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何时用上眼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客观来说,古代的近视并不多。

古人总体来说读书人比较少,绝大部分人都是文盲。

而且书籍没有进行的印刷术,书本也是不多的。你没书看,怎么用眼过度?

还有,古人写的是毛笔字,字总体是比较大的。写字期间,用眼程度相对较轻。

古人用眼方面要轻松地多,所以近视是不多的。

但近视也并非完全是后天原因,存在先天性近视眼。

还有,人老了以后很容易老花眼。

所以,眼镜还是必须的。

在宋代开始,我国有了关于眼镜的记载。

南宋《洞天清录》云:“叆叇(ài dài),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陆凤藻《小知录》卷九)。这时的叆叇就是眼镜,有时也叫做读书石。

但当时眼镜很原始,一般是水晶或者其他透明宝石制作的一片镜片而已。

通过这个镜片来阅读文字,起到眼镜的效果。

然而古代不存在验光,所以镜片往往需要一套。每一个镜片已经非常昂贵,何谈一套。

所以,在宋代眼镜片绝对是有钱人的东西。

同时,这一时期的镜片制作还是非常粗糙的,和今天的镜片差距非常大,只是略胜于无而已。

最迟到了中国明代中期,我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眼镜。

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

此时的眼镜已经是按照今天的镜片制作,材料还是水晶之类,但效果好了太多。

到了明朝末年,西洋人带来了西方的眼镜,由此出现大量玻璃镜片。

西方在12世纪发明了眼镜,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就说:“古未有眼镜,至有明始有之,本来自西域。”(卷三三《眼镜》)明清时期的传教士来华,进献的礼品中,经常包含眼镜。

到了清朝,眼镜已经较为常见。

资料中这么写:清代,有时候西洋人一次进贡上百副眼镜,其中包括老花镜、近视镜、平光镜等。镜架、镜套、镜盒等配件的装饰也十分精美,宫廷里面也会安排工匠专门为眼镜制作华美贵重的匣子,后来还设置专门的机构来修理和制作眼镜,以满足日益增多的需要。

到了清朝末期,眼镜已经成为寻常物品,进入百姓人家。

清代的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眼镜价格的变化:“眼镜,余幼时偶见高年者用之,亦不知其价,后闻制自西洋者最佳,每副值银四、五两,以玻璃为质,象皮为干,非大有力者不能致也。顺治以后,其价渐贱,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近来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每副值银最贵者不过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

中国古人何时用上眼镜?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通常认为,眼镜是明代时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然而考古发现,在明代以前的墓葬中也有眼镜。13世纪末,远道而来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记录了中国老人戴着眼镜读书的场景。可见,眼镜在中国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眼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镜片,在玻璃没有被造出来之前,古代的镜片主要用水晶石制作而成。传说,在黄帝时代,古人就发现了水晶透镜可以“放大”物体的神奇功能。考古人员在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荆的墓中发现过一个制作精巧的水晶放大镜,这是一片圆形的水晶凸透镜,镶嵌在一个指环大小的黄金圈里,可以将微小的东西放大4到5倍。

北宋时有一个狱官叫史沆,他在断狱时,看不清案牍上的字迹,于是选用各色水晶做成椭圆形的透镜来帮自己看得更加清楚。明代制镜专家孙云球年轻时曾专门学习过制镜技术,他结合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传入的几何与物理知识,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并且可以随目对镜”,根据患者年龄和症状的不同,配制出适合每个人的镜片。 用水晶制作镜片,不仅是因为它透明度好,在古人心目中,质地清凉的水晶还具有清心明目的功效。有的镜片边上镶有玳瑁,因为在古人看来,玳瑁解毒清热的功效和犀牛角相当。这样的眼镜属于珍品,造价不非。可见,古人佩戴眼镜不仅是为了提高视力,也是为了追求保健以及炫耀自己的当时还没有出现像现在这样的眼镜架,因此人们用来固定眼镜身份地位。 的方法千奇百怪:有的用紫铜做成镜架架在两边的鬓角上;有的用细绳维绕在双耳上:有的用绳子紧紧地系在帽子上;还有的干脆用细绳拴上一块玉饰,越过后脑勺搭在两肩上。眼镜日渐流行开来,眼镜盒也应运而生了。

古代的眼镜盒材质多种多样,有木、皮、缎、锦、铜、漆、贝壳…人们还喜欢用绳子把眼镜盒穿起来佩在腰间,上面垂着用作装饰的流苏,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中国古人何时用上眼镜?

嘿嘿,真巧,我也戴眼镜!

