很多朋友提到伊朗,就认为俄罗斯是他们天然的朋友。

其实倒退40年,乃至更久远的时间,伊朗和俄罗斯为敌的时间,要远比他们友好时间长的多得多。

这也就是俄罗斯和伊朗根本不是盟友,只是利益伙伴的原因。

从伊朗角度讲,和俄罗斯结盟,几乎相当于是对自己历史的背叛,也是强硬、自信和倔强的波斯人,在心里极为反感和不能接受的。

原因当然还是两国关系史并不和睦。

如今关系还不错,但其实也是磕磕绊绊,彼此互相提防,但因为有共同的敌人嘛,所以关系才能维持。

那么历史上为啥俄罗斯和伊朗关系不好?

主要一点就是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要控制伊朗,甚至要割让伊朗的土地。

最冒险的一个计划甚至是要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深入波斯湾的港口!

这与俄罗斯百年来一直梦寐以求获得黑海出海口,而和土耳其都挣了上百年是异曲同工的。

只不过俄罗斯最终打败土耳其,如愿以偿获得黑海出海口,但是对伊朗的控制是很不顺利的。

一战后,俄罗斯和英国在伊朗勾心斗角,这导致当时的伊朗礼萨汗政府非常懊恼,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和德国走近。

德国自诩为是雅利安人的优秀后裔,而伊朗也被视为是雅利安人后裔建立的国家,双方有一种历史上的亲近感。

(苏军进入德黑兰)

甚至之前伊朗的国名是波斯,后来被改成伊朗的原因,就是伊朗Iran的发音,其实就是雅利安。

用德国制衡英国和俄罗斯是很冒险的行为,特别是二战期间,德国已经纳粹化,这让伊朗在二战时“站错了队”。

比如题目提到的20万俄罗斯军队最终从伊朗撤军了。

1941年英国和俄罗斯联合进攻伊朗,推翻礼萨汗政府,伊朗被占领了。

这就有点相当于战后德国被占领的意味,只是当时英国和俄罗斯占领并没有特别严密的统治系统,毕竟还在战争中嘛。所以他们就把礼萨汗的儿子巴列维扶植上台,自己幕后控制。

英国和俄罗斯划分了势力范围,北部是俄罗斯,南部是英国。

此后美国人也进入伊朗,和英国与俄罗斯产生了矛盾。

二战后伊朗虽然没有成为战败国,但由于和德国关系密切,所以美英俄都认为可以利用当地形势为自己所用。

俄罗斯确实有20万大兵存在伊朗,特别是还要支持当地左翼势力建立革命政府,让伊朗的西北部地区划归俄罗斯所有。

伊朗人对这个计划非常反感,于是抗议不断。这时候的联合国也出面了,而且联合国建立最初的几年,基本听美国的话,于是在美国、联合国和伊朗人的共同压力下,俄罗斯撤军。

这时距离二战已经结束1年了。

为什么如此,当然美国起到了关键作用,俄罗斯根本没能力和美国再打一仗。当时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黄金储备,还有原子弹,一国GDP占世界60%。俄罗斯当然不会为了伊朗而得罪美国。

这也是为啥后来巴列维王朝亲美的原因,毕竟美国人把俄罗斯这个伊朗百年宿敌赶跑了嘛!

2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不得不全面撤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伊朗当时的情况特殊。

1921年,伊朗军官礼萨汗,采用军事政变推翻卡扎尔王朝的最后一位君王艾哈迈德沙·卡扎尔。

由此,伊朗进入巴列维时期,仍然是王国。

礼萨汗就是新一代沙阿(波斯语的国王)。

礼萨汗是一个颇有能力的君主,他仿效土耳其,对伊朗进行了意义深远的世俗化改革。

在1925年至1941年的16年间,伊朗有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人人可以欺负的弱国,变为中东世界的大国,国力有很大增强,人民生活也有改善。

