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中,如果蜀国不和吴国打夷陵之战,蜀国能统一三国吗?
如果刘备克制,在没有充分准备丶完全有把握可以一战而胜的情况下,坚忍不拔,养精蓄锐,等待更好时机,还是有希望的。
就像赵云劝阻刘备那样:"曹魏是蜀汉主要的敌人,只有伺机消灭曹魏,才能佔居中原制高点,号令天下,然后威慑东吴,天下可定"。
蜀汉高举匡扶汉室之大旗,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就是活靶子。除恶务除元凶,擒贼先擒王。可以事倍功半。
而东吴孙权当时还在投机观望,迟迟未称帝,曾经劝曹操称帝,希望天下大乱,好做割据之梦。刘备舍中心而剑走偏锋,无论输赢,其实都只对曹魏无任何损害,相反坐收渔翁之利。
可何况刘备不胜反败,精锐尽丧,还造成忧愤攻心,旦不保夕。夷陵之败,刘备追悔莫及,临终托孤,也是有气无力。他已意识到意气用事丶损失惨重,蜀汉飘摇,未来堪忧。所以对诸葛,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若阿斗扶不起,汝可自己决断"。
诸葛仍然不忘初心,五出祁山,北伐中原。但毕竟不可和五虎将鼎盛时期同日而语,都无功而返。
倘如刘备不报仇心切,不轻举妄动,不急于求成,布大局,谋大业,蜀汉实力应比五出祁山时更加雄壮,有张飞丶赵云等五虎将挥师北伐,战况一定强过后三国,蜀汉还是有望重举光武之中兴。
然,历史往往是一步不慎,满盘全输啊![捂脸][捂脸]
在三国中,如果蜀国不和吴国打夷陵之战,蜀国能统一三国吗?
绝无可能 曹地太大 蜀汉太贫 太难了
在三国中,如果蜀国不和吴国打夷陵之战,蜀国能统一三国吗?
一堆答案在那里比人口物产地盘,这就能决定胜负?那还打个锤子,曹操官渡直接投袁绍可好?
在三国中,如果蜀国不和吴国打夷陵之战,蜀国能统一三国吗?
首先表达观点:蜀吴不发生夷陵之战,蜀国统一三国的概率有,但非常小。
其他问答肯定已经从人口、地盘、人才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我们从其他方向来看看蜀汉统一三国的难度有多大。
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成汉成汉(304-347年)是十六国之一,在西晋末年由氐族领取李雄建立;公元347年,被来自江左的东晋桓温率军击破灭国,成汉灭亡时,北方(中原)被后赵统治,南方被东晋统治,成汉连来自南方的势力都不能抵挡。
成汉时期形势
前蜀前蜀(907-925年)是唐朝末年节度使王建所建,十国之一,公元925年,被唐庄宗李存勖所灭。
后唐当时面临北方契丹的压力,河西走廊和西域也并未降服,南方更是诸国林立,但前蜀已经抵抗不住后唐的大军。
后唐时期形势
后蜀后蜀(934-966)是十国之一,前蜀被灭后,孟知祥任西川节度副使,后来唐庄宗在兴教门之变中被弑,孟知祥便割据蜀地称帝;公元966年,被北宋灭掉。
北宋灭后蜀时地盘也不大,但中原物阜民丰,人口众多,实力对后蜀是碾压式的。
后蜀时期形势
汉王国历史上割据蜀地的政权几乎没有能够一统天下的,但是刘邦是个例外;
但其实我们从地图中可以看到,遏制刘邦出蜀的关中并不是铁板一块,被分为三秦,而且项羽也并没有一统天下只是占了西楚还是无险可收的地势,在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许多诸侯作壁上观并不明确支持项羽甚至还跟项羽作战(齐地),所以刘邦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才从蜀地绝地反击。
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
综上所述,蜀国统一三国机会很渺茫,在人口地盘实力都不如另外两家的情况下(荆州还丢了),可能只有在曹魏发生内乱的情况下抓住时机,或有统一的希望,但是根据历史经验我们知道,在蜀汉集团最风光的219年,就是曾经的盟友东吴在背上捅了一刀,当你锋芒盖过其他两家的时候,就是被针对的一方,哪怕是曾经并肩作战的盟友,也靠不住。
在三国中,如果蜀国不和吴国打夷陵之战,蜀国能统一三国吗?
