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长篠之战中织田信长的火枪队大破了武田骑兵队,如果明朝用这方法能破八旗军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长篠之战由于胜利一方是织田和德川,在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修改了历史。

德川幕府的历史记载,武田家的骑兵被防马栏拦截,随后遭遇了火枪队的三段射击,由此惨败。

其实,真实的长篠之战不是这样。

只说几点。第一,武田家的骑兵主要是骑马机动,下马作战。

日本战国时期的战马,都是非常矮小的日本马。

这种马的力量弱,速度慢,不适合作为冲锋的战马,只适合运输后勤物资和平时机动运输。

事实上,武田的骑兵主要是通过骑马高速行军,遭遇敌人以后立即下马进行传统的步兵肉搏作战,这也是武士擅长的方面。

诚然,长篠之战存在骑兵的冲锋,但没有超过几百人的规模,通常只有一二百人而已。

主要仍然还是步兵的厮杀。

而火枪对于速度较慢的步兵,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对骑兵则比较困难,因为火枪装弹速度很慢。

第二,武田家的骑兵并不多。

以往吹嘘武田家兵力3万,其中至少1到2万是骑兵。

事实上,武田总兵力不过1万5000人,估计骑兵不超过3000人,甚至只有1000多人,还不如织田联军的骑兵数量多。

这主要是武田的地盘都不是战马的产地。

而当时武士需要自己配备武器装备和马匹。

以武士的经济实力来说,只有上层高级武士才能平时在家养战马,普通武士和底层武士是绝对养不起的。

相反,织田联军却真的有3000杆火枪,还有防马栏的帮助。

所以,相对武田家所谓的骑兵,火枪兵有绝对的优势。

第三,防马栏其实是野战防御工事。

电影上防马栏只是一道栅栏,实际则不是如此。

织田联军不仅仅修建了防马栏,还包括壕沟、土墙等等野战工事。

武田进攻之前,正巧连续大雨,战场泥泞不堪,对于进攻一方极为不利。

此战,武田军队其实是在进攻敌人的野战防御工事,绝非一道栅栏而已。

第四,武田家失败是必然。

3万多对1万5000,织田联军实力占优绝对优势,而且又是战斗力强悍,装备精良的精兵。

这种情况下,兵力还不到敌人一半的武田家竟然主动进攻,反而织田联军进行防御。

在当时野战条件下,修筑大量防马栏,装备大量火枪的织田联军,实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此次胜利,完全是单纯的实力碾压的结果。

日本长篠之战中织田信长的火枪队大破了武田骑兵队,如果明朝用这方法能破八旗军吗?

长筱合战中织田-德川联军能够用火枪击败武田骑兵是有特定条件的。

首先,织田-德川联军总数多达3.8万(德川八千,织田三万),而武田军仅约1.5万,武田方事先侦查不充分,未料及织田全军赴援,仍按照以前两次武田-德川战争的经验认为自己兵力占优或至少不占劣势,实战中遭到对方压倒性兵力优势的碾压,战争胜败其实并无悬念,火枪战术的成功只是让武田方伤亡更大(上阵的三大家臣全部战死,全军伤亡逃散一万多人,武田胜赖撤到本方地盘时身边只剩几十人,武田家世代相传的御旗与楯无铠丢失,有形和无形损失不可胜计),织田-德川方伤亡更小(一般认为伤亡数是武田方一半不到)。

其次,织田-德川方采用了比较巧妙的战术,迫使原本围城打援的武田军迫于后顾之忧不得不解围应战,进入不利于自己、有利于织田-德川方的狭长谷底决战,而这个决战战场因为是织田-德川方选定的既设战场,后者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并进行野战筑垒,具体说就是战场狭长不便武田方利用马力打擅长的两翼包抄、正面狭小有利火力阻击,以及织田-德川预设的三道栅栏迫使武田马步队不得不花费时间敌前清障,让自己更多暴露在对方火力下。

第三,武田方是战国诸侯中相对不重视枪炮的,且完全未料到织田方会砸锅卖铁地集中数千挺铁炮(后来规模更大的合战也未必在一方集中如此数量),因此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事实上日本战国时的铁炮技术并不成熟,如果摆开阵势在开阔战场上对决,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武田方的“铁骑”虽然其实也没有小说里那么大的威力,而更多是一种“骑马步兵”,但在那个时代还并不能说就打不过铁炮队——事实上在同时代前后发生的大多数野战战役中,骑兵甚至步兵队在对抗铁炮时的战绩都不错。

从壬辰战争可知,明炮强于日,但枪不如,而八旗的步、骑兵都要胜过同时代日本战国诸侯武装一筹,以弱于日本诸侯的火枪队去迎战强于日本诸侯的步骑兵,除非能在比长筱合战更有利于自己的战场条件下对决,否则胜算未必很大。

日本长篠之战中织田信长的火枪队大破了武田骑兵队,如果明朝用这方法能破八旗军吗?