但伊朗的国内国外形势不太好。

因为历史原因,伊朗西北部的东阿塞拜疆和西阿塞拜疆地区曾经被沙俄控制。

苏联成立以后,迫于四面楚歌的国际形势,及时承认了巴列维王朝的合法性,但始终对伊朗西北部领土虎视眈眈。

同时,伊朗境内有一条铁路横穿全国,联络波斯湾和苏联的中亚领土。一旦欧洲爆发,可以预料这条路线就成为苏联对外的重要运输线。

所以,伊朗对于苏联来说是很重要的。

然而,更头疼的是英国。

伊朗一直被英国控制,目的是获得重要的石油资源。

在1919年8月9日两国签订英伊协定,规定英国在军事、财政、关税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权,把伊朗变成保护国。

礼萨汗上台以后,对这个协议阳奉阴违,逐步抵抗取消。

礼萨汗于1928年5月10日宣布废除治外法权,收回关税自主权。同年成立国家银行,1930年付出大笔补偿费从英国人办的帝国银行手里赎回了钞票发行权。1931年1月颁布法令禁止外国人在伊朗占有农业土地。

英国人对此非常不满,采用了包括政变和暗杀的手段对待礼萨汗。

由此,礼萨汗将英国和苏联都当作敌人。

二战爆发以后,德军一度杀入高加索地区,只逼里海,距离伊朗近在咫尺。

这种情况下,礼萨汗也试图利用德国的力量威慑英国和苏联,迫使他们让出在伊朗的特权。

所以礼萨汗一度限制苏联人使用铁路运输,从伊朗港口运输英美援助物资到苏联境内。

同时,伊朗拒绝驱逐德国人,也不愿意向德国宣战。

英国人和苏联人都怒了,决定老账新账一起算。

当时礼萨汗的改革造福了伊朗人民,却使得伊朗既得利益集团以及保守宗教团体极为愤怒。

这些人和英国苏联联手,发动军事攻击。

英苏两国在1941年6月入侵伊朗,逮捕了礼萨汗及将他流放,两国控制了伊朗的通讯和铁路。

1942年,英苏两国的盟友美国派遣武装部队到伊朗协助维持铁路的运作。在随后的数个月内,这三个国家全面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资源,并开辟了各自的补给路线。

礼萨汗政权突然崩坍,残余的政府权力亦遭到三国加以限制,礼萨汗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得到三国同意下才继任。

二战结束后,试图染指中东的美国,强迫英国根据协议在6个月内从伊朗撤军,自己随后也撤军。

但是,美国左右不了苏联。

17个师20多万人的苏军,长期驻扎在伊朗西北部,拒不撤军。苏联还扶持了共产党派伊朗人民党试图分裂伊朗。

但伊朗人民一向反对苏联,伊朗人民党的支持者很少,实力弱小。

这边,冷战很快开始,美国用尽各种手段压迫苏联撤军。

而苏联却是签署过战后6个月就撤军的协议,也无法随便自食其言。新成立的联合国也多次敦促苏联履行约定。

最终,在美国软硬兼施以及伊朗人民反抗下,苏军在1946年5月才撤出伊朗。

苏军之所以撤退,主要是美国人的功劳。当时苏军在二战中伤亡惨重,其实无力和美国对抗。

况且,当时美国人还有核武器,苏联则没有。

所以讲道理,苏联没有道理;来硬的,苏联又搞不过美国人。

随后小巴列维一直同美国保持亲密关系。

期间,穆罕默德·摩萨台发动政变,推翻了小巴列维政权。然而美国中情局也策划了政变,将穆罕默德·摩萨台抓捕后软禁到死,恢复了小巴列维的执政地位。

2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不得不全面撤军?

