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我们就知道的 陈胜、吴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关于陈胜和吴广的事迹!可介绍得非常片面.有时候在想,一个没有读过书的老百姓,在那个奴隶社会刚刚真正转变成封建社会的时代,老百姓连苟活都难的时代里!陈胜吴广却能说出;王侯将相,另有种乎的传世名言,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千古绝唱。而他们起义失败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又具备什么样的个人色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陈胜、吴广都是反抗秦朝暴政的人,也是农民起义。

但陈胜、吴广并不是追求解放农民,不过是“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意即“我们也能当上王侯将相”。

说通俗点,陈胜、吴广是利用农民打天下,自己做王侯将相而已。

陈胜这个人,有着农民起义的很多局限。

其一是战略眼光短浅。

明明秦朝还有很强的实力,陈胜就敢分兵多路四面攻击,派周章带着主力孤军深入去打咸阳。

结果周章被章邯打的大败,周章自杀。这种毁灭性的失败,导致陈胜最终灭亡。

其二是还没胜利就开始骄傲。

陈胜起兵到被杀,前后只有6个月。

然而,就在他刚刚有些起色的时候,就称王。

部下陈馀、张耳认为陈胜不应称王,应迅速向西进军,拥立六国君王的后裔,为秦朝大量树敌。同时二人还警告陈胜,如果现在就称王,则天下诸侯恐怕不会不服,失去大量盟友。陈胜没听从他们的意见,急于做王,最后果然众叛亲离。

除了过早称王以外,陈胜起兵才几个月后,就比皇帝还皇帝。

陈胜给地主打工的时候,曾经对那些穷朋友说:“如果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的”。

结果,果然有穷朋友来投奔他。

这个穷朋友是普通农夫,口无遮拦,常常跟人讲陈胜过去的逸闻。陈胜知道后大陆,杀死了来客。

部下认为陈胜连多年的好友都杀,根本不能容忍。从此以后,陈胜的旧交都纷纷自动离去。

更夸张的是,陈胜目中无人,连长辈也不放在眼里。陈胜的岳父和大舅子来投奔他,陈对他们态度极为冷淡,对岳父也不尊敬。

岳父愤怒地说:“依仗强势怠慢长者,不能长久!”于是不辞而别。

其三还没胜利就开始火拼。

吴广的死因,目前有多种说法。

吴广是被部下田臧所杀,事后田臧还把吴广的人头献给陈胜,陈胜不但没有指责还给与奖励。

一说田臧是为夺权杀死吴广,陈胜无奈接受事实;

但另一说是,吴广在军队中威望仅次于陈胜,让陈胜感到恐惧。所以借用田臧的手,将吴广除掉。

就在当年,大部分人认为是陈胜杀掉了吴广。由此,陈胜大军内部出现严重内乱,军心涣散。秦大将章邯率军攻来,田臧率部迎战。但此时部队的直接领袖吴广刚死,军心大乱,官兵一触即溃,田臧也被杀死。

小学我们就知道的 陈胜、吴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陈胜吴广起义的事迹,小时候在我们的课本里学到过,陈胜吴广为了反抗暴秦的统治,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虽然这次的农民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由此而激发的各地农民起义却层出不穷,最终,刘邦推翻了暴秦的统治,为什么刘邦的起义能够成功,而最开始的陈胜吴广失败了呢?

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注定是会失败的,究其原因,就是自身原因以及外部条件不成熟,在这里说到自身原因,那我们要先看看陈胜和吴广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一,陈胜与吴广的小农经济思想,只顾眼前利益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就不多做叙述,我就先简单的说一下,陈胜和吴广是一批赶往渔阳的壮丁屯长,但是由于恰逢大雨,寸步难行,肯定无法按时抵达渔阳,因此两人商议,进也是死退也是死,不如一起反了,两人振臂一呼,没曾想响应号召的人也不少,起初也是非常的顺利,起义军一路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逼近秦朝都城咸阳。可惜,我们的陈胜和吴广乃是农民出生,目光短浅,他们没有朱元璋那么的有远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是他们却没有继续努力,而是自己急于自封为王,还给自己建造了宫殿,还封了百官,要知道,枪打出头鸟,起义尚未成功就自封为王造宫殿开始享乐,不是把自己钉在枪口上吗,看看朱元璋为什么会成功,他用的什么策略,“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才是正道,果不其然,陈胜这支出头鸟得到了秦国重视,都已经逼近咸阳了,秦国大将军章邯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进攻,偏偏其他的义军又不愿意相助,最终导致起义失败。

