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清朝财政状况是历朝历代最良好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并不是如此,只是满清末年财政收入是比较高的。
满清前期和中期,财政收入并不算高。
康熙时期财政收入,不过三千万两白银。
乾隆是所谓康乾盛世的巅峰时代,年入也不过是四千多万两而已。
而史学家计算过宋代的财政总收入,在北宋时期则就超过1亿两。
也就是说,康乾盛世的收入还不如北宋。
这主要是宋代很重视对外贸易的结果,大量海外贸易推动了财政收入的提高。
然而,清末的财政收入却突然猛增。
在1899年突破1亿两大关,达到中国历史最高的水平。
接着1908年彻底突破2亿两,超越宋朝爬到巅峰。
其实说起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满清的钱不值钱,通货膨胀严重。在乾隆时期,1石米卖1.5两银子,到了光绪时期为2.2两银子,仅仅相当于原来的百分之七十。
中国传统的税收,无非是田赋、关税、盐税三种。
除了宋代等少数朝代以外,中国对外贸易并不算多,收入也有限,所以关税并不多。
明朝很多阶段实施海禁以后,主要由官府垄断对外贸易,自然谈不上什么关税了。
至于田赋,中国土地就那么多,在明代已经开发基本完毕。
清代的田赋长期保持每年3000万两左右,因没有新土地的出现,这方面税收无法增加了。
到了满清灭亡前,为了支付对洋人的巨额赔偿,被迫加税。即便如此,田赋也不过4500万两左右。
至于盐税,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头,一些朝代占据总收入三分之一。
但清代的盐产量本身不是问题,盐税过高是不可取的,必然导致老百姓的反抗。所以清代盐税不过500万两左右。
同样道理,清末盐税也大大增加,目的是为了还洋人的债务。
清政府很明白,田赋无法过多的收,其他税收对农民也不靠谱(当时满清基本都是农民),盐税是唯一可以拔鸡毛的。
所以,清廷通过盐税抽厘和食盐加价的方式,大幅提升了盐税收入,1911年这项收入竟高达4600多万两,翻了7倍之多。
那么,田赋加上盐税也就3500万两,并非很多。
那么增加的几千万甚至1亿两财政收入,从哪里来的?
主要是两点:
第一是关税。
清末开始,洋人同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大量的对外贸易就出现了。
虽然自鸦片输入以后,我们的贸易是逆差,但毕竟还会出口大量的茶叶、丝绸之内的各种物资。同时,鸦片入关也要收税。
清末洋人的贸易是空前的,关税自然也迅速增加。
同时,中国海关又被英国人赫德管理,井井有条,贪污不多,是中国最高效的部门。
所以,到1911年,关税高达4300万两,已经相当于田赋的水平。
第二是厘金税。
所谓厘金税,就是商业税。
商业税就是各地设置关卡,对过境的商品征收过关税。开始仅仅征收1%,后期因急需军费作战,猛增到20%。
而且各省都要收,有的地方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也要收很高的税。
此种行为几乎摧垮了中国人自己的商业,利润还不够交厘金税的。
但洋人不需要交厘金税,所以实则导致洋货压垮了国产货。
到1911年,厘金收入也已到达4300多万两。
所以大家看到了,满清的财政收入猛增,基本都是横征暴敛加胡来的结果。
唯一还算不扰民的关税收入,又是严重的逆差,最终导致洋货充斥中国市场,导致中国经济几乎崩溃。也算无能!
满清的税收虽高,但对国家其实意义不大。因为这些所谓很高的财政收入,大部分要支付洋人的赔款,少部分用于维持朝廷和政府的运作,几乎压榨人民。真正用到人民头上的财政收入,杯水车薪。一旦遇到灾难,朝廷都是无力救灾,于是太平军、捻军、白莲教、义和团四起,把中国闹得天翻地覆。
1901年,满清宣布财政收入为8000多万两,然而当年财政支出就有1亿两之多,还倒欠1000多万两。
讽刺的是,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布了1911年财政收入:30191万两银子,这是个史无前例的数字。1个月后,满清宣布退位下台。
为什么有人说清朝财政状况是历朝历代最良好的?
