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伙食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皇帝的伙食当然是全国第一了。

慈禧太后一次吃100道以上的菜,其他皇帝也差不多。

溥仪曾回忆自己吃饭。

因为溥仪懂事的时候,满清已经倒台了,所以吃饭的排场也减小了。

即便如此,也非常吓人。

溥仪曾经描述这个大场面:到了吃饭的时间——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

溥仪每顿的菜肴固定有30种以上。

根据他自己抄的菜谱,如下:

口蘑肥鸡 三鲜鸭子 五绺鸡丝 炖肉 炖肚肺 肉片炖   白菜 黄焖羊肉 羊肉炖菠菜豆腐 樱桃肉山药 炉肉炖   白菜 羊肉片川小萝卜 鸭条溜海参 鸭丁溜葛仙米 烧   茨菇 肉片焖玉兰片 羊肉丝焖跑跶丝 炸春卷 黄韭菜   炒肉 熏肘花小肚 卤煮豆腐 熏干丝 烹掐菜 花椒油   炒白菜丝 五香干 祭神肉片汤 白煮塞勒 烹白内

这些菜肴摆成2大桌,冬天还会有一桌火锅(宫内人很喜欢吃火锅),另外还有一桌是点心、一桌米膳、一桌粥品,共7桌。

但是,溥仪却不喜欢吃这些东西。

这些菜肴更换的种类不多,大体就是几种类型,早就吃腻了。

而溥仪实际上吃的,是太后和太妃们自己御厨的菜。当年这些长辈为了表示尊敬皇上,每次皇上吃饭都会让自己的御厨做菜。

这些厨师都是今天特一级甚至超一级厨师,普通老百姓再有钱也请不到他们。

而他们用的食材,也是全国最高档的。

这些御厨所做的菜肴,都是中国美食中的精品。

所以,溥仪每顿除了30多个固定的菜肴以外,还有太后或者太妃送的20个精致菜肴。

这样来算,溥仪每顿饭至少有50多个菜。

吃饭之前,必须由尝膳的太监先吃过,防止有人下毒。在餐具里面都会放着银牌,有毒就会变黑。

就为了溥仪一个人吃饭,要花费多少食材?

皇上的每日菜肉二十二斤,每月共六百六十斤     

汤肉五斤 每月共一百五十斤     

猪油一斤 每月共三十斤     

肥鸡二只 每月共六十只     

肥鸭三只 每月共九十只     

蒸鸡三只 每月共九十只 。

看看,皇帝1个月要使用660斤食材,光是鸡鸭就要240只。

而当时溥仪才5岁而已!他吃饭,基本只是略吃几筷子,有时候支持一个馒头,一块烧饼,或者一碗粥。

 

古代皇帝的伙食如何?

古代帝王的伙食其实没有人们臆想的那么好,帝王的伙食大多吃的是一个讲究,也就是更注重礼仪规制的形式,而不是具体的菜肴。

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就可以看出皇室贵族吃饭的时候非常讲究仪式感,即使吃个家常便饭也要搞得人心惶惶、复杂繁琐。

每个帝王对待伙食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的主张一切从简,有的主张形式主义。

金世宗完颜雍·伙食要求“一碗粥加两个小菜”

很多人一说到皇帝必然想到的是富丽堂皇、珠光宝气、美食珍馐的生活。但是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一生节俭至极。每次要求后厨做饭的时候,只做自己一个人的标准,一碗粥加两个小菜。

