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方国珍,首义反元者,他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要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更是要早四年。所以说论资历,他可是反元的起义首领中最高的,比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都要高出半个头啊!
不过,方国珍虽是最早起兵反元的起义军首领,可是碍于他本身就不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他的梦想就是割据一方做一个霸主,而不是一统天下做一个君主。如此到元末后期,方国珍的势力逐渐被陈友谅、朱元璋等人迎头赶上,他也就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当然,方国珍虽志向不大,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相反如果他有大志向,他绝对会是朱元璋一统天下最大的阻碍,从方国珍起义后,与元朝、张士诚、朱元璋等人的过招中,可以看出方国珍绝非是一个等闲之辈,能力绝对不输于朱元璋。
1348年,方国珍因被仇家诬告,导致被官府通缉,所以他一怒之下就杀死了仇家,然后与其兄方国璋、其弟方国瑛、方国珉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为海寇。同年,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方国珍用计将其生擒,并迫使朵儿只班请奏元廷册封他为定海尉。可是不久,因各种原因,方国珍正式起兵反元。
此后,元廷震怒,遂派大将孛罗帖木儿前往平叛,可是没过多久,元军不但大败,孛罗帖木儿也被方国珍生擒。无奈,因此时元朝各地相继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为了避免再败影响稳定,元帝就派了达识帖睦迩再次去招降于他,而方国珍经此一战,虽获胜,但自身损失也较为惨重,所以也就顺势接受了招降。
不久,因元廷招募水师防守长江,方国珍惧怕这是对付他的,于是就再次反叛,他诱杀了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然后逃亡海上。元廷本欲征讨于他,不过因方国珍贿赂了朝中权贵,在他们的支持下,元廷以海道漕运万户之职再次招降了方国珍。之后,张士城反,方国珍接受元廷的命令,率兵攻打张士诚,最终七战七捷击溃张士城部,张士诚降于元。
而后,因元朝内部起义不断,通往大都等北方之地的物资运输要地江、淮皆被起义军所占,元廷不得不用大力气去拉拢方国珍,借他的船来保证海运的畅通,以此来稳固北方。如此,方国珍实力开始日益强大,并据有庆元、温、台三地,势力在起义军中一时无两。此时,就有位叫张子善的人劝说方国珍率军溯江而上,窥视江东,北夺青、徐、辽海,可方国珍却回答道“我还没有这么大的志向”然后谢之离去。只叹方国珍真的是一个毫无志向的人,如果他当初听从张子善的建议,恐怕这天下还真的有可能是他的。
当然方国珍虽然没啥大志向,但也不笨,他很懂审时度势。当时朱元璋攻取婺州后,派主簿蔡元刚出使庆元,希望与方国珍结盟。方国珍在接到这个提议后,有人建议他趁朱元璋立足未稳,派兵夺他地盘,可方国珍却说道“江左号令严明,恐怕不能与他对抗。况且与我为敌的,西有吴,南有闽。不如暂且表示顺从,借此作为声援以观其变”,他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如果此时进攻朱元璋,非但有可能被朱元璋击溃,且吴、闽等敌人也会群起而攻之,到时候就悔之晚矣了。
于是在认清局势后,方国珍就主动与朱元璋修好,派人送上黄金五十斤,白金五十斤,有花纹的丝织品一百匹,以示和好之意。不久,随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方国珍更是主动请求进献温、台、庆元三郡,并派次子方关作为人质。方国珍这般做法,自然让朱元璋十分高兴,于是心情大好的朱元璋就封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
当然方国珍因早年无大志,已失去大多的先机,所以这个时候方国珍周边的势力都要比他强的太多太多了。如此,此时方国珍虽然投降于朱元璋,但他也不敢得罪元廷、张士诚等势力,他对各个势力都是极尽讨好,左右逢源,从不轻易得罪谁。他一面帮助朱元璋运输粮草,接受朱元璋的官职,另一面又帮助元朝运输粮草,又接受元朝的官职,终之就是谁也不得罪。
但是这种左右逢源的生活始终是过不长久的,方国珍始终是要归顺于一个势力的。最终在1367年,有着一统天下远大志向的朱元璋终于不甘于方国珍只是臣服,而不是归顺。九月,朱元璋派遣朱亮祖进攻方国珍的地盘,不久台州、温州皆被攻克,后方国珍最终纳土归降。