伊朗,过去被称为波斯。这地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毫不夸张地说,波斯历史,和咱们的历史有得一比,也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但是到了近现代,波斯却走上了一条弯路。1921年,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波斯王位,建立了巴列维王朝。

1935年,礼萨·汗改国名为伊朗。为啥要改名呢?其实就是因为礼萨·汗认为波斯人,其实是雅利安人的后裔,因此改名为雅利安人之国,也就是伊朗。

那么为啥突然要提雅利安人这个概念呢?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的老大希特勒,也提出了雅利安民族复兴运动,他认为德国人是最纯正的雅利安人后裔。这么一来伊朗和德国的关系,岂不是很近了嘛!

所以说,在二战初期,其实伊朗和德国的关系非常好。这么一来,那些反法西斯的国家,可就很不爽了。

一、英国和苏联合作,一起拿下了巴列维王朝。

1941年8月,当时苏联正在抵挡德国的疯狂入侵,而且渐显颓势。这个时候伊朗偏偏要和德国拉帮结派,你说苏联能不恼火吗?

此外,英国也被德国给炸惨了,也想出口恶气。本来他们俩打算启用伊朗铁路,作为反法西斯阵营,从波斯湾运送物资到苏联的重要通道。

可伊朗偏偏对此百般阻挠,甚至允许德国人进入伊朗境内,对反法西斯力量进行打压。这还得了?

到了1941年8月25日,英国和苏联合作,对伊朗发动了闪电战,代号为“支持行动”。这场战争打了80个小时左右,因此也被称为“80小时战争”。

那时候的伊朗国王礼萨·汗,不仅没有积极抵抗,还立马找到了自己的老伙计美国相助,希望美国能帮他搞定一切。

美国之所以和伊朗关系好,还不是因为伊朗有石油嘛!而当时美国也即将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压根就不可能真正支援伊朗。

因此礼萨·汗带着无奈和悔恨,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随后便逃离了自己的国家。

美国为了石油资源,也果断加入了这场瓜分战,英国、苏联、美国三国一眨眼功夫,就把伊朗给控制住了。

当然了,英国和美国,都远在海外,鞭长莫及。真正意义上占领伊朗的,其实就是苏联。而且当时苏联已经打算在伊朗北部,对当地人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扭转,让他们普遍接受苏联文化,从而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这是俄国自古以来惯用的伎俩,如果意识形态转变不过来,俄国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方式,那就是把当地人都送到西伯利亚挖矿,转而植入大量俄国人。参考克里米亚半岛就知道咋回事了。

当时苏联的乌克兰地区,正在遭受德军的猛烈进攻,斯大林连忙寻求丘吉尔的帮助。丘吉尔却岔开话题表示:我们在伊朗的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让伊朗成为阻止德国东侵的屏障,另一个是让伊朗成为我们的物资补给线。

这意思就很明白了,你苏联打算吞下伊朗,这事儿太过分了。只有撤出大部分军队,那么咱们的合作才能继续下去。结果苏联对此一口否决。

很多人说,英美等国迟迟不肯组织第二战场,是为了拖垮苏联。其实这里面的问题非常复杂。伊朗问题,只是其中一个罢了。

二、苏联的20万大军,最终撤离了伊朗。

说实话,英国和苏联同时占领伊朗以后,这地方和殖民地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当然了,他们依旧让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担任巴列维王朝的国王,这其中美国出力非常多。

美国虽然不能直接占领伊朗,但是他们也希望在这里扶持起一个亲美的政府。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显然是比较合适的人物。

当时英国和苏联吵得厉害,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不得不寻求美国的帮助。1941年12月,美国正式加入反法西斯联盟以后,在伊朗问题上也有了很大的话语权。

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苏联和伊朗,在德黑兰签订了和平条约。其实这份条约的根本目的,就是英美为了遏制苏联,保证伊朗的领土完整。苏联也承诺,在战争结束后的6个月内,便会全军撤离伊朗。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也就能看得出来,英美阵营和苏联阵营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即使当时他们拥有共同的敌人德国,也不影响他们在部分地区的矛盾。

