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姜维明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为什么还要害怕区区黄皓?

姜维为避祸,跑到沓中屯田。

姜维并没有控制蜀汉大部分军队,虽然姜维在蒋琬、费祎去世后,长期充任大将军职位,但其时蜀汉全国有10万军队,留守成都的大约有3万,汉中2万,各地驻军2万,姜维避祸沓中所率之军不过3万人。而且沓中所屯之田,并没有能够收获多少,每逢作战,还需要成都供应军械粮草,因此,姜维虽然在沓中屯军,但是并不能形成独立的势力。

刘禅是否昏庸且不谈,不过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权臣了。蒋琬、费祎居于中枢,调度全国,是十足的鸽派人物,反对北伐。姜维自认为继承了诸葛丞相的遗志,矢志北伐,因此,蜀汉朝廷将相失和的局面一直存在,费祎一直压制姜维,每次姜维北伐,兵士堪堪不足万人,只能打一些小型的游击战斗。

(姜维)

公元246年,费祎在年初的宴会上,被郭循刺杀身亡,这是蜀汉政坛上的一件大事,也可能是姜维避祸沓中的真正原因。史书上说,郭循是魏国安排的刺客(魏国确实喜欢使用刺客),在郭循刺杀成功敌国大员(丞相)后,魏国下诏书追封其为长乐乡候,并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

时间回到三年前,也就是公元243年,姜维再一次进攻西平。毫无疑问,西平依旧没打下来,但姜维抓获了时任魏中郎的郭循。后来这郭循大概表现良好,蜀汉朝廷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足见蜀国对其殊遇之重。哪里知道这个郭循竟然身在蜀汉心在魏。资治通鉴卷七十五载:“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最后虽然刘禅没被杀掉,但他总算也拼着性命干掉了蜀国的一名大员。

这里有很大的疑问:费祎是蜀汉的鸽派人物,在当政期间一直压制着鹰牌姜维的北伐,每次只给万人规模,使得魏国国富民安。这样一个人物掌握朝政对魏国来说是好事啊,魏国没有理由要换一个鹰派人物当政来打自己啊。

在《姜维传》裴注里有载:“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这说明姜维爱好功名,不屑于做生意等芝麻小事。可是阴养死士意欲何为?《军师联盟》里司马懿可是阴养死士3000,最后高平陵政变一击得手,奠定司马氏天下。

联系到姜维一直被费祎压制,郁郁不得志,在费祎死后,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记录道:“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立刻姜维统兵规模上了一个台阶,从不足万人,到数万人。

姜维明显是费祎遇刺案的最大受益者,而且这个郭循还是姜维俘获并举荐给朝廷的,姜维算是引路人。郭循在宴席上光天化日下当众刺杀费祎,根本没有考虑退路,当场被杀死,这分明是死士的作为。

因此,虽然史书上记载郭循是魏国派遣的刺客,但是蜀汉朝中并非无人,难道看不出端倪?姜维明显有很大的嫌疑。

如果蜀汉朝廷对这件刺杀案存有疑虑,那么姜维就不可信任了,但是朝廷苦无证据,或者姜维作为蜀汉后期军中的核心,在当时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既然已经损失了一名丞相,难不成还要再损失一个大将军?

蜀汉朝廷匆匆结案后,默认了魏国派遣刺客行恐怖主义的事实,等于洗脱了姜维的嫌疑。但是姜维并没有能够成为诸葛亮一样的大权在握的权臣,刘禅开始亲近黄皓。接任费祎职位的是陈坻。在黄皓的引荐下,刘禅十分信任陈坻——没办法,大将军统兵在外,内政必须要找一个信的过的人。陈坻与黄皓交好,因此刘禅也越加宠信黄皓。

(黄皓与刘禅)

