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棺而战的庞德与战败投降的于禁对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吗?
早年,于禁应同乡鲍信招募参加征讨黄巾的战争,后归于曹操。于禁在曹操多年荡平群雄的征战中,屡立战功,因功受封为左将军,假节钺。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被后世并称为曹操的五子良将。
于禁治军严谨,一次曹操被张绣袭击兵败。于禁能在各军混乱溃败中,约束本部兵马且战且退,并平定乘机作乱青州兵,受到曹操大加赞赏。
昌豨是曹操部将,也是于禁旧友,曾多次叛于曹操。曹操命夏侯渊与于禁前往征讨。昌豨兵败,因与于禁有旧而向其投降。于禁为维护军法不徇私情,挥泪斩杀了昌豨。
公元219年,关羽围攻襄阳、樊城。于禁督领七军,共三万人 ,去樊城协助曹仁。 关羽利用秋雨过多、汉水暴涨,水淹七军。庞德被俘不降被杀,于禁投降苟活,被关押在荆州江陵。
吕蒙袭取荆州后,于禁获释孙权待之礼遇有加,但东吴部众多对于禁有羞辱之行。后孙权将于禁送归魏国。这时,曹操以亡曹丕称帝,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进行安抚,但心中十分介意于禁叛服关羽之事。不久,于禁于羞愧中病亡。
综上,于禁应是治军严谨、勇武过人,因功而与张辽等并称。但于禁在生死之际,没能坚持操守,使一世英名付之东流。
抬棺而战的庞德与战败投降的于禁对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怎么说呢?
其实庞德和于禁区别不大,很难说谁好谁坏。
庞德守樊城,于禁带着大军来救援。
谁知道,天不助他们。
连续十多天的大雨,导致汉水暴涨到五至六丈,最终决堤。
庞德和于禁当时还有3万兵马,但驻扎的地势较低,全部被洪水淹没,割裂成若干小股。
这些曹军官兵无奈,只能跑到地势较高的山头和堤坝上躲避洪水。
由于已经被洪水切割成无数股部队,进不能进,退无可退,硬拼的话连基本的粮草都没有。关羽只要围困几天,曹军不战自灭。
相反,关羽早有准备,乘坐大量小船等于进行水战,曹军无法对抗。
其实,到了这种地步,顽抗的话这3万大军就是死路一条。
于禁就是明白这个道理,干脆率部投降。
其实,于禁如果只是为了自己活命,驾驶小船逃走就是了。就算3万大军撤退不了,总会有几只小船,主帅还是跑得掉。
但于禁一生治军都是爱兵如子,他自己如果跑了,各部无法投降,只能分散抵抗,无异于羊入虎口,3万人可能一个都别想活。
所以,于禁之所以投降,其实主要还是为部下考虑。
于禁自己逃回去,虽是大败但是客观自然灾害原因,曹操未必会重罚他。
当然,庞德选择硬拼也是一种选择。
庞德不愿意投降,先是坚决射箭抵抗。到箭用完了以后,庞德乘坐小船突围,被关羽军队将小船打沉,人也被活捉。
这就有意思了。如果庞德决心拼命,你跑什么呢?
就应该在堤坝上战死啊!
说通俗点,庞德还是不想死。
被俘以后,庞德拒绝投降,也是有原因的。
庞德本来是马超的部将,跟随马超多年。
马超投靠张鲁以后,被张鲁排挤,只能又去投靠刘备。然而,在这种关键时候,庞德没有跟随马超走人,而是继续投靠张鲁,这等于是叛变了。
哪怕是黑社会,能这样随便换大哥吗?
当时带着兵马投靠刘备,庞德如果参加了必然有官有职,但庞德没这么做。
现在到了兵败被俘,穷途末路,庞德如果再投降恐怕连条狗都不如。
于禁毕竟是率兵投降的,尚且被关羽鄙视,何谈庞德部下还射伤了关羽。
所以,于禁未必是懦夫,庞德也未必是好汉。
抬棺而战的庞德与战败投降的于禁对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吗?