织田信长组织了防止战马冲突的木栅栏,还集结了3万军队,有火绳枪部队,弓箭部队和步骑兵部队。而武田家的军队是1.5万人,骑兵大约为6千人。我们以萨尔浒战役为例子,明军的工事比织田信长要起码高了2个档次。

在尚间崖,明军马林部队,设立了3处大营,在大营外,挖掘三道堑壕,同时还设立了木栅栏。壕沟附近,排列着大炮,在后面则是骑兵,火枪兵,还有白刃战步兵。同时,还设立了车阵,使用装备火箭大炮的车营进行防护。

说起来档次比织田信长的阵地设置,高明太多。八旗军以500名步兵在盾车防护下,就整体破坏了明军的木栅栏在内的各种障碍,其他500人抢先发动冲锋射杀明军,在后续八旗军增援下,明军5000人全灭。

随后,八旗军开始进攻明军第2座大营,明军佛郎机,将军炮,一窝蜂和鸟枪一起发射。1万八旗军则全然不顾的发动冲锋,从正面和后侧形成突破。明军几乎全部战死,“死者弥山谷,血流尚间崖下,水为之赤。”仅仅数人逃生。最后,八旗军以重甲步兵,轻甲弓手攻击明军第3座大营。

明军“奋呼冲击,胆气弥厉”拼命战斗。很快,八旗军的复合弓压制住了明军,明军主将潘宗颜,浑身箭洞,骨头都被射得酥烂,当时记载“骨糜肢烂”。其他明军5000人也全部死于箭阵。

要说当时日本和女真的实力,李如梅警告说: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西北虽有鞑子,皆不如此贼,须勿忽。也就是说,明军将领认为,7千八旗军足以顶10万日军,甚至比蒙古军更厉害。

日本长篠之战中织田信长的火枪队大破了武田骑兵队,如果明朝用这方法能破八旗军吗?

长筱合战的成功有非常多的因素,能成功不仅仅是因为火枪,所以如果要明朝采用火枪破除八旗军的话,也是需要这样的条件。

长筱合战的胜因有哪些呢?

1、织田军铁炮多

铁炮就是日本火枪的称呼,当时织田信长集结了三千挺铁炮投入了正面战场,加上酒井忠次带去偷袭鸢巢山的信长从马廻众里抽调的五百挺铁炮以及德川军本身拥有的铁炮数量,织田·德川联军的铁炮数量有可能达到将近四千挺,几乎是参加长筱合战的武田军数量的一半了。

2、武田胜赖轻敌

当时长筱城守军不过数百,武田军人数达一万五千人左右,武田胜赖之所以不强攻下长筱城,就是为了吸引织田·德川联军出来野战。

武田胜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主要是因为在长筱合战前两年,武田军对德川家进行侵攻的时候,德川家几乎都是保持着守势,绝对不出城迎战,而织田军对德川家的救援也十分有限。武田胜赖为了消耗德川军的有生力量,就想要围点打援,逼迫德川家康来援。

但是,武田胜赖的战略眼光实在太差了,这一年织田家的局面已经比之前几年好太多了,浅井、朝仓家灭亡,室町幕府灭亡,长岛一向一揆被歼灭,越前一揆被控制,京畿的反信长势力也被讨伐。前几年之所以救援力度有限,是因为各地都在打仗,这一年织田信长已经完全有条件从各地抽调部队来抽你了。

3、奇袭武田军后方

按第二条所述,武田胜赖大意轻敌,得知织田·德川联军出城后,还得意洋洋地朝着敌人进军,以为德川家康中计了。

结果,武田军进军后,鸢巢山和长筱城被酒井忠次的奇袭队偷袭,武田军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境地。在这个时候,武田胜赖只能趁织田军的奇袭队没有赶到战场前,先对正面的敌人发起攻击,这也是为什么长筱合战明明在战场上有优势的武田军是进攻一方的缘故。