姜维曾写过奏章,说黄皓等人弄权,不能信任,让刘禅杀死黄皓。可是刘禅回复的文件非常佛系:黄皓是一个宦官、是个小人,你大人不计小人过,算了。姜维没有扳倒黄皓,反而把自己弄成了黄皓的对立面。姜维担心继续留在成都有性命之忧,于是自请屯田沓中。

后来诸葛瞻、樊健等人继续执掌朝政,但是他们也选择了与黄皓交好,蜀汉朝政继续在混乱的道路前行。

公元263年,诸葛瞻带领士兵前往江油阻止邓艾奇袭成都失败,慨然说道:身为国家之臣,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江油,此三罪也,何得返?于是自杀谢罪。

(诸葛瞻死难)

可见,在诸葛瞻这样的名臣之后的眼里,黄皓、姜维是一样需要得到制约的人物,也可以看出,姜维已经有些不听从朝廷制约了,所以诸葛瞻才会说“外不能制姜维”。但是姜维统管大兵在外,这些在朝廷里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员,如果直接制约姜维,就会形成费祎一样的将相失和的局面。黄皓居中制约,这些朝臣反而可以将得罪姜维的工作都说成是黄皓从中作梗。如此,大家面子上都能过的去。

姜维如果以死士刺杀黄皓这样的实权派,费祎之事殷鉴不远,难保不会惹火烧身。上奏章请求皇帝诛杀黄皓,皇帝一个太极打了回来,明显不希望再出现一个权臣。中国历朝历代,在王朝初期的开创期和上升期结束之后,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皇帝开始越来越信任太监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对外臣越来越不信任,所以要用太监和牵制和制衡外臣。

所以,姜维之所以不能铲除区区一个黄皓,其背后的原因是蜀汉的文官势力对于姜维武将势力的制约,这体现了刘禅皇权对外臣执掌军权的不信任,以宦官代行制约之权。黄皓最后做到了奉车都尉,是给皇帝亲自赶马车的工作,在西汉时期,霍光曾经做过这个职位。可见,黄皓已经掌握了朝廷实权。姜维自身都难脱丞相遇刺嫌疑,此时更难有所动作了。

在历史上,姜维明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为什么还要害怕区区黄皓?

蜀汉灭亡时,共计军队10万不到,除掉各地驻守的,还有长江口、益州南部以及江油等地戍边的,估计8万都未必有。就这8万人马,还得分为两拨,诸葛瞻主内,姜维主外,两人平分秋色吧。因此,姜维手上最多不过4万兵力。

仅凭这点兵力,想逼宫迫使刘禅杀掉黄皓,估计是没戏。为啥?姜维虽然身为大将军,但在朝中的威望并不高。军人嘛最终还是要靠军功,不过想要翻越天堑秦岭以及打败关中强大的曹魏几乎不可能。因此,姜维想建立功勋,几乎是奢望。

文臣治国,最看重的还是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蜀国北伐收益率几乎为负数,因此,朝中反对北伐的声浪很高。尤其是恩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反战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试想,如果姜维试图以“清君侧”的名义打到成都,在朝中无人支持的话,别说难以成功,反而摊上个叛乱的罪名。何况,姜维并不想叛蜀。因此,即便他再怎么厌恶黄皓,也仅仅止步于奏折而已。

姜维杀不了黄皓,那凭借着手上的兵力,也不至于怕他,为何要跑到沓中屯田呢?

其实,这又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皇帝与权臣争权那点事。

自从刘备离世后,诸葛亮掌控大权,再加上刘备的临终遗言,刘禅唯有相父之命是遵。诸葛亮北伐后,又整了份出师表,特意安排董允几个刚正不阿的人紧紧盯住刘禅,刘禅也不敢造次。等到诸葛亮去世后,黄皓刚想冒水,就被董允死死地按了下去,究其原因是诸葛亮的余威还在,董允为人正直,无懈可击。于是,刘禅仍然毫无办法,唯有耐心等待。