并上书:“臣听说天无所不盖,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对人无所不容。臣长期以来蒙受主上的宽待之恩,不敢做出自绝于天地的事,因此一陈愚衷。臣本是庸才一个,遇上这多事之秋,起兵于海岛,没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没有帝制自为的野心。当主上率军浩浩荡荡到达婺州时,愚臣马上派儿子前去侍奉,就已经知道主上会有今天,我将如依日月之余光,望雨露之余润。而主上推诚布公,派我驻守乡郡,就像以前吴越一样。臣遵奉条约,不敢妄生枝节。只因堂侄性情暴躁,偷偷挑起衅端,烦劳问罪之师,我心里战战兢兢,因此派守军出迎。然而最后还是飘浮入海,为什么呢?孝子对于父亲的责罚,如果是轻微的杖责便接受,如果是重杖的话便会逃避,臣的事情就与这种情况相类似。我想马上自缚去朝廷请罪,又惟恐遭斧钺之诛,假使天下后世不知道臣得罪你有多深,将会说主上之心不能容臣,这岂不会连累天地之大德吗?”朱元璋看后,致书与方国珍说道“你违背我的告诫,不马上收手归命,反而流入海上,负恩实在太多。今天你已走投无路,又情词恳切,我理当以你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你不要自起疑心”,不久方国珍入朝参拜,朱元璋授予他广西行省左丞,但只享食禄而不上任。
1374年5月8日,方国珍去世,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死后,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给予他厚葬。
方国珍能善终,究其原因在于他的“胸无大志”,从朱元璋崛起的那刻起,方国珍就一直是臣服于朱元璋,这其中虽然方国珍一直对朱元璋是阳奉阴违,更是左右逢源于其他势力。但自始至终,方国珍都未与朱元璋正面对抗,且对朱元璋也算是恭顺。
在朱元璋麾下苗将蒋英等反叛时,他们要归顺于方国珍,可方国珍不但不接受,反而是帮助朱元璋捉拿蒋英等人,为此他的哥哥方国璋还付出了性命。之后在朱元璋进攻方国珍时,方国珍也并未进行多大的抵抗,不久就投降于朱元璋。如此,从方国珍对朱元璋种种的表现来看,方国珍识时务的做法最终救了他自己。
其实这样看来,方国珍的胸无大志未尝不是件好事,他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他并未与朱元璋成为死敌,而就是这样,朱元璋也才放过了他。
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人至贱则无敌,方国珍能得到善终,主要因为他的脸皮之厚,到了让朱元璋都无语的地步。
方国珍此人有两个第一:他是第一个起兵反元的义军领袖,同时他还是当时第一的墙头草,他反复横跳的水平令世人叹为观止。
但凡第一个起义的人,结局都不好。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而墙头草更是人人得而诛之。方国珍能够善终,说明这个人不简单。
这方国珍其实就是个私盐贩子,兄弟五口,世代贩盐。在古代,贩盐可是个暴利行业,所以方国珍家里是很有钱的。
按理说,他这种有钱人就算想要反元,也绝对不会第一个冒头的。毕竟风险太大,不如做自己的富家翁安逸。
事实上,方国珍是被逼反的,不过对方不是元朝,而是他的一个仇家。做生意嘛,尤其暴利行业,有仇家很正常。
当时元朝正在打击海贼,方国珍的这个仇家诬告他私通海贼。元朝官员也不仔细查证,就要抓人。
方国珍一看,这要是被抓住,怕是没活路了,于是他杀了这个仇家,带着自己几个兄弟真的去做海贼了。
当时很多人都不满元朝的压迫,加上方国珍舍得花钱,很快他手下便聚集了数千人,成为了当地最有实力的海贼。
元朝一看,你小子想干嘛?是不是要造反?于是便派一个叫朵儿只班的带兵前去讨伐。
说实话,元朝的官员大概是脑子进水了。那方国珍可是海贼,元军从来就不擅长打水战,这支军队基本算白给了。
果然,方国珍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元军,朵儿只班也成了方国珍的阶下囚。
而方国珍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就让人看不懂了。
他威胁朵儿只班,让其上书元朝朝廷给自己封官。元朝朝廷一看搞不定方国珍,便封他当了定海尉。
要说他是想被招安吧,没过多久他却正式起义反元了,一举夺下温州。
方国珍的起义,比刘福通、徐寿辉早了三年,比郭子兴早了四年,比朱元璋更是不知道早了多少年。
有人起义,自然就要讨伐了。这次元朝派出个叫孛罗帖木儿的大官,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结果元军再次大败,孛罗帖木儿也成了方国珍的俘虏。
元朝只得再次招安方国珍,方国珍竟然接受了。
再然后,元朝为应对汝、颍之地的义军,开始筹备水军,方国珍因为怀疑元朝想对他下手,再次反叛。
反叛完了,他又派人给朝中权贵送礼,希望被招安。
元朝任命他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珍嫌官小了,拒绝招安,进而攻下台州。元朝只好以海道漕运万户的职位再次招安他,这次方国珍接受了。后来方国珍又升官,做了行省参政。
总之,方国珍起兵早年就是在不断地反叛和招安中度过的。他仿佛把这一切都当做了一门生意,每次反叛都是在和元朝讨价还价。
也正是看透了他的想法,元朝才愿意一次又一次的招安。毕竟当时义军四起,能靠招安解决的问题干嘛要动兵呢?