一般情况下,没可能,诸葛亮都说了,都是高手,想赢很难。但不是不可能,只是很难很难。而且大部分最顶级的人都死了,关羽,黄忠,张飞,马超,庞统,基本都死差不多了,都不是在夷陵之战的时候死的。
说了不可能,并不是没有机会,起码诸葛亮可以把机会提高10倍,100倍,可惜机会太渺茫。
感觉诸葛亮对武将并不是那么重视,也许只是事情太多,太累了,躺下了,如果当时有潘睿等人在的话,诸葛亮就不会那么累了,多活一二十年,司马懿可能就倒下了。
有的人说,诸葛亮对潘睿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关羽,诸葛亮更重视荆州的潘睿,而不是关羽,可能低看关羽。关羽没来之前,都是潘睿指挥荆州(士兵有没管不清楚,),潘睿后来被抓投吴,发挥了很大作用,诸葛亮觉得很可惜,对关羽不一定见得可惜,关羽在的时候起到一直提醒关羽的作用,可惜关羽还是没听,如果知道关羽没听的话,早知道把调走了。
但打了夷陵之战,是有可能的,还有机会,如果黄权,马良没去的话,(反正去没去刘备都没听),马谡就不会上战场?也许吧。起码黄权会打仗,而且只是守住拖住20天而已。
在三国中,如果蜀国不和吴国打夷陵之战,蜀国能统一三国吗?
在三国中的蜀国之所以没有统一三国,跟夷陵之战没有多大关系,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水镜先生对刘备说:能把握住当世时势变化的俊杰,世间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卧龙孔明,一个是凤雏庞统。
刘备得到水镜先生的指点后,破费了一番功夫,终于将凤雏、庞统都纳入麾下。
既然“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那为何刘备将两人都收服了,却依然不能统一三国呢?
一、诸葛亮的实力不弱,魏国和吴国同样不弱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孔明先生无所不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从而导致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魏国和吴国真的弱不禁风吗?
从上帝视角来看,这个结论显然站不住脚,蜀国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吴国有周瑜、吕蒙、陆逊、黄盖;魏国手下也有像许褚、曹真、司马懿、贾诩这样的人才。
能够成为对手的双方,自然不可能弱,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甚至评价曹操的军事指挥能力堪比孙武和吴起: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如此情况下,诸葛先生在地狱难度开局的情况下,能够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已是了不得的一件事。
至于统一三国,这远远不是孔明先生光凭才能就能办到的事情了。
二、蜀国地盘太小,战争潜力有限,无论是兵员、资源、劳动力数量都远远比不上魏国
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其实是底盘最小的一个,地盘小,意味着人口少、资源少,在三方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蜀国战争潜力最差。
再者,从地理位置来看,益州固然艰险,但这也意味着敌人只要守住了出川的要塞,那么蜀汉政权等同于被限制在了四川。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明确说明: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可在吴蜀联盟宣告破灭后,蜀国少了一个盟友的同时,连荆州也给丢了,这意味着蜀国东出秦川的难度成倍增长。
当时蜀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也一直是个大问题,蜀汉人少,9个人就有一个去当兵,剩下的人还要负责从事生产工作。
可青壮年都上了战场,剩下的老弱妇孺又能做些什么呢?答:蜀锦。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很容易便能发现一个问题,诸葛丞相率军北伐时,最大的问题不是敌人太强大,而是自己拿不出粮食了。
光靠着物资供应不上这点,我们就能想象统一三国的难度。
三、蜀国人才储备不够,内政型、武将型的人才都太少了
诸葛丞相在《后出师表》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阳群……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这句话让人看着,尽显疲态,他说出了当时蜀汉政权最致命的问题——人才不够!
蜀汉建国不过三年时间,刘关张、黄盖等蜀汉政权核心人物都去世了,此时新一代的人才又没成长起来。
面对这种局面,诸葛亮毫无办法,如他所言“未解”也。
结语
《后出师表》: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面对着这一连串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诸葛亮内心很苦,蜀汉和曹魏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万般无奈之下,他做出了北伐的决定: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是丞相最后的努力,也是蜀汉政权最后的希望。
但有以上三条原因无法解决,蜀国在统一三国的道路上,注定只能以一种令人惋惜的结局收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