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战国,外族为何没有人入侵成功?
春秋战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乱世,也是最尚武、最进取、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年代。在春秋初期,诸夏受到外夷的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在此后数百年里,华夏诸侯不断发动攘夷战争,把夷狄都基本打残了。以下我来说说几场重要的攘夷之战:
第一,秦与西戎的战争西周末期,秦君秦仲讨伐西戎败亡。其子秦庄公向周宣王借七千兵力,打败西戎,收复国土。秦庄公在位四十四年,一生只为一个使命:荡灭西戎。此后,秦与西戎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从秦庄公到秦襄公到秦文公,历经七十余年,秦国击败西戎,收复被戎人占领的周王室的土地。
随着秦国的强大,西戎蛮族已经无法抵挡秦国人凶狠的进攻了。公元前714年,秦军大举进攻西戎蛮族大首领亳王的所在地荡社,并于次年铲平荡社。公元前704年,秦军进攻荡氏,消灭这支西戎部落;公元前697年,秦武公讨伐彭戏氏(西戎的一支),一直追击到华山之下;公元前687年,秦武公再度出击,击破邽戎、冀戎。
秦国在西方的战斗,对捍卫中原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骊山之变后,西戎崛起,形成对中原华夏族的严重威胁,如果不是秦国人无畏的战斗精神遏制并削弱西戎,西戎蛮族的势力说不定已经渗透到中原地带了。
第二,尊王攘夷,诸夏结盟共同对抗戎狄除了西戎外,在春秋初期,北方的山戎、赤狄成为中原华夏国家的严重威胁。
公元前664年,山戎军队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毅然承担起救援燕国的使命,齐军在管仲、隰朋的率领下,进入燕国境内,打退山戎进攻。为了进一步打击山戎的势力,齐桓公向山戎盘踞的腹地挺进,以扩大攘夷成果。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攘夷军事行动,在齐军的凌厉攻势下,山戎屡战屡败,向北逃窜。管仲、隰朋率领齐军一路追击,一直打到令支(今河北迁安)、孤竹(今河北卢龙)一带。北方的山戎经此役重创后,在之后一段时间内无力发动对中原的进攻。
这是齐国“攘夷”战略的一次巨大的胜利,但华夏诸国的夷族之患远远未结束。另一支蛮族部落赤狄比山戎更为凶悍、更为野蛮,对中原的危害也更大。
公元前662年,赤狄军队进攻邢国,邢国向齐国告急求援。管仲力主支援,认为:“戎狄象豺狼一样贪得无厌,中原各诸侯国则是我们的同族,相互亲近,是不能见死不救的,要忧患与共,同仇敌忾,请对邢国进行军事支援。”齐桓公遂于公元前661年率领大军前往邢国,击败了赤狄的入侵,捍卫华夏的尊严。
两年后(公元前559年),赤狄又一次入侵邢国,齐国仍然无私出兵援助。公元前660年,赤狄侵卫国,杀卫懿公。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领三百辆战车和三千名战士赶赴战场,帮助卫人戍守。
春秋初期,华夏族遭遇到外夷严重的挑战。齐桓公与管仲能在这种时候将民族矛盾置于诸矛盾之上,这正是时代进步的代表人物,这时候再回顾孔老夫子的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没有齐桓公,华夏诸国就不能团结一致,击败戎狄的入侵。
第三,秦穆公称霸西戎在春秋时代,秦穆公是最伟大的君主之一。秦军在崤山之战中被晋国全歼后,秦穆公深知不是晋国的对手,遂转向西方,开疆拓土,把打击目标对准西戎。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三十六年)始,秦国开始对西戎各部落发动进攻。秦军总司令孟明视将军并非军事天才,但绝对是苦干类型的人物。对西戎的武力征服,似乎这种类型的人就非常用得上场了。