这一次招安,大概是元朝的诚意让方国珍满意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再叛。
当时张士诚起兵反元,元朝朝廷便派方国珍前去剿灭。由于张士诚的地盘临近方国珍,为了保护自家地盘,方国珍出兵了。
方国珍与张士诚交战,七战七胜,硬是把张士诚打到求饶,接着张士诚也被招安了。
由于当时陆路运输已经被义军阻断,元朝京师的粮草供给断了,只得从张士诚的那筹集粮草,然后靠方国珍的船队运粮。
也正是因此,元朝越来越依赖他们二人,他们二人的官越也就越做越大,方国珍已经实际控制了温州、台州、庆元三郡之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方诸侯。
至此,方国珍的事业算是进入了一个稳定期。不过没过多久,他隔壁便搬来了一个新邻居——朱元璋。
事实上方国珍接下来几年啥都没干,就忙着和朱元璋过招。
朱元璋初来乍到,派了个叫蔡元刚的前去拜访方国珍。
别看方国珍的地盘不算大,但是作为第一个反元的人,他的江湖地位还是很高的。朱元璋派人拜访是应该的,如果双方能结盟那就更好了。
方国珍一看朱元璋那边兵强马壮,自知不是对手。
于是他送给朱元璋大批金银珠宝,表示愿意称臣,假意献出温州、台州、庆元三郡,还派自己的儿子去朱元璋那里当质子,丝毫不在意自己江湖大哥的身份。
这下朱元璋反倒被搞得不好意思了。他拒绝了方国珍的质子,并任命他为福建省平章事,方国珍的弟弟方国瑛和方国珉分别为参知政事和枢密分院佥事。
结果方国珍收下了朱元璋的任命书,然后便称病拒绝赴任。显然他是舍不得自己的地盘。
朱元璋什么场面没见过?一看就知道方国珍打的什么小算盘。
不过碍于方国珍江湖大哥的身份,加上朱元璋当时四面强敌环伺,不便和方国珍闹翻。于是他耐着性子,接连给方国珍写了几封书信,连告诫带威胁的,让方国珍好自为之。
方国珍显然被吓得不轻,赶紧准备厚礼献上,可惜被朱元璋拒绝了。这下子方国珍开始坐立不安起来。
不过朱元璋也就吓唬下方国珍,他当时忙着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根本没空管方国珍。因此一段时间里双方基本相安无事
到了1367年,朱元璋拿下杭州,方国珍又开始慌张了,因为朱元璋立他太近了。方国珍又开始和陈友谅还有元军眉来眼去,希望能结盟自保。
朱元璋一看,也不废话,直接修书一封给方国珍,细数他的十二项罪状,要他交出二十五万石粮草了事。
方国珍这边立刻怂了,不仅送上粮草,还有很金银珠宝。
他自知朱元璋打过来是迟早的事情,于是早做打算,打造了很多大船,准备出海避祸。
他的预感没错,就在同一年,朱元璋终于对他下手了。面对朱元璋麾下的虎狼之师,方国珍根本无力抵挡,屡战屡败。
走投无路之下,方国珍只得上船出海。这次朱元璋不打算放过他,派人继续追击。最终方国珍无路可逃,只得向朱元璋投降。
朱元璋看到方国珍的请降书信后,大感无语,立刻接受了他的投降。
方国珍一开始就强调朱元璋作为王者是个宽宏大量的人,同时说自己人畜无害。
接着他不提自己私下的那些小动作,称自己为了朱元璋尽心镇守三郡。后来朱元璋派兵接收三郡,方国珍是派军队前去迎接的,双方打起来纯属误会。他因为不敢反抗,所以只能不断退却,最后逃到海上。
他要是打得赢朱元璋还会退?明明是打不赢才败退的,结果被他说成自己故意让出三郡之地,迎接朱元璋。
他还解释说,自己这么做好比孝子面对严父,父亲打儿子,儿子只能逃跑,不能反抗。他比朱元璋大好几岁,竟然可以面不改色地说朱元璋是自己的父亲。脸皮之厚,无人可比。
孝子之于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臣之情事适与此类。
最后他说本来该亲自见朱元璋一面,但是担心遭遇不测。世人不知道二人之间的事情,肯定会觉得朱元璋容不得别人,有损朱元璋的名声。
明明是自己怕死,还说为了朱元璋好,真有他的。不过这也在提醒朱元璋,杀了方国珍,自己的名声也就保不住了。
平心而论,方国珍和朱元璋之间没什么恩怨。再看到这么一封无耻的书信,朱元璋还能怎么办?他要是不接受方国珍投降,方国珍真的敢管他叫爹的,那不是恶心自己吗?
