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三大没修长城的朝代之一,是因为没钱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唐朝北方的强敌已经被打垮,不构成威胁,没有必要修建长城。
隋朝时期,隋军就对于北方大漠主人突厥,持战略进攻的势头,连续击败突厥骑兵。
但隋乱给了突厥很好的机会,他们一度南下直逼长安,李世民要自己去单骑退兵。
不过,大唐的国力和军力大大超过突厥,李世民时代就已经派大将李靖,打垮了大漠主人东突厥。
由此,大漠的强敌被扫清,残敌不构成威胁,那么长城也就没意义了。
蒙古高原的自然条件恶劣,牧场有限,无法容纳很多人口。如果单纯的放牧,这里最多养活一二百万人,成年男性不可能超过30万。
东突厥灭亡以后,大漠暂时被回鹘人控制。
公元744年,回鹘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鹘实力同突厥不能相比,相当虚弱。它和大唐关系很好,双方数代通婚。
大唐为了消灭大漠的威胁,一度强令回鹘人进入长城以内,几十万回鹘人由此汉化。
回鹘人逐步离开大漠,取代他们的是黠戛斯,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人。
黠戛斯实力更弱,大唐皇帝甚至不愿意册封他的领袖为可汗。黠戛斯对唐朝够不成任何威胁,后期也是很快被契丹人奴役。
在唐代由于对北方大漠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攻击,北方威胁是很小的,那就没有必要修防御用的长城。
唐朝是三大没修长城的朝代之一,是因为没钱吗?
在中国历史上,修长城主要是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有长城存在,游牧民族要大举南侵就存在一定的障碍。然而,在唐朝却没有大修长城以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其中原因,与大唐帝国积极进攻代替消极防御的战略有重要联系。唐朝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上,采取的是硬碰硬的方针,只要你敢胡来,就把你消灭。这一战略的制定,与唐太宗李世民有直接的关系。
第一,唐太宗反对修长城,以积极进攻代替消极防御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突厥兴兵南下,劫掠大唐边关。对于剽掠如风的突厥骑兵的犯边,大唐帝国的一些官员忧心忡忡,他们向唐太宗李世民建议,重修古代的长城,以漫长而坚固的城墙,来抵御北方的铁骑,同时征调更多的守戍部队,驻防于边塞的堡垒。
然而,对于修长城的建议,唐太宗李世民一口拒绝,他回答说:“突厥灾异之象不断,颉利可汗不仅不积累恩德,反而越发的暴虐无度,甚至骨肉相攻,其灭亡只在朝夕之间。我正要为诸公廓清大漠,哪里用得着劳民伤财以修边境的堡垒要塞!”
依托长城与堡垒,只是消极之防御;在唐太宗眼中,最佳的防御,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直到把敌人打趴在地,这才是积极的防御,筑城修堡,绝非上乘之道。
可以说,在大唐建国之初,就建立起这种以积极进攻代替消极防御的总体战略。这一战略,从唐初到盛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第二,唐太宗与唐高宗时代的对外经略唐太宗以实际行动,证明积极进攻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最佳策略,一个伟大而强大的国家,根本不必以长城作茧自缚。
唐太宗并不是空谈家,很快变现自己的承诺。贞观三年,他以李靖为总司令,统率十余万大军,六路出击,最终生擒颉利可汗,灭掉北方强大的敌人突厥。贞观九年,李靖出征吐谷浑,吐谷浑降。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以侯君集西征,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以李世勣北征,灭薛延陀。
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仍奉行其策略。显庆二年,苏定方西征,征服西突厥;龙朔三年,刘仁轨平定百济;乾封三年,李世勣灭高丽。
从以上一系列重大战争可以看出,大唐帝国的军事力量之强大。故而大唐帝国根本不屑于采取修长城的方式,来巩固边疆。
第三,大唐帝国在北方修筑的三座受降城大唐帝国虽然没修筑长城,但在唐中宗时,曾在北方修筑三座受降城。
这里简单说一下修受降城的背景:
高宗后期及武则天时代,大唐帝国的军事力量出现严重的滑坡。此期,吐蕃异军突起,突厥势力死灰复燃,契丹成为一大外患。在严重外患面前,大唐(或大周)帝国的刀锋不再锋利。
唐中宗继位后,大唐名将张仁愿上书,请求在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以作为抵御突厥骑兵南侵的桥头堡。这个计划遭到另一位名将唐休璟的极力反对。唐休璟认为,在漠南地区筑城,工程量极大,转输困难,倘若以后被突厥人所夺取,防御的桥头堡将成为突厥人进攻的前哨。
张仁愿再次上书,强调修筑三座可以相互呼应的受降城,对于大唐帝国的边境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唐中宗批准了筑城计划。
这三座城分别称为西城、中城与东城,每座城的间隔为四百里,均建于关隘要道、地形险要之处,三座城一旦受到敌人的攻击,也能够互相接应,受降城的建成,使大唐的疆界向突厥境内推进三百余里。张仁愿又设置了一千八百座烽火台,以观察和及时传递突厥人入侵的动向。
受降城的建成,对于大唐北疆的稳定,的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是一项杰出的防御工事。但是,最杰出的防御工事,仍然是消极的防御,最积极的防御,就是进攻,直到将对手打垮,就象当年唐太宗所说的,要廓清漠北,何必劳民伤财去修长城堡垒呢?