公主回娘家,没吃上饭

话说有一会,金世宗的大女儿豫国公主没事回趟娘家看望父亲。赶巧豫国公主一路边走边玩,顺便给父皇置办点礼物,不知不觉到达宫里的时候,正好是晌午。

金世宗完颜雍刚好坐下,拿起筷子吃饭。大女儿风尘仆仆来到父皇面前,完颜雍放下筷子招呼闺女过来吃饭。

豫国公主一看,父皇的伙食九四一碗粥加两个小菜,自己是个女子欠欠巴巴刚够吃的,父女二人一同吃这点午饭肯定不够。

豫国公主干脆说,自己在路上的时候吃过,现在不饿。

金世宗非常难为,女儿回家一趟居然自己连顿饭都没招待,后厨又熄火了,实在不好意思再让仆人们忙碌。

大臣们挨饿讨论国事

还有一回,大臣们跟完颜雍讨论国事。不觉很晚,仆人们小步上前告诉完颜该用膳了。

金世宗听后喊着两个大臣一起吃,两个大臣不知道世宗皇帝节俭,到跟前一看,还是一碗粥、两个小菜,这哪够三个人吃的,赶紧说自己不饿,请陛下用膳。

清朝满汉全席·90%是看菜

喜欢清朝宫廷戏的网友们都知道,清朝皇帝的伙食规模是最大的,多则三五十道菜,稀里哗啦全上,桌子直径有2米。

很多人会不理解,皇帝一个人能吃的过来这么多饭菜,认为皇家的生活真是奢侈浪费。

其实不然,满汉全席是一种礼制,三五十道菜当中仅有十道八道是真正的皇帝食用的菜,九成以上属于“看菜”。

什么是看菜,看菜就是凑数的菜。很多菜距离皇帝有一米多远,胳膊肯定够不着,有一些菜轮番着上了很多次,有可能甚至长毛了也要上。

所以,但凡不是昏庸的君主,其实他们的生活起居、日常伙食没有想象中那么奢侈,甚至很多都不如一些富商豪强。只是碍于封建礼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伙食程序而已。由此可见,当皇帝也是件十分辛苦的事,至少吃饭都不能放开豪爽地吃。

古代皇帝的伙食如何?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皇帝贵为一国之主,所享受到自然也是权贵最高级别规格的待遇,整日里食用的莫不是山珍海味,相信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讲,最熟悉的莫过于那桌满汉全席,满汉全席的名气不小,但真正见过的想必是寥寥无几。

皇帝食用的食物,首先奢侈在价格上。

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到底有多好呢?虽然皇帝贵为一国之主,享用的都是最好的东西,但有时候,皇帝吃饭也很是肉疼,因为,由于虚报账目,加上中间的各级转运费用,皇帝食用的食物竟然比民间甚至能高出上千倍!

皇帝久居深宫,并不知道某些食物的价格,比如说鸡蛋,在民间只要两文钱,但是到了皇帝那里,就足足需要几十两银子,生生的贵了几千倍。

满清的皇帝每日可以食用两餐,分别是早餐和晚餐,早餐在每日清晨食用,而晚餐则在每日的下午食用。

当然了,在正餐之外,还会有额外的用餐时间。

其次体现在用餐的量上。

宫中皇帝的饮食每日都是极为细致的,首先是皇帝吃过的样式,绝对是种类繁多,不管皇帝想要吃如何的口味,都能做出来。

清朝时期,专门为皇帝制作食物的地方名曰御膳房,御膳房中,有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珍惜食材,特别是清朝皇帝,因出身东北地区,所以不少都极为喜爱东北地区产出的熊掌等食物。

寻常人家,平日里烹煮的可能只是一碗米饭,几个小菜,清朝皇帝则不然,清朝皇帝每日的正餐都会摆满几张桌子,不管吃不吃的下,总归都是要摆上去的。

清朝皇帝每日的食物包罗万象,不仅仅是炒菜,还有火锅,米饭,点心,面食,汤粥等。

每日皇帝进膳的菜品种类,不输于某些如今的某些自助餐。

清朝的御膳房中的厨师数目都是极多的,总共合计有着数百名厨师每日专门负责为皇帝做饭享用。

虽说菜品丰富,但皇帝却是很少食用,首先是到了清朝末年,皇帝的饮食基本上都归几名贵妃们管理,贵妃们送什么,皇帝就吃什么,这时候,御膳房依旧在准备食物,但是御膳房的食物基本上都是不会动的。

这些食物最后会到哪里去呢?