这种人还是饶他一命得了。
朱元璋授予方国珍广西行省左丞的官职,但是只享受俸禄不用赴任。说白了就是朝廷花钱养着他,当个闲散官员。
公元1374年,方国身患重病不治而亡。在其重病期间,朱元璋还特意去探望,在其去世后,朱元璋又亲自为他设置祭祀碑文。
在元末一干义军首领中,方国珍的结局算是很不错的。和明朝的那群功臣相比,那更是好了很多。
方国珍之所以能得以善终,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这人脸皮够厚。
无论是面对元朝还是朱元璋,方国珍都是在不断反复横跳。可见此人毫无节操可言。
事实上,他写给朱元璋的投降书就很能说明问题。方国珍在书信中的言语毫无节操可言。
大丈夫能屈能伸大概指的就是方国珍这样吧。虽然这种行为往往被人们不齿,不过确实能保住性命。
其次,方国珍胸无大志,对朱元璋不构成威胁。
方国珍自始至终都没离开温州、台州、庆元三郡,只要别人不来招惹他,他也不去招惹别人。
除了起兵反元初期,他一生都没有什么攻城掠地的行为。
他手里的三郡也是元朝授予他的,不是他抢夺来的。既然元朝给了他,那就是他的东西了,自己的东西方然要保护,但是别人的东西他也没兴趣。
当初有个叫张子善的的策士就曾游说方国珍,帮他谋划如何攻城掠地争夺天下。结果方国珍表示自己没那么大野心,守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做个富家翁就满足了,接着便将张子善给赶了出去。
当初朱元璋这边的苗将蒋英反叛,杀了朱元璋的大将胡大海,投奔方国珍。结果方国珍不仅拒绝了,还派自己的兄弟方国璋带兵拦截。
可惜方国璋兵败被杀,为此朱元璋还特意前去吊唁。
这蒋英手下士卒战斗力挺强的,但凡方国珍有点野心,就会接纳蒋英等人,壮大自己的势力。由此可见,他真的是一点野心也没有。
最后,作为第一个起兵反元的人,他的江湖地位摆在那里,朱元璋不方便下手。
朱元璋为了弄死小明王韩林儿都大费周章,而方国珍的江湖地位比韩林儿的爹韩山童还要高,朱元璋如果要杀他,必须慎之又慎。
毕竟当时朱元璋手下吸纳了很多其他义军的将领,他杀了方国珍,只会让这些义军将领感到不安。到时候军心不稳,再闹出点反叛啥的,朱元璋就得不偿失了。
正是因为以上几点原因,朱元璋不仅放过了方国珍,而且后来也没对他进行清算。方国珍这才得以善终。
很多人就是把面子看得太重了,方国珍却恰恰相反,他根本不把面子当回事。他能在元末那个乱世活下来,成为一方诸侯,就是靠着脸皮厚。
或者说他的厚脸皮是被逼出来的,他要是不厚脸皮,也就不可能占据三郡之地,成为一方诸侯,更没可能得以善终。所以,有时候放下无所谓的面子,也许人生就会变得不一样。
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头造反的人,通常都不会有好下场。
比如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军首领王匡和樊崇,东汉末年的黄巾军首领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以及隋末的翟让、唐末的黄巢、明末的两代闯王等,都先后被杀害。
然而,在这些人当中,却有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到善终,他叫做方国珍。或许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说起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朱元璋、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个个都是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却都不是最先起来反抗元朝的,唯有方国珍。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家中有五兄弟,主要靠在海上贩盐为生。后来方国珍的仇人,向朝廷诬告他通倭寇,方国珍一怒之下将仇人杀死,然后带着兄弟们逃亡到海上,干起了海盗的营生。
再后来,元朝政府派大军征讨,结果被方国珍击败,于是元朝只好招降方国珍,并授予他定海尉的官职。
但此后不到半年,方国珍再次反叛,并且直接竖起推翻元朝的大旗,由此正式拉开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序幕。当时方国珍的反元,要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早四年,为当之无愧的反元第一人。
朝廷闻讯后,又派兵前去征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主帅都被方国珍给活捉。没办法,朝廷只好再次招降,最后被元朝授予海道漕运万户。
不久,张士在浙江起兵造反,朝廷让方国珍前去平乱,于是方国珍和张士诚先后打了七仗,七战七捷,逼得张士诚率军投降。
当时元朝在浙江的官员刘伯温,对于方国珍招降张士诚一事非常不满,他向朝廷提出要严肃处理方国珍,但朝廷又哪里有精力和能力来对付方国珍呢?所以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随着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大,他身边也开始不断有人劝他背离朝廷,自己建国称帝。但方国珍认为自己的实力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于是就说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志向,还是留在元朝做官。