秦国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取得巨大的战果,吞并了西戎十二国(部落),拓地千里,成为西部名符其实的霸主。长期威胁华夏诸国的西戎被彻底打趴下了,要么屈服于秦国,要么逃得远远的。这也是春秋时代华夏攘夷战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秦穆公虽然没有称雄中原,却也被戴上“五霸”的帽子。
西戎衰弱后,分布在北部及中原地区的戎人势力也同样凋零。伊洛之戎、陆浑之戎等部落多依附于晋国,戎人基本上对诸夏没有任何威胁了。
第四,晋国消灭赤狄“攘夷”的口号是齐国最早提出的,但说来攘夷的成果,则首推秦国与晋国。秦穆公基本摆平了西戎,而晋国则消灭了华夏最凶猛的敌人赤狄。
赤狄主要有四个部落:潞氏、甲氏、留吁、铎辰。
公元前594年,赤狄的潞氏部落发生了一起政变。晋国乘机讨伐潞氏赤狄,总司令由中军元帅荀林父担任。荀林父率领晋军主力深入狄境,一路势如破竹,与潞氏赤狄的主力在曲梁(山西省潞城县西)展开决战,晋军勇不可挡,潞氏赤狄的军队被围歼。这一战决定了潞氏的命运,八天以后,在荀林父的猛攻下,潞氏赤狄全境都落入晋军之手。至此,潞氏赤狄部落灭亡。
晋景公决心彻底铲除赤狄其他部落势力。
灭潞之战次年(公元前593年),晋景公以名将士会为统帅,率领大军进击赤狄其他三个部落,分别是甲氏、留呈、铎辰。这些部落实力原本就不如潞氏部落,况且士会擅于用兵,进军十分顺利。这次扫灭赤狄余部的战争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甲氏、留呈、铎辰三个部落全部被晋军攻破,土地并入晋国的地盘。
自从齐桓公、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战略以来,晋国发动的这两次扫灭赤狄所取得的“攘夷”战果最为显著。赤狄四大部落被扫灭后,一部分逃出的赤狄人聚集到了廧咎如(河北安阳西),为了防止赤狄的重新崛起,晋国政府发动最后一役。公元前588年,晋国中军元帅郤克会同卫国将领孙良夫,共同发动对赤狄的最后一战。赤狄余部无法抵挡晋、卫联军,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至此,晋国对赤狄的扫荡大功告成,华夏之声威遂震动四夷。
第五,赵国消灭白狄、重创匈奴在秦国、晋国的猛烈打击下,春秋初期最强大的两股外夷(西戎与赤狄)都被打趴下。在春秋后期,戎狄残余势力对华夏已经构不成大的威胁。
进入战国以后,北方先后有两大外夷势力兴起,一个是白狄组建的中山国,另一个就是后来称雄北方草原的匈奴。然而,这两大势力,又遭到赵国的迎头痛击。
中山国是战国时代的第八强国,除了战国七雄之外,就属它最强。其实中山国虽然是白狄国家,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实际上是一个完全华夏化的狄人国家。大家熟悉的战国名将乐毅,其先祖乐羊就是中山国的狄人。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变革后,一跃成为军事强国,遂全力征伐中山,最终灭掉这个白狄国家。
到了战国后期,北方匈奴崛起。然而,此时的华夏七雄,实力真是太强大了。赵国在长平之战被坑杀四十余万后,实力已是大衰,远不如从前。然而名将李牧仍然创造神话般的战绩,他一战消灭十余万匈奴骑兵,把新兴的匈奴给打残了。李牧这一战绩,超过后世汉匈三百年战争中的任何一场战役。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武力最强大的时代,不是汉唐,而是春秋战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战国,外族为何没有人入侵成功?