首先是宫女太监,宫中的宫女太监们可以享用这些剩菜剩饭,宫中宫女太监数目众多,但即使是如此数目,也就无法将这些食物尽皆享用。

最终这些食物还会被售卖给城外的小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些食物全部处理掉。

当然了,并非所有皇帝都是穷奢极侈的,清朝的皇帝大多饮食都是极为奢侈,但也有些皇帝则是以勤俭出名,但总的来说,皇帝每日要投在食物上的费用都是一笔天文数字。

古代皇帝的伙食如何?

《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在中国历史早期便被迫与国家政治相连。《周礼》中关于不同阶级饮食礼仪上的规定可谓多如牛毛,不胜枚举。无数历史名人的命运亦随着饮食起起落落:商代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靠厨艺这块敲门砖走上了人生巅峰;周亚夫则因汉景帝赐宴时为他“独置大胔(无骨大块整肉),无切肉,又不置箸”而“心不平,怏怏而去”最终君臣失和。

够了,够了,实在是看厌了波诡云谲的政治,让我们回归温香软糯的食物本身。古人力于农耕,却常常挣扎于温饱线上,难谈美食。那贵为一国之君的天子呢?他们的餐桌上,又究竟摆放着哪些珍馐美味?

图1 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 配图

  • 一、普通的餐桌

一提到天子的饮食,我们瞬间联想到的往往是一餐百余道菜,“吃垮”大清的慈禧。但当我们真正翻看现存的天子食谱《清宫御膳档》时,也许会十分惊讶:皇帝的餐桌并不以珍奇见长,呈列的几乎都是百姓平日所食之物,连咸菜豆腐都屡见不鲜。

历代天子饮食多不重奇。

北宋皇室“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官修的《政和本草》将羊肉与人参并列“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宋神宗年间公众日均消耗羊肉1200斤以上。此时之羊并非如先代高居庙堂,而是遍布江湖之远,苏轼诗云“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馨盘筵”,宋人食羊之盛,可见一斑。南宋偏处东南,羊肉难得,天子便同常人一般大食螃蟹,宋孝宗号称“蟹痴”,曾因食蟹过多患上痢疾。

图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明代则因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恐后世子孙不知民间疾苦,为后世子孙定下规矩,用餐时除精致饮食外,“民间时令小菜、小食亦必集”,囊括了苦菜、蒲公英、杂豆、麦粥等多种普通食物。

清代皇室偏好口味清淡鲜美的苏州菜,尤以康熙、乾隆为盛,乾隆甚至将苏菜名厨张东官破例由苏州织造府选入父子世代相传的御厨队伍中,将其封为七品官,每日头道菜必由张氏所做,出宫巡游也必带此人。而究张氏拿手的“苏造肉”,也不过是东坡肉的变种;传入民间后,百姓无钱买肉,将其手法用于烹调猪内脏,再加上火烧,便成了大名鼎鼎的北京小吃——卤煮火烧。

图3 东坡肉,又名滚肉、东坡焖肉

  • 二、精致的餐桌

御膳普通而精致,普通的是食材,精致的是选材、烹调。

就清代而言,御膳对食材的品种、产地、时令、鲜活甚至是采摘、屠宰方法都要求颇严,仅日常使用的调和油便有十余种之多。丰富的食材重在饮食均衡,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天子的主食中杂粮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每日餐后还要食用应季水果;在特定日子里,天子也会戒除荤腥,茹素度日。有的天子本人对食材也相当挑剔,康熙曾讲他所食之物“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乾隆更是考究,春天榆树发芽他要求吃榆钱饽饽,初夏新麦灌浆抽穗他要吃新麦“捻转”(长条状食物),盛夏喜食茄子扁豆,常年食用鸭子,以其性阴,可降处理政务的心燥。