后来,朱元璋开始崛起后,方国珍又奉命前去征讨,结果大都以他的失败而告终。方国珍自知打不过朱元璋,就有意想和朱元璋搞好关系,于是他就假意将温、台、庆元三郡献给朱元璋,还派自己次子到朱元璋那里为人质,但被朱元璋给拒绝。
朱元璋的要求很明确,希望方国珍能够归降自己,但方国珍却不愿意,于是双方又继续展开大战,最终朱元璋一路打进温州,方国珍终于害怕,他请求每年供给朱元璋大军白金三万两并等朱元璋攻下杭州时,就马上纳土前来归附,朱元璋这才下诏班师返回。
然而,等到朱元璋攻下杭州后,方国珍不但不来投降,反而联手陈友谅,企图共同对付朱元璋。朱元璋获悉之后大怒,派征南将军汤和率大军围攻方国珍,方国珍的弟弟方国瑛战败逃走,方国珍也只好跟着重新逃亡海上。
在朱元璋的强势进攻下,方国珍的队伍逐渐被打散,部下中的将领也先后投降。方国珍自知坚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况且当时力量也十分微小,最多也只能勉力抵挡明军的进攻。这时汤和也多次派人向方国珍说明顺从与抗拒的不同后果,最终方国珍选择向朱元璋投降。
这个时候的方国珍,真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朱元璋都觉得他可怜,所以在警告他一番之后,便接受了他的投降。随后,朱元璋授命他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上任,也就是按照广西省左丞的职位给他发工资,人则老老实实呆在南京。
后来,方国珍也算老实,从此呆在南京城里低调做人,也不参与任何与政治有关的事情,再加上当时朱元璋正忙着统一天下,需要表现出心胸开阔的模样以拉拢各方人才,所以方国珍得以一直活到洪武七年,随后因病去世,享年55岁。
方国珍死后,朱元璋将其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他还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他的三个儿子,都在明朝担任重要官职,最后也都是善始善终。从这层意义上说,方国珍的一生,算是拥有一个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先驱往往是先烈,比如陈胜吴广,当他们把老树根摇晃松了之后自己也累吐血了。方国珍闹革命的时候,朱元璋还在皇觉寺托钵乞食,刘福通还在修河道,郭子兴还在过土财主的逍遥生活。
可当元朝这棵大树轰然倒下的时候,方国珍居然没当先烈,还不打卡白领一份工资养老了。
先烈们的死法大致有三种:要么被老树砸死了,要么被同伴干掉了,要么把自己熬死了,方国珍是如何躲过这三条魔咒的呢?我们从方国珍当先驱的经历谈起。
方国珍是浙江台州的一个私盐贩子。那年头盐由官府垄断经营,利润高得吓死人,还不愁销量,白花花的盐就相当于亮闪闪的银子。
正因为利润太高,自古私盐贩子就没断绝过,尤其是乱世,利润更高,迫于生计的底层民众胆子也就更大,张士诚如此,陈友谅如此,方国珍也是如此。
靠海吃海的方国珍还有个先天优势,他们家哥五个,个个都是胆气过人的悍匪。方国珍长得就够吓人,他身长面黑,往人跟前一站如同黑塔一般。
传说有一次他去一个叫戴世官的财主家里借大木料造船,戴大官人看着方国珍,如同黑龙下凡,震得戴府房梁直颤。老戴头又惊又喜:小伙,你五行缺妻,我女儿配你正合适。
本来方国珍当私盐贩子挺开心的,不料却被一个仇家诬告,说他勾结寇匪。贩私盐是经济犯,勾结土匪就是政治犯,经济犯可以勾兑,官府高兴还来不及,勾结悍匪就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方家五虎被“逼良为娼”,他们干掉了仇家,振臂一呼聚众数千,真的成了海匪,革命了。
“逼上梁山”虽然让方国珍赢得了同情,却丢掉了另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反元的政治纲领,这让方国珍永远停留在“匪”的层面,而不是“义军”。
事实上,把“革命元勋”的帽子戴在方国珍的头上太勉强,他从来就没想过推翻元朝,而是专注于讨一个“回归良民”的好价钱。
于是滑稽的一幕上演,方国珍一边打元军,一边重金贿赂官府。得了好处的官员们一直认为,方国珍是可以招抚的,之所以反复无常,是因为朝廷委屈了大才嘛。
时为浙江元帅府都事的刘伯温鼻子气歪了:像方国珍这种小人,只有坚决征讨一条路,真看不懂你们脑子进了多少水!刘伯温话音刚落,讥讽声压得他抬不起头,逼得他撂下一句“老子不干了”,转头投了朱元璋。
就这样,方国珍和元朝官员们心照不宣地演戏,桌面上打得热闹,桌下面双手紧握。渐渐地,方国珍从海上流寇发展到占有大半个浙江的军阀。
可方国珍的志向也仅于此,有个叫张子善的人劝他:趁着大好时机应该占据江东,进而北上青、徐,以图天下。方国珍笑笑:俺可没那么大的野心。
十余年时间,老革命方国珍就这么窝在浙东不思进取,而朱元璋则把自己从小和尚练成了占据应天的吴王。
老朱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南边是方国珍,北边是大元,看起来仿佛置身于虎穴。但老朱不是吓大的,他认为自己只有一个真正的敌人——陈友谅,因为大元没精力对付他,张士诚你不打他他绝不会打你,方国珍嘛,还是很容易稳住的。
于是他利用方国珍喜欢抛媚眼的特性,也跟他玩起“花活”。方国珍对朱元璋的基本策略就是“卖笑不卖身”,勾你的魂抬自己的价,跟对付元廷一个策略。
朱元璋的应对之策是,美意我纳了,心眼咱俩可以慢慢耍,只要你别歪向陈友谅就行。
于是方国珍一边向朱元璋宣誓效忠,一边向元廷输送粮草:你俩谁打赢了我就嫁谁!老朱要的就是他这幅德行,等收拾完陈友谅和张士诚后,他变脸了:方国珍你想要做隗嚣吗?