因此,修受降城的工程量尽管不如修长城,但也见证了大唐帝国的低谷期。
唐朝是三大没修长城的朝代之一,是因为没钱吗?
不是没钱,是没必要,要修也该突厥人修啊!
古代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擒扰,和开阔西北边疆、加强咸阳与中原边境之间的联系、保护商旅往来。
一旦匈奴侵犯边境,国家便要派出大批军队去抗击匈奴,但匈奴一向秉承“打不过就跑”的战略方针,你来他退,你退他进。
从长久来看,如果将数十万部队安置在北方边疆地区防御匈奴,那么军费和军粮就是一笔巨额的开支,这笔开支会给国家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修建永久性的防御建筑,是最省钱、省力的做法。
总体来说,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敌、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治而设计建造的,主要针对的是居无定所、茹毛饮血、打完就跑的匈奴、鲜卑和其他外族势力的不断侵扰。
在唐朝之前,汉武大帝平定河南之乱,使匈奴失去了“河南”这块入侵中原的跳板。又发动抗击匈奴的漠南之战,将匈奴赶回漠北。此后,河西之战消灭匈奴3万余人,漠北会战消灭匈奴9万余人,匈奴的势力被最大限度的削弱,汉武帝趁机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敦煌四郡等防御性部署,彻底将匈奴困在了物质匮乏、冰天雪地的苦寒漠北,漠北地广人稀、气候恶劣,对匈奴的畜牧业发展极为不立,从此匈奴便一蹶不振,无力入侵中原。当然了,北方少数民族众多,打跑了匈奴,还有鲜卑人、突厥人、契丹人等等!
比如在东汉后期,随着匈奴主支的覆灭,盘踞在东北地区的“鲜卑”就开始崛起,并一度成为了中原大地的主宰。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便是鲜卑王朝。甚至于后来的隋朝和唐朝,都有着鲜卑血统。
当然了,随着鲜卑人入主中原,北方又崛起新的草原霸主,那就是突厥!
突厥当年很猛的,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号称控弦之士上百万,乃是隋唐年间,中原王朝的最大对手,其势不弱当年的匈奴!
隋炀帝曾经被突厥打哭过!
突厥急攻雁门,矢及御前;上大惧,抱赵王杲而泣,目尽肿。而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突厥趁机发难,在中原北部地区肆意劫掠,发了一笔横财,实力大增。唐高祖李渊在起兵之时也要向突厥俯首称臣。
“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李世民执政之后,突厥屡次犯边,大臣们劝诫李世民修筑长城防御突厥。李世民思来想去,认为修筑长城虽然是个好办法,但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长城只能保护国家一时之安,如果任由突厥发展下去,将来一定会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
李世民权衡再三,决定对突厥发起主动出击,李世民拜李靖为将,设六路大军消灭突厥,唐朝部队把不可一世的突厥大军按在地上摩擦,李靖将军乘胜追击,直杀到了突厥的老窝,唐军将领张宝相活捉突厥王,一劳永逸的解决突厥的威胁。突厥被灭后,契丹势力趁机崛起,唐朝人还是不修长城,而是把契丹、吐蕃、高丽、回纥轮番揍了一遍,几乎是往死里揍…回纥部直接灭亡,生生的把盘踞在中原边疆的几大少数民族揍得俯首称臣。
以窃.格瓦拉的名言来评价唐朝人再适合不过了:“建长城?这辈子是不可能建长城的。”
一方面,以唐朝人这种“能动手,尽量别废话”的性格,长城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另一方面经过汉、隋两代的统治,汉族的军事技术,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已经高度发达,外加上李世民是一位心怀雄才大略的圣主明君,更加会消灭异邦之患,为后世子孙创建和平盛世。
康熙皇帝说得对,驻长城不如驻民心,强盛的国家就是最好的长城。
唐朝是三大没修长城的朝代之一,是因为没钱吗?