公元246年,董允去世。刘禅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机会,他起用陈祗,黄皓也从后宫走向前朝。两人配合默契,打击诸葛亮留下的老班子。在刘禅的默许下,众多老臣只能含恨离开,朝政渐渐地落入两人手中。陈祗病死后,黄皓便开始专秉朝政。

从一个小黄门到专政,黄皓飞黄腾达的背后,其实是刘禅的夺权之路。诸葛亮制定的诸多法令以及培养的管理班子,严重制约了刘禅的皇权。刘禅为了夺回权力,不得不效仿东汉末年汉灵帝等皇帝的做法,通过扶植宦官集团,培养自己的新班子,打压掌握朝政的大臣们。

黄皓是一个,陈祗也是一个,他虽然只是镇军将军,实权却超过了大将军姜维。幸亏他支持北伐,立场与姜维一致,姜维才能安然无恙。而等到陈祗死后,权倾朝野的黄皓便蠢蠢欲动,想升迁阎宇,从而挤掉姜维。

公元262年,也就是蜀国灭亡的前夕,各方矛盾开始激化。

姜维的处境变得非常微妙。一方面,黄皓想安排自己人阎宇挤掉姜维;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认为姜维北伐劳民伤财,应该削夺其兵权,还以文官。

从姜维的角度来考虑,两方力量都是冲着自己的兵权而来,只不过黄皓是为私,而诸葛瞻为公。当初,凭借着陈祗在朝中的支持,姜维能继续北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站在刘禅这条船上的。如今,黄皓却要将他赶下船。

黄皓因为专政,诸葛瞻等人也想除掉他。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因此,姜维为了自保,决定站队诸葛瞻。于是,他便上奏刘禅,请求除掉黄皓。

那么,从刘禅的角度,又是如何考量这件事呢?

黄皓是自己的代理人,杀了他,谁帮他控制朝政呢?

就姜维与诸葛瞻两方,后者代表的是官二代,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远超于姜维。即便黄皓胡来,刘禅也不敢轻易动他们,那唯一的办法便是制约他们。

诸葛瞻等人强烈反对北伐,希望姜维下课,那么,兵权将有可能落入他们的控制之中。内外军权都掌握在诸葛瞻等人手里,加上诸葛亮在蜀中的威望,刘禅恐怕做梦都要吓醒。

因此,刘禅为了制衡诸葛瞻,就必须拉拢他们想要弹劾的姜维。然而,由于黄皓的刺激,无意中将姜维推到了诸葛瞻那边。

虽然刘禅不可能黄皓,但更需要拉拢姜维以对抗诸葛瞻等人,于是便故意要求黄皓向姜维谢罪。

后语

三方矛盾似乎被刘禅完美地解决了,然而刘禅万万没想到,正是这场内部危机导致了一年后的亡国。

姜维请求被拒后,终于意识到黄皓不只是专政的宦官,而是代表着刘禅那不容侵犯的皇权。既然刘禅不打算除掉自己,他也无意在掺乎朝政,于是跑到沓中屯田。

黄皓没整掉姜维,反被将了一军,心中十分不爽,于是故意留中姜维发来的重要军事报告,错失最好的防御时机,导致蜀军丢失武都、阴平两郡,让邓艾有机会从阴平入川。

诸葛瞻则觉得自己最失败,感叹内不能除去黄皓,外不能制衡姜维,内心深处是对刘禅的绝望。因此,他明明有机会打败邓艾,却选择了带领官二代门血溅绵竹沙场,以死报国,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令人失望的朝廷。

在历史上,姜维明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为什么还要害怕区区黄皓?