图4 八宝鸭是苏州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菜

烹饪一道,食材固然重要,关键还在于烹调之人。御厨的烹饪是一种艺术,能达到所谓“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的境界。这有时需要极高超的技术,如乾隆喜食鸭子,御厨便把鸭子整个去骨,留下完整“滴水不漏”的带肉皮囊,再填上八中食材,煮五个小时后,仍是一只不失形状的完整鸭子,这便成了乾隆最爱的“八宝鸭”。

有时需要人文气息,如清宫有一味“绉纱馄饨”,以方形皮象征地,团状馅象征天,包在一起便是天地未分的混沌世界,绉纱则指半透明的馄饨皮,一锅煮出,仿佛整个宇宙尽在其中。有时需要一点创意,苏造菜大师张东官拿手的“樱桃肉”便是将猪肉切成未分离的小块烹煮七八个小时,然后用红曲点睛其上,艳若樱桃。

图5 绉纱馄饨

  • 三、规矩的餐桌

偌大帝国最好的状态便是稳定,帝国权力中枢的宫廷更是秩序井然,即使天子本人也不能恣意妄为,这在餐桌上也有所体现。

明代重祖制,自明太祖于洪武元年将樱桃、梅、杏、鲥鱼、雉定为四月供奉太庙的“荐新仪物”后,便预示了后世子孙的一场噩梦。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沿用诸物祭祀。其他还好说,鲥鱼仅产于长江,朝廷便在南京设“鲥鱼厂”主管鲥鱼捕捞和运输,于每年五月十五祭祀过明太祖和马皇后,便将鲥鱼用层层冰雪覆盖,装于黄布遮盖的运船中,火速送往北京,必须与六月底到达,七月一日供奉太庙,然后皇帝必须食用。这一过程复杂繁冗,而皇帝吃到嘴里的鲥鱼,经过将近月余的折腾,又没有冰箱冷库保鲜,此时的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天子才能够了解……

清代宫廷按照满族习惯,天子每日进早晚两膳。清代皇帝按祖制普遍于四点钟左右便早起,早膳安排在清晨六七点钟,晚膳在下午一两点;早膳前和晚膳后各有一次点心加餐,皇帝可随时传唤。到了晚上六点多,尚有一次酒膳,仅有小吃夜宵,不设大鱼大肉。对于成年自律性强的天子,这样的制度自然科学有效,个别皇帝还会自主加强约束,如乾隆每日晨起,都要先喝一碗冰糖燕窝粥,以助养生。而少年天子往往难耐固定时间的约束,如同治便常常私下出宫猎奇。

图6 乾隆皇帝汉服图

  • 四、灵活的餐桌

宫中饮食固然精致,但往往一味求稳,灵活、创新不足,天子不耐规矩时,也常常会寻找灵活的补充途径。

宋代宫廷盛行宫外取食,即遣人于宫外购买食物回宫享用。宋代天子不似前代般小心翼翼,在饮食上更为洒脱,兼之汴京、临安美食荟萃,此制盛极一时。宋真宗大宴群臣时,曾遣人至汴京市场上沽酒;仁宗也常于各店肆买食;到了徽宗宣和年间,商贩们聚集皇宫酸枣门,专等天子传唤购买“晨辉门外设看位一所,前以荆棘围绕,周回越五七十步,都下卖鹌鹑骨饳儿、白肠、水晶鲙……荔枝诸般市合,团团密摆,准备御前所唤”。等到高宗南渡,汴梁名厨不少随军南下,这些北宋旧人于临安城中仿效旧时呼和,吸引了高宗注意,很快便被天子点名选购,并获得厚赐,临安宫外迅速再现汴京辉煌,和宁门外“早市买卖,市井最盛……遇有宣唤收买,即时贡进。”

图7 宋朝的繁华闹市

明清天子受约束较多,宫闱森严,不复宋时盛况。

明代天子久居深宫,难得出游,其饮食上的灵活更多体现在个人爱好上。如永乐皇帝喜食羊肉,正德爱吃灌肠,隆庆嗜好驴肠、果饼,天启钟爱乳娘客氏掌勺菜肴,崇祯则雅好燕窝羹。