1945年年底,撤军的日子终于来了。可这个时候苏联却一口拒绝了撤军的要求。倒也不是说不肯撤离伊朗,而是对撤离伊朗西北部的时间,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很显然,苏联已经在伊朗北部,培养出了一大批支持自治独立的团体。不出意外,这些人先闹独立,随后便会带领国土加入苏联。

对此,伊朗政府不得不派军队进入北部省份,结果居然还被苏军给赶了回来。这下事情算是闹大了,英美等国,不得不出面调停此事。

一番调停以后,最终苏联和伊朗在1946年4月5日,签订了苏伊两国政府协定,约定苏军将在一个半月内全部撤离伊朗北部。同时苏联和伊朗成立联合公司,合作开发伊朗北部的石油。

三、苏联愿意撤军,究竟因为什么?

苏联占领伊朗北部,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而且思想入侵的工作也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眼看着快要有结果了,这个时候撤军,他们是不是傻?

所以说,不到万不得已,苏军是不可能撤离伊朗北部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点呢?其实这事儿至今都是个谜,我也无法给出准确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看看几方面的理由。

第一,美国这边的说法。

在1952年的一次采访当中,美国前总统杜鲁门,不小心透露了这件事的答案。当时美国介入这件事以后,在1945年年底,向斯大林下达了最后通牒。

很显然,这是带有威胁意味的,主要就是告诉斯大林,苏军如果再不撤离伊朗,那么美国的海军军舰,将会开入波斯湾。而且海陆空三军都在积极备战。

到了1980年,美国《时代》杂志中,有一篇文章甚至披露:如果苏联再不撤离伊朗,那么美国将会使用原子弹。

我觉得使用原子弹这事儿有点儿夸张了,但是美国出兵伊朗倒是很有可能。毕竟当时巴列维王朝最大的靠山,就是美国了。

第二,苏联这边的说法。

苏联这边,则是从世界大局角度来看的。当时斯大林考虑到,如果苏军继续留在伊朗,那么英国的军队是否也能继续留在埃及、叙利亚、印尼、希腊?

同样的道理,那么美国的军队,是否也能留在中国、冰岛、丹麦?所以说,斯大林决定从伊朗撤军,是为了让英美在占领其他国家时,也会主动撤离。这是为了世界各民族的独立,所作出的让步,实在是太伟大了。

第三,伊朗这边的说法。

伊朗作为这事儿的主角,自然也有话要说。当时伊朗政府,对苏联也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扬言,如果苏军再不撤离的话,那么他们政府会先武装人民,再主动辞职,使伊朗进入无政府状态。

此后苏军在伊朗,所要面对的,就是人民武装力量。他们要让全世界看到,这个列宁的继承者(斯大林),正在推行一种全新的帝国主义。

当伊朗政府如此表态以后,苏联没几天功夫就宣布撤军的命令了。所以在伊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当时的政府努力之后的结果。

我觉得伊朗的威胁分量不足,没什么说服力。苏联的角度过分伟大,无法评价。美国的威信倒是很实在,是苏联必须要考虑的事情。你觉得哪种说法更靠谱呢?

2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不得不全面撤军?

苏联和伊朗曾经有过激烈的角逐,那是79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不是苏联一家进入了伊朗,一起的还有英国。

1941年,苏英两国一南一北分别侵入伊朗。面对20万的联军,伊朗12万左右的兵力完全不够看的。很快,苏联和英国军队就在德黑兰会师了,那真是段美妙的岁月。

1946年,先是英国撤出了伊朗,后是苏联军队撤出了伊朗。

苏联为什么侵入了伊朗,又为何全面撤军?我们从头慢慢说起。

二战期间,伊朗和德国关系火热

一战后的德国就被欧洲等国孤立了,谁让它在一战中败了呢?

德国为了应付二战,除了结盟了两个兄弟日本和意大利,跟伊朗也达成了战略合作。德国为什么找伊朗,难道这里有所谓的利益?

