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很正常。

因为李鸿章、曾国藩等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仍然花费了很多年才进入官僚的高层。其实,如果不是太平军四处攻打,朝廷被迫将大权交给李鸿章、曾国藩等不是很高职位的官员,让他们发挥了威力,让李鸿章、曾国藩按部就班的升职,怕是一辈子也爬不到后来的地位。

李鸿章、曾国藩是科举考试的胜利者,尚且如此。

左宗棠在科举考试失败了,自然仕途更为坎坷。

满清的科举考试是八股文,非常死板。

可以这么说,文学水平非常高的人,未必能写好八股文。

左宗棠20岁时候,通过捐银钱为监生,才得以参加了乡试,但落榜了。

大家注意,左宗棠不是考上秀才以后,以秀才身份去乡试考举人的。

而是通过捐银钱才获得秀才的资格,唯一的解释是左宗棠并没有考上秀才。

这次考举人,考官为胡鉴。胡鉴在试卷上批个“欠通顺”。大家要知道,考举人不同于考秀才,试卷要求是非常高的。

左宗棠连基本的通顺都做不到,落榜也是必然。

只是,左宗棠的运气很好。

当时道光皇帝要求全国考官检查没考中的试卷,并且给了湖南6个举人的名额。

更幸运的是,胡鉴忽然疾病死了。当时如果想要从落榜的人里面挑选6个人,就等于要承认之前的考官看试卷是有问题的。

哪个考官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他们就选取了已经死掉的胡鉴考生,选中了左宗棠。

由此,左宗棠磕磕绊绊的成为了举人。

虽说举人到做官是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并不容易,是要去京城参加会试的。

结果就是,左宗棠前后考试3次,全部失败。

更搞笑的是,第二次他明明以最后一名考中了。结果皇帝认为给湖南的名额太高了,决定取消几个。左宗棠就是这样被淘汰了。

三次失败以后,性格要强的左宗棠大怒,从此不考了,回湖南乡下务农去了。

那么,左宗棠虽然是举人,却没有当过官。在满清严格的官僚体制下,左宗棠当然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

直到1851年,48岁的左宗棠终于迎来了好机会。

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为了对付杀过来的太平军,从湖南全力收罗人才。当时左宗棠有贤人的名声,在胡林翼的推荐下成为幕僚。

事实证明,左宗棠极有才能,很快成为幕府中的一号智囊,连咸丰皇帝都知道了,对他重用。

53岁,左宗棠成为兵部郎中。

搞笑的是,左宗棠成为如此重臣,却对当年科举失败极为不满。他认为,自己就是科举制度是垃圾的最好例子。

一个能够左右国家大局的贤人,科举考试却磕磕绊绊,最终止步于举人。

而慈禧太后,也很明白左宗棠的心理。

直到1874年,北京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颁下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士。

由此,62岁的左宗棠终于成为了进士。

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左宗棠的出生,说的好听点,是书香门第,说的直白点,贫苦家庭,怎么说呢,虽然他父亲和祖父都是秀才,但都只在村里当教书先生,家里十几口人,左宗棠是老小,1812年出生,上面有2个哥哥、3个姐姐,出生的时候他祖父都80岁了,孩子多,全告父亲一个劳力,家里有点薄田,农忙时种地,闲时教书,日子过得很贫苦。

左宗棠幕僚起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历任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封二等恪靖侯,1885年病逝福州,赠太傅,谥号文襄,图为左宗棠墓。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左宗棠也就幸运在这儿,虽然家里寒素,但他们家是七世秀才,父亲又是私塾老师,1816年因为父亲左观澜教书名气渐起,被聘往长沙教书,于是举家迁往省城长沙,所以左宗棠从小跟跟大哥左宗域和二哥左宗植读书。1826年左宗棠得县试头名,1827年得府试第二名,因父母先后去世,左宗棠在家丁忧,直到1832年才开始参加乡试,中举人,于是左宗棠接了父亲的班,干起了教书先生,并娶了周诒端,成了周家上门女婿。