唐朝不修长城,和钱没什么关系,而是在该修的时候认为自己不需要,等到认为自己需要修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修了。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经过长期的军事打击,已经将突厥基本上征服了,这也是唐朝中前期的版图看上去特别大的原因。因为那些地方都是突厥游牧的地区,而这些地区都已经名义上臣服于唐朝了。之后,唐朝在这些地方设置大量的羁縻都督府,并驻扎了一些部队,进行管理。在这个时期,从唐朝的角度来看,长城本身就是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既然游牧民族都已经臣服了,当然就没有必要修筑长城了。
实际上,从成本来看,修长城要比不断的发动远征进行军事征服的成本大多了,也就是花钱多多了。但唐朝从太宗到高宗,以及后来的玄宗,都认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对付游牧民族最好的办法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征服,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边疆威胁。所以,从太宗道高宗,以及后来的玄宗,只要国内比较稳定,就会调发军队,进行大规模的远征,最远的时候甚至已经迫使波斯臣服,整个中亚地区都向唐朝臣服。
但经过前期的征服活动之后,唐朝终于不得不承认,游牧民族的威胁实际上是不可能被一劳永逸的解决的,草原上的部落兼并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只要形成一个稍微强大一些的政权,就会对中原形成威胁。这也就是突厥分裂之后,原本已经臣服的突厥返回故地,后来又和唐朝分庭抗礼,唐朝不得不再次进行大规模远征的原因。因此,到了玄宗时期,开始改变策略,进行防御和隔离。不过,唐朝采取的措施不是修长城,而是沿着长城线屯驻重兵集团,并把当地的军事、行政和财政权力都交给镇守的大将,也就是节度使。
表面上看,设置节度使进可攻退可守,但其实对国家管理体系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设计。因为要考虑到边疆地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所以都是军政合一的,并没有像内地熟郡一样由文官管理,军政分途,时间长了,自然容易形成军阀,如果朝廷政治上比较混乱,内外勾结,就更加容易出现问题了。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发动叛乱,就是因为他在卢龙、范阳一带镇守时间太久,又勾结杨国忠,让朝廷对他疏于防范和制衡,最后尾大不掉。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原来的整个国家体系基本上崩溃,只有东南地区仍然保持着安定,整个华北地区都陷入混乱,朝廷完全无力进行有效控制。从华北到朔方,再到河西走廊,整个原来的长城沿线的地带,东部华北地区成为乱源,自不消说,中间的朔方地区也逐渐成了从西北和北方来的游牧民族的聚集地,河西走廊也沦于吐蕃之手,吐蕃甚至大举进攻到关中外围地带,连今天的天水和甘南、陇西地区,也成了吐蕃的地盘。
到这时候,唐朝就是想要修长城,也已经没有能力了,只能坐视整个华北地区失去控制,朔方和河西走廊沦陷,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甚至不得不向回鹘借兵,回鹘出兵帮忙不大,结果却将洛阳大肆劫掠了一番。整个国家的管理体系,也因为安史之乱的发生,不得不进行全面调整,朝廷虽然仍在关中,但是始终无法得到安定的环境,财赋供应完全仰仗东南,从而导致作为朝廷特派官员的转运使成为路帅,实际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军事体制上,也不得不从原来的府兵制转向了募兵制,也就是禁军,成了朝廷的支柱。
所以,到中晚唐的时候,朝廷能够实际有效控制的地区,实际上只剩下了很小的一块,虽然名义上华北地区的藩镇和朔方等地,仍然在唐朝的版图范围内,但军事、财政、人事和行政都完全由藩镇自己掌握,朝廷完全无力进行干预,更不用说河西走廊了。虽然河西走廊后来名义上曾在沙州起义之后重新回归唐朝,但实际上归义军与唐朝朝廷相互隔绝,完全是独立自主的,朝廷并没有能力进行有效控制,这种归顺和华北地区的藩镇一样,都只是名义上的而已。也就是说,唐朝这时候实际控制的地区,还没有北宋大,只比南宋多了关中一块而已。
因此可以说,唐朝不修长城,是一个巨大的失策。长城作为防御工事的作用只是一方面,实际上在大规模的军事入侵面前,真正起防御作用的仍然是军队,而不是长城本身。长城能够做到的,只是将边境地区的游牧民族的日常性的入侵隔离开来,使朝廷的行政管理能够在长城以内有效进行,避免将这些地区完全军事化管理,从而变成军阀割据的源头。所以,明朝前期多次对草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企图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但最终还是在中期回到了修筑长城的办法上来。
从这个角度说,修筑长城不仅是军事上的消极防御,更是为了维护长城以里地区的有效管理,避免失控的需要。军事上能否征服是一回事,但征服之后能否进行有效管理,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政府之后不能建立一个长效的管理制度体系,那么这种征服本身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任何征服都不可能将整个草原地区变成无人区,只要有人继续在这里生存,只要游牧生活方式仍然存在,就不可避免的会成为中原地区的威胁,这是由农耕时代草原地区的物资缺乏的属性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那么清朝也不修长城,为什么蒙古没有威胁中原地区的安全呢?这是一个很简单却经常被人忽视的原因,就是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女真和蒙古就已经结盟了,蒙古王公在清朝和满洲王公一样,都是统治者,蒙古贵族是由清朝用财政供养起来的,所以他们不需要劫掠中原地区,也一样可以解决物资紧缺的问题。所以,蒙古在清代不仅不威胁中原地区,而且还经常在战争时期出兵,协助清朝进行战争,是清朝维持统治的重要支柱。
唐朝是三大没修长城的朝代之一,是因为没钱吗?