要是没有外族入侵的话,就不会有齐长城,燕长城,以及最后秦国把六国长城连起来修建的长城了。
要说没有匈奴入侵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之所以没有形成规模有可能当时也没有史官专门记载,战国七雄的历史已经够大书特书的了,有人会去拿出很多笔墨记载当时的蛮夷部落。
其次也有可能是当时几个大国互相制衡,常年的征战肯定都保持着极强的兵力,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大举入侵也未必就肯定能占到好处,更何况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当时各种的联盟,匈奴硬着头皮来入侵真不见得能捞到多大好处
匈奴想要的无非就是东西,当时华夏四分五裂,只要能满足匈奴物质上的需求,甚至可以成为威胁对手的手段,在此情况下,匈奴也用不着大动干戈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战国,外族为何没有人入侵成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谁说没有外族入侵。
北方游牧民族大举攻击过秦国、赵国和燕国。
尤其是赵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历史上被游牧民族骚扰的非常厉害。
自建国开始,赵国就不断和林胡、襜褴等胡人作战,曾经多次吃过胡人骑兵的大亏。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啥?
就是被胡人逼得,只得这么搞以求生存。
在李牧上台的几十年前,赵国至少有几十万人死于匈奴人的屠刀之下,无数赵国妇女被掠走成为泄欲和生育工具。
还有很多赵人无论老幼,都沦为匈奴的奴隶,永世不得超生。
当李牧奉命驻守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时,面临的是一个惊人的烂摊子。
当时以匈奴为主的骑兵肆无忌惮,随意进出雁门,杀入山西腹地。
赵人的活动基本完全陷于城池之内,就算是数千人规模的军队,也不敢随便离开城市。匈奴骑兵随时可能入侵骚扰,杀死男人和儿童,掠走妇女和牲畜。
赵国北部几乎成为地狱,到处都是累累的白骨。
然而,当时胡人却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在于马镫还没有发明,胡人骑兵只能骑马机动,或者在马背上骑射,还不能直接搏斗。
因为没有马镫,一次用力挥刀砍杀,打空了骑兵就会落马,不死也残疾了。
所以,胡人骑兵一旦进行肉搏,就必须下马,和步兵差不多了。
至于骑射方面,如果我方有数量优势,加上大量装备弩弓,还是不惧怕敌人骑兵的。
第二在于,胡人尚且没有统一。
林胡、襜褴等游牧民族,规模比较小,只能骚扰,不难对付。
匈奴实力雄厚,但他们第一次统一是在冒顿单于时代,那已经是秦朝了。
因为没有统一的领袖,当然也没有统一的指挥。
匈奴各部落往往是联盟起来,一起南下抢劫。但他们互相其实不能好好协同,甚至互相拆台。
就是利用这个优势,李牧有了对付匈奴的方法。
经过几年的训练,李牧已经练成了一支十多万人的强悍精兵,让人望而生畏。
通过潜入匈奴阵营的间谍情报,李牧得知匈奴各部落再次集中起来,又联合东胡和林胡,共计10万骑兵,准备南下再次攻击赵国。
结果,李牧集中全部主力: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勇于冲锋陷阵的精锐步兵5万人,善射的弓兵10万人。
李牧先用数千老弱残兵引诱匈奴人进入赵国腹地,然后突然关门打狗,杀得匈奴人血流成河。
李牧麾下的精兵勇猛善战,同时憋着要报仇雪恨。
数日之内,他们就将匈奴骑兵基本歼灭。
此次匈奴、林胡、东胡被歼灭高达10万之众,将草原各部落的男性扫掉了一大半。
战场上,到处都是匈奴人的死尸,割下匈奴人的首级论功,人头堆成无数小山。
主战场十多公里范围内,泥土几乎都被染成红色!
