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很多次机会都能杀掉刘备,但是为什么他始终却不杀?

曹操一生杀人无算,似乎是一言不合,就杀无赦。

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曹操杀人有一个铁定不变的原则,那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虽然经过了演义,但基本还是说明了曹操杀人的套路。

最近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题主这个问题,做个简单浅陋的回答。

希望与友友们交流!

01

为我所用

曹操唯才是举,只要能为我所用,就不看出身,甚至是不看品行。比如许攸,是与曹操光屁股一起长大的,其品行曹操是一清二楚的。

在官渡大战的关键时刻,许攸来降,曹操非常高兴和信任,接受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掘漳淹邺,最终战胜袁绍。

可是,不久之后就把许攸杀了。因为许攸人品太差,负能量太大,实际上也没啥用了。

至于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见曹操对刘备的重视,但此时的曹操希望借助刘备的力量,来扫平天下,是把他看作帮手,而不是对手。

02

两害相权取其轻

曹操杀掉兖州名士边让,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汲取教训,在杀孔融的时候,做足了文章,效果还不错。

刘备刘皇叔,是大佬,社会美誉度很高,影响也很大。杀刘备带来的危害,在曹操有机会杀刘备的时候,远远大于利益,是暂不能杀。

还有个可能,我认为是“曹操大意失荆州”,他或许以为还能掌控刘备,觉得刘备逃不出他的手掌芯。

曹操最后头疼睡不好觉,是不是与这个有关系,不得而知,但肯定后悔过。

这其实与曹操对待关羽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03

情势需要

在成就霸业之初,曹操必须做出大肚能容的态势,以便于招纳天下人才。杀掉了刘备,也就砸了自己唯才是举的招牌。毕竟当时曹操还处在给刘家汉室打工的阶段,一心也给刘家打工,实际上是给自己打工的刘备,不好下手。谁叫刘备姓刘来,人家姓得好啊!

04

刘备枭雄

刘备出身贫寒,能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事业,的确了不起。

其确实有其高明的地方,善于伪装,哭穷,示弱,都是政治家天生的本领。

在弱小的时候,不可以太强势,否则,引火烧身。刘备深谙此道,所以才全身而退。

曹操也正是此中的高手,如果曹操已经是稳定了北方,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你再看看,如果让曹操逮住机会,还会放过刘备吗?

05

鞭长莫及

放虎归山,刘备脱离了曹操掌控的势力范围,取得荆州,摆平西川之后,曹操就鞭长莫及啦。

最大的转折点,来自于诸葛亮出山。

曹操是没有想到,刘备会三顾茅庐,把卧龙凤雏一股脑儿请出来啦!

桃园结义三兄弟,或许曹操还真没把他们看作致命对手。

但诸葛亮一出山,就是“三把火”,尽管迫不得已,但已经显示了其老辣之处。

此时的曹操,纵然晓得,也无济于事啦!

历史的结果,必有其历史的原因。

题主这个问题,的确难度很大,我只能粗浅的说说这点看法,以此请教好友指正。

曹操有很多次机会都能杀掉刘备,但是为什么他始终却不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曹操很在乎重视人才的名声。

大家可以看到,曹操开始是很弱小的,无论地盘还是兵力都不值得一提。

后来即便是官渡之战时期,曹操相比袁绍,实力还是弱小的,差点就因粮草匮乏而战败。

然而,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最强大的军阀,占据汉朝三分之二地盘,其实就是招贤纳士的结果。

大量人才,包括敌人的部将,比如袁绍麾下的许攸之流,都投靠到曹操麾下了。

曹操就是依靠这些文官、武将以及豪强地方力量,这才从小角色成为三国第一人。

这种情况下,曹操非常在意自己重视人才的名声,这样其他贤才 才敢于投靠。

而刘备的名气非常大,曹操如果杀了他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第二,刘备有个皇叔的身份护身。

众所周知,刘备是刘皇叔,皇帝的叔叔。

而刘家皇族是不能随便杀的,这是汉朝多年的规定。

而刘备同曹操在一起的时候,一直装作很老实,曹操找不到罪证,无法胡乱将他杀掉。

毕竟,刘备不是普通人,杀了他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第三,刘备处处小心。

刘备也不是等闲的角色,他处处小心,堤防曹操下手。

可以预计,曹操赐给刘备的食物、酒水,刘备是从来也不敢碰的。

刘备只要和曹操见面,基本都是公开场合,有很多文武官员。

真正私下见面,刘备会尽量带着关羽、张飞以及其他部下。

即便这样,刘备还是不安心,最终找了一个夹击袁术的理由逃出曹操控制区,自立为王了。

曹操有很多次机会都能杀掉刘备,但是为什么他始终却不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叛汉,今天下三分,于和伟得其二!所以肯定不能杀啊,因为杀不了,难道你能让于和伟自己杀自己?(活跃下气氛)三国乱世,群雄并起。都说乱世出英雄,那个时代有很多才智杰出的人物横空出世,其中曹操和刘备二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二人出身不同,人生经历也完全不同。他们的人生曾经有过几次交集,而且曹操断定刘备是真英雄,在占尽优势的时候,却始终没有对刘备出手。对于这一点,也引起了后世的诸多讨论。