结论:清朝前期的财政状况不错,但说不上最好
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等3位皇帝统治期间,除了康熙在世的几次战争外,整体财政一直是盈余状态,雍正年间更是盈余扩大,所以财政状况不错。如果以比汉朝前70年、唐朝前100年、宋朝前50年、明朝前100年。。这些朝代都处于财政盈余状态。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整体财政收支比较克制,直到鸦片战争前的170年,总体都处于盈余状态,所以它的财政状况算得上优秀。由于明朝之前的朝代都以实物税为主,很难得到它们的具体财政收支情况,所以无法比较哪个朝代最好。
清朝前期财政收支概况先看财政收入。清朝鸦片战争前的财政收入一直在增长,总体在3000至4000万两,农业税仍是主要收入,占比80-90%。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税制,在商税和专卖方面比较宽松,农业税的税率也不高,大概5%,主要还是受益于人口增长和耕地开垦。
再看财政支出。康熙中期的平均财政支出约2738万两,平均盈余700万两,但康熙末年官府贪污严重,加上好大喜功,亲征葛尔丹,财政支出很大,盈余缩减。雍正继位后,户部仍有库存800万两,摊丁入亩改革合,盈余继续增长,雍正3年达到2000万两。清朝良好的财政状况一直持续到乾隆中期,此时户部库存达到6000万两,最高7800万两。
鸦片战争是转折点。既使在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年间,户部仍有2700万两存银,但后来陆续战败赔款,到甲午战争前,财政支出已经达到1亿两。此时农业税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清朝开始大幅增加商税和盐税,鸦片税更是成为重要税源,光绪年间达到2200多万两,占比26%。此时满清的财政状况非常差,和历代王朝末期没什么不同。
总结:前期好,后期赔款不断,剥削深重清朝前期财政良好。从顺治到乾隆前期是财政盈余的高峰,最高有7800万两,持续时间很长,一直到道光年间。从持财政盈余的持续时间看,可能是历朝历代最好的,满清没有北方草原的威胁,不需要维持庞大的边防军,财政压力自然轻得多。
鸦片战争后,财政恶化。满清开始不断割地赔款,财政开支大幅增加,开始加大盐税、商税、鸦片税的剥削,人民受到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压榨,生活困苦,最终成全了那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为什么有人说清朝财政状况是历朝历代最良好的?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增长,鸦片战争以前经济实力世界第一,鸦片战争以后经济势力开始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同时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但无可置疑的是,康乾盛世是的大清国经济总值占世界3/10以上,国家空前繁荣,政治尚好, 但相对来说仍然是走下坡路的,因为此时封建时代已经没落,封建社会已经不能适应先进的政治体制所以,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能有这样的回光返照似的盛世,已经很证明清朝不错了!
为什么有人说清朝财政状况是历朝历代最良好的?
什么叫良好?以什么标准来定义的?这个没有说清楚,就不好评价。如果是某一著作当中的结论,应该也是在上下文当中做了一定的限制,否则单纯这样一句话很突兀,而且并不符合历史。
那么清代的真实财政情况究竟如何呢?这需要分成两个阶段。
第1个阶段也就是1840年以前,在这一阶段清代的财政和中国其他王朝的财政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以农业税为基础。非农业税收所占的比例是相对较低的。从具体的数额来看,清代的税收比明代有一定的增长。这主要还是因为人口增长导致的。从财政盈余的角度来看,清代大部分时期的财政状况也不是非常好。除了雍正时期有一定的财政盈余之外,其他大部分时期财政收支也不是非常健康。
第2个阶段是1840年以后,在这一阶段,由于受到外部冲击,中国社会开始逐步发生变化,农业税所占的比重开始降低,非农业税所占比例显著上升,中国的税收结构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个重要的新税种成为了清政府后来的税收主力。一个是海关关税。在被迫对外开放贸易之后,中外贸易的数额迅速上涨,虽然清政府被迫采取比较低的税率,也就是5%的海关税,但由于总量显著增加,加上赫德管理海关的时候,采用了近代海关管理模式,比较有效的抑制了海关的腐败问题,所以海关关税成为了晚清时期,清政府最稳定,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另外一个是为了剿灭太平天国运动,而创立的厘金。实际上就是商品流转税。厘金一方面对于中国国内的工商业发展带有负面作用,但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当时国内的工商业也在缓慢的发展,并且逐步开始取代农业的地位,这才使得清政府将税收的对象逐步从农业转向工商业。
不过由于清政府的财政支出实在太大,所以财政的收支状况也不是很好。整个近代中国的财政状况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紧平衡的状态。也就是少部分年份收支平衡,大部分年份是赤字。清政府除了需要利用税收偿还战争赔款还需要筹办新式的军队采购新式武器,再加上镇压国内的反对运动,这些方面加起来,清政府所需的资金实在是非常巨大,由于存在严重的官员腐败,财政的效率又不高,使得财政恶化的状况更加严重。
现在对于晚清时期的财政研究的成果非常多,总的来看是以负面为主,正面肯定的比较少。这是由其客观现实所决定的。对于清代前期的财政,研究成果相对少一些。但是也很少见到鼓吹清代前期财政的人,大部分人还是站在较为公正的立场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肯定在明代财政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