引言

从人才分布来看,三国很明显的是前重后轻。

前三国时代,无论是谋士武将还是一方统帅,都是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魅力。很多人都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到了后三国时代,人才却形成断崖式下跌的趋势。魏蜀吴无论是哪一方,都罕有能够超越前三国时代的人才。

其中蜀汉一方,能与前三国时代相媲美的人才中,有一个人就是姜维。

分析

从诸葛亮的视角出发,姜维是继他之后,最能够担负起蜀汉重任的候选人之一。

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先后出现了三个相对意义上的执政者。先是蒋琬,再是费祎,然后就是姜维。

要说这三个人,谁是诸葛亮最为器重与信任的,这个还真不太好说。但要是说,谁最愿意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的,那一定是姜维。

只不过,以姜维的能力和才干,他虽有此志,却是无法完成如此之大业,而对这一点,费祎也是早有言明: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当然,费祎的阻止只能发生在他死之前。等到费祎死后,姜维就成为了蜀汉新的执政者。彼时的他独掌军权,可以说是蜀汉最为实权之人。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去畏惧一个太监,这究竟是为何呢?

  • 大将军姜维

姜维的早期履历其实很简单,蜀汉北伐时候,姜维从曹魏集团投奔到了蜀汉集团。从此之后他就成为诸葛亮极为信任以及着重培养之人: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当然,真正要是论到姜维展现才能,更多的还是在诸葛亮死后:

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此后的姜维一直在蜀汉担任重要的职位,为蜀汉的延续立有大功。连接羌胡,对抗曹魏,蜀汉最为依赖的军事主官就是姜维:蜀所恃赖,唯维而已。这句话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姜维在蜀汉的重要性。

等到费祎死后,姜维更是成为了蜀汉实际意义上的新执政者。可此时的姜维还并没有成为大将军,直到费祎死后三年,姜维才成为蜀汉的大将军,但不幸的是,他刚一担任大将军就吃了一场大败仗: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失败后的姜维,自请辞去大将军一职。当然,这也不过是表面工作,可从政治角度来看,没有这一职位他的号召力就会降低很多。等到他再成为大将军,就又是两年后的事了:

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复拜大将军。

可这又如何呢?且不说姜维的才干不足以匡扶汉室,实现诸葛亮的遗志。就算他的才干没有问题,依照蜀汉现在的国力以及政治环境,姜维又能又什么作为呢?他能做的只有屯田避祸而已: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 姜维为何害怕黄皓

姜维是真的害怕黄皓么?当然不是,姜维最为害怕的永远不是黄皓。宦官弄权再怎么样也只是因为皇帝宠爱,如果没了刘禅的庇护那黄皓又算是什么呢?

所以,姜维最为害怕的不是黄皓,而是蜀汉的后主刘禅。虽然从众多的历史记载中,我们都觉得刘禅这个人很不堪。

可事实上,刘禅再如何不堪,他也是姜维的“君”。东汉末年的政治生态,让姜维不得不引以为戒。宦官对于一个朝政的影响,宦官在有了君主信任之后能做出多少超出本人权限的事情,这些历史姜维是清楚的。

依照姜维的性格,如果留在京城那势必会与黄皓正面对抗。到时候如果刘禅一味地支持黄皓,那姜维自然会很危险。

那么问题来了,姜维作为蜀汉的大将军,执掌军权,刘禅会威胁到姜维么?黄皓敢狠狠的逼迫姜维么?

这些都是未知数。但我们可以从姜维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一个答案,如果刘禅真的要让姜维死,姜维的选择大概率也会是死。这是姜维性格底色中所决定的。

即便姜维选择不死,选择与刘禅和黄皓军事对抗,那姜维有成功的可能性么?答案是没有的。

姜维虽然是大将军,但大将军是官职,是你有掌握全军的权力,却并不意味着蜀汉的军队都在姜维麾下,都听姜维指挥。

姜维能够真正指挥的,始终只有与他参与北伐的那些蜀汉士兵。而这些士兵的数量是多少呢?从姜维数次北伐率军数量统计的话,这个总兵力不会超过3万人。

姜维虽然职位是大将军,但真正能直接管理的并不是蜀汉全部。那么蜀汉当时的主力部队都是怎么分布的呢?