众所周知,古人呢文化普及程度较低,大多数人不读书的,又没有如今的手机电脑等电子阅读设备,所以近视眼比较少。但是不证明没有啊,老花眼总还是不少的。所以古人也想到了眼镜这样的工具。

据考证,我们的祖先在南宋时期就已经用上了眼镜。

“叆叇(ài dài),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洞天清录》

而当时的眼镜和现在的眼镜并不一样,并不是架在鼻梁上的,而是圆形的凸透镜,是拿在手中用的,类似于现代的放大镜。那个时候的眼镜即使是手拿,也是十分的稀有和珍贵的。那个时候用的材质是玳瑁,或者水晶,相当地珍贵,也只有部分的皇室贵族可以用,能够用得起。因此,人们也把拥有眼镜看成是身份的象征。我们祖先最早用上眼镜,这在一些旅行家的游记中就曾经提到过,典型的就是马可波罗的游记,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人戴眼镜读书的一些事情。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古代的眼镜是从西方引进而来的,不过在中国一些地方出土的文物中,我们找到了更加有力的证据,证明眼镜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而非来自他国。

根据很多的资料证明,中国的眼镜是产生于南宋,大肆兴起是在明朝。

“所得宣妙赐物,如钱大者,形云母,而质甚薄,以金镶轮,纽之合则为一,歧则为二,老人目皆不辩细书,张此物于双目,字大加倍”——《方州杂录》

当时有个叫孙云球的人,是眼镜制造大家,他喜欢平时钻研一些东西。后来,他发现很多人用手拿的镜子看东西很不方便,于是就摸索出了把镜子架在鼻梁上的程序,并付诸实践。当这个研究成果问世的时候,当时的人们是非常的兴奋,感到很新奇,并对这个产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孙云球又运用凸凹镜屈光原理,按照人们年龄和不同视力研制出老花、少花、远视、近视等各种光度的镜片。此外研制出了适合各种场合用的不同的眼镜,高倍望远镜,可以看更细微东西的的镜子等等,为近视患者和不同需求的人带来了福音。

当然,我们不排除咱们的眼镜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眼镜的工艺和思想,因为,明代已经又带着眼镜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了。

而到了清朝,眼镜已经成为寻常物品,逐渐进入百姓人家。在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说明眼镜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以流通于市场的商品。

中国古人何时用上眼镜?

对很多现代人而言,眼镜是必不可少的日用之物。今日的眼镜可以分为近视镜、老花镜,又有运动眼镜和隐形眼镜等种类,满足了各种各样的需求。那么既然眼镜的需求量这么大,中国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眼镜的呢?

其实中国汉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玻璃透镜,可惜这种工艺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今天使用的眼镜其实是从西方传入的。历史学家考证,眼镜应该是在15世纪中传入中国的,在明代的一些文献中出现了使用眼镜的记载。

明代张宁的《方舟杂言》中说,他曾在一官员的寓所中见到了御赐之物,该物为两片,其大如钱又薄,形状和成色都很像透明的云母石,周围用金镶嵌一圈,又装有手柄。老人眼镜昏花,看不清小字,将此放在眼前则字清晰放大数倍。近年来他又在一人处见到了一副,效果一样。那人说他是用好马和西域的胡人商人换来的,称作僾逮。

明代《名都繁华图》中佩戴眼镜的老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到的“僾逮”应该是阿拉伯语中uwainat的音译,意思就是眼镜。但是在此之后以讹传讹,“僾逮”就变成了汉语中的一个固有词汇“叆叇”。“叆叇”一此原意为光线昏暗,蒙昧不清,是古已有之的一个词汇,古人称眼镜为“叆叇”,可能想表示老人眼镜昏花的“叆叇”之意。

文徵明小楷作品

眼镜对当时的中国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便利了文人士大夫。譬如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擅长作小楷,年老之后就因为眼睛昏花而不能为之,譬如他在七十四岁时的小楷作品中就谦虚地自称老眼昏蒙,所写的字不值一看。但是他在八十八岁时书写的小楷作品依然清晰精准,笔力稳健,为难得的佳作,应当就是拜“叆叇”所赐。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配戴眼镜的雍正皇帝形象

在明朝时候,也出现了把这种器物称为“眼镜”的说法,后来一直沿袭到清朝成为最常用的说法。清朝皇帝也使用眼镜,其中使用记录最多的当属雍正皇帝。雍正皇帝曾经在请安折子上批复询问,赐给臣下的两个眼镜是否合适。雍正还留下了大量佩戴过的眼镜,形制和度数大不相同,反映出雍正一生长期佩戴眼镜。

参考文献

孙机:《从历史中醒来》

赵华:《文徵明为什么年近九十还能写小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