4、战场地形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织田信长为了抵御武田军的进攻,在战场上修筑了很多马防栅。这些马防栅其实就是战国时代的一些小型城砦的城墙,也就是说,武田军对织田·德川联军的进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变成了攻城战,攻城战吃亏的始终是攻城的一方。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马防栅前其实是有一条叫“连吾川”的小河的,也就是说,即便武田军要“攻城”,想碰到马防栅还必须先过河。在过河途中,联军的这些铁炮就发挥了威力,直接把武田军干趴了。

日本长篠之战中织田信长的火枪队大破了武田骑兵队,如果明朝用这方法能破八旗军吗?

同样的火枪、火药,明军的质量能与日本比吗?官营作坊的很多东西都是只能听个响!

日本长篠之战中织田信长的火枪队大破了武田骑兵队,如果明朝用这方法能破八旗军吗?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有和無月一样,喜欢各国历史的朋友,请关注無月,谢谢

长蓧之战

长蓧之战是日本战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此战宣告了甲斐武田氏的灭亡。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长蓧之战就是织田军躲在栅栏后,武田的赤备队呼啸而来,噼里啪啦迎面一阵火炮声后,武田就败了。感觉就是肉体堵枪眼的一场自杀式战斗。

看多了之后,無月对这场长蓧之战就产生了疑惑。因为日本战国时的铁炮威力并不是很大,铁炮更多的作用是杀伤士兵而不是杀死士兵,铁炮鸣放时的响声可以在战场上起到很大的震慑效果。因此,加入武田的骑兵大队快速袭来,织田的铁炮队真的能在栅栏外就将武田大军全部消灭和击溃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找了很多资料,后来有一种关于“长蓧之战”的不同描述,让我比较信服,在此做一个转述,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 真实的长蓧之战

1575年5月21日武田军从6点开战至下午2点间,综合《信长公记》及《长筱日记》的记载,总共有五波攻势,第1波为山县昌景,第2波为武田信廉,第3 波为小幡信贞,第4波为武田信丰,第5波为马场信房。武田军并非所有部队都是骑马队,战术应用为步兵先前进,待敌阵出现空隙才运用骑兵突击。

武田军第1波攻势被防马栏栏阻下来后就遭受铁炮的洗礼,损伤相当多,然而随时间流逝,铁炮攻击火力不再,因此防马栏间成为白兵战。

武田军第2波攻势没有像第1波那么积极,联军数度主动跳出防马栏与武田军作战,但皆被击退,而信廉追击至第2道防马栏被击退。

武田军攻势逐渐猛烈,投入赤备队,据《信长公记》及《长筱日记》记载,第3波攻击就冲破第3道防马栏,直逼信长本阵,然而指挥第3波的主将--小幡信贞战死(此处为误记,实际上小幡信贞一直活到1592年,阵亡者为其父),《信长公记》写到是由铁炮队乱枪打死。随后武田军派出第4波突击,朝第3波的缝隙进行突破,《信长公记》提到调动信长本阵的步兵防卫,辛苦的激战终于击退第4波。

第5波马场信房队早在第3波攻击时就迂回绕到联军的左翼去了,而后进入栏内突击佐久间队,羽柴队、泷川队马上调动向马场信房队攻击。武田军终于呈现劣势败退,织田德川联军开始追击。

此战联军斩获武田军的首级高达7000~12000颗不等,但依照《信长公记》所述武田军的伤亡主要是在落败後遭到追击而落水或迷失在山中。

此战织田德川联军共有兵力38000人,而武田军只有15000人(在围攻长篠城的过程中应该还有损失)。

骑兵的优势在于以凌厉的攻势将敌阵冲散,从而一举击溃敌军。而织田德川联军的铁炮和栅栏阻挡了武田赤备的攻势,使骑兵失去了冲锋的效果,这和中国古代战场上的拒马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后,本来就人数占优的织田德川联军击败武田军就不足为奇来。

因此,無月觉得这个版本的“长蓧之战”可信度相对比较高。

八旗军

这个就简单说几句吧。

無月的观点是没啥效果。因为事实上八旗兵并不只是善于野战,八旗兵也并不都是骑兵,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在攻城,而明朝是在防守。所以,用栅栏加铁炮的战术对付八旗兵,感觉没什么效果。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