除了姜维手里有3万兵马,还有一部分护卫京都的部队由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所率领。而这支部队的保守估计在2万左右。

还有一支重要的部队是在霍弋的手中。霍弋也蜀汉比较优秀的蜀汉二代人才,他的父亲就是有蜀汉磐石之称的霍峻,以数百兵力守葭萌关一年,次等战绩着实惊艳。

而霍弋则是统领南郡,保一方太平,手上掌握着南郡的全部兵力。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人对霍弋是绝对信任与忠诚的。而此部兵力也不会低于3万,否则不会让司马昭都忌惮。

所以说,即便姜维真的想要与刘禅对抗,他也先要过了诸葛瞻和霍弋这一关。哪怕他要对付的人只是黄皓,但他只要动了武力,那就是造反。

在诸葛瞻的视角里,姜维是与黄皓同等威胁的存在: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江油,此三罪也。

如此看待姜维的诸葛瞻,是不可能与姜维站在一道线上对抗刘禅的。至于霍弋,那是刘禅的发小,蜀汉的死忠,如果姜维想有所动作,以霍弋手上的兵力和霍弋的能力姜维也是很难得到好处的。

结语

从实力上来说,姜维没必要也不可能会畏惧黄皓。他真正担心的其实是刘禅。

他担心刘禅听信黄皓谗言而致自己于死地。而依照姜维对蜀汉的忠诚,即便刘禅真的要杀自己,他也不能去起兵。哪怕是自卫,或者是“清君侧”都是超越姜维底线的行动。

然而,就算姜维想起兵,他也有诸葛瞻和霍弋两个迈不过去的坎,更何况他手下的人也不一定全部追随他。

他之所以选择避祸,一个是为了保存实力,从他避祸屯田我们就可以看出,他还想要北伐。另一个就是不想让蜀汉的政治环境彻底混乱,是他出于忠心的一种考虑。

在历史上,姜维明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为什么还要害怕区区黄皓?

谢谢邀请!姜维明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为什么还要害怕区区黄皓?是因为黄皓是刘禅非常信任的宦官,刘禅对黄皓的信任,超过对姜维的信任,黄皓在刘禅面前陷害姜维,可制姜维于死地,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全力北伐。可是自从蒋琬死后,朝中反对北伐的声浪越来越高。丞相费祎,他是不支持北伐的,后主刘禅也认为,蜀道崎岖,魏军很难打进来,北伐劳民伤财。由于北伐多次不见成效,所以姜维每次北伐,费祎调拨的军队只是两、三万人,根本不能发挥什么作用。

宦官黄皓,自从刘禅小时候,就是带着刘禅玩的玩伴,此人阴险狡诈,一天到晚哄着刘禅玩,逗刘禅开心,刘禅做了皇帝,黄皓也升了官,由于刘禅喜欢黄皓,所以黄皓的官升得也越来越高,最后到了把持朝政的地步。黄皓在刘禅面前,百般讨好刘禅,让刘禅快乐。费祎死后,朝中几乎都换上了黄皓的人,黄皓经常在刘禅面前说姜维的坏话,致使刘禅对姜维不信任。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郭循刺杀费祎。郭循原本魏国的降将,姜维将他培养起来,姜维没想到郭循原来是曹魏间谍,现在姜维手下的大将,将丞相费祎刺杀身亡,姜维必然有嫌疑,加之黄皓捣蛋,弄得刘禅对姜维有些不信任。

黄皓祸乱朝纲,姜维上书刘禅将黄皓处死,刘禅怎能舍得呢?还劝姜维不要和黄皓一般见识,让黄皓给姜维道歉。本来是秘密上书,这一下弄明了,变成得罪黄皓了。姜维考虑到自己的安危,主动提出到沓中屯田,既能防守魏军,又能补给军粮。从那以后,凡是上书刘禅的奏章,全部经过黄皓过目。这样黄皓就是取代了刘禅了。

由于黄皓把持朝政,反对北伐的声浪越来越高,姜维的兵力受到黄皓的限制,伐魏没有成绩也是罪过,姜维处死黄皓,难上加难。黄皓处死姜维,那是容易的。若姜维回到成都,生命难以保障,怎能不害怕呢?