此战,匈奴、东胡、林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十多年再没有1骑敢于进入赵国境内。
李牧乘胜追击,先将蔚县以北的襜褴部落全部歼灭,这个民族由此灭亡。
随后,李牧北上大破今天内蒙古东部的东胡残部,后者仓皇向北不毛之地逃窜,逃走的人不多。
山西北部的林胡被李牧吓破了胆,单于丢下部落独自逃亡,余部宣布归顺赵国,林胡由此灭亡。
强大汉朝和匈奴鏖战200年,才将匈奴打垮消灭。
而李牧同匈奴只进行了1次大仗,就将匈奴几乎打垮,太牛逼了。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游牧民族中计策以后才有的胜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如果敌人不是被战神李牧花费10年的一系列示弱迷惑,加上自己没有统一的指挥(其实已经有匈奴部落发现上当后逃走,但没有通知其他部落),李牧也是打不赢的。
后来蒙恬如此强悍的部队,也不过将匈奴驱赶走了而已,后者实力没有太大消耗,随后就又大举骚扰汉朝。
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战国,外族为何没有人入侵成功?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乱世时,北方外族对中原的入侵,已经到了无比剧烈的地步。
春秋年间时,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有“戎”和“狄”,西周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戎族的入侵,在春秋乱世开始后,戎族的侵扰也一度变本加厉,西北的秦晋等国也深受其害。更凶的却是狄族,他们的活动,已经深入到今天的山东河南一带,燕国等国都深受其苦,著名的“卫懿公好鹤亡国”的故事里,灭亡卫国的,正是当时在中原烧杀的狄族。
所谓春秋争霸,不止是春秋列国之间的斗法,更有北方异族的趁火打劫。一盘散沙的春秋列国,面对这场浩劫,一度只能各自为战,好些小国更无还手之力。但为什么这场入侵,最终会销声匿迹呢?儒家圣人孔子一句话,恰揭开真相: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大英雄管仲的挺身而出,春秋时代的华夏民族,恐怕都要做亡国奴了。确切说,是管仲,还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发起的那场“尊王攘夷”大业,成为了一面烈烈的旗帜,把春秋列强团结在旗帜下,捐弃前嫌,共御外辱。
作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终于雄霸诸侯的奋斗历程。但是对于当时的春秋列国来说,“尊王攘夷”更有着救命的意义:以尊奉周天子的名义,团结力量抗击各路游牧民族的入侵。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春秋争霸”本身。
于是,在管仲的奔走下,扛起“尊王攘夷”旗号的齐桓公,一次次举行会盟。以盟主的身份,集合列国的力量,勇敢面对异族的刀兵。首先震撼天下的一战,就是救援燕国。在燕国惨遭狄人入侵,山河几乎沦陷的危局里,齐桓公亲自带领齐军北上,不但杀退了狄人的入侵,更一路乘胜追击,深入到辽东大地,一度还遭遇断粮迷路的困局,靠着军中几匹老马识路,才艰难杀出道路。“老马识途”的典故背后,是一场抗击外辱的艰难一战。也正是这历经艰险的一战,彻底解除了狄人对燕国一带的侵扰。激动不已的燕庄公,临走时依依不舍相送,一直把齐桓公送进齐国境内,不小心连周王朝“诸侯不能送诸侯出境”的规矩都破了。齐桓公却坚持:不能坏规矩,你“越境”的这块国土,全都送你了。只要你能镇守北方,把蛮族敌人挡住,这点国土算什么?
经过这震撼一战后,往日争斗不休的春秋诸侯们,终于猛醒了。绝大多数的诸侯,都团结在了“君王攘夷”旗帜下。跟随着霸主齐桓公,向横冲直撞的异族敌人亮起复仇刀锋。齐桓公率领的中原联军,随后又拯救了被异族践踏的卫国,帮助一度被灭国的刑国复国,还不惜人力物力,为刑国重建了新国都。终齐桓公一生,他终于陆续肃清了各路侵扰中原的游牧强敌,建立霸主事业的同时,更让残破的中原大地,重归和平安宁。
虽然王侯霸业,多是风光一时。但从春秋年间起,中华民族捐弃前嫌,共抗外敌的画面,却一次次热血重现。见证的,正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参考资料:《史记》、《春秋》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战国,外族为何没有人入侵成功?