二,对自己一起起义的兄弟没有兑现誓言,只顾自己享乐引起诸多不满

历朝历代,但凡农民起义的,很少有成功的,这里失败的原因很多,类似陈胜吴广这种,小农思想,起义才不久,就开始自封为王,就开始建宫殿享乐,和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失败如出一辙,好不容易打到了南京,不继续努力,反倒是称王建号最后失败。还有一个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起义还没成功,自己屋里开始内讧厉害,陈胜在起义之初,为了拉拢人心,曾和一些以前一起务农的苦难兄弟许下诺言:“苟富贵,勿相忘!”,在陈胜于陈县称王以后,有一些兄弟自然要来投靠陈胜,没想到就因为抖搂了几件小的丑事,陈胜尽然对老乡们痛下杀手,此时也是引起很多起义老兄弟的不满。

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读《史记·陈涉世家》的批注中也指出,陈胜、吴广有“二误”:一是违背“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杀死旧时伙伴,导致众叛亲离,二是信用朱房胡武,赏罚失当,导致诸将不愿为他们效力,主席的一句话就点明了陈胜吴广起义注定失败。

历朝历代,农民起义鲜有成功的,归根究底,还是一些小农经济,贪图享乐,革命尚未成功了,就开始封王,建宫殿,封百官,这样露骨很容易招致秦国的重点照顾,而且也会引起其他各路义军的不满,果然,在逼近咸阳后,章邯大军攻击,其他各路义军居然没有愿意帮忙的,朱元璋提出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才是正道,才是王道,起义才会成功。

小学我们就知道的 陈胜、吴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苟富贵勿相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提到这些经典名句,就把我的记忆拉回到秦末的乱世。说出这些话的人并不是名门望族,也不是饱学之士,而是一个叫做陈胜的年轻人,他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我这么说你相信吗?反正我是不信的。这些口号,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能说的出来的,陈胜背后是一股暗流在涌动,这股暗流就是秦末的反秦势力。没有他们的背后操控,单凭陈胜、吴广很难兴起什么风浪。这些口号是事先就策划好的,因此说出来才具备极大的蛊惑性和号召力。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起义,是整个秦末乱世的开端,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时之间天下皆反。看似牢不可破的大秦帝国,逐渐开始崩塌,六国的复辟势力,有野心的豪强,有秦末的游侠和名士。如楚国名门项氏,沛县的亭长刘邦,秦末名士张耳,都被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陈胜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是受过教育、知书达礼的人。陈胜很可能是楚国贵族之后,所谓的“大楚兴,陈胜王!”和陈胜所建立的政权叫做“张楚”,就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吴广可以说是陈胜的军师,很多口号和策略的制定人就是吴广。前台的陈胜王,后台的吴广谋,这台秦末的大戏,之所以如此精彩就是因为形形色色的角色和热热闹闹的故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小学我们就知道的 陈胜、吴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中,把陈胜写入了"世家",足见陈胜的历史地位和分量。

↑陈胜是反抗暴秦第一人↑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陈胜是一个胸怀大志,也有一定能力的人物,按照韩信与刘邦论兵的标准,韩信能够驾驭"不限数目,多多益善"的兵力,刘邦能够驾驭各种能人异士,那么,陈胜的能力呢?

适合当一个小官,驾驭1000人左右的军队规模,已经是他的上限了。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带着九百名戌卒,按照规定,要去往渔阳一带戍边。

都怪一场不停歇的狂风暴雨,耽误行程已成定局,依照当时秦朝的法律,误期者一律斩首。在强烈的求生欲作用下,陈胜想起了当年立下的鸿鹤之志,如今,身边有了900名待死的成卒,逃也是死,反也是死,他和吴广讨论后,决定造反,赌上这条命!

↑大泽乡起义↑

秦朝的灭亡,就此这场暴风雨开始了,六国故民和日贵族们还在灰溜溜夹着尾巴做人的时候,竟然是一个出身普通的老百姓举起了反秦的旗帜。

单凭这份勇气——历史上第一个敢于反抗暴权的老百姓,陈胜和吴广的历史地位就无法动摇了,更何况,陈胜还说出了那句捅破了所有皇权裤衩的真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有意思的是,代替陈胜完成反秦大业的,恰恰不是六国贵族之后,而是另一个小老百姓-——刘邦。刘邦称帝后,特意为陈涉置守冢30家,按时牺牲血食祭祀,直到王莽战败后才断绝。可见刘邦是发自肺腑感谢陈胜的。

比较一下陈胜和刘邦,就能看出陈胜为人极其致命的弱点:他既不会打仗,更不会驭人!