确实有,德意日三国作为轴心国,最大的劣势就是资源少,特别是石油少。二战期间,没有石油影响太大了,飞机、坦克、汽车等统统无法持续使用,这是三个国家的软肋。

于是德国看中了伊朗,当时的伊朗还不叫伊朗,而是叫波斯。波斯的地理位置很险要,往北和苏联隔里海相望,往西和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接壤,往东和当时的英属印度接壤,往西南和沙特隔了一条霍姆尼兹海峡。最重要的是,波斯国当时石油不少。

基于利益,德国前来合作。当然,和德国合作,也是当时老巴列维的意愿,因为此前英国在波斯控制石油,让巴列维非常不舒服。

德国人来了波斯,扶持当时的巴列维政府,老巴列维很高兴,因为被大国德国赏识,对他来说这是荣幸,更为关键的是,德国可以平衡和牵制英国人。

(老巴列维和皇后)

希特勒对外声称波斯和德国一样,都是雅利安后裔,这一下子让老巴列维很激动,在1935年直接将国名改为“伊朗”,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家园”。

就这样,德国派来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和伊朗展开了大量的合作,伊朗的进出口贸易,德国一度占到了50%以上,第一合作伙伴的地位被确定,而英国被慢慢排挤了出去。

这事英国忍不了,但看着气势汹汹,快速崛起的德国,英国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样的甜蜜期足足过了6年。

六年之后,发生了变化。

1941年,苏联和英国同时夹击伊朗

看着德国在欧洲地区的节节胜利,英国人和苏联人坐不住了,先是德国发动了“海狮计划”,攻击英国未遂。后来,德国又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向苏联进军。

此时,苏联和英国以及美国达成了共识,必须控制伊朗,让德国的可控资源减少。

1941年8月25日,英国和苏联两线夹击,联军总共20万,杀向了伊朗。很快,12万的伊朗军队就崩溃了。9月17日,英军和苏联红军会师在了德黑兰。

之后,伊朗所有的德国人被驱逐,一部分被赶到了澳大利亚剪羊毛去了,还有一部分北送到西伯利亚干苦力去了。

就此,伊朗被苏联和英国间接控制了,苏联红军主要驻扎在伊朗北部地区,而英国控制了南部地区。老巴列维跑路了,而小巴列维被扶持了起来。德国的资源就此被控制。

此后,苏英两国和伊朗商议,二战结束后半年,两个国家同时退出伊朗。

过了两年,美国也派驻了3万军队进入了伊朗。伊朗大地变得热闹了起来,为了各自的利益,三个国家的人玩出了各种花样。

1946年,苏联人在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下撤了军

(苏联骑兵和英国坦克的会面)

二战在1945年结束了,其中欧洲战场在德国投降后,在五月就结束了战事。而亚洲战场在8月也结束了。

根据协议,英国在1946年3月2日撤出了伊朗,美国也走了,而苏联却行动迟缓,迟迟不退。

很明显,苏联人一是尝到了甜头,二是想控制伊朗北部,三是担心前脚走,后脚伊朗被美国控制。

苏联不退,年轻的巴列维着急了,英国人在背后也骂着苏联人。巴列维把状告到了联合国,联合国有好的办法吗?没有。

于是乎,巴列维郁闷了。

随着各种谴责和联合国的催促,苏联和巴列维进行了谈判,最后巴列维将伊朗北部的油田长期租借给了苏联,苏联人才晃晃悠悠地离开了。

从上面捋捋,大家可以发现,苏联和英国进入伊朗,就是为了断了德国的资源,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英国和苏联的撤出,是有协议的,是战事结束后,两个国家应该撤出,只是苏联更奸猾,临走不忘往口袋里多装点利益。

2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不得不全面撤军?