该问题还是存在局限,因为有大量外族已经入侵,以往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四大板块外族。但随着国家不断形成,兼并战争不断持续,华夏族的版图也越来越大。最终,南蛮的楚国、东夷的齐国、西戎的秦国成长为华夏重要的组成部分,外族已经大量被同化中,但仍然有外族入侵华夏,以下有几个经典案例。
北狄:陕北、河北、山西
西戎:陕西、甘肃
一、犬戎灭西周(西方)西周王朝在早期时,也是混居于戎狄之间。在商王朝的统治者看来,也不过是外族。到了西周最后一任君主周幽王时,国家走了下坡路,废掉 太子与王后,引起了申侯的不满,遂联合犬戎进攻西周。而之前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直接导致君王的信用在诸侯的眼里破灭,所以才会造成救驾的姗姗来迟。
犬戎是一个灭掉中原王朝的外族,以狼为图腾,是戎人里的部落。丘戎攻破镐京后,大肆破坏国都,掠夺了周王朝的财富,并长期占据丰稿西北。后来,诸侯联军合力驱逐犬戎,最终被秦国所灭。
这场战争,将中国的历史推到了东周时代。从此,周天子再也无力控制诸侯,渐渐成为了王朝的傀儡。
二、山戎侵燕国(北方)燕国是西周的老牌姬姓诸侯国,存在了800余年。但其地处今天的北京、河北一带,所以也是边疆之地,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外族入侵的对象。
燕国的主要外族对手是山戎,山戎生活在燕山一带,以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可以说是燕国的老邻居。公元前7世纪,山戎先后南下进军郑、燕、齐等国,燕桓侯时为躲避山戎,迁都到了临易。
公元前664年,山戎正式发动对燕国大规模地进攻,燕国大片土地迅速沦陷,燕庄公向齐桓公紧急求援。齐桓公带领联军反击山戎,灭掉了孤竹部、令支部,最终保全了燕国。这场战争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随后,燕国相继兼并蓟国、无终等部落,国力强大。春秋晚期,山戎族死灰复燃,燕国依旧被拖在战争的泥潭里。战国时期的燕国,东部、北部都是外族。
这是华夏对山戎族正面反击战,并给予了山戎沉重的打击。
三、北戎侵郑齐(北方)北戎族活跃在山西、河北、陕北一带,对中原各国有着直接威胁,常常侵犯中原。
公元前714年,北戎入侵郑国。当时郑国国君是著名的小霸主郑庄公。正面战场上,郑国难敌北戎,庄公组织军队设下埋伏,重创北戎。
公元前706年,北戎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太子忽率领郑军大败北戎,俘虏了2位山戎首脑。
公元前650年,齐国、许国联军讨伐山戎
四、北狄称霸中原百年(北方)北狄与北戎据说是同一个部落,都是以南下入侵中原诸侯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公元前662年到公元前658年这五年间,北狄一直与中原诸国打仗,废掉了邢国、卫国两个中等国家,齐国等联军也无可奈何。同时,北狄部落人口纷纷迁入邢卫故地。
公元前662年,北狄入侵邢国。邢国不能抵挡,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在次年率领齐、宋、曹等多国联军,打退了北狄。
公元前660年,北狄入侵卫国、邢国。齐桓公再次组织了齐、郑、宋等多国联军对抗北狄。在这场战争中,养鹤的卫懿公不得人心,国力废弛。卫国军队全军覆没,卫国都城被攻破,卫懿公被杀,卫国遭遇第一次灭亡。
公元前659年,北狄攻破邢国国都,邢国灭亡。随后,在齐桓公的帮助下,邢人异地复国。公元前658年,齐桓公又帮助卫国异地复国。
北狄联盟在南下邢卫战场上春风得意,在晋国战场上受挫。但随后,北狄建立了以皋落氏、潞氏两代为共主的联盟,狄人的实力达到了顶峰,一度反击晋、郑、周、卫等国,并打到该国都城之下,在中原争霸的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北狄联盟以赤狄部落最为强盛,白狄、长狄等都是其中的部落。北狄在公元前7世纪这百年里,是当时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可以和齐国、晋国并驾齐驱。