左宗棠从外国人手中收复的国土有16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收复国土最多的将军。

后来几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1843年心灰意冷的左宗棠用教书多年的积蓄在湘荫东乡买地建房,后取名叫“柳庄”,自号“湘上农人”,过了8年的耕读传家的平静生活,因屡试不中左宗棠放弃了儒家经典,开始研读大量农利、地理、军事、管理等实用书籍,学问大涨,为他日后成功也打下基础。直到1852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此时左宗棠已经40岁了,当时内乱爆发,清廷急需有实干的人,于是像左宗棠这样长期专研实践成为热门人才,因经不住师生友人的相劝,左宗棠终于离开柳庄,前往长沙,从幕僚起家,一直坐到封疆大吏,入阁拜相。

图为左宗棠的湘荫柳庄。

当时太平军打到长沙,左宗棠想避世隐居也不行了,当时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到湘阴寻左宗棠出山,最开始做军师,张亮基做了湖广总督后,左宗棠跟着去了武昌,张亮基调往山东后,又有湖南巡抚骆秉章请当军师,湖南团练大臣曾国藩请领兵打仗,左宗棠其实对内乱没兴趣,为了见用于社会,于是出任骆秉章的幕僚,共6年,不但保了一方太平,还强有力支持了曾国藩对外用兵作战,当时有官员弹劾左宗棠是湖南“自封”巡抚,可见左宗棠在湖南军政权力不小,直到1860年,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在湖南招募兵勇,随曾国藩带兵作战,左宗棠正式出山,这年他48岁。

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左宗棠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被大家所熟悉,是清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先后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起义,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为什到了48岁才渐渐得到重用呢?

早年被科举制度埋没

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开始施行,当时作为选拔官员的一种新兴制度,可以说打破了门阀大族对于官场的垄断,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的举荐制和世袭制,给广大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门路,为巩固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再好的经也被念歪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基本上就是八股取士,已经失去了客居的本来目的,而且到了清末,客居舞弊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左宗棠参加了科举考试。

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左宗棠读书不想那些为了参加科举做官的人一样,只读四书五经,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而且涉猎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也是手不释卷。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获得举人的头衔,虽说也能做官,可是对于左宗棠这样有大志的人来说,并不想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小吏度过一生,因此接着考,可是连续三次,都是名落孙山。对于自负才学的左宗棠来说,这样的打击也是够大的,于是再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了。

才华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开始展露

左宗棠屡试不第,虽说绝了科举之心,但并没有放弃学习。由此左宗棠放弃了四书五经,开始潜心经世之学。1852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湖南省城危急的时候,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在左宗棠的建议下,三个月的时间里长沙都没有被太平军攻破,最后太平军眼看攻破长沙无望,最终撤围而去,左宗棠也因这一战而声名渐起。

1854年4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这时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越来越剧烈,清政府几乎失去了对湖南的统治,面对这样岌岌可危的局面,在左宗棠的谋划下,不仅湖南的形式转危为安,而且还能出省作战,并且还是连战连捷,可以说湖南能够在太平军的打击下稳住局势,最终转危为安并支援外省作战,左宗棠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从此,左宗棠随着剿灭太平军一步步的高升,虽说中间被人陷害,但由于其才华被很多人欣赏,纷纷相助左宗棠,才最终转危为安。1861年正式补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督办军务;1863年升闽浙总督,1866年改任陕甘总督捻军起义,甘肃回民起义;1878年收复新疆,平定新疆叛乱。

可以说,左宗棠在年轻时名声不显都是由于科举制度阻碍了其才能的发挥。可也正是这样,才能使左宗棠潜心钻研经世之学,为以后的名声鹊起打下坚实的基础。左宗棠在中年后之所以能够展露峥嵘,和其屡试不第后潜心学问,厚积薄发有很大的关系。左宗棠别的方面不说,其抬棺进疆,收复新疆的壮举为保护我国的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