于禁一失足成千古恨,但不能抹杀于禁的战绩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然而在219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晚节不保。关羽败亡后,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同年去世,谥曰厉侯。
于禁应同乡鲍信招募参加征讨黄巾的战争,后归于曹操。于禁在曹操多年荡平群雄的征战中,屡立战功,因功受封为左将军,假节钺。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被后世并称为曹操的五子良将。来看看于禁的战绩。
1、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拜陷陈都尉。
2、从讨吕布於濮阳(随军同讨)。
3、别破布二营於城南,又别将破高雅於须昌(单独行动胜利)。
4、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於雍丘,皆拔之。
5、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邵等,尽降其众。
6、从围桥蕤於苦,斩蕤等四将。
7、宛城之战。
8、从攻张绣於穰,禽吕布於下邳。
9、别与史涣、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斩之。(与曹仁的配合,斩将一名)
10、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原为先登。
11、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
12、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
13、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於杜氏津,破之。
14、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绍破,迁偏将军。
15、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单独行动)。
16、后与臧霸等攻梅成(与臧霸配合)。
17、樊城之战投降。
抬棺而战的庞德与战败投降的于禁对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吗?
三国里面由于于禁战败投降,所以被世人所鄙视。而庞德因为不屈不挠最终被杀,所以被后世人视为是勇武的象征。本来于禁在曹魏的地位相当的高,只不过因为这一投降,结果一朝英名全部丢失了。
于禁本来是曹操手下异姓第一大将,当时官拜左将军。因为在曹操的麾下于禁屡立战功,所以曹操对他非常的信任,在关羽攻打樊城襄阳之际,驻守樊城的曹仁告急文书到了曹操的案下,曹操第一个想到派于禁前去救援。本来以于禁的能力,打这场战役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虽然不一定能击败关羽,但是救援樊城应该不在话下。
但是由于那个樊城附近突然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雨,而于禁所带的北方军队又不熟悉水战,所以最后悉数被擒。在这种情况下,于禁居然投降了,而庞德不屈不挠最终被杀。听到这个消息后,曹操感到非常的震惊,因为于禁和他相交30多年,他一直非常的信任于禁,结果于禁在紧要关头,却表现得如此差劲,而作为降将的庞德却表现得非常的英勇。
不过我觉得于禁不应该如此不堪,因为于禁作为数万人的统帅,为了数万人的生命,可能不得不做出这种艰难的抉择。不过由于他这次投降导致他英名受损,三国演义里面干脆把他说得非常不堪,嫉妒庞德立下战功,所以导致功亏一篑。事实上庞德并不是他的先锋,而是随曹仁一起驻守樊城,只不过于禁率领援军到达的时候,曹仁派他出城接应而已。庞德和关羽没有进行单挑,因为真正在战争中是不可能单挑的,单挑只不过是演义的说法而已。
于禁的这种做法确实让人大跌眼镜,本来他在五子良将中是排第一,是曹魏麾下第一大将。由于这次投降,导致他英名受损不少,在五子良将中也由第一跌到第三。但这也正说明他之前立下的功勋确实不少,即使有投降这种污点存在,依然保持非常高的地位。由于他的地位比较高,所以关羽孙权都没有为难他。刚刚继位的曹丕虽然不耻他的作为,但也只是暗中羞辱让他羞愤而死,并没有明着杀他。
于禁在樊城战役中晚节不保,确实让世人感到非常的惋惜。不过依据他以前在曹操帐下的功绩,依然可以算是一代名将,历史上仍把他列在五子良将中排第3位。
抬棺而战的庞德与战败投降的于禁对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吗?
曹孟德也有自己的五虎上将,演义中三流角色乐进竟然位列其中,可想罗贯中老师带了多大的个人好恶写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作品。作为曹操的五虎上将之一,于禁此人踏实可靠,作战行动一板一眼,执行命令不走样,从不阳奉阴违,投机取巧,是一切领导最为喜欢的省心型部下。最重要的是虽残暴但明事理的曹阿瞒注重军纪,这一点恰恰是一根筋的于禁长处,自然得到重用。大人物自有大人物对人才的理解,岂是你我小民妄加评之的,想想看,"马踏青苗者斩"与"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是不是挺熟悉的。扯远了,回到庞德,勇猛善战,能命中堂堂"武圣"一箭,足显业务能力了得,可惜此兄过往履历虽盛,档案上资讯却也叫人好生不放心,不说凶手曹操的惨死主公是其伯乐恩人,更在恨不得生啖丞相的小主麾下兢兢业业、舍生忘死……,毕竟庞令明的哥哥还在刘皇叔一边,让如此人等统领足足七个机动打击兵团,不如用以往发挥稳定,注意群众纪律的左将军稳妥些。可以说,以从没出过岔子的于禁为司令兼政委,加上业务水平高的庞德做第一副司令,是这一回大会战的最理想干部搭班子方式,至于抬梓行为,想必也是被逼,若不抬出棺材,恐怕做参将也会有人说闲话。可是临了,人算不如天算,谁会想到一场大雨,生生改变了曹魏集团本来积极而又稳妥的战术行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