从公元前650年到公元前637年,北狄联盟向晋国进行大反攻,一度威胁晋国的都城。
公元前650年,北狄取晋国的骊戎地区和苏氏温邑,与周王朝隔河相望,可谓是风光一时。
公元前644年,北狄再攻晋国,从晋国北部一直打到晋国都城外50里地。
公元前636年,北狄联盟中的赤狄部落进攻郑国,横扫郑军,攻取栎邑,一度打到郑国都城不足百里。
公元前635年,赤狄部落插手周王室内政,俘虏了王子带及一大批重臣。
公元前627年,北狄进攻晋国,攻占箕邑,一度威胁晋国都城。后晋襄公回师大败北狄。
公元前598年,晋国大败北狄联军,北狄联盟彻底土崩瓦解,这也标志着北狄霸业衰落。
公元前594年,晋国俘虏北狄联军第二代共主潞氏,长狄部落被灭。公元前588年,赤狄部落灭亡,此后北狄各部落并入晋国,在此后百年被同化。
五、白狄建立中山国(北方)公元前627年,白狄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此后一直跟随北狄联盟进范中原。白狄主要活跃在晋、秦两国的北部。公元前601年,白狄脱离了北狄联盟,与晋国结盟,从而避免了后百年成为晋国奴隶的悲剧。但由于秦晋两国或拉或打,白狄被迫迁往太行山以东。白狄中的肥、鼓两部先后被晋灭亡,鲜虞部被迫反击。于公元前507年,发动对晋国进攻,俘虏了晋国大夫。公元前506年,鲜虞部迁到今天河北唐县,建立了中山国。
从公元前457年到公元前414年间,晋国赵氏家族不断进攻中山国,中山国一度被打散。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重建中山国。随后与魏国进行三年战争,中山国被灭。公元前381年,中山桓公复国,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成为了当时九千乘之国,仅次于战国七雄。中山国在魏、赵、燕三大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与赵魏进行70余年,最终在公元前296年被赵武灵王灭亡。
四、秦国与西戎的百年战争(西方)我们再把视野放到西面的秦国。秦国从公元前821年立国开始,就开始与西戎进行战争。西戎灭西周后,西周的故土全部落入西戎的手里,从襄公开始着力收复这些故土。经过百年的努力,关中平原绝大部分的领土归秦,西戎被驱逐到西部。秦穆公时期,与西戎部落进行大战,灭掉12个部落,开辟国土千里。
然而,秦国最强的对手还是来自西戎部落的义渠国。西周灭亡后,义渠建国,兼并部落,建立城池,拥有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直接参与了战国时代连横合纵之事。义渠与秦国先后较量了400余年。公元前272年,义渠王被杀,义渠灭亡,随后被同化成华族。
六、赵国与东胡、匈奴的战争(北方)东胡、匈奴是赵国立国以来的边境之患,赵国在代地布置了重兵防御,名将李牧就是从这里出道,成就一代名将威名。赵国在地理位置上,有东胡、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部落威胁。
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建立了灵武铁骑,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同时,也对周边游牧部落进行肃清行动。首先开刀的是中山国,然后是林胡,从河北打到内蒙榆中,林胡王称臣。在西部战场上,打废掉林林胡、楼烦,占领云中、九原等地。在北部战场,频繁打击匈奴侵略者。
东胡部落在战国时期十分强大,有控弦之士二十万,多次南下入侵燕赵。燕国曾经组织反击战,大败东胡,使东胡退却一千里。随后,燕国在边地置五郡,修建长城,防御东胡。赵国大将李牧在围歼匈奴后,再次大败东胡。秦汉时,被匈奴所灭。
匈奴是赵国后期边境最强大的部落,双方战争不断,互有胜负。战国末期,名将李牧率领1万余名骑兵、5万人步兵进行对匈奴大规模打击,此战歼灭匈奴十万大军,使匈奴再也不敢南下。公元前215年,秦朝名将蒙恬将匈奴逐出河套草原。
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战国,外族为何没有人入侵成功?