因为唐朝是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即使面对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也是从来没有处于下风过。后来即使发生安史之乱,但是北方的各大藩镇实力依然很强,足以对付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唐朝用不着修长城,并不是没有钱。
中国古代在南北朝的时候,北朝就是相当强大的存在,周边的游牧民族本不是中原王朝的对手。后来由隋朝统一中国,隋朝打北方最大的威胁突厥简直跟玩似的。无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时代,都没有给突厥以任何机会,那时候隋朝的军队屡次出击,数次大败突厥,突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仰望隋朝。
突厥真正成为了中原王朝的祸害,是在隋末唐初的时候,那个时候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所以给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可乘之机。那时候突厥确实非常的嚣张,经常入侵中原王朝,掠夺各种物质和人口。但是到了唐朝统一天下之后,突厥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
唐太宗登基称帝后两年,就派大将李靖率军攻打突厥,最终几乎灭掉了突厥。后来突厥虽然还存在,但是已经没法像唐朝初年那样威胁唐朝了。后来北方又兴起诸多少数游牧民族,但是这些都无法对中原王朝形成多大的威胁。在唐玄宗的时候,那是唐朝最强盛的时候,唐朝在北部边疆设立九大节度时,但是也给中原王朝带来了祸害。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举兵造反,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唐朝花了8年时间,最终才平息了安史之乱,但是唐朝一直到灭亡都处于分裂状态。不过唐朝即使处于分裂状态,分裂中的各大藩镇实力依然很强大,足以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这种情况下,唐朝也用不着修长城去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
唐朝是三大没修长城的朝代之一,是因为没钱吗?
唐朝之所以没有修筑长城,有很多方面,但是没钱肯定是不可能的,从唐军对日本的海战中就可以一窥究竟。唐军当是一万两千人,配备基础装备——唐刀,一万口,当时一把唐刀要二十两纹银!可想而知当时唐王朝的富有!
既然排除了资金问题,那么唐王朝之所以没有修筑长城的原因最终是什么呢?当然和唐朝的强大以及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态度有极大关系。首先是民族政策:唐朝民族的政策:
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通过实行①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设置行政机构②和亲③册封④战争⑤会盟多种措施措施,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及南海。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唐代是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最为融洽的一个历史时期。唐高祖李渊在建国第二年就下诏全国,对少数民族“申好睦”,奠定了唐代民族友好政策的基础。唐太宗李世民秉承父旨,进一步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尽力摒弃以大凌小的华、夷之见,贏得了少数民族的普遍拥戴。
唐朝统治者之所以能实行这种民族友好与民族平等的政策,其原因除了稳定政权的因素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李氏家族有着极深的少数民族渊源很有关系。首先,李家的先世数代曾在鲜卑人建立的北朝政权中做官:唐高祖李渊的六世祖担任北魏的弘农太守;五世祖担任金门镇将;曾祖是鲜卑军队的幢主;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担任太尉、佐命大臣,受赐鲜卑姓“大野氏”;李渊的父亲李明官至鲜卑人宇文氏建立的北周王朝的安州总管、唐国公。其次,李氏的母系也有数代是鲜卑妇女:李渊的母亲是北周独孤信第四女,独孤信裔出鲜卑拓跋氏;李渊的妻子窦氏是北周窦毅的女儿,窦姓实际上就是鲜卑族的纥豆陵氏;李渊的儿媳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其先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由此可见,唐代的三个开国皇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都是少数民族女子所生。同时,李氏宗族的女子也有很多嫁给了少数民族首领,仅唐太宗一人,就前后把两个姐妹和六个女儿嫁给了鲜卑贵族另外,在李家反隋建唐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支持也起了很大作用,不仅唐初开国元勋的文官武将中不乏少数民族,连远在塞外大漠南北的少数民族首领不少也与李世民结拜成兄弟。这样,唐初的几位皇帝对少数民族的感情就深厚一些,歧视就少一些。“参天可汗道”正是在这种良好的民族关系的背景下,形成动议、开工兴建并迅速完工的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民族团结的一个象征!
从唐王朝的强大和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上可以看出,北方几乎有矛盾可言,当然中央政府自然也不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修筑不切实际的长城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