当年陇西豪强隗嚣,一边跟光武帝刘秀情意绵绵,一边又心猿意马企图分庭抗礼。刘秀虚与委蛇,直到平定了河北、山东、河东后,终于跟隗嚣摊牌了。看看老朱,心机多深,早就把方国珍看透了。
方国珍手下有个叫丘楠的人说:老方你经营浙东十几年,错过了多少机会?如今又三番五次耍老朱玩,找死啊。听我的,早点对老朱从一而终,你还能当钱俶。
当年吴王钱俶对赵匡胤诚意百分百,所以北宋平定南方后,赵匡胤给了钱氏家族一个传世的荣华富贵。
但方国珍却作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举动,他宁可逃亡海上,也不肯兑现“情意绵绵”。我猜这伙计“芳心大乱”了,以前“花”过头了,生怕这会儿人家嫌弃他此刻的诚心。
可惜他没跑出多远,就被汤和截断去路,还被敲得满头大包。没办法了,死马当活马医,方国珍双腿一软,给老朱写了一封最有水平的信:
“我心爱的朱,不,我才是猪。我本来就是个愚钝的人,从来没有什么野心,就是想图个活命而已。所以我一直对您恭恭敬敬,盼望着有一天能沾上天恩雨露。只是我那不争气的侄子,竟然背着我跟您作对,真是坑叔啊。古人讲,孝子侍奉父亲,小棒受大棒走,我怕您老大棒子抡我,所以只好往海上逃。如果您体会我的这片孝心,我马上入朝给您磕头。”
把自己从“花心女”降格成了孝子,老朱也不能不领情呐,于是老朱应允了。方国珍战战兢兢地来到应天,给老朱磕头尽孝。老朱也没为难他,赏了他一个广西行省左丞的职务,挂职但不锻炼,留在南京吃白饭。
免费的饭票方国珍领了七年,洪武七年,他病逝于南京,享年55岁。那么老朱为何能容忍方国珍三心二意?为何不趁机杀了他呢?
首先,方国珍是主动投降,没给明军带来损失。
方国珍从拉杆子开始,基本没打过硬仗,战斗力弱得很,这个看似致命的弱点,却成了朱元璋饶恕他的理由之一。假如他是第二个陈友谅,估计老朱得活剐了他。
因此老朱愿意给他最后一根稻草,他抓住了,也舍得下老脸当孝子,两情相悦。
其次,方国珍过去没有,未来也不会对朱元璋形成威胁。
在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三个对手中,陈友谅军事实力太强,张士诚太得民心,唯独这个方国珍,既没有实力,也没有民心,更没有野心,就是个大号的土匪。
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跑出朱元璋设定的框框,缴械后的他也不会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性。
最后,老朱要集中精力对付残元,没必要惹是生非。
方国珍投降时,老朱的北伐大业才拉开帷幕,南方作为根据地需要安定祥和的局面。杀了方国珍容易,可难免不会让他的部下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引发内乱。
事实上老朱优待方国珍的做法很成功,连方国珍的三个儿子都老老实实地为老朱卖命,官职还都不算低。
就这样,老革命方国珍神奇地躲过了“革命者陷阱”,还获得了免费的饭票,虽然吃相稍显难看,总归好死不如赖活嘛。
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方国珍能够善终,主要原因是朱元璋要树立他做一个典型,次要原因是他本人能力足够弱。
不过从一个刀尖舔血的私盐贩子,到称霸浙东的一方诸侯,最后还在以翻脸无情著称的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手下混到善终,方国珍这一生堪称一段传奇。
浙东海贼王的发家史方国珍,原名方珍,浙江黄岩人,祖辈都以贩盐浮海为生。方国珍的相貌,按照《明史》描述是“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翻译过来就是肤白脸黑大长腿。长身黑面、力逐奔马都挺好理解,说明了方国珍的身材和力量。“瓠”是葫芦的变种,夏天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食。一个整天漂泊在海上的盐贩子居然不用涂防晒霜、打美白针就能有一身白皙的肌肤,这得羡慕死多少现代女性。
方国珍画像
和元末有明确政治诉求的红巾军领袖不同,方国珍之所以造反,纯粹就是为了吃一口饭。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十一月,浙东出现了一个在海上打劫财物的悍匪蔡乱头。就在元军例行抓捕之时,方家的仇人却趁机指证方国珍兄弟和蔡乱头是同党。方国珍做贼心虚,和几个弟弟方国瑛、方国珉等一起杀死仇家,随即亡命海上。
台州方国珍为乱,聚众海上。命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讨之。—《元史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二》
承平多年之后,元朝军队无论是汉军还是蒙军,早已不复开国时的勇猛。堂堂的从二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一仗下来就成了方国珍的俘虏。不过方国珍胸无大志,一心想的就是“招安”。通过朵儿只班的牵线搭桥,方国珍被封为庆元定海尉,反而风光返乡。这里补充一句,被吹捧为“神算子”的刘基刘伯温也参与了针对方国珍的军事行动,结果自然是没有任何突出表现。
刘伯温剧照
不过方国珍一直没有把手下人解散,元朝政府对此相当不满。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年底,双方矛盾激化,于是方国珍再度起事,兵锋直指温州。这一次元朝派出正二品的江浙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率军讨伐,当然结果还是一样:兵败被俘。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刘福通以红巾为号在颍州发动起义,正式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焦头烂额的元朝政府面对气势汹汹的方国珍,还是祭出老办法:招安。这一次出面的是大司农卿达识帖睦迩、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和浙东廉访使董守悫。识帖睦迩是来自中央的正二品高官,樊执敬和董守悫都是汉官,看得出对招降方国珍很有诚意。
此后的时间内,不管局势如何变化,方国珍该反的时候就反,只要元朝开出合理的价码,他就投降。如此反复无常,居然也在元末乱世中活得逍遥自在。当元朝失去江淮之地后,有人劝方国珍把眼光放远,成就一番霸业。方国珍的回答也很简单:“谢谢你一家门,我没这么大志向!”