清代皇帝受满族传统影响,天子出行自由度较高,于宫外灵活饮食的机会也更多。康熙在亲征噶尔丹途中,曾亲手猎鹿,烤鹿肝享用,并传唤宁夏面食、水果;在黄河畔保德驻跸时,更是带随从大捕黄河鲤鱼恣情享用,还写信给留京太子讲述鲤鱼的鲜美。乾隆爷酷爱狩猎,一次于木兰秋狝后,命手下烤制鹿肉享用,并由西洋画师绘图留念;下江南巡游时,慕名微服至苏州寒山寺平常僧厨烹调的素菜,大快朵颐后称赞“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

图8 乾隆帝南巡图(局部)

天子饮食固然胜过民间万万,但万变不离其宗,妙手御厨在刀与火之间创造的奇迹,用的还是普通果蔬。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饮食之道,不在精奇,重在适度、均衡。

世事多艰,千载易逝。当我们摩挲泛黄书页时,人间的那一抹烟火气穿越时空萦绕指尖,带来心头的一丝慰藉:或许,在那些冰冷名字之后,他们心中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

文:清凉山居士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皇帝的伙食如何?

古代皇帝的伙食,今天确切可见可品尝的,要算是清朝皇帝吃的“满汉全席”了。宫廷皇家筵席中原是分“满席”和“汉席”的。

满席以饽饽及干鲜果品为主,配以北方的野味火锅,汉席以菜肴为主,煎炒烹炸,在宫里是不合着用的。

到晚清,宫廷食谱传出,民间酒楼中开始有了“满汉全席”的宴席名称。民国以来,许多大城市都有经营,发展成为高档大型筵席,并流传至香港、东南亚,日本也有专营“满汉全席”宴的。

一般人们都认这是离我们最近的皇帝们常吃的宫廷筵食品。满汉全席所用菜点有多种满族风味,其他都是汉族名菜名点,包括冷热菜肴甜咸面点、干鲜果品上百种组成。

清初满洲人刚入关,皇帝皇亲们也还保留了传统的饮食习惯,这些习惯的食品到“满汉全席”流入民间后已不多见了。

《红楼梦》中乌进孝往京城送年贡,记载的都是满洲人在东北时爱吃的东西,其中就有狍子肉、鹿肉、野鸡、飞龙等野味。

在清初几代皇帝中都保留了冬天吃鹿肉的习惯。当时黑龙江地区每年农历十一月向都要向皇室进贡,贡品为野猪,细鳞鱼、鳟鱼等。

满族先世女真人在金代,皇帝吃的是用木碟盛放的十几种肉食,据《钦定满洲源流考》记载有:猪、羊、鸡、鹿、兔、狼、麂、獐、狐狸、牛、马、鹅、雁、鱼、鸭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脔以芥蒜汁清沃,陆续供列。

可见一歺中各种野味非常丰富,这也养成女真人体格强壮,善搏杀的特性。满洲入主中原,受汉族饮食习俗和烹饪技术影响,加上统治地位和物质保证,皇帝及宫廷膳食浮华考究,奢华日盛。

如:1862年12月30日,刚继位的皇帝载淳除夕前晚膳食谱为:大碗菜四品:燕窝“万”字金银鸭子、燕窝“年”字三鲜肥鸡,燕窝“如”字锅烧鸭子,燕窝“意”字什锦鸡丝。

中碗菜四品:燕窝溜鸭条、攒丝鸡蛋、攒丝翅子、溜鸭腰。碟菜四品:燕窝炒炉鸭丝、炒野鸭瓜、小炒鲤鱼、肉丝炒鸡蛋。

中盘二品:白糖油糕、如意卷。燕窝八仙汤。皇帝餐桌上一顿饭几十个品种,而且任何人不能与皇帝同桌用膳,除非特例。一个人面对五光十色的菜肴、听着花里胡哨的菜名,吃得香才怪。

古代皇帝的伙食如何?

比较好,没有具体开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