哪里是没有哦,来的还真不少。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合称东周,那么东周又是如何来的呢?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岳父申侯,因为幽王宠爱褒姒废除了申后,怒而兴兵,联合犬戎合攻周朝京城镐京,破城后,幽王死难,旧太子宜臼继位称平王,并迁都洛邑,是为东周。由此看来,东周的开始,也即春秋的开始就是由于犬戎攻灭了西周。看,春秋本来就是以犬戎攻伐为开端的。
周室东迁,东周开端
周王室东迁洛邑之后,并没有摆脱异族的威胁。镐京地处关中平原,东迁之后的洛邑地处中原,而关中则被犬戎占领,因此,东周王室一度是处于犬戎的威胁之下的。正是由于护送王室东迁而因功获封诸侯的秦国经过以秦襄公为代表的历代国君,一百余年的苦战,到秦穆公时连破戎人十二国,才大体稳定住局势。
公元前714年,北方山戎人南下攻掠中原,被郑庄公击退。
春秋三小霸之一郑庄公像
公元前706年,北方戎人再攻齐国,被齐僖公与郑庄公联手击退。
公元前649年,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弟王子带分别联合戎人和狄人攻打东周,襄王两次外逃,至公元前636年才被晋文公平定叛乱并击退外族。
如此种种,怎么能说春秋时期没有外族入侵呢?
不过,像后世大多数时候类似,虽然有外族侵扰,但对华夏族的文明进程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不过原因可大相径庭。
首先呢,春秋时期是华夏民族的草创时期。就经济形态而言,在后世汉族的核心地区内——主要指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南适合农耕的地区——实际上是农耕与游牧甚至渔猎并行的,这一点从战国时期赵武陵王主持的“胡服骑射”改革可见一斑,胡服骑射的目的便是整合国内农耕势力与游牧势力的矛盾并提升军队战力。而多元经济形态又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为基础,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又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又在生活习惯、价值观认同等方面产生了华夷之别。
400毫米等降水线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既然华夏民族处于草创阶段,那么毫无疑问,所谓外族,既以不同经济形态为基础,持其他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的族群同样处于草创阶段。华夏大地尚未形成大一统王朝,那么草原或者草原农耕结合地区同样没有形成后世那样强大的游牧帝国。于是,春秋时期的所谓外族入侵其实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即并不是后世那样文明与农耕两种文明形态的全面冲突,而只是规模较小的,影响区域也较小的入侵。
其次,春秋时期,华夏民族的观念已经开始萌芽,尤其是在贵族知识分子之间华夷有别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就像孔夫子说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夫子实际上是在赞赏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中的“攘夷”。从”攘夷”的行为以及孔夫子的评价,其实已经可以得出华夏族的自我认同感已经比较清晰,而且贵族知识分子阶层也愿为维护华夏利益而付出一定代价,比如战争。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由于具有了民族自我认同感,当时的贵族知识分子们竭力维护了华夏民族免受外族侵扰。
尊王攘夷齐桓公
最后一点,春秋时期虽然是一团乱战,但有一个大趋势,那就是诸侯国的数量是逐步减少的,也就是说,华夏文明区在逐步走向统一。而且,无论是前期的春秋三小霸,还是后期的五霸,其实都是一段时期内的权力中心。在其称霸时期,霸主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代替周王室整合诸侯国的资源以及力量,并且号令行止。趋向统一必然意味着力量的强大,这其实也正是农耕经济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社会财富的生产足以支撑一个相对有形且运转有效的官僚体制时,分裂的区域大多会趋向于统一。这也是偏重于农耕的华夏族系相对于偏重于其他形态的经济体的优势。由于力量逐渐强大所以才能够击退所谓外族的入侵。
那么事实就很清楚了,春秋时期并将不是没有遭到过外族入侵,甚至有时候还挺严重的。但是呢,由于大家当时都处于草创时期,发展水平不高,统一程度不够,所以没有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但是随着偏向于农耕的华夏文明依靠更高效的经济形态,逐渐强大起来而同化了农耕区域内的其他族群,于是便产生了相对明显的农耕-游牧分界线,华夏族所面对的外族便演变为北方的游牧大帝国,这大约是战国以后的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