其实,陈胜手下不是没人,但队伍很不团结啊--武臣直接自立为赵王;韩广自立为燕王;周市倒是聪明,捧出个魏国公子魏告当魏王,此举直接导致本来活的好好的魏告,在次年被章邯击破,为了保护老百姓,依照约定自焚而死。

↑陈胜起义军一度声势浩大↑

葛婴奉陈胜命令,向东南攻打原先的楚地,为了号召人心,拥立襄疆当了临时楚王,襄疆的楚王位子屁股还没坐热,就听到了陈胜自立为楚王的消息,一山不容二虎,一楚不容二王,葛婴就把襄疆杀死了。

那楚地的人心呢?陈胜和葛婴就不管不顾了?

可见,陈胜的起义军阵势很大,他的部将不但能够拥立六国旧贵族,甚至不乏自立为王的野心家,那么,问题来了,陈胜算什么?下面的部将根本就不服他。

甚至陈胜的老乡,在陈胜称王后,还把他当成搬砖的工友,是可忍孰不可忍,陈胜把不识好歹的者乡给宰了。司马迁说,此举导致陈胜离心离德,是败笔。笑话,一个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老乡工友能做什么?

↑陈胜很快就败亡了↑

陈胜离心离德,归根到底还是自己能力不行。他杀不杀老乡,都不能镇服自己手下的部将。

最憋屈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起义队伍合伙人,堪称二当家的吴广,因为和另一个陈胜部将田臧意见不合,被田臧一刀咔嚓,而且,田臧还是假借陈胜的命令杀掉了吴广,真是杀人诛心啊。

可见,陈胜和吴广,都很有勇气,但他们实在不是造反打仗当领导的命,本来他们两人当了秦朝的屯长,已经混出点模样,可偏偏那场不期而至的大雨,把他们卷入了时代的狂流中。

纵然有鸿鹄之志,却只有燕雀的飞行能力,怎么可能混出一片天呢?

王候将相,是不问"有没有种"的,但有没有那个本事和运气,才是关键啊。

不知道陈胜吴广临死前,会不会后悔?

小学我们就知道的 陈胜、吴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是男人,按现在标准讲是有忧国忧民有反抗强权剥削压迫的斗士,也是聚众闹事捣乱社会制序制造混乱的坏分子

小学我们就知道的 陈胜、吴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我是爱学习的小虫子,欢迎关注我,与我交流中国历史。

很多人一定很奇怪,陈胜吴广,秦末很著名的人物,但是后来他们到底怎样了?他们是怎样的人?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他们轰轰烈烈的开始,最后平平庸庸的结束。

陈胜吴广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的话,可能终其一生就是两个普通人。但是在今天看来,他们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雄,拉开了推翻暴秦的农民起义浪潮,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个组合主要以陈胜为主。陈胜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数千年来振聋发聩,直接冲击了历代帝王们皇权神授的“天子”身份的合法性。

在秦律严苛的大环境下,发生于秦二世元年一场大雨既让一群戍边的士卒成为了违法者,也给了陈胜吴广两个小吏机会登上宏大的历史舞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横竖是一死,不如做一番大事吧?

于是一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起义石破天惊般的拉开了帷幕,短短期间内就发展到了兵车数百辆,骑兵千人,兵士数万人的规模。可客观来讲,这里面天时地利的成分多,归于人的要素要其实相对少一些。陈胜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但综观史书,他与吴广稍微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是在鱼腹中放入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伪装成狐狸高喊“大楚兴,陈胜王”,成功的唬住了跟随他们的这一队士卒。不信天命的陈胜最后用这种方式,让后面的士兵们确信,跟着陈胜造反是天意。不得不说,颇具讽刺意味。

而后面的故事,跟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大同小异,声势浩大的迅速崛起之后,无可避免慢慢归于平庸。陈胜惊恐地发现,以他的能力,竟然带不动这么庞大的队伍(虽然他的确很有理想),他失去了对各路人马的控制,手下将领纷纷自立为王,又打着陈胜的旗号互相攻击,争权夺利,吴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杀害的。究其原因,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义军之间关系相当松散,陈胜在这中间更多的类似于一个精神领袖。可悲的是,他既无经验,也没能力约束住这支队伍。

当时许多人对陈胜的领袖地位不以为然,而陈胜也缺乏对现状的正确认识,陷入一种盲目乐观之中,在还没有定天下的情况之下就开始摆谱享乐。陈胜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以后忘记了自己起初的目的,不得不说,权力的确是个好东西,它让陈胜迷失了。但大势已去,他的队伍最终被秦将章邯各个击破,他也死于自己驾车人庄贾之手,至此,传奇人物陈胜吴广短暂的辉煌时代结束了。不过他们掀起的反秦浪潮最终获得了成功,只是笑到最后的人成了项羽和刘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