苏德战争期间,伊朗宣布中立,但是德国人却在伊朗国土活动。1941年,苏英两国军队分别占领了伊朗北部和中部、南部。不久,美军经英军同意后,也趁机进入伊朗。

二战结束后,美英军队都陆续撤出了伊朗,苏军却不见撤出的举动,居然还在苏军占领区成立了“阿塞拜疆民族政府”,以及“库尔德人民政府”。

伊朗政府派军队前去镇压库尔德政权时,却被苏军挡了回来。

美英两次照会苏联,要求苏联撤军;都被苏军拒绝。苏联反问美国,美国在许多国家都有驻军,为什么对苏联军队暂缓撤出伊朗一事,如此大惊小怪。

美国政府虽想方设法,诱使苏联在战后按华盛顿的计划进行相关的合作,却不甘心接受苏联在东欧和德国东部军事存在的现实。

苏美双方在欧洲的对抗,虽是战略性的,但都不愿轻举妄动。

那么,2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伊朗,为什么最后不得不全面撤军呢?从当时的情况看,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苏联和美国在伊朗的冲突,使美国似乎抓到了“苏联扩张”的借口,甚至公开宣称不惜动用武力

战争期间的1941年,英苏鉴于伊朗政府与希特勒德国关系暧昧,不肯驱逐被认为有纳粹倾向的留居伊朗的德国人,在征得美国同意后,曾协议分别驻军伊朗。

1942年,英、苏、伊王国达成协议,协议规定外国军队,应于战争结束后半年内全部撤出伊朗。

战后,大部分美、英军队已陆续撤走,只有苏联迟迟不从伊朗撤军。

针对苏联的这种行为,美国杜鲁门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准备迫使苏联撤军。

苏联和美国在伊朗的冲突,使美国似乎抓到了“苏联扩张”的借口,甚至公开宣称不惜动用武力。

当年,美国利用苏联同伊朗、土耳其的争端,败坏苏联的国际声誊,扩大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伊朗也想利用美国和英国,迫使苏联从伊朗撤军。

伊朗的巴列维多次向美国求救。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英国更加重视伊朗的地位,把它作为遏制苏联的重要一环。

对于伊朗国王巴列维的求助,美、英立即答应。

1946年1月,在美国的怂恿下,伊朗正式向联合国控诉苏联政府,违背1942年苏、英、伊三国同盟条约中关于战后盟军从伊朗撤退的规定,并指责苏联占领军支持阿塞拜疆人和库尔德人的分裂活动,要求苏军如期撤军。

苏联政府居然威胁伊朗,若它再这样下去,应清楚其行为的严重后果。

但是,苏联的警告没有吓退伊朗在联合国的控诉,说明英美的有力支持,才是伊朗迫使苏联撤军的一个强大后盾。

其二、斯大林在会见伊朗的贝尔纳斯时曾经表示,苏联对伊朗并无领土要求,苏联驻军是为了保护巴库油田的安全,防止来自伊朗的破坏分子的捣乱

斯大林曾经提醒贝尔纳斯,1921年的苏伊条约规定,如果第三国利用波斯作据点在军事上威胁苏联安全,苏联政府就有权派军队进驻波斯。

贝尔纳斯则表示,如果伊朗向联合国提出控诉,美国将给于支持。

当年,美国无法阻挠“苏伊谈判”,就授意伊朗提出谈判的条件,必须把伊朗问题依旧列入联合国安理会议程,并要求双方把会谈的进展情况和结果,及时地向安理会做充分的报告,以便美国继续插手苏伊关系。

苏联力求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伊朗问题前,达成双边协定。

1946年2月,苏联邀请伊朗盖凡姆首相访问莫斯科。在会谈中,伊朗强调伊朗议会禁止同外国讨论石油租借问题,阿塞拜疆始终是伊朗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苏军没有理由在伊朗北部长期留守

英苏1941年9月17日,在英国和苏联的军事压力下,伊朗老国王将王位传给了他年仅21岁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新国王上任后,英国和苏联加紧了对伊朗的控制。