元既失江、淮,资国珍舟以通海运,重以官爵羁縻之,而无以难也。有张子善者,好纵横术,说国珍以师溯江窥江东,北略青、徐、辽海。国珍曰:“吾始志不及此。”谢之去。—《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方国珍所用海船模型
反复横跳,竟得善终说起来方国珍和朱元璋之间,也算得上是恩怨纠葛了好多年。早在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下婺洲(今属浙江省金华市)之时,就曾经派主簿蔡元刚、儒士陈显道去招降方国珍。
当时方国珍刚刚被任命为元朝江浙行省左丞兼海道运粮万户,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但这个人嗅觉非常灵敏,从各种渠道信息分析出来朱元璋不好惹,立刻派人跟着使者回去见朱元璋,同时献上黄金五十斤、白金百斤、金织文绮百端,表示愿意归顺。
国珍向风慕义,欲归命之日久矣。道路壅遏,不能自通。今闻亲下婺城,抚安浙左。威德所被,人心景从。不弃犷愚,猥加诲谕。开其昏蒙,俾见天日。此国珍所素愿也。谨遣使奉书,上陈恳款。或有指挥,愿效奔走。首言为定,明神寔临。—《明太祖实录卷七》
不过方国珍话虽然说得漂亮,实质上还是想和朱元璋保持距离。比如老朱封他为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方国珍就以“老不任职”为理由,只接受了平章印和诰命。
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一来他当时的主要对手还是张士诚,方国珍只要背后不捅刀子,就可以忍受他的首鼠两端。用老朱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吾方致力姑苏,未暇与校”。二来方国珍毕竟是第一个向朱元璋集团投降(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的一方诸侯,老朱为了树立典型,暂时也不会去动他。
朱元璋剧照
此外方国珍虽然在起事初期打败过张士诚,但其所部一向以战斗力拉跨著称。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朱元璋所部大将胡大海在金华被苗军降将蒋英、李福等人暗杀。方国珍看着前来投奔自己的蒋英等人,自然是拒不接纳,而且还想卖个人情给朱元璋。蒋英等人见势不妙,强行进军准备前往福建投奔陈友定。双方在台州爆发冲突,结果方国珍的弟弟方国璋反而兵败被杀。被一支叛军打成这个样子,也难怪朱元璋瞧不上方国珍所部。
久之,会国朝苗军降将蒋英、李福叛,剌杀江南行省参政胡大海于金华,将由台州走福建。时国璋守台,率兵邀击于仙居,为所败被杀。—《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八》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军攻下杭州,将张士诚在浙江的势力彻底消灭。此时对于方国珍来说原本最佳的方案就是投降,但他却北连王保保,南通陈友定,企图继续首鼠两端。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集团攻下平江(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俘虏了张士诚,形势对于方国珍来说已经是岌岌可危。
汤和与朱元璋剧照
很快朱元璋所部大将朱亮祖对浙东一线发起了全面进攻,方国珍所部也不出所料地全线溃败。十月,大将汤和率领后续部队赶来,方国珍终于支持不住,不得不派人向汤和乞降。十二月初九日,方国珍亲自来到汤和帐前投降,其在浙东近二十年的统治就此宣告结束。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七日,方国珍来到南京,见到了此时已经是大明皇帝的朱元璋。不过朱元璋虽然斥责了方国珍反复横跳的行为,但并没有为难他,毕竟此时天下并不太平,树立方国珍这样一个吉祥物还是很有必要的。
上曰:“草昧之时,英雄角逐。人孰不欲有为,亦谁能识帝王之有真者?其为去就,不能无所龃龉,尔之所为,亦何足责?朕推赤心待人,汝其自安,勿用怀疑。”国珍顿首谢,遂赐第居京师。—《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十月,方国珍被封为广西行省左丞,不过他不用去广西上班,只需要待在南京城内白拿一份工资就可以。说起来方国珍的待遇还算差的,毕竟此前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还有一个归德侯的爵位。而在他之后投降的四川明夏政权皇帝明升也有一个归义侯的爵位。不过这两位毕竟做过皇帝,身份上和方国珍不同。而且这两人因为不太安分,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时候被朱元璋一起送去了高丽国,但安分守己的方国珍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正月,方国珍长子方礼被封为广洋卫指挥佥事。三月二十六日,元末第一位义军领袖方国珍去世,享年56岁。方国珍病重期间,朱元璋多次派出宫中太监进行探望。方国珍死后葬于南京城东20里的玉山之原,朱元璋命翰林学士宋濂为其撰写神道碑铭,也算得上是有始有终。