姜维本来是蜀汉的顶梁柱,却受到宦官的排挤,几乎要他的命;黄皓原本是小人,却得到刘禅的信任,任意陷害忠良,排除异己,怎能不亡国呢?

在历史上,姜维明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为什么还要害怕区区黄皓?

蜀汉后期,权力格局发生了连续剧烈变动。

到蜀汉灭亡前,姜维表面上位高权重,但实际上许多权力已经被限制,以致在成都站不住脚。

位高权重的姜维

姜维是大将军、录尚书事、督中外军事。

大将军,是最高武官,执掌武事。

录尚书事,就是有权过问全部政事。

督中外军事,就是可以指挥京师内外及外地各都督的部队。

从职务上看:姜维是此时蜀汉位置最高、权力最大的大臣。

蒋琬、费祎,都是以相似的职务统管全局,对面的曹爽,更是以相似的职务“专权”。

为何姜维还是因害怕黄皓陷害,要去远屯沓中呢?

因为,他的绝大部分权力已经被架空了。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权力架构

诸葛亮在世时,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领导人,丞相府是实际上的最高领导机构。

诸葛亮死时,刘禅已经27岁了,蜀汉群臣没有任何理由不把权力交还给人家。

所以,蜀汉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也就恢复到了东汉以来的“常规模式”:尚书台,负责协助皇帝做出决策;大司马、大将军为最高武官,负责执行。

这个权力架构中,尚书台与武官相互制衡,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

蒋琬、费祎、姜维,先后以大将军(蒋琬后升为大司马)录尚书事。

他们既是最高职务,又可以过问全部政务,权位极重。

不过,最高权力,掌握在已亲政的刘禅手中。

蒋琬曾为大司马、开府,权位比后来的费祎、姜维都要大。

不过,刘禅下诏令蒋琬进驻扎汉,伺机北伐。

后来,蒋琬打造战船,企图把伐魏的主攻方向改为上庸,众人有异议,又是刘禅令费祎、姜维前去“喻指”。

可见:刘禅虽然不太管事,但他只要想管,就是“话事人”。

当然,由于刘禅本人不爱理朝政,“不轻易动用最高权力”,因此,蒋琬、费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使他们在外地,仍可以处理大小事务。

不过,到姜维时,格局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决策层被边缘化的姜维

蜀汉的决策机构,是尚书台。

蒋琬、费祎,都曾经作过尚书令,在尚书台颇有根基,相比之下,姜维在此毫无根基。

另一方面,姜维长年在外作战,没有什么办法过问政事。

权力这玩意,从来不会没人要,你不去掌握,自然就有人掌握。

尚书令陈祗,既是刘禅宠臣,又与宦官黄皓互为表里,在尚书台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姜维。

陈祇死后,黄皓一跃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开始玩弄权秉、专持朝政。

同时,姜维连年北伐,已经引发朝内不满,朝臣与黄皓虽有矛盾,但在反对姜维一事上又走到了一起,结成同盟。

录尚书事的姜维,不但无法控制尚书台,反而成为人家“外制”的对象了!

军权受限的姜维

贵为大将军,又能督中外军事,姜维看起来是可以把持军权的。

不过,随着尚书台失守,姜维的军权也受到了极大限制。

大将军、督中外军事,但既没有发兵权,也没有人事任免、军事执法权。

“庆赏刑威”,掌握在尚书台。

段谷之战,汉中都督胡济失约不至,导致姜维大败。

“失期当斩”,古之常法。

可是,战后,胡济不但没有受到追责,反而升职为右骠骑将军。

魏灭蜀之战前,姜维要廖化加强阴平桥头、张翼增兵阳安关。

可是,因为黄皓扣住此事,兵马迟迟未发。

因此,尽管大将军,督中外军事,名义上掌握全国的军事,但因姜维实际能把控的,只有直接统帅的北伐军大部(自段谷之战后,累次北伐规模约在2-5万,因此,他实际把握的只有5万左右军队)。