在1942年1月29日签订的苏、英、伊三国同盟条约中,规定英、苏政府有权派海陆空军驻扎在伊朗。

伊朗政府必须,以其所有的全部资源并尽一切可能办到的方法和同盟国合作,使苏、英得以履行保卫伊朗免遭德国,或其他国家的侵略的义务。

而苏联曾经也多次强调,它对伊朗并无领土要求,苏联驻军是为了保护巴库油田的安全,防止来自伊朗的破坏分子的捣乱。

同盟条约还要求伊朗为了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必须暂时“献出”它独立自主的权利。同盟条约签订后,苏联、英国更加紧了对伊朗的控制,占据其港口、铁路和机场。

事实上,上述三国都确认战争给伊朗造成的特殊困难,同意向伊朗政府提供各种可能的经济援助。

美利坚合众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合王国政府在维护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后来,美、苏、英的《德黑兰宣言》也使巴列维国王减轻了对自己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担忧。

其三、根据《德黑兰宣言》和德黑兰会议精神,英国人、俄国人和美国人应在作战行动结束后撤出伊朗,后来苏联和伊朗双方达成一项协议,允许苏联成立开采和经营伊朗北部石油的“伊苏合营公司”

面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伊朗国力弱小,受制于苏联、英国,必须借助外来大国抵制英、苏。

美国虽在中东还无大的影响,但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正日益增大,而且它又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的重要一员。

因此,伊朗只有依靠美国,才不会被英苏以任何借口灭掉。

穆罕默德·巴列维向远在德黑兰几千英里外的美国求救。罗斯福总统出于美国未来发展战略的考虑,决定参加在伊朗的角逐。

1942年9月,美国突然决定其驻中东的军队进驻伊朗。

根据《德黑兰宣言》和德黑兰会议精神,英国人、俄国人和美国人应在作战行动结束后撤出伊朗。

照理说,在对日战争胜利后半年内,撤走在伊朗的一切外国军队,撤军的最后日期是1946年3月2日。

面对苏联不肯撤军,美、英两国政府同时对苏联政府提出指责,并威胁要采取相应行动。伊朗政府抗议苏联干涉内政,并与之进行交涉。

日本投降后,英、美军队陆续撤出。苏军没有撤出伊朗的意向。

美、英两次照会苏联,要求苏联撤军。

1946年1月19日,美国支持伊朗正式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控告,指责苏联“干涉伊朗内政”,后来苏、伊达成如下协议,苏军将在短期内撤出伊朗,阿塞拜疆问题是伊朗内政,由伊朗政府与阿塞拜疆人民在不抵触现行宪法之下和平解决。

伊朗政府在联合国控诉苏联干涉伊朗事务,使“苏伊争端”,成了联合国成立后首次大会审议的第一个问题。英美支持伊朗,而苏联代表则予以反驳,并激烈指责英国在希腊和印度尼西亚的暴行。

南阿塞拜疆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苏联军队撤退的时间表,都取决于卡瓦姆是否给予莫斯科斯大林想要的经济特权。

事实上,当年的苏联加大了对伊朗的阿塞拜疆、库尔德人的支持力度。在苏联的支持下,阿塞拜疆自治政府和库尔德自治政府先后于1945年末和1946年初宣告成立。

从此,美国开始调兵遣将,也进入处理危机的状态,从前的盟友,要么是在伊朗发生一场战争,要么瓜分伊朗。

不久,苏联人突然同意撤军。

苏联撤军的一个原因就是,苏伊双方达成一项协议,允许苏联成立开采和经营伊朗北部石油的伊苏合营公司。

说白了,就是当年的伊朗政府同意成立苏伊石油公司,共同开采伊朗北部石油,并允许苏联占一半以上股份。

再加上美国以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和伊朗蓬勃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苏联军队最终从伊朗撤出。