结语:对于方国珍,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评价:“地小力少,不足以张国,饷匮援绝,不足以待敌”。也就是说他的地盘局限于浙东一带,再要发展就要直面朱元璋、张士诚、陈友定等豪强,以方国珍的能力,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
但是乱世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朱元璋这样的最后赢家。朱元璋有朱元璋的做法,方国珍也有方国珍的活法。而且方国珍从来不去主动招惹朱元璋,所以老朱虽然鄙视他首鼠两端,但也找不到借口去收拾他。最后江南大局已定,方国珍举手投降,最终还混了个善终。他这一辈子,也算值了。
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1358年,朱元璋攻下婺州,刚好跟方国珍的势力相邻。方国珍听到消息后,赶紧派人给朱元璋送了黄金五十斤,白金五十斤,有花纹的丝织品一百匹,并且请求进献温、台、庆元三郡,还把次子送给朱元璋做人质。
但是朱元璋不仅没有接受人质,反而厚厚地赏赐了方国珍,并且派博士夏煜前去任命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
没想到的是,方国珍却称病不上任,只接受了职位。
原来,方国珍是假意献上三郡,实际上存有二心。
当时的方国珍,年年造海船,为元朝的张士诚运送十多万石粟米到京城,因此元朝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衢国公。
方国珍假意奉承朱元璋,首鼠两端。
可朱元璋容不下这样的人,于是派兵攻打,结果方国珍的哥哥战败,后来侄子方明善也被打败,这下方国珍害怕了,跟朱元璋请求每年供给白金三万两,等朱元璋攻下杭州后,他就马上投降,朱元璋这才撤兵。
1367年,朱元璋攻下杭州后,方国珍又冒出了新的想法,他一面派人以进献的名义,探查朱元璋的军事力量,一面又交好元朝和陈友谅,企图再次独占一方。
这下朱元璋真的发怒了,派人去历数了方国珍的12条罪状,又索要军粮20万石。
部下劝告方国珍,不要总是出尔反尔,但是他不听,还准备去海上避难。
后来朱元璋攻下了台州和温州,方国珍一路逃亡到了海上,但还是被朱元璋截住,多次派人劝降方国珍。
方国珍眼看没法子了,对着朱元璋摇尾乞怜,诉说自己有多难,多可怜,结果朱元璋还真是信了,可怜他,授予方国珍广西行省左丞,只拿俸禄不做事。
1374年,方国珍去世,朱元璋亲自设祭。
作为元朝的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让朱元璋百般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水?
方国珍没有大志方国珍是第一个反元的,但是他没有想推翻元朝自立为王的想法。
他每一次反元,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当得到他所应得的后,他就安下心。
方国珍第一次反元,是因为他在贩卖海盐的时候,有一个叫蔡乱头的仇家,贿赂了元朝的官员,借着官府的力量来对付他,在混乱中杀了元朝的官员,不得不起义。
当方国珍抓住了浙江行省参政朵儿只班,元朝派人来招安方国珍,方国珍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可没想到的是,元朝居然食言而肥,答应给方国珍的条件居然没有做到,于是方国珍第二次反元。
这一次,方国珍一举攻下了温州。
当时元朝派大将孛罗帖木儿率军10万镇压方国珍,没想到却被擅长水战的方国珍,把孛罗帖木儿的战船烧了个干干净净,生擒了孛罗帖木儿。
于是,元朝又来了一次招安,这次封方国珍为枢密院判官,方国珍又一次答应招安了。
令元朝没有料到的是,因为元顺帝派蒙古大军去镇压韩山童的红巾军起义,把正在享受高官厚禄的方国珍给吓到了,怕自己被收拾,于是方国珍又反叛了。
元顺帝开始用“徽州路治中”招降,方国珍没有同意,反而攻下了太仓。
两年后,张士诚起义,想借助方国珍势力的元顺帝,以浙江行省参政这个封疆大吏的职位招降了方国珍。
接受了职位的方国珍,马上开始干活,以5万人马完胜张士诚的7万人马。
由此可以看出,方国珍这个人,没有大志,他只是想要做个大官而已。一个对帝位没有威胁的人,朱元璋当然不会杀他了。
投降朱元璋后,开始称病在方国珍投降朱元璋后,虽然他被任命为广西行省左丞,但是他一天也没有上任,一直以养病为由待在京城。
不管吏部怎么催促,他就说自己病了,每天都请郎中上门。
而且,除非朱元璋召见,7年的时间,他从不出门,就连昔日的部下来访,方国珍也不见。
因为他这一点,朱元璋承认了他抗元的功劳,在方国珍死后,封赏了他的儿子。
方国珍这个人,虽然是第一个反元的,但是他却把这当做投机的行为,只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得以善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