其实曹操之所以长期没有对刘备出手,主要还是刘备这张政治牌确实很有分量。

从曹操的角度出发,刘备的位置是很特殊的,他是皇室宗亲啊。

刘备虽然是个卖草鞋的,但当时人家打的旗号却是正宗的皇室后代。按照刘备的宣传,他祖上乃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妥妥的皇家血统。只是传到了刘备这一代,已经过去了近四百年。刘备为了多赚些钱,只好编制草鞋和凉席,去街上售卖。

所以别看人家是卖草鞋的,若论起辈分来,皇帝都得管他叫叔。得益于这样的身份,在结合刘备的个人品德和魅力,很快就名满天下。

此时的刘备虽然没有多少实力,钱粮和兵马也比不上曹操,甚至于多次为曹操所击败,迫于形势不得不给曹操打工,但他绝非池中之物。曹操虽然明白,但没有好的借口,也不能随便杀了。而且曹操从一开始,就和董卓不是一路人,更不打算称帝。因此他面对刘氏皇族时,态度表现得一直非常谨慎。虽然董承衣带诏一事,曾威胁到了曹曹操的个人安全。

但曹操的态度是,只处理董皇后和董承,董家属于外戚,并不算是绝对意义上的皇族。对于皇帝和其他刘家人,曹操则没有下重手。这是忠君爱国的思想在作祟啊

当然,还有就是刘备这个人很聪明。

曹操眼光不错,他看出来刘备绝非一般庸人,更不是油腔滑调的势力之人。此人胸有大志,很有城府和想法,知道隐藏,更知道不失时机的出手。因此曹操在青梅煮酒时,断定他是英雄。但刘备会演戏啊,他这时候突然因惊雷而丢掉了筷子,让曹操觉得,刘备虽然有谋略,但缺乏魄力。还有一次,白门楼下,他问刘备该不该杀吕布,刘备说杀。要知道吕布和刘备之前可是兄弟相称啊,当初纪灵和刘备相争,那可是吕布辕门射戟给解的围。刘备如此不顾旧情,这让曹操认为刘备的仁义名不副实,更加轻视于他。

再加上当时的刘备确实缺乏资本,和曹操简直不是一个档次的,曹操认为其很难成事。在他看来,刘备这样的人更适合给他当手下,因为在厉害的人物,那也得有着相应的实力去匹配。他觉得只要自己能一统北方大局,刘备就不会掀起什么风浪。

所以在曹操看来,如果动手杀了刘备,自己的名誉必定受损,会被人骂成屠戮宗室。儿留下刘备,说不定还能收归己有,曹操是真的惜才啊。而且得到了刘备那就等于得到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个人可是在虎牢关就被曹操看中的猛将啊!

所以,综合这些原因,曹操放过了刘备。只是他确实没想到,刘备后面居然敢反水,而且跌跌撞撞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最终赤壁一战,三分天下。刘备逐渐成长为了曹操不得不为之正视的对手

这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没办法,曹操不能未卜先知。否则的话,刘备死不死我不敢保证,但司马懿肯定活不长!

曹操有很多次机会都能杀掉刘备,但是为什么他始终却不杀?

曹操为什么不杀刘备?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爱惜刘备之才。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只要有一点本领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统一天下,但是每个人的方法和方针并不完全一样。比如袁绍认为只要占据河北,向南就可以称霸中原,向北可以招降胡虏。由此可以“王天下,成帝业。”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统一天下的志向,是靠地利来实现的。

曹操呢?他曾经说:“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他统一天下的方式就是以合理的方法任用天下所有有才能的人。刘备虽然不算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绝世英雄。但绝对不能忽视刘备的政治军事以及用人的才能。曹操之所以不杀刘备是希望刘备有一天能够真心归附自己。但是他忘了,刘备也是一个英雄,英雄怎么能够屈服英雄的麾下呢?

第二,为大局着想。

刘备被吕布偷袭以后,曾经投奔曹操。曹操以礼相待,给他高官厚爵。当时曹操的谋士对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这个人就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刘备争夺天下的雄心,劝告曹操早些除掉他,以免后患。但是曹操却对他说,“现在正是应当收揽英雄的时候,为了杀掉一个人而失掉天下所有人的心,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刘备以礼相待是为了招揽更多的英雄投入他的门庭。

第三,判断的失误。

曹操虽然爱其英雄,爱惜人才,但是他绝对不会中融英雄中人才来反对自己。比如说许攸,孔融,杨修这些人都是人才,但是当威胁到曹操本身的利益,曹操会毫不犹豫的杀掉他们。但是超超,最终却没有杀掉刘备,就是因为他对刘备判断失误。他低估了刘备的雄心,他把刘备当作乱世之能臣,但刘备的志向是做乱世之明君。一时失误千古恨,真是可惜呀。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观点,谢谢指教评论

曹操有很多次机会都能杀掉刘备,但是为什么他始终却不杀?