摊牌

尽管姜维的军权受到限制,但他手中掌握了蜀汉一半左右的军队(蜀合计10万兵,而魏灭蜀时,姜维在沓中有5万),又毕竟位高权重,自然是黄皓的打击目标。

黄皓先下手,他联合诸葛瞻,一起推荐阎宇,试图取代姜维。

刘禅未答应。

姜维反击。

他立刻请求:杀掉专权的黄皓。

黄皓是刘禅最信任的朋友,刘禅怎么可能会除掉他呢?于是,刘禅让黄皓找姜维道歉。

这次对决,黄皓、姜维,打了个平手。

不过,在这次对决中,黄皓与尚书台,在反对姜维一事上已经公开达成同盟。

而且,黄皓毕竟常伴刘禅,他曾经使刘禅10几年不见弟弟刘永,要谗言害死姜维是极有可能的。

在成都,姜维既缺乏实力又缺乏安全,形势非常危险!

只有原离成都,依靠自己的军队保护,姜维才可能避祸!

因此,姜维请求到沓中屯田、避祸!

姜维到沓中屯田,蜀汉防御体系被迫进行大规模调整,破绽已现!

当然,更重要的是,连续的权力斗争后,黄皓擅权于内,姜维难制于外,蜀汉的领导体系彻底崩溃!

对面,淮南三叛后,司马家基本上完成了对魏国军政的全面控制,已开始磨刀霍霍。

蜀汉,该亡了!

在历史上,姜维明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为什么还要害怕区区黄皓?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黄皓能够将姜维置于死地。

大家都看过鹿鼎记吧。

韦小宝只是一个六品等级的太监,为什么一品高官索额图、八大铁帽子王的康亲王以及满朝文武都要巴结他呢?

就因为他像黄皓一样,是皇上的心腹。

黄皓和刘禅关系很好,刘禅对他非常信任。

可以说,大将姜维在外面打仗打的再好,只要黄皓在刘禅面前说一些谣言和诽谤言论,也够姜维喝一壶的。

姜维做的再多,还不如黄皓几句谗言。

另外,黄皓并不是仅仅是宦官,他还有实权。

公元258年开始,大臣陈祗去世,黄皓开始专揽朝政。

罗宪不肯依附黄皓而被贬为巴东郡太守,甘陵王刘永向来憎恶宦官黄皓,黄皓得宠当权后,向刘禅诬陷刘永,使刘永十多年都不能朝见刘禅。

由此,朝政混乱。

公元262年面见刘禅,希望杀掉黄皓稳定国内局势。

但刘禅信任黄皓,不但没有同意,甚至将姜维的话都说给黄皓听,还让黄皓当面向姜维道歉。

姜维从此得罪了黄皓,急忙躲到外面屯田,远离成都,目的是拥兵在手中让黄不好随便下手。

事实证明,姜维做的没错。

黄皓对姜维恨之入骨,试图让亲信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

好在姜维也聪明,无论你怎么说,我就是借口军情紧急不回成都,让你无法下手害我。

但这样君臣内讧,最终还是让敌人笑到最后。

公元263年,姜维上表后主:“听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划进一步拓取土地之意,宜一并派遗张翼、廖化督率各军,分别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

黄皓认为这样部署,会扩大姜维的势力,不愿意。他假装征求鬼巫信息,告诉刘禅魏军不会来。刘禅也信了鬼巫,按兵不动。

结果邓艾果然杀来,直逼成都,诸葛瞻兵败战死,诸葛尚叹气说:“我们父子受国家重恩,却没早日斩杀黄皓,造成国家受辱人民遭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