综上所述,伊朗是苏联南向的最大邻国,该国相关问题之于斯大林的战后第三世界政策的利益,比他在利比亚的冒险要大很多。

1941年,在与它的西方盟友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苏联占领了伊朗的北部,以免其处于德国控制之下,英国则接管了伊朗南部。

后来的伦敦外长会议上,美英同意斯大林的建议,决定在对日战争胜利后6个月内撤走伊朗驻军,最后期限为1946年3月2日。

在美英军队开始陆续撤走时,苏军却按兵不动。这时伊朗西北地区的民族自治问题,又和前苏联撤军纠缠在一起。

英美对苏联染指西亚和波斯湾地区非常担忧,于是就联合施压,苏联在得到开采伊朗北部石油的权利后,放弃了这个已没有任何价值的“库尔德政权”,于1946年撤出伊朗。

苏联撤军后,伊朗军队很快进入库尔德地区并进行大屠杀,仅仅存在了11个月的“库尔德共和国”土崩瓦解”。

总而言之,苏美英大国角逐,以及苏联获得石油收益等原因,最终促使苏联从伊朗全面撤军了。

2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不得不全面撤军?

严格的说,二战时占领伊朗的是苏联和英国联军,而不单是苏军。英国和苏联占领伊朗的目的,是为了打通到苏联的援助物资运输通道。战后美国自然不会允许苏联继续在伊朗驻军。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损失惨重,急需美国的援助。而美国也需要苏联来牵制德国,因此美苏英三方很快就物资援助和战时合作达成协议。不过怎么把援助物资运到苏联却是一个问题。苏联需要的物资很多,而美国到苏联没有陆路相通,因此只能走海路,而当时从美国到苏联的海路有以下几条:

一、从美国东海岸出发,经大西洋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这条航线是从美国到苏联最短的一条航线,不过因为这条航线会遭到德国海空军的攻击,所以危险度比较高。

二、从美国出发经地中海到苏联的黑海沿岸。这条航线的问题一是意大利卡在了地中海中间,二是土耳其也封闭了达达尼尔海峡,因此暂时无法通航。

三、从美国西海岸出发,经太平洋到苏联远东地区,然后经由西部利亚大铁路把物资运到苏联欧洲部分。这条航线不受德国的威胁,缺点是陆上运输距离比较长。

因此经过讨论,盟国决定再开辟一条航线,就是从美国经印度洋、波斯湾抵达伊朗,然后从陆路运到苏联。这条运输线路最大的问题是此时伊朗亲德,并不愿意向苏联开放陆上交通线。

经过商议,苏联和英国认为这条运输线路必不可少,而且双方都不愿意在自己领地附近有一个亲纳粹的政权,所以决定联合向伊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伊朗驱逐境内所有德国人,并加入盟国。

由于这些德国人大多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是伊朗工业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因此伊朗的礼萨国王开始并不愿意接受通牒,向美国寻求帮助。不过美国早已经和英国、苏联站在一边,直截了当的告诉礼萨国王最好接受英苏的建议。

鉴于英苏两国已经在边界集结部队,礼萨国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不等他宣布接受通牒,英军和苏军已经迫不及地的动手了。1941年8月25日,苏军和英军同时向伊朗发起进攻。礼萨国王在得知这一消息以后,表示愿意接受英苏的要求,但是两国军队并未停止前进。

9月16日,随着英军苏军迫近德黑兰,礼萨国王被迫退位,王储巴列维继位。新的伊朗政府成立以后,随即和盟国达成协议:盟国保证伊朗的主权完整,但是在战争期间伊朗的所有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和输油管道则由盟国管理,直到战争结束。此后英军和苏军分别驻扎在伊朗南北两地。

在二战结束以后,英军按照协议撤离了伊朗。苏联开始拒绝撤军,不过在美国和英国的压力下,斯大林不敢直接撕破脸,最后也只能按照协议撤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