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屡考不中的苦逼青年

左宗棠自幼苦读诗书且心怀天下,嘉庆二十一年参加长沙府应试勇夺第二名,本以为后面中举那是顺其自然,没想到上天似乎有意想多磨炼这个年轻人,在后来参加乡试中成绩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前面两个关卡左宗棠都顺利度过,本以为最后的上京参加会试也会一帆风顺,没想到的是连考三次都落榜了。这左宗棠本来就是个暴脾气,明明自己才学过人怎么就考不上呢?一怒之下发誓再也不考了,就这样他收拾东西回家专心研究 地理 军事 经济 水利 等其他学问,这也为他后来的在战场上的百战百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皇帝钦点必须当官

虽然闲赋在家可是并没有无所事事,他深知如今天下内有百姓生活凄惨,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期间左宗棠苦心研读兵法盼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虽然没能高中进士及第,但是朝中仍然有不少人举荐他出来做官,左宗棠对这些举荐都找各种理由拒绝了。后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全国战火烧遍江南,左宗棠屡次拒绝出仕的消息传到了咸丰的耳朵里,他找人带话给左宗棠说,你都年近半百,再不建功立业就没机会了,然而左宗棠此时正想以48岁高龄参加第四次会试,咸丰特批“取功名何须科举”跟着下来圣旨封他为四品京堂后补,跟着曾国藩手底下做事,就这样左宗棠开启了后半生的精彩。

战无不胜的传奇人物

在晚清期间一片投降派把持朝政,对西洋人更是畏敌如虎,唯有左宗棠一人坚持战斗到底,这也成了整个满清朝廷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后来甘陕回乱,上千万汉族老百姓惨遭回回屠戮,左宗棠带兵出征杀的回回入狱无门,平定了暴乱之后又抬着棺进入新疆,跟当时的俄国沙皇展开激烈斗争,在没有军费的情况下左宗棠借钱打仗,并且成功收复了新疆领土,当时左宗棠的威名在新疆广为流传,在那种政治环境下左宗棠能搞坚定自己的立场主站到底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他是近代的民族英雄。

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我是林哥,我来答。因为48岁时左宗棠才出任封疆大吏。

左宗棠,字季高。有时与人嬉戏时,留款却写高季左,常常以此为乐,二十岁时中举人,然此后会试屡试不第,但是年轻才干却得到了,胡林翼、林则徐等人的赏识,虽多邀请举荐,均被左宗棠拒绝,可见其恃才傲物之个性。后迫于压力,出任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等人幕府,均被赏识与重用,湖南官场曾有言:诸事皆决与左,故戏称左中承。骆秉章听闻此言并不在意,继续重用左宗棠,使其才华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其实,赏识左宗棠的又何止以上几人,清代名臣曾国藩也是极为赏识其才能。曾国藩在与太平军前期的作战中由于不得章法,经常连吃败仗,几次投湖却又被部下救起,曾在向朝廷所上的奏折中不敢隐瞒实情,便写到:臣不知兵,屡战屡败。此事被左宗棠得知,左当即提笔一字不改又重新写了一遍,只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顺序的颠倒,意义却不同,咸丰看后不但不责备曾国藩,反而勉励与他,左之才干可见一般。左48岁时,在曾国藩的大力举荐提携下,才真正走上成功之路,成为浙江巡抚。

此后,左文襄亲率湘楚旧将远征新疆,收复中华故地。临终上奏朝廷,将台湾改为省治,且不避派系,保举福建巡抚刘铭传署理台湾巡抚,并命湘楚诸将协防,以防法国觊觎台湾。为国家之统一,领土之完整,付出心血。

我是林哥生活,以上仅为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左宗棠生于清仁宗嘉庆十七年(1812年)。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成为举人。

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家读书的左宗棠。左宗棠在夜里急匆匆前去拜见,结果由于心情激动,一脚踏空,落入水中。见面后,林则徐笑曰:“这就是你的见面礼?”

林则徐与左宗棠长谈,并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他。

林则徐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望着年逾花甲的林则徐,左宗棠的眼睛湿润了。

后来,在征战新疆时左宗棠没有忘记带上林则徐赠送的地图。

临别,林则徐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左宗棠以对联时时激励自己。他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知己。” 林则徐回到福建后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林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咸丰开始关注这个人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