曹操刺董失败,反出洛阳,全国通缉。曹操到中牟县境,被人识破,准备捉去换赏银。县吏说道:“当今天下将乱,何故害杀英雄?”曹操因此得以脱身,矫诏起兵,联结十八路诸侯讨董。

东汉时风化最美,儒学大盛,人们讲究名节,轻死重义,连孔融的八岁小儿都能说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话来。所以,当时的人们的价值观,还没被汉末三国血腥的杀戮所污,尤其是经历过“党锢之祸”的人,他们的价值取向里就有识英雄、重英雄的节义。

(曹操是三国老一辈)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一辈人他们还挺讲究那些古礼。所谓的古礼,就是盛世的安邦救国,德友睦邻之道。乱世一起,各种秩序和价值观全都推倒重来,老一辈去世后,新一代人成长起来后,那就没有了“古礼”,变成了“务实主义”。所以,《三国演义》的前半部,单看曹操、刘备,后半部单看诸葛亮。在诸葛亮去世后,宵小当道,再无君子,世道险恶,人心不古。

刘备小曹操6岁,属于同辈,因为他们都是发迹于讨伐黄巾起义。相比于曹操,刘备的成名之路更是坎坷。曹操好弄险,因为曹家有家底供他挥霍。刘备本小利薄,小心经营,十多年时间,竟然也打出来了名堂,有英雄名号传世。

当年虎牢关初见,到刘备占据徐州,曹操其实一直都是太守、刺史级别的,刘备确是从一介白身打到徐州牧,且与袁术、吕布都交过手,信义颇著,连汉家天子都有声闻其英雄之名。曹操本就是爱才惜才之人,有道是识英雄、重英雄,后来的曹操对关羽都能做到“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以丞相之尊尚能折节如此,对于刘备,就更是惺惺相惜了。

(不登台,就不是角儿)

话虽如此,曹操可是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狠人,对于不能为己所用的英雄人物,曹操如果也能爱而用之,那岂不是和后世的苻坚大帝一样了吗?处于四战之地的曹操,对刘备既爱且防,他也拿不定主意,就向他的几个谋士拿主意。

程昱素有急智,认为刘备必不会久居人下,应当杀之以绝后患。

郭嘉稳重,劝说曹操,既迎汉帝以树高名,不可杀刘备以负害贤之名,绝天下人望。

荀彧的表现就更是奇特了,他竟然什么也不说,给了曹操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曹操最终决定不杀刘备,但是也不能放他出去,要把他软禁在京城里,看着他就不会出事了。

曹操的想法是美好的,对待刘备也算不薄,争奈刘备太能韬光养晦,青梅煮酒时,还说“一震之威,以至于此”,让曹操误以为刘备锋芒已经磨尽。

(程昱有急才)

恰好袁术新败,欲北投袁绍。刘备以左将军身份愿意为国分忧,曹操就答应了,派了朱灵为副将,让他们带着五万兵马去堵截袁术。

刘备前脚刚走,程昱、郭嘉都来找曹操,曹操悔之不及。刘备果然蛟龙入海,一去不回,再占徐州,结连袁绍、刘表。袁绍陈兵河北,曹操压力空前增大。

在郭嘉的谋划下,曹操确定了先打刘备再战袁绍的战略方针。刘备虽然数月间招降纳叛,招募到数万兵马,却是新兵,不能当曹操。徐州在短暂占据后,又被曹操夺去。刘备北上投袁绍,关羽被围土山降曹,张飞流落汝南。

此后,虽然曹操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却一直没有机会擒住刘备,直到两人在汉中之战时再次见面。当时曹操都已近古稀之年,刘备也年届六十。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终于活出来他想要的样子,如当年曹操评点的刘备,“世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尤其是虎牢关曹刘初见时君正芳华,如今垂垂老矣,天地如盘,世事如棋,如楚汉风流,一朝散尽。

曹操后悔当年的决定吗?应该说是相当后悔的,一个刘备让曹操活出了两个人生的厚度。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也应不悔,方对得起魏武的名号。

曹操有很多次机会都能杀掉刘备,但是为什么他始终却不杀?

我是林哥我来答,不是曹操不能,而是不想,不敢,毕竟刘备是汉帝亲承的皇叔,为剿灭吕布立有大功,其为人及品行亦被诸侯及庶民所仰望,且刘备无过,天下诸侯为求能人辅佐,无不向世人展现出自己的爱才之名,杀之恐寒天下名士及能臣之心,况曹操。

建安三年即公元199年。曹操在刘备的等人的协助下,最终擒杀了反复无常的的吕布,取得了徐州的全面胜利,天下十三州,操又得徐州,同时刘关张三兄弟的归顺,也使得曹操如虎添翼。当时的天下曹操已没有畏惧之人,这一点大家在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的情节中可以看得出来,刘备归顺曹操之后,表现的极为谦卑恭谨,同时操为得备之心,也向汉帝推荐刘备,曹操素有平定天下诸侯,取汉自代之志,此时的刘备武不过关张,文不过,孙乾简雍糜氏兄弟,亲随不过千人,且已势穷,曹操此时最大的心愿是收服刘备之心为己所用,而不是杀掉刘备失去天下人心。

我是